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见大的手法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素材

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以小见大与点面结合】以小见大1、定义:通过一件小事,反映出一个大道理,即为以小见大。
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以小部分看出整体。
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同时为接受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
“小”,是描写的焦点。
点面结合“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面”,指的是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例文1:芬芳在握“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直到今年暑假我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漫长的两个月暑假,要是总在家里呆着就无聊透了。
于是我去表姐开的花店帮忙,主要任务是送花。
表姐的生意不错,我去帮忙先进天便有7份订单。
我接过地址和包装精美的7束花,便开始了长途跋涉。
炙热的太阳自顾自地像要把它全部的热情倾泻给大地,路边的小香樟树被这热情烤得抬不起头来,而我却兴高采烈地蹬着车子穿街绕巷,一路飞奔。
“建设街28号,没错,就是这家。
”我有点紧张,心里像揣了只小兔子。
“叮冬…”我深吸一口气,按响了门铃。
开门的是一位四十多岁的阿姨。
“阿姨您好!我是温馨花店的,这是您女儿送给您的康乃馨,她希望您工作顺利,天天开心!”“这孩子,就会乱花钱!”虽然她的语气是在责备孩子,但我分明从她的眼神中读出了喜悦,一种被幸福包围的喜悦。
那一刻,我也觉得自己好幸福! 父母为孩子付出,从没想过要什么回报,而孩子的一束花或许就能使她幸福得彻夜难眠。
第二家是一位三十来岁的妇女,她丈夫送给她一束玫瑰。
第三家是一个双目失明的小伙子,那花是他曾经的同学送给他的。
一束束鲜花,一句句祝福,接受祝福的人幸福无比。
而我,作为传送祝福的使者,也感受列了幸福。
时光飞逝,暑假结束,我送花的日子也随之结束了。
较后,我向表姐提出一个要求,要三束花儿。
表姐爽快地答应了,并且按我的要求包装好。
我从中抽出一束百合花,郑重地递给她说:“姐,这束花送给你,祝你的花店越办越红火,希望你青春永驻,笑口常开!”表姐非常吃惊,也很感动,我分明看到她的眼里有晶莹的东西在闪。
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一篇作文300字左右

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一篇作文300字左右示例文章篇一:《小小的善意,大大的温暖》我家楼下有个小花园,那里是我们小孩子的乐园。
有一天,我在小花园里玩球,不小心把球踢到了一个小角落里。
那角落有点黑,还有些杂草,我有点害怕去捡。
这时候,邻居家的小弟弟跑过来了。
他比我小很多,就像个小团子一样。
我心想,他肯定不敢去捡球的。
可没想到,他眼睛亮晶晶的,就朝着那个角落去了。
我有点担心,就喊:“小弟弟,那里脏,还有可能有小虫子呢!”小弟弟却回头笑着说:“哥哥,不怕,球在那里会孤单的呀。
”他钻进角落,把球拿了出来。
我特别感动,一个这么小的弟弟,为了一个球就勇敢地走进那看起来有点可怕的角落。
这就像一颗小小的星星,虽然光芒微弱,却能在黑暗中给人希望。
我们生活里有好多这样小小的善意啊,就像妈妈给我留的一块小点心,爸爸给我讲的一个小故事,这些小小的事情都像小弟弟捡球一样,虽然小,却能带来大大的温暖。
所以啊,我们可别小看这些小小的善意,它们能让这个世界变得超级美好呢。
示例文章篇二:《小蚂蚁,大力量》我家院子里有个小角落,那是小蚂蚁的天地。
有一次,我在院子里吃饼干,不小心掉了一块小饼干渣。
嘿,这可把小蚂蚁们给招来了。
我蹲下身子,就看到一只小蚂蚁先发现了饼干渣。
那小蚂蚁就像个小侦察兵,它围着饼干渣转了几圈,然后用它那小得不能再小的触角碰了碰饼干渣。
我心想,就你这么个小不点,还能把这饼干渣搬走?这不是异想天开嘛。
可没过一会儿,这只小蚂蚁就往蚁窝的方向爬去了。
不一会儿,好家伙,它带着一群蚂蚁伙伴回来了。
它们就像训练有素的小士兵,一下子就把饼干渣围了个严严实实。
我在旁边都看呆了,只见它们有的在前面拉,有的在后面推,那小饼干渣竟然开始慢慢移动了。
这小蚂蚁多像我们人类啊。
在我们生活中,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可要是大家团结起来呢?就像在学校拔河比赛的时候,我们每个人就像一只小蚂蚁,单独一个人肯定拔不过对方。
但是当我们紧紧握住绳子,齐心协力,就能爆发出巨大的力量,赢得比赛。
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课件

情感共鸣
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往往 能够触及读者的情感和心 灵,引发共鸣,增强文章 的感染力。
