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作用下框架内力和侧移计算

合集下载

横向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侧移计算

横向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侧移计算

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
F
G
G
G
G3
质点i的水平地震作用Fi 若: 不考虑顶部附加地震作用 若: 考虑顶部附加地震作用 查表1.19
(3)判别
楼层位移
01
弹性角位移
02
层间位移 查表1.21 钢筋混凝土框架1/550
节点平衡
左地震M图
方向:
01
剪力:使物体顺时针转为正 轴力:压力为正
02
左地震剪力、轴力图
03
梁端剪力、柱轴力
(二)横向风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内力和侧移计算 1、风荷载标准值 :风振系数 :体型系数 :高度变化系数,表1.11 :基本风压 0.65 压 吸 ……
03
3、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位移验算
4、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
D值法(改进反弯点法)
柱端弯矩:
--标准反弯点高度比(表2.4) --上、下层梁线刚度比修正系数(表2.6) --上层层高变化的修正值(表2.7)底层 --下层层高变化的修正值(表2.7)二层 --本层层高
梁端弯矩:
柱左侧受拉为正
以梁线刚度分配
六、横向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侧移计算
单击添加副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的观点
(一)横向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侧移计算 1、横向自震周期(基本自震周期)T1 Gi 为计算单元范围内各层楼面上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及上下各半层的墙柱等重量 注:突出屋面部分面<30%屋面面积,则按附属结构计算;>30%按一层计算 计算时,先将突出屋面部分重力荷载折算到顶层: Ge=Gn×(1+3h/2H)
自振周期计算公式:
考虑非承重墙影响的折减系数,框架0.6~0.7; 计算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用的结构顶点假想位移 对于带屋面局部突出间的房屋,应取主体结构顶点的位移。

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位移计算

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位移计算

H
(4.21)
(10.53)
E
(4.84)
(括号内数字为线刚度相对值)
A
(i=EI/l)
B
8.00m
2021/4/10
(8.21)
I
(2.00) q=2.4kN/m
(10.77)
F
(5.00)
C
6.00m
19
4.40m
3.80m
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近似计算——反弯点法
框架所受水平荷载主要是风力和地震作用。将在每个楼层上 的总风力和总地震作用分配给各个框架,将结构分析简化为平面 框架分析。 • 受力和变形特点 • 假定条件 • 计算方法 • 需注意的问题
3
2
2i12z1
4i12z1 1/2
1
0 3 i13 z1
4i15z1
i14 z1 -1
4
i14 z1
1/2
5
2i15z1
11
2021/4/10
弯矩分配法注意事项
12
2021/4/10
例题
G
(4.21)
D
(7.11)
q=2.8kN/m
(7.63) q=3.8kN/m
H
(4.21)
(9.53)
E
基本假定
①假定同层各节点转角相同; 承认节点转角的存在,但是为了计算的方便,假定同层各节点转角相同。 ②假定同层各节点的侧移相同。这一假定,实际上忽略了框架梁的轴向变形。这与实际结构差别不大。
优点: 1、计算步骤与反弯点法相同,计算简便实用。 2、计算精度比反弯点法高。 缺点: 1、忽略柱的轴向变形,随结构高度增大,误差增大。 2、非规则框架中使用效果不好。
点角位移 ,0 各节点只有侧移,同层各节点 水平位移相等; • 底层柱反弯点在距底端2/3h处,上层各柱反 弯点在柱高1/2处。

框架施工图—内力分析及侧移计算(建筑构造)

框架施工图—内力分析及侧移计算(建筑构造)

