中医心病
中医如何从情志角度治疗心病

中医如何从情志角度治疗心病中医认为,人的身心健康是一个整体,情志与身体的健康息息相关。
当情志失调时,可能会引发各种心病。
那么,中医是如何从情志角度来治疗心病的呢?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情志。
情志,简单来说,就是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
正常的情志活动对人体是无害的,甚至有益。
比如,适当的喜悦可以让人心情舒畅,适度的思考可以帮助解决问题。
但如果情志过度或者持续时间过长,就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从而导致疾病。
中医认为,心是“君主之官”,主宰着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当情志失调影响到心时,就会出现心慌、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等症状。
比如,过度的喜悦可能会导致心气涣散,出现心跳加快、头晕等症状;过度的愤怒会导致肝气上逆,影响到心,出现心烦、失眠等;过度的忧愁会损伤肺气,进而影响到心,出现胸闷、气短等;过度的思虑会伤脾,脾的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不足,不能养心,导致心神失养,出现失眠、多梦、健忘等;过度的惊恐会伤肾,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导致心火亢盛,出现心烦、失眠、多梦等。
那么,中医如何通过调理情志来治疗心病呢?中医有很多方法,其中之一就是情志相胜法。
情志相胜法是根据五行相克的理论,利用一种情志去克制另一种情志,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比如,喜胜忧,当一个人忧愁过度时,可以通过让他高兴起来来缓解忧愁;怒胜思,当一个人思虑过度时,可以通过激怒他来打破他的思虑;恐胜喜,当一个人喜悦过度时,可以通过让他感到恐惧来收敛心气;忧胜怒,当一个人愤怒过度时,可以通过让他忧愁来平息怒火;思胜恐,当一个人恐惧过度时,可以通过让他思考问题来分散恐惧。
除了情志相胜法,中医还注重通过调节患者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来调理情志。
比如,对于一个容易忧愁的患者,医生会建议他多参加一些欢乐的活动,多和朋友交流,居住在明亮、温暖的环境中。
对于一个容易愤怒的患者,医生会建议他多听一些舒缓的音乐,多做一些深呼吸,居住在安静、凉爽的环境中。
论张仲景从脾胃辨治中医心病的临证规律

论张仲景从脾胃辨治中医心病的临证规律中医理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对于心病的诊治有着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
张仲景作为中医大家,其学术思想对后世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心病的治疗中,张仲景重视从脾胃入手进行辨治,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临证规律。
脾胃与心病的关系密切。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心主血脉,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依赖于脾胃所化生的气血。
若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则心失所养,容易出现心悸、失眠、健忘等心病症状。
此外,脾胃失调,运化失常,产生的痰湿、水饮等病理产物,也可能上犯于心,导致胸闷、胸痛、心慌等病症。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多处体现了从脾胃辨治心病的思想。
例如,在“炙甘草汤”的应用中,就充分考虑了脾胃的作用。
炙甘草汤是治疗心悸、脉结代的经典方剂,方中重用炙甘草、人参、大枣等健脾益气之品,以补脾胃之气,化生心血,从而达到养心定悸的目的。
又如“小建中汤”,用于治疗心中悸而烦,方中以饴糖、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组成,其中饴糖、大枣、甘草健脾和中,使气血生化有源,心有所养,则心悸自除。
从脾胃辨治心病,首先要注重调理脾胃的气机。
脾胃的气机升降失常,会影响气血的运行和化生。
张仲景常用厚朴、枳实等药物行气消痞,以恢复脾胃的正常升降功能。
同时,对于脾胃虚寒者,常使用干姜、附子等温中散寒之品,以振奋脾胃阳气。
在临证中,张仲景还善于根据脾胃的虚实情况进行治疗。
