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陶渊明《饮酒》优质课教学设计.doc

合集下载

陶渊明《饮酒》教案设计

陶渊明《饮酒》教案设计

陶渊明《饮酒》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熟读并背诵《饮酒》。

(2)理解《饮酒》中的意象、意境及表达的情感。

(3)掌握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形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陶渊明超然物外的品质。

(2)培养热爱生活、珍惜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饮酒》。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及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1)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与诗歌创作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同学们谈谈对陶渊明的了解,引出陶渊明的诗歌创作。

2.简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特点。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读《饮酒》,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根据注释理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

3.思考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三、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四、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3.阐述诗歌表达的情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同学们觉得陶渊明在《饮酒》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二、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三、诗歌欣赏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欣赏《饮酒》。

2.分享欣赏过程中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五、作业布置1.背诵《饮酒》。

2.写一篇关于《饮酒》的诗歌欣赏心得。

六、课后拓展1.阅读陶渊明的其他诗歌,了解其创作特点。

2.探究陶渊明的诗歌创作与当时社会背景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陶渊明的《饮酒》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不仅掌握了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还学会了欣赏古典诗歌,提高了审美情趣。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关注古典诗歌,感受其中的美好。

《饮酒》教案

《饮酒》教案

《饮酒》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饮酒》诗篇。

(2)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从诗文中提炼人生哲理,指导自己的生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背诵与理解。

(2)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的了解。

(3)诗中意象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中深层次含义的解读。

(2)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陶渊明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诗中的字词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文内容,解析意象和表现手法。

(2)分析诗中的生活哲理和审美情趣。

4.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2)选取代表进行发言,展示小组讨论成果。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背诵和鉴赏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饮酒》诗篇。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诗中生活哲理的思考essay。

3. 推荐阅读陶渊明的其他诗作,下节课分享阅读心得。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诗文背诵情况的评价。

2. 学生对诗文内容理解和感悟的评价。

3.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的评价。

4.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互动能力的评价。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多元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更好地进入诗歌情境。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饮酒》教案设计优秀4篇

《饮酒》教案设计优秀4篇

《饮酒》教案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作者美丽的小编给大家收集的《饮酒》教案设计优秀4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饮酒》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反复吟诵,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语感的培养和诗的表现手法的学习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以有关饮酒的话题导入课题,然后板书课题《饮酒》(其五)陶渊明。

二、作者、作品介绍:1、走近作者:展示陶渊明个人小档案,学生齐读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

东晋有名诗人。

性格:“娴静少言,不慕荣利”爱好:“好读书”,“嗜酒”喜爱的花卉:“晋陶渊明独爱菊”2、作品介绍陶渊明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饮酒》组诗共有20首,而第五首是他“田园诗”中的一首很有代表性的诗作。

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田园诗人”“平淡之宗”之称。

三、诗韵朗读1、学生自由的大声朗读诗歌。

(1)老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划分五言诗的朗读节奏2、学生自我评价朗读效果,并明确这首诗所适合的朗读语气。

3、学生以合适的。

语气和节奏再读诗歌,教师指导。

4、播放诗歌朗读范文,学生借鉴掌握。

5、学生个别朗读,师生订正。

四、画面再现——理解诗意1、这首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意境呢?能否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心境(用诗句中的一个词回答)?明确:悠然五、合作探究——品读诗歌1、想一想,作者的“心远”主要体现在哪些词语当中?2、展示历史背景知识,请学生阅读,以帮助理解。

饮酒陶渊明教案(7篇)

饮酒陶渊明教案(7篇)

饮酒陶渊明教案饮酒陶渊明教案(7篇)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饮酒陶渊明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饮酒陶渊明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赏析本诗的重要意象和炼字;背诵全诗2.过程与方法:诵读涵咏法;批注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人远离世俗名利,回归自然、田园的人生态度教学重难点:赏析本诗的重要意象和炼字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钟嵘在《诗品》中称一位诗人为“古今隐逸是人之宗”,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陶渊明)请结合书上注释1和课外阅读材料来给我们介绍一下陶渊明。

名潜,子元亮。

东晋诗人。

田园诗派鼻祖。

性嗜酒,好读书,常著文章自娱。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五柳先生传》东晋朝纲混乱,世人向往世外桃源。

