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2011高考二轮复习分类专题:古诗鉴赏
2011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分类汇编ppt

(2) 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 “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
• 答案: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 漂泊。 • 解析: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 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如杜甫《旅夜 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 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即景自况以抒 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 转徙江湖。本诗也是如此,用沙鸥的到处 飞翔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之时,万物在萧瑟寒风中发出的呻吟都 可以叫做寒声。此词中孤旅伫立空庭、 凝神静听的寒声,原来是云外旅雁的悲 鸣。鸣声由隐约到明晰,待到飞临头顶, 分辨出是长空雁叫,勾引起无限归思时, 雁影却被浓密的阴云遮去了。连南飞的 雁都因浓云的阻隔而不能一面,那是何 等凄苦的情景。整首词中几乎无一字一 句不是经过刻意的琢磨。可以说通篇虽 皆平常字眼,但其中蕴含的深挚情思却 有千钧之力。这也是周邦彦词的一大妙
•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 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北风吹衣 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 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 注释:1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 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12.(7分)1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前小序交 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 诗作内容的真实性。B.“歌一声”, 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 动形象并富于童趣。C. 卖饼儿衣着 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 他去担忧饼冷难卖。D. 作者在诗的 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 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 是黄沙。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 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 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 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 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 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 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在情景 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 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颈联采 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2011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备考复习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

2011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备考复习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找规律认方向抓重点提效率 --------诗歌鉴赏二轮备考建议古诗鉴赏是语文高考中的难点,学生们常常停留在意会而不能言传上,不会准确地表达,导致失分. 所选的诗词内容比较浅显,但学生得分不高.综观最近几年的高考诗词鉴赏,题型和答案还是有规律可寻.教给学生解题思路与方法,使他们有针对性的答题.是第二轮专题复习的关键. 一、2010年高考古诗鉴赏命题特点分析及2011年命题趋势预测。
2010年高考18套语文试卷共鉴赏评价19首诗歌。
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统计分析这些考题,今年高考古诗鉴赏试题至少有以下三大命题特点,值得考生高度关注。
第一,诗歌体式多样,内容丰富。