脾胃虚弱者,以健脾益气为主,常用人参、白术、茯苓等药物;脾胃湿盛者,以祛湿健脾为法,常用苍术、薏苡仁、泽泻等药物;脾胃气滞者,以行气导滞为治,常用木香、砂仁、陈皮等药物。
张仲景从脾胃辨治心病,还强调饮食调理的重要性。
他认为,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或肥甘厚味,容易损伤脾胃,进而影响心的功能。
因此,在治疗心病的同时,常嘱咐患者注意饮食有节,避免暴饮暴食,宜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此外,情志因素也会影响脾胃的功能,进而导致心病的发生或加重。
论张仲景从脾胃辨治中医心病的临证规律

论张仲景从脾胃辨治中医心病的临证规律中医心病,泛指心系病证,如心悸、怔忡、心痛等。
张仲景作为中医大家,在其著作中展现了从脾胃辨治心病的独特思路和临证规律,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脾胃与心在生理上关系密切。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心主血脉,血液的生成依赖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
脾胃健运,则气血充足,心有所养;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心失所养,易致心病。
同时,脾胃之气的升降协调,有助于维持心之气血运行通畅。
若脾胃升降失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可影响心之气血运行,引发心病。
张仲景从脾胃辨治心病,首先体现在对病因病机的认识上。
他认为,饮食不节、劳伤过度等因素易损伤脾胃。
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中提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其中“阳微”多责之于心阳不足,“阴弦”则多为中焦脾胃虚寒、阴寒内盛。
脾胃虚寒,阴寒上乘于心,痹阻心脉,发为胸痹心痛。
在辨证论治方面,张仲景善用方剂,从脾胃入手治疗心病。
例如,枳实薤白桂枝汤和人参汤是治疗胸痹的两大名方。
枳实薤白桂枝汤通阳散结,祛痰下气,适用于胸痹偏于实证;人参汤温中健脾,振奋阳气,适用于胸痹偏于虚证。
人参汤中以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健脾温中,脾胃健运则阳气振奋,心阳得复,胸痹可愈。
再如小建中汤,用于治疗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等症。
方中以饴糖、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脾胃,建中补虚。
脾胃健旺,气血生化有源,心气得养,则心悸等症可除。
张仲景还注重调理脾胃以预防心病。
他强调饮食有节,不可过食生冷、油腻、辛辣之物,以防损伤脾胃。
同时,要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使脾胃功能正常,气血充足,预防心病的发生。
在临证用药上,张仲景用药精准,注重顾护脾胃。
他常用甘草、大枣、生姜等调和脾胃之品。
如苓桂术甘汤中,茯苓、桂枝温阳化饮,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益气,诸药合用,健脾利水,以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等症。
心病中药用药归类

心病中药用药归类1.引言1.1 概述心病是指由心脏本身结构或功能异常所导致的疾病,包括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多种心脏疾病。
这些疾病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还对其生活质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药物疗法,经过长期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治疗心病的经验和方法。
中药在心病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药效温和而缓慢,可调节心血管系统功能,增强心脏的功能,改善心脏的血液供应,以及调整心脏的节律等。
中药治疗心病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特点,对于改善患者的症状、延缓病情进展以及提高生活质量具有显著效果。
然而,针对不同类型的心病,中药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由于心病的种类繁多,因此中药的分类和用药方法也需要进行归类和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和促进心病治疗的进展。