(2) 侧移刚度d的确定 侧移刚度d表示柱上下两端有单位侧移时在柱中产生的 剪力。根据假定(1),梁柱线刚度之比无穷大,则各 柱端转角为零,由结构力学的两端无转角但有单位水平 位移时杆件的杆端剪力方程,柱的侧移刚度d可写成:
V 12 i
d= =
c
D
h2
EI
i=
c
h
内力分析及侧移计算
(3)同层各柱剪力的确定
(5
柱端弯矩确定以后,根据节点平衡条件可确定梁的弯矩。
对于边柱节点(图(a)),有Mb=Mc1+Mc2 对于中柱节点(图1(b))
Mb1=ib1/(ib1+ib2)(Mc1+Mc2 Mb2=ib2/(ib1+ib2)(Mc1+Mc2)
内力分析及侧移计算
如图所示,从框架中任取一柱AB,根据转角位移方
内力分析及侧移计算
分层法
认为某层框架梁上的荷载只给本层梁及与本层梁相连的框架产 生剪力和弯矩
进行弯矩分配后叠加,叠加后的不平衡弯矩再分配但不传递
内力分析及侧移计算
2 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内力的近似计算——反弯点法和D值法
A 反弯点法 反弯点法基本假定: (1) 在进行各柱间的剪力分配时,假定梁与柱的线
(2) 在确定各柱的反弯点位置时,假定除底层柱以
多层多跨框架所受水平荷载主要是风荷载及水平 地震作用。一般可简化为作用在框架节点上的集中 荷载,其弯矩图如图(a)所示。它的特点是,各杆的 弯矩图都是直线形,每杆都有一个零弯矩点,称为 反弯点。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变形情况如图(b) 所示
内力分析及侧移计算
程,柱两端剪力为:
V
=
12ic h2
6ic h

地震作用下框架内力和侧移计算

地震作用下框架内力和侧移计算

6 地震作用下框架内力和侧移计算6.1刚度比计算刚度比是指结构竖向不同楼层的侧向刚度的比值。

为限制结构竖向布置的不规则性,避免结构刚度沿竖向突变,形成薄弱层。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3.4.2条规定: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侧向刚度沿竖向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3.5.2条规定:对框架结构,楼层与其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计的比值不宜小于0.7,且与相邻上部三层刚度平均值的比值不宜小于0.8。

计算刚度比时,要假设楼板在平面内刚度无限大,即刚性楼板假定。

7.0939.0/1136076/1066908211>===∑∑mmN mmN DDγ,满足规范要求;()8.0939.0/113607611360761136076/10669083343212>=++⨯=++=∑∑∑∑mmN mmN DD D D γ,满足规范要求。

依据上述计算结果可知:刚度比满足要求,所以无竖向突变,无薄弱层,结构竖向规则,故可不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将上述不同情况下同层框架柱侧移刚度相加,框架各层层间侧移刚度∑iD ,见表6-4。

6.2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侧移计算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附录C 中第C.0.2条可知:对于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和剪力墙结构,其基本周期可按公式6-1计算。

T T T μψ7.11= (6-1)式中:1T ——框架的基本自振周期;T μ——计算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结构顶点假想位移,单位为m ; T ψ——基本自振周期考虑非承重砖墙影响的折减系数。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4.3.17条规定:1、框架结构可取0.6~0.7;2、框架-剪力墙结构可取0.7~0.8;3、框架-核心筒结构可取0.8~0.9;4、剪力墙结构可取0.8~1.0。

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位移计算(精)

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位移计算(精)

假定: (1)平面结构假定; (2)忽略柱的轴向变形; (3)D值法考虑了结点转角, 假定同层结点转角相等
2019/3/19
27
D 值法
计算方法 1、D值——修正抗侧刚度的计算 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不仅有侧移, 且各结点有转角,设杆端有相对位 移 ,转角 、 ,转角 1 2 位移方程为:
2019/3/19
22
反弯点法
2、剪力的计算 根据假定1:
V1 j d1 j j
Vij d ij j
Vij , d ij
——第j层第I根柱的剪力及其抗侧刚度
第j层总剪力
V pj
Vpj V1 j V2 j Vmj
2019/3/19 23
反弯点法
V1 j
第j层各柱剪力为
M ( z) N B
M(z)——上部水平荷载对坐标Z力矩总和 B——两边柱轴线间的距离
N
2019/3/19 44
柱轴向变形产生的侧移

