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整理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史记》中的一篇故事。

故事发生在中国秦朝时期,讲述了烛之武以智慧和勇气成功击退秦师的英雄故事。

以下是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的知识点。

知识点一:故事背景《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是中国秦朝时期。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始于公元前221年,结束于公元前206年。

秦朝由秦始皇嬴政创建,具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中央集权体制。

故事发生在秦朝灭六国之后,秦师东征越国之际。

知识点二:人物介绍主要人物:1. 烛之武:故事的主人公,是燕国的一位普通士兵,聪明勇敢。

2. 嬴政:秦朝的第一个皇帝,在故事中为秦师的将领。

次要人物:1. 鲁宣公:燕国的国君,烛之武的主公。

2. 平原君:东方燕国的将领,鲁宣公的亲信。

3. 冯骜:燕国的将领,平原君的部下。

知识点三:故事梗概故事的开头,秦朝派遣大军东征越国,并抵达燕国的边境。

鲁宣公和平原君十分忧虑,决定派冯骜率军抵抗秦军。

燕国士兵人少势弱,平原君思考着如何让秦师退兵。

平原君想到烛之武,决定前往他的住处请教。

烛之武对平原君说,只要争取时间,等越国军队到达,燕国就能反击。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烛之武想到了一个计策。

烛之武准备了一些只有燕国士兵才有的特制烛台,并命令他们在秦军面前展示出来。

在夜晚,烛之武点燃这些特制烛台,瞒过了秦军,让他们误以为燕军已经整装待发。

秦军惊慌失措,以为燕军人数众多,士气高昂,于是退兵。

燕国越国军队到达后,燕国开始反击,最终成功赶走了秦军。

平原君大为赞赏,并向鲁宣公提议让烛之武接任冯骜,成为燕国的将领。

知识点四:故事的主题和意义《烛之武退秦师》通过讲述烛之武智谋胜过秦军,成功保护了燕国安全的故事,表达了反抗侵略者的意志和智慧的重要性。

故事中烛之武运用计谋,化解了燕国的危机,显示了智慧和勇气的力量。

这个故事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抗外来侵略的顽强精神和民族气节。

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类似的英雄故事,象征着愿意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奋斗的精神。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1.时间背景:《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时距今约2500年左右。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动荡的时期,各国争霸,相互攻伐,战争频繁,国家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2.事件背景:秦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实力强大,征战四方,收缴诸国,力图统一中国。

当时秦国攻打韩国,势如破竹。

韩国处境危急,国君派遣将领烛之武前往救援。

3.烛之武:烛之武是一个非常勇敢的将领,来自韩国。

他背着父亲的棺材,担负着众多人民的期望,奋勇前往前线。

烛之武在准备与秦军交战的时候,意外得到燃烧时间由一小时延长到三小时的特殊蜡烛。

4.三小时的时间:烛之武得到这根特殊的蜡烛后,意识到他可以利用三小时这段额外的时间完成正面与秦军的交战。

事实上,三小时内对付秦军是几乎不可能的,但这给了烛之武更大的灵活性,让他有时间寻找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

5.模糊的胜利:烛之武利用额外时间的灵活性,选择不主动与秦军交战,而是采取其他策略打击秦军的士气。

他在这三小时内,惊扰了秦军,破坏了他们的后方,并成功地让秦军撤退。

虽然烛之武并没有直接击败秦军,但他通过这种方式成功地回击了秦军的进攻。

6.《孟子》中的故事:《烛之武退秦师》的典故源自《孟子》,孟子在书中引用这个故事来说明有时候不需要正面与敌人抗衡,而是可以利用智慧和灵活性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7.知己知彼:《烛之武退秦师》故事中,烛之武并没有与秦军进行直接的正面战斗,而是通过了解对手的弱点和战略来打击他们。

这个故事强调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智慧,也是中国古代军事策略的重要原则之一8.韩非子的论述:《烛之武退秦师》在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战国时期的学者韩非子在他的著作《韩非子》中,引用了这个故事来说明军事战略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取得最大化的效果。

总之,《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历史上一则著名的典故,发生在战国时期。

它通过讲述韩国将领烛之武利用灵活性和智慧战胜强大的秦军的故事,强调了在困难情况下寻找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的重要性。

必修1文言知识点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

必修1文言知识点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

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 )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 )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 )秦君,师必退。

” 公从( )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 )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越国以鄙( )远,君知其难也。

