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克鲁《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中编(19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文学流派)

合集下载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亚非(中古亚非文学)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亚非(中古亚非文学)

第2章中古亚非文学2.1 复习笔记一、概述(一)中古亚非文学概论中古亚非文学是指亚非封建社会时期的文学。

1.产生发展的原因(1)中古东方文化的自我演进①中古前期,约公元1~9世纪,东方文化处于上升阶段。

这一时期表现出巨大的创造力,是东方文化的黄金时代。

②中古中期,约10~14世纪,东方文化进入繁荣和鼎盛阶段,涌现了众多的哲学派别、学术中心,产生了大量经典著作,出现了思想文化集大成者,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

③中古后期,约15~18世纪,东方文化发生不同的演变,分为以下几种:a.东方文化出现模式化和定型化,标志着文化的成熟和发达,但容易形成定势。

b.文化遭到其他民族的破坏,出现衰落和停滞。

c.一些相对稳定的地区开始出现文化转型,这是东方文化的自然演进现象。

d.西方文化的影响。

东西方文化交流给东方带来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

欧洲列强对东方的殖民入侵,使东方文化也逐渐殖民化。

(2)东方三大文化圈的形成亚非封建社会初期,经过地区内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互动,形成了三大文化圈。

如表2-1:表2-1 三大文化圈(3)亚非各种文化交流与融合①中古亚非文学的文化交流东方三大文化圈是在广泛的文化交流中不断发展的,中古亚非有过数次大规模的地区间文化交流:a.佛教的东传贯通了南亚和东亚两大文化圈。

b.阿拉伯文化圈的形成融会了巴比伦、希伯来、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波斯和印度诸种文明。

c.伊斯兰教的南传和东传,使西亚和南亚两大文化圈相贯通。

②中古亚非文化的统一性a.在人的外部社会关系方面主要表现为政治关系和伦理关系的紧密结合,以阶级为基础的政治关系蒙上了一层伦理面纱,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伦理道德与国家法律融为一体。

b.在世界观方面主要表现为个体小宇宙与本体大宇宙的统一观。

在东亚文化中表现为“天人合一”,这是宗教修行和人生实践的最高目标。

c.在人生目的方面追求心灵的宁静与和谐,在生活方式上讲求个人的自我修养,提倡个人内省以明心见性,要求克己节欲以顺乎天理。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欧美文学中编-导论)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欧美文学中编-导论)

郑克鲁《外国⽂学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欧美⽂学中编-导论)导论0.1 复习笔记⼀、19世纪欧洲⽂学(⼀)19世纪欧洲⽂学的发展19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的产⽣与发展是⼈类历史上的⼀场变⾰,它改变了⼈的⽣存处境,促进了西⽅⽂化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精神⼼理的变化,从⽽也带来了⽂学思潮的新旧交替与更迭。

(⼆)具体表现19世纪欧洲的主要国家相继出现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然主义、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等⽂学思潮和流派,从⽽给近代欧洲⽂学带来了繁荣景象,也标志着欧洲⽂学的成熟。

(三)基本特征1.⼀⽅⾯继承与发展了⾃古希腊、罗马,特别是⽂艺复兴以降欧洲⽂化与⽂学的传统,⽽且也悄悄地发⽣着由近代向现代的历史性过渡;2.另⼀⽅⾯使欧洲近代的⼈⽂观念和艺术精神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与弘扬,另⼀⽅⾯也酝酿了对传统的怀疑与批判精神,预演了近代⽂学在成熟之后向现代形态的历史嬗变。

⼆、19世纪欧美⽂学⼈⽂观念的变化(⼀)背景资本主义制度形成后,欧洲社会中⼈的⽣存处境发⽣了重⼤变化,⼈对⾃⾝的认识也不断深化。

资本主义新的政治经济制度打碎了原有的社会结构,改变了⼈与⼈之间的关系。

1.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和⼈类⽂明的向前发展,它给⼈带来了⼀定程度的⾃由、解放和物质的富裕,2.使⼈与⼈、⼈与社会、⼈与物之间的关系恶化,新的⽂明给⼈带来了新的束缚,尤其是物对⼈的束缚,使⼈的⾃由得⽽复失。

