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二》试题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二和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二和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30×1分,共30分)1.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这两大发现是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B.唯物论和辩证法C.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D.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党的出现C.十月革命的胜利 D.剩余价值论和唯物史观的发现3.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科学性 B.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C.阶级性 D.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4.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思维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D.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5.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不仅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A.一切科学的基本问题 B.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基本问题C.辩证法中的基本问题 D.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6.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A.是否承认世界具有统一的本原B.对于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C.有“高尚的理想”D.是否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7.“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是A.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B.辩证唯心主义的物质观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D.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物质观8.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9.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运动B.客观实在性C.时间和空间特性D.可知性1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A.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二B.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性的统一C.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11.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网络核心课终结性试卷二及试卷三试题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网络核心课终结性试卷二及试卷三试题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网络核心课终结性试卷二及试卷三试题及答案终结性试卷二论述题:2022年初,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为进一步做好病例诊断和救治工作,医学专家工作组对医疗救治工作持续进行分析、研判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对诊疗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不断推出新的诊疗方案版本。

根据材料,并结合工作和生活的实际,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阐述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50分)答:这次对诊疗方案进行的修订和完善再次验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⑶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⑷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50分)答: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这一-原理运用于实际,形成了我们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所谓“从群众中来”,就是把群众中分散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即科学的分析综合,化为系统的意见和办法。

所谓“到群众中去”,就是要把群众中集中起来的意见、办法拿到人民群众中去实践,进行验证,并把正确的东西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

化为行动。

这符合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即实践-认识-实践。

终结性试卷三论述题: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工人劳动一天,资本家付给工人一天的工资。

在这貌似公平的背后,本质上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请谈一谈对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和生产剩余价值方法的认识。

(100分)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或赚百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即这一生产的目的完全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

在这一生产问方式中,只有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雇佣劳动者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一个因素;他们的个人消费,只有在保证获取剩余价值的限度内,才是资本所需要的。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单选题及答案(二)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单选题及答案(二)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单选题及答案(二)20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根本原因是( )。

D、它能适应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20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

D、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203在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意义的飞跃是指( )。

C、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204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

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是( )。

C、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205如果“1双皮鞋=2件上衣”符合等价交换原则,现在生产皮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一倍,而生产上衣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一半,那么一双皮鞋可以交换到:( )。

C、8件上衣206规律是指事物和现象之间( )。

C、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07“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D、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必然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208以下关于宗教的说法,正确的是( )。

D、统治人们的自然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颠倒的反映209划分阶级的主要标志是各种社会集团( )D、同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210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 )。

B、社会生产关系211、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 )。

B、物质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212“天不变,道亦不变”。

这是一种( )。

D、形而上学观点21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214能体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管理和调节的是( )。

D、国有企业的经济利益215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 )。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16邓小平指出:“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

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二)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二)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哲学是()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C.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世界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A.对于自然现象的基本观点B.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C.对于人生意义的独特见解D.对于社会问题的具体看法3.现代西方哲学的两股主要思潮是()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D.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4.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是堆砌宇宙大厦的“宇宙之砖”。

这是一种()A.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B.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C.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A.否认物质的客观性B.否认物质的可知性C.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相混淆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6.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A.广延性B.持续性C.绝对性D.规律性7.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A.运动是内容,物质是其形式B.运动是现象,物质是其本质C.运动是暂时的,物质是永恒的D.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是运动的主体8.《诗经》上说:“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就是说,高的堤岸可以变为深谷,深谷也可以变成丘陵。

这是一种()A.朴素辩证法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相对主义观点9.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10.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C.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顺序和形式11.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A.抓事物的主要矛盾B.确定事物的质C.认识事物的量D.把握事物的度12.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A.风来雨至B.冬去春来C.摩擦生热D.电闪雷鸣1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A.主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B.客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C.生物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的14.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C.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D.人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15.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料第二章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料第二章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料第二章及参考答案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料第二章及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名词解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论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非理性因素人类认识的总规律真理谬误真理的客观性价值的本质价值原则真理原则二、单项选择题(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①)A反映论 B实践论C先验论 D可知论(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②)A科学兴趣B社会实践C求知欲望D好奇心(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①)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①)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C 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 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②)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创立科学理论D改造客观规律(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④)观点A客观唯心论B 主观唯心论 C旧唯物论 D辩证唯物主义(7)认识的本质在于(②)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C社会实践D客观存在(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③)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个别——一般——个别D一般——个别——一般(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②)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 D实践比理论重要(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④)A本质认识 B深刻认识 C内在认识 D正确认识(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②)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 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④)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 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②)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B一切从实际出发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②)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②)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④)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③)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 C社会实践 D人类的认识能力(18)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④)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C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D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19)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②)A反映论 B可知论 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先验论(20)假象是(③)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C从反面歪曲本质的现象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2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④)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B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C除了实践标准还有其他标准D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决定检验理论是一个过程(2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③)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3)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③)A认识与实践 B真理与谬误 C真理与价值 D抽象与具体(24)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③)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B法官审理案件 C农民播种小麦 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25)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根本原因是(④)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C环境与资源的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26)“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不以革命的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说明(③)A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B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C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D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27)从本质上看,认识是(④)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8)“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②)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29)“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③)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30)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综合试题及答案(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综合试题及答案(二)

