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 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

合集下载

《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 (公开课)2022年九年级化学精品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 (公开课)2022年九年级化学精品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一、设计说明学习物质的溶解性是为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等根本概念作必要准备。

在以往的教学中,按照书上的内容设置往往要通过两节课甚至更多时间才能完成,本节课的两个实验原理比较简单但操作却耗时较多,基于对“溶液〞主题单元的思考,对本节课的课时教学内容(包括实验)做了调整,期待提高“溶液〞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性。

本节课设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关于物质溶解现象的经验,将课本中的课堂实验一设计成简单可行的家庭试验〔如比较白糖和面粉的溶解性大小〕,既节省课堂时间,也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

课堂上进行的实验,那么是大多数学生没有条件在课外亲身感受的局部〔如不同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对于课堂实验,要精心设计,使其充分发挥功能:既让学生感知实验事实或变化规律,更要有利于学生在实验事实的根底上逐步构建概念知识,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知,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也巧妙地使教学过程逐步推进,在有限的时间里有序高效地完成“繁多〞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中的实验,以尽可能少的药品和仪器装置,尽可能简单的操作步骤,实现了多重功能〔认识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饱和溶液概念的建构,感知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实验根本操作能力及合作精神等〕。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在六、七年级《科学》中学习过物质的溶解、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等知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有意无意地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其他物质中,比较清楚地知道大多数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但对一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无限制溶解,各种物质在相同条件下溶解的能力并不同,某种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液体和气体的溶解情况等还是比较模糊,缺乏系统的整理。

通过本节课知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学习为后面知识〔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等〕的学习作好铺垫。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解性的概念及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2〕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途径;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控制变量实验方法的使用,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2〕通过对实验数据和信息收集、分析、处理,进一步学会比较和归纳。

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章 溶解现象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章节测试习题(7)

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章 溶解现象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章节测试习题(7)

章节测试题1.【综合题文】以下是某化学兴趣小组实施的从硝酸钾、氯化钠、氯化钾的混合物(其中氯化钠和氯化钾的质量和小于总质量的3%)中分离出硝酸钾的实验步骤:(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见下图)Ⅰ.用托盘天平称得样品的总质量为87.5g;Ⅱ.配制成80℃左右的饱和溶液;Ⅲ.将热饱和溶液冷却至室温(20℃)后进行过滤,并用少量水洗涤2—3次;Ⅳ.取出过滤器中的固体,干燥后分装。

请回答以下问题:【答题】用天平称取87.5g样品时,砝码应放在天平的______盘。

【答案】右【分析】根据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分析即可。

【解答】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时应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故答案为右。

【答题】某同学发现,无论将称量物还是砝码放置于托盘中时,天平均不发生偏转,原因是______A.天平未放置于水平桌面上B.天平没有调零C.托盘下的垫圈未取下D.游码未归零【答案】C【分析】根据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分析即可。

【解答】天平在使用前应先把托盘下的垫圈取下,不然会出现无论将称量物还是砝码放置于托盘中时,天平均不发生偏转。

故选C。

【答题】将这些样品制成80℃左右的热饱和溶液,约需______水(填序号)。

A.12.5mLB.50 mLC.100 mLD.112.5mL【答案】B【分析】根据表格中硝酸钾在80℃的溶解度去计算【解答】从表格数据中得到8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约是170g,所以溶解大约87.5g的硝酸钾用水量≈≈51mL。

故选B。

【答题】该实验中,玻璃棒除了用于搅拌和引流外,还用于______。

【答案】转移固体【分析】根据实验操作中玻璃棒的各种用途去分析。

【解答】当过滤结束后,含需要把滤纸上的晶体取下来放到其它容器中,此时就要用到玻璃棒,故答案为:转移固体。

【答题】步骤Ⅲ中,只能用少量水洗涤固体的原因是______。

【答案】因晶体易溶于水,洗涤用水越少,晶体质量损失越小【分析】洗涤可溶性物质时应该用少量水去洗涤。

【解答】过滤结束后还需要把晶体表面的离子洗去,但洗涤时不能用水太多,因为此晶体是可溶性的,若用水太多,会损失的晶体较多,故答案为;因为晶体易溶于水,洗涤晶体时用水越少,晶体损失越少。

第3节 物质的溶解性(第2、3课时)(分层练习)(解析版)九年级化学 下册

第3节   物质的溶解性(第2、3课时)(分层练习)(解析版)九年级化学 下册

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第2、3课时)(分层练习)知识清单:1.固体溶解度(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四要素:①一定温度下;②100g溶剂;③达到饱和状态;④所溶解溶质的质量,单位为g。

