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人类学论文
人类学研究论文

人类学研究论文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学科,旨在了解人类的文化、社会和生物特征。
通过对不同社会群体的观察和研究,人类学家试图揭示人类的本质和多样性。
本文将探讨人类学研究的方法、重要性以及其对社会科学的贡献。
一、人类学研究方法人类学研究通常采用实地调查和参与观察的方法。
研究者会亲自走进研究对象所在的社会群体,与他们建立联系并观察他们的行为、言语和文化实践。
这种方法能够使研究者深入了解被研究对象的生活,获得真实而全面的数据。
此外,人类学研究还借鉴了其他社会科学的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和文献研究。
通过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人类学家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人类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二、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性人类学研究对于理解人类的本质和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不同文化和社会群体的研究,人类学家能够揭示人类共同的特征和差异。
这有助于我们超越个人经验和局限的视角,拓宽我们的认知边界。
此外,人类学研究还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通过对其他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的发生。
这对于构建和谐的多元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三、人类学研究对社会科学的贡献人类学研究对于社会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贡献。
首先,人类学研究为其他社会科学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对象和数据源。
人类学家的实地调查和观察为其他学科提供了真实和详尽的数据,丰富了社会科学的研究内容。
其次,人类学研究为社会科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人类学家通过对文化、社会和生物等多个维度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概念和研究方法,如文化相对论、参与观察和文化遗产保护等。
这些理论和方法不仅丰富了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也为其他学科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最后,人类学研究促进了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
人类学家往往与其他学科的研究者合作,共同探讨复杂的社会问题。
这种跨学科合作有助于从不同角度和层面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科学的综合发展。
综上所述,人类学研究是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通过实地观察和研究,揭示了人类的本质和多样性。
大学生人类学论文范文模板

大学生人类学论文范文模板
引言
引言部分可以对人类学的意义和研究对象进行简要介绍,并提出研究问题和目的,引起读者的兴趣。
研究问题与目的
在这个部分,需要明确研究问题,并解释为什么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同时,需要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理论框架
在人类学论文中,选择适当的理论框架对于研究非常重要。
在这个部分,要对选择的理论进行简要的介绍,并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个理论框架。
方法论
在这个部分,需要详细地描述你的研究方法。
包括实地考察、文献研究、访谈等。
同时,要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些方法,并分析其优缺点。
研究结果与分析
这一部分是整个论文的重点,需要详细地叙述你的研究结果,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可以利用实地考察的数据、访谈结果等来支撑你的观点,并引用相关的文献来加强论证。
结论
在结论部分,要对整个论文进行总结,并提出你的观点和见解。
同时,也可以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最后,需要列出你在写作过程中参考的文献,按照某个指定的引用格式进行标注。
结语
以上就是大学生人类学论文的基本框架,当然,在实际写作中,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主题进行调整和补充。
希望这个模板能够帮助你更好地撰写人类学论文。
祝你写作顺利!。
从“文学人类学”到“旅游人类学”——厦门大学彭兆荣教授访谈

万方数据
