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南朝道士陶弘景的科学精神与思想方法
陶弘景的养生观点

陶弘景的养生观点
陶弘景的养生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天人合一:陶弘景认为人的生命与宇宙自然息息相关,人的身体健康受到天地自然、社会环境、个人修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因此,他的养生理论强调天人合一,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 饮食调养:陶弘景主张饮食要平衡搭配,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都要摄入,以保持身体的健康。
同时,他也强调食物的适量摄入,避免过度饮食。
3. 运动锻炼:陶弘景提倡动静结合、劳逸适度的运动方式,认为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身体保持健康。
4. 精神修养:陶弘景认为精神修养对身体健康也有很大影响,他主张保持心情平静、清净,避免过度思考和情绪波动。
总的来说,陶弘景的养生观点强调天人合一、饮食调养、运动锻炼和精神修养等多个方面,是一种全面、科学的养生方式。
道教的用玉思想和用玉方式

道教的用玉思想和用玉方式道教是思想、教旨、文化功能都源于中华文化外乡的一种民间宗教。
它从东汉末年形成,南北朝时期已经成为与儒、佛抗衡的重要宗教流派。
由于它能适应不同阶层的需要和喜好,“一者老子无为,二者神仙饵服,三者符禁厌〞,在上层士大夫阶层和民间流行都很广。
也正因为如此,道教对中国玉文化的偏好也就使玉文化能在儒家礼玉制度衰落的背景下顽强地延续下去,虽处低潮而不断层。
道教用玉的方式道教用玉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点:1、食玉以玉为仙药。
“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把玉做为长生不老的药饵。
这类说法道家典籍记载很多。
2、丧葬用玉以玉为眼帘、鼻塞、口塞、含玉,握玉等,认为“金玉在九窍那么死者为之不朽〞,并能起死回生,利于“转世〞。
魏晋南北朝考古发现的玉器数量不多,但这类葬玉的比重较前代为大,可见当时人对葬玉的重视。
3、以玉圭等做法器,以除慝辟邪。
这些用玉方式跟汉代儒学的用玉方式差异非常大。
汉代的礼玉、佩玉制度表达的是礼治、德治即政教方式和道德行为的修养,道教的用玉方式那么是更多地侧重现实人生即身体的修炼和长生。
生前食玉是为了“生〞,死后葬玉也是为了“生〞。
“养生〞、“贵生〞、“不死〞、“长生〞,这些思想跟玉联系在一起,也就使中国的玉文化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以农业民族重现实、重现世的心理为依据发生了功能的转换。
玉圭道教的用玉思想中国人信奉比拟普遍的四大宗教中,只有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因而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与其它三教迥然有别。
道教的用玉思想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玉的崇拜和信仰。
信仰之一是认为玉是自然界的精华,有生命,可以生长,具有多种超自然的秉性。
如晋干宝?搜神记?说杨伯雍在终南山种下一豆石子,数年后玉子生石上,后又在玉田中得白璧五双。
晋朝道教代表人物葛洪甚至说“玉脂芝,生于有玉之山,常居悬危之处。
玉膏流出,万年以上,那么凝而成芝,有似鸟兽之形,色无常彩,率多似山玄水苍玉也,亦鲜明如水精〞〔?抱朴子?内篇?仙药?〕。
略谈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中唯物辩证养生术

` .
集 先秦 至 魏 晋 期 间 诸 家 养 生 精
.