(3)影响因素①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②外因:温度。

a.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b.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影响很小,如NaCl;c.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OH)2。

(4)溶解度的相对大小(20℃)溶解度/g<0.010.01~11~10>10一般称为难溶微溶可溶易溶2.气体溶解度(1)定义:通常是指该气体的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①内因:气体和溶剂本身的性质。

②外因:温度、压强。

一般来说,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小;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大。

3.固体溶解度曲线(1)意义图1图2内容意义曲线(如图1曲线甲)表示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趋势曲线上方的点(如图1点C )表示溶液饱和且有未溶解的固体曲线下方的点(如图1点A )表示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曲线上的点(如图1点B )表示物质在对应温度时的溶解度曲线交点(如图2点d )表示几种物质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相等(2)应用①判断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

③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

④判断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趋势。

⑤判断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⑥确定混合物的分离、提纯方法。

4.结晶蒸发结晶(蒸发溶剂):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不大的固体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固体(1)对于所有固体溶质的溶液,都可用“蒸发溶剂法”;(2)对于形如的溶质的溶液,还可用“降温结晶法”;(3)对于形如的溶质的溶液,一般只采用“蒸发溶剂法”;(4)对于形如的溶质的溶液,还可用“升温结晶法”。

初三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章-溶解现象-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含答案)

初三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章-溶解现象-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含答案)

初三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章-溶解现象-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含答案)一、单选题1. ( 2分) 室温时,有两瓶硝酸钾溶液,一瓶为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4%),另一瓶为5%的溶液,下列实验操作中,无法区分这两种溶液的是()A. 加一定量的水B. 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C. 略降低温度D. 室温时,蒸发少量水2. ( 2分) 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B. t2℃时,用等质量的甲和乙固体配制饱和溶液,得到乙溶液的质量大于甲C. 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1℃升温至t2℃,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比乙大D. 将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至t1℃,甲析出的晶体多3. ( 2分) 将相同质量的甲、乙两种不同溶质的溶液同时蒸发掉10g水,并冷却到T℃时,分别析出2g甲和3g乙物质(均不带结晶水),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T℃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可能相同B. T℃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一定大于乙C. T℃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一定小于乙D. 将析出晶体后的甲、乙两种饱和溶液混合后(甲、乙不反应),溶液仍饱和4. ( 2分) 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40B. 升温可使乙物质的饱和溶液析出固体C. 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D. 40℃时,将甲、乙两物质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20℃,二者都变为不饱和溶液5. ( 2分) 下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t1℃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1:4B. P点表示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质量相等C. t1℃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时仍是饱和溶液D. 将三种物质的溶液从t2℃降至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物质6. ( 2分) 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甲的溶解度等于乙的溶解度B. 升高温度可以将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C. 20 ℃时,100 g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是30 gD. 40 ℃时,分别用100g水配制甲、乙的饱和溶液,所需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7. ( 2分) 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具体措施有: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蒸发水.其中措施正确的是()A. ①②④B. ①③④C. ①③⑤D. ①②⑤8. ( 2分) 关于硝酸钾溶解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20℃时,20g硝酸钾溶在100g水里,所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0gB. 20℃时,把20g硝酸钾溶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所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0gC. 把31.6g硝酸钾溶在100g水里,形成饱和溶液,所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D. 20℃时,把31.6g硝酸钾溶在100g水里,形成饱和溶液,所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二、多选题9. ( 3分) 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t1℃时,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关系为乙﹥甲=丙B. t2℃100g甲物质饱和溶液中含有60g甲C. 将丙物质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升温的方法D. t2℃时,分别用100g水配制甲、乙的饱和溶液,再降温到t1℃,析出无水晶体的质量:甲﹥乙10. ( 3分) 如图为甲、乙两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将20℃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40℃, 溶液中两物质的质量均不变B. 2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均为30gC. 乙中含有少量甲时,一般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甲D. 40℃时,甲、乙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不相等11. ( 3分) 物质甲与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温度大于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B. 温度升高可以将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后变成饱和溶液C. 将t2℃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降低到t1℃时都会析出晶体D. t1℃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12. ( 3分) 甲、乙试管中各盛有10.0g水,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3.0g Na2CO3粉末,另一支试管中加入3.0gNaCl粉末,按图1、2进行实验。

