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 传统以太网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答案(第三章)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答案(第三章)(2009-12-14 18:16:22)转载▼标签:课程-计算机教育第三章数据链路层3-01 数据链路(即逻辑链路)与链路(即物理链路)有何区别? “电路接通了”与”数据链路接通了”的区别何在?答:数据链路与链路的区别在于数据链路出链路外,还必须有一些必要的规程来控制数据的传输,因此,数据链路比链路多了实现通信规程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
“电路接通了”表示链路两端的结点交换机已经开机,物理连接已经能够传送比特流了,但是,数据传输并不可靠,在物理连接基础上,再建立数据链路连接,才是“数据链路接通了”,此后,由于数据链路连接具有检测、确认和重传功能,才使不太可靠的物理链路变成可靠的数据链路,进行可靠的数据传输当数据链路断开连接时,物理电路连接不一定跟着断开连接。
3-02 数据链路层中的链路控制包括哪些功能?试讨论数据链路层做成可靠的链路层有哪些优点和缺点.答:链路管理帧定界流量控制差错控制将数据和控制信息区分开透明传输寻址可靠的链路层的优点和缺点取决于所应用的环境:对于干扰严重的信道,可靠的链路层可以将重传范围约束在局部链路,防止全网络的传输效率受损;对于优质信道,采用可靠的链路层会增大资源开销,影响传输效率。
3-03 网络适配器的作用是什么?网络适配器工作在哪一层?答:适配器(即网卡)来实现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这两层的协议的硬件和软件网络适配器工作在TCP/IP协议中的网络接口层(OSI中的数据链里层和物理层)3-04 数据链路层的三个基本问题(帧定界、透明传输和差错检测)为什么都必须加以解决?答:帧定界是分组交换的必然要求透明传输避免消息符号与帧定界符号相混淆差错检测防止合差错的无效数据帧浪费后续路由上的传输和处理资源3-05 如果在数据链路层不进行帧定界,会发生什么问题?答:无法区分分组与分组无法确定分组的控制域和数据域无法将差错更正的范围限定在确切的局部3-06 PPP协议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为什么PPP不使用帧的编号?PPP适用于什么情况?为什么PPP协议不能使数据链路层实现可靠传输?答:简单,提供不可靠的数据报服务,检错,无纠错不使用序号和确认机制地址字段A 只置为0xFF。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按网络拓扑结构划分:通常分为网状型、星型、环型、树型和网状网。
2、传统以太网的最大传输包长MTU是1518 。
3、某公司申请到一个C类IP地址,但要连接6个的子公司,最大的一个子公司有26台计算机,每个子公司在一个网段中,则子网掩码应设 255.255.255.192 。
4、TCP SYN Flood网络攻击是利用了TCP建立连接过程需要 3 次握手的特点而完成对目标进行攻击的。
5、应用程序PING发出的是_ICMP __报文。
6、IPv4地址共有_ 32___位,IPv6地址共有__128 __位。
7、HUB应用在OSI分层模型的_物理_层。
8、EPON的中文全称是基于以太网的无源光网络,它是由0LT 、ODN 及ONT/ONU几部分组成。
9、我们经常所说的非对称数字用户线路的英文缩写是ADSL 。
10、现网使用的PPPOE认证的协议是PAP 协议。
11、从Static, RIP, OSPF, 和IS-IS几种协议学到了151.10.0.0/16路由,路由器将优选RIP协议。
12、中兴T64G交换机在配置QINQ协议时,如果不带NP处理器,下行端口一定要配置成CUSTOMER 模式。
13、华为3328/3352交换机的限速是在端口下限速。
ARP协议的功能是 A 。