“
养性 延 命
,
”
,
也 就 是 延 年益
。
,
宋
)
粹
思想
渗 透 着朴 素唯 物 辩 证 养 生
。
寿
他首 推 是 练气 功
, ,
“
食元
。
徽宗 沼 封 为 人
”
。
宋 龙 诩 教 红
体 有冷 热
, ,
呼
吹二 气 出之 游风 习 习 之
。
脾脏病 者
,
体上
,
身 痒疼 闷
。
啼气 出
愁
肝脏 病者
,
头 眼 疼痛
忧不 乐
呵气出 之
,
肾脏 病
,
者
《
,
体冷 阴 复
面 目恶屡
35
中 . 气功 科学》
1
9 9
补
一
1
古摘研究
咽 气 出 之 凡 行气 欲 除 百 病 随
。 ,
千梳
邪气
,
从 上 而下
,
是谓 天 地 之 根
口
,
言
但 人 靠养 生 之 道
,
进 行有
。
鼻
口之门
乃 是 天 地 之 元 气所
序地 修炼
可 以 延年 益寿
“
陶
以 往 来也 庄 子 所讲
。
鼻纳
“
吐
也 就是
,
志 萧 才 动
弘景 在
”
,
运用陶弘景“怀疑论文

运用陶弘景的“怀疑摘要:青岛市初中物理学科“用中国古代科学家方法进行物理探究建模”的课题研究是教育部“十一五”子课题。
将中国古代科学家在创造发明和发现中所运用的充满睿智的科学方法作为理论基础,本着费耶阿本德“怎么都行”的方法论,通过演绎法,就可以建构出许多思维过程不同的探究模式。
本篇介绍其中运用陶弘景“怀疑——反驳”方法所建构的“怀疑——反驳探究模式”,从而为物理教师的探究教学和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一种新的思维过程和探究工具。
主题词:物理探究教学,中国古代科学家,陶弘景,科学方法,怀疑——反驳探究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b)-0000-00中国古代科学家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他们超凡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陶弘景就是这样一位出色的科学技术大师和科学方法大师,他的科学思想和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的物理探究教学仍然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1陶弘景与“螟蛉义子”陶弘景(456—536),南北朝南朝齐、梁时期著名药物学家、化学家。
陶弘景是集道教、炼丹、医药于一身的著名科学家,他的“一事不知,深以为耻”的治学精神,一直为后人所称赞。
有一种细腰蜂叫蜾蠃。
我国古代有个说法:蜾蠃只有雄的,没有雌的。
它飞到菜地里,偷偷把螟蛉的幼虫衔回自己的窝里抚养,不多久,螟蛉就变成和蜾蠃一摸一样,成了蜾蠃的儿子了。
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们都相信这种说法,并且,还把领养的儿子叫做“螟蛉子”。
从《诗经》时代(《诗经》最早记载这个传说)到南北朝,这种说法流传了近千年。
有一天,陶弘景的一个朋友认为他知识渊博,就来问他关于蜾蠃养螟蛉子的事情。
陶弘景对此问题也非常怀疑,但一时答不上来,只好去查书。
可是,发现不论古代还是当代的书,全都是一样的说法。
他想:“我何不亲自去看个究竟呢?”陶弘景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原来,蜾蠃也有自己的后代,螟蛉是被蜾蠃衔来给自己的后代当作粮食的,哪有什么“螟蛉义子”!通过这件事,陶弘景得到一条经验:不能人云亦云,最好要亲自观察。
历史趣谈:山中宰相陶弘景:南北朝佛道双修的全能人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山中宰相陶弘景:南北朝佛道双修的全能人才导语:陶弘景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南北朝时期的著名道教学者,道教茅山宗的开创者。
他曾在南朝宋、齐、梁三朝作官;在宗教信仰方面,道、佛陶弘景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南北朝时期的著名道教学者,道教茅山宗的开创者。
他曾在南朝宋、齐、梁三朝作官;在宗教信仰方面,道、佛兼宗。
他一生似宦非宦,似隐非隐。
后人对他议论颇多,毁誉不一。
本文拟就其生平事绩、著述及思想作全面评述,以拨散云雾,显现其庐山面目。
一、生平事迹生于江东名门。
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
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
有《陶隐居集》,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帮助修订《本草经集注》。
卒谥贞白先生。
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
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出身于南朝士族家庭。
尧帝陶唐的后代,七世祖陶浚,三国时吴国的镇南将军,后降晋为尚书。
祖父陶隆,好武功,解药性。