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从题材看,咏物言志、山水田园、怀古咏史、送别感怀、边塞战争、羁旅思乡、抑郁失意都有涉及。
其中,以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怀之作为多。
写景抒怀之作包含两类题材,一类是山水田园诗歌,此类诗以写景为主,情感淡然悠远令人回味无穷,抒情较含蓄;一类是即事感怀类之作,景、事、情交织在一起,情味深厚令人感慨万千,抒情议论较为明显。
为方便设题,把写景咏怀诗作为考查重点也就自然而然了。
2、从体裁看,19首诗歌涉及1首乐府诗、4首律诗、6首绝句、5首词、1首散曲、2首其他样式的诗。
其中律诗、绝句、词仍是重点,比率占到近80%,但其他体裁不容忽视。
3、从时代看,唐宋诗词唱主角,魏晋南北朝诗歌及元明清词曲作陪衬。
19首诗歌涉及唐宋诗各5首、宋词4首,比率占到70%;其他还有2首南朝诗、1首魏晋诗、1首元曲、1首清词。
五律、七绝和宋词小令形式上长短适中,既有规律可循,也容易命题和答题,成为命题人比较喜欢的选择。
4、从作者情况看,著名诗人、词人的作品备受青睐,18套试卷中选考了南宋诗人陈与义的2首诗,其他如阮籍、李白、杜甫、王昌龄、王安石、欧阳修、范成大、黄庭坚、陆游的诗各1首。
不过,名家名篇在相对减少,名家不太出名的佳作和一般诗人的名篇比重在加大。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寒食还陆浑别业①宋之问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②。
【注释】①陆浑别业,位于洛阳西南的陆浑县伊水之滨,是宋之问的别墅,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
②典出《帝王世纪》,帝尧之世,天下太平,百姓无事。
有八九十老人,击壤(古代一种木制的玩具)而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比作雪,形象地写出洛阳满城飞花、缤纷如雪的美景。
B.诗歌第二句与首句形成对比,说明山中景色与洛阳城的不同,花朵才刚刚绽放,可尽情欣赏。
C.颔联紧扣标题中的“还”字,诗人早上告别洛阳城中的美景,晚上就看到了陆浑别业的美景。
D.诗人在寒食节回到陆浑别业,山中不但春景迷人,而且春酒醉人,让诗人不禁生出归隐之情。
(2)尾联中的“野老”,有人认为是诗人自己,有人认为是山野中的寻常老人,你怎么看?请阐述理由。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发五连驿忆弟曾国藩朝朝整驾趁星光,细想吾生有底忙。
疲马可怜孤月照,晨鸡一破万山苍。
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
大壑高崖风力劲,何当吹我送君旁。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的第一句既紧扣题中“早发”二字,又直接写出了奔波中的感受,凌晨出发,天天如此,劳碌疲惫,确是苦不堪言。
B. 第四句写万山环绕让诗人感到路途的艰辛,鸡鸣破晓反衬诗人身处环境的空寂,一“苍”字又增添一份悲苦苍凉之意。
C. 尾联大壑、高崖与劲风等意象强化了诗人的情感,诗人借助雄浑阔大的意境,彰显自己能够回到弟弟身边的坚定信念。
D. 全诗以情绪的流动起伏贯穿其中,对思念之情、宦路之苦反复咏叹,感情真挚,格调苍凉,收到悠远绵长的艺术效果。
(2)本诗颈联“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广受后世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
201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题1古代诗词鉴赏专题(精)

专题1 │ 真题导练
诗歌写的是边塞行军的环境,有气候,雨雪(寒冷),地 点是边塞陇西山路,人物是行军士兵,环境特征是高寒、荒 凉。完整地说,这首诗描写了雨雪交加的时候那种高寒、荒 凉、孤寂、凄苦的边塞行军环境。答第二问,只需要答出 “别路”在诗中的意义即可。可从一二句中的“隔”字看出, “别路”就是告别家乡走向边塞的道路。
专题1 │ 真题导练
第二问,直接问诗歌的思想内容,它问这首诗表现戍卒 什么样的情感,其实是在问主题思想。全诗多处都有暗示, 前面的“隔”“度”“狐迹”“马蹄”,后面的“愁 云”“别路”,再加上“榆溪”与“陇西”两个注解,那种 思乡怀亲的感情就明显显示出来了。
专题1 │ 真题导练
例2 2010· 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8分) 岁 暮① [唐]杜 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 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
【诗歌赏析】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杜甫五十二岁。这一年他在梓州,听说官军大 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此后他到阆州,他又听 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是杜甫心忧天下,写下了这首《岁暮》诗。首联诗 人交代其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上传来外族入侵的消息。大唐 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所以首联语气 看似平淡,却包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痛!颔联“烟尘”和“鼓角”借代, 指战争,战事推到了雪岭,紧张的鼓角声使一向安静的江城骚动了起来。颈 联作者目睹了战争的血腥和惨烈,对唐朝君臣发出质问:“朝廷谁请缨?” 面对强敌,作者怀疑朝中还会有人请缨杀敌吗?