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1单元 第3节 物质的溶解性 第2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鲁

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1单元 第3节 物质的溶解性 第2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鲁

第二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一、教材分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在学习了溶液之后进一步研究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情况。

学好饱和溶液才能真正理解溶解度的概念,饱和溶液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溶解度的理解,同时也为下面学习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及混合物的分离提供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溶液的定义,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引入,学生比较感兴趣,由于饱和溶液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时容易忽略概念定义的三个条件,所以我精心设计了几个连贯且逐渐深入的实验,通过不断的探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二者的转化2、了解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的“浓”、“稀”的关系与区别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实验和数据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四、重难点重点: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2、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关系。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的转化。

难点: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理解。

五、教学流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食盐?↓实验探究一、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实验探究三——————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知识拓展——————浓稀溶液及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总结巩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溶液饱和与否跟溶液浓稀之间的关系↓课堂检测——————检测反馈六、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本节饱和、不饱和概念通过实验与日常生活经验相结合后学生理解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两者之间的转化关系用实验也能很好的接受,但它们与浓、稀溶液之间的关系部分用实验解释时间有点太长,最好用微视频解决。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公开课)2022年九年级化学精品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公开课)2022年九年级化学精品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度一、教学设计思想上节课介绍了物质的溶解性,已经了解了不同的物质在相同的条件下溶解情况不相同。

这节课溶解度是继物质溶解性后,怎样精确地衡量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

通过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溶解度的比较,让学生区分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通过比较表格列数据和曲线查数据的不同,会画出相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曲线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解度含义。

〔2〕学会区分物质的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3〕知道溶解度曲线,并会根据曲线查找相应的溶解度。

2. 过程与方法〔1〕在掌握物质溶解性的根底上,理解溶解度的含义,并能区分物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体验比较的方法。

〔2〕在结合数学曲线思想下,学会画溶解度曲线,培养自学、阅读、查找有关数据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物质定性、定量的问题。

三、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溶解度概念;画溶解度曲线图。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溶解度五要素。

四、教学用品媒体:投影五、教学流程七、板书设计八、教学反思9.2 化学合成材料第一课时【教学课型】新课◆课程目标导航【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的性能和用途;〔2〕认识合成材料的开发、利用和开展与社会开展的密切关系〔3〕会用简单的实验方法区分棉纤维、羊毛纤维、合成纤维〔如腈纶〕织成的布料。

2、过程和方法:利用网络信息、图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意识,以及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开展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1塑料的性能、用途和白色污染2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

【教学工具】羊毛、棉花、合成纤维布等【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课前预习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塑料制品的利与弊◆教学情景导入师:“China〞表示我们的祖国,它还可以表示什么?生:瓷器。

师:对!瓷器的出现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它创造了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课题:沪教版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教材及学情分析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6章《溶解现象》是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溶液是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一类分散体系,也是学生在上册的化学学习中经常遇到的一类物质(如澄清石灰水、稀盐酸等)。