本文将对心病和中药进行分类,探讨中药在心病治疗中的应用及其归类方法,旨在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参考,促进中药在心病治疗中的应用与发展。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进行讨论。
在引言部分,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介绍中药在心病治疗中的重要性以及归类的必要性。
接着,将简要介绍文章的结构,包括各个章节的内容和安排。
最后,明确本文的目的,即探讨中药在心病治疗中的应用和中药用药的归类方法。
正文将分为两个主要部分。
首先,对心病进行分类,介绍各种不同类型的心病,包括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不同类型的心病,将对每种心病进行详细解释,包括其症状、病因和发病机制。
其次,将对中药进行分类。
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心病治疗中已有悠久的历史。
本文将介绍中药的基本分类方法,包括按药性分类、按功效分类等。
对于每种分类方法,将详细介绍其背后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
在结论部分,将总结中药在心病治疗中的应用和归类方法。
本文将探讨中药在不同类型心病中的应用效果,并分析不同分类方法的优缺点。
最后,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以期进一步提高中药在心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论张仲景从脾胃辨治中医心病的临证规律

论张仲景从脾胃辨治中医心病的临证规律中医理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张仲景的医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中医心病的诊治中,张仲景从脾胃入手的辨治思路独具特色,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脾胃与心在生理上密切相关。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心主血脉,其功能的正常发挥依赖于气血的充盈。
脾胃运化功能正常,水谷得以化为精微,上输于心,化赤为血,从而滋养心脏,使心血充足,心脉通畅。
反之,若脾胃失调,气血生化不足,或脾失健运,痰湿内生,阻遏心脉,均可导致心病的发生。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多处体现了从脾胃辨治心病的临证规律。
例如,在“胸痹”的论治中,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等方剂,虽以通阳散结、豁痰宣痹为主,但方中薤白、白酒等药,亦有温通脾胃、行气散结之效。
这体现了通过调理脾胃气机,以达到通心阳、散痰瘀的目的。
又如小建中汤,本为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之剂,但在临床应用中,对于心中悸而烦者,亦有良效。
其原因在于小建中汤通过建立中焦脾胃之气,使气血生化有源,心有所养,则心悸自安。
再看桂枝人参汤,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兼表证的心下痞硬。
方中人参、白术、干姜等药温补中焦脾胃,以助阳气恢复,脾胃健运则气血充足,心阳得复,心痞自除。
从脉象上看,张仲景也重视脾胃脉象对心病的诊断意义。
如“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虚劳之病多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有关。
而心之气血不足,亦常表现为脉虚无力。
通过察脾胃脉象之变化,可推测心病之端倪。
张仲景从脾胃辨治心病,注重调理脾胃的功能。
对于脾胃虚弱者,常用健脾益气之法,如理中丸、四君子汤之类;对于脾胃气滞者,善用行气消胀之品,如枳实、厚朴等;对于痰湿困脾者,则以祛湿化痰为主,如茯苓、泽泻等。
在用药方面,张仲景常选用一些既入脾胃经,又能作用于心经的药物。
比如桂枝,既能温通心阳,又能温脾阳以助运化;白术既能健脾燥湿,又有益气养心之功。
此外,张仲景还强调饮食调理在心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他主张饮食有节,避免过食生冷、肥甘厚味,以防损伤脾胃。
中医如何运用养阴养气养血的方法治疗心病