《桃花源记》高风亮节,愤然辞官。

——不为五斗米折腰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他的《饮酒》。

请人来黑板写一下酒字。

二、读诗韵自由朗读本诗。

从句数、押韵、对仗思考本诗是近体诗还是古体诗。

为古体诗: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

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

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

篇幅长短不限。

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找出本诗的韵脚(an),自由读一读。

请男、女两位同学各朗读一遍,其他同学在书本划分本诗节奏。

然后一位同学上台划分。

有可能有疑问的地方:1.何。

则进行释义:怎么,为什么,突出疑问语气,故单独划分。

并指导疑问语气的朗读,学生读,师范读,全体读。

2.相与。

释义:一起。

故划分时不能分开。

展示全诗节奏:齐读感韵味。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教案(精选15篇)

《饮酒》教案(精选15篇)

《饮酒》教案(精选15篇)《饮酒》篇1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之流。

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

(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二、板书课题、题解、简介作者。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

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

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三、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师向学生明确:本诗分为两层。

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四、研习新课1、研习第一层:提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尔:这样。

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附]板书设计:在人境第一层(果)←心远地自偏(因)无车马喧2、研习第二层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分析解决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

《饮酒》教学设计 饮酒优秀教案设计

《饮酒》教学设计 饮酒优秀教案设计

《饮酒》教学设计饮酒优秀教案设计教学设计:饮酒一、教学目标1.了解饮酒的定义和饮酒对健康的影响。

2.认识酒的分类和酒精的成分。

3.了解酒的合理饮用量和饮酒有关法律法规。

4.培养学生正确的饮酒态度和行为,树立健康的生活观念。

二、教学步骤Step 1 课堂导入(10分钟)1.播放一个相关视频或展示一幅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你们有听过饮酒的故事吗?大家对饮酒有什么了解?2.教师简要介绍本课饮酒的主题,并向学生发放课本。

Step 2 饮酒定义和健康影响(15分钟)1.与学生合作解释饮酒的定义:饮酒指将含有酒精的酒类饮料饮入口中,并将酒精吸收进入人体血液的行为。

2.向学生传达饮酒对身体健康的不良影响:酒精会对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器官产生一定的损害,长期酗酒可能会导致肝硬化、胃溃疡、记忆力衰退等。

Step 3 酒的分类和酒精成分(20分钟)1.利用图片或PPT展示不同类型的酒,包括白酒、红酒、啤酒等,为学生介绍酒的分类。

2.与学生合作解释酒精是一种神经抑制剂,介绍酒精的成分和作用:酒精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它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使人产生兴奋、欢愉、疲劳等感受。

Step 4 酒的合理饮用量和有关法律法规(20分钟)1.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酒的合理饮用量,与学生一起分析如何判断个人的饮酒量,并给出提醒:未成年人和驾驶员应该是零饮酒。

2.介绍饮酒有关法律法规:在大部分国家,法律限制了酒的销售年龄和场所,严厉打击酒后驾驶。

Step 5 饮酒态度和行为(20分钟)1.教师与学生合作探讨饮酒态度的问题,鼓励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

2.指导学生分析正确的饮酒行为:适量饮酒、不酗酒、不饮后驾车、不酒后暴力等。

3.展示一些成功的饮酒案例,鼓励学生向这些健康饮酒者学习。

Step 6 课堂小结和延伸(10分钟)1.教师进行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要点。

2.提出一个延伸问题:你认为一个合理的饮酒者应该具备什么特点?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并表达观点。

《饮酒》教案(优秀7篇)

《饮酒》教案(优秀7篇)

《饮酒》教案(优秀7篇)《饮酒》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本诗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田园诗歌中的代表作品,《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后陆续写成的。

这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为诗人酒后偶然题咏、即兴之作,借以寄兴抒怀,并非单咏饮酒。

他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课本选的是第5首,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后十二年。

这首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饮酒》一组诗中,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在语文版实验教材中,《饮酒》被编排在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学习这个单元的诗歌的教学重点,要求启发学生在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之上,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文章主旨。

