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导学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鸟的天堂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鸟的天堂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鸟的天堂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鸟的天堂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的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正确读写“灿烂、竹竿、白茫茫、规律、缝隙、照耀、树梢、静寂”等词语,积累文中的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4、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南国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5、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并将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教学难点体会描写大榕树特点的语句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出示有关榕树的)师:俗话说“独木难成林”,榕树却是独木成林。

榕树不断在枝干上长出根,根扎到土中,又长成树。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见到了一棵有几百年历史的大榕树,榕树的叶子很茂密,很多小鸟在这里住下来了,这里也就成了鸟的天堂。

(板书:鸟的天堂)(出示有关《鸟的天堂》的)师:课文中所说的“鸟的天堂”在广东省新会,那里有一颗近四百年的榕对,枝叶覆盖面积有1万多平方米,常年栖息着千万只鸟,以白鹭为主。

1933年,巴金爷爷到广东新会访友时,路过这里,写下了这篇散文,“鸟的天堂”因此得名。

二、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1、教师播放《鸟的天堂》媒体资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要求认读的生字,自读。

3、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轮流读。

(2)学生拼读,互相纠正。

(3)教师抽查学生拼读以上生字。

4、教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学生书写。

(1)老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这些字的笔画、笔顺、结构、部首。

注意:“灿”“规”中的偏旁“火”“夫”最后一笔都由捺变为点;“耀”字中的“光”最后一笔由竖弯钩变为竖提,右上部分“羽”字中的两个横折钩都变为横折;“隙”字右上部分的“”中间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2)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白鹭》导学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白鹭》导学案
(2)望哨图。
①默读第7自然段。说说白鹭是怎样栖息的。
②想象:白鹭还会在看什么?
③有感情地朗读。
(3)低飞图。
①想象画面。说说想到了那句诗。
②有感情地朗读。
5.小谈收获。
1.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用自己的话进行画面描述。
2.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白鹭的精巧与韵味。
四、总结升华,布置作业(用时5分钟)
1.快速浏览课文第6~8自然段。用小标题概括三幅画面。(钓鱼图、望哨图、低飞图)
2.再读课文,挑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朗读,思考哪些地方体现了白鹭的韵味,并进行圈画批注。(完成活动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交流:
(1)钓鱼图。
①想象画面,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什么。用一个词来形容(合适、和谐等)。 ②倾情朗读。
(2)指导学生交流识字成果。
(3)指导学生理解生字词。
4.指导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相机正音。
5.指导学生用文中的句子说出作者对白鹭的印象。
1.交流课前自己了解到的作者资料。
2.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1)把生字读正确,课文读流利。
(2)学习小组交流识字成果。
(3)小组合作读课文,相互检查、纠错。
3.(1)认读生字词。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白鹭颜色、身段的精巧,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体会白鹭诗画 般的意境美。
2.凭借具体语言材料,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的意思。
课前准备
1.准备白鹭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搜集白鹭和作者的有关资料。(师生)
3.借助拼音自学生字词;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句、段。(学生)
(2)朗读第4、5自然段。 ①欣赏白鹭照片。了解“蓑毛”“流线型结构”“长喙”。②用词语形容白鹭。(和谐完美、完美无缺)

五年级上册语文 《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 《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秋季期小学校本课程五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我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三首古诗词。

3.我能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重点)4.我能体会作者对家乡思念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难点)【知识链接】诗词的一些表达方法: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叙事抒情、写景与叙事融于一体等。

【学习过程】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一)认真朗读诗歌,学习生字新词。

1.我放声读诗词,能在文中圈出下面的生字并注音、正确认读、书写。

(会读的用“√”表示,不会读的在对学、群学时请对子给予帮助。

)生字:洛榆畔帐多音字:间数还重行更2.我能写出有关本课生字中有价值的形近字并组词。

3.我能理解词语的意思。

(提示:通过看注释和利用工具书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⑴意万重:⑵那畔:⑶聒:⑷:4.练习写字,重点写“榆、帐”等字。

(提示:一要注意字的结构;二要注意易错的地方。

)(二)我能读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提示:读诗歌时,要注意节奏,读出抑扬顿挫之感。

)二、再读诗词,理解课文内容这三首诗词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诗词,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

三、理解诗词含义,体会作者感情。

1. 朗读诗词,先说说重点字词的意思,再说出每句诗的意思,然后串联起来分别说说每首诗词的意思。

(提示:先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含义。

)重点字词:泊、间、数重山、绿、还、欲、意万重、复、行人、那畔、聒。

2.三首诗都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每首诗分别是由什么勾起了作者的情感的?表达情感:《泊船瓜洲》由勾起了作者的情感,《秋思》是由勾起了作者的情感的,《长相思》是由勾起作者的情感的。