引人入胜
通过讲述具体的故事或事 例,引发读者的好奇心, 使文章更具吸引力。
局限:容易流于表面,缺乏深度
过于感性
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容易 陷入过于感性的描述,缺 乏深入的分析和理性的思 考。
缺乏全面性
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往往 只关注个别事例或细节, 难以全面反映整体情况。
案例三:《卖火柴的小女孩》
总结词
通过童话故事揭示社会现实
详细描述
通过讲述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和阶级矛盾,引发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
THANKS
感谢观看
特点
以具体、生动、细腻的描写展现 大主题,引发读者对大主题的思 考和感悟。
“以小见大”与“以大见小”的到大主题或思想的阐述。
以大见小
从大的角度或主题入手,通过细节或具体的事例来阐述小的 方面。
“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
选择恰当的小事物或细节
选择与大主题或思想相关的小事物或 细节,能够更好地体现主题。
深度不足
由于过于注重具体的事例 或细节,文章可能缺乏深 度和内涵,难以给读者留 下深刻印象。
04
如何运用“以小见大 ”的写作手法?
选择恰当的小事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小事
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
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小事,能够更好 地反映出大问题。
通过小事来展现大的主题或观点,让 读者从中领悟到更深层次的意义。
举例
在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作者通过描绘孔乙己这个落魄书生的悲惨 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无情,以及知识分子在困境中的无奈和 悲哀。
新闻报道中的“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手法的讲解

以小见大手法的讲解
“以小见大”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它通过对细节、小事物或局部的深入描写,来展现更大的主题、情境或情感。
以下是更详细的讲解:
1. 定义与特点:
“以小见大”手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小事、小细节来展现大事、大主题。
它着重于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小的切入点,然后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
这种手法给写作者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同时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
2. 应用与实例:
在诗歌中,“以小见大”可以通过抓住具有典型特征的小景物,唤起读者的大的境界感。
例如,描写柳叶初开、花覆千官的景象,可以传达出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氛围和百官上朝的盛况。
在散文或者小说中,可以通过小事件、小人物来反映社会大问题或者人性的面貌。
例如,通过描述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来展现一个时
代的风貌或者社会的变迁。
3. 效果与意义:
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可以使中心突出,感受文章内容丰富性;也可以使中心突出,感受文章内容丰富性;还可以使事件平凡,人物亲切,读来就好象发生在身边,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此外,这种手法还可以带来平凡中显伟大,细节中定成败,细微中见变化的效果,事件简单,却含义深刻,引人深思。
诗歌艺术手法十五讲之十三:以小见大

诗歌艺术手法十五讲之十三:以小见大以小见大,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艺术手法之一。
它不是简单地描述小事物,而是通过对微小细节的观察和描绘,来表现更深层次的意境和情感。
这种手法常常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让人在微小之中发现大美。
在诗歌中,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来呈现:一、描写细微之处,表现宏大情感。
通过对微小细节的描写,来表现更深层次的情感和意境。
用一片落叶、一滴露水,来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展现出人生的无常和脆弱。
