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编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含答案)典型

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含答案)典型

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含答案)典型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达摩支曲①(唐)温庭筠捣麝成尘香不灭,拗莲作寸丝难绝。

红泪文姬洛水春,白头苏武天山雪。

君不见无愁高纬②花漫漫,漳浦宴馀清露寒。

一旦臣僚共囚虏,欲吹羌管先汍澜③。

旧臣头鬓霜华早,可惜雄心醉中老。

万古春归梦不归,邺城风雨连天草。

【注】①达摩支曲:乐府舞曲名。

摩,一作“磨”。

又名《泛兰丛》。

②无愁高纬,“无愁天子”高纬。

高纬,北齐后主,一位荒淫的亡国之君。

③汍(wán)澜:流泪的样子。

(1)这首诗从体裁角度看,是一首________诗,而从题材角度看则是一首________诗。

(2)本诗在艺术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缘情造境,多方烘托。

请结合全诗分析烘托手法的运用。

【答案】(1)古风(乐府、古体诗);借古讽今(咏史怀古)(2)①用比兴手法烘托,麝碎香存,藕断丝连,烘托故国之思。

②用典故烘托,用蔡文姬和苏武的典故,烘托爱国热情。

③用景物烘托,用“邺城”衰败的景象,烘托对高纬亡国而老臣终抱亡国之恨的感叹。

全诗层层渲染,借古讽今,揭示高纬亡齐的历史教训。

【解析】【分析】(1)古代诗歌就体裁来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古风),本诗不符合近体诗特点,所以是古体诗。

诗人在这首诗中,颂扬了蔡文姬、苏武二人的爱国热情,斤责了“无愁天子”高纬的误国行径,对有雄心报国的北齐老臣终抱亡国之恨表示叹惋,暗示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万古皆然,对晚唐统治者敲起警钟。

咏史怀古,借古讽今。

(2)本诗的主旨在于揭示高纬亡齐的历史教训,而歌咏此事的诗句却只有六句,下余六句,开头四句和结尾二句都是为渲染亡国之恨而层层烘托:先以麝碎香存、藕断丝连的比兴,写相思的久远;再用蔡文姬、苏武羁留匈奴的典故,写故国之思的痛切,表达爱国之情;而在叙述北齐亡国的血泪遗事之后,更越世代而下,以“邺城风雨连天草”的衰败景象,抒写后人的叹惋感伤。

这样反复地烘托渲染,从时间、空间、情思各方面扩展意境,大大丰富了诗的形象,增强了抒情色彩和感染力量。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高频题型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高频题型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高频题型练习题汇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遣悲怀三首(其三)①元稹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②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注:①该组诗是诗人悼念亡妻韦氏所作,这是第三首。

②邓攸:西晋人。

《晋书•邓攸传》载:永嘉末年战乱中,他舍子保侄,后终无子。

潘岳:西晋人。

妻死,作《悼亡诗》三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首联以“自悲”引出下文,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寿有限,人生百年,也没有多长时间。

B.颔联引用典故,故作达观无谓之词,写人生的一切自有命定,暗伤自己无妻无子的命运。

C.颈联继续抒怀,诗人情难自己,无意于人间,唯寄希望于死后夫妇同葬和来生再作夫妻。

D.尾联向亡妻表白心迹,要以终夜“开眼”来“报答”其“平生未展眉”,真是痴情缠绵。

2.诗歌题为“遣悲怀”,你认为诗人的悲怀排遣了没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小孤山①谢枋得②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句把小孤山所处的环境比作“海门关”,突出了江水形势的险恶,流露出诗人对前路的畏惧。

B.颔联照应诗题,点出了壮伟的小孤山。

“砥柱”赋予小孤山中流砥柱的意义。

C.“江山”“狂澜”两词,语义双关,既是对小孤山的写实,更是对小孤山时代象征意义的揭示。

D.颈联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把小孤山比作挺立战场上的猛士,坚强不屈;又如一位末世艰难中孤独无助的忠臣,危困无奈。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之鉴赏诗歌语言十年高考真题汇编(2013~2022年)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之鉴赏诗歌语言十年高考真题汇编(2013~2022年)