A、对IP地址和硬件地址提供了动态映射关系B、将IP地址解析为域名地址C、进行IP地址的转换D、获取本机的硬件地址然后向网络请求本机的IP地址VLAN的划分不包括___D_____A、基于端口B、基于MAC地址C、基于协议D、基于物理位置B类网络的子网掩码为255.255.252.0,则主机数目是 BA、2046B、1022C、510D、254SNMP工作于 DA、网络层B、传输层C、会话层D、应用层ADSL的不对称性是指___C___ 。
A、上下行线路长度不同B、上下行线路粗细不同C、上下行速率不同D、上下行信号电压不同DNS 服务器和DHCP服务器的作用是 CA、将IP地址翻译为计算机名、为客户机分配IP地址B、将IP地址翻译为计算机名、解析计算机的MAC地址C、将计算机名翻译为IP地址、为客户机分配IP地址D、将计算机名翻译为IP地址、解析计算机的MAC地址一个VLAN可以看做是一个____B_____。
计算机网络重点背诵内容

计算机网络背诵内容一、概述1、试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答:分组交换是报文交换的一种改进,分组交换采用存储转发技术。
在发送端先把较长的报文划分成较短的、固定长度的数据段,在每一个数据段前面添加首部构成分组。
分组交换网以分组作为数据传输单元依次把各分组发送到接收端。
接收端收到分组后剥去首部还原成原来的报文。
分组交换的优点:高效、迅速、可靠分组交换的缺点:分组在各节点存储转发时需要排队,会造成一定的时延。
分组必须携带的首部也造成了一定的开销。
2、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答:电路交换:在电路交换中,整个报文的比特流连续地从源点直达终点,好像在一个管道中传输,适用于连续传送大量数据。
优点:数据传输可靠、迅速,数据不会丢失且保持原来的序列。
缺点:平均连接建立时间较长。
连接建立后,信道利用率低。
难以在通信过程中进行差错控制。
报文交换:在报文交换中,整个报文先传送到相邻结点,全部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优点:采用了存储转发技术,线路使用率高。
不存在连接建立时延,用户可随时发送报文。
缺点:不能满足实时或交互式通信要求,报文经过网络的延迟时间长且不定。
分组交换:在分组交换中,单个分组传送到相邻结点,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优点:分组动态分配带宽,提高通信线路使用效率;分组独立选择路由,使结点之间数据交换比较灵活缺点:分组在各节点存储转发时需要排队,会造成一定的时延;各分组必须携带的控制信息也造成了一定的开销。
3、协议与服务有何区别?有何关系?答:协议与服务的区别:1)协议的实现保证了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
本层的服务用户只能看见服务而无法看见下面的协议。
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服务用户是透明的。
2)、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
但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由下层通过层间接口向上层提供的。
上层使用所提供的服务必须与下层交换一些命令,这些命令在OSI中称为服务原语。
计算机网络应用 标准以太网

计算机网络应用 标准以太网标准以太网也常被称为传统以太网或共享式以太网,它是最早时期的以太网类型,其带宽只有10Mbps ,它使用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 )访问控制方法,解决了连接在同一总线上的多个网络节点有秩序的共享同一传输信道的问题,提高了局域网共享信道的利用率,因此得以发展和流行。
以太网的传输介质主要以双绞线为主,所有的以太网都必须遵循IEEE 802.3标准,如表5-1所示为IEEE 802.3定义的标准以太网标准。
表5-1 IEEE 802.3 标准以太网标准在该标准中,前面的数字表示数据传输速率,单位是“Mb/s ”,最后一个数字表示一段网线的长度(基准长度为100m ),Base 表示“基带”,Broad 表示“带宽”。
