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调节和发热的比较生理学

合集下载

生理学中体温的名词解释

生理学中体温的名词解释

生理学中体温的名词解释
体温是衡量人体健康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它通常是指人体内部温度的大小。

以下是关于体温的一些生理学名词解释:
1.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是指位于下丘脑的一组神经元,它们控制着体温的调节。

当体温过高或过低时,体温调节中枢会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等方式,调节人体内部的温度。

2.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率指在安静状态下的人体所消耗的能量大小。

正常成年人的基础代谢率通常在1000-1200卡之间,它与体表面积、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因素有关。

3.体温测量方式:人体的体温可以通过口腔、肛门、腋窝、耳朵等部位进行测量。

其中,口腔温度和耳温是最常用的测量方式。

4.正常体温范围:正常成人的体温范围通常为36.1℃-37.2℃,但是每个人的体温都有所不同。

体温低于36℃被称为低体温,高于37.8℃被称为发热。

5.体温变化因素:体温的变化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环境温度、体内代谢率、运动、睡眠等。

这些因素可以影响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从而影响人体内部的温度。

6.发热原因:发热是指体温升高到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况。

发热的原因包
括感染、免疫反应、药物反应等,其本质是人体对病原体或其他刺激
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

7.降温方法:当人体体温过高时,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进行降温,如退热药物、适当降低室温、多喝水等。

但是在临床应用中,必须注意不要
因过度降温而引起其他不良反应。

总之,体温作为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只有通过正确地了解体温的生理学知识,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和家人
的身体健康。

成人发热的病理生理学和治疗

成人发热的病理生理学和治疗

成人发热的病理生理学和治疗一、引言发热是指人体核心温度升高超出日常范围,是大多数感染的特征性表现,但发热也见于一些非感染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和自身炎症性疾病。

本文将总结成人中正常体温的定义、发热的病理生理学、细胞因子的作用以及发热的治疗。

成人不明原因发热、药物热,以及婴儿和儿童发热的治疗详见其他专题。

二、正常体温正常体温在一天中有所不同,由位于下丘脑前部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可使肌肉和肝脏代谢活动而产生的额外热量与从皮肤和肺散发的热量保持平衡,因此,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能够维持相当稳定的体温。

但在极端环境下,如果没有衣物和环境保护措施,人体不能使体温维持在较窄的日常变化范围内。

外周监测体温的方法(鼓膜、颞动脉、腋窝和口腔测温)准确性不如体内监测法(肺动脉导管、膀胱、食管和直肠测温),但体内监测法不如外周监测法实用。

人们研究了人类昼夜节律和调节日常体温波动的基因。

虽然现已明确女性在黄体(排卵后)期的体温较高,但其体温昼夜节律的波动幅度与男性相同。

一项研究纳入148例18-40岁健康男性和女性,通过700多次测量详细评估了口腔温度读数范围。

在此队列中,口腔温度范围为35.6℃(96.0℉)至38.2℃(100.8℉),平均为(36.8±0.4)℃[(98.2±0.7)℉]。

低值出现在06:00,高值出现在16:00-18:00。

06:00 的最高正常口腔温度是37.2℃(98.9℉),而16:00的最高口腔温度是37.7℃(99.9℉),这两个值均为健康受试者的第99百分位数。

根据这些研究数据,上午口腔温度高于37.2℃(98.9℉)或下午口腔温度高于37.7℃(99.9℉)可考虑为发热。

直肠温度一般比口腔温度高0.6℃(1.0℉)。

口腔温度相对较低可能是因为存在口呼吸,在呼吸道感染和呼吸急促患者中,这一点尤为重要。

鼓膜温度读数接近核心温度。

日常从清晨至傍晚体温一般升高0.5℃(0.9℉)。

生理学对体温的调节

生理学对体温的调节

生理学对体温的调节体温的调节是人体内部的一个重要过程,它在维持人体健康和生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理学研究了身体是如何通过多种机制来调节体温,并确保其在适宜的范围内波动。

