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作文教学主张》读书体会
读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有感汇总四篇

读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有感汇总四篇范文一第一次读管建刚的文章是在《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上,月刊中有几十页刊印了他的《魔法作文营》的教学方法和个体教例,看着很是受启发,也模仿着试过,只是刊登的不完整,无法感受其整体美。
第二次是学校发的《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可以说触动是震撼的,因为其是一线教师,所以他的文章中介绍的方法策略可操作性极强,如他的动力系统、助力系统、保障系统为我们的班级作文教学做出了贡献。
也可以这样说,在这两年里,我都是按这三个动力系统在推动学生主动写作的进程,而且也见到一定的效果。
因此当学校发给我们他的《我的作文教学主张》这本书时,我是满怀期待,希望从中再次得到启发,得到方法,得到动力,得到实惠。
《我的作文教学主张》中九大主张虽然批判性、理论性的东西有点偏多了点,但细读下去,也有不少可借鉴,可学习的。
如上好“作后讲评”课的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欣赏。
写好一句话,写精彩一句话,每个学生努力一下都能做得到。
所以大面积地欣赏学生作文的最好办法是抓“好句”。
将学生作文中的好句子展示出来,大家一起朗读,朗读句子和作者的名字,小作者听到同学朗读着他的句子和名字,作文带给他的尊严和荣耀、自信和光荣一定会使他对作文产生新的认识和感念,其他同学念着小作者的名字,多少也期盼着下次能念到他的名字,每一个期盼都在学生心里播下一个“我要写出精彩句子”的种子。
所以在下学期的创新作文课上,我的第一板块就是让学生欣赏五个以上孩子上周作文中的的好句、好段,让展示的学生感到荣耀,让展示的过程成为其他孩子本周写作的动力。
第二件事是挑刺。
挑刺一般着力于“句病”。
学生经常出现的作文病有:“的”病、“我”病、“长着”病、“心想”病、“关联”病、“开头”病、“记得有一次”病、“然后”病、“于是”病、“再”病、“就”病。
我班学生还有一个“看到”病。
因孩子较小,改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下学期作文讲评,集中、反复让学生认识三种病——“的”病、“我”病、“看到”病,努力让学生的作文做到准确、顺畅、干净、利索。
《我的作文教学》读后感

《我的作文教学》读后感《我的作文教学》读后感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
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的作文教学》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的作文教学》读后感1月初,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继续“啃”管建刚老师的书。
有了前两本书——《我的作文教学故事》、《我的作文教学六讲》作铺垫,对于管老师的教学理念有了一些了解。
现在迫切想知道具体的操作方法,于是选择了《我的作文教学课例》开始本月阅读之旅。
可以说,这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书,之前一直疑惑的一些问题,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
一、怎样写好人物的说话目前,正在教三年级,三年级的习作中经常要写故事,故事少不了人物,更少不了人物的说话。
可是,对于很多孩子来说,一写起来无非就是用“××说”的句式,大不了在前面加上一些修饰词,例如:高兴地说、生气地说。
如果一篇习作中,从物对话比较多,从头到尾读下来真像喝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
管老师把这种情况叫“‘说’病”。
“说”病怎样治?注意提示语。
通过对学生习作的讲评,管老师总结出一些不用“说”字,写提示语的方法:1、对“声音”、“话”的描述,作提示语。
2、用人物的心情写提示语。
3、用人物的动作、目光写提示语。