中医如何运用养阴养气养血的方法治疗心病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心为“君主之官”,主宰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心病的发生,往往与阴、气、血的失调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中医如何运用养阴、养气、养血的方法来治疗心病,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中医在这方面的独特理念和治疗策略。
一、心病与阴、气、血的关系心阴,是指心的阴液,具有滋养心脏、宁静心神的作用。
心阴不足时,会出现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等症状。
心气,是推动心脏搏动、维持心脏正常功能的动力。
心气不足,则会导致心慌、气短、乏力、自汗等表现。
心血,是营养心脏和心神的物质基础。
心血亏虚,容易引起心悸怔忡、头晕目眩、面色无华等问题。
由此可见,阴、气、血的充盈和平衡对于心脏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一旦出现失调,就可能引发各种心病。
二、养阴治疗心病1、常用养阴药物中医常用的养阴药物有麦冬、天冬、生地、熟地、百合、知母等。
麦冬具有养阴润肺、清心除烦的功效;天冬能滋阴润燥、清肺降火;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熟地则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百合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2、养阴方剂天王补心丹是治疗心阴不足的经典方剂。
其由生地、麦冬、天冬、玄参、丹参、当归、党参、茯苓、远志、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桔梗等组成。
具有滋阴清热、养血安神的作用,适用于阴虚血少、神志不安所致的心悸、失眠、多梦等症状。
3、饮食调理在饮食方面,可多食用一些具有养阴作用的食物,如银耳、雪梨、甲鱼、海参等。
银耳具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功效;雪梨能清热润肺、生津止咳;甲鱼可滋阴补肾、清热凉血;海参则有补肾益精、养血润燥的作用。
三、养气治疗心病1、常用养气药物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等是常见的养气药物。
人参大补元气、复脉固脱;黄芪补气升阳、固表止汗;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炙甘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
2、养气方剂补中益气汤是养气的常用方剂。
由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组成。
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功效,适用于中气下陷所致的气短乏力、心悸、自汗等症状。
中医心病的治疗如何与中医特色相结合

中医心病的治疗如何与中医特色相结合中医心病啊,这可是个挺复杂又有意思的话题。
咱就来说说中医心病的治疗怎么跟中医特色完美结合。
先给您讲讲我遇到过的一件事儿。
有一回,我去一个老中医那儿跟诊学习。
来了个大叔,满脸愁容,说自己心慌得厉害,晚上觉都睡不好。
老中医呢,没急着开药,先是仔细地瞧了瞧他的脸色,又把了把脉,还问了一堆生活上的事儿,连他最近是不是跟家里人闹别扭了都问到了。
这大叔一听,眼睛都瞪大了,直说老中医神了,确实刚和媳妇吵了一架。
这就是中医的特色之一,讲究整体观念。
中医看心病,可不单单盯着心脏这一个器官,而是把人当成一个整体。
心情好不好,生活顺不顺,环境舒不舒适,都可能影响到心的健康。
中医治疗心病,中药那可是“主力军”。
就拿常见的安神定志丸来说,里面有人参、茯神、远志、龙齿这些药材。
人参能补心气,茯神能宁心安神,远志能交通心肾,龙齿能镇惊安神。
这几味药搭配在一起,就像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小分队”,各显神通,共同为调理心病出力。
再说说针灸吧,这也是中医的一大特色疗法。
像神门、内关这些穴位,常常被用来治疗心病。
有个大姐,因为工作压力大,老是心悸。
中医大夫给她扎了几次针,每次扎完她都觉得心里舒服多了,就像压在心头的一块大石头慢慢被挪开了。
还有推拿按摩,这招也管用。
我见过一个小伙子,因为考研紧张,心总是慌慌的。
中医师傅给他在胸部和背部轻轻推揉,重点按了按心俞穴、膻中穴。
没几次,这小伙子就说感觉心里没那么憋闷了,学习的时候也能更专心。