一、(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鹊桥仙·赠鹭鸶辛弃疾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

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

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15. 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本词语言多用口语,风格亲切自然,浅近直白,通俗易懂。

②语言诙谐风趣,活动生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语言特色的鉴赏能力。

本词开篇写到“溪边白鹭,来吾告汝”就像作者边抚摸着鹭鸶边同它谈话,并且话中称鹭鸶为“汝”“君”,告诉它要去鱼虾多的地方去捕食,要有鸿鹄之志。

采用这种对话式的描写,营造出了轻松亲切的氛围。

本词采用了很多口语化的语言,如“鱼儿”“堪数”“剩有”“来”等,这些口语的运用,不加雕饰的语言,使语言更清新自然,表达更加的直白,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

二、(2020·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纪村事[唐]韦庄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

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

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饷田:到田间送饭。

16. “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答案】不同意。

“数声”好。

“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

同意。

“一声”好。

“一声”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即炼字题。

首先明确立场、观点:不同意或者同意,尽量用完整句子。

其次结合艺术特色分析奇妙处并点明情感效果:(1)“数声”好。

“数声”,形容声音大、热闹,给人动态感,动中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表现乡村世界的热闹、快乐、幸福。

(2)“一声”好。

“一声”表明声音单纯、肃静,静中显示了环境的静谧清幽,给人安宁祥和静美的感受。

三、(2019·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阅读理解5年真题汇总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阅读理解5年真题汇总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阅读理解5年真题汇总一、(2024·新高考Ⅰ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千岁庵听泉刘克庄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

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16.本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颈联写泉水的声音既响亮又微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二、(2024·新高考Ⅱ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为山亭独卧叶梦得①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

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

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

[注]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

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雨后空气清新,为山亭的夜晚凉爽宜人,然而诗人的心情却难以平静。

B.本诗第二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中的“梦回吹角连营”一句立意相似。

C.诗人凭轩望月,浮想联翩,而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

D.颈联通过江水、星空等物象营造出了一个天高地迥、苍茫寂寥的境界。

16.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三、(2024·全国甲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①吕本中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

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鷃一枝栖②。

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

却讶探骊人不至③,清樽画航倩分题④。

[注]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

历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目集锦

历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目集锦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一)阮郎归西湖春暮[南宋]马子严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

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

凌波②寸不移。

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

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

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分)【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对诗歌人物形象的情感进行分析,是这道题的答题方向,然而题干还指明了分析的切入口,那就是人物动作神态描写。

因此,考生解答这道题,首先必须从词作中找到词人对西湖游人描写的文字,然后去揣摩不同动作神态的人所具有的不同情感。

【示例】“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堤上装束鲜艳,翻腾热闹,想要留住春天,表达了留春之意;“凌波寸不移”写观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表达了伤春之情;“三三两两叫船儿”,写雨后春去,人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黯然心伤和无可奈何。

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4分)【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

题干已经指出赏析的角度“点面结合”,赏析的内容“暮春之景”。

因此,考生应从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中去分析词人的写景之句。

“面”即是对晚春季节西湖景色的整体描绘,“点”又是词人从万千西湖景色中撷取的一些独特意象描绘以及写人时的细节描写。

【示例】“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

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

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春暮之景。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二)秋暮吟望赵执信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诗歌鉴赏高考真题汇编语文解析版