尤其《饮酒》一诗,虽然文字浅易,但理解诗的主旨对七年级学生来讲,仍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教学参考书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补充一定的关于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大都是14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提倡标新立异、张扬个性的21世纪,西方的人生价值观对他们或多或少有一些影响,对中国一些传统的隐逸思想却知之不多或不以为然,加上他们接触文言诗文时间不长,对诗歌的理解把握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对他们进行民族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了解诗中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

3.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体会本诗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学会赏析。

(三)教学难点:了解诗中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四、设计思路在课前准备时,让学生提出疑问。

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课下解读。

陶渊明《饮酒》公开课教学设计

陶渊明《饮酒》公开课教学设计

陶渊明《饮酒》公开课教学设计3篇陶渊明《饮酒》公开课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2.过程与方法: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中内涵以及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饮酒》,使学生对陶渊明形成正确认识,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启示学生培养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的处世方法。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和理解陶渊明以及他的处世态度,并学习借鉴于自身。

[教学媒体] 播放器、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人为了仕途而争名夺利,为了升迁而不择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残害亲人,但是却有少数文人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田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人生行乐耳,何须富贵时”的恬淡生活。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

二、作者简介三、赏析诗歌1、播放《琵琶语》听音频朗读2、划出节奏、韵律范读朗读明确: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小组讨论,通译全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地处偏远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见南边的庐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雾霭中,越发得美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借着暮色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穴。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没有合适的语言表达。

4、分析每句蕴含的思想感情一二句深情而自得其乐;三四句恬静而闲适;五六句满足而得意;七八句陶醉而悠然;九十句深长而感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通过品词析句,感受陶渊明的悠然心境
3.结合背景,感悟陶渊明在诗歌中寄托的隐逸情怀
教学重难点
目标2、3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向往宁静,却结庐人境。

他热爱读书,却不求甚解。

他乐于农事,却草盛苗稀。

他性嗜饮酒,却举世独醒。

他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却不戚贫贱、不慕荣利。

他住在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的陋室里,却希望天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很明显,他是谁呢?
明确:陶渊明
今天,我们就再次走近陶渊明,共饮一杯美酒。

二、检测
对于陶渊明,其实我们已经并不陌生了,接下来,老师要检测一下,你们对陶渊明到底了解了多少?
出示填空: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中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

代表作有《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饮酒》等
注:私谥是古代士大夫死后由亲属、朋友或门人给予的谥号,非官方的;靖节意为恬淡自守、高风亮节。

三、解题
对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饮酒》,可能有些同学会有疑问,诗歌内容并没有涉及到酒的地方,为什么叫《饮酒》。

明确:看注释,《饮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后所作,这里选的是第五首。

四、整体感知
1. 接下来,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到黑板前来默写这首诗,还不会背没关系,我读你们听。

其他同学也请你们拿出本子一起默。

2. 修改错误,疏通诗歌大意。

3. 带着对诗歌大意的理解,齐读诗歌,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五、读悠然
1.刚刚同学们读得很准确、很整齐。

但是这首诗如果我们要想读得更好一点,还要读出什么感觉?用诗中的一个词表达这种感觉。

明确:悠然(板书)
2.那么,怎么能读出悠然呢,今天老师教大家一些方法。

五言诗的节奏:二二一;二一二
请同学斜线标出,提醒诵读时注意自然停顿,切忌机械
诵读的语调:回缓
对于这首诗的朗读,应回缓些,尤其作为韵脚的字更要回缓。

好,结合以上两点要求,同学们自己尝试着读一读,读出悠然的感觉。

等会请同学来给我们展示。

展示、评价、指导。

齐读,读出悠然。

六、话悠然
1.通过刚刚的朗读,同学们认为哪几句诗最能表现陶渊明的悠然?
明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2.这几句诗极具画面感,请适当发挥想象,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和心理描绘画面,表现陶渊明的悠然心境。

小组合作,修改完善,展示评价。

出示教师描绘:
信步在门前的小径上,看到那隐逸在篱笆下的菊花又凌霜绽放了,我向来是喜爱秋菊之人,惹得我忍不住要去采下细细欣赏,正当我悠哉地采摘一朵花的时候,不经意地抬头,便和远处的南山轻轻地打了个照面。