N j
任意水平荷载下柱轴向变形产生的第j层处侧移 把框架连续化,根据单位荷载法:
2 ( NN / EA)dz
N j 0
Hj
N ( H j z) / B
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位移计算荷载和设计要求51计算简图计算简图计算简图计算简图计算简图52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近似计算方法分层法分层法分层法分层法力学知识回顾分层法计算过程构件弯矩图53水平荷载作用下内力近似计算方法反弯点法反弯点法弯点法反弯点法反弯点法反弯点法反弯点法反弯点法54水平荷载作用下内力近似计算方法d55水平荷载作用下侧移的近似计算梁柱刚度比k中柱
2019/3/19
9
计算简图
二、结构构件的截面抗弯刚度 考虑楼板的影响,框架梁的截面抗弯刚度应适当提高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盖: 中框架:I=2I0 边框架:I=1.5I0 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盖: 截面形式选取: 框架梁跨中截面: 中框架:I=1.5 I0 T型截面 边框架:I=1.2 I0 框架梁支座截面: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盖: 矩形截面 中框架:I=I0 边框架:I=I0 注:I0为矩形截面框架梁的截面惯性矩

多层框架结构的荷载、内力和侧移计算

多层框架结构的荷载、内力和侧移计算

分层法计算内力时,假定上、下柱的远端是固定的, 但实际上除底层柱外,其它各层柱均是弹性支承,有转 角产生。为了减少计算中的误差,将除底层柱以外的其 它各层柱的线刚度乘以折减系数0.9,并取它的传递系数 为1/3;底层柱不折减,传递系数取1/2。
分层法适用于节点梁柱线刚度比,结构和荷 载沿高度变化不大的规则框生单位水平位移
时柱中产生的剪力,与两端约束条件有关。根据 假定②,各柱端转角为零,柱的侧移刚度为
D 12ic / h2
式中: ic —柱的线刚度; h —柱的高度。
(7-2)
③ 同层各柱剪力。
以图7-9(b)为例,将框架沿第i层各柱的反弯点处切
开,令Vi为框架第i层的层间剪力,它等于i层以上所有水 平力之和;Vik为第i层第k根柱分配到的剪力,假定第i层 共有m根柱,由层间水平力平衡条件得
M
d ik
Vik (1/ 2)h
(7-9)
式中:M
u ik
、M
d ik
--柱子上端和下端弯矩;
h —-第 i 层柱的柱高。
⑤ 梁端弯矩。
根据节点平衡条件,梁端弯矩之和等于柱端
弯矩之和,节点左右梁端弯矩大小按其线刚度
2)弯矩分配法。
由分层法的计算可知,多层框架某节点的不 平衡弯矩仅对与其相邻的节点影响较大,对较远 节点的影响较小,因而可将各节点的不平衡弯矩 进行第一次分配,并向远端传递,再将新的不平 衡弯矩进行第二次分配,此即弯矩二次分配法。
具体计算步骤为:
① 根据各杆件的线刚度计算各节点的杆端弯矩分配 系数。
Vik
d ik
m
Vi
dik
(7-6)
k 1
由此可见,同层各柱剪力是按各柱间的侧移刚

框架结构的内力与位移计算

框架结构的内力与位移计算

框架结构的内力与位移计算4.1 概述框架结构是目前多、高层建筑中常采用的结构形式之一。

框架在结构力学中称为刚架,结构力学中已经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超静定刚架(框架)内力和位移的计算方法,比较常用的手算方法有全框架力矩分配法、无剪力分配法和迭代法等,均为精确算法。