诗歌鉴赏高考真题汇编语文解析版

专题05:诗歌鉴赏2019年高考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de)赏析,不正确(de)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B.山水是这幅画(de)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de)篇幅.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de)辽阔万里之势.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de)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de)主观感受. 15.诗(de)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de)评价(6分)答案14.C15.“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de)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de)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解析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de)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de)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de)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de)错误是意象(de)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de)解说和艺术效果(de)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de)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de)画作里.故C错误.15.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de)能力.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白云飘荡在傍晚(de)树木上空.画作里蕴含着美好(de)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de)丰富意蕴.结合苏轼说过(de)“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de)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de)高度赞美之情.许道宁,北宋画家.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北宋中期(约公元970年-1052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多写林木、野水、秋江、雪景、寒林、渔浦等,并点缀行旅、野渡、捕鱼等人物,行笔简快,峰峦峭拔,林木劲硬.有秋江渔艇图、关山密雪图、秋山萧寺图传世.二、2019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de)敬称.14.下列对这首诗(de)理解和分析,不正确(de)一项是(3分)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de)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de)信奉坚定不移.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de)权势与精神(de)归依,形成鲜明(de)对比.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de)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de)恩惠,受恩必报. 15.诗歌(de)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de)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答案14.D15.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de)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de)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de)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解析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de)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de)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de)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de)错误是意象(de)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de)解说和艺术效果(de)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de)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de)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故选D.1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de)能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de)答题步骤: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③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诗人怎样(de)感情.本题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用典故“垂钓”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de)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达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de)渴望.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de)心志.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de)心.尾联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de)原则.颈联起到过渡(de)作用,舒缓全篇(de)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三、2019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14.下列对本诗(de)赏析,不正确(de)一项是(3分)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de)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de)美丽画面.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de)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de)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D.诗(de)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de)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15.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de)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答案14.B1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这几句特别采用了民歌俚曲(de)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de)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解析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de)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de)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de)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de)错误是意象(de)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de)解说和艺术效果(de)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能看到远处田塍在粼粼(de)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意思是远望田塍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故选B.15.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de)能力.古代诗歌语言(de)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de),有(de)清新,有(de)古朴.有(de)诗绚丽多彩,有(de)诗却质朴无华.有(de)诗语言明朗,有(de)却含蓄,言此意彼.有(de)诗平易近人,有(de)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de)美,体会其内蕴.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七律.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de)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然后写自己归来(de)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de)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de)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de)意志和乐观(de)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de)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de)艺术感染力.插田歌以俚歌(de)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de)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de)一场对话.首六句以清淡(de)色彩和简洁(de)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de)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de)衣着,色彩协调,具有浓郁(de)南方水乡气息.接着六句以自己(de)听觉写出农民劳动(de)情绪.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对话全用口语,朴素无华,生动有趣,传神地表现出不同身份(de)人物不同(de)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深得汉乐府民歌(de)真髓.四、2019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何惭刺客传,不着报雠名.9.本读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de)请简要分析.(6分)10.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de)人生态度(5分)答案9.“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10.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解析9.本题考査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de)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de)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de)把握能力,内容涉及对诗歌(de)表达技技巧(de)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de)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de)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de)意象,分析诗歌营造(de)意境,思考诗歌中运用(de)表现手法,最后有条理(de)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歌前六句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已经明确了手法是对比手法,只需要找出对比手法,并且分析对比手法怎样勾勒精卫形象即可.诗歌中“山石细”和“海波平”两词形成对比,嘴里衔着山上(de)细石,决心把滔滔(de)海浪填平,从中表现“精卫”(de)雄心壮志和坚强(de)意志;“抱寸诚”(de)决心“衔细石”(de)举动与“海波平”(de)宏图大愿形成巨大反差,在对比中充分表现精卫(de)心诚志坚.10.