彭兆荣(以下简称“彭”):如果以粗线条去勾勒我 的学术研究历程的话,基本上可归纳为两点:一方面, 我从大学到博士期间攻读的专业和学位都是文学,包 括欧美文学、比较文学,但我事实上都是在做以文学 为“学科”的比较文化研究。另一方面,1980年代末,我 受国家教委公派到法国尼斯大学进修人类学,此后的 研究重心以及现在的供职都在人类学领域。在这样两 条线索的推进中,文学人类学刚好处于两条线索的交 叉领域,对我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具有逻辑性的交叉。 从学理上讲,其实西方文学从古希腊开始就是一 个所谓的“诗学”,诗学是一个大概念,不是我们今天 在大学学科体系里那个所谓的文学,它实际上是一个 大文学,一个独立而又开放的知识体系。所以说,做西 方文学研究的学者就不能不去关涉它的历史背景和 知识体系,而那个历史背景和知识体系就是诗学传 统,即文学的文化传统。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再到史 诗、传奇、悲剧等,其中所涉及到的文学,跟我们今天 讲的文学不是一回事。所以,文学人类学你要说是两 线并置、交叉也可以,你要说在西方文学的知识体系 和诗学中已经存在人类学的形制、内容甚至方法也未 尝不可。我的学术诉求兼及了两条线索:首先,我的求 学问道都应当归属于当今所谓纯文学的“小文学”领 域;其次,我又非常自觉地去研究“两希”(古希伯莱文 化和古希腊文化),尤其是古希腊文学,在学术谱系上 说,就是回归诗学这个西学传统。我们很难分辨西方 神话究竟是属于文学还是属于文学以外的东西,因为 从现在西方的学科分制来看,希腊神话算是整个西方 文学的“祖地”,后来的文学、文化大多以此为源头。所 以我们很难用今天的知识分类和概念范畴去套解它。 至于我从研究外国文学到研究古希腊文化中的 酒神精神和文学仪式,这种转变既是我个人的兴趣使 然,同时也源自一种自我意识和学术冲动,即反对那 种被拘囿于大学科制内部的划地为牢式文学研究,希 望能够在西方传统的知识体制中间去寻找它的脉络。 有两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一本是维柯的《新科学》, 这本书实际上堪称西方整体知识体制的考古学,或者 说一种知识考古学。书中所述内容很难说是一门学 科,它以一种类似博物学的知识编排去探究那些知识 形构与概念生产背后的深层次社会结构因素。另一本 是福柯的《词与物》,《词与物》解决了在现代社会背景 下采用知识考古学去发掘过去被选择出来的所谓“话 语”的东西。试想,我们为什么会重返历史去选择某种 东西把它变成今天的某个事物?这其实是一种策略,
2019厦门大学人类学考研704人类学通论考研真题试卷与805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试重难点与课后习题答案

2019厦门大学人类学考研704人类学通论考研真题试卷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试重难点与课后习题答案人类学与民族学系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下设学系之一,由林惠祥先生于1934年创办,迄今已有80余年。
在文革中被迫停办,后于1984年复办,几年后受市场经济浪潮冲击被迫停办,1994年7月,学校以人类学本科生难以找到对口单位为由撤销人类学系,不再招收本科生。
几年后又复办。
现有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
人类学与民族学系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下设学系之一,人类学与民族学学科是厦门大学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之一,也是全国仅有的2所招收人类学本科专业的985重点高校之一,国家一级学会——中国人类学学会就挂靠在厦门大学,秘书处就设在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
人类学与民族学系属于人文学院。
该学科现有人类学与民族学系、人类学研究所2个教学科研单位,拥有一个福建省考古人类学重点实验室,一个民族学博士授权点和一个人类学博士授权点;一个博士后流动站(与历史系合办)。
设有一个人类学本科专业,4个硕士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6名,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12名,博士生导师7名,助理教授7名,办公室、资料室人员4名。
95%以上的教学科研人员具有博士学位。
人类学与民族学习与人类学研究所、人类学博物馆共同组成世界人类学成数学科所推崇的“系、所、馆”三位一体的教学科研体系,属于中国最早包含人类学研究中心、体质与考古人类学实验室、人类学西方社会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
其中,人类博物馆现为我国高校最早的专业性人类学博物馆,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专业博物馆名录;人类学研究所是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我国第一个以人类学命名的研究所。
《厦门大学704人类学通论考研真题试卷(99、01、2005-2006年)》1999年厦门大学704人类学通论考研真题试卷2001年厦门大学704人类学通论考研真题试卷2005年厦门大学704人类学通论考研真题试卷2006年厦门大学704人类学通论考研真题试卷2007年厦门大学704人类学通论考研真题试卷2008年厦门大学704人类学通论考研真题试卷2009年厦门大学704人类学通论考研真题试卷《《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试重难点与课后习题答案(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试重难点与课后习题答案(宋蜀华)由群贤厦大考研网依托多年丰富的教学辅导经验,组织教学研发团队与厦门大学优秀研究生合作整理。
从人类学的角度分析鼓浪屿旅游的一些现象

从人类学的角度分析鼓浪屿旅游的一些现象从人类学的角度分析鼓浪屿的一些旅游现象0918010003 彭顺意091 国旅2号如果有人问时下最受年轻人喜爱的国内旅游目的地是哪里,我可以毫无疑问的回答他说是厦门,其中去厦门的年轻人几乎都是冲着鼓浪屿而去的。
鼓浪屿,这一在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选美中国”活动中被评选为中国最美的五大城区中第一名的地方,其旅游吸引力之强大是毋庸置疑的。
就在前不久,我利用课余的时间去了一趟厦门,游览了这个让无数人慕名而来,之后又流连忘返的地方。
鼓浪屿的景物不像北京、西安那样极具中国历史特色,也没有像泰山、龙胜梯田那样壮观的景色。
要谈鼓浪屿的魅力何在,必须先谈一下她的历史。
18世纪后半叶,英国侵略者极力用鸦片来打开中国的大门。
由于当时的清朝统治者采取妥协的态度,导致厦门和鼓浪屿同时陷入敌手。
鸦片战争之后的20年间,外国列强势力对厦门和鼓浪屿的侵略已全面展开,且迅速地扩展和深化。
在此期间,西班牙、荷兰、挪威、法国继英、美两国之后,也在厦门设立领事并在鼓浪屿建造领事馆。
英国、美国等在这里成立教会并兴建起教堂来。
1949年10月17日,鼓浪屿地区解放。