考查角度 1.鉴赏诗歌语言 2.鉴赏诗歌表达 技巧和评价诗歌 思想内容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全国新课标卷)(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诗歌简析: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
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
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
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全国大纲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周邦彦① 秋阴时作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古代诗歌鉴赏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1(12)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送杨少府贬郴州王维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①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
青草瘴②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③。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注】①若为:怎堪。
②青草瘴:《番禺杂记》载“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
③夏口:古城名,在今湖北武汉。
湓城:古城名,在今江西九江。
二地均在郴州以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杨少府到了衡山与洞庭后,眼前看到的是孤冷的秋月,耳中听到的是凄切的猿啼,一股悲凉之气腾然而起。
B.颔联细探迁客心曲,当贬谪之地越来越近时,偏偏南风颇大。
乘着南风本可北归,但因被贬谪而无法顺风回去,故而“恶”起南风来。
C.颈联是诗人的祈祝,他祈愿明年春天江水盛大、青草茂盛时,杨少府能够行经湓城、夏口,顺利到达贬所。
D.尾联运用贾谊被贬长沙的典故,贾谊被外放为长沙王太傅后,谪居三年,不幸去世,此联暗含诗人对友人被贬的悲惨结局的担忧。
2.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是怎样抒发的?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秋日酬王昭仪①汪元量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黄金台愧少知己,碧玉②调将空好音。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萧萧入短襟。
【注】①南宋亡,汪元量与王昭仪俱被掳北去,后汪元量为道士南归,这期间两人多有诗歌唱和。
②碧玉:据《乐苑》记载,“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
碧玉,汝南王妾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愁”统领全诗,斟酒、挑灯看剑、流泪这一连串细节,表现了浓浓的愁意。
B.颔联“碧玉调将空好音”直抒胸臆,表明纵使有优美的音乐,无人欣赏也是枉然。
C.颈联由眼前秋风中万叶齐摇的景象,遥想故乡一灯夜雨的情景,渲染出萧瑟的气氛。
D.尾联以景结情,梧桐夜雨,寒气萧萧,含蓄委婉地表达情感,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2011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专题

2011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专题关河令)周邦彦秋阴时晴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永!注释①时:片时、偶尔的意思。
②伫:长时间的站立。
译文秋天了,尽管天气转晴,但暮色迅速袭来。
整个庭院,都笼罩在凄冷的感觉之中了。
一个人在庭院里悄然站立许久,听到的只有寒夜里秋风吹过的声音。
连南飞的大雁都早无踪影,再也听不到它们飞过高高的云层所发出的鸣声。
夜色深了,人们都已散去,周遭更加凄冷寂静。
只有灯光将不眠人的身影,映照在墙壁上。
寒夜将酒意驱除得一干二净。
哎!这漫漫长夜,教人如何去消受呢?鉴赏此词写羁旅孤栖的情景。
全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作者意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海南卷春日秦国怀古唐)周朴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释①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②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③原:同“塬”,黄土高原地区因冲刷形成的高地,四边陡,顶上平。
④残阳:夕阳。
【译文】春日里遥望荒郊,看着泾水曲折地流去,环绕着远处的村落,无限愁绪从胸中升起。
众多的牛马放牧,导致原上春草殆尽。
耕破了田地,发现了古碑,证实了这里就是秦国故地。
积雪茫茫的山峦,在黄昏中变得更加苍茫;夕阳伴着云烟,让树林变得更加昏暗。
行走好几里路,还都是茫茫黄沙。
太荒凉了,想想这秦地当年的繁盛,的确让人不堪回首。
【鉴赏】《春日秦国怀古》是晚唐诗人周朴的一首作品。
这是一首怀古诗。
诗的前六句描绘眼前之景,后两句表达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这首诗在格律上用韵规范,对仗工整,在写作技巧上采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的手法,在情感上则蕴含了一种低沉、落寞的思想情绪。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答题模板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答题模板一、方法指导:四看一品,概括感情评价思想感情,除了认真研读诗歌主体外——还要做到“四看一品”,即:看标题、看作者、看序注、看诗眼、品意象。