(⼆)浪漫主义⽂学思潮1.浪漫主义⽂学思潮浪漫主义⽂学思潮流⾏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上升这⼀新旧历史交替的时代。

浪漫主义⽂学以艺术的⽅式描摹了这⼀特定时代⼈的激荡、亢奋⽽敏感、纤弱的⼼灵世界,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我”。

2.浪漫主义⽂学思潮的发展概况(1)德国浪漫主义⽂学被勃兰兑斯称之为“精神病院”的德国浪漫派,是⼀些内⼼敏感善于体悟⼈的情绪与⼼理状态、热衷于描写离奇怪诞充满神秘⾊彩事物的作家。

他们对⼈的感性⾃我的关注远远胜过对理性⾃我的张扬;他们热衷于表现的怪诞、梦幻、疯狂、神秘、恐怖,等等,恰恰是⼈的理性的触⾓所难以指涉的感性内容。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下编(后现代主义文学)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下编(后现代主义文学)

第4章后现代主义文学4.1 复习笔记一、概述(一)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背景及基本特征1.产生背景(1)西方进入后工业社会,促使后现代主义的产生科学和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知识领域的空前扩张,深刻地影响乃至规范着人类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模式。

(2)非理性主义影响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后现代主义主要受存在主义,特别是海德格尔哲学的影响,并和后结构主义合流。

2.产生时间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70至80年代达到了高潮。

3.与现代主义的关系(1)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发展和延伸,它继续了现代主义反传统的文学实验。

(2)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决裂和反叛,表现为后现代作家想要抛弃现代主义文学的内容和形式。

4.基本特征(1)“反文学”现代主义文学不但从根本上否定“旧的”传统,而且要摒弃现代主义的“新”的规范。

后现代主义文学试图对小说、诗歌和戏剧的传统形式乃至“叙述”本身进行解构。

因而,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无视任何既定规范的、极度自由的、“破坏性”文学,是某种意义上的“反文学”。

(2)“零度写作”后现代主义将孤独感、焦灼感等深沉意识进行消解或平面化。

作家要进行“零度写作”,即写作消失了内容,转向中立性,写作转向它自身。

(3)“不确定性”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不确定性”表现在结构扑朔迷离,“故事”前后矛盾,人物的行为缺乏说得通的动机。

(4)写作原则和风格出现两种倾向①一种是抛弃现代主义作家的艰深文学实验,向大众文学的靠拢,试图填平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之间的鸿沟。

②一种是继续推进现代主义的文学实验并且超越它。

常见的创作手法有:矛盾(文本中的各种因素互相颠覆)、交替(在文本中,甚至在文本的同一篇章中,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可能性的叙述交替出现)、不连贯性和任意性(极端的例子是“活页小说”)、极度(如有意识地过度使用某种修辞手段以达到嘲弄它的目的)等。

(二)后现代主义重要流派1.存在主义文学(1)流行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产生于法国,战后盛行于整个西方世界。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下编(20世纪俄苏文学)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下编(20世纪俄苏文学)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2 章 20 世纪俄苏文学
2.1 复习笔记
一、概述 (一)“白银时代”的文学 1.俄罗斯文学“白银时代”的含义 从 19 世纪 90 年代起,俄罗斯文学中先后出现象征主义、“阿克梅派”、未来主义等新 流派,它们与已经变化发展了的现实主义一起,构成多种思潮和流派并存发展的文学现象。 这个时代即俄罗斯文学的“白银时代”。 2.文学流派及其成就 (1)象征主义——白银时代最先出现的文学新流派 梅列日科夫斯基的论著《论现代俄罗斯文学衰落的原因与若干新流派》第一次从理论上 确认了作为艺术潮流的俄国现代主义,他的诗集《象征》是俄国象征派诗歌出现的标志之一。 ①理论主张 强调艺术的宗教底蕴,坚信艺术具有改造尘世生活的作用。 ②代表作家及作品 巴尔蒙特的诗集《燃烧的大厦》《我们将像太阳一样》、别雷《彼得堡》(被认为是欧美 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 (2)“阿克梅派”——与象征派对立的艺术观 古米廖夫是这一派理论的主要阐释者,写有《象征主义的遗产和阿克梅主义》。
等。
(三)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至 80 年代的文学 1.“解冻时期”的文学 (1)产生背景 20 世纪 50 年代初,苏联社会政治生活发生重大变化,文学开始突破日丹诺夫主义的 钳制,人道主义、现实主义传统开始回归。 (2)代表作品 爱伦堡《解冻》、列昂诺夫《俄罗斯森林》、杜金采夫《不是单靠面包》、帕斯捷尔纳克 《日瓦戈医生》、肖洛霍夫(“战壕真实派”)《人的命运》、索尔仁尼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 一天》、特瓦尔多夫斯基《焦尔金游地府》等。 2.“停滞时代”的文学 (1)产生背景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苏联社会进入“停滞时代”,但是文学的发展并未停滞。 (2)主要文学形式 道德题材作品大量涌现,包括“城市小说”和“农村散文”。 ①“城市小说” 特里丰诺夫《交换》《长别离》《另一种生活》《滨海街公寓》(统称“莫斯科小说”)、 利帕托夫的《伊戈尔·萨沃维奇》(描写现代“多余的人”)等。 ②“农村散文”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中编(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圣才出品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中编(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圣才出品

