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生理学-能量代谢和体温
生理学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二)能量的去路 1.转移: 热能(50%以上) 三磷酸腺苷(ATP):是体内重要的储能物 质,又是机体能量的直接提供者。 磷酸肌酸(CP):是ATP的贮存库。 2.利用: 肌肉收缩、腺体分泌、合成代谢和神经传导等
转变
热能、机械功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 (一)测定原理: 机体的能量代谢也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即在安静不作外功时,机体物质代谢过程中所 释放的能量全部转化为热能。 因此,测定机体在单位时间内发散的总热 量,就可测算出整个机体在单位时间内能量代 谢的量,即能量代谢率。 (二)测定方法: 直接测热法、间接测热法、简便测算法
(2)皮肤血流量改变: 机体可通过交感神经系统调节皮肤血管的 口径,改变皮肤血流量,以改变皮肤温度来控 制散热。在炎热环境中,交感神经紧张性降低, 皮肤血管舒张,动-静脉吻合支开放,皮肤血 流量增加,皮肤温度升高,散热作用增强;反 之,散热作用减弱。 环境温度↑↓→交感神经紧张性↓↑→血 管舒张(收缩)→动-静脉吻合支开放(关闭) →血流↑↓→散热↑↓
四、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 (一)基础代谢的概念: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 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 基础状态:所谓基础状态是指清醒、安静、静 卧半小时、空腹12小时以上、室温保持在20~ 25℃时人体的状态。 (二)基础代谢率 (BMR)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 代谢。 • 实测值与正常平均值相差的百分比:
基础代谢率的表示方法:kJ/m2· h 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公式: 体表面积(m2)=0.0061× 身高(cm)+0.0128×体重 (cm)-0.1529 体表面积测算图:
3.年龄: 新生儿体温>成年人>老年人。 体温随着年龄的增长有逐渐降低的趋势 (与代谢率降低逐渐有关),大约每增长10岁, 体温约降低0.05℃。14~16岁的青年人体温与 成年人相近。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由于体温调节机 构尚未发育完善、老年人由于基础代谢率低, 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生理学》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糖是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一般情况下,机体所需能量的50%~70%
糖
是由糖提供的。糖的消化产物葡萄糖被吸收入血后,可直接供细胞利用,
也可以肝糖原或肌糖原形式贮存于肝和肌肉中。肝糖原的主要作用是维持
血糖水平的稳定;肌糖原是骨骼肌活动时随时可以动用的能量储备。
1
脂肪 2
第一节 能量代谢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
第 10 页
(二)与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
1.食物的热价 1 g食物氧化分解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食物的热价。食物热价的单位为焦耳(J)或卡(cal)(1
cal=4.187 J)。食物的热价分为物理热价和生物热价,前者指食物在体外完全燃烧时释放出的热量; 后者指食物在体内氧化时释放出的热量。糖和脂肪在体内、外氧化产物完全相同,故物理热价和生物热 价相等。蛋白质由于在体内不能被彻底氧化分解,有一部分以尿素的形式排出体外,故蛋白质的生物热 价小于物理热价(表7-1)。
第 14 页
(一)肌肉活动
肌肉活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显著。因为全身骨骼肌的重量约占体重的40%,所 以骨骼肌任何轻微的活动都可提高代谢率。机体在剧烈运动或强体力劳动时,产热量 比安静时增加10~20倍。
第一节 能量代谢
图7-1 能量的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
(一)测定原理 机体的能量代谢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即在能量转
化过程中,机体所利用的蕴藏于食物中的化学能与 最终转化成的热能和所做的外功,按能量来折算是 完全相等的。因此,测定在一定时间内机体所消耗 的食物,或者测定机体所产生的热量与所做的外功, 都可测算出整个机体的能量代谢率(单位时间内所 消耗的能量)。
体内脂肪的贮存量很大,可占体重的20%左右。脂肪是体内贮存 能量和供给能量的重要物质。脂肪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后,在细胞 内氧化释放能量。每克脂肪在体内氧化所释放的能量约为同等重量的 糖氧化所释放能量的2倍左右。
能量代谢与体温 体温 生理学课件

⑵传导散热:指体热直接传给与 之接触的较冷物体的散热方式。
第二节 体温
⑶对流散热:指体热通过气体流动 交换热量的散热方式。
⑷蒸发散热:水分从体表气化吸收 热量而散发体热
第二节 体温