但在实用中大多已被更精确、更省人力的计算机分析方法(矩阵位移法)所代替。

不过,其中有些手算近似计算方法由于其计算简单、易于掌握,又能反映刚架受力和变形的基本特点,目前在实际工程中应用还很多,特别是在初步设计时的估算,手算的近似方法仍为设计人员所常用。

多、高层建筑结构在进行内力与位移计算中,为使计算简化,必须作出一些假定,以下将讨论一些结构计算中的基本假定:(1)弹性工作状态假定: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整体工作按弹性工作状态考虑,内力和位移按弹性方法计算。

但对于框架梁及连梁等构件,可考虑局部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

(2)平面结构假定:任何结构都是一个空间结构,实际风荷载及地震作用方向是随意的、不定的。

为简化计算,对规则的框架、框架—剪力墙、剪力墙结构体系及框筒结构,可将结构沿两个正交主轴方向划分为若干平面抗侧力结构—若干榀框架、若干片墙,以承受该框架、墙平面方向的水平力(风荷载及水平地震作用),框架、墙不承受垂直于其平面方向的水平力。

(3)刚性楼面假定:各平面|考试大|抗侧力结构之间通过楼板相互联系并协同工作。

一般情况下,可认为楼板在自身平面内刚度无限大,而楼板平面外刚度很小,可以不考虑。

为保证楼面在平面内刚度,在设计中应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

但当楼面有大开孔、楼面上有较长的外伸段、底层大空间剪力墙结构的转换层楼面以及楼面的整体性较差时,宜对采用刚性楼面假定的计算结果进行调整或在计算中考虑楼面的平面内刚度。

在上述假定下,内力分析时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按各片抗侧力结构的相对刚度大小,分配水平荷载至各片抗侧力结构;另一个是计算每片抗侧力结构在所分到的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及位移。

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计算抗震设计

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计算抗震设计

2 抗震设计(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计算)抗震计算单元及动力计算简图取整个衡宇或抗震缝区段(设防震缝时)为计算单元,动力计算简图为串联多自由度体系。

即将各楼层重力荷载代表值集中于每一层楼盖或屋盖标高处。

多自由度体系的抗震计算可采用振型分解反映谱法和底部剪力法。

本工程总高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散布比较均匀,近似于单质点体系,故采用底部剪力法。

此法是先计算出作用于结构的总水平地震作用,然后将其按必然规律分派给各质点。

计算简图2—1 如下示:图2—1重力荷载代表值按照抗震规范1.0.2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域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按照抗震规范5.1.3 计算地震作用时,建筑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结构和构配件自重标准值和各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