第1章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1.1 复习笔记一、概述(一)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基本特点1.流行时期产生于18世纪末,繁荣于19世纪上半叶。

2.产生背景(1)社会动因:法国大革命①法国大革命标榜的“自由、平等、博爱”迅速传遍欧洲,深入到人们的意识之中。

②《人权宣言》所宣布的自由竞争的法则,促使一种社会心理产生,即人们对飞来好运的期望变得更加炽热,耽于好梦和幻想。

(2)思想基础:德国古典哲学与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①德国古典哲学a.康德的形而上学区分了本体和现象,认为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人是自然法则的制定者。

浪漫主义的非理性在康德那里找到了合理的解释。

b.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强调天才、灵感的主观能动性,把人的心灵提高到客观世界创造者的地位。

②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强调阶级调和、阶级互爱,以此解决社会矛盾。

(3)自身动因:人的心理的转变启蒙思想家描绘的理想社会图景在资本主义现实面前破灭,资产者、小资产者不免失望、苦闷和彷徨。

这种社会现象和心理为浪漫主义的盛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3.发展过程(1)中世纪的骑士传奇,与浪漫主义有直接的渊源。

(2)哥尔斯密在1776年的《瓦克郡的牧人》中运用了“浪漫的”一词。

(3)18世纪英国的感伤主义文学和卢梭对感情抒发的崇尚,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铺平了道路。

(4)19世纪欧美的浪漫主义文学是以往浪漫主义手法的继承和发展。

4.思想特点(1)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

(2)高举个性解放的旗帜,反对社会对人的精神束缚和压迫。

(3)从民主主义的立场,或者从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者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

(4)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大都以历史题材为描写对象。

(5)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现实,标举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

5.艺术特点(1)主题上,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中世纪文学)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中世纪文学)

第2章中世纪文学2.1 复习笔记一、概述(一)中世纪文学的文化历史背景与基本特点1.中世纪文学的文化历史背景(1)封建地主阶级的文化形态与农民阶级文化形态的对立欧洲中世纪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使得封建地主阶级与农奴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封建地主阶级的文化形态与农民阶级文化形态的对立,是中世纪欧洲新质文化和文学性质的决定性因素。

(2)欧洲中世纪文学是欧洲多种文明与文化相融合的产物①这种融合首先体现在众多蛮族部落各自文化的融合上。

②欧洲中世纪文学也是东西方文化相互影响和交融的产物。

这主要体现在欧洲的本土文化与希伯来文化的融合上,也体现在拜占庭文化的独特构成上。

③欧洲中世纪文学也是基督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

在整个中世纪,基督教在文化、教育、哲学、文艺乃至整个精神领域里,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成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3)基督教与世俗文化形成的两种交流关系基督教在成为中世纪欧洲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过程中与世俗文化形成的两种交流关系:①基督教文化在对古希腊以来的世俗文化精神大肆排斥和毁灭的同时,又将某些世俗文化的材料(如古代故事、历史传说、民间传奇等)、体裁(如故事、诗歌、戏剧传奇等)和艺术手法等,经过改造,纳入到了基督教文化体系之中。