⑷蒸发散热 1)不感蒸发:指体液的水分从
皮肤和粘膜不断渗出而被气化。 ∴ 临床上给病人补液时应考虑到由 不感蒸发丢失的体液量。
2)发汗(可感蒸发) :
汗腺主动分泌汗液的过程。
第二节 体温
二、机体的产热和散热
(一)产热 1.主要产热器官:
安静状态——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尤 其肝脏),其次是脑。
活动状态——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
第二节 体温
(二)散热
主:皮肤
1.散热部位:
次:呼吸、尿、粪
2.散热方式:
机体散热方式有以下几种:
第二节 体温
(二)散热 ⑴辐射散热:机体以热射线形
目录
1
能量代谢
2
体温
第二节 体温
一、正常体温及生理波动 1.昼夜变化
人的体温在一昼夜中呈现周期性 波动。
晨 起 2-6 时 最 低 , 下 午 1-6 时 最 高。
第二节 体温
2.性别影响 ⑴成年女子基础体温平均比男 子高0.3℃。 ⑵女子体温随月经周期而产生 周期性变动。
第二节 体温
3.年龄 新生儿>成年人>老年人。 4.肌肉活动
生理学 第7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4、体表面积的测定: 体表面积(m2)=0.0061×身高 (cm)+0.0128×体重(kg)0.1529; 体表面积还可从右图直接求出。
BMR率随着性别、年龄等不同 而有生理变动。男子的BMR值 平均比女子的高;儿童比成人 高;年龄越大,代谢率越低。
5、BMR正常范围:±10%~±15% 6、BMR的临床意义:
(四)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1、概念:人在进食后的1~8小时,机体的产热量会增加。 这种因食物引起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现象称为食物的 特殊动力效应 。 2、三种主要营养物质中: 蛋白质的特殊动力效应最为显著,为30%;糖和脂肪的 特殊动力效应分别为6%和4%
1、 基础代谢: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2、 基础状态:清晨、清醒、静卧,未作肌肉活动; 测定前至少禁食12小时; 室温保持在20~25℃; 体温正常、精神安定。 3、 基础代谢率(BMR):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 BMR比一般安静时的代谢率要低些,但并不是最低的, 因为熟睡时的代谢率更低(比安静时低8%~10%,但做 梦时可增高)。
(2)发汗:
发汗:发汗是汗腺主动分泌汗液的过程。发汗时有明显的
汗液形成而被蒸发,因此又称为可感蒸发。 安静状态下,环境温度达30℃左右时便开始发汗。 空气湿度高,衣着较多时,25℃便可引起发汗。 劳动或运动时,气温虽在20℃以下,也可出现发汗,而
且发汗量往往较多。
汗液的成分:水分:99% 固体成分( NaCl、 KCl、尿素):<1%
(二)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体温调节中枢整合机构的中心部位: 下丘脑 的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PO/AH )
(三)体温调定点学说 体温调定点学说认为,体温的调节点类似于 恒温器的调节,PO/AH神经元的活动设定了 一个调定点,即规定的温度值,如37℃。若 当体温超过37℃时,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增 加,引起散热过程加强,产热过程减弱;若 体温不足37℃时,则引起相反的变化。
《生理学》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33
体温调节
一、动物的体温及其正常变动
(一) 体 温
正常新陈代谢要求在一定 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哺乳动物 的体温超过42℃或低于25℃, 将引起代谢严重障碍甚至死亡。
所以,正常的体温对于生命 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机体 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34
体温调节
二、动物体温的生理波动
V糖(物理)=V糖(生物) V脂肪(物理)=V脂肪(生物) V V 蛋白质(物理) > 蛋白质(生物)
13
表6-1 三 种 营 养 物 质 氧 化 时 的 几 种 数 据
产 热 量 ( KJ╱ g) 营 养 物 质
物 理 热 价生 物 热 价营 养 学 热 价 ※
糖 17.17
蛋 白 质 23.45 脂 肪 39.77
大家好
1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Temperature regulation)
能量代谢 动物体温的生理波动 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 体温恒定的调节 外界温度对动物体温的影响
2
第一节 能量代谢
❖ 将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着的能量释放、 转移、储存和利用过程,称为能量代谢。
❖ 新陈代谢:维持生命各种活动过程中化学变化的总称。 ❖ 新陈代谢包括: ❖ 物质代谢(同化作用,异化作用) ❖ 能量代谢(吸热反应,放热反应)
3
一、能量的来源与利用
机体能量的来源是糖、脂肪和蛋白质在体内氧 化分解时释放出来的能量,在一般生理情况下,机 体主要利用糖(70%)和脂肪(30%)供能,少量的能量 依靠蛋白质分解供给。
既然机体消耗的能量都是来源于食物,是否可 以用每天摄取食物中所含的能量来估测机体能量的