1.看标题借助诗歌的标题可以来推断诗歌的思想情感。
《春夜喜雨》——表达欢愉喜爱之情。
(喜)《枫桥夜泊》——表达羁旅愁思。
(愁)《悯农》——表达对农民艰辛的同情。
(怜)2.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了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
3.看序注一般交代创作的年代、缘由、背景,多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如: 姜夔《扬州慢》序中说:“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小序对词作表达的昔盛今衰的感伤之情作了明确的概括。
4.看关键词(诗眼)诗歌丰富的思想情感往往借助于精炼的语言来体现,我们要抓住这些关键字。
5.品意象诗歌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只有领悟“意象”中的寓意,才能把握好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题型分析模式一 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高考二轮复习语文分类专题——古诗鉴赏
广东惠州2011届高三第二次调研
10.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7分)
〔双调〕蟾宫曲叹世
马致远
东篱半世蹉跎,竹里游亭,小宇婆娑①。
有个池塘,醒时渔笛,醉后渔歌。
严子陵②他应笑我,孟光台③我待学他。
笑我如何?倒大④江湖,也避风波。
注:①小宇:小屋子。
婆娑:优美。
②严子陵:汉代隐士。
少有高名,与光武帝同学。
光武帝即位后思慕他,召至宫中,他却执意归隐。
③孟光台:指孟光举案齐眉之事。
台,指食案。
孟光,东汉文学家梁鸿之妻。
梁鸿与妻隐居霸陵山中,不仕。
④倒大:非常大。
(1)这首元散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3分)
(2)请简要分析本曲中反衬手法的运用。
(4分)
【参考答案】
广东兴宁一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①。
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②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敧③,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①香砌,飘满落花的石阶。
②真珠帘,珍珠帘,华美的珠帘。
③敧,yǐ,倾斜貌。
(1)这首词的上片描摹了哪些意象?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心情?(3分)
(2)这是一首怀人之作,其间洋溢着一片柔情。
“寒声碎”“愁肠已断无由醉”中各有一个字最能体现作者情感,请指出来并作简要赏析。
(4分)
【参考答案】
10.(1)①词的上片描摹了坠叶、香砌、寒声、玉楼、珠帘、银河、月华等秋夜意象,突出了景物的冷寂。
(两个意象1分,四个以上给2分)②表达了人去楼空的落寞感,并抒发了良辰美景无人与共的感情。
(1分)(如果选择“碎”“断”来分析,在3分范围内给分)(2)①“寒”“愁”。
(2分)②“寒”,寒冷或寒意,既是时令的寒冷,又是处境的孤寒(心境的孤寒)。
(1分)③“愁”,愁思或愁意,既是酌酒垂泪的愁意,倚枕的愁态,攒眉揪心的愁容,又状写出作者孤眠愁思的痛苦。
(1分)
广东梅州中学201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金陵怀古王珪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珪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试分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3分)
(2)颈联锻字炼句,历来为人称道。
请任选其中的两处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4分) 【参考答案】
【作品鉴赏】
首句破题,兼点时、地。
为排解乡思而怀古,但往事如烟,相隔久远,难以追寻。
独自踟蹰江边古城,扑入眼帘的只有萧索的秋景。
“悠悠”、“独上”、“满目秋”,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
中间二联,即承接“独上江城满目秋”,着力描写诗人眼中的秋光。
晚烟凄迷中,一只水鸟孤零零地落在僻静无人的沙洲上。
秋雨淅淅沥沥,江面上稀落地飘零着几片帆影,驶向归途。
萧瑟的晚风,把山麓层林的红叶吹得七零八落。
暗淡的寒云密布低空,阴沉沉地似乎要把古城压垮。
一句一景,犹如四幅画屏,物象虽不同,却同是淡墨素彩,集中反应了秋光的萧瑟,创造了一个寥落清冷的意境。
中间二联,融情于景,锻字炼句,显出作者艺术匠心。
用“萧萧”“惨惨”修饰“暮吹”与“寒云”,摹声绘色,写出了晚风凄紧,寒云惨淡,也写出了作者的心绪;“惊”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秋风中“红叶”飘零的情状,也写出了诗人心头之“惊”;“压”既形象地写出了寒云之重,也表现出诗人心情之沉重。
尾联归结全诗,为金陵秋景图点睛。
这历史上虎踞龙盘、人杰地灵的雄都,如今竟一派凄凉,无人过问;登临此地,谁也没有往日那种激扬分发、踌躇满志的风情气韵。
“故国凄凉”应“江城满目秋”,“谁与问”应“独上”。
“人心无复更风流”,由以上种种风物,水到渠成地诱发出了不吐不快的感慨,体现了诗人深深的忧思。
这首诗歌的寥落沉郁,与奋发进取的盛唐气象迥别。
北宋立国不久,逐渐形成积弱集贫的局面。
时任左相的作者,对国势日益衰微,感触必深。
“故国凄凉”未必只是吊古之思,很可能是感慨国势的时代悲愁的曲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