16、生产关系的各项内容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形式 D.产品的交换形式
17、从反映社会存在的高低不同的层次来看,社会意识可分为( )
A.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B.经济意识和政治意识
请运用所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
(1)比较材料1、2和3,分别指出其中的哲学倾向。
(2)分析材料1,指出赫尔姆霍茨的错误所在。
(3)对材料2中提出的质疑应如何回答?
材料题(二)
材料1: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
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以是否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定是非
15、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是否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 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9、尽管电灯在发明后的一段时间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大多数人都持观望态度而继续使用油灯。但是到了19世纪中后期,电灯还是最终战胜了油灯,成为欧美诸国主要的照明工具。电灯必然取代油灯的哲学依据是 ( )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内外因相互作用规律
5、发展的实质是 ( )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C.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是( )
3、《圣经》记载道,上帝用尘土(即指大地泥土)造人,将生气(即指灵)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对这一观点,从哲学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和答案(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和答案(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是要A.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解决实际问题B.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直接答案C.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现成的公式裁剪历史事实D.一切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2.马克思主义认为,杜会生活在本质上是A.丰富的 B.精神的 C.发展的 D.实践的3.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是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B.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D.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4.下列选项中,表示要坚持适度原则的是A.因地制宜 B.对症下药C.炸食分寸 D.实事求是5.“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说A.规律仅仅存在于自然界 B.规律是无法认识和把握的C.规律不具有客观普遍性 D.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6.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在于是否承认A.人的认识是先于经验而获得的 B.思维能够正确地认识现实世界C. 人的认识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 D.思维能够能动地认识现实世界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句话强调的是A.直接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 B. 书本知识是根本不可靠的C. 间接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 D.真理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的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的发展是一个A.从主观真理走向客观真理的过程 B.从局部真理走向全面真理的过程C.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D.从具体真理走向抽象真理的过程9.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从个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表达是A.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B.自由、平等、公正、法治C.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D.创新、包容、开放、进取10.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是A.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B.反映论和先验论C.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D.唯理论和经验论11.下列各项中,属于技术社会形态序列的是A.原始社会 B.封建社会C.工业社会 D.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12.下列关于人的本质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人的本质不是后天的而是先天的 B.人的本质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C.人的本质不是变化的而是永恒的 D.在阶级社会里人的本质是有阶级性的13.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A.一切为了群众 B.从群众中来C.一切依靠群众 D.到群众中去14.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A.人与人的关系 B. 人与自然的关系C.生产关系 D.交换关系15.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A.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位增殖 B.货币投入流通带来剩余价值C.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商品 D.货币可以购买到生产资料16.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属于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流通资本 D.流动资本17.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实物构成上的比例是A.资本的有机构成 B.资本的价位构成C.资本的技术构成 D.资本的数量构成18.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A.只具有历史进步性 B.只具有阶级局限性C.既无历史进步性也无阶级局限性 D.既有历史进步性又有阶级局限性19.垄断的工业资本和垄断的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所构成的资本是A.股份资本 B.企融资本 C.两业资本 D.虚拟资本20.实行垄断价格的根本目的是为了A.最大限度占领市场 B.最大限度降低成本C.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D.获取行业控制权力21.资本主义经济中的计划管理A.消除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无政府状态B.能够自觉保持社会再生产的比例关系C. 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优化D.可以对经济周期进行一定的调节与控制22.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A.共产主义者同盟 B.布尔什维克C.德国社会民主工党 D.中国共产党23.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A.集体领导制 B.个人负责制 C. 民主监督制 D.民主集中制24.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是A.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B.人与人关系的高度和谐C.人的思想觉悟的极大提高 D.自然生态环境的极大改善25.在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人民的历史使命和共同理想是A.实现共产主义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实现平均分配 D.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26.简述意识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二》试题答案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二》试题答案解析