焉( )用亡郑以陪( )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 )东道主,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 )为晋君赐( )矣,许君焦、瑕,朝济( )而夕设版焉( ),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 )封,若不阙( )秦,将焉( )取之?阙秦以利晋,唯( )君图之。

” 秦伯说( ),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 )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 )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 )人之力而敝( )之,不仁;失其所与( ),不知( );以乱易( )整,不武。

吾其( )还也。

” 亦去( )之。

荆轲刺秦王秦将王翦破( )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 )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 )欲长侍足下( ),岂可得哉?” 荆卿曰:“微( )太子言,臣愿( )得谒( )之,今行而无信( ),则秦未可亲( )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 )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 )得有以报太子。

”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 )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 )将军,可谓深( )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 )计不知所出耳!” 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樊於期乃前( )曰:“为之奈何?” 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 )见臣。

2024年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总结

2024年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总结

2024年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总结
2024年,烛之武退秦师,在文言知识方面的总结如下:
1. 忠诚与奸诈:这是《论语》中常被提及的主题之一。

烛之武退秦师的行为可以看作是忠诚和坚持原则的表现,与奸诈行为形成鲜明对比。

2. 义理与权谋:《墨子》中强调了以义理为基础的行为,反对权谋的手段。

烛之武退秦师可以被视为一个追求义理的典范,抛弃了权谋手段,更倾向于道义之行。

3. 君臣关系:《左传》中强调了君臣间的忠诚、尊敬和合作。

烛之武退秦师表现出对君主的忠诚和对秦朝的不满,体现了古代君臣关系中的复杂性和矛盾。

4.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大学》中强调的核心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家庭和谐以及国家的治理。

烛之武退秦师的行为可以看作是对这一思想的积极践行。

5. 士人风范:烛之武退秦师所展现的品质和行动,可以看作是士人风范的体现。

士人在古代社会中担负着学问传承和社会道德的责任,他们追求的是高尚的品德和精神境界。

总之,烛之武退秦师的行为体现了对传统文化、道义准则和士人风范的尊重和追求,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思考。

第 1 页共 1 页。

语文一轮复习必修一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重点字词、文化文学常识

语文一轮复习必修一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重点字词、文化文学常识

⏹《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史⏹《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

⏹《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首⏹《汉书》: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二十四史:中国的官方正史。

除《史记》外均为纪传体断代史。

前四史、《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史记》《资治通鉴》●断代史: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史实。

⏹二十四史除《史记》外●补充: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

⏹首创为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

联系二:“春秋三传”及儒家“十三经”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谦敬词:谦词: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不谷、不榖、孤:都是谦辞。

)(朕:人称代词。

秦以前指“我的”或“我”,如“回朕车以复路兮”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臣:秦汉以前,在一般人面前表示谦卑可以自称“臣”(男性奴隶;群臣百姓;官吏、百姓对君主的自称;统治、役使;做臣子)敬词: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4.官职名称:大夫: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对手工业人的敬称;医生)联系:士大夫:(1)古时指当官有职位的人,也指没有做官但有声望的读书人;(2)军中的将士。

旧时军职中有大夫、士,故以士大夫泛指将士;(3)士族。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左传》中的一篇著名篇章,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烛之武运用智谋,成功说服秦国退兵的故事。

以下是《烛之武退秦师》的知识点归纳:一、作品背景1. 作者:《左传》的作者是春秋时期的史学家左丘明。

2. 创作年代:《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68年的历史。

3. 作品来源:《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一个独立篇章,收录于《左传·僖公三十年》。

二、故事梗概1. 晋国烛之武受命前往秦国,试图说服秦穆公退兵。

2. 烛之武通过分析时局,指出秦晋两国联姻的重要性,成功说服秦穆公退兵。

3. 烛之武因此成为晋国的英雄,被后人传颂。

三、人物形象1. 烛之武:聪明机智,善于辞令,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2. 秦穆公:明智且具有远见卓识,容易被说服。

四、文学艺术特点1. 语言运用:文章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对偶等,使文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 人物描写:通过对烛之武的言行举止的描绘,展现了其智谋和勇敢。

3. 时局分析:烛之武对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有深刻的了解,能准确把握秦穆公的心理。

五、历史意义1. 展现了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2. 强调了智谋在战争和政治斗争中的重要性。

3. 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烛之武为国家利益勇敢地去说服秦穆公。

六、影响及传承1. 烛之武成为后世颂扬的英雄形象,其智谋和勇敢被广泛传颂。

2. 《左传》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3. 烛之武的故事被后世艺术家改编为戏曲、小说等多种艺术形式。

