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定风波教学设计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定风波》(苏轼)教学设计

2019 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定风波(苏轼)【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本诗主要内容和苏轼面对风雨的人生态度。
1 2 、赏析本词情、理、意、趣完美结合的特点,从文本中体会哲理。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诗歌的鉴赏理解,掌握知人论世、披文入情的诗歌鉴赏方法。
、通知分析本词真正理解东坡的旷达与乐观,并付诸人生实践。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宠辱皆忘、超乎物外的人生态度,积极面对人生的起伏。
1 2 、通过理解苏轼的旷达,增强学生对生命的感悟以及人生意义的理解。
、用心阅读文学作品,表达真实的感受。
3 【教学重点】、置身诗境,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1 、赏析并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 .【教学难点】准确、生动地解读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处世哲学。
【难点突破】抓住诗词内容,通过知人论世、分析、探究等方式突破。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举例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一个人能在某一个领域做出成就“一枝独秀” 已很不易,而苏轼的成就遍地开花,被称为“古今第一全才” 。
我想原因不仅仅是天资聪明。
性格决定命运,这肯定和他的思想性格有关。
苏轼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定风波》去寻找答案吧。
二、知人论世。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文学成就:苏轼是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的大家,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有独到的成就。
在文学创作方面:他倾注了毕业精力,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 ,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
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 ,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 (《答谢民师书》)。
在写作方面:今存有他的诗2700 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
在北宋词坛上,他一改词坛婉约之风,把游仙、咏史、宴赏、登临、悼亡、哲理探讨等写进诗词里。
九年级定风波苏轼教学设计

九年级定风波苏轼教学设计导语:《九年级定风波苏轼教学设计》是为了帮助九年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苏轼的《定风波》而设计的教学方案。
本教学设计旨在引发学生的兴趣,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一、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及其作品《定风波》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熟悉《定风波》的基本内容和背景。
3. 学习苏轼的诗歌写作技巧和意境表达。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和讨论中国宋代文学的特点和代表作家,如苏轼、辛弃疾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了解苏轼(10分钟)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包括他的家庭背景、主要作品和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帮助学生对苏轼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 了解《定风波》(15分钟)简要介绍《定风波》的创作背景和主题,讲解其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阅读苏轼的《定风波》原文,并进行集体讨论。
4. 学习苏轼的写作技巧(20分钟)分析苏轼在《定风波》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诗歌写作技巧,如比喻、排比、对仗等。
鼓励学生思考苏轼为何选择这些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5. 欣赏《定风波》(20分钟)播放苏轼《定风波》的朗诵或音乐演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语感和美感。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欣赏。
6. 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20分钟)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定风波》的深入学习和讨论,要求他们分析诗中的意象、主题和情感表达,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和不同的解读,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7. 总结和反思(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苏轼和《定风波》的重要意义。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并提出对今后学习的期望和建议。
三、教学评价1.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苏轼和《定风波》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定风波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定风波》【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
2、积累名句,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本词。
3、学习以小见大、一语双关表达技巧。
4、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以小见大、一语双关的表达技巧。
2.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人生观。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写作背景这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
“定风波”是词牌名。
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湖北黄冈县),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二、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读出感情。
三.了解大意上片译文:不要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而行。
竹杖和芒鞋轻捷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只要披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我也不在意上片:写风雨中的情景和心境(雨中事)下片译文: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微微的寒冷。