学生虽然熟悉溶液和溶解现象,却缺乏深入的了解,也不曾从化学的视角去研究。

所以让学生集中和系统的学习一些溶液和溶解现象的知识,对于提高学生对溶液和溶解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是很必要的,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利用有关溶液的知识去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本节内容包括了影响物质的溶解性的因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溶解度;结晶现象及其应用等知识;各1课时教学时间,共分3课时。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们对化学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验探究、分析归纳能力,但是,初中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的引导,借助实验和多媒体电教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实验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学习目标分析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溶液是否饱和及转化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感与态度目标1.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2.建立内因与外因对事物发展共同影响的辨证观教学重点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能对实例进行转化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实例进行转化教学思路设计教学媒体及实验设计1.多媒体课件2.合作探究实验(每4人一个实验小组):(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①10ml水中分别溶解NaCl、KNO3和Ca(OH)2②10ml水和酒精中分别溶解碘③10ml水在不同温度下溶解KNO3(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其转化:①溶质、溶剂的改变;②温度的改变创设情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从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探究问题(①影响物质的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②一定量的水中能否无限地溶解某种物质?③溶液是否饱和应确定哪些条件?)组织、指导科学探究(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反思评价)应用提高现象:10ml水和酒精中分别溶解碘“为什么呀?”糖是我们熟悉的物质,为什么再加糖也不会更甜方案①:方案②:通过以上实验,再次强调条件,从而得出结论(板书);;。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课件PPT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课件PPT
3、与溶质 溶剂的多少无关
衣物干洗原理:
利用清洁剂或挥发性的有机溶剂,除掉衣 服上的污渍.目前主要是利用四氯乙烯等 干洗剂溶解衣服上不易溶于水的油脂等污 迹.
一杯水中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某种物质?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 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溶解性与 温度 有关。
探究: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合作实验四
将雪碧到在杯子里,观察现象 ____有_气__泡____实验表明: __气_体_也__能_溶__解_在__液_体_中_____
进一步实验发现:液体的温度越 高,气体的溶解能力越弱。
学以致用
1、大家都有喝过可乐,那么 你知道喝下冰冷的可乐以后为 什么会打嗝?
3.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4.气体物质的溶解性还与温度、压强有关
小结: 综上所述: 物质的溶解性
1、与溶__质_性__质__(_或溶质的种类()这是内因)
和_溶__剂_性__质__(或溶剂的种类) 有关
2、同时也受温__度__ 的影响
(气体物质的溶解性还与温度、压强有关)
(这是外因)
A.溶液中溶质质量增加 B.溶液质量不变
C.固体质量增加
D.固体质量减少
3.将热的饱和的硝酸钾溶液100g降温至常温时, 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A )
A.溶液的质量
B.溶液里溶质的质量
C.溶液里溶剂的质量 D.溶质的溶解度
4.下列措施中,不能使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的
是( D ) A.蒸发溶剂 B.增加溶质 C.改变温度 D.加快搅拌
答,因为冰冷的可乐进入人体后 温度升高,气体溶解能力下降, 二氧化碳而逸出,所以打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 汽油
比较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 溶解性(或比较食盐在水和汽 油中的溶解性)
设计实验比较食盐和蔗糖两 种物质溶解性的大小?
方法( C)
A、蒸发5克水后,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B、把温度降低到0℃时,有硝酸钾晶体 析出 C、加入少量硝酸钾搅拌,硝酸钾晶体不 溶解 D、加入少量硝酸钾后升温,硝酸钾晶体 溶解
3、20℃时,在100 g水中不断加入食盐 固体,充分搅拌后过滤,称量所得溶液 的质量如下表所列,其中属于饱和溶液
的是 ( D )
选项
A
B
C
D
加入食盐 10
20
30
40
的质量/g
所得溶液 110 120 130 136 的质量/g
3 3 4 、 向 一 杯 接 近 饱 和 的 K N 0 溶 液 中 , 逐 渐 加 入 K N 0 晶 体 , 下 列 图 中 符 合 溶 液 中 溶
质的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
C
直通中考
食盐
(2014河北)这组对比实验的 目的是什么?

不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
饱和
溶在液; 一还能定继续溶温解的度溶液叫下,在一定量溶剂里
不饱和溶液。
该溶质的
饱和溶液是不能再溶解任何溶 质的溶液吗?

KNO3

如何判断A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 饱和溶液呢?
向溶液中继续加入少量该溶质,若没 有溶解,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若 溶解了,说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 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一定温度下,对于同种溶质,饱
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我会做
1、对于多数固体溶质的不饱和溶液,要
使之成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A)
①降低温度;②升高温度;③加同种溶
质;④加溶剂;⑤恒温蒸发溶剂。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⑤
2、能证明一杯硝酸钾溶液是饱和溶液的
已知在20℃时,在100g水中最多可
溶解36克NaCl,现在向100克水中加
入35克NaCl,溶液不饱和 (填“饱
和”或“不饱和”),再加入5克
NaCl,饱溶和液
,此时溶液中
溶质的3质6 量是 克,溶液的13质6 量是
克。
提出问题:ຫໍສະໝຸດ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如何相互转化?
有人说饱和溶液一定是浓 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 溶液。你赞同这种说法吗?
提出问题:
物质能否无限制的溶解在一定量的 水中?
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 不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 液。
饱和溶液; 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 不饱和溶
•怎提样出使问没有题溶:解的固体继续溶
解?
加水
加热
物质在水中能否继续溶解
一定温 度 一定要指明
一定量的溶剂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 物质(溶剂)里的能力。
食盐 泥沙

不同物质 在同一溶 剂中的溶 解性不同
食用油
蔗糖
水 汽油
同一物质 在不同溶 剂中的溶 解性不同


冷水
同一物质在同一溶 剂中的溶解性受温 度影响(大多数固 体物质温度越高, 溶解性越大)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溶质性质(或种类) 2、溶剂性质(或种类) 3、温度(大多数固体物质温度越 高溶解性越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