中医还有情志疗法呢!这可是很特别的一招。
有个大妈,因为老伴生病,自己着急上火,得了心病。
中医大夫没给她开药,而是跟她聊聊天,开导开导她,让她把心里的郁闷都倒出来。
还教她听听舒缓的音乐,养养花,散散步。
过了一段时间,大妈的心病居然就慢慢好了。
饮食调理在中医心病治疗中也不能少。
比如说,多吃点莲子、百合,能清心安神;喝点酸枣仁汤,能帮助睡眠,让心得到充分的休息。
总的来说,中医治疗心病,就像是一场多兵种协同作战。
中医与诊断脏腑心病生理辩证

头痛,头昏
舌色晦暗,脉细涩
+
舌质紫黯
瘀血症(刺痛,固定不移; 或有斑点
舌色晦暗,舌质紫黯或有
斑点,脉细涩)
病因病机
常见症状 共同症状 常见特色症状
舌象
病因:
心悸怔忡 瘀阻心脉:
舌暗,有
瘀血、痰浊、 心胸憋闷 刺痛
青紫斑点
阴寒、气滞
痰阻心脉:
苔白腻
病机:
+瘀血症 闷痛+体胖痰多,
心阳不振,运 (疼痛, 身重困倦
血无力,而致气 舌色紫黯 寒凝心脉:
舌淡苔白
滞、瘀血、痰浊、 阴寒等邪气痹阻, 心脉瘀阻
有青紫斑 痛势剧烈,突然 点,脉细 发作,得温痛减, 涩或结代)+畏寒肢冷
实证
6、心火亢盛 7、心脉痹阻 8、痰蒙心神 9、痰火扰神
或
虚实夹杂 10、瘀阻脑络
病因病机
1 心 血虚
2 心 阴虚
病因:
耗血太过 生血不足
病机:
心与心神失于濡养
病因:
思虑劳神暗耗心阴 温热火邪灼伤心阴 肝肾阴虚累及心阴
病机:
心与心神失养 虚热内扰
辨证要点
常见症状
舌象
心悸、失眠、多梦 舌色淡
+血虚症(头晕眼花、 健忘、面色淡白或萎 黄,唇舌色淡)
病因 头部外伤,瘀血停积 久痛入络,瘀血内停
病机 瘀血犯头,阻滞脑络
辨证要点
常见症状
舌象
神志异常(神志抑郁,错 乱,痴呆、昏迷)
+
痰浊症(面色晦滞,胸闷 呕恶,舌苔白腻,脉滑)
舌苔白腻
脉象 脉滑
神志异常(神志狂燥,神 昏谵语)
+
舌红苔黄 脉滑数 腻
痰火内盛症(吐痰黄稠, 喉间痰鸣;胸闷不舒;舌 红苔黄腻,脉滑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卷六149心病源流(伏梁心痛心痈)(手少阴心脉,起心中,出属心系,下鬲络小肠。
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
其直者复从心系上肺,下出侸下,下循内後廉,行太阴心主之後,下肘内循臂内後廉,抵掌後锐骨之端,入掌内後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次注於手太小肠经。
每日午时,周身气血俱注於心。
手少阴心经少血多气。
)十二经皆听命於心,故为君,位南方,配夏令,属火,故为君火。
十二经之气皆感而应心,十二经之精皆贡而养心,故为生之本,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
说神以气存,气以精宅,其理洵不诬也。
惟心精常满,故能分神於四脏。
惟心气常充,故能引精於六腑。
此所以为心之大概也。
心与肾连,经曰:心舍脉,其主肾经,不以其克而反以为主,故必肾水足而後心火融,肾水不足,必至心火上炎,而心与肾百病蜂起矣。
故心当无病时,养之之法有二:一从本经以养其气,勿过思抑志,或事未至而迎,事已往而恋,使神明耗散。
若过用其心,则伤其气,气伤,并伤其精,而神无以为守。
试观孔子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孟子必有事焉,勿正,勿忘、勿助,养心之法,至孔孟为已极,孔孟并末尝言医,其所以养心,曷尝有外於是哉。
一从肾经以养其精,勿纵情房欲,勿贪恋女色,致相火常炎,不能握固。
若守肾无节,则伤其精,精伤遂伤其气,而水不能制火,阴不能为阳宅,而水气因以凌心矣。
是以象川翁曰:精能生气,气能生神,荣卫一身,莫大於此,养生之士,先宝其精,精满则气旺,气旺则神旺,神旺则身健,身健则少病。
朱丹溪曰:主闭藏者肾,司疏泄者肝,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於心,心君火也,感则动,心动则相火亦动,而精自走。
可知精之走泄,固由於肾累於肝伤於心,一病则俱病。
象川、丹溪明揭其旨,固可为千古养心家炯戒也。
然则心失所养而心病,肾失所养而心不亦病乎。
且夫心主血,血即精也,心气原自有馀,特精伤而失血,心便不足,故血盛则神明湛一,血衰则志气昏蒙。
凡火之有馀,皆由血之不足,而血之不足,又能使火益就衰也。
然则,心病之有馀不足,讵得与运气司天之火淫火郁,徒属乎火者同视哉。
亦惟握精以固其气,养阴以凝其神,以调剂其有馀不足,使归於和而已。
以上皆言心之所由致病,与养其心所以至於无病也,然而病不能已。
试据经以观心之病,经曰:心病者,胸中痛,侸支满,侸下肩背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痛大,侸下与腰相引痛。
就经所言病,皆在血脉,而不在心,何也?以心为血脉之主,故其实其虚,皆不见本脏而在血脉,其在血脉,必先於在经络者病之也。
若胸腹腰侸间,皆心与心包之所在,做先病於本经也。
其虚而腹胸大,则缘脾胃不上纳气於心而然。