二、寓大情于小景。
在诗歌创作中,可以把宏大的情感和抽象的主题,融入到微小的景物之中。
通过对一朵花、一只小鸟的描绘,来表现对爱情、友情、家国情怀等大情感的表达。
三、以微小事件寄寓深远含义。
借助微小的事件或故事,来表达更深层次的人生哲理和思考。
可以通过一个不起眼的小动作、一个平凡的小事,来寄托对人生、自然、社会的独特认识和体会。
四、以小见大,点出时代风貌。
通过对微小事物的描绘,来折射出时代的特点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可以通过对一些日常用品、街头景观的描绘,来反映出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除了描写细微之处,以小见大的诗歌艺术手法还可以通过对微小景物的联想和比拟,来抒发更宏大的情感和主题。
可以通过对一株小草的描绘,来联想到生命的顽强和坚韧;通过对一滴露水的观察,来比拟出内心的清澈和平静;通过对一颗小石子的描绘,来表现出命运的那种无常和坎坷。
以小见大的诗歌艺术手法,既能够表现出诗人对微小事物的关注和热爱,也能够通过微小事物所寄托的深刻意蕴,来触发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思考。
这种手法不仅可以让诗歌更具生活气息和感染力,也可以让诗歌更具审美价值和思想深度。
当代诗歌中,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越来越多的诗人通过对微小事物的描绘和思考,来表达出对生活的独特认识和体会。
他们关注身边的小事物,关怀普通人的生活,也通过微小事物所寄托的情感和哲理,来启发读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
这种表达方式不仅让诗歌更贴近生活,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连接。
以小见大的诗歌表现手法

以小见大的诗歌表现手法
以小见大是一种常见于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它通过描写具体的细节、个体和情感,来反映和探讨更广泛的主题和意义。
这一手法的核心在于通过微观的视角来触发读者的共鸣,并使其产生对整个人生、社会或宇宙的思考和理解。
以小见大的诗歌表现手法可以有多种形式和方式。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表现方式:
1. 借助自然景物描绘人类情感和存在:通过描写具体的自然景物,如一枝花朵、一只鸟儿或一片阳光,来表达人类内心的情感和追求。
这种描写往往将微观的个体和宏观的人类体验相结合,通过表现小物体来凸显人类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2. 通过对特定事件或时刻的描写来反思人类的共同经验: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描写具体的个人经历、时刻或事件,以此来表达人类普遍的情感和存在。
通过描写个体经历中的微妙细节和变化,诗人试图触动读者的体验和共鸣,从而引发对更广阔的人类经验和意义的思考。
3. 通过探索微观的人类关系来呈现更大的社会或宇宙主题:通过描写个体之间的微妙关系、家庭之间的亲情、朋友之间的友谊或爱情关系,诗人试图探讨更广泛的社会或宇宙主题。
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将个体关系和社会关系相互连接,传达出对社会秩序、人类存在意义或宇宙法则的思考。
总之,以小见大的诗歌表现手法通过描写具体的个体、事物和
情感,来触发读者对更广阔的主题和意义的思考。
通过微观的视角和细致的描写手法,诗人试图唤起读者对生活、情感和人类存在的共鸣,进而引导他们对更大的人生意义和社会价值的思考。
以小见大的叙事结构

以小见大的叙事结构
以小见大的叙事结构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它通过展现微小细节或小事件来反映大主题或大事件。
这种叙事方式可以从微观角度揭示宏观现象,强调个体与整体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具体实例来解释抽象概念。
在以小见大的叙事结构中,作者通常会选择一个小的切入点,如一个小人物、一个小事件或一个小物品,来展开整个故事或主题。
通过聚焦这个小的切入点,作者可以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意义和价值,逐渐展开更广泛的主题和背景。
这种叙事结构的好处在于,它可以使得作品更加真实、生动和具体。
通过关注个体和细节,作品能够更好地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投入,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主题和事件。
同时,以小见大的叙事结构还可以使得作品更加紧凑和有张力,因为作者需要将整个故事或主题浓缩到一个小的切入点中,并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其意义和价值。