山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下片:写风雨后的情景和心境(雨后感)四.诗词赏析1.思考:面对穿林打叶的大雨,主人公是怎样的态度?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莫听”:“超然物外”;“何妨”“谁怕”:向风雨挑战“吟啸且徐行”:潇洒安闲、泰然自若2.思考: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竹杖芒鞋”:闲散江湖;“马”:奔波官场“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3.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烟雨”:自然界的风雨,政治上的风云变幻“任”:镇定、从容、洒脱和旷达4. 思考:“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中“微冷”“相迎”并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体验?“料峭春风”:人生的逆境、政治的风雨;“山头斜照”:人生的希望人生体验:作者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5.思考:“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一句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风雨”和“晴”:人生的逆境和顺境、名利的失和得、官职的降和升人生感悟:词人认为无论是雨还是晴都无所谓。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九下语文《 定风波 》优秀教学设计

《定风波》苏轼诗意情怀一、导入杜勃罗留波夫(俄国文学评论家)说过,“每一个人灵魂里都会有诗的感情”。
这种诗意情怀是人之性灵中最柔软、温馨、纯真、美好的精神品质。
今天让我们走进苏轼的《定风波》去感受诗人的诗意情怀。
二、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3.学习本词的表现手法三、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绘画: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四、创作背景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
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
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五、品读鉴赏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六、赏析诗词——品小序1.思考: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答案:小序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人物的感受。
2.《定风波》词前的小序能删掉吗?为什么?答案:不能删掉。
因为词前的小序交代了词作的背景,是对词作内容的补充。
词作就是紧扣路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小事展开的,而且小序和词的一些内容相互照应,特别是“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的对比,对作者在词中表现自己的人生态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示范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2.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准备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查阅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二、整体感知1.走近作者苏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深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绘画方面,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处如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世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人”。
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
”可见,苏轼是潇洒超俗的,乐观开朗的,旷达的。
2.诗词背景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愤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定风波》教案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定风波》教案设计
一、课题:《定风波》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内容:
1. 《定风波》的简介:
《定风波》是鲁迅先生的一篇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叫定风的小偷被奉为宝贝的故事,他把自己的悲剧命运带到了一个古老的家庭,在那里他找到了他生命中缺失的爱。
小说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爱情与友情,以及革命思想的传播,是20世
纪中国文坛上的经典作品。
2. 《定风波》的重要内容:
(1)定风的悲剧命运:定风是一个可怜的小偷,他的父亲去
世后,他被迫把自己的悲剧命运带到一个古老的家庭,在那里他找到了他生命中缺失的爱。
(2)定风的精神成长:定风在古老家庭中受到了爱的熏陶,
他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他开始了解社会的不公,并开始反抗它。
(3)定风的革命思想:定风在古老家庭中的精神成长使他领
悟到了革命的重要性,他把革命思想传播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
并最终成为了一名革命家。
四、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定风波》的背景和内容,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2. 让学生体会定风的悲剧命运,感受定风的精神成长,理解定风的革命思想;
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
五、教学重点:
1. 了解《定风波》的背景和内容。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背景•教材: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时:1课时•周次:第10周•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了解杜甫《登高》中的“定风波”诗句;3.理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修辞手法;4.能够朗读、理解诗歌。
二、教学重点•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杜甫《登高》中的“定风波”诗句。
四、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环节通过问学生的方式,了解他们所知道的杜甫和杜甫的创作背景,激发他们对课堂的兴趣。
然后让学生听诗歌《登高》的朗读。
(二)呈现课文让学生跟读杜甫《登高》中“定风波”的诗句,让学生感受这首诗的雄浑壮阔,了解诗中的形象语言和修辞手法。
提醒学生注意这首诗歌的音乐感和韵律美。
(三)学习课文1.学习杜甫的生平与创作背景,了解杜甫的诗歌成就;2.学习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修辞手法,包括:借景抒情、对仗、排比、比喻、拟人等;3.学习《登高》中的“定风波”这句诗的含义,了解杜甫在历史背景下的思想和感悟。
(四)课堂讨论教师与学生对诗歌《登高》中的“定风波”诗句进行深入探讨,围绕杜甫的人生阅历和时代背景,分析这首诗歌在历史背景下的深刻内涵。
引导学生探究才子佳人、汶水泛舟以及屈原祠等具体意象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五)梳理知识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与讨论,让学生对杜甫的人生及其诗歌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特别是杜甫在《登高》中的“定风波”一句。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唐代文学及其历史背景的理解。