虚而侸下与腰相引痛,又缘肝肾不上贡精於心而然。
此其病非止於本经络,可由本经络而推者也。
经又曰:若心经络病者,动则嗌乾,心痛,渴而欲饮,以及所生病目黄,侸痛,懦臂内後廉痛厥,掌中热痛,其皆为本经络病固已,而其病却能及心,说支脉挟咽病,则通於心,故嗌者心火必炎,故心痛火炎,则阴耗而心液乾,故必渴。
且心部在阳明,心痛而热及阳明,阳明亦必热,故渴而欲饮,目黄等症,皆心脉热逆之故,所谓经络病而及心者如此。
经又曰:精气并於心,则喜惊而夺精,汗出於心。
又曰:忧思则伤心。
何谓欤?喜者,心之浮阳,心好胜,精气并於心,则心有馀,故阳浮动而喜;惊者,肝胆虚怯之气,肝胆失利,不能卫心,故心气内空而夺精,神不守荣而汗出;思者,心之神明,思而弗遂则忧,忧思不已,必神明内扰,而往来憧憧,故伤心。
凡诸心病,皆由於不能养精以驭气,而使神以气存,气以精宅也,欲求心无病者,可不於此加之意哉。
【脉法】《脉诀》曰:心脉芤阳气作声,或时血痢吐交横,溢关骨痛心烦躁,更兼头面赤,大热由来面赤风,燥痛面色与心同,微寒虚惕应寒热,急则肠中痛不通,实大相兼并有滑,舌滑心惊语话难,单滑心热别无病,涩无心力不多言,沉紧心中逆冷痛,弦时心急又心悬。
又《脉诀》曰:五脏不同,各有本脉,左寸之心,浮大而散。
仲景曰:心伤者其脉弦。
【心病缘由症治】《灵枢》曰:邪在心,则病心痛,善悲,时仆眩。
又曰: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素间》曰: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瘛。
又曰: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也。
又曰:大骨活,大肉陷,胸中气满,喘不休,内痛引肩项,期一月死,真脏脉见,乃与之期日。
又曰: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
又曰: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注曰:苦缓,心气虚也。
又曰: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又曰:心病禁温食热衣。
《难经》曰:忧愁思虑则伤心。
仲景曰:心家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
又曰:心伤者劳倦,则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脐上跳,其脉弦,此为心藏伤所致也。
《难经》曰:外症面赤,口乾善笑,内症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期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 A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
【手少阴无腧】《灵枢》曰:少阴者,心脉也,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其脏坚固,邪不能容,容则伤心,心伤则神去而死。
故诸邪在於心者,皆在心包,心包者,心主之脉也,故少阴无腧。
又曰:其外经病而脏不病,故独取其经於掌後锐骨之端,即神门也。
【心绝候】《灵枢》曰: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日笃,癸日死。
仲景曰:形体烟煤,直视摇头者,此为心绝。
《脉经》曰:心绝一日死,何以知之,肩息回视,立死,一云二日死。
【心气滞涩保养法】《保生秘要》曰:凡人气旺则血荣而润泽,气绝则血活而灭形。
故气虚弱滞涩而成病,如滞於心,心为身之主,统领血海,故心血少则神不定,寝不安,百病集作。
诸痛痒疮痍,皆属心火,当常呵以泄其火,吸以和其心,诸心切勿食,秽气触我灵,夏至夜半後,地气一阴生,大热勿食冷,受寒霍乱侵,并忌房中事,元气离命门,大抵当甚暑,人善於养心,则无秋患,时当饮六一灯心汤,豆蔻香茹水,醉饱勿顶风前卧,慎此则无患矣。
【心脏修养】《养生书》曰:常以四月五月朔望清旦,面南端坐,叩金梁九,漱元泉三,静思注想吸离宫赤色气入口,三吞之,闭气三十息。
【心脏导引】仙曰:可正坐,以两手作拳,用力左右互相筑各六度,又可正坐,以一手按上,一手向下托空如重石,又以两手相叉,以脚踏手中各五六度,能去心胸间风邪诸疾,闭气,为之良久,闭目,三咽津,三叩齿而已。
心之积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则令人烦心,身体胫股皆肿,环脐而痛,脉沉而芤,皆由心经气血两虚,以致邪留不去也,治宜活血凉血,散热通结(宜伏梁丸,)斯得之矣。
【伏梁有二症】《内经》曰:帝曰:病有小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否?岐伯曰:病名曰伏梁,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矣。