中外风格各异的建筑物在此地被完好地汇集、保留,使得她拥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
就算到了今天,鼓浪屿在建造新建筑时也会有意识地按照西洋的风格来建造。
正是由于鼓浪屿有着这样一段不同寻常的历史,使得鼓浪屿拥有了国内其他景点所不具有的异国风情、小资情调和浪漫气息。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旅游是一种仪式。
人们总是有一种很正常的心理,往往对自己所熟识的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有一种不自觉的审美疲劳。
①而鼓浪屿的氛围正迎合了年轻人追求像小说和偶像剧里的那种时尚、浪漫、文艺的小资生活的口味。
也许对于很多旅游者来说,东道国的“异域情调”是吸引他们的主要原因。
为了追求这种情调,寻求一种文化的差异感。
,就必须跨越熟知的周遭环境,远离舒适的社会生活,到遥远的他乡去追寻这种精神上的满足。
人类学论文

《代沟》之我见----- 读玛格丽特·米德《代沟》有感本学期初次接触人类学,在此之前对其并未有很深的了解。
通过一个学期的人类学学习,我发现人类学所包含的内容及知识量是巨大的,我们的学习任务仅仅在这一个学期是无法完成的。
作为历史博物馆方面的初学者来说,文化人类学的学习要求远远大于体质人类学。
最初学习这门课程时在不断的思考:如何学习人类学?怎样才能了解更多人类学的知识,尤其是文化人类学的知识。
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学习与了解文化知识仅从教材中学习是无法满足你对知识的渴望的。
于是,阅读人类学名著以及观看有关人类学的影片是提高我们知识水平的另一个有效途径,填充了我们对人类学知识学习的空白。
我不知如何去选择一本好的人类学书籍去阅读和学习。
在文化这个广义的概念下,我们不能仅从一点去概括它。
文化是有地域性﹑时间性划分的,很多同学都对个别国家的文化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兴趣,阅读了一些能表现这些国家文化的书籍,如:日本的《菊与刀》。
而我思考的却是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模式。
由于文化模式的不同,各文化发展中便产生了文化间的差异。
“求同存异”是周总理在处理我国外交事务时提出的,从文化角度来说也是一样的,如果两种文化处理不恰当,互相排斥便会很容易产生文化代沟。
代沟不仅在各民族间的文化研究出现,在现阶段的家庭中也很常见。
研究差异产生的原因,了解“代沟”的来源,寻找消除代沟的方法,这便是我选择本书的最初目的。
玛格丽特·米德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以研究太平洋无文字民族而闻名,米德提出的“文化决定人格论”在人类学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代沟”一词从英文generation gap直译过来,由著名女性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所创用。
本书原名《文化与义务——论七十年代隔代人之间的新关系》,书中提到了几种不同的文化类型及其之间存在的差异。
但是,因现在人们对它的理解给本书换了个流行的叫法----代沟。
或许这个名字更能表达出书中文化差异见发生的问题。
认知与良知——精选推荐

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认知与良知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教师:***20020101内容提要内容提要个体认知的发展和个体道德意识的形成作为两个独立的过程,学术界对它们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
但是把两者结合起来考察两者的发生和发展这项工作,学术界做得还很不够。
事实上,个体道德意识的形成离不开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个体认知的发展是个体道德意识形成的必要条件。
全文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引言介绍了我国学术界对个体认知发展与个体道德意识形成之间关系这一问题的研究情况。
二、分别考察了个体认知的发展和个体道德意识形成的各个阶段之间的对应关系:首先分析了处于感知一运动阶段的个体认知发展对个体道德意识发生所起的作用;然后考察了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第一阶段个体认知的发展及其局限性对个体道德意识的影响;之后说明了在具体运算第二个阶段,个体认知的发展对个体道德意识由客观阶段向主观阶段过渡所起的作用;最后阐述了形式运算阶段个体认知发展对此阶段个体道德意识状况的影响。
三、结束部分简略指出个体认知发展和个体道德意识形成之间关系理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个体认知个体道德意识引言引言个体认知的发展是认知科学和哲学认识论所研究的重要课题,个体道德意识的形成则是伦理学和教育学等学科所关注的基础性课题。
自古代人类开始考察自己的认识能力、探寻至善的所在时,个体认知的发展和个体道德意识形成的关系问题就得到了人们的关注。
随着认知科学的逐步兴起和道德问题一次次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个体认知的发展和个体道德意识形成的关系问题得到了人们的进一步重视,至今两者仍是学术界所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我们考察了学术界对个体认知发展和个体道德意识形成问题的研究情况,发现对两者各自的形成发展的研究已有很多成就。
但我们又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多年来,有关两者的研究一直处于一种若即若离的状况,彼此之间缺乏充分的对话,认知是认知,道德是道德,两者分属于不同的研究领域。
厦门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论文研究