时至傍晚,南山云气缭绕,夕阳像酒醉了一般铺着漫天的红晕,渐渐地沉入了南山的云气里。

陆陆续地,鸟儿也三五成群、呼朋引伴地飞回山林中的家。

如此美妙的画面,真让人的心儿也沉醉啊!
“信步”、“隐逸”、“细细欣赏”、“悠哉”、“不经意”、“轻轻”、“云气缭绕”、“酒醉”、“三五成群”、“呼朋引伴”、“沉醉”。

有悠然之景,有悠然之情,还照应了“饮酒”。

特提菊花:知道菊有什么品格吗?菊秋天傲霜怒放、不与百花争妍,虽败而不轻易凋落,“宁可枝头报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品格高洁。

“晋陶渊明独爱菊”,爱菊之人也为品格超逸之人。

3.这几句诗中有一个字老师还要特提一下,这首诗在流传的过程中出现过“悠然见南山”和“悠然望南山”两个版本,你认为“见”和“望”用哪个字更好?
明确:“见”字好。

“见”表现出诗人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而不是故意停下手中的活去“望”南山,这正好与诗人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

盛开的菊花让诗人流连,时不时摘下一朵细细欣赏,正当他沉浸在采菊的惬意时,不经意地一回头,哦,原米南山景色也如此迷人。

可见作者的心和自然是如此的亲近,俨然已经成为了大自然的一部分了。

而“望”字则将人与物拉开了一段距离,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少了田园生活的闲适趣味。

如果用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做个区分,“望”就是“有我之境”,“见”就是“无我之境”,后者真正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物我两忘。

齐读四句,再次感受这份物我两忘的悠然。

七、悟悠然
1.陶渊明在诗的开头说他“结庐在人境”,那么他是如何在喧闹的“人境”中保持这份悠然的呢?
明确:心远地自偏。

(板书:心远)
“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

”——晋代王康琚《反招隐诗》
这句诗后来衍生出很多说法,如“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但是这些说法都没有道出隐的本质,陶渊明就一语道破天机,心远地自偏,关键是内心要清净,非常有哲理。

追问:那么,陶渊明的心到底是远离了什么,才觅得一份宁静和悠然?
出示资料:
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

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官场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闲适简朴、怡然自得的生活。

《饮酒》大约写于他归隐田园20年。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大家都应该听过,陶渊明的心远是远离了官场的追名逐利、阿谀奉承,才觅得一份难得的宁静和悠然。

有些人归隐但未必是真隐士,我们熟悉的王维一直是半官半隐,拿着高工资,享受着田园生活,弹琴品茶,顶多算田园生活的旁观者,半个隐士。

而真正的隐居生活是很清苦很简朴的,像陶渊明就是环堵萧然,箪瓢屡空,要亲自参加田间的劳作,没有外物傍身,在亲近自然中获得了更多的生命体验,所以陶渊明的隐是真隐,陶渊明的悠然才是真悠然。

至于那些纯粹为了附庸风雅而去隐居的人就更不值得一提了。

2.现在回到老师最初问的问题,陶渊明说的“真意”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陶渊明很肯定地说“此中有真意”,自己却说不出来,“欲辨已忘言”。

预设:我们应该都有过这种经历,有些时候,我们明明想的是那样,可是却不知道如何用语言表达出,或者不知道如何详尽地表达,这叫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叫言不达意,言不尽意,这叫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还有一种可能是,“忘言”不是说不出,而是不需要说。

这里,老师用两首偈语来说明,其中一首曾经给咱们班的一位同学当过随笔的评语。

前几天批寒假随笔的时候,正好又看到了: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惠能
这两首偈语还有一个小故事,惠能是佛教禅宗的第六代祖师,当初五祖想要传位之时,让弟子作偈看看他们的悟性,神秀在墙上先写,惠能虽不识字,听人读后,也托人写了偈语,高下自见分晓。

本来就没有这些东西,怎么会有尘埃,又怎会需要拂拭。

有即是无,这是真正的放下了,忘记了。

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大概也不需要去说了。

这是忘。

(板书)
如果说非要知道真意是什么的话,那就自己用心去悟吧!画心,真意(板书)
八、陶诗风味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

”——梁实秋
齐读评价。

平淡自然中极富韵味,让我们再次齐读,感受这种艺术风味。

九、板书设计
真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