? 消耗率呢
生理学PPT:能量代谢与体温

1L氧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该种食物的氧热价。
③呼吸商(RQ):指一定时间内,机体的CO2 产生量与耗O2量的比值。RQ=CO2产生量/耗O2量
由于各种食物在体内氧化时的耗O2量、CO2产生 量的不同,故各种食物的氧热价不同。根据RQ可估
计某一段时间内机体氧化各种食物的比例:
4.肌肉活动的影响
肌肉活动时,肌肉代谢明显增强,产热增加, 此外,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等情况,都 会影响体温。
二、机体的产热和散热
(一)产热
1.主要产热器官:
安静状态,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尤其肝脏, 其次是脑)。
活动状态,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
2.产热形式
⑴寒战产热: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
概念:指身体深部的平
均 温度,即体核温度。
意义:体温的相对恒定
是 机体新陈代谢和一切生 命活 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 件。
T < 22℃→心跳停止; 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动 (一)正常体温
1.肛温:正常为36.9~37.9℃。 2.口温:约比直肠低0.2℃,为36.7~37.7℃。 3.腋温:约比口腔低0.3℃,为36.0~37.4℃。
RQ=1.0 →氧化糖; RQ=0.70 → 氧化脂肪 RQ= 0.82→一般饮食;RQ=0.80或<1.0→长期饥饿
三种营养物质氧化的几种数据
───────────────────────────
物质
耗氧量 (L/g)
产(CLO/2g量)
物理热价 (KJ/g)
生理热价 (KJ/g)
氧热价 (KJ/g)
2.基础代谢率(BMR):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
(二)BMR的测定和正常值 1.BMR的测定:(通常采用简易法)
生理能量代谢和体温

代谢率越高,人体产 生的热量越多,体温 也会相应升高。因此 ,高代谢率的人通常 会有较高的体温。反 之,低代谢率的人则 会有较低的体温
生理能量代谢与体温的关系
体温对代谢率的影响
体温的变化也会影响代谢率的高低。一方面 ,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会通过增加代谢 率来产生热量以维持体温;另一方面,当人 体感到炎热时,则会通过降低代谢率来减少 热量的产生
此外,体温的恒定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生 理功能至关重要。如果体温过高或过低, 都会对人体的各个系统产生不良影响,甚 至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因此,保持正常 的体温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PART 4
小结
小结
生理能量代谢和体 温之间存在着密切
的关系
6/12/2024
生理能量代谢是指 人体如何利用和转 化能量,而体温则 是人体内部的温度
代谢率和体温之间 相互影响,高代谢 率会导致高体温, 而体温的变化也会 影响温对 于维持人体的健康
至关重要
-
Thank You
感谢你的观看
XXXXXX
THANK YOU
生理能量代谢 和体温
-
PART 1
生理能量代谢
生理能量代谢
生理能量代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它涉及到生物体的能量转化和利 用
在人体中,能量代谢主要包括以 下几个过程
生理能量代谢
PART 2
体温
体温
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正常人的体温通常在36.5°C至37.5°C之间波动。体温的高低 会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疾病:一些疾病如感染、炎症等会 导致体温升高,而另一些疾病如甲 状腺机能减退则会导致体温降低
PART 3
生理能量代谢与体温的关系
医学生理学:能量代谢与体温

精神紧张、进食、麻醉等。
二、人体的产热和散热
(一)产热 1.主要产热器官:▲
安静状态,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尤其肝脏, 其次是脑)。 活动状态,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
(二)散热
面积大
1.散热部位: 主:皮肤
与外界接触 血流丰富
有汗腺
次:肺、尿、粪
2.散热方式:
当外界气温<低于人体表层温度时,人体主要通
过辐射、传导和对流方式散热,其散热量约占总量
70%。
当外界温度=接近或>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的
散热是依靠蒸发方式散热。
机体散热方式有以下几种:
⑴辐射散热:
指体热以热射线形式传给温度较低的周围 环境中的散热方式。
机体的有效辐射面积 辐射散热量的多少取决于
皮肤与环境的温度差
⑤对照表7-4的BMR平均值,按下面公式计算出
BMR相对值: BMR相对值=
BMR实BM测R值平-B均M值R平均×1值00%
2.BMR正常值:=±10%~±15%
>±20%→可能是病态 甲亢:+25%~+80%;甲减:-20%~-40% 发烧:体温每升高1℃,BMR升高13%.
