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含答案)
《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含答案)

《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含答案)《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一练习题第一套一、论述1.试分析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关系。
2.谈一谈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实施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3.举例谈谈你对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对话关系的理解。
二、案例分析《花未眠》教学设计(摘录)江苏省侯集高级中学李莉(一)导入课程同学们学过也阅读过许多散文,能否给散文分类,举个例子?板书:叙事散文《背影》写景散文《荷塘月色》师: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种类别的散文——说理散文《花未眠》(板书)作者:川端康成……二、编写教案(共40分)《发问的精神》练习题第二套一、论述题1.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程目标从哪三个维度来设计,这种设计思路与以往语文教学大纲中课程目标设计的思路在理念上有何不同?请举例说明之。
2.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语文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应如何实现角色的转变?3.为什么要提倡研究性学习,谈一谈你的理解。
二、案例分析题阅读下面的案例,试从新课标的角度进行评析这堂课:杜甫《登高》教学实录江苏省常熟市碧溪中学周卫鸽【教学课的缘起】:在与学生一起讨论写秋的古代诗句时,学生举了好多有关秋的诗词名句。
从唐代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到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特别有同学提到了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句,可以说同学们已不仅仅是从写景体现秋季来回答问题,而是大多从秋所蕴涵的感情色彩角度来展开讨论。
在这种情况下,我便萌生了上一节《登高》课堂探究讨论课的想法,借此引导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诗歌所表现的意图与思想情感,能够既感受到诗歌的形象性,更能领会诗歌思想蕴涵的深刻性,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识,汲取古诗丰富的营养,为学生课外阅读古诗奠定基础,提高欣赏品位。
导入:……三、编写教案《江城子.密州出猎》《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二练习题第三套一、论述题1.试分析综合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异同。
2.如何看待多媒体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之间的关系,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把握。
语文学科教学论18春在线作业13

语文学科教学论18春在线作业1-0003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是以了解文字意义为中心的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
A.思维
B.阅读
C.理解
D.感知
正确答案:B
2.()是按照某种关系排列的事件或生活过程。
A.环境
B.矛盾
C.情节
D.形象
正确答案:C
3.()是一种阅读方法,是进行阅读训练的第一基本技能。
A.理解
B.鉴赏
C.朗读
D.分析
正确答案:C
4.()是语文课训练口语交际能力的基本形式。
A.演讲
B.辩论
C.课堂发言
D.口头作文
正确答案:C
5.在()语文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某种程度的转变,逐渐从“经学”、“史学”、“伦理学”等转到了“中国文学”的轨道上来。
A.当代
B.近代
C.现代
D.古代
正确答案:B。
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答案语文学科教学论答案

《语文学科教课论》练习题一答案练习题第一套答案一、阐述(每题10 分,共 3 题,共 30 分)1.课程标准是确定学校教育必定学段的课程水平、课程构造与课程模式的纲领性文件。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课、评论和考试命题的依照,是国家管理和评论课程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课纲领都曾是语文学科教课的指令性文件,只管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渐渐取代语文教课纲领对语文学科的指导作用,但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课纲领在性质、内容、功能等方面都拥有显然的承袭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课纲领的差别主要表此刻:(1)语文教课纲领的大多数内容是对教课内容和教课要求以及教课中应注意的问题的表达,而语文课程标准则主假如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年以后各方面学习结果的行为的描述;(2)语文教课纲领是语文学科教课的纲领性文件,教师教课是语文教课纲领关注的焦点,缺少对语文课程实行特别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
而语文课程标准则是站在课程统整教课的“大课程观”角度来定位语文课程与教课的关系;(3)语文教课纲领主假如针对讲堂教课而言的,而语文课程标准则更偏向于开放的课堂;(4)同语文教课纲领对比,语文课程标准把着重结果的评论变为着重过程的评论,在过程评论中着重过程、方法、感情、态度等多方面评论。
2.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行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保证时间。
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是学生的课余活动,也不是学生的假期作业,一定安排必定的课时组织来进行;(2)保证全员参加。
教师不该有功利的思想,将其变为少量优异学生的专利;(3)帮助学生成功。
展开综合性学习的起点不要太高,切进口不可以太大,要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展开活动;(4)表现个性化。
不一样地域、学校、学生,展开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应自有特色。
3.现代阅读观以为,阅读教课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一阅读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