本文将详细讨论生理学对体温调节的主要机制和相应的效应。

一、体温的产生和释放体温的产生主要依赖于内源性热量的生成和外源性热量的吸收。

内源性热量的生成来自于代谢过程,尤其是肌肉和脑组织的代谢活动。

外源性热量的吸收则通过皮肤的感受器来感知周围环境的温度,并通过相应的反应来调整热量的吸收。

体温的释放主要通过皮肤和呼吸系统来实现。

皮肤通过皮肤血流的调节以及汗液的蒸发来排出体内多余的热量。

而呼吸系统则通过呼吸过程中的热量交换来调节体温。

二、体温调节的中枢控制体温调节的中枢控制主要位于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

该中枢通过监测体温的变化,来启动相应的调节机制。

当体温偏离正常范围时,中枢将启动一系列调节反应来使体温恢复正常。

中枢对体温的调节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法实现:温度感受器和热量效应器。

温度感受器分布于全身各个部位,并对周围环境的温度以及体内温度变化产生敏感。

它们将这些信息传递给中枢,以便中枢做出相应的调节措施。

热量效应器则是指通过刺激体表血管、调节出汗和通过呼吸来排热的机制。

当中枢感知到体温升高时,它会发出信号来扩张体表血管,促进热量的散发。

同时,它还会刺激汗腺分泌汗液,通过蒸发来帮助体温的降低。

此外,中枢还能通过调节呼吸速率和血流分配来控制体温的变化。

三、体温调节的反馈机制体温调节是一个复杂的反馈机制。

当体温偏离正常范围时,中枢会发出信号来启动相应的调节反应。

一旦体温恢复到正常范围内,中枢将停止发送信号,并且调节反应也会停止。

这种反馈机制是非常精确的,它能够将体温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

例如,在感染或身体受寒时,体温会上升,中枢会启动降温机制来降低体温。

而在运动剧烈或气温过高的情况下,体温会上升,中枢则会启动升温机制来保持体温的稳定。

四、体温调节的重要性和异常体温的调节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体温调节生理学

体温调节生理学

体温调节生理学体温是人体内部恒定的温度,维持体温稳定对于保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体温调节生理学研究人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如何调节体温,以及体温异常时机体做出的调节反应。

一、体温调节机制人体通过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调节体温。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大脑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当体温过高时,中枢神经系统释放信号引起血管收缩、出汗、呼吸加快等反应,促使体温下降;当体温过低时,中枢神经系统释放信号引起血管扩张、发抖等反应,促使体温升高。

二、产热机制体温调节中的重要环节是产热机制。

人体通过代谢产生热量来维持体温。

代谢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基础代谢和活动代谢。

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安静状态下的代谢产热量,包括维持基本生理功能的能量消耗和组织修复、合成的能量需求;活动代谢是指人体在运动和活动中消耗的能量。

三、散热机制散热是人体维持体温平衡的重要途径。

人体通过皮肤的散热、呼吸道的散热以及汗液蒸发来实现散热。

皮肤的散热主要通过血管调节实现,当体温过高时,皮肤血管扩张,增加血流量,使热量通过皮肤散发出去;当体温过低时,皮肤血管收缩,减少血流量,减少热量的散发。

呼吸道的散热主要通过呼吸的气流带走热量。

汗液蒸发是通过皮肤释放汗液,然后汗液中的水分蒸发带走热量。

四、体温调节异常体温调节异常表现为发热和降温。

发热是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的症状,常见于感染、炎症等疾病。

降温是体温过低,常见于寒冷环境下长时间暴露或机体调节功能障碍。

发热时,机体的免疫系统会释放化学物质,激活体温调节中枢,使正常体温上升。

此时可以通过服用退热药物、物理降温等方式进行调节。

降温时,需要提供足够的外源性热量,适当增加室内温度、穿上保暖衣物等措施,促进体温恢复正常。

总结:体温调节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如何调节体温的科学。

人体通过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机制来保持体温平衡。

产热机制和散热机制是体温调节的重要环节。

体温调节异常表现为发热和降温,需要适当的措施进行调节。

发热的病理生理

发热的病理生理

发热的病理生理(一)体温的调节正常健康人的体温比较恒定,一般保持在37℃上下的狭窄范围内(36.2~37.2℃),不因地理区域或外界环境温度的改变而有所变异。

个体间的体温虽可有一定的差异,但就每一个人体而言,其体温的生理节奏性变化基本相同。

体温调节机构包括温度感受器和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目前生理学上多采用调定点(setpoint)的学说来解释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调节的功能活动。

该学说认为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存在着与恒温箱温度调节器相类似的调定点,此调定点的高低决定体温的水平。