各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应按表2—1采用。

组合值系数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1)屋面及楼面的永久荷载标准值1.屋面(上人)苏J01—2005:a. 10厚防滑地砖铺面,干水泥擦缝,每3—6m留10宽缝m2b. 20厚1:水泥砂浆加建筑胶结合层找平层20×= kN/m2厚C20细石混凝土,内配Φ4@150双向钢筋25×= kN/m2d.隔离层/e. 三粘四油沥青油毡防水层m2f. 冷底子油一道/g. 20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20×= kN/m2h.保温层5×= kN/m2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20×= kN/m2j.现浇或预制钢筋混凝土屋面25×= kN/m2 合计kN/m2 2.1~4层楼面苏J01—2005a. 15厚1:2白水泥白石子磨光打蜡kN/m2b.耍素水泥浆结合层一道/c. 20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20×= kN/m2d.现浇钢筋混凝土楼面25×= kN/m2合计kN/m2 2)屋面及楼面的可变荷载标准值上人屋面均布荷载标准值kN/m2 楼面活荷载标准值kN/m2 屋面雪荷载标准值S k=μr×S o=×= kN/m2式中:μr为屋面积雪散布系数,取μr=3)梁、柱、墙、窗、门重力荷载计算:a.梁、柱可按照截面尺寸、材料容重及粉刷等计算出的单位长度上的重力荷载;对墙、门、窗等可计算出单位面积上的重力荷载,计算结构如表2—2梁、柱重力荷载标准值表b.墙、门、窗重力荷载标准值:外墙体为200mm厚的粘土空心砖,外墙面贴马赛克(kN/m2),内墙面为20mm厚的抹灰,则外墙的单位墙面重力荷载为:+15×+17×= kN/m2内墙为200mm厚的粘土空心砖,双侧均为20mm厚抹灰,则内墙单位面积重力荷载为:15×+17××2= kN/m2电梯井墙为240mm粘土空心砖,双侧均为20mm厚抹灰,则电梯井墙单位面积重力荷载为:15×+17××2= kN/m2木门单位墙面重力荷载为kN/m2,钢铁门单位墙面重力荷载为kN/m2铝合金单位墙面重力荷载为kN/m2门、窗、雨棚重力荷载代表值:一层门窗:×(2××2+××2+××3+××1+××2)+×××13+××1+××2+××2+××3+××2) +×××2)=二~四层门窗:×××2+××3)+×××16+××2+××2+××2+××3+××2)= kN五层门窗:×××2+×+×××3+××2)= kNA轴的雨蓬:25×(2××+×××3+×××2= kN9轴雨蓬:25×××= kN五层雨蓬:25×××3= kN楼梯重力荷载代表值:一层:25××××2+25×××+25××××10+25×××9×2= kN二~四层:25××××2+25×××12+25×××12= kN外墙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一层:×[(59×2-×11×2-×14)×+-×4)×+-×4)×-××13-××1-××2-××2-××3-××2-××2-2××2-××1-××2-×]=二~四层:×[(59×2-×11×2-×14)×+-×4)×+-×4)×-××16-××2-××2-××2-××3-××2]= kN五层(包括女儿墙):×[×4+×2) ×+4××+××1-××2-××3-××3]+25×[+59+9+9+--×2)×2+--×2)×5]××+25×[4×4+×4+9×2]××=内墙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一层:×[(4×2+×2)×++×-×++++×-×-×+4×3×-××2]= kN二~四层:×[+++×+4×3×-××3-×+×+×-×]= kN五层:×4×=电梯井墙重力荷载代表值:一层:×[+-×+(4+×]= kN二~四层:×[+-×+(4+×]= kN屋顶装饰架重力荷载代表值:25××5+×2)××= kN总的重力荷载代表值:恒荷载取全数,活荷载取50%(按均布等效荷载计算),则集中于各楼层的标高出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为:G i的计算进程:一层:×(59×-×4×2-4×+++++++++×4×59×= kN二~三层:×(59×-4××2-4×+++++++×4×59×= kN四层:×9×4+++++++×(59×-×4×2-9×4)+×4×(9×4+×4×2)+××(59×-×4×2-9×4)= kN五层:××4×2+9×4)+++++++××(9×4+×4×2)= kN 故G1=G2= kNG3= kNG4= kNG5=图2—2如下:G5=3124.87kNG4=18184.16kNG1=17311.22kNG2=17311.22kNG5=18568.35kN图2—2 各质点的重力荷载代表值框架侧移刚度计算梁线刚度:i b=E c I b/l,I b=(中框架梁),I b=(边框架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地震作用下框架内力和侧移计算6.1刚度比计算刚度比是指结构竖向不同楼层的侧向刚度的比值。

为限制结构竖向布置的不规则性,避免结构刚度沿竖向突变,形成薄弱层。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3.4.2条规定: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侧向刚度沿竖向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3.5.2条规定:对框架结构,楼层与其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计的比值不宜小于0.7,且与相邻上部三层刚度平均值的比值不宜小于0.8。

计算刚度比时,要假设楼板在平面内刚度无限大,即刚性楼板假定。

7.0939.0/1136076/1066908211>===∑∑mmN mmN DD γ,满足规范要求;()8.0939.0/113607611360761136076/10669083343212>=++⨯=++=∑∑∑∑mmN mmN DD D D γ,满足规范要求。