对话理论以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就其实质而言,系统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确定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
小学语文教学论 练习题及答案(全)

练习题一一、单选题1. 语文教师应该成为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问题的发现者、研究者和()。
A.消费者B.解决者C.观察者D.阅读者2. 语文教材的()是指要选择那些文质兼美的篇章内容进入到语文教科书。
A.典范性B.科学性C.新颖性D.文学性3. 语文教师的工作情境实际上是()。
A.教材B.课堂C.教学内容D.教室4.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注重将静态的语文知识转变成学生具体的言语行为方式,是遵循了语文学习方法的()原则。
A.客观性B. 操作性C.实践性D.选择性5. ()来自于教育教学实践,是在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概括、提升,而形成的一种操作框架或者操作流程。
A.教学手段B.教学框架C.教学方法D.教学模式6. 语文教师要注意语文学法指导的()和长期性。
A.变异性B.连续性C.实验性D.不确定性7.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其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人。
”体现了语文教学方法的()特点。
A.双边性B.双型性C.双步性D.双向性8. 语文课程丰富的()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A.人文内涵B.价值取向C.传统文化D.道德精神9.南北朝时期周兴嗣编写的蒙学教材是()。
A.《百家姓》B.《弟子规》C.《中庸》D.《千字文》10. 男生在小学阶段的语言学习能力明显低于女性体现了性别发展的()。
A.科学性B.不全面性C.差异性D.不均衡性11. 个性化学习的基本特征是指学习资源的多维性、()、学习风格的独特性、学习过程的终身性。
A.个人性格的多重性B.教材的多变性C.价值追求的多重性D.知识点的不交叉性12. “教学方法的本质就在于它是教师和学生二位一体的活动方式”是语文教学发展特点中的()。
A.双步性B.双基性C.双边性D.双型性二、多选题1. 汉字书写的最高标准就是美观,保证学生写字的美观,要注意()方面的指导。
A.笔画B.结构C.字音D.笔顺2. 目前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语文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语文教学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语文教学中,以下哪项不是教学目标的范畴?A. 知识与技能B. 过程与方法C.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D. 学生成绩排名2.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A. 阅读能力B. 写作能力C. 听说能力D. 以上都是3. 语文教学中,以下哪项不是有效的教学方法?A. 讲授法B. 讨论法C. 游戏法D. 填鸭式教学4. 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A. 增加作业量B.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C. 只关注成绩D. 严厉批评5. 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A. 多做题B. 增加阅读量C. 只读教科书D. 依赖教师讲解6.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对待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A. 统一要求B. 个别指导C. 忽视差异D. 只关注优秀生7. 语文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A. 强制学生遵守规则B. 通过榜样示范C. 只关注成绩D. 严厉批评8. 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A. 只教授标准答案B.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C. 避免讨论争议话题D. 只关注记忆和重复9.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A. 完全替代传统教学B. 作为辅助教学手段C. 仅用于娱乐D. 避免使用10. 语文教学中,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A. 只看考试成绩B. 综合评价学生的表现C. 只关注作业完成情况D. 只依赖教师的主观评价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
2. 论述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及其方法。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30分)1. 论述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紧密结合。
2. 分析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四、案例分析题(每题30分)请根据以下案例,分析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采取了哪些有效策略,并评价其效果。
案例:某语文教师在教授《岳阳楼记》时,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岳阳楼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岳阳楼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语文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语文教学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以下哪一项?A. 知识与技能B. 过程与方法C.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D. 以上都是答案:D2. 下列哪一项不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A. 传授语文知识B. 培养语文能力C. 增强身体素质D. 提高思维品质答案:C3.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对待学生的错误?A. 严厉批评B. 耐心指导C. 忽略不计D. 惩罚答案:B4.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A. 完全放手B. 适当引导C. 强制要求D. 禁止自主答案:B5. 语文教学中,以下哪一项不是教学方法?A. 讲解法B. 讨论法C. 游戏法D. 背诵法答案:C6.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A. 忽视B. 尊重C. 批评D. 惩罚答案:B7.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对待学生的创造性思维?A. 压制B. 鼓励C. 忽视D. 惩罚答案:B8.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对待学生的提问?A. 忽略B. 鼓励C. 批评D. 惩罚答案:B9.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对待学生的作业?A. 随意批改B. 认真批改C. 不批改D. 惩罚答案:B10.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对待学生的课堂表现?A. 忽视B. 鼓励C. 批评D. 惩罚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________。