②在中世纪出现的很多世俗作品里,都包含着宗教性的内容,有些作品宗教的因素还很强烈。

正是在上述多种文化的相互碰撞和融合过程中,经过中世纪独特的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主要体现为封建地主阶级与农奴阶级的矛盾斗争)的作用,发展成了独具特色的中世纪新质文化和文学。

2.中世纪文学的基本特点(1)中世纪欧洲文化和文学的主要思想特点①基督教思想制约着中世纪文化。

虽然当时的作家所受的影响有深浅的不同,但是,在基督教思想逐渐深入到各个文化领域,并成为中世纪精神支柱的过程中,各类文学无不打上了它的印迹。

②在各种文化的交融中,特别是在中世纪封建制度和封建国家形成与确立的历史条件的作用下,中世纪文学突出了各民族文学遗产中的一个基本思想——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导论)【圣才出品】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导论)【圣才出品】

欧美文学上编导论0.1 复习笔记一、古希腊文学(一)文学地位西方文学人文传统的主要源头之一。

(二)创作特征1.个体自由、个体本位意识普罗米修斯和俄狄浦斯象征着作为群体的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的行动意识和自由意志,荷马史诗中的阿基琉斯集中体现了个人与群体分离状态的个体本位意识。

2.个体生命意志、欲望的放纵古希腊文学的文化内质呈“神-原欲-人”三位一体的结构框架,这体现了一种世俗人本意识,其人性取向是自然原欲。

爱欲的描写突出体现了这种个体生命意志与欲望的放纵。

二、古罗马文学(一)文学地位西方文学人文传统的主要源头之一。

(二)创作特征1.对集权国家、个体自我牺牲精神的崇拜古罗马人崇尚文治武功、崇拜人的力量的文化个性表现为对政治军事之辉煌业绩的追求,在文学上演化出对集权国家和个体自我牺牲精神的崇拜。

2.富有理性意识、责任观念古罗马文学富有理性意识和责任观念,在审美品格上趋向于庄严和崇高的风格。

三、希伯来-基督教文学(一)文学地位欧洲文学的源头。

(二)创作特征1.重视人的精神与灵魂,重视对彼岸价值世界的追求,强调理性对原欲的限制。

2.宗教人本意识,即尊重理性、群体本位、崇尚自我牺牲和忍让博爱。

四、文艺复兴运动(一)形成原因中世纪晚期,古希腊-罗马文化与希伯来-基督教文化相互冲撞,促成西方文化的大转型和文学中“人”的观念的重大变化。

(二)创作特征——人文主义1.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即以人性取代神性、以人智取代神智,肯定人的价值和主体性。

这实质上是原欲与理性、肉体与灵魂的对立。

2.“人”的觉醒与解放文艺复兴调整了极端化的人与神、原欲与理性、个体与客体的关系,推动了“人”的觉醒与解放。

3.“人”的观念的创作在后期人文主义作家的作品中,“人”的观念呈“原欲+人智+上帝”的形态。

代表作家: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

(三)产生影响1.积极影响带来了人的解放和社会的发展。

2.消极影响对个性自由的片面追求造成了人的道德水准的下降与社会的混乱。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亚非文学-导论)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亚非文学-导论)

导论0.1 复习笔记一、东方文化与东方文学特质(一)“东方”的多方面意义1.地理学概念的东方地理学家把亚洲及北非洲称作“东方”,并依次划分为近东、中东和远东三个部分,其范围西至塞浦路斯、土耳其和埃及,东到中国、朝鲜、日本,南达恒河、印度河流域各国以及印度尼西亚诸岛,北抵太平洋西北部沿岸地区。

2.历史概念的东方(1)一批西方学者在考古发掘的科学实证活动中,系统地对亚洲和北非洲一些文明古国的语言、文字、历史、宗教、艺术、风俗及其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了“东方学”。

(2)1822年法国学者商博良对埃及象形文字成功地进行了破译,此后英国学者罗林森等对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的解读告捷,使东方学得到突破性的发展,奠定了埃及学、亚述学等东方学学科的基础。

3.有关东方文学的早期探索(1)英国学者威廉·琼斯最早确认梵文与希腊文、拉丁文、德文和波斯文之间的关系,并于1789年把《沙恭达罗》翻译成英语,第一次把印度古代文学介绍给西方。