一. 单选题(共40题,共40分)1. 二战后发达国家大型企业的实际控制者是( ) (1分)2.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1分)3. 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剥削,是由于它( ) (1分)4. 主体选择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从自身的需要和知识结构、经验、技能出发,根据历史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趋势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方向的行动。

这种观点意味着( ) (1分)5.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 (1分)6.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重中( ) (1分)7. 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 (1分)8. 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 (1分)9. 真理和价值在认识和实践中是( ) (1分)10. “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 (1分)11.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1分)12.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 (1分)13. 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 ) (1分)14.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 ) (1分)15. 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 ) (1分)16. 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 ) (1分)17.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是指( ) (1分)18. 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 (1分)19. 二战后为了防止分配两极分化导致社会冲突,保持社会稳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 (1分)20.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 (1分)21. 美国波音747客机的600万个零部件由美国及另外6个国家的1200 多家企业提供,这是( ) (1分)22.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单选题(共40题,共40分)
1. 二战后发达国家大型企业的实际控制者是( ) (1分)
2.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1分)
3. 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剥削,是由于它( ) (1分)
4. 主体选择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从自身的需要和知识结构、经验、技能出发,根据历史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趋势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方向的行动。

这种观点意味着( ) (1分)
5.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 (1分)
6.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重中( ) (1分)
7. 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 (1分)
8. 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 (1分)
9. 真理和价值在认识和实践中是( ) (1分)
10. “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 (1分)
11.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1分)
12.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 (1分)
13. 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 ) (1分)
14.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 ) (1分)
15. 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 ) (1分)
16. 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 ) (1分)
17.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是指( ) (1分)
18. 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 (1分)
19. 二战后为了防止分配两极分化导致社会冲突,保持社会稳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 (1分)
20.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 (1分)
21. 美国波音747客机的600万个零部件由美国及另外6个国家的1200 多家企业提供,这是( ) (1分)
22.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是( ) (1分)
23. 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是( ) (1分)
24.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一论断说明了( ) (1分)
25.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1分)
26. “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几个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确定了”。

这是( ) (1分)
27. 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存在形式上平等和事实上不平等的矛盾,根本原因在于( ) (1分)
28. 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不具备( ) (1分)
29. 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 (1分)
30. 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 (1分)
31. 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 (1分)
32. 按照辩证法的观点,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体现了( ) (1分)
33. 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 (1分)
34.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 (1分)
35. 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 (1分)
36. 从哲学上来讲,和谐就是指( ) (1分)
37.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 ) (1分)
38.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 (1分)
39. 爱因斯坦指出:“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 (1分)
40.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 (1分)
二. 多选题(共15题,共30分)
1. 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投资300亿美元,参与“阿波罗”计划的共有2万多家企业、120多所大学的40多万人员。

这一事例表明当代资本主义( ) (2分)
2. 早在1999年,中美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事实证明,它对两国的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 ) (2分)
3. 垄断利润来自于( ) (2分)
4. 马克思分析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有( ) (2分)
5.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表现在( ) (2分)
6. 爱因斯坦1939年在获悉铀核裂变及其链式反应的发现后,曾上书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研制原子弹,以防德国占先。

然而,让爱因斯坦感到意外的是,二战结束前夕,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悍然将原子弹用于战争。

这对爱因斯坦震动很大,从此开始投身反对核战争的运动。

这段材料蕴涵的哲学原理是( ) (2分)
7. 在商品经济运行中,价值、价格、供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 (2分)
8.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 (2分)
9. 中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乃阴阳之动静也。

” “皆本物理至固然。

” “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 (2分)
10.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同其他劳动过程相比较体现出来的特点是( ) (2分)
11. 下列选项中属于共产主义含义的有()(2分)
12. 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几次飞跃是( ) (2分)
13. 社会主义的特征主要有()(2分)
14.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

”这说明( ) (2分)
15. 实事求是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它体现着( ) (2分)
三. 判断题(共15题,共30分)
1.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 (2分)
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消灭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 ) (2分)
3.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 ) (2分)
4. 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 (2分)
5.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是有利于世界所有国家( ) (2分)
6.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 (2分)
7.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2分)
8. 马克思主义认为,从人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 (2分)
9. 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跨国公司( ) (2分)
10. “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 (2分)
11. “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物质性概念( ) (2分)
12.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 (2分)
13. 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 (2分)
14. 金融资本是由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 (2分)
15.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生产过多超过劳动人民需要的矛盾( )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