例如,《一千零一夜》这个故事集就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叙事结构。
每个故事都是一个独立的小故事,但它们共同构成了整个故事集的大主题,即通过讲述各种奇幻、冒险和爱情故事来反映中世纪阿拉伯社会的各个方面。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每个小故事都具有独立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与整个故事集的大主题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体系。
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02
诗歌通常选取简短的意象、比 喻或象征,通过巧妙的构思和 语言技巧,传达出更广阔的意 境和情感。
03
例如,杜甫的诗歌《登高》通 过描绘登高远眺的景象,表达 了对人生短暂和自然永恒的感 慨。
04
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
通过细腻入微的描绘,将事物的特点、形态、质感、色彩等具体呈现出来,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 受到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将“我”的冷漠和父亲的关爱进行对 比,突出了父爱的无私和伟大。
语言精练
用简练、生动的语言,使整个故事更 加感人、动人。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写作技巧
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是一种常见的写 作技巧,通过选取一个小的切入点, 如一个事件、一个物品或一个观点, 来展开论述,从而揭示更大的主题或 意义。
优点
这种写作手法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 染力,能够让读者从细节中感受到整 体,更加深入地理解主题。同时,选 取小切入点也使得写作更加集中,能 够更好地突出主题。
对比衬托
通过对比和衬托的手法,突出细节 的特点和意义。
03
02
深入挖掘
对细节进行深入的描绘和挖掘,展 现其内在意义和价值。
语言精练
用简练、生动的语言,使细节更加 生动、形象。
04
案例一:鲁迅的《一件小事》
细节选取
通过选取一件小事——人力车夫的善良行为 ,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温暖。
对比衬托
将“我”的自私和人力车夫的善良进行对比 ,突出了人力车夫的高尚品质。
特点
具体性
代表性
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注重细节和具体事物 的描述,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主题 。
所选取的小事物或细节应具有代表性,能 够代表更大的群体或现象,从而引发读者 对大主题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写作文时,同样可以通过“一滴水”来表达思想情感,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重大而深刻的主题,这种写作方法就叫“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切入点小,角度新,素材易于选取,结构易于驾驭,描写易于深入,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在写作过程中应如何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呢?方法一:用小细节放大人物形象。
即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某一方面的细微之处,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如:有一次在急诊室看医生急救病人,病人已经昏迷了,氧气罩也没用了。
医生使劲地用一个类似皮球的东西往病人体内压氧气。
应该是呼吸系统有毛病。
两个医生轮流压,像打仗似的。
渐渐的,病人清醒了,但仍说不出话来,医生只好不断发问,让他用点头或摇头来回答。
大概问了十几个问题才碰上一个点头的答案。
他是在路上发病的,一个亲人也没有,送他来的是陌生人。
后来发现他可以写字———虽然眼睛一直闭着。
医生问他的病史,问他是不是服过某些药,问他现在的感觉,忽然,一个医生惊喜地叫了一声:“写下去,写下去,再写!你写得真好——哎,你的字好漂亮。
”病人果真一直写了下去。
虽然那病人从生死边缘被抢救回来后手颤抖不已——但还有人赞美他的字!也许是颜体,也许是柳体,也许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活着的人写的字,可贵的是此刻他的字是“被赞美的字”。
那个医生救人的技能来自书本,但他赞美病人的语言却来自智慧和爱心,后者足以使急救室像殿堂一样神圣肃穆起来。