父陶贞宝,字国重,文武全才。
自幼聪明异常,十岁读葛洪《神仙传》,便立志养生,十五岁著《寻山志》。
二十岁被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
三十六岁梁代齐而立,隐居句曲山(茅山)华阳洞。
梁武帝早年便与陶弘景认识,称帝之后,想让其出山为官,辅佐朝政。
陶于是画了一张画,两头牛,一个自在地吃草,一个带着金笼头、被拿着鞭子的人牵着鼻子。
梁武帝一见,便生活常识分享。
一字评陶弘景

一字评陶弘景陶弘景,字子弘,号天堂。
他是中国当代著名的艺术家、学者、作家、评论家,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国学大师”。
他以深厚的学问、广博的知识、独特的见解和艺术才华而闻名于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陶弘景先生出生于1941年,是湖南人。
他自幼酷爱文学艺术,阅读广泛。
年少时,他就读于北京的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油画和水彩画,并在艺术创作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他善于以画面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理念,在这个时代的快节奏生活中,唤起人们对古老智慧的思考。
陶弘景先生不仅在艺术创作领域有出色的成就,还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他热爱古琴、书法、诗词,对儒家、佛教、道家等传统思想有深入的研究。
他的学识广博而渊源深远,他凭借对经史子集、经典名著的深入研究,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
他在传统文化研究中,力求寻找历史文献的真实性,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以扎实的理论基础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新的思考。
他的艺术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山水图》、《花鸟画》等。
他运用传统的绘画技巧,表现了中国自然景观的美丽和生命力。
他的画作独具匠心,能够将精神境界与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使观者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
陶弘景先生还以其出色的文学创作而备受赞誉。
他的作品充满着对生活的深度思考,对人性的关怀和对智慧的追寻。
他的作品涉及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文学形式,如《坊记》、《海角来信》等。
他通过文学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文化、命运的思考,用独特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示了深厚的情感和对人性的理解。
同时,陶弘景先生也是一位杰出的评论家。
他针对当代社会问题,以独到的见解和批判性思维,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
他的评论作品包括对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深度剖析,给予了人们全新的思考角度和启示。
陶弘景先生不仅在学术研究和创作方面有卓越的成就,还致力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并促进中西文化的对话与交融。
关于陶弘景的评价是怎样的?他的理论著作对后世有着怎样深远的影响

关于陶弘景的评价是怎样的?他的理论著作对后世有着怎样深远的影响本文导读:就医学而言,是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贡献最大的早期人物之一。
在他生活的年代,本草著作有10余家之多,但无统一标准,特别古本草由失效年代欠远,内容散乱,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临床运用颇为不便,他担负起“苞综诸经,研括烦省”的重任,将当时所有的本草著作分别整理成《神农本草经》及《名医别录》,并进而把两者合而为一,加上个人在这方面的心得体会,著成《本草经集注》,共收药物730种。
成为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该书的主要特点是开创了使我国本草学成为一门包罗万象的博物学。
他还创立了一些具有独创性的发明,例如创立按药物治疗性质分类的“诸病通用药”分类法,在体例上,又开创本草著作分总论、分论叙述的先河,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他又应用朱书、墨书的方法来区别《本经》和《别录》的原文的方法等。