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de)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de)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de)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de)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de)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de)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de)意象,分析诗歌营造(de)意境,领悟作者表达(de)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de)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题目要求结合诗歌后六句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de)人生态度.诗中“人皆”与“我独”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de)鲜明态度;“岂计”“惟应”体现出作者对精卫坚持不懈(de)奋斗精神(de)肯定,侧面表现了作者孜孜以求毫不妥协(de)人生追求;尾联作者以“精卫”与刺客相类比,再次表达了对积极进取、锲而不舍(de)精神品质(de)褒扬与欣赏.五、2019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1)下列对这首诗(de)理解和赏析,不恰当...(de)一项是(3分)()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飞舞,岸边(de)野鸭被诗人(de)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C.在观览通泉山水(de)途中,随着时间(de)推移和空间(de)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de)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de)风格.(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de)画面(2分)(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4分)答案(1)BC(2)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de)寥席壮美(de)画面. (3)观览通泉山水(de)愉悦,生不逢时(de)苦闷,飘零他乡(de)哀痛,对国家命运(de)忧虑.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de)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de)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de)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de)要求,如本题(de)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de)赏析,不恰当(de)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de)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de)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de)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de)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B 项,“岸边(de)野鸭被诗人(de)到来搅扰,乱入河中”错,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de)幽僻.故选B.(2)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de)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看是鉴赏景象、物象还是人物形象.本题是鉴赏景物,要找出用到来(de)意象,想象整个画面,概括出意境特点.本题问“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de)画面.“山色远寂寞”描绘夕阳照射之下,远远望去,群山苍茫,笼罩着夕阳(de)余晖,给人寂寞空旷之感;“江光夕滋漫”写满溢(de)江水在夕阳余晖中闪耀着特有(de)光泽;整个画面境界阔大壮美,而又给人寂寥孤独之感.(3)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de)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联系题目、注释、背景等全面解读,要仔细寻找能表露作者情感(de)词语,或者分析诗歌中(de)形象等,理解作者寄寓其中(de)情感.由“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描写通泉山水(de)壮丽“伤时愧孔父”诗人借孔子叹凤、泣麟(de)美好,表达了诗人观览通泉山水(de)愉悦;典故,表达自己“伤时”之痛,即生不逢时(de)苦闷;“我生苦飘零”则表达了飘零他乡(de)哀痛;“所历有嗟叹”直抒身世之慨,“去国同王粲”是借王粲在国家动乱之时无奈依附刘表(de)典故,表达对国家命运(de)忧虑.六、2019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15题.(共12分)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陈与义其一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其四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凭.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13.下列对两首诗(de)理解,不正确...(de)一项是(3分)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de)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de)画技.C.两首诗所题咏(de)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D.两首诗所题咏(de)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14.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de)一项是(3分)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de)审美追求.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de)梅花妆,表现梅花(de)富贵气质.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de)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15.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de)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de)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答案13.C14.A15.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de)清妹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de)艺术造诣.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手法(de)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两首进行整体(de)把握,又要对诗歌(de)局部进行恰当(de)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de)每一个重点,对诗歌(de)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另外要求考生熟悉常用(de)修辞和表现手法,知道常用(de)表现手法(de)特点,并根据其特点进行准确判断.C“还描绘了桃花李花”错误.诗人并没有描绘这两种花,而是提及两花,作为对比,认为桃花李花媚俗,只能算是梅花(de)奴仆,照应梅花风韵“清姝”.故C错误.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de)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两首进行整体(de)把握,又要对诗歌(de)局部进行恰当(de)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de)每一个重点,对诗歌(de)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说法错误,“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是说任凭画工把白梅画成黑色,墨梅图也能尽显梅花清雅高贵之美,逢春暖就开放桃花李花与墨梅相比,依然是一副媚俗之相,只能算是梅花(de)奴仆.并没有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项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de)梅花妆.现在这些美丽了寿阳公主如春风一般娇美(de)容颜(de)梅花,又铺开在陈与义面前,它们正是经由花光仁老之手,巧夺天地造化,用一支毛笔画成(de)水墨梅.这两句中赞许了水墨梅和画者(de)技艺.D第二首最后两句比较画梅和相马(de)相似点,暗含原来画家追求(de)是艺术(de)至高境界,但求神似意足,而本不拘泥于外表色相(de)刻板相肖.为此,又拉出传说中(de)九方皋相马以为佐证,通过赞美画师赞美水墨梅.并没有体现“艺术来源于生活”.故D错误.故选B. 15.本题考查综合比较阅读诗歌(de)能力.这道题(de)综合能力包括对诗歌内容(de)理解和筛选以及把握作者情感态度(de)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综合感知两首诗(de)情感,再根据问题回到诗歌中寻找解决问题(de)重要依据.关于墨梅画(de)特点,“此花风韵更清姝”“桃李依然是仆奴”直接点出“清姝”;“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点出艺术技艺(de)高超.分析两诗侧重点时不妨从内容、手法、情感上逐一思考,能说出两首诗具体内容,其区别也就体现出来了.七、2019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8分)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唐)王建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重装墨画数茎竹,长着香兼一架书.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19.诗题中“过”字(de)意思是__________.首联中“_______”一词点出了李将(de)地位.(2分)20.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de)独特形象(de)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答案19.造访朱门20.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兼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de)清幽安静和书斋(de)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de)文人趣味.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de)文化修养.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de)豪放和志趣.解析19.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de)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借助诗歌(de)词、句理解诗句大意,然后才能准确作答.题目(de)意思是,早秋时节去到龙武李将军书斋去拜访他,“过”(de)意思为“拜访”.首联(de)意思是,蝉声从树梢传来,深巷中(de)红漆大门前如此(de)冷清,好像主人在闲居之中.“朱门”指贵族豪富之家,这一词点出了李将军(de)地位.20.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和表达技巧(de)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明确人物描写手法——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然后结合相关诗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诗歌前两联属于环境描写,首联描写了李将军宅院(de)外部环境,“蝉声”“秋巷”“冷静”渲染了清幽宁谧(de)氛围,从而烘托出宅院主人(de)闲适高雅;颔联描写室内家居布置,“数茎竹”“一架书”表现了室主人(de)高雅意趣;而颈联第一句描写有礼节(de)侍从,是为了衬托李将军(de)知礼有涵养.这些诗句都属于侧面描写.最后三句则是对李将军(de)直接描写,“吟哦”“任狂疏”这些动作描写写出了李将军(de)洒脱豪放,“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写出了李将军(de)远大理想和追求.总之,这首诗通过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两种手法,塑造了一位情趣高雅、知礼有涵养、洒脱豪放、心怀远大理想和追求(de)将军形象.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解析(6)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解析(6)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解析(6)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①周必大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②正关情。