真正好的对话,精彩在提示语,那些一天到晚“我说”“他说”的对话是不精彩的。
提示语的位置也不是固定的。
可以放前,可以放后,也可以放中间。
至于什么时候放什么位置,不仅需要学生做个有心人,多看书、多琢磨,还需要老师做个有心人,多发现、多鼓励。
二、如何培养读者意识文章是写给读者看的,写的过程中要多想想什么样的文章读者爱看。
什么要是读者意识?引用管老师的话:“写作,你要有一种感觉,我这样写,读的人会笑,会感兴趣。
这就是读者意识。
”最近,王老师跟我们分享的统编教材培训,就特别指出三年级的习作教学要加强读者意识。
读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有感

读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有感研究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必少不了研究一个人——管建刚。
最近一直在拜读他的著作《我的作文教学故事》、《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等,心中涌动着一股激情,崇拜之情胜过许多歌迷、影迷。
今天笔者不揣浅陋,略谈一下读《我的作文教学主张》后的一些感想和做法。
朱文君老师在《我的作文教学主张》这本书的序里说作文教学“蒙尘”了多年。
“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管老师是去擦亮那颗叫“兴趣”、叫“生活”、叫“发现”、叫“真实”的星星,所以管老师的天空“星光灿烂”。
在书中,管老师打破旧的作文教学程式,以朴实但充满智慧的语言,提出了九大革命性的作文教学主张:“兴趣”重于“技能”;“生活”重于“生成”;“发现”重于“观察”;“讲评”重于“指导”;“多改”重于“多写”;“真实”重于“虚构”;“文心”重于“文字”;“课外”重于“课内”;“写作”重于“阅读”。
那犀利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述,让你不得不掩卷深思,不得不注目品味。
现向读者摘录主张5“多改”重于“多写”的一些观点,来谈一谈自己的感悟。
一、写作数量制约写作质量管老师指出:现在的学生,大作文,小作文,考试作文,多如牛毛。
稍微负责一点的老师,叫学生写周记;稍微“残酷”一点的老师,叫学生写日记。
我说叫学生写“日记”是一种“残酷”。
你问一下语文老师,几个能坚持写日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老夫子的话。
阅读教学,也使劲挤进“写”。
姑且不论,“挤”进去的“写”,对作文教学究竟有没有作用、有多大作用,至少能看出,大家都在想办法让学生“多写”。
数量上,一个学生一个星期至少会写一篇,一个学期20周,作文总量不会少于20篇;稍微负责一点的老师,作文总量不会少于40篇。
语文老师中有几个人能连续多年,一个星期写一两篇文章?没几个。
我们的学生就是一星期写一两篇作文,写了一年又一年。
奇怪,学生的作文水平没有水涨船高,反而总是“原地踏步”!读到这里,仿佛觉得管老师正在对我进行批评。
读《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有感

读《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有感阅读了管建刚作文教学系列《我的作文教学主张》之后,我深有感触。
首先,管老师提到了作文的“兴趣”,这一点,我们都不陌生,可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写”的兴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也是我们一线教师头疼的事。
针对这一点,他说:兴趣来自需要,没有需要就没有兴趣,你要想出一套法子,让学生在你的“法子”里,想写,愿写,乐写,那才是最好的作文教学。
他的法子就是创办能让每一个学生随时携带,不只是让班上学生能看,也能让爸爸妈妈、亲朋好友看的“班级作文周报”,让学生在上面发表文章。
仔细想想,“发表意识”和“读者意识”真的就是这么重要,不要说发表一篇文章了,就是被校信通推荐一篇文章,心里就会暗自窃喜好几天,在那几天里,就会琢磨着再写些什么,如何写好,可以再被推荐,大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而且,校信通就是一个具有“发表”和“读者”的平台,在新学期里,就应该尝试开展班级博客圈,让学生在这个绿色平台上不断学习、发表、超越。