研究表明,机体能量代谢率与体
(三)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人进食后一段时间内(从进食后1h开始, 持续7~8h),•即使同样处于安静状态,但产热 量却比进食前有所增加,这些 “额外” 热量 是由进食引起的。
食物能使机体产生“额外” 热量的现象称 为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各种营养物质的食物特殊动力效应不同, 进食蛋白质时产热量增加30%,混合性食物 增加10%,糖和脂肪增加4~6%。
汗 液 水:分:>9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A型题]
1.下列哪种物质既是重要的储能物质又是直接的供能物质: A.二磷酸腺苷
B.三磷酸腺苷
C. 脂肪酸
D. 磷酸肌酸
E.葡萄糖
2.一般情况下,糖提供机体所需能量的:
A.40%一50%
B.50%一60%
C.60%一?0%
D. 70%以上
E.80%以上
3.长期处于病理饥饿状态下的病人,呼吸商趋向于:
A.0.70
B. 0.80
C. 0.82
D.0.85
E. 1.00
4.正常人能量代谢率在下列哪种情况下是最低的:
A.完全静息时
B. 熟睡时
C. 外界温度为20℃时
D.室温为18—25℃时
E.进食12小时后
5.临床用简便方法测定能量代谢,必须取得的数据是:
A.食物的热价
B.食物的氧热价
C. 非蛋白呼吸商
D.一定时间内的耗氧量
E.一定时间内的CO:产生量
6.糖的氧热价是:
A.4.0kcal/l(16.8kJ/L)
B.4.3kcal/L(18.0kJ/L)
C 4.7kcal/L(19.1kJ/L)
D.5.0kcal/L(21.0kJ/L)
E.5.6kcal/L(23.5kJ/L)
7.下列哪种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最强:
A.脂肪
B.糖
C.蛋白质
D. 维生素
E.无机盐
8.对能量代谢影响最为显著的是:
A.寒冷
B.高温
C. 肌肉运动
D.精神活动
E.进食
9.机体进行各种功能活动,最终不转化为热能的是:
A.血液流动
B.胃液分泌
C.神经传导
D.激素分泌
E.骨骼肌对外做功
10.基础代谢率的实测值与正常平均值比较,正常变动范围是: A.土5%
B.士5%一土10%
C.土10%一土15%
D.土20%
E.土20%一土30%
11.患下列哪种疾病时,基础代谢率升高最为明显:
A.糖尿病
B.红细胞增多症
C.白血病
D. 艾迪生病
E.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12.基础体温在月经周期中发生变动,可能和下列哪种激素有关: A.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B.胰岛素
C.孕激素
D. 雌激素
E.甲状腺激素
13.正常人的腋窝温、口腔温和直肠温按由高到低排列的秩序为: A.口腔、直肠、腋窝
B.口腔、腋窝、直肠
C. 腋窝、口腔、直肠
D.直肠、口腔、腋窝
E.直肠、腋窝、口腔
14.体内温度最高的器官是:
A.肝
B.肾
C.肺
D.脑
E.小肠
15.人在寒冷环境中主要依靠下列哪种方法来增加热量:
A.温度刺激性肌紧张
B.寒战性产热
C.非寒战性产热
D. 肝脏代谢亢进
E.全部内脏代谢增强
16.当外界温度等于或高于机体皮肤温度时,机体的散热形式是: A. 辐射散热
B.传导散热
C. 对流散热
D. 蒸发散热
E.辐射和对流散热
[B型题]
题千:17~19
A. 0.71
B. 0.80
C. 0.82
D. 0.95
E. 1.00
17.糖的呼吸商为:
18.蛋白质的呼吸商为:
19.一般混合食物的呼吸商为:
题干:20—21
A.糖
B.脂肪
C.蛋白质
D.ATP
E. 磷酸肌酸