(2)早期有关东方文学的探索,基本上是处于发掘材料、确认语言文字、整理古典文献和译解作品的阶段。

(3)20世纪初俄国学者图拉耶夫的《东方文学论文集》等研究论著的问世,标志着东方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已经发展起来。

4.我国将东方文学称为“亚非文学”(1)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界长期形成一个约定俗成的惯例,将西方文学换称为“欧美文学”,东方文学换称为“亚非文学”。

(2)在国内高校中文系“外国文学”这门课程中,东方文学与亚非文学只是称谓不同,而内涵则基本一致。

故而,东方文学与亚非文学这两个概念是可以互换的。

5.世界文化的四大体系(1)当今较为流行的共识是把世界文化划分为四大体系:欧洲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和汉文化体系。

(2)欧洲及其相关的美洲、澳洲拥有统一的种族类型、基于同一语系的语言和同一模式的文化传统,这决定了欧美澳三洲文化和文学艺术的发展一脉相承,有着历史进程的整体性和共同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章19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文学流派
3.1 复习笔记
一、概述
(一)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传至欧美和世界各国。

1.理论基础
自然主义在思想上受到实证主义、遗传学说和决定论的深刻影响。

(1)孔德的实证哲学只研究具体的事实和现象,不追究事实和现象的本质与规律。

(2)吕卡斯的《自然遗传论》认为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病例都与遗传有关,一个家族成员的过失可能影响整个家族。

(3)克洛德·贝尔纳的决定论认为在研究任何实物的性质时必须探讨实物的特性和环境。

2.理论主张
在以左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作家看来,文学创作的目的是“科学研究和科学课题”,其理论主张具体体现在:
(1)作家要从生理学、遗传学角度来研究人物行动和命运发展。

(2)创作要引入科学方法,进行扎实细致的实地考察和认真的调查研究。

(3)叙述要追求客观、中立的风格,“不要夸张,不要强调,只要事实”。

3.创作特征
(1)文学创作的首要条件是真实性和客观性。

(2)通过描写一段历史时期来反映整个社会历史。

(3)从生理学、遗传学的观点去表现人,理解人行动的原因。

4.艺术特点
(1)力图巨细无遗地描绘现实,排斥虚幻的想象,给人一种实录生活和照相式的印象。

(2)擅长描写群众场面,注重群体的写照,逐渐忽略典型的创造,只追求人物的气质特点和变态心理。

(3)淡化情节,主张按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反映现实。

(4)将某些压迫人、扭曲人的社会现象拟人化,这是物对人的异化的初步描写。

5.发展历程
(1)产生: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
①爱德蒙·德·龚古尔和于勒·德·龚古尔是自然主义的倡导者。

他们自称是描绘当代生活的小说家,乐于描写下层阶级,偏爱于研究病理学的特殊病例,追求一种精细的“艺术文笔”,并打乱句法的逻辑因素。

②左拉是自然主义的代表作家,在其影响下形成了自然主义流派,核心为“梅塘集团”,莫泊桑是其中的重要作家。

(2)发展:19世纪80年代的德国、英国
①德国文学界大力引进并宣传自然主义,“自由剧场”的创立为自然主义戏剧提供了舞台。

盖尔哈德·霍普特曼是德国自然主义代表作家,其《日出之前》以自然主义手法表现德国的社会矛盾。

②英国出现的“贫民窟文学”,热衷于表现生活中卑污、可怕的东西。

乔治·吉辛的作品描写伦敦贫民窟中强徒横行,穷人无法摆脱饥饿、无法克服遗传的影响。

(二)唯美主义
1.理论基础
(1)康德强调美感的主观性、无功利性和纯粹性,为唯美主义提供了理论根据。

(2)戈蒂埃是“为艺术而艺术”的倡导者,他反对艺术的功利目的。

(3)罗斯金主张美的理想就是道德的目的,对美的感受能力是一种“道德知觉”。

2.创作特征
(1)认为艺术超脱一切利害关系的纯粹自由活动,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注重形式美。