作者抓住一位医生在抢救病人时鼓励其写字讲述病情这个很小的细节,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把医生的善良、细心、尽职等特点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让人难以忘怀。
这就是“以小见大”的魅力所在。
方法二:用小题材表现重大主题。
即用日常生活中普通事例,来反映爱国、改革等重大主题。
请看:认识一个广东高要人,姓章,三个儿子分别叫长江、黄河、珠江。
拿江河取名的不少,如范长江、潘长江,都是不小的腕儿,但同出一门,一口气将中国三大水系一网打尽,摆起一统江湖之势,就少见了。
我调侃老章:“难怪你们家财源滚滚啊,别人种菜种果严重缺水,你们家却从无此忧……”哦,忘了事先介绍。
老章虽说是广东高要人,却早已移民澳大利亚,在悉尼拥有自己的农场,全家人都是菜农。
老章略显尴尬地笑笑说:“三个孩子的名,全是他爷爷取的呢。
”一个来自福清,移民到澳大利亚来的福建人,姓胡,给出生在澳洲的孙子外孙取名:华泰(华山、泰山)、恒岳(恒山)、武夷(武夷山)、昆仑……幸而老胡不是清朝人,否则大兴文字狱的皇帝佬可要揪住他的小辫子了——十有八九是想造反了,一家子将三山五岳全包了。
我的女儿,2006年11月出生于悉尼,我给她取名蔡朵行之。
注册出生资料时,注册官一再拼读:“duoxingzhi cai,duoxingzhi cai(西方人习惯名在前,姓在后)。
”他不明白,为何不入乡随俗取个简简单单的、人人皆知的英文名,如海伦、玛丽之类。
其实,女儿也有英文名,isabelle,权当乳名使用,原意为高贵、美丽,受到了上帝的关照。
但正式进入法律文件的女儿的名字,我坚决要求采用中国式的名字。
注册官终于办好了女儿的出生证明文书,指着名字问:“这是什么意思?我有点儿得意了:“朵,寓意我的女儿像花骨朵儿一样美丽;行之,来源于一句佛语,唯有不停地走才能回家。
我们万里迢迢从中国来到澳洲,但我希望她长大后不管走多远,最后都要回到中国。
另外,中国有句老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希望她长大后牢记……”说了等于白说,注册官满脸疑惑地看着我。
在澳大利亚,仅新威尔士一个省,2007年的新生儿注册名为杰克的男孩儿就超过700个,注册伊莎贝拉的女孩儿则有近600人——外国人好像太不把取名当回事了,在商场里喊一声“汤姆”,会有十几个人同时回头。
注册官每天办理生、死、婚、离各式文书,按说见多识广,可他未必知道,世上有这么一种人,哪怕移民到喜马拉雅山的山尖上或者被扔到斯堪的那维亚海沟沟底,也绝对不会随随便便对待自己的名字,他们总会想方设法在这日常使用的符号里,留住自己的“根”。
他们用这种美丽的方式来提醒自己和告诫后代——我们来自何方,我们的心在何方。
短文所要表达的主题是海外华人浓浓的思乡情、爱国情,但作者没有直接写海外华人是如何思念故土的,而是选取了他们给子女取中文名字这一现象,巧妙地把他们内心对祖国的深情表达了出来。
如此“以小见大”,令人回味。
三是用小故事揭示深刻哲理。
即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以及自然界中动植物的小故事,来揭示某一人生哲理。
运用这一手法的小品文非常多,例如:地理老师把一幅世界河流分布示意图挂在黑板上,问:“同学们,这幅示意图上的河流有什么特点呢?”“都不是直的,而是弯弯的。
”同学们回答。
“为什么会这样呢?河流为什么不走直路,而偏偏要走弯路呢?”老师继续问。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河流走弯路,拉长了流程,河流也因此拥有了更大的流量,当夏季洪水来临时,就不会水满为患了;有的说,由于河流的流程长了,每个单位河段的流量就相对减少,河水对河床的冲击力也随之减弱,这起到了保护河床的作用……“同学们,你们说的都对。
”老师说,“但在我看来,河流为什么不走直路而走弯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河流在前进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有些障碍是无法逾越的,所以它只能选择弯路,绕道而行;也正因为走弯路,让它避开了一道道障碍,最终抵达了遥远的大海。
”说到这里,老师突然把话题一转,“其实,人生也是如此,难免遇到坎坷、挫折,要把曲折的人生看成是一种常态,不悲观失望,不长吁短叹,不停滞不前,把走弯路看成是前行的另一种形式、另一条途径,这样你也可以像那些走弯路的河流一样,抵达遥远的人生大海。
”文中,老师借助河流走弯路这一自然现象,表达了“走弯路是人生常态,要坦然面对人生挫折”这一人生哲理,是典型的“以小见大”写法。
在运用“以小见大”这一手法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小”和“大”之间要有紧密联系,也就是说借助于你所描绘的“小”要能看到你所要表达的“大”;二是要尽可能把“小”描写得详细一点儿,生动一点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三是要巧妙地将“大”点出来,以凸现文章主旨。
【佳作展示】三爷爷家的地板一考生三爷爷是木匠,听爷爷讲,30多年前三爷爷成家时,仅分得两间低矮的草房。
要强的三爷爷新婚一个月后,就咬牙离开三奶奶,去了东北打工。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三爷爷家一鸣惊人,盖起了全庄第一座大瓦房,红砖、青瓦、玻璃窗,让左邻右舍羡慕不已。