厦门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论文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作为培养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重要学科之一,厦门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本文将对厦门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该专业的教学体系、研究领域和学科创新,同时探讨其在城市规划及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应用前景。
厦门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致力于研究人文地理和城乡规划领域的相关问题,并培养学生具备研究和实践的能力。
该专业的教学体系相对完善,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全面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在专业核心课程中接受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城乡规划原理、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知识的培养,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此外,学院还积极推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和专业发展空间。
厦门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研究领域主要有两个方面:人文地理和城乡规划。
人文地理研究关注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探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乡规划则涉及城市与乡村空间规划、土地利用调控和城市设计等内容。
在这两个领域中,学院的教师团队根据自身研究方向开展着丰富多样的研究项目,如城市更新与再生、城市生态环境与保护、乡村振兴与地方治理等。
这些研究项目不仅紧密结合实际问题,还涉及到当前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前沿议题。
在城市规划及可持续发展领域中,厦门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空间的合理规划和设计,能够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和整体效益。
专业毕业生可以在政府部门、城市规划设计院、房地产开发企业等机构从事城市与乡村规划、土地利用管理、城市设计等工作。
尤其是在如今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全球范围内都存在着大量的城乡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需求,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联系也日益紧密,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了当前的热门话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800
一类
董建辉
福建土楼之王――华安二宜楼
《寻根》,2005/4
ISSN1005-5258,CN41—1209/k
9500
否
董建辉
从谱牒资料看乡土社会中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并济
揣振宇、杨荆楚主编《汉文化、多元文化与西部大开发》,民族出版社
ISBN7-105-06697-0
否
彭兆荣
“旅游人类学视野下的‘乡村旅游’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4
CN45-1074/C
8500
二类
彭兆荣
“从‘异文化’到‘本土化’:人类学研究道路的光辉楷模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3
CN45-1074/C
4500
二类
彭兆荣
“田野中的‘历史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2005/1
填表人:单位负责人:
共56篇
Ⅰ类奖励2篇
Ⅱ类奖励0篇
一类核心5篇
二类核心10篇
人类所共17人。
否
蓝达居
百越海洋人文初论
《2004百越史年会论文集》
10000
否
蓝达居
顺昌畲族的传统再发明
全国畲族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丽水)
6500
否
蓝达居
闽西客家宗祠的价值与保护
2005中国人类学年会论文
5000
否
蓝达居
邱氏总祠是闽西重要的民间文化遗产
丘逢甲创办上杭师范传习所一百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
5000
否
朱家骏
ISBN7-80707-170-2
15千字
否
邓晓华
中国境内的语言关系与语言分类
《国家社
科基金项目成果选介汇编》
ISBN7-300-06166-4/C
5千
否
国家社科优秀成果选
绍
全国社科规划办主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鉴定优秀成果选绍
邓晓华
客家话研究
《语言暨语言学》,2005(3)
台北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
ISSN:986-00-3157-7
附件五:论文登记表
单位名称:人类学与民族学系
作者姓名
论文题目
刊物名称
刊物期别
刊号
字数
是否奖励刊物(几类)
是否核心刊物(几类)
哪一级项
目成果
备注
彭兆荣
“饮食文化与族群边界:关于饮食人类学的对话”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6
CN45-1074/C
2000
二类
彭兆荣
“现代旅游中的符号经济”
《江西社会科学》2005/10
ISBN7-81068-908-8/F·328
4000
否
彭兆荣
“旅游人类学视野下的‘乡村样本’”
《乡村旅游——反贫困战略的实施》(论文集)杨胜明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