书中,管老师“生活”重于“生成”、“发现”重于“观察”、“真实”重于“虚构”、“文心”重于“文字”、“课外”重于“课内”的观点,我都非常赞同。
其中,他“多改”重于“多写”、“讲评”重于“指导”的观点我尤其认同。
“文章不厌百回改”、“作文三分写,七分改”、“好作文不是写出来的,是改出来的”这些都告诉我们修改的重要,可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只要写完最后一个标点,就感觉万事大吉了,都对“改”持排斥态度。
管老师用将近十年的时间,建立了一个“我要改”的系统。
因为学生要在“班级作文报”上发表一篇文章,都要经过六次有针对性的修改,每一次都有具体的要求。
管老师也说,写作上的“我要改”,绝不是件简单的事,需要根据自己的、班级的实际找到一个非常有力的、有效的实践点。
我自己深知修改的重要,一篇文章,每一次修改都会找到瑕疵,即便经过无数次修改感觉已没什么了,变成纸质的以后,还会有很多不满意。
学生的问题是从思想上不重视,不愿改,因为没有尝过修改后的甜头,所以也发现不了什么问题,如何做好,真是任重道远。
“作前指导”真的不必要——读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有感

“作前指导”真的不必要——读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有感“作前指导”真的不必要——读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有感毛海燕二十年前,我还是个小学生。
每当上作文课,老师就挽起袖子,从选题材到写开头,字字句句教给我们,留下洋洋洒洒一黑板的板书。
二十年后,我成了一名老师。
每当上作文课,我也会挽起袖子,从选题材到写开头,字字句句教给学生,留下洋洋洒洒一黑板的板书。
这二十年的光阴,这二十年的作文教法,莫非被孙猴子施了定身法?还是吃了“长生不老丸”?竞如此雷同,如出一辙!从二十年前想到二十年后,我便再也笑不出来了,心里酸酸的不知何味,喉咙像吃了苍蝇似的难受——是否作文必须以这样的方式来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真的适合学生吗?如果是,那为什么仍有那么多的学生写作文比吞鱼骨头还难呢?细翻教学类杂志,看到最多的两个字就是“指导”。
管建刚老师的《我的作文教学主张》一书打破了旧的作文教学程式,是在丰厚有效的作文教学实践土壤上开出的美丽的思想之花。
他自谦为“一管”之见,实有超迈的视野。
管老师说:“作前指导,你还没见到学生作文呢,你还没给病人把脉呢,也没给病人做化验,想当然地给病人吃药,这是什么逻辑?杀人不见血的庸医逻辑!”仔细一想,果然如此:当我们给出《我的童年生活》这个作文题目时,我们便武断地要求学生回忆童年生活中有哪些美好的事情,当有学生回忆起那次快乐的六一游园会时,我们正中下怀地表扬他真会思考。
然后我们要求全班同学回忆那天的情景——印象最深的是哪个游戏?你是怎么玩的?你当时心里怎么想的?……我们的连环追问炮轰,把学生引入了一个小胡同,然后指挥学生在小胡同里转圈圈,最终满怀成就地告诉学生:“看!你们的童年多幸福!”不知不觉地,我们是不是已经给自己扣上了“大庸医”的帽子?谁说童年生活就一定是快乐的?如果他失去了最疼他的亲人呢?如果他一出生就被遗弃了呢?如果他身体有残疾呢?你能保证他们的童年也都是幸福快乐的吗?你强迫他写快乐的童年,不是在他的心上插刀子吗?这难道不是杀人不见血的庸医吗?就算每个学生都父母双全衣食无忧,且都经历了六一游园会,但那一定都是快乐的吗?也许他的游园券不小心丢了,没法兑换奖品呢?也许时间来不及,他没有玩全所有的项目呢?也许他在游园过程中摔跤受伤了呢?也许他和同学闹了不小的矛盾呢?……无限多的可能性,都会让“快乐”二字打折扣。
我的作文教学主张阅读心得体会

我的作文教学主张阅读心得体会教学的方式多种不同,很多全都教师都有自己独门教学建议书,而学生的外貌也不尽相同,需要因材施教,要多观察,多学习,而不是按图索骥。
下面是带来的我的作文教学主张阅读心得体会,你们怎么看?; ; 《我的作文教学政治理念》一书,是“管建刚作文教学系列”三部曲中的其中一部,在日常的作文教学工作中会,看着孩子们愁眉苦脸不知如何下笔,感到自身能力有限的我,内心是沉重的。
而今,拜读到管建刚老师的《主张》一书,仿佛在黑暗中,找到了一盏指引我前行的灯。