依据上述计算结果可知:刚度比满足要求,所以无竖向突变,无薄弱层,结构竖向规则,故可不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将上述不同情况下同层框架柱侧移刚度相加,框架各层层间侧移刚度∑iD ,见表6-4。

6.2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侧移计算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附录C 中第C.0.2条可知:对于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和剪力墙结构,其基本周期可按公式6-1计算。

T T T μψ7.11= (6-1)式中:1T ——框架的基本自振周期;T μ——计算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结构顶点假想位移,单位为m ;T ψ——基本自振周期考虑非承重砖墙影响的折减系数。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4.3.17条规定:1、框架结构可取0.6~0.7;2、框架-剪力墙结构可取0.7~0.8;3、框架-核心筒结构可取0.8~0.9;4、剪力墙结构可取0.8~1.0。

对于其他结构体系或采用其他非承重墙体时,可根据工程情况确定周期折减系数,本设计为框架结构,在本设计中折减系数取=0.7T ψ。

拟建房屋所在地的多遇地震,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抗震等级为三级,场地类别为Ⅱ类,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5.1.4条的规定: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取为:max 0.08α=,特征周期取为:0.45g T s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取为:0.1g 。

对于屋面有带局部的突出屋面部分的房屋,T μ应取主体结构顶点的位移,突出屋面部分对主体结构顶点位移的影响,可按顶点位移相等的原则,将其重力荷载代表值折算到主体结构的顶层,即假想把集中在各楼层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作为该楼层水平荷载来计算结构顶点的弹性位移。

框架顶点的假想位移,可按公式6-2、公式6-3和6-4。

∑==nk k Gi G V 1 (6-2)()∑==∆sj ijGiiDV 1μ (6-3)()∑=∆=nk k T 1μμ (6-4)式中:k G ——集中在k 层楼面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Gi V ——把集中在各层楼面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视为水平荷载而得的第i 层的层间剪力;()i μ∆,()k μ∆——第i 、k 层的层间侧移;∑=sj ijD1——第i 层的层间侧移刚度,s 为同层内的框架总数。

表6-1假想位移的计算结构自振周期:s T T T 75.040252.07.07.17.11=⨯⨯==μψ。

本设计从基础顶面算起,高度为21.00m ,由于结构类型为框架结构,所以以剪切变形为主,沿高度方向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5.1.2条规定:高度不超过40m 、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等简化方法。

故本设计计算水平地震作用时采用底部剪力法。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5.2.1条规定:采用底部剪力法时,各楼层可仅取一个自由度,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应按下列公式6-5、公式6-6和公式6-7确定。

eq ek G F 1α= (6-5);()n ek nj jjii i F HG H G F δ-⋅=∑=11,()n i ⋯⋯=,,3,21 (6-6); ek n n F F ⋅=∆δ (6-7)。

式中:ek F ——结构总水平地震标准值;1α——相应于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值;eq G ——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单质点取总重力荷载代表值,多质点取总重力荷载代表值的85%,即85.0=e λ;i F ——质点i 的水平地震标准值;i G ,j G ——分别集中于质点i 、j 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i H ,j H ——分别为质点i 、j 的计算高度;n δ——顶部附加地震系数,多层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房屋可按表6-2取值,其他房屋取0.00;n F ∆——顶部附加水平作用。

表6-2顶部附加地震系数n δ()s T gg T T 4.11> g T T 4.11≤35.0≤g T 07.008.01+T0.0055.035.0≤≤g T 01.008.01+T 55.0>g T02.008.01-Ts s T s T g 63.045.04.14.175.01=⨯=>=;顶部附加地震系数05.001.008.01=+=T n δ,故本设计应考虑附加地震作用。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5.1.5建筑结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见图6-1。