体温中枢调定点上移,中心温度低于调定点时,调定点的冲动发放,调温指令抵达产热和散热器官,一方面通过运动神经引起骨骼肌的张力增加或寒战,使产热增多;另一方面经交感神经系统引起皮肤血管收缩,使散热减少,最终导致发热。

(二)致热原与发热的机制致热原(pyrogens)是一类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物质的总称,微量即可引起发热。

目前已知的致热原可概括为两类:1.外源性致热原如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细菌及其毒素、真菌、原虫、抗原抗体复合物、致热类固醇(如原胆脘醇酮,又名尿睾酮),炎症的某些内源性因子、尿酸结晶、博来霉素等,这一类致热原的分子结构复杂,不能透过血脑脊液屏障,故不能直接进入下丘脑作用于体温中枢,而是通过宿主的细胞产生所谓内源性致热原再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

然而,极少数外源性致热原例外,例如内毒素既能直接作用于下丘脑,又能促使各种宿主细胞合成内源性致热原。

2.内源性致热原(EP)是从宿主细胞内衍生的致热物质,体外细胞培养显示其主要来自大单核细胞和吞噬细胞。

目前认为有下列一些因子: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IFN)等。

(三)发热时人体功能的变化体温改变与常温相差3~5℃左右时,对人体大多数器官组织功能的影响不显著,但高热对各器官组织皆能产生一定影响,对神经组织损害尤为明显。

体温超过42.5℃时,由于蛋白质的变性和酶功能失常可导致脑细胞不可逆的损害。

体温调节生理学揭示身体对温度变化的反应

体温调节生理学揭示身体对温度变化的反应

体温调节生理学揭示身体对温度变化的反应体温调节是人体保持恒定温度的一种重要生理过程。

无论是在极寒的冬天还是炎热的夏天,人体都能通过一系列生理反应来适应和调节外界温度的变化。

体温调节生理学研究揭示了人体对温度变化的反应,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身体的反应机制和生理功能。

一、体温调节的原理体温调节是通过保持中心体温的稳定来维持身体内环境的恒定。

在人体内部存在一个温度调节中枢,这个中枢位于脑内的视床下核和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主要控制中心。

当外界温度发生变化时,这个中枢会通过神经信号和激素的调节,调整身体的热量产生和散发,以保持体温在一个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二、对高温的反应当环境温度升高时,人体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反应来散发多余的热量,以降低体温。

最常见的反应是皮肤的毛细血管扩张,使得体表的血管容量增加,可以更多地把热量散发到空气中。

同时,人体会通过排汗来散热,从而通过蒸发的方式带走体内多余的热量。

另外,人体还通过增加呼吸和心率来提高新陈代谢速率,增加散热的同时也可以提供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三、对低温的反应当环境温度降低时,人体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反应来保持体温。

最常见的反应是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以减少热量的散发。

这种收缩可以有效地减少外界寒冷空气对皮肤的直接接触,减少热量的散失。

同时,人体还会出现寒战的现象,这是一种不自主的肌肉收缩,可以通过肌肉的运动产生热量来保暖。

此外,人体还会通过增加饮食来摄入更多的热量,以维持体温的稳定。

四、体温调节失常的疾病体温调节失常会导致一些疾病,如发烧、低体温、中暑等。

发烧是由于机体对感染或炎症做出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通过提高体温来抵抗病原体的生长。

低体温则是指体温过低,常见于极寒环境暴露以及某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症。

中暑则是在高温环境中,由于体温调节失常,导致体温过高。

这些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体温调节系统异常,需要及时就医。

体温调节生理学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身体对温度变化的反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体温调节的生理学机制

体温调节的生理学机制

体温调节的生理学机制体温调节是人体维持稳定内环境的重要功能之一。

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人体会启动一系列生理反应,以保持体温在适宜范围内,这涉及到一套复杂的生理学机制。

本文将介绍体温调节的生理学机制,并探讨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变化。

一、体温调节的基本原理人体体温的调节主要依靠中枢神经系统和周边组织器官的相互协调。

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其中包含一个称为“体温调节中枢”的特殊核团。

该调节中枢感知身体的温度变化,并通过神经信号来调节身体的温度。

在环境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体温调节中枢将发出信号,促使身体采取保温措施。

例如,皮肤中的小血管会收缩,以减少体表散热;骨骼肌会通过颤抖产生热量。

此外,体温调节中枢还会刺激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以提高基础代谢率,从而产生更多的热量。