3.这三首诗词都表达了思乡之情的主题,但表达方法各异,和同学说说这三首诗词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提示:表达方法:写景抒情、叙事抒情、写景与叙事融于一体)《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四、拓展延伸。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导学案第1篇】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5课的前两首古诗,感受到了王安石和张籍那浓浓思乡情。

那么谁愿意给大家背诵一下古诗?请学生背诵。

2、当“洛阳城里见秋风”的时候,张籍的内心涌动着“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思乡之情。

那么,在风雪交加的夜晚,纳兰性德又将流露出一份怎样的思乡之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相思》。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作者名叫纳兰性德,复姓纳兰,跟我一起读他的名字---纳兰性德, 他是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一生淡泊名利、文武双全。

他的词以一个“真”字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但细读却又感淡淡忧伤。

二、检查预习1、昨天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这一课了,谁来说说你是怎样预习的?(查阅相关资料、反复诵读、试着理解古诗词的意思)2、在预习时,你发现长相思与前两首古诗有什么不同了吗?点击课件,出示词教师介绍词:词是诗的别体,词因为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

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教师补充:长相思是词牌名,也是这首词的题目。

猜猜看长相思要表达作者什么意思?3、检查朗读下面谁来给大家读一下这首词。

(正读音)大家看,更在这儿应该读几声?你怎么知道第一声的?解释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

(出示PPT)指名朗读(两名以上同学)教师评价:字正腔圆在古代,词是可以配乐唱和的,有它自己的节奏,谁来试试找找它的节奏。

指名朗读。

教学目的 1、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学会“榆畔帐聒”四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5、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评价:这位同学读出了节奏。

一起试着这样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的读读这首词。

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第5课《搭石》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第5课《搭石》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第5课《搭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搭石”这种围赤定石的方法。

–掌握使用石块进行搭建结构的基本技巧。

–能够通过搭建石结构培养观察力、耐心和动手能力。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爱护环境的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搭石活动,培养学生的友爱和团结意识。

二、教学准备1.整理好所需的石块、图纸和搭石工具。

2.确保教室桌面整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操作空间。

3.准备好介绍“搭石”活动的教材和视频资料。

4.分组准备好小组合作所需的任务分工表和合作规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搭石”这种方法的应用领域和意义,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搭石现象。

•看视频或展示图片,让学生对搭石活动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2. 学习搭石方法•教师示范搭建基本结构,让学生观察并模仿操作。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石块的形状和大小,制定搭石的计划。

3. 小组合作搭石•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分配一个搭石任务。

•学生按照任务分工表,合作完成搭石任务,强调团队合作和交流沟通的重要性。

4. 展示和讨论•每组完成后展示他们的作品,让学生彼此欣赏和学习。

•引导学生讨论搭石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四、教学反思•学生参与度如何?是否能积极合作?•学生在搭建过程中表现出的观察力和创造力如何?•教师是否充分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搭石”的意义?•是否需要调整教学设计或引入更多互动元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五、延伸阅读•《搭石的由来和发展》:探究搭石在不同文化中的历史渊源和应用。

•《搭石在工程中的应用》:了解搭石在工程建筑领域中的创新应用和发展趋势。

六、参考资料•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搭石》课本教材•互联网相关资源搜索以上是本文对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第5课《搭石》的教学设计及反思,希望对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五年级语文上册 5《动物二章(鹭鸶)》导学案1 冀教版(1)