他在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陶弘景具有科学的探索精神。
在当时的条件下,他敢于提出新的本草分类法,而不囿于原来那种三品分类法。
他本人原来是个道教徒,但他却能从实际出发,打破三品分类法,足以证明他在科学道路上实事求是的态度。
他有着“一事不知,深以为耻”的探索精神,这又是他在科学上得以有所成就的动力。
如他多次亲验细腰蜂(即嬴)的蜂窠,终于得出正确的结论,认为《诗经》的说法“斯为谬矣,选诗者未审,而夫子何为因其僻也?圣人有缺,多皆类此。
”直率地批评古圣人的谬误。
陶弘景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推崇葛洪的著作,其经历也和葛洪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草经集注》在中国医药学发展过程中写下了重要的一页,诸多创新与发展是勤劳聪敏、博学广识的先贤在中医药学方面的重大贡献,也成了我们学习、借鉴和研究的珍贵资料。
他就用“黑”字写,有的就用“红”字写。
所以,后人有“本草赤字”。
“本草黑字”之称。
陶弘景一生爱松,尤其喜欢听松涛。
他闻松涛声如闻仙乐,有时仅一人进深山,专去山野谷壑听松涛,人们因而称他为“仙人”。
陶弘景的形神论及思想史意义

[基金项目]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项目编号:B401);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冯契学术研究基金 资助项目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蔡林波,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讲师。
陶弘景的形神论及思想史意义蔡林波(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201111)[摘 要]作为六朝时期的道教理论家,陶弘景对于形神观进行了缜密的理论思考。
在对佛、道形神观思想进行深刻辨析的前提下,陶弘景对传统形神观进行了本体层面的理论论证,提升了中国传统形神论思想的理论层次和境界。
在此基础上,陶弘景进一步对道教传统的形神合同观和形神可固论进行理论辩护,从而维系和坚持了道教神仙存在论的意义结构,并为延展中国传统的贵生、重生人文精神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陶弘景;形神观;思想史;意义[中图分类号]B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10)11-0133-04形神观是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核心论题之一。
六朝齐梁间的形神之辩,无疑是此一论题史上最为瞩目的事件。
不过,后世研究者大多围绕范缜与佛教之间的形神之争而展开讨论,却往往忽视了当时道教及其代表人物陶弘景在形神观上的理论思考和贡献。
汤用彤先生在!读<道藏>札记∀中,就陶弘景!答朝士访仙佛两法体相书∀中的形神论思想特别指出: 从宗教理论上阐明佛道两教之不同,陶弘景此作似甚为重要 #。
事实上,陶弘景的形神论思想,不仅是与佛教思想相对话的产物,更是中国传统形神观逻辑发展的重要环节。
因此,对于陶弘景的形神观思想作一简要辨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 凡质象所结,不过形神六朝时期,在玄、佛思想的冲击下,道教传统的形神观及神仙论已不复 圆满 。
玄学从自然实证和逻辑的层面,否定了形神可固的可能性,从而也就否定了神仙存在的真实性;而佛教则更从形上本体思维的层面,否定了中国传统形神合同观的合法性。
在此背景下,如何确证中国传统形神合同观的合理性,便成了道教思想家所要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第9期(总第176期)学术论坛ACADEMIC FORUMNO.9,2005(Cumulatively NO.176)论南朝道士陶弘景的科学精神与思想方法蔡林波(山东大学宗教、科学与社会问题研究所,山东济南250100) [摘 要]陶弘景在历史上虽然以一代道教宗师而闻名,但他在科技方面的成就亦为后人所瞩目。
这无疑与他本人的思想素养和知识兴趣有关。
道教的长生成仙信仰,固然是推动他积极从事科学研究的动力,然而,强烈的求知精神与相对合理的思想方法,更是他取得多方面科技成果的前提要素。
[关键词]陶弘景;科学精神;思想方法;道教[中图分类号]B23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5)09-0039-04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今南京),谥贞白先生。
他一生跨六朝宋、齐、梁三代,其生平与活动经历相当复杂[1]。
作为南朝道教茅山上清派的开创者,陶弘景在其富于包容性和创造性的宗教活动中,展开了极为广域的的科技实践,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王明先生在《论陶弘景》一文中指出:“他(陶弘景)对于天文历算、地理学、药物学、医学、经学、兵学等都有显著的成就。