而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中枢则发出信号,促使身体采取散热措施。

此时,血管扩张,使得大量的热量通过皮肤散发出去;皮肤上的汗腺分泌大量的汗液,通过蒸发来帮助散热。

此外,体温调节中枢还会抑制甲状腺的功能,降低代谢率,从而减少热量产生。

二、体温调节的变化体温调节的生理学机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会有所变化,主要包括温度适应和体温调节的适应。

1. 温度适应温度适应是指人体在长期暴露于相同环境温度下,通过一系列适应性改变来维持体温稳定。

例如,在极寒的环境中,人体会逐渐适应寒冷,通过增加皮下脂肪层,增强代谢以产生更多的热量,并改变血液循环以保持体内温度。

2. 体温调节的适应体温调节的适应是指人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通过调整体温调节的机制来适应环境。

例如,在炎热的环境中,人体对散热的需求增加,体温调节中枢会更快地刺激汗腺分泌,以促进体温下降。

三、体温调节的失调当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发生异常时,就会出现体温调节的失调。

常见的体温调节失调疾病包括发热和降温失调。

1. 发热发热是指体温调节中枢受到感染、外界刺激或药物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使体温上升。

发热时,体温调节中枢会提高机体的温度设定点,并通过促进热产生和抑制热散发来提高体温。

第八章 发热(病理生理学)

第八章 发热(病理生理学)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二) 中枢调节介质重置体温调定点
热限(febrile ceiling):发热时体温上升的幅度被限制在特 定范围内的现象。
热限的成因 2. 负调节介质
(1) 精氨酸加压素 (AVP) (ADH) (2) 黑素细胞刺激素 (-MSH) (3) 其他 ACTH、糖皮质激素和-MSH
1. 体温上升期 (effervescence period) 2. 高热持续期 (persistent febrile period) 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三) 体温调定点重置后体温的变化时相
1. 体温上升期 (effervescence period) 2. 高热持续期 (persistent febrile period) 3. 体温下降期 (defervescence period) 散热、产热、产热<散热,体温回降
下述哪一种体温升高属于过热 A.妇女月经前期 B.妇女妊娠期 C.剧烈运动后 D.先天性无汗腺 E.流行性脑膜炎
答案:D
外致热原引起发热主要是 A.激活局部的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致炎 物质 B.刺激局部的神经末梢,释放神经介质 C.直接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D.激活产EP细胞导致内生致热原的产 生和释放 E.加速分解代谢,产热增加
由巨噬细胞分泌的一种小分子蛋白 TNF-α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分泌;TNF-β主 要由活化的T淋巴细胞分泌,两者有相似致热性 小剂量呈单峰热,大剂量呈双峰热;TNF在体 内外均能刺激IL-1的产生 不耐热,70℃ 30min失活
3 干扰素(interferon, IFN)
由T-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NK细胞等分 泌的一种具有抗病毒、抗肿瘤的蛋白质,是细 胞对病毒感染的反应产物,有多种亚型,与发 热有关的是IFN-, IFN- ,分子量为15- 17KD 反复注射可产生耐受性 可能是病毒感染引起发热的重要EP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温调节和发热的比较生理学
作者:杨果杰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医学部实验动物科学部,北京,100083
刊名:
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
英文刊名: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AND ADMINISTRATION
年,卷(期):2003,20(1)
被引用次数:2次
1.本田良行.古河太郎现代生理学 1994
2.本乡利宪厂重力标准生理学 1992
3.中山昭雄温热生理学 1980
4.中山昭雄.入来正躬新生理科学大系(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的生理学) 1987
5.佐佐木隆温度和动物 1980
6.岛津孝神经和代谢调节 1981
7.入来正躬发热症候群 1989
1.田素芬.姚君明.顾晓军阿维菌素与氟虫腈对小菜蛾3龄幼虫体温调节的影响[期刊论文]-西北农业学报 2008(5)
2.赵海云.顾炯.徐学青.颜培实初夏季节二花脸与长白及约克夏公猪的行为性体温调节反应[期刊论文]-家畜生态2004(3)
本文链接:/Periodical_sydwkxygl200301013.aspx
授权使用:中国计量学院图书馆(zgjlxy),授权号:a275f33d-e272-4ae9-8508-9e3b017d20b9
下载时间:2010年11月27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