答案:语文素养2. 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语文能力,思维品质3.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________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答案:激发4.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________学生的个体差异。
答案:尊重5.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________学生的提问和思考。
答案:鼓励6.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________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
答案:认真批改7.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________学生的错误。
语文教学论试题与答案

语文学科教学法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20分)1.《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的形成与发展。
A.语文素质 B.语文素养 C.语文能力 D.语文知识和能力2.在我国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语文课程是从()年开始的。
A.1904 B.1919 C.1949 D.19784.教学活动中,备课常有要“吃透两头”之说,这两头指的是()。
A.教材和大纲 B.课程标准和教材 C.教材和学生 D.课程标准和学生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说明培养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A.习惯 B.意志 C.兴趣 D.态度6.提出“读读,讲讲,议议,练练”教学模式的是()A.于漪 B.钱梦龙 C.宁鸿彬 D.上海育才中学7.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A思想性和文学性的统一B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统一C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D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8.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要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
A.自主、独立、探究 B.自主、合作、探究 C.独立思考、勇于探究 D.自立、提问、研究9.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是()年开始的A.1999 B.2000 C.2001 D.200210.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是按九年一贯整体设计的,在课程总目标下,把九年分为(),分别提出阶段目标。
A.小学、初中两个阶段 B.初小、高小、初中三个阶段 C.义务教育一个阶段 D.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1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个。
A.2500 B.3500 C.2800 D.300012.《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
A.综合性学习 B.合作学习 C.探究性学习 D.自主学习13.语文新课程把一二年级的写作叫()A.写作 B.习作 C.写话 D.创作14.语文新课程把“听”和“说”两个教学系列合在一起,改为()。
语文教学论试题含答案

语⽂教学论试题含答案要求:1、命题⼀律⽤A4纸;2、除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外,题间不留空。
⼀、填空题10分(每空0.5分)1、语⽂教学论的学科特点是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
2.、语⽂教学现象表现为环境性、活动性、关系性三个⽅⾯。
3、语⽂单独设科始于1904年,第⼀个正式名称是国⽂。
4、语⽂学科性质是⼯具性和⼈⽂性。
5、杜威是实⽤主义教学思想的创始⼈,教育思想是。
6、魏书⽣以六步教学法著名,钱梦龙提倡做中学的导读法。
7、说课的⽬的是提⾼教师知识⽔平和教学能⼒。
8、新⼤纲要求在语⽂教学中实施⾃主、合作、探究。
9、评课形式有个别交谈式、集体讨论式和书⾯评议式。
10、癸卯学制是由清政府颁布并在全国实际推⾏的学制。
⼆、不定项选择题20分(每题2分)1、语⽂教学论属于( D )范畴A、⽂艺学B、⼼理学C、社会学D、教育学2、最早提出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的是(D )A、蔡元培B、胡适C、叶圣陶D、陶⾏知3、《全⽇制义务教育语⽂课程标准》在“课程⽬标”部分了7—9年级的学⽣识字数⽬为(D )个。
A、1600—1800B、25004、全⽇制义务教育语⽂课程⽬标的总⽬标共有⼗项,后五项侧重( A )维度。
A、知识与能⼒B、过程与⽅法C、情感态度D、价值观5、《语⽂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作⽂每学期的最少次数是(A )A、6次B、8次C、10次D、12次6、语⽂课外活动的特点是(A、C、D )A、容易与社会⽣活密切联系B、容易组织和管理C、容易与学校各项活动与其他课程的学习相互配合D、学⽣参与的⾃由度⼤,少受时间、空间与群体活动的限制7、标志着语⽂单独设科的是(A )A、《奏定学堂章程》B、《钦定学堂章程》的颁布C、《国⽂教科书》的编写D、《中国⽂学教科书》的编写8、语⽂教学的理论之源( A )A、夸美纽斯B、柏拉图C、赫尔巴特D、佩斯·泰洛奇9、⼝语交际教学的主要特点是( D )A、创造性、互动性、综合性B、情境性、单⼀性、综合性C、情境性、互动性、复杂性D、情境性、互动性、综合性10、创⽴“三主四式”教学模式的语⽂教师是( D )A、于瀚B、魏书⽣三、判断题10分(每题1分)1、语⽂这⼀术语,是在“国语”和“国⽂”并存时期由朱⾃清、叶圣陶及其他教育家、语⽂学家、语⽂教育家的⽂章中开始使⽤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一练习题第一套一、论述1.试分析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关系。
2.谈一谈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实施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3.举例谈谈你对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对话关系的理解。