更让到三爷爷家参观的人咂舌的是,三爷爷家的地面上竟然铺着崭新的大青砖,整整齐齐,干干净净。
要知道,那时不少人家住的还是泥土墙、茅草屋,屋上的砖瓦少得数得过来,把大砖铺地当地板,那可是想都不敢想的。
为此,三爷爷家风光了好几年,方圆三五里的人家盖新房,都要来向他取经,学他用大青砖铺地。
几年后,走南闯北的三爷爷发现,外地不少人家的地面铺的是水泥板,方方正正的,特别清爽,不像自家的大青砖,黑乎乎的,上面还长青苔,很难打扫。
动了心的三爷爷说干就干,把屋里的大青砖清出去铺了院子,买不到现成的水泥板,就请了两个瓦匠,自己浇筑。
一周后,三爷爷家的地面变成了平整的水泥板。
20世纪90年代中期,庄上绝大数人家都住上了大瓦房,不少人家建新房时地面不再铺方块水泥板,而是先做光滑的水泥地,然后刷上红漆,像电影里的红地毯一样,富贵大气。
在外打工的三爷爷回到家,见自家的水泥板落后了,和三奶奶合计后,立马进料雇工,把水泥板翻铺到院子里,把院中的大青砖重新挑进屋中,用锤子砸碎垫底,然后水泥抹地,上漆,硬是抢在春节前完了工。
转眼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三爷爷、三奶奶觉得自家的红水泥地面不如城里人家的陶瓷地砖好看,这次不仅要把三间屋都铺上新地板,而且还要把屋里屋外粉刷一下,内墙还刷上白涂料呢。
两周后,三爷爷家装修好了,墙壁洁白无瑕,地面墨绿如茵,令人赏心悦目。
三爷爷乐呵呵地说:“这下,恐怕10年也不会落后了。
”一桌子人连连点头称是。
可是爷爷告诉我说,谁也没有想到,不到3年,庄上就有人家盖了楼房,接着,小别墅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装修也越来越高档。
腰包早已鼓起来的三爷爷再也坐不住了,拆掉老房,建起新楼,客厅铺大理石,卧室铺木地板,儿子的书房里还铺上了地毯。
现在,手脚勤快的三奶奶总是把地板擦得一尘不染,锃亮照人,叫你都不忍下脚。
真不知道,三爷爷家的地板还会不会再变。
【点评】文章主要写了三爷爷家地板的变迁,在写作上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以小见大。
作者通过三爷爷家地板20年来不断“升级”这一独特视角,巧妙地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从一个侧面讴歌了党的富民政策,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二是线索明了。
全文围绕“地板”这一关键词,写了三爷爷家地板的5次变迁,文脉清晰,一气呵成,余味无穷。
三是语言简练。
写了三爷爷家5次铺地板的前因后果,过渡自然,语言简洁而不失生动。
对人物的描写虽仅有只言片语,却准确表现出了人物当时的心情。
一滴水里见阳光——浅谈作文中“以小见大”的运用学生甲感叹:老师,我们的生活太单调了----家庭、学校,两点一线;读书、吃饭、睡觉,三位一体:真的没有素材好写。
学生乙抱怨:老师,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都是日常生活琐事,再平淡平常不过,的确写不深刻,写不新颖。
每每布置作文,总会听到学生的感叹和抱怨;每每批改作文,总难免皱起眉头感慨:写得太平淡、太肤浅、太少创意了。
教七年级的孩子,这种体会更深刻。
诚然,大多数人尤其是学生的生活大都是平平淡淡的,发生在身边的大都是生活小事,缺少惊心动魄的场面,也很少曲折离奇的情节,材料好像都不典型,都不深刻。
其实,“平平淡淡才是真”,生活处处皆文章,一滴水也能反映太阳的光辉。
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精心选择,许多生活小事都能得深刻,写出新意,也都可像金子一样闪着耀眼的光芒,照亮读者的视线,照亮读者的心灵。
那么,怎样让学生都能挖掘到生活中的金子,而且让这金子闪闪发亮,照亮你我他呢?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中的《蝉》、《贝壳》和《散步》都告诉我应该教给学生有关“以小见大”写作手法的知识,培养学生“以小见大”的能力。
什么是“以小见大”呢?“以小见大”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
“小题材”,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个细节,可以是整体中的一个小部分,也可以是一件小物品、一只小动物、一棵小植物,还可以是一个小人物……“大主题”,它可以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思想,也可以是对人类社会的繁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种道德和一份情感……巴尔扎克曾说过,成功的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
从小事、细节、小部分、小物件、小人物着笔,往往能写出“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揭示出大主题的好文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