图6-1 建筑结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建筑结构的阻尼比取值为:0.05ξ=,则有0.9γ=,2 1.0η=,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在值为:max 0.08α=,由于15g g T T T <<,故有:0.912max 10.45 1.00.080.0510.75rg T T αηα⎛⎫⎛⎫==⨯⨯= ⎪ ⎪⎝⎭⎝⎭当屋面有突出屋面的楼梯间时,由于结构的刚度突变,受地震影响时,会产生“鞭梢效应”,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5.2.4条规定:采用底部剪力法时,突出屋面的屋顶间、女儿墙、烟囱等的地震作用效应,宜乘以增大系数3,此增大部分不应往下传递,但与该突出部分相连的构件应予计入。

()kN G G i i e eq 109463.0918034.85517971.1336963.2085.071=+⨯+⨯⨯==∑=λ;kN kN G F eq ek 5582.62 109463.09051.01=⨯==α;1118034.85472139.40/G H kN m kN m =⨯=; 2217971.137125797.91/G H kN m kN m =⨯=; 3317971.1310179711.30/G H kN m kN m =⨯=; 4417971.1313233624.69/G H kN m kN m =⨯=; 5517971.1316287538.08/G H kN m kN m =⨯=; 6617971.1318323480.34/G H kN m kN m =⨯=;7720889.6021438681.60/G H kN m kN m =⨯=;72139.40125797.91179711.30233624.69=1660973.32287538.08323480.34438681.60j j G H kN m kN m+++⎛⎫=⋅⋅ ⎪+++⎝⎭∑()()1117172139.40/15582.6210.05230.341660973.32ek n jjj G H kN mF F kN kNkN mG Hδ==-=⨯⨯-=⋅∑()()22271125797.91/15582.6210.05401.671660973.32ek n jjj G H kN mF F kN kNkN mG Hδ==-=⨯⨯-=⋅∑()()33371179711.30/15582.6210.05573.821660973.32ek n jjj G H kN mF F kN kNkN mG Hδ==-=⨯⨯-=⋅∑()()44471233624.69/15582.6210.05745.961660973.32ek n jjj G H kN mF F kN kNkN mG Hδ==-=⨯⨯-=⋅∑()()55571287538.08/15582.6210.05918.111660973.32ek n jjj G H kN mF F kN kNkN mG Hδ==-=⨯⨯-=⋅∑()()66671323480.34/15582.6210.051032.871660973.32ek n jjj G H kN mF F kN kNkN mG Hδ==-=⨯⨯-=⋅∑突出屋面部分中增大部分不往下传递,在本层产生的水平地震标准值:()()77771438681.60/15582.6210.051400.711660973.32ek n jjj G H kN mF F kN kN kN mG Hδ==-=⨯⨯-=⋅∑突出屋面部分中增大部分应该往下传递的水平地震标准值:()()()()777716963.2021/11660973.32-438681.606963.20215582.6210.05566.68ek n j jj kN mG H F F kN mG H kN kNδ=⨯''=-=+⨯⋅⨯⨯-=∑附加剪力为:kN kN F F eq n n 279.1362.558205.0=⨯==∆δ水平地震作用下楼层地震剪力计算见表6-3。

表6-3 水平地震作用下楼层地震剪力计算表楼层m H i /kN G i /()m kN H G i i ⋅/∑=nj j j i i H G H G 1/kN F i /kN V i /突出屋面21 6963.20 438681.60 0.264 1400.71 1400.71 6 18 17971.13 323480.34 0.195 1032.87 1599.55 5 16 17971.13 287538.08 0.173 918.11 2517.66 4 13 17971.13 233624.69 0.141 745.96 3263.62 3 10 17971.13 179711.30 0.108 573.82 3837.44 2 7 17971.13 125797.91 0.076 401.67 4239.11 1418034.8572139.400.043230.34 4469.45图6-2 水平地震作用及层间剪力图(kN )6.3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侧移验算各层水平位移计算如表6-4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