下面详细介绍10Base-5、10Base-2、10Base-T 、10Base-F 和10Base-36标准。
1.10Base-5和10Base-210Base-5是最早的以太网IEEE 802.3标准,它采用直径为10mm 、电阻为50Ω的粗同轴电缆进行连接,允许每段有100个站点,最大传输距离为500m ,在设计时需要遵循5-4-3标准。
提 示 在5-4-3标准中,数字5表示网络中任意两个端到端的节点之间最多只能有5个电缆段;数字4表示网络中任意两个端到端的节点之间最多只能有4个中继器;数字3表示网络中任意两个端到端的节点之间最多只能有3个共享网段。
在使用10Base-5标准以太网时,站点必须使用收发器连接到电缆上,或者使用介质连接单元(MAU ),这些设备用一个“吸血鬼”龙头压倒电缆上,其安装规则如下:● 网段的最大长度为500m ; ● 电缆最大长度为2500m ;● 收发器间的最短距离为2.5m ;● 网段两端必须使用终结器,一端还必须接地; ● 收发器电缆不能超过45m 。
10Base-2与10Base-5基本相同,如在使用的传输介质、传输速度及遵循5-4-3标准等方面。
传统以太网和交换以太网

屏蔽双绞线电缆结合了屏蔽、相互抵消和电线扭绞技术。对电磁干扰和射 频干扰具有更好的抵抗能力。
屏蔽双绞线的结构
非屏蔽双绞的结构
2.双绞线的型号 按照型号来分主要有以下几类。 (1) 3类双绞线 、(2) 4类双绞线 、(3) 5类双绞线 、(4) 超5类双绞线 、 (5) 6类双绞线 、(6) 7类双绞线。
1、中继器
中继器又叫转发器,是最简单的网络互联设备,负责在 两个节点的物理层上按位传递信息,完成信号的复制、调整 和放大功能,以此来延长网络的长度。
在以太网中使用中继器要注意5-4—3—2一l原
则,即4个中继器连接5个段,其中只有3个段可以连
接主机,另2个段是连接段,它们共处于1个广播域。
用中继器连接两个网段
•通信卫星
卫星对地面站进行广播,所有地面站都能通过天线收到 卫星发来的报文,可根据阅读报文地址段决定是否需要接收 。
通信卫星在3.3万千米高空,数据单程传输到地面的时 间为0.24 S~0.27 S,它比计算机发送数据的时间长得多, 所以不能用通常计算机网络采用的信道监听办法解决信道争 用问题
通信卫星 联网方式
第1章传统以太网和交换以太网
一、传输介质与连接器 二、网络互联设备
1.1、传输介质与连接器
• 同轴电缆
(一)、同轴电缆的概念,结构。 同轴电缆(Coax)是指有两个同心导体,而导体和屏
蔽层又共用同一轴心的电缆。
同轴电缆的结构
同轴电缆的特点:高带宽、及好的噪声抑制性。同轴电缆的带宽取决 于电缆长度。1km的电缆可以达到1Gb/s~2Gb/s的数据传输速率。
•光纤
(一)、光纤的概念 光纤为光导纤维的简称,由直径大约为0.1mm的细玻璃丝构成。 光纤通信:光纤通信就是因为光纤的这种神奇结构而发展起来
计算机网络 以太网

计算机网络以太网以太网(Ethernet)最早是由Xerox(施乐)公司在1972年创建的,在1979年由DEC、Intel和Xerox这三家公司联合将该网络标准化。
早期局域网技术的关键是如何解决连接在同一总线上的多个网络节点有秩序的共享同一信道的问题,而以太网络正是利用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技术成功的提高了局域网共享信道的传输利用率,从而得以发展和流行的。
最初的以太网只有10Mbps的吞吐量,使用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的访问控制方法,通常把这种最早期的10Mbps以太网称之为标准以太网或传统以太网。
随着以太网技术的不断发展,1995年IEEE委员会正式通过了IEEE 802.3u快速以太网标准,至此以太网技术实现了第一次飞跃。
接着,在1998年IEEE 802.3z千兆以太网标准正式发布,2002年7月18日正式通过了万兆以太网标准IEEE 802.3ae。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太网就成为各领域普遍采用的网络技术,它一直统治着世界各地的局域网和企业骨干网,并且有着向城域网方面发展的趋势。