长年③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注:①周必大(1126-1206),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绍兴进士,官至左丞相,以少傅致仕。

永和,隶属于江西吉安。

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

②寒雁:古人常以雁行作为兄弟之称。

③长年:舟师,犹言船老大。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呼应标题,用语质朴无华,反复言说“几回”,意在突出路途遥远与离家越来越远。

B.颔联寓情于景,天寒、云冻、江阔、浪涌,渲染暗淡凄寒的气氛,烘托诗人孤寂的心境。

C.颈联触景生情,回望家山渐行渐远,仰视大雁翩翩南飞,思乡念亲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D.本诗用词考究,其中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就显得贴切自然,耐人寻味。

(2)同样是羁旅在外,本诗与晩唐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塘。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各题。

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辛弃疾独立苍茫醉不归。

日暮天寒,归去来兮。

探梅踏雪几何时。

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白石冈头曲岸西。

一片闲愁,芳草萋萋。

多情山鸟不须啼。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1)词的上片前三句渲染了①________的氛围,交代这是一首②________的诗歌(填写诗歌题材)。

(2)辛弃疾写词尤擅于用典,往往对其稍加改造便别出新意。

请结合本词,通过用典来抒情的角度试举两例加以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冬末同友人泛潇湘杜荀鹤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多吟兴是潇湘。

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

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别衡阳。

与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诗入帝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这首诗是作者与友人于冬末泛舟潇湘,以记游述怀的一首清逸之作。

全国各地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集

全国各地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集

全国各地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集1、(四川卷)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骆宾王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碾,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3分)(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5分)(1)【答案】请因为风声停止,山谷显得异常安静,幽深少人的山林,月色更加浓郁,运用听觉和视觉描述,描绘了一幅幽邈、静谧的月下山林图景。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可从资料和手法等角度入手分析。