七、相关知识点1. 左丘明其他作品:《左传》以外的其他史著,如《国语》等。

2.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3. 春秋时期的重要战役:如城濮之战、桂陵之战等。

4. 古代史书的编年体:如《史记》、《汉书》等。

《烛之武退秦师》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左丘明作品中的瑰宝。

课文知识梳理,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

课文知识梳理,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秦伯说 4.失其所与,不知二、古今异义1.夫人 2.行李三、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2.既东封郑 3.且贰于楚也4.越国以鄙远 5.烛之武退秦师) 6.共其乏困7.与郑人盟 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四、一词多义封既东封郑肆其西封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望洋向若而叹以为莫己若者说:秦伯说,与郑人盟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停数日,辞去鄙: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我皆有礼,夫犹鄙我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闻有鼠作作索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人微言轻敝:因人之力而敝之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许:公曰:“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杂然相许潭中鱼可百许头五、特殊句式1.(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B.(晋惠公)许君焦、瑕C.敢以(之)烦执事 D.夜缒(烛之武)而出E.(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3.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六、文化常识1、子,二三子2、寡人3、设版4、执事5、不武《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2.日以尽矣3.今日往而不反者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6.图穷而匕首见7.秦王还柱而走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二、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2.仰天太息流涕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5.持千金之币物6.秦王方还柱走7.诸郎中执兵 8.左右既前,斩荆轲三、词类活用现象: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3.函封之4.发尽上指冠名词作动词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2.皆白衣冠以送之3.乃朝服,设九宾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四、文言句式: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省略句1.秦王购之(以) 金千斤2.欲与(之) 俱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介宾短语后置1.常痛于骨髓2.给贡职如郡县3.燕王拜送于庭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五、解释重点实虚词1、发轲既取图奉之,发图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发尽上指冠2、故故遣将守关者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鲰生说我……故听之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人具鸡黍3、诚诚能得樊将军首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4、度度我至军中,君乃入卒起不意,尽失其度5、顾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顾笑武阳大行不顾细谨6.为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之奈何乃为装遣荆轲乃令秦武阳为副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六、固定用法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2.然则将军之仇报3. 荆轲有所待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6.以故荆轲逐秦王七、文化常识:1、太子2、长者:3、变徵,羽声:4、九宾:《烛之武退秦师》答案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秦伯说(同“悦”)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二、古今异义 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三、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2.既东封郑(封,使…成为疆界;东,在东边) 3.且贰于楚也4.越国以鄙远(鄙,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5.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 6.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东西)7.与郑人盟(盟—订(建)立同盟) 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四、一词多义封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肆其西封(疆界,名词)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以为莫己若者(及、比得上)说: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文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文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归纳
【文言文知识归纳】
一、典故知识:
1、烛之武:烛之武是指齐桓公的士兵烛卫,他们集结了四十万人,在齐桓公领导下,率兵攻取秦国的首都长安,并将秦始皇败逃。

2、秦师:秦师是指秦始皇时期的军队,当时秦始皇为了统一六国,率兵攻打其他各国,在中国历史上史称为五霸之战。

二、语言特点:
1、象征性的叙述:这里的“烛之武退秦师”指的是烛之武攻取秦国的首都长安,并将秦始皇败逃的事件,而“退”一词又代表了齐桓公带领烛之武打败秦师的意思,所以用“烛之武退秦师”这个话句象征性的来表达这一事件,十分生动形象。

2、押韵文体:这里的“烛之武退秦师”押韵,是押着声调的双调韵文体,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文体更加雅致。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整理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既东封郑(封:疆界。

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

名词作使动,使……得利)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1.贰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⑥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①边邑,边远的地方(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①què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史记·扁鹊传》)②què城楼③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诣阙上书,书久不报《汉书·朱买臣传》)④quē 通“缺” ,缺少,空缺(去年米贵缺军粮,今年米贱大伤农。

杜甫《岁宴行》)⑤quē,缺点,过错(有驰慢之阙。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⑥jué侵损,削减。

(本文:若不阙秦)⑦jué挖掘(若阙地及泉《左传·昭公二十年》)5.微①细小,轻微(同现义)②衰败(国势衰微)③卑贱(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⑤隐蔽,不显露。