尤其对于药物学和医学的贡献最大。
同时,他在技术上还铸刀剑,注重工艺制造,对炼丹也抱严格的实验态度。
”[2](P80)毋庸置疑,陶弘景之积极从事科技活动,并取得多方面的成果,根本上系“修道所须”[3](P509)———基于对道教长生成仙之理想目标的执著信念,并对之加以不懈追求所致。
然而,在此,我们更须关注的是,陶弘景于其中体现出来的积极进取的科学探索精神,以及相对合理的科学思想方法。
一、“一事不知,深以为耻”的知识主义倾向有史为证,陶弘景一生好学深思、广闻博求,具有非常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精神。
《梁书・陶弘景传》谓:“(陶弘景)读书万余卷。
……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1]。
《南史・陶弘景传》则说他“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深以为耻”[4]。
而从陶弘景本人的言论与行动中,更可以看出他对于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程度。
他在一则《上梁武帝论书启》中,曾有如此感叹:愚故本博涉而不能精,昔患无书可看,乃愿作主书史。
……尝言人生数纪之内,识解不能周流天壤,区区惟充恣五欲,实可耻愧。
每以为得作才鬼,亦当胜于顽仙,至今犹然[5](P644)。
我们知道,修道成仙,本乃陶弘景平生一贯之志向,且为其从事各种科技活动之主要精神动力。
但是,他何以会提出“才鬼胜顽仙”之论呢?显然,陶弘景并非一个机械而盲从的信仰主义者,而是一个善于独立思考,注重真知实学的宗教学问家。
实际上,陶弘景之服膺道教,除了他对于长生成仙的美好向往,以及欲摆脱个人仕途困境的原因之外,很大程度上更是因为道教的思想、实践方式及知识结构,特别是对于自然领域方面的知识及探索方法,尤为吸引他。
据载,陶弘景对待儒家经典知识“异于先儒”,不过是“大义备解,而不好立义”,或“议论惟著纸,不甚口谈”;对当时南朝士人阶层流行的玄学空辩之风,他更不无针砭其为“散诞”、“谈空”;而对于道教经卷中的“五行阴阳、风角气候、太一遁甲、星历[收稿日期]2005-04-20[作者简介]蔡林波(1969—),男,湖南郴州人,山东大学宗教、科学与社会问题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宗教文化。
93算数、山川地里、方国所产,及医方香药分剂,虫鸟草木”等实用知识,则尤为好之,不惜工夫对其“考校名类,莫不该悉”[6](P734)。
不仅如此,陶弘景还经常自言“心中恒如明镜,触形遇物,不觉有滞碍。
……时有形于言迹者,云皆是欲显事厉物”,甚至自诩“我自不能为仲尼,而能教人为仲尼;犹如管仲不能自霸,能使齐祖霸也”[3](P510)。
可见,陶弘景之所以提出“才鬼胜顽仙”、“一事不知,深以为耻”的论调,其思想根源在于:他对于知识之真实性的信赖与价值认同,是优先于他的终极幻想目标的。
陶弘景这种“过分”沉醉于求取实用知识的行为方式与态度,甚至受到了道门中人的批评。
如,道书《桓真人升仙记》有言:陶隐居聪明过人,雕琢文词,劳神典籍;穷究经旨,好述异事;酷爱山水,栽种松筠;心念太高,望登云天;上帝虽念,实少真功,徒劳阴力;并指出他有“四非”:“一曰注药饵方书,杀禽鱼虫兽;二曰好算星度,穷究天机;三曰种植花木,耕锄山林;四曰望想太重,便望升仙,创待仙楼,造降真馆。
虽有门人弟子之广,实未有上天之缘[3](P514)。
很明显,陶弘景之所以受到批评,恰恰是因为他身上所具有的强烈求知欲望与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品质。
然正因如此,陶弘景才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冲破宗教教条主义的束缚,而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重要成就。
他的这种知识主义倾向,虽然与正在日益走向内在化、道德化及信仰化的中世纪道教精神相违背,但他确实为当时道教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正确方向。
二、“真学之理,假学而知”:适应道教科技实践活动的认识论思想由于对修道成仙的深刻信念,以及知识主义的价值倾向,陶弘景的认识论思想亦非常明显地体现出了符合科学认识活动规律的基本特征。
1.“道之多方,各备则可知矣”:指向外部物质世界的修道认识目的论道教认为,欲长生成仙,必以学生修道为路径。
因此,识道、体道乃所有道教信仰者的终极认识目标。
陶弘景亦不例外。
他说:“循有生之造物,固莫灵于在人,宁不踵武于象帝之妙门而自宝,苟沦形于无晓与蝼蚁而为尘?”[5](P642)然而,在陶弘景看来,“道”不仅完美地体现于理想的神仙世界,而且同时也展现在人类所处的真实、丰富的有形生命世界之中。
虚旷无垠的“宇宙之灵”———“道”,“固非言象所传,文迹可记默”,然则“后之人奚闻乎”?他的回答是:“含吐万有,化育群生,本其所由,义归冥昧。
至于形域,区分性用殊品、事限观听、理穷数识者,倘或可论山之高、海之深。
夫何故?以其有容焉”[5](P648)。
因此,在认识途径和方向上,陶弘景并不沉溺于对本体之“道”的内在玄思或直觉了悟。