20.我国人口膳食中主要的供能物质是:
21.体内绝大多数生理活动所需的能量都直接来源于:题干:22~23
A.35~36℃
B.36.6~37.6℃
C。
36.2~37.2℃
D.36.9~37.9℃
E.37.1~37.4℃
22.正常成人口腔温度的范围是:
23.正常成人直肠温度的范围是:
题千:24—26
A.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B.下丘脑后部
C.大脑皮质运动区
n中脑
E.脑干网状结构
24.中枢性温度感受神经元数量最多的部位是:
25.精神性发汗中枢可能位于:
26,寒战中枢位于:
[X型题]
27.用间接测热法测定能量代谢率,必须直接测出:
A. 总耗氧量
B.尿氮量
C. 总CO:产量
D. 体内氧化的蛋白质量
E.体内消耗的葡萄糖量
28.能量代谢是指能量的:
A.释放
B.转移
C.利用
D.产生
E. 储存
29.下列关于呼吸商的描述正确的是:
A.机体摄人氧的量与呼出的二氧化碳的比值
B .计算呼吸商时,氧和二氧化碳量的单位用mol或L均可 C.脂肪的呼吸商为0.71
D. 蛋白质的呼吸商为0.80
E.糖的呼吸商为1.00
30.下列因素中影响基础代谢率的是:
A.年龄
B.性别
C. 体温
D.肾上腺皮质功能状态
E.体重
31.测定人体的基础代谢率,必须控制的条件是:
A.清晨进餐之前
B.室温在18—25℃范围内
C. 静卧半小时以上
D. 清醒状态
E.尽量避免精神紧张
32.下列因素中哪些能影响皮肤温度,
A.发汗
B.环境温度
C. 皮肤血流量
D.精神紧张
E.体温调节中枢的兴奋性
33.汗液与血浆的区别是:
A。
NaCl浓度低于血浆
B. 葡萄糖含量为零
C. 乳酸含量高于血浆
D. 尿素氮高于血浆
E.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
34.辐射散热与下列哪几种因素直接有关:
A。
风速
B.皮肤与环境的温差
C. 皮下脂肪
D. 体表面积
E.湿度
35.下丘脑温度低于37℃时:
A. 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
B. 出现寒战前肌紧张以至寒战
C. 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减少
D.汗腺分泌停止
E.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减少
36.当血液温度升高到体温调定点水平以上时,机体将出现: A.皮肤血管扩张
B.皮肤血流量增加
C. 汗腺分泌增多
D. 肺通气量增加
E.皮肤血管收缩
37.中枢温度感受神经元存在于;
A.脊髓
B.脑干网状结构
C. 下丘脑
D.大脑皮质
E.小脑
38.生理性体温调节包括:
A.发汗
B.增减皮肤血流量
C.肌肉寒战
D. 严寒时蜷曲身体
E.寒冷时加衣
39.当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维持体热平衡的途径有:
A.寒战
B.提高代谢率
C. 皮肤血管扩张
D.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E.发汗
参考答案
[A型题] .
1.B 2.D 3.B 4.B 5.D 6.D 7.C 8.C 9.E
10.C 11.E 12.C 13.D 14.A 15.B 16.D
[B型题]
17.E 18.B 19.C 20.A 21.D 22.B 23.D 24.A 25.C 26.B
[X型题]
27.ABC 28.ABCE 29.BCDE 30.ABCD 31.ABCDE 32.ABCDE
33.ABC 34.BD 35.BDE 36.ABC 37.ABC 38.ABC 39.A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