ISBN7-221-06014
8500
否
彭兆荣
“一种通过唱诵的乡规民约”
《方圆法治》,2005/8
CN11-5328/D
5000
18千字பைடு நூலகம்
否
董建辉、石奕龙
西方应用人类学百年发展回顾
《国外社会科学》,2005(5)
(CN 11-1163/C)
8千字
一类
石奕龙
浅谈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若干问题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1)
(CN 11-3530/C; ISSN 1005-8575)
10千字
二类
石奕龙
同安吕厝王爷来历考
《厦门晚报》
12500
否
董建辉
祠堂的类分功能――以流坑董姓宗族村为例
庄孔韶主编《林耀华先生纪念文集》,民族出版社
ISBN7-105-06776-4/C·108
11800
否
董建辉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第六章《宗族》
石奕龙、张实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
ISBN7-81068-955-X/C·86
21000
否
董建辉
绚丽多姿的文采世界
汉字
ISBN7-5615-
2336-X-H191
8000
否
橫向課題
董建辉
“礼治”与传统农村社会秩序
《厦门大学学报》,2005/4
ISSN0438-0460,CN35-1019/C
13700
Ⅰ类
一类
省社科基金
《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董建辉
西方应用人类学百年发展回顾
《国外社会科学》,2005/5
李明欢专著《福建侨乡调查:侨乡认同、侨乡网络与侨乡文化》中的第三章
ISBN7-5615-2374-3
厦门大学出版社
35000
否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
黄向春
地方社会中的族群话语与仪式传统——以闽江下游地区的“水部尚书”信仰为中心的分析
历史人类学学刊
第三卷第一期
ISSN 1680-7880
50000
草拟1-1158/k
1万
二类
宋平
传统家族与跨国社会实践
文史哲
8500
一类
俞云平
部分马来西亚华裔新一代的族群与文化认同
八桂侨刊
2005、1
ISSN1002-3925
CN45-1093/D
6000
否
俞云平
研究生教育改革之我见
厦门大学学报2005年增刊
ISSN0438-0460
5000
否
俞云平
侨乡文化的编织传承
《海峡网》,2005年12月12日文化乡土版
(CN35-0050)
2千字
否
石奕龙、董建辉
先秦时代闽越人的两种取食方式
《百越文化研究》,厦大出版社2005年12月
ISBN7-5615-2486-2/K.330
10000
否
石奕龙
福建武平中山镇社会自愿组织的变迁
《中国客家族群追踪与文化印象》,黄山书社2005年12月
2万
否
邓晓华
论客家话的形成
陈支平、周雪香主编《华南客家族群追寻与文化印象》,黄山书社
8千
否
邓晓华
闽客来源及历史层次
揣振宇、杨荆楚主编《汉文化、多元文化与西部大开发》,民族出版社
ISBN7-105-06697-0
8千
否
蓝达居
论明清时期福建中心港市的发展
南方文物
2005年第一期
CN36-1170/K
7000
《林耀华先生纪念文集》,民族出版社2005
(ISBN 7-105-06776-4/C.108)
16千字
否
石奕龙
惠安崇武城隍信仰的历史演变
《闽台文化》,6期(2005年1月)
[(泉)新出(2005)内书第01号]
8千字
否
石奕龙
武平中山镇军家人与客家人的民间信仰
《客家研究辑刊》,2005(1)
(粤M第1007号)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第八章《法律》
石奕龙、张实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
ISBN7-81068-955-X/C·86
31000
否
董建辉
畲、客“郎名”探微
《客家》,2005/5
CN35(Q)第0060号
6600
否
董建辉
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吗?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5/6
ISSN1007-788X,CN62—1129/D
CN36-1001/C
9000
否
彭兆荣
“人类遗产与家园生态”
《思想战线》2005/6
CN53-1002/C
9000
二类
彭兆荣
“(后)现代性与移动性:生态环境所面临的挤压”
《中共桂林市委委党校学报》2005/2
CN45-1291/D
8500
否
彭兆荣
《民族旅游的人类学透视:中西旅游人类学研究论丛·序》
张晓萍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否
刘朝晖
村落社会研究与民族志方法
民族研究
ISSN0256—1891 CN11—1217/C
12600
Ⅰ类
一类
国家社科基金
刘朝晖
民族文化对生态移民的影响与因应策略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ISSN1002-3887 CN45-1047/C
13200
二类
周雪香
明清晋商制度史的探索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2
ISSN1000-422X
否
一般
郭志超
田野研究方法例述
中南民族大学2005/2
CN42-1704/C
9000
否
一般
郭志超
郑和圣墓行香与泉州伊斯兰教的复兴
南方文物
2005/3
CN36-1170/K
11000
否
一般
郭志超
郑和圣墓行香与泉州回族
泉州港与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8000
否
一般
石奕龙
福建惠安崇武潮乐村通婚圈与初婚年龄的变迁
CN35-1023/F
2000
二类
周雪香
闽粤客家渡台和民间信仰传播
陈世松主编《移民与客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7-5633-5717-3
9500
否
周雪香
明清闽西粤东北客家地区人口向外流动的原因和影响
陈支平、周雪香主编《华南客家族群追寻与文化印象》,黄山书社
15000
否
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