; ; “主张,教学主张,教育主张,一定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教育系统化和个性化,是属于自己的,独特的。
”这句话,在我后后翻开书几页其后的总序中,给了我眼前一亮的感觉。
的确,他人的经验,对自身有极大的借鉴作用,但是,他人的经验,介绍的是其本身的经历,正如管老师经常说的“偷懒一个有主见的教师。
”因此于自身而言,优秀的经验,需要学,更需消化吸收,推陈出新,学以致用。
; ; 你的高中学生要是不懂得“艺术交流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他们就永远独享享受不到真正的写作快感、荣耀感和幸福感。
管老师的金玉良言在前,切实可行的九条民族自决在后:兴趣重于技能、生活重于生成、发现重于观察、讲评重于指导、多改重于多写、真实重于虚构、文心重于文字、课内重于课外、写作重于阅读。
; ; 九条主张下,我看得出来的是一种异于以往自己以往教学的方式方法。
每回教作文,我总是比较头疼,学生对写作文存在一种任务观点,写作文,目的是应付老师。
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乏味,对“写”没有好感。
诚如管老师所言“学生的生活是他写作的金矿”,“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有一座写作金矿。
”当然,每种人体内的金矿储存量是不同的,不能用定量的标准去很高要求学生一定要达到某种水平。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学生本身对写中学生是存在兴趣的。
作为老师,更多的是要实行引导长效的引导,说服学生开采体内的金矿。
; ; 只有限制了学生生命的教育,才会枯竭学生写作的源泉。
读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有感

读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有感我最初选择看这本书,是因为复兴学校对老师布置的一项假期作业——阅读教育书籍。
我打开书进行阅读,是越读越兴奋,越读越有激情。
对有关教育理论书籍如此读法,我是第一次。
以前,我总是认为教育理论书籍枯燥无味,但是,管建刚老师的《我的作文教学主张》这本书以生动有趣的生活实例来告诉教师如何教作文。
我读的是意犹未尽。
也正是这本书,让我走进了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管建刚的作文世界。
作文教学“蒙尘”了多年,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朱文君老师在这本书的序里说管老师是去擦亮那颗叫“兴趣”、叫“生活”、叫“发现”、叫“真实”、叫“文心”、叫“讲评“的星星,所以管老师的作文天地星光灿烂、熠熠生辉。
在这本书里,管老师提出了九大主张。
“兴趣”重于“技能”;“生活”重于“生成”;“发现”重于“观察”;“讲评”重于“指导”;“多改”重于“多写”;“真实”重于“虚构”;“文心”重于“文字”;“课外”重于“课内”;“写作”重于“阅读”。
这九大主张呈现了管老师的作文教学世界。
面对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新的作文教学理念。
一、兴趣重于技能管老师说写作的第一能力是什么?是作文兴趣。
我们的作文教学都是在“写什么”和“怎么写”里做文章,至于写作前的写作动机、写作动力,属于可有可无的“附件”。
没有写作动机、不想写,就不会主动的去寻找“写什么”。
没有写作兴趣的学生只会感到压力、压迫,越害怕作文。
作文教学,老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痛苦。
作为教师的我也为这样的现状感到可悲。
我在这本书中明白了:是我们亲手摧毁了学生的写作兴趣的。
学生说的不是自己的话,不是说自己心里想说的话,不是用自己习惯的说话方式来说话。
学生说的必须是老师认同的话,成人认同的话,试卷认同的话。
以至于学生拿起笔来就丢下真实的自我,无话找话,找的还必须是别人爱听的。
久而久之,学生就把自己隐藏起来了,失去了写作的兴趣。
这就是我们的作文教育。
所以,我觉得自己应该反思,帮助学生发现他们的写作金矿,找到他们写作的乐趣,而不是限制他们。
《我的作文教学主张》读书笔记

《我的作文教学主张》读书笔记《我的作文教学主张》读书笔记(通用15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