(2)主张艺术是心灵的故乡,在心灵的领域可以无限开拓。

(3)主张艺术应该超然于现世,向远古、未来、梦幻求美。

(4)强调艺术家对待题材的态度应该客观、冷漠。

3.发展阶段
(1)准备阶段
①英国诗人布莱克和基茨创作已有唯美主义倾向。

②济慈和柯勒律治从不同角度宣扬了唯美思想。

(2)促进发展
法国巴那斯派领袖勒贡特·德利尔认为艺术的最高任务是实现美,艺术独立于真理、功利和道德。

(3)充分发展
①文艺理论家瓦尔特·佩特认为:
a.艺术美是脱离社会现实的、孤立的、独特的。

艺术批评探讨艺术表达的方式。

b.艺术欣赏强调刹那间的美感,人生的意义在于充实刹那间的美感享受。

②奥斯卡·王尔德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他认为:
a.艺术家不应有任何功利目的;强调感觉,追求形式;艺术要美而不真。

b.生活对艺术的模仿多于艺术对生活的模仿。

c.现实社会是丑恶的,只有美才有永恒的价值。

4.评价
(1)积极影响:唯美主义开拓了审美的领域,扩大了艺术表现的范围,对形式美和美感的独特性的强调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消极影响:片面强调美的超功利性,过分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将艺术与生活割裂开来。

(三)前期象征派
1.产生时期和地点
19世纪70年代法国。

2.理论基础
康德、叔本华等人的唯心主义哲学。

3.产生标志
诗人让·莫雷亚斯发表的《象征主义宣言》。

4.创作特征
(1)大量描写城市中的丑恶现象,化丑为美,丑中见美。

(2)注重挖掘人的精神世界,运用通感和象征手法,以具体意象去反映抽象事物。

(3)追求诗歌的音乐效果,诗画结合,追求简练精粹、工整优雅的诗歌形式。

(4)诗歌不仅神秘,而且晦涩难懂,读者要从表面形式中寻找本质的东西。

5.代表作家及作品
(1)波德莱尔是象征派的先驱,代表作为《恶之花》。

(2)斯泰凡·马拉美是象征派的领袖,代表作为《海风》。

二、左拉
(一)生平和创作
1.人物简介
艾米尔·左拉是自然主义的领袖。

代表作《卢贡-马卡尔家族》是继《人间喜剧》之后的一座文学丰碑。

2.《卢贡-马卡尔家族》
(1)作品简介
《卢贡-马卡尔家族》以卢贡-马卡尔家族5代人为线索,共20部长篇作品,描写了“第二帝国一个家族的自然史和社会史”。

(2)思想内容
①作为一部社会史,《卢贡-马卡尔家族》通过家族的变迁,描写了第二帝国的始末和盛衰,反映了社会变革下的政治状况、经济状况和社会状况。

②作为一部自然史,左拉运用遗传学理论,力图反映这个家族的血统和环境问题。

3.艺术特色
(1)左拉善于描写群体及群体性的行动,气势雄浑壮阔,创造出一种散文体的史诗。

不注重典型人物的塑造,淡化人物性格的描绘。

(2)左拉擅长精细入微的描绘,力求纤毫毕现,开20世纪新小说描写物的先河。

(3)对生活抱有美好的期望,行文偶尔带有诗意的描绘。

(4)能迅速抓住新事物或重大事物,发现其包含的巨大意义。

(二)《萌芽》
1.作品简介
整部小说分七个部分。

前四部分不厌其烦地交代着矿工的工作和生活状况之凄惨,矿工们的反抗情绪的产生、扩大、高涨。

第五部分写矿工们世代累积的愤恨终于无法抑制,罢工酝酿成熟,自然爆发。

六七部分写罢工的结果、失败经过和尾声。

2.思想内容
(1)小说成功地描写了工人的觉醒,再现了罢工的过程,正面描写了产业工人的罢工行动。

(2)通过贫富的强烈对比,指出资产阶级的财富是建立在榨取无产阶级的血汗劳动之上的事实,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

(3)《萌芽》用带有预示性的乐观情调赋予这场罢工斗争高昂的战斗气息,是一部悲壮的史诗。

3.艺术特征
(1)浩大的群众场面描写
罢工的描写展现了浩大的场面,罢工的队伍犹如破堤的洪水,从300人发展到2000人,把道路的栏杆都撞垮了,罢工的人流得到绘声绘色地再现。

(2)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艾蒂安是第一个有阶级觉悟的工人形象。

马厄是逐渐觉悟的优秀矿工的代表,他正直善良、吃苦耐劳、乐于助人,最后在罢工斗争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3)象征意义词汇的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