见微知著(成语)⑥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6.敝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敝人③疲惫(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二)重要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啊,句末语气词,表感叹)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为什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⑦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语气词,还是,表商量)5.之①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指秦军)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③臣之壮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④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⑤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是寡人之过也(用“也”表判断)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失其所与,不知 / 以乱易整,不武(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二)倒装句1.宾语前置句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有何厌)2.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①以其无礼于晋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③佚之狐言于郑伯(三)省略句1.省主语①(晋惠公)许君焦、瑕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③(烛之武)夜缒而出④(烛之武)许之⑤(秦伯)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2.省宾语①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指灭郑之事或退兵之事)②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之:指郑国)3.省介词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六、固定句式夫晋,何厌之有(何……之有:表反问的句式,译为:有……的呢)《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小结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悦——高兴。

2.日以尽矣以——已——已经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返——返回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震——害怕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捧——捧着6.图穷而匕首见见——现——出现7.秦王还柱而走还——环——环绕8.卒起不意卒——猝——仓促,突然9.请辞决矣决——诀——诀别10.燕国见陵之耻陵——凌——凌辱11.燕王拜送于庭庭——廷——朝廷二、古今异义1.穷困: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2.涕:眼泪。

3.长者:品德高尚之人。

4.可以(之):可以用它来……。

5.币:礼物6.走:跑7.郎中:宫廷侍卫8.左右:周围侍从。

9.偏袒:袒露一只臂膀10.顾:回头看11.于是:在这时12.鄙人:粗鄙的人;13.意:同意,愿意。

14.假借:宽容原谅15.股:大腿三、词类活用现象:名词作状语:1.进兵北略地向北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在早晚3.函封之用匣子向上樊於期乃前曰走上前2.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着白衣,戴白帽穿上上朝的礼服使使以闻大王使……闻/禀告2自引而起,绝袖使……断了/扯断3.断其左股使……断/斩断意动用法(形容词)1.太子迟之以……为迟/认为……迟了2.群臣怪之以……为怪/认为……奇怪其人居远未来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丹不忍以己之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乃欲以生劫之动词作状语,活生生地秦未可亲也形容词作动词,亲近,靠近四、文言句式:判断句(翻译重点:是)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的原因,是……)省略句1.欲与(之)俱(往)2.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卒: cu突然;zu士兵;最终;死亡被动句(翻译重点:被)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于前]毕使2.给贡职[如郡县]——[如郡县]给贡职3.燕王拜送[于庭]——燕王[于庭]拜送4.见燕使者[咸阳宫]——[(于)咸阳宫]见燕使者5.皆陈[殿下]——皆[(于)殿下]陈定语后置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太子及(知其事)宾客2.群臣侍殿上者——(侍殿上)群臣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秦王[以(千斤)金(万家)邑]购之五、重点实虚词1、发发图(打开)顷之未发(出发)发尽上指冠(头发)2、故故遣将守关者(特意)以故荆轲逐秦王(缘故)故听之(所以)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故人具鸡黍(老,旧)3、诚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真的)诚振怖大王之威(果真,的确,确实)4、度度我至军中(估计,揣度)尽失其度(常态,气度)5、顾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荆轲顾笑武阳(回头看)大行不顾细谨(顾忌,考虑)6.为乃为装遣荆轲准备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为变徵之声发出7.而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8.兵诸(各个)郎中(侍卫)执兵兵器不及召下兵士兵秦兵旦暮渡易水军队9.私丹不忍以已之私私仇乃遂私见樊於期私下10.穷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处境困厄图穷而匕首见穷尽11.就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登上轲自知事不就成功12.引秦王惊,自引而起挣扎乃引匕首提秦王举起13.见图穷而匕首见出现,显露见燕使者(于)咸阳宫召见,接见见秦王拜见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14.意而伤长者之意心意将军岂有意乎? 意愿卒起不意意料15.使使使以闻大王。

派遣使者使(之)毕使于前。

让使命16.陈诸郎中执兵,皆陈(于)殿下排列,陈列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陈述17.提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di掷击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 ti拿着六、固定用法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有用来……的办法 )2.然则将军之仇报(然则:既然这样,那么)3.荆轲有所待(有所:有……的)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所以:……的原因。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6.以故荆轲逐秦王(因此)重点句子翻译1、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秦国的军队早晚就要渡过易水了,那么即使我想长久地侍奉您,难道可以做到吗?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

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也可译为“那么秦王是不可以亲近的”)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3、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我自己的私仇,而伤害忠厚之人的心意,希望您再想想(考虑)别的办法吧!4、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我每次想起,常常痛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太子和那些的知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给他送别。

6、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他非常害怕,不敢自己来陈述,现在谨斩杀樊於期的头并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装好,燕王在朝廷上行了礼后将它送出,派遣使者来把这些告诉大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