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本店铺帮大家整理的《我的作文教学主张》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我的作文教学主张》读书笔记 1你必须对一件事深感兴趣,才会专注,然后你才会想要知道相关的所有事情。
你的整个心、整个人才可能专注。
同样的,如果你认识到你所提出的问题的重要性,你就会有兴趣知道这件事的真相了。
一个人对某个事物有兴趣,才会想知道关于这个事物的其他信息。
你想写作了,才会想去了解与写作有关的所有事情,你的写作才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的生活中将充满了写作的因子,你的阅读是带着写作的气息的,你的思考是带着写作的.气息的,你的看、你的听、你的触摸和感受,是带着写作的气息的。
你的写作深感兴趣了,你所做的任何一个事情,都会与写作发生隐秘的联系,并且,你会逐步地发现这种隐秘,这种秘密最终会成为你清晰的感受和论断。
写作教学,教师首先就要转变观念,“作文兴趣”是第一重要的作文能力,“作文意志”是第二重要的作文能力,然后再是写作人格和写作技能。
最最重要的作文教学是什么?就是让你的学生对作文葆有长久的兴趣。
要让学生对作文感兴趣,就让学生说真话,说大实话、大白话,就得允许学生说不正确的话,允许学生说不健康的话,哪怕,不是这个年龄该想的事,不是这个年龄该问的事,只要是他认为重要的话,就让他写出来,表露出来,这本身就是健康的标志,是走向“真健康”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一个习惯在作文里说正确的假话的学生,今后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谁都不难想象吧。
一个习惯于在作文里说正确的假话的民族,今后会成为一个怎样的民族,谁都难以想象。
我想说,我们作为老师,要蹲下身子,跟孩子平等的交流,摒弃成人的观念,从儿童习作的要求出发,或许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的作文教学主张》读书笔记 2近日继续读管建刚老师的《我的作文主张》,我继续保持一种状态——读得“一愣一愣”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作文教学主张》读书体会
《我的作文教学主张》读书体会
今天开始读管建刚的《我的作文教学主张》。
浏览一遍后,我对管老师提出的这两个观点很感兴趣,一是“语文书”不等于“语文课程”,一是“课堂主阵地”不等于“课本主阵地。
有一种说法,三分课内,七分课外,到底“三分”和“七分”,哪个重要?
管老师认为,没有课外的七分,是永远学不好语文的。
一个只知道读课文的人,语文学习上永远不会有出息。
一个把语文书放一边,把小说藏在桌肚里读得忘乎所以的人,或许能成为作家、文豪。
一本语文书不过三万字,教得再透,读得再熟,煮得再烂,不过三万字,
不会变成30万字。
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天到晚抱着薄薄的语文书,视语文书为宝典,红宝书,一篇通俗易懂、明白如话的白话文,折腾了两三节课,还不够,还有一页又一页的关于课文的练习题、“课课通”。
把“三分”折腾得死去活来,把“七分”忘得所剩无几;把学生折腾得死去活来,把活泼泼的自主阅读、写作忘得所剩无几。
绝大多数的语文老师,错把“语文书”当成“语文课程”,以为把语文书教好了,就是把语文课程教好了,学生就能学好语文了。
把语文书等同于语文课程的悲剧,正在认真而严肃地上演。
我们的教育经常在严肃而认真地做着滑稽而错误的事。
我们的老师经常在严肃而认真地做着滑稽而错误的事。
[纯教育系统范文大全-http:///]
将“语文书”的教学等于“语文”的教学,直接孪生了一个可怕的现象:“课堂主阵地”等于“课本主阵地”。
语文学习重在课外的“七分”。
一本薄薄的语文书对
于语文课程来说,杯水车薪,缺得太多了。
一个语文教师认识不到这一点,把课堂教学窄化为“课本教学”。
拿着薄薄的语文书折腾来折腾去,折腾了一个学期又一个学期,也折磨了学生一个学期又一个学期,折腾到最后,老师筋疲力尽,学生枯燥无味。
一个语文老师,应该用百分之七十的精力处理“七分”的“课外”,即开发语文课程和使用开发出来的语文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