二、案例分析《花未眠》教学设计(摘录)江苏省侯集高级中学李莉(一)导入课程同学们学过也阅读过许多散文,能否给散文分类,举个例子?板书:叙事散文《背影》写景散文《荷塘月色》师: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种类别的散文——说理散文《花未眠》(板书)作者:川端康成……二、编写教案(共40分)《发问的精神》练习题第二套一、论述题1.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程目标从哪三个维度来设计,这种设计思路与以往语文教学大纲中课程目标设计的思路在理念上有何不同?请举例说明之。
2.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语文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应如何实现角色的转变?3.为什么要提倡研究性学习,谈一谈你的理解。
二、案例分析题阅读下面的案例,试从新课标的角度进行评析这堂课:杜甫《登高》教学实录江苏省常熟市碧溪中学周卫鸽【教学课的缘起】:在与学生一起讨论写秋的古代诗句时,学生举了好多有关秋的诗词名句。
从唐代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到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特别有同学提到了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句,可以说同学们已不仅仅是从写景体现秋季来回答问题,而是大多从秋所蕴涵的感情色彩角度来展开讨论。
在这种情况下,我便萌生了上一节《登高》课堂探究讨论课的想法,借此引导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诗歌所表现的意图与思想情感,能够既感受到诗歌的形象性,更能领会诗歌思想蕴涵的深刻性,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识,汲取古诗丰富的营养,为学生课外阅读古诗奠定基础,提高欣赏品位。
导入:……三、编写教案《江城子.密州出猎》《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二练习题第三套一、论述题1.试分析综合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异同。
2.如何看待多媒体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之间的关系,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把握。
3.什么是语文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二、案例分析题下面是法国2001年高中毕业会考作文题。
法国高中三年级分文、理、经济三科,每科均出三题,考生可以选作一题。
高三文科:(1)“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2)能否说“所有权力都伴随着暴力”?(3)试分析休谟论“结伴欲望和孤独”一文的哲学价值。
“‘结伴’是人类最强烈的愿望,而孤独可能是最使人痛苦的惩罚。
”高三理科:(1)能否将自由视为一种拒绝的权力?(2)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是否受科学知识的局限?(3)试分析卢梭论“人类的幸福、不幸和社交性”一文的哲学含义。
卢梭说:“我们对同类的感情,更多产生于他们的不幸而不是他们的欢乐。
为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基础是利益,因共处逆境团结在一起的基础是感情。
”高三经济科:(1)什么是公众舆论能承受的真理?(2)“给予的目的在于获得”,这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则?(3)试分析尼采论“罪行与犯罪”一文的哲学意义。
作者在文中提出问题:舆论在了解了犯罪动机和作案具体情况后,即能遗忘错误。
这种现象是否有悖伦理原则?阅读完上面的材料后,请回答以下问题:1.你认为上述作文题目有哪些特点?2.请比较这些题目与近年来我国高考作文题目的异同;3.法国高三毕业会考作文题目给我国中学作文教学改革以怎样的启示?三、编写教案《囚绿记》练习题第四套一、论述题1.语文教材改革趋势如何?你理想中的语文教材是什么样的?2.结合实例,谈谈语文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应如何实现角色的转变?3.试论述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及内涵.二、案例分析题阅读下面的课例,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予以评析:一堂没有备的课江苏如皋搬经中学郁俊生顶着凛凛寒风,踏着皑皑自雪,想着《故乡的榕树》,走向沸腾的教室。
上课的铃声失去了往日的威严,教室里依旧是片叫声、笑声。
待到我的身影从窗口闪过,同学们才飞快地窜向座位。
一位同学迅速打开了教室门,一个雪团从门檐滚落下来在地上炸开了花。
我知道这是同学们想跟我开个玩笑又怕炸弹”真的掉到我头上才提前引爆的保护措施。
我微微笑走进教室,并且做了个快速扫描,只见同学们头发上、衣襟上和课桌上、地面上到处都是星星点点的雪,同学们的头也微微地埋着,有此同学还边窥视我边在用眼睛互相交流着。
我明自他们的魂旱已被雪勾去了,他们正在拼命压抑着自己的兴奋呢。
我想,不是说学生是上帝,老师的教学应该国绕着学生转吗?何必强扭着大家在这大雪纷飞的冬日去感受夏日榕树下的阴凉呢,就让大家去拥抱下自雪公主吧。
……三、编写教案《一片树叶》练习题第五套一、论述题1.语文学科性质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 2.目前作文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应从哪些方面进行训练? 3.举例论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语文学习中的关系。
二、案例分析题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新课程的相关理念对该中考语文命题做出评析:2003年深圳市中考语文试卷说明:1、全卷1大题(含一道作文题和与作文相关的两道简答题)。
共4页。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作文、简答题的答案须写在作文格内。
2、答卷前,请将自己的考试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和姓名填写在试卷密封线左边的方格内,不得在试卷上做任何标记。
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一个深圳中学生代表团访问日本,在一片已收成的果园里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每棵树上都还有一些成熟的果实没有采摘。
同学们纷纷询问缘由,果园的主人回答说:“那是留下来给鸟儿们吃的。
”大家一时无语,陷入了沉思。
造物主的赠予,我们不能尽数带走,还得留下什么,人类为自然留下什么,历史为今天留下什么,岁月为人生留下什么……常言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其实,无论自然、社会,还是家庭、个人,每天都在为自己、为他人留下什么。
要求:1、请以“留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
自拟题目,文体不限。
如写诗歌,不少于20行。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否则扣分。