(2)【答案】表达了作者厌倦世俗,热爱自然,渴望归隐的情感;突出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高洁坚贞品格的追求。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可结合诗人的理想与追求,结合诗句的具体资料来分析。

2、(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8分)卜算子张元幹(注)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

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4分)(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十五、14.(1)①“湿”字,描述出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汽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情绪。

②“迷”字,描述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惘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

(2)①化用了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述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应对国事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

3、(上海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题。

(8分)春江晚景张九龄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编(附答案)2012-03-27 16:53来源:新东方网整理作者:寄远分享到2011届语文一轮复习最新6年高考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诗(10年全国卷Ⅰ)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提示】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

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

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提示】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10年全国卷Ⅱ)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梦中作①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酒尽.(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答;(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答:(1)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故答案为: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种花,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

故答案为:①一句一个场景;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10年北京卷)1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7分)古风(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四句,写诗人等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细想感情。

(4分)这是李白诗“登高望四海①”(《古风》其三十九)。

这首诗与《行路难》是同时期的作品。

诗中借景寓情,抨击统治者的昏庸腐败。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就是对权贵当道、才能之士被压抑的混乱现象的揭露。

①、四海,指天下。

②、漫漫,广阔无边。

③、被,覆盖。

大荒,广阔的原野。

两句意为:秋霜覆盖,万物凋零;北风飘拂,原野荒寒。

④、两句意为:荣华富贵象东流水一样,转瞬消逝;人间万事如波浪起伏,变化多端。

⑤、徂(c)晖,夕阳的余辉。

⑥、帜棘,有刺的灌木。

鸳,通“鵷”。

相传鵷雏非梧桐不栖。

两句意为:梧桐本是鸳鸾栖息的树木,现在却被燕雀在上面作窠;帜棘本是燕雀集聚的地方,现在反成了鸳鸾栖身之处。

⑦、归去来,回去吧。

东晋诗人陶明渊明不愿逢迎权贵,弃官还乡,曾作《归去来辞》。

《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

两句意为:还是回家去吧,弹剑高歌《行路难》。

参考答案:(1)(3分)A(2)(4分)要点: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10年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8分)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5分)译文:据说在山间树林中有一种奇异的鸟,自己说是“凤凰”。

清晨醒来喝的是甘甜的泉水,傍晚栖息在高高的山岗上。

它一声高吭的鸣叫可以响彻九州大地,伸长脖子可以远望到最僻远的地方。

此时正值秋风吹起,羽翼就低垂了下来。

一下子就飞到了昆仑山以西,不知要到何时才往回飞。

它只遗憾处身的位置不适合于自己,它的悲伤真的让我伤心难过啊!(1)参考答案: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2)参考答案: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

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

(10年江苏卷)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

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4分)(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

(4分)【答案】(1)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解析】(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延伸到其他篇目,难度较小。

“橘柚香”具有时令特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句。

(2)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

又因“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消愁,此为第二层。

“江风引雨”为景语,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此为第三层。

(3)鉴赏类题型,包括表达技巧、思想感情、效果等部分。

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意思对即可。

(10年陕西卷)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8~9题。

雨雪曲江总①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历仕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9.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10年福建卷)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6分)访隐者[宋]郭祥正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 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

(1分)(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应”(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B.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1)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诗题“访隐者”的“访”字,相呼应的必然是动作“踏”字。

误区警示:本题考生误答原因是对诗歌理解不到位,对词语的表现力不敏感答案:踏(2)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

解答本题要结合整首诗创设的总体意境来分析鉴赏。

误区警示:考生容易失误在答案要点不全和表述不明确上。

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意思对即可)(3)解析:本题是对诗歌风格的考查,难度不大,因为本首诗描写的隐者隐居生活,这和A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风格是一致的。

误区警示:考生失误在对诗歌的风格把握不到位。

答案:A(10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岁暮①[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试题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试题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9、【试题答案】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