五年级语文上册 5《动物二章(鹭鸶)》导学案1 冀教版(1)
板书设计: 5、动物二章(鹭鸶)
精致的诗
韵味无穷的诗
(钓鱼图、望哨图、低飞图)
关键问题
为什么作者说鹭鸶是一首精巧的诗呢?
学习准备
课件、有关鹭鸶的资料古诗
课前预学案
学习过程
复备栏
一、知识链接
鹭鸶又称白鹭,属鸟纲鹤鹳形目鹭科,是世界上受保护的珍禽之一。也是一种非常美丽的水鸟。它们天生丽质,浑身洁白,身材修长,繁殖期间头上会生出2根10余厘米长的羽毛,胸背处也会生出丝状的长羽毛,随风起舞时,非常好看。鹭鸶分布较广,欧洲南部、非洲、亚洲中部和南部、澳大利亚等地都有它们的踪迹。它们经常一只脚独立在水中,靠灵活的脖子和鱼叉一样的尖嘴觅食。它们会将河蚌往石头上甩,直到河蚌被震开。
二、预习检测
1、了解鹭鸶。
2、自学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不丢字,不读错字。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理清课文条理。
三、我的问题
1、为什么作者说鹭鸶是一首精巧的诗呢?
2、在望哨图中,你认为它是在望哨吗?想象一下它在干什么?
课堂导学案(第一课时)
预习展示
1、我了解的鹭鸶。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展示6——8自然段,想象画面,起名字:钓鱼图、望哨图、低飞图。并读出自己的感悟。品“钓”的妙用。
组三:展示朗读。
拓展训练,能力提升
5分钟
有许多描写鹭鸶的古诗句,你能说几句吗?
学生讨论交流。
总结概括,提升意义
3分钟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幅唯美的画面,有动有静,动静相宜。这些都缘于作者有一种对鸬鹚对鹭鸶,对自然的热爱。让我们珍视大自然赐给我们的美好礼物,用心与大自然真诚对话。
“一行白鹭上青天”

第5课《秋天的怀念》(导学案)-七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第5课《秋天的怀念》(导学案)-七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语句朗读中揣摩合适的语气,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调的变化。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抓住关键词句和细节描写赏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复杂情感,感悟母子深情。

3、理解本文主题,体会文中深沉无私的母爱和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

【学习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语句朗读中揣摩合适的语气,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调的变化。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抓住关键词句和细节描写赏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复杂情感,感悟母子深情。

【学习难点】理解本文主题,体会文中深沉无私的母爱和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

一、创设情景,布置任务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曾说:“中国作协只养一个人,那也该是史铁生。

”为纪念这位中国当代文坛极具思想深度的文学巨匠,我校文学社“名家漫谈会”活动本期聚焦于史铁生先生,诚邀同学们一起参加!情境任务:任务一:诵读感知,明造化弄人任务二:深研细读,品母子深情任务三:理清线索,悟好好儿活二、任务一:诵读感知,明造化弄人1、诵读感知:美读课文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

请参加漫谈会的同学们分组自由诵读课文。

【诵读要求】:①把握语速语调、语气节奏、停顿重音;②认知文字、感受音韵、领悟情感;③揣摩人物内心活动,置身情境,声情并茂。

2、扫清阅读障碍:①字词积累:瘫痪()暴怒()沉寂()侍弄()捶打()憔悴()央求()絮叨()诀别()淡雅()高洁()烂漫()翻来覆去()喜出望外仿膳()豌豆()②词语释义:形容一次又一次。

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

()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形容说话啰唆。

()3、名家范读,思考:探究本文的感情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感情的起伏变化要通过语气和节奏变化来表现。

请大家再读课文,概括段意,揣摩各段的情感变化和语气节奏变化,完成表格。

五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五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五年级语文(上)课堂导学案年 级五学科语文课型新授授课教师设计时间2014.7.15---2014.8.15总课时1授课时间学习内容1、师恩难忘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脉络。

学习重点认识并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连贯地复述“我”开学第一课的情景。

学习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脉络。

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集体备课二度备课导学过程自学感悟:1、出示生字词2、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分节读课文,读不流畅的句子要求多读几遍。

3、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1)学生通读课文。

(2)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可以略讲,注意提示“尽量用简洁的话概括”“说清楚就行”。

)设问导读:1、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读通顺句子,并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2、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文章回忆了“我”读小学时候的哪些事情?3、小组内进行字词类知识学习及课文朗读。