同学们,完成这篇凝聚你的才思的文章后,请回答下面两个问题:1、你的这篇文章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的字数不多于40个字)2、你最欣赏自己这篇文章的哪一点?(千万别说你这篇文章没有可欣赏之处哦!)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字数不多于60字)三、编写教案(略)《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一答案练习题第一套答案一、论述(每题10分,共3题,共30分)1.课程标准是确定学校教育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准、课程结构与课程模式的纲领性文件。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大纲都曾是语文学科教学的指令性文件,尽管语文课程标准已经逐渐取代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学科的指导作用,但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在性质、内容、功能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承继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大纲的区别主要体现在:(1)语文教学大纲的大部分内容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的叙述,而语文课程标准则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年之后各方面学习结果的行为的描述;(2)语文教学大纲是语文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教师教学是语文教学大纲关注的焦点,缺乏对语文课程实施特别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
而语文课程标准则是站在课程统整教学的“大课程观”角度来定位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关系;(3)语文教学大纲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而言的,而语文课程标准则更倾向于开放的课堂;(4)同语文教学大纲相比,语文课程标准把注重结果的评价变成注重过程的评价,在过程评价中注重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多方面评价。
2.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保证时间。
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是学生的课余活动,也不是学生的假期作业,必须安排一定的课时组织来进行;(2)保证全员参与。
教师不应有功利的思想,将其变成少数优秀学生的专利;(3)帮助学生成功。
开展综合性学习的起点不要太高,切入口不能太大,要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开展活动;(4)体现个性化。
不同地区、学校、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应自有特点。
3.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一阅读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
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系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
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读者的阅读,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知识一种共同参与一直共同创造的过程。
所以读者绝对不是消极被动的,读者也是文学活动的主体。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1)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2)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3)注意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
二、案例分析(每题30分,共1题,共30分)“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夜半醒来,而对寂然盛开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
无独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发现了凌晨四点海棠的美,心灵有所启迪,写下了一篇言辞优美,意绪深远的散文。
这就是本文,世家著名文学大师川端康成的随笔散文《花未眠》。
“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
作者从夜深仍然开放的美丽的花朵,感受到邂逅和亲近是美获得的途径,美的获得是要有“机缘”的:从艺术美、生活美、特定的时间是感受、邂逅美的机缘与诱因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本课教学,以教材选文为基础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对课文语言的深入挖掘,将文章抽象、概括、艺术的事理以具体、细节的重点语句的分析和理解,来帮助学生明确文章的有关审美主旨,领会作者触景生情下对自然和艺术的美的执着追求。
在教学中,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蕴,深刻体会课文中关于“审美”的论述,教师补充了作者的生平事迹、文学观点、美学追求。
通过对课文难句的解析,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日本京都晚霞图的描绘更是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三、编写教案(每题40分,共1题,共40分)《发问的精神》教案教学目的:1.懂得发问的意义,学会做一个乐于发问、善于发问、勤于发问的人。
2.学习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来论证论点的写法。
3.学习本文在正反论证过程中采用举例和讲道理论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学会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2.难点:如何紧扣论点选择典型论据。
学法引导: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章中心论点,与上一课《怀疑与学问》尝试比较体会异同。
2.细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找出正面论证、反面论证的部分,并具体分析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说道理的。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解释下列词语。
景仰:佩服尊敬;仰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