以太网之所以发展迅速,且具有强大的优势,主要是因它具有以下方面的优点。
●开放性目前,几乎所有的硬件制造商生产的设备和软件开发商开发的操作系统和应用协议等,都与以太网相兼容。
●结构简单,组网方便以太网技术的实现原理统一采用了CSMA/CD媒体访问控制方法,不同版本的以太网数据帧结构和网络拓扑结构也是一致的,这使对布线系统的要求较低,网络连接设备配置简单。
●易于移植和升级,可最大限度的保护用户的投资由于以太网数据帧结构几乎是一样的,所以从10Mbps以太网可以平滑升级到100Mbps 以太网。
只要将低速以太网设备用交换机连接到千兆或万兆以太网的设备上,就能够实现一个物理线速向另一个物理线速的适配。
这样的升级方式就使得千兆和万兆以太网能无缝地与现在的以太网集成在一起。
●价格便宜,管理成本低以太网技术无论是在局域网、接入网还是即将进入的城域网,在价格方面上与其它技术相比都具有优越性。
计算机网络技术04 以太网基础

网络技术专业学科带头
8
人
(2)交换式以太网的优点
交换式以太网采用与传统的共享式以太网相同的介 质访问控制方法(CSMA/CD)、帧格式、包长度、 差错检测和控制、信息管理和控制。
网络技术专业学科带头
17
人
·1000Base-SX:采用直径50um或62.5um的多模光纤,传 输距离为220-550m。
·1000Base-LX:采用直径9um或10um的单模光纤,传输 距离可达3km。
·1000Base-T:与10Base-T、100Base-TX完全兼容,可保护
用户在5类UTP布线系统上的投网资络技。术专业学科带头
(3)千兆以太网
千兆以太网(Gigabit Ethernet)技术包括IEEE802.3z和IEEE 802.3ab两个标准,IEEE802.3z规定了光纤和短距离铜缆连接 标准,IEEE802.3ab规定了5类双绞线连接标准。
千兆以太网术不改变传统以太网的桌面应用、操作系统,可 兼容10M或100M以太网。升级到千兆以太网不必改变网络应 用程序、网管部件和网络操作系统,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护投 资。为了减少64Bytes长数据帧之间的碰撞,千兆以太网支持 的传输距离更短。
·10GBASE-ER和10GBASE-EW:主要支持超长 波单模光纤,最大传输距离40km。
·10GBASE-LX4:采用波分复用技术,在单对光
缆上以四倍光波长发送信号,设计目标是针对300m
的多模光纤模式或10km的网单络技模术专光业学纤科带模头 式。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答案解析(第三章)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答案(第三章)(2009-12-14 18:16:22)转载▼标签:课程-计算机教育第三章数据链路层3-01 数据链路(即逻辑链路)与链路(即物理链路)有何区别? “电路接通了”与”数据链路接通了”的区别何在?答:数据链路与链路的区别在于数据链路出链路外,还必须有一些必要的规程来控制数据的传输,因此,数据链路比链路多了实现通信规程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
“电路接通了”表示链路两端的结点交换机已经开机,物理连接已经能够传送比特流了,但是,数据传输并不可靠,在物理连接基础上,再建立数据链路连接,才是“数据链路接通了”,此后,由于数据链路连接具有检测、确认和重传功能,才使不太可靠的物理链路变成可靠的数据链路,进行可靠的数据传输当数据链路断开连接时,物理电路连接不一定跟着断开连接。
3-02 数据链路层中的链路控制包括哪些功能?试讨论数据链路层做成可靠的链路层有哪些优点和缺点.答:链路管理帧定界流量控制差错控制将数据和控制信息区分开透明传输寻址可靠的链路层的优点和缺点取决于所应用的环境:对于干扰严重的信道,可靠的链路层可以将重传范围约束在局部链路,防止全网络的传输效率受损;对于优质信道,采用可靠的链路层会增大资源开销,影响传输效率。