帝曰:人有身体股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於大肠,而着於膏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不可动之,动之为尿涩之类。
此二病,同名而实异也。
心痛包络病,实不在心也。
心为君主,不受邪,或君火衰盛,大寒触犯心君,亦或汗血冲心。
素无心病,卒然大痛无声,咬牙切齿。
舌青气冷,汗出不休,手足青过节,冷如冰,是为真心痛,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若不忍坐视,或使心经寒散,亦可死中求活(宜用猪心煎汤去渣,麻黄、肉桂、附子、乾姜。
)如但爬床搔席,面无青色,四肢不厥,痛亦不至无声,即非真心痛,由包络捧心,或寒或痰,或虫或食,上干包络,脂膜紧急作痛,宜各从其类,审脉用药(总治宜必应汤。
)夫心主诸阳,又主阴血,故因邪而阳气郁者痛,阳虚而邪胜者亦痛。
因邪而阴血凝注者痛,阴虚而邪胜者亦痛。
其痛分九种;曰食,必饱闷,噫败卵气,由食生冷,或食物过多也(宜青皮丸。
)曰饮,必心烦闷,时吐黄水,甚则摇身作水声,由伤水饮,痰涎积聚也(宜小胃丹、胃苓汤,热饮加黄连、甘遂,褰饮加肉桂、茯苓、苍术、半夏,)水饮流注胸膈痛(宜三花神佑丸。
)曰风,因伤风冷,或肝邪乘心,两侸引痛也(宜羌活、荆芥等。
)曰寒,外受寒,当温散,内受寒,当温利,久则寒必郁,当疏解(总治宜? A)虚寒当温补(宜归脾汤加乾姜、肉桂、菖蒲,)肾寒乘心,痛则心悬如饥,泄利下重(宜五积散,)寒气客背哄之脉,则血脉涩,血脉涩,则血虚。
血虚则痛,其哄注於心,故相引而痛(宜桂枝四七汤、神效散。
)曰热,必身热,烦躁,掌热,口渴,便秘,面目赤黄,大热作痛,由积热攻心,或暑热入心也(宜金铃子散、剪红丸,甚者宜大承气汤,)痛不止,热未清也(宜清中汤。
)曰悸,劳役则头面赤而下重,自烦发热,脉弦,脐上跳,心中痛,由心伤也(宜辰砂妙香散、加味四七汤。
)曰血,脉必涩,壮盛人宜下(宜代抵当汤,)虚弱人须补而带行(宜四物汤加桃仁、穿山甲、肉桂心、蓬? B降香,)饮下作呃,亦须行之(宜手拈散。
)曰虫,必面色青黄有白斑,唇红,能食或食後即痛,或痛後即能食,或呕哕涎沫,或吐青水,凡吐水者虫痛,不吐水冷心痛也,虫心痛小儿多有之(上半月虫头向上,易治,先以鸡肉汁或蜜糖饮之,随服妙应丸或剪红丸。
)曰疰,鬼疰也,必心痛,神昏卒倒,昏愦妄言,或口噤,由卒感恶也(宜苏合丸。
)此所谓九种心疼也。
顾经言心痛,未有不兼五脏者。
经曰: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瘛,如从後触其心。
伛偻者,肾心痛也(宜神中保元、神圣复气汤。
)腹胀胸满,胃当心痛,上支两侸,咽膈不通,胃心痛也(宜草豆蔻丸、清热解郁汤。
)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宜诃子散、复元通气散。
)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宜金铃子散。
)内外邪犯心之包络,或他脏之邪犯心之支脉,故心亦痛,此厥心痛也。
谓之厥者,诸痛皆肝肾二经气逆上冲,又痛极则发厥也。
但分寒热二种,手足厥逆,冷汗尿清,不渴,气微力弱而心痛,则寒厥心痛也(宜? F)身热足冷烦躁,脉洪大而心痛甚,则热厥心痛也(宜金铃子散、清郁散。
)经又曰:阳明有馀,上归於心,滑则病心疝;心痛引少腹满,上下无定处,溲便难者,取足厥阴肝;心痛腹胀啬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阴脾;心痛短气,不足以息,取手太阴肺;心痛引背,不得息,取足少阴肾。
以上皆他脏之病干之而作痛者,非心本经自病也,治法当兼用各脏药。
经又曰: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此则包络受邪,痛在腑不在脏者也。
经又曰:手少阳三焦脉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
此则别络受邪,痛在络不在经者也。
二者之痛,皆因怵惕思虑,伤神涸血而然(宜补心汤,)而亦有卒心痛,脉洪数者(宜黄连一两,煎汤顿服。
)如按之痛减则为虚,宜酸收,不应辛散(宜归脾加乾姜、肉桂、菖蒲。
)有心膈大痛,呕逆发厥,药不纳者,趁势以鹅毛探吐,痰尽而痛自愈,内服药(宜南星安中汤。
)有蛔虫心者,痛有休止,或吐蛔,蛔动则心呕吐(宜乌梅丸、芜夷散。
)心痛之不同如此。
总之,七情之由作心痛,食积痰饮瘀血作胃痛,二语正是分明,曷言乎心痛由七情也。
经云:喜则气散,怒则气上,忧则气沉,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除喜之气能散外,馀皆足令心气郁结而为痛也。
然心痛亦有虚实,按之痛止者,虚也(宜叁术散;)按之痛反甚者,实也(宜栀萸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