相反,他更提倡的是,要从对事物之细节认识中去把握“一”,从对事物之变化中去觉悟“道”。
在《真诰》卷五中,陶弘景引《道授》说:“仙道之妙,皆有方也。
能尽此道,便为九宫真人,不但登仙而已。
然道之多方,各备则可知矣。
”他注解道:“此盖能为尽一条之道,便得九宫真人。
人若各各备具,则为太极真人矣。
”[5](P647)这里的“方”,即指道教中种类繁杂的养生修仙途径与技术方法。
它们既包括行气、存神等内修方法,又指炼丹、服食等外练固形之实践技术,为道教中人在不同实践领域内对“道”的经验性认识和具体性把握。
因此,陶弘景的修道认识论,在其认识途径与目标对象定位上,明显具有对外部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指向性。
2.“穿凿异同,诠综纬绪”:分析与综合并重的理性思维方法陶弘景不仅注重感性的、经验的知识材料的积累,更重视在对之加以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整体的、规律性的把握。
在《登真隐诀序》中,陶弘景提出了“真学之理”的概念。
所谓“真学之理”,即要求理性地把握各种知识材料:“预是真学之理,使了然无滞”,使“一字一句皆有事旨,或论有以入无,或据显以知隐,或推机以得宗,或引彼以明此”,而“自非闭炼经书、精涉道数者率然览之犹观海也”[5](P547)。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陶弘景认为,欲得“通衢”之理,就“必须详究委曲,乃当晓其所以故”。
为此,人们首先要敢于“穿凿异同、评论圣文”,即对各种知识材料加以“察同异、别是非、见内外、知有无”的分析考察,搞清楚它们之间的细节性联系。
在此基础上,陶弘景进一步强调:要最后形成具有普遍规律性的“常通”之理,还必须善于归纳、综合。
为此,陶弘景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的过程,比喻成人们用织布机“纺纱成布”:“夫经之为言,径也。
经者,常也,通也。
谓常通而无滞,亦犹布帛之有经矣。
必须诠综纬绪,仆乃成功。
若机关悚越,杼轴乖谬,安能斐然成文?”[5](P647)04由上可见,陶弘景的认识论思想中确实蕴涵着丰富的科学理性精神。
实际上,陶弘景平生所做出的许多带有总结性的科学成就,与他注重分析与综合相统一的理性思维方式存在着非常直接、密切的关系。
3.“篆象系辞,识识相因”:对语言作为科学认识之符号化工具的重视科学知识的生成和进展,与人类对语言及其符号形式的选择、应用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
有资料表明,陶弘景对语言符号之认识论功能的重视,实与他所从事科学研究活动有关。
陶弘景认为,尽管有些简单的、直接用于生活与生产的技术,可以在具体实践中代代相传,但是对于那些关于事物本质属性的、复杂而深入的知识,则必须利用语言文字来承载之,传播之。
他说:“神农氏之王天下也,画八卦以通鬼神之情,造耕种以省杀生之弊,宣药疗疾以拯夭伤之命,此三道者,历众圣而滋彰。
文王孔子,篆象系辞,幽赞人天;后稷伊尹,播厥百谷,惠被群生;岐黄彭扁,振扬辅导,恩流含气。
并岁逾三千,民到于今赖之。
但轩辕以前,文字未传。
如六爻指垂画象,稼穑即事成迹。
至于药性,所主当以识识相因。
不尔,何由得闻?”[5](P648)值得注意的是,为便于科学知识的传播和使用,陶弘景对语言的运用,颇具实用性与简便性的自然科学形式特征。
比如,他在对葛洪《肘后备急方》加以补缺时,说道:“方术之书,卷帙徒烦,拯济殊寡,欲就披览,回惑多端。
抱朴此制,实为深益。
然尚缺漏,未尽其善,则更采集补缺凡一百一首,以朱书甄别。
……非穷居所资,若华轩鼎食,亦宜修省耳。
”[7](P2)三、“铨正伪谬,区畛物类”:科学实证与分类方法唐代李渤撰《梁茅山贞白先生传》,曾评说陶弘景:“尤长于铨正伪谬,地理历算,文不空发,成即为体。
”[6](P734)此一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有资料表明,陶弘景的科学实证及分类方法思想在其科学研究活动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1.科学实证陶弘景经常强调:“天地间事理,乃不可限以胸臆寻之”,“可教之士,自当观其隅辙”[5](P648)。
因此,在科学研究活动中,陶弘景虽然非常注重继承前人的经验及认识成果,但是他并不盲目迷信权威,而是抱着颇为冷静、客观的态度对待之,体现出他高度的自然科学素养。
譬如,他对于“鲸死彗出,麟闭月蚀;铜山崩而钟铎响,蚕珥丝而商弦绝;龙吟云起,虎啸风生”等有关自然现象的解释命题,就似乎颇存疑虑。
他认为,这类命题的提出,乃是因人们对之“性理冥蒙,佥谓之感”之故。
因此,陶弘景“商榷其微”,一反传统的直觉感应论的解释方式,认为它们实际上“非感非应”[3](P499)。
可以肯定,此一结论的得出,乃与他力求以观察事实为依据的科学认识方法直接有关。
他为甄别、诠正各种药物习性,“安诸名山,无不采历,身本轻捷,登陟无艰。
每遇崩崖断壁,但褰捣跣越;或逢幽岩深涧,便吟啸盥涤,盘桓坐卧,采掘花药”[3](P592)。
陶弘景对待科学实验,更是严肃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