3-03 网络适配器的作用是什么?网络适配器工作在哪一层?答:适配器(即网卡)来实现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这两层的协议的硬件和软件网络适配器工作在TCP/IP协议中的网络接口层(OSI中的数据链里层和物理层)3-04 数据链路层的三个基本问题(帧定界、透明传输和差错检测)为什么都必须加以解决?答:帧定界是分组交换的必然要求透明传输避免消息符号与帧定界符号相混淆差错检测防止合差错的无效数据帧浪费后续路由上的传输和处理资源3-05 如果在数据链路层不进行帧定界,会发生什么问题?答:无法区分分组与分组无法确定分组的控制域和数据域无法将差错更正的范围限定在确切的局部3-06 PPP协议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为什么PPP不使用帧的编号?PPP适用于什么情况?为什么PPP协议不能使数据链路层实现可靠传输?答:简单,提供不可靠的数据报服务,检错,无纠错不使用序号和确认机制地址字段A 只置为0xFF。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网络传统以太网
传统以太网也被称为标准以太网或共享式以太网是最早期的以太网,,它使用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访问控制方法。
传统以太网的核心思想是在共享的公共传输媒体上以半双工传输模式工作,其吞吐量只有10Mb/s。
传统以太网,在同一时刻只能发送数据或者接收数据,但不能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其传输介质通常采用双绞线。
1.10 Base-5
10 Base-5是最早的以太网IEEE 802.3标准,它使用直径为10mm、电阻为50Ω的粗同轴电缆进行连接,它允许每段有100个站点。
因此在一个网段上所有站点有经过一根同轴电缆进行连接,其最大长度为500m。
在设计时需要遵循5-4-3标准,在该标准中各数字代表的意义为:
●5表示网络中任意两个端到端的节点之间最多只能有5个电缆段。
●4表示网络中任意两个端到端的节点之间最多只能有4个中继器。
●3表示网络中任意两个端到端的节点之间最多只能有3个共享网段。
在使用10 Base-5标准以太网时,站点必须使用收发器连接到电缆上,或者使用介质连接单元(MAU),这些设备用一个“吸血鬼”龙头压倒电缆上。
2.10Base-2
10Base-2是一个细缆以太网标准,被人们戏称为“廉价网”,它采用的传输介质是基带细同轴电缆,电阻为50Ω,数据传输速率为10Mb/s,拓扑结构为总线型,电缆段上工作站间的距离为0.5m的整数倍,每个电缆段内最多只能使用30台终端,每个电缆段不能超过185m。
它也遵循5-4-3标准,电缆长度最大为925m。
10Base-2细缆可以通过BNC-T型连接器,网卡BNC连接插头直接与网卡连接。
为了防止同轴电缆端头的信号反射,在同轴电缆的两个端头需要连接两个阻抗为50Ω的终端匹配器。
3.10Base-T
1991年IEEE 802.3工作组发布了以太网10Base-T标准。
它与使用同轴电缆作为传输介质的以太网不同,在10Base-T网络中采用了总线和星型相结合或单独使用星型的拓扑结构,即所有的站点均连接到一个中心集线器上,其中每个电缆段长度不能超过100m。
它也遵循5-4-3标准,整个网络最大跨距为500m。
10Base-T以太网的优点之一是故障检测较为容易,只需使用双绞线,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局域网不易布线和维护的困难,而且不降低数据的传输速率,在使用时应注意以下规则:
●集线器与集线器间的最大距离为100m;
●任何一条线路都不能形成环路;
●双绞线与网络接口及集线器之间均采用RJ-45标准接口;
●传输介质均采用非屏蔽双绞线;
●一条链路最多可以串联4个集线器。
4.10Base-F
10Base-F是光缆以太网标准,它基于光缆互联中继器,即通过光缆链路以达到扩展传输距离的目的。
它遵循5-4-3标准,但由于受到CSMA/CD的限制,其整个网络的最大跨距为4000m。
10Base-F使用两条光缆,其中一条光缆用于接收,另一条光缆用于发送,并定义了FOIRL、10Base-FP、10Base-FB和10Base-F1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