(六)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程进行小结,复述和概括本节课程的重难点知识,以及重点的形象语言和修辞手法。
五、教学建议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通过逐字解读和情感交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情感体验;2.让学生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录下这首诗,分段注解、整理作者背景和文学背景;3.引导学生在课后多多欣赏和朗诵杜甫的其它诗歌,加深对杜甫及唐代文学的认识。
六、板书设计教师可使用以下板书设计:杜甫唐代诗人登高定风波形象语言修辞手法才子佳人汶水泛舟屈原祠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程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诗歌背景,还掌握了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修辞手法,尤其是杜甫《登高》中的“定风波”一句。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o读准字音,感悟语言,理解和分析本词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o分析和理解本词的三个主要理趣:守德超然、希望在前、无常归心。
2.过程与方法目标:o使用课件呈现法、诵读法、知人论世法、联想联系法、点拨法、探究法进行课堂教学。
o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师生互动,提升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o感受本词盎然的理趣,思考自己如何面对人生的风雨。
o学习苏轼旷达豪迈的精神之美,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o学习诵读、鉴赏古诗文的技巧。
o理解和分析本词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o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o多角度全面地认识苏轼,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o多媒体课件(包括苏轼生平、诗词背景、相关图片、音乐等)。
o《定风波》词文打印稿。
2.预习要求:o学生预习《定风波》词文,尝试理解词意。
o搜集苏轼的生平资料和诗词背景。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o播放音乐: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片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o提问: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学生答:苏轼)这首词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人生哲理)o引入课题:900多年前,苏轼被贬黄州,在沙湖道中也遇到一场雨,并因此写下一首《定风波》词,让我们来探索其中更为丰厚的理趣吧!2.初读感知o全班初读:全班学生齐读一遍《定风波》,了解大意。
教师适时正音板书。
o再读体会:全班再次齐读一遍,再次领会大意。
并思考小序中哪个字给你的印象最深。
3.小序分析o翻译小序:请学生翻译小序,了解这首词的写作缘由。
o提问: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能够体现出作者对途中突然遇雨这件事怎样的态度?(学生回答:面对突然的变故,毫不在意、坦然处之的潇洒、平静、旷达、超脱)4.鉴赏分析o上阕分析:▪提问:词的上阕写了什么内容?(学生回答:写冒雨徐行的心境)▪关键词分析:“莫听”“何妨”“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
《定风波》
【教学目标】1.抓住关键词句,感知本词内容。
2.反复咏诵,体会本词意境和作者胸怀。
学习双关的写法。
3.探究本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模式】咏诵式自主探究式读写结合式
【教学过程】
诗词导课
人生就是一堂课的工夫,加一个字,人生就是上一堂课的功夫。
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功夫,人生就是淋/躲一场雨的功夫。
今天我们学习苏轼一首词,让我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他的诗词,一起走近苏轼,走进他的《定风波》。
(课前让学生搜集,并要求写在课本内)
(一来复习苏轼诗词,温故知新;二来整体感知,积累作文素材;三来熟知苏轼,为解读文本打基础)
诵读感悟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词人情感,把准词的缓慢轻重,抓住关键词句,感知本词内容。
小序在全词中的作用?删去有何影响?
预设点一:交代时间、地点、事件及写作缘由。
预设点二:人物的不同行为,为写下文写人物的粗犷豪放、乐观旷达的性格特征留下伏笔。
词中写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预设点一:沉着。
预设点二:通达。
预设点三:随遇而安。
预设点四:豪放。
自主探究品味语言
学生之间自己去探究、发现、质疑,归纳、整合。
预设点:“莫听”为何不是“不听”?
“穿林打叶声”写出风雨什么状态?
“何妨”是什么意思?
“吟啸且徐行”是雨中漫步,且歌且行吗?
“竹杖芒鞋”为什么“轻胜马”?“轻”是指行走轻快吗?
“谁怕”与“怕谁”有什么不同?你能想象“怕”什么?在什么境况下词人只需“一蓑烟雨”?“烟雨”是指自然界的烟雨吗?“任”照应前文中哪一个词?写出词人什么样的情怀?与张志和的《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所表达的是一样的境界吗?
下阕:“吹酒醒”说明词人曾喝过酒,说明前文的行为是属于什么状态?这与“微冷”有什么内在联系?
“微冷”仅仅是酒醒后的内心状态吗?
“斜照却相迎”映照词人什么心态?有人认为这是很经典的情景交融的句子,应作如何解读?
雨过天晴,词人为何还要“回首向来萧瑟处”?“萧瑟处”仅仅是泥泞的沙湖田中吗?“萧瑟”有的版本写成“潇洒”,你认为哪一个词更好/
“归去”,归哪里去?是沙湖田园还是江海之上还是归于自我?为什么?与“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
寒”是一样的归去吗?“归去”后的标点句号好还是叹号好,为什么?
“也无风雨也无晴”,而小序中有“道中遇雨”“已而遂晴”,如何理解“风雨”晴“?联系上下句,表明词人一种怎么的人生情怀?
学生自主探究,生成:
探事究理多元解读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如何以小见大?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读到“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会想到谁曾有过类似的归去?他们的归去一样吗?
有人认为苏轼在词中表现的是无奈的“旷达”,对此你如何理解?
学生探究生成:读写结合,纵深拓展
预设点:苏轼一生写了不少的诗词,试从下面诗词来对《定风波》作逐句延伸对点解读。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东坡》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
写作展示:(略)小结:(略)
【说课稿】
本课教学思路以诵读为先导,自主探究为手段,解读人物形象为目标,读写结合为训练点来设计的。
意在通过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来唤醒和提升学生个体的自觉,哪怕是一丁点的触动也是成功的,备课比较全面,驾驭课堂也比较从容,能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有效地引导,积极穿针引线,上下衔接自然,课堂结构浑然一体,尤其注重读写结合,虽然不能
在课堂上一一展示,但学生课后的确写出一些漂亮的作文,使教学内容得到充分的延续。
就是从学生熟悉的诗词开始切入,抓住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因而在教师的引导下,领略词人从遇雨徐行到斜照相迎,再到渴望归去;由泰然处之,到欣然遇之,最后到超然视之。
学生之间的自主探究见证了苏轼一次自我净化的精神洗礼,尽管润物细无声,但这种跨越时空的交流与碰撞是震撼人心的,刻骨铭心的。
这一点从学生脸上洋溢着愉悦的笑容和沉思的表情可以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