导学过程巩固练习:1、检查自读情况,学生每人朗读一自然段,相机帮助学生正音。

如:拄、杖、纸、炊都是翘舌音;恍、醒、捅、杖是后鼻音。

2、根据质疑的问题进行朗读、思考、交流。

3、小老师带读生字词、组词、形近字辨析。

4、好词积累,词语理解,如:娓娓动听、身临其境、戛然而止、引人入胜5、近反义词、多音字积累。

拓展延伸:摘抄关于赞美教师的诗句。

板书设计1、师恩难忘提纲:“我”到小学读书——老师编故事——教诲之恩导学反思五年级语文(上)课堂导学案年 级五学科语文课型新授授课教师设计时间2014.7.15---2014.8.15总课时2授课时间学习内容1、师恩难忘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学习重点感悟田老师启迪我文学兴趣的高超的教学技艺,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学习难点体味作者细腻的描写手法,学习作者先叙事后抒情的写作方法学习准备重点句幻灯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语文科上册第5课导学案
主备人
复备人
审批人
编号
时间
学生姓名
班级
小组
课题
5、古诗词三首
课型
讲读课
课时
本周行为训练重点
学会互动交流。
学习
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师导:是啊!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闭上眼睛想象江南春色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用上“我仿佛看到……”
(生说话训练,教师激情点评)。
2.体味“绿”字。说话训练。
师总结导:(出示课件: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满了山岗,绿遍了江河两岸,到处是绿的----?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绿字,曾用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看课文插图,你能猜猜他用过那些字吗?(激情研论)
5.感情朗读指导:读一读,读出路程近的味道。(“只隔”重读。)
(二)学习三、四句:
(过渡: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在这样静寂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那时作者有何感慨呢?)
1.请读第三、四句:
提问:这两句诗那句写景?那个字写出景物特点?“绿”什么意思?

三、同伴互助,交流分享。
1、学生提出独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对子相互质疑求证。
2、学生分享独学收获,把自己能解答的问题与同伴分享。
3、教师巡查,关注学生学习的情况,及时点评,激励引导。
四、合作探究,共同成长
1、学生在小组内提出在对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疑惑,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解决。
2、组长请对子逐题汇报思考题,其他对子补充或质疑。
重、难点
预测
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习过程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一、点燃激情,导入新课
1.师导:同学们,课前老师做了一项小调查,发现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XX同学,现在已经能背?首古诗,能背几首以上的同学有?个。古人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相信大家只要坚持下去,也会成为一个个小诗人的。
1.配乐朗读:(过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诗人刚刚离开家乡、就想着回来的那种思家非常急切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朗读这首诗。(视频配乐)
此时你就是诗人,站立船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下这首诗。(生读)
2.背诵全诗。
师:通过课堂的多次朗读,同学们都会背诵了吗?(会)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呢?
3、组长组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等。
4、组长请学习对子帮助有问题的学生。
五、组内展示,组间互学(小展示)
1、组长组织组员快速聚拢,展示学习成果。
2、每个小组先分享群学的收获,再提出质疑。
3、记录员将本组学习的重点内容和疑问做好记录。
4、教师通过巡视和组长反馈,掌握小展示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小组已经解决的问题,组织组间互学,提炼出共性问题。
4.看板书理解: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长江的南岸,他们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a.“一水间”一水指?间什么意思?(幻灯片11)谁能用“间”组词。(练习:用间组词。)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
“数重山”什么意思?表示路途近还是远?从哪里知道?(抠住“只”补充介绍。)
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板书:只隔。)
比一比,讨论用那个字好?指名谈看法。王安石改字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小结:是啊!一个“绿”字,使王安石炼字成了千古佳话。同时告诉我们写文章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道理。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3.诗导:其实,这句诗精彩是“绿”字,重点却是“又”字,大家想想,这句诗中的“又”字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在草长莺飞的春天,五十多岁的王安石又要再次离开家乡,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诗人赴京城再次为官,什么时候能回来呢?)。
请大家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句诗什么意思,那个词表现出作者的心情?什么意思?表现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板书:何时。)
4.(师设景读):诗人王安石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变法,却屡遭保守派的反对,被免除宰相职务后回到家乡,第二年皇帝又启用他,在赴京路上,思乡情节更浓。想想我们应该怎么读这句诗?
2.(过渡)今天老师要同大家共同来学习一首新诗------《泊船瓜洲》。(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3.解题:谁能来说说“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注意:泊是什么意思)。
4.介绍作者:师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收集有关资料,现在谁来简单介绍一下王安石?
(师过渡)看来同学们都准备得很充分,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被罢官后回到故乡钟山,应召再次赴京任翰林学士,途径瓜洲泊船时而作。
二、独立探究,潜心会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注意读准多音字、诗句读通顺。
2、读诗,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在书本上划分节奏,读出韵律)
3、根据课文的注释及你们查找的有关的资料,说说诗句的意思。
第一句:
第二句:
第三句:
第四句:
这首古诗通过描写()表达了诗人(
此时诗人如此想家,但不得不又要远离家乡了,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思乡的期盼,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十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心灵的遗憾,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到年老死去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精神的痛苦,再读:
5.说说两句诗的意思。
6.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七、通读全诗
六、主动展示,张扬个性(大展示)
深究悟情
(一)学习一、二句
1.师总结过渡: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都很热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研读这首诗。
2.先请一个同学读一、二句诗;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想想:京口、瓜洲、钟山在什么地方?教师板书:(师标画瓜洲和钟山的位置),生指出位置。
3.提问:王安石的故乡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