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断句技巧
中考文言文断句技巧整理资料

中考文言文断句技巧什么叫断句?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
现代用的标点符号是“句读”的发展,所以用标点符号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文言文断句口诀:常用虚词是标志抓住“曰”“云”“言”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借助修辞与骈句相同词语相连中间断根据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断句规律:一、常用虚词是标志(一)常用句末语气词(句尾助词)后面可断句。
如“矣、耶、哉、与(欤)、焉、兮、耳、而已、(乎)、(者)、(也)”等。
特殊情况:1、“者”,在作“……的人”或者表示间断停顿、或“者也”连用时,其后不能断句。
2、也”也常用在句间,表句间语气舒缓,诵读时不能停顿,其后不能断句。
3、“乎”有时用在句中同“于”,作介词(如:生乎吾前),其后不能断句。
(二)常用句首语气词(发语词)前面可断句。
如“岂(岂独)、其、盖、唯、盍、夫、且、且夫、若夫”等。
(三)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前后都可断句。
如“嗟夫、嗟乎、呜呼”等。
(四)常用句首时间词前可断句。
如“顷之、俄顷、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俄、有间”等。
(五)常用句首关联词前面大多可断句。
如“故、故而、是故、以故、(然)、因、(而)、(于是)、苟、纵、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虽然、至于”等。
二、抓住“曰”“云”“言”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曰”“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且大多用冒号顿开,后面“曰”的内容一般要加双引号。
如果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三、习惯句式掌握住(一)表示感叹的固定格式如:1、何其……也(译为“多么……啊”。
)2、一/壹何……(译为“多么……啊”)3、(其)……之谓也/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4、直/特……耳(只不过……罢了!)5、惟……耳(只是……罢了!)6、亦……哉(也真是……啊!)(二)表揣度的固定格式1、得无……乎/耶/邪(可译为"该不会/恐怕/莫不是/只怕是/莫非……吧")2、无乃……乎(耶)(译为“恐怕……吧?”)(兼表反问)3、……庶几……欤(……或许……吧?)4、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三)表疑问的固定格式1、可得……欤2、孰与……乎3、如……何4、奈……何5、若……何6、何……焉为7、何也(何……也)8、何哉(何……哉)9、何以……?10、何所……?11、何为……?(四)表反问的固定格式1、何……之有(宋何罪之有?)(“有何……”的到装)2、何……为(何辞为?)3、不亦……乎(不亦说乎?)4、无乃……乎(无乃不可乎?)5、得无……乎(得无异乎?)6、其……乎/也/耶7、安……哉8、况……乎(五) 表选择的固定格式1、与其……孰若(无宁) ……(可译为“与其……哪里比得上(不如)……”。
中考文言文断句八大方法(一)

中考文言文断句八大方法(一)中考文言文断句八大1. 根据句中停顿断句法•停顿位置:文言文中的句子通常由多个字组成,并且在书写时会略去标点符号。
根据句子内的停顿位置来进行断句。
•停顿词:在文言文中,某些词汇常常用作停顿词,如“而、之、乎、何、也、应、不、者”等。
如果句子内含有这些停顿词,可以在停顿词后面断句。
2. 根据语法断句法•句号、问号、感叹号:根据文言文的句号、问号和感叹号进行断句。
在文言文中,这些标点符号通常不出现,但可以根据句子意思补充适当的标点符号。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子通常采用主谓宾结构,即主语、谓语和宾语的组合。
可以根据主谓宾结构进行断句。
3. 根据意义断句法•词组结构:文言文中的一些词组通常在句中有明显的结构,可以根据这些结构来进行断句。
如“以…为…”、“无论…还是…”等。
•并列结构:如果句子中存在并列结构,可以根据并列结构的位置进行断句。
如“既…又…”、“或…或…”等。
4. 根据修辞断句法•修辞手法: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很多,如对偶、反复、排比等。
可以根据修辞手法的出现位置进行断句。
如果修辞手法出现在一个句子的两个部分之间,可以在修辞手法的位置进行断句。
5. 根据连词断句法•连词:在文言文中,一些连词常常用作衔接句子的作用,如“而、亦、乃、故”等。
可以根据这些连词的出现位置进行断句。
6. 根据修饰语断句法•修饰语:文言文中的修饰语通常用来修饰主语、宾语或动词。
可以根据修饰语的位置进行断句。
7. 根据标点符号断句法•分号、逗号:文言文中也会使用分号和逗号来表示句子之间的关系。
可以根据这些标点符号进行断句。
8. 根据词义断句法•词义: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义来进行断句。
如果一组词语在句子中有明显的意义划分,可以根据这些词语的意义进行断句。
以上是中考文言文断句的八种常见方法。
在实践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结合多种方法进行断句,以确保句子的语义清晰、表达准确。
断句不仅是对文言文重要的解读工具,也是提高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的有效练习方法。
中考文言文断句技巧

小试牛刀:
1、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划四处)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译文:沛公说:“他和你谁年长?”良说:“他 比我年长。”沛公说:“你帮我喊他进来,我得 以兄弟之礼对待他。”
2、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 映光而读之 。(划两处)
11.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 原曰:“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划三处)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苟欲学, 不须资也。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 原曰:“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苟欲学,不须资也。 译文:邴原小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就 开始哭,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孩子,你为什么哭泣?” 邴原回答说:“凡是能够读书的人,都是一些有父母的孩 子。我第一羡慕他们有父母亲,第二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内心感到十分悲伤,所以就哭了。”老师哀怜地说:“孩 子如果你想学(我传授你知识)不收学费。
9.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 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 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译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 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 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 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 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 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文言文阅读文言断句分析-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备考宝典(全国通用)原卷版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备考宝典(全国通用)文言文阅读文言断句分析(原卷版)T知识点讲解方法一、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通读全句,联系全文、全段或语境,弄清写了些什么内容。
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方法二、借助名词(代词)断句考点梳理:在名词代词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谁做什么事情。
在阅读中,随时标出篇段中的名词。
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
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常见代词有:吾、余、予、尔、汝、公、卿、君、彼、此、其、之方法三、利用对话标志断句。
考点梳理: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考点梳理: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常用虚词是标志:古人喜欢“之乎者也”这些虚词,用在句子的开头或者结尾虚词通常是语气词,可以在其前后断句。
①句首的语气词(发语词):其、盖、唯、夫、且夫、若夫、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②在句首的关联词: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可断句;③常在句首的时间词:顷之、向之、末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④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典例剖析: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方法五、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考点梳理: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顶真句等,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
2020年语文中考文言文复习之(三)文言断句

(三)文言断句
(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B ) A. 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 B. 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 C. 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 D. 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 【解析】分析词语的意思,“入”指“在家里”,“出”指“在外面”,再根据 所学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可知正确断句应为:旷日持久而 不得兽/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
记》)
(三)文言断句
技法五:借助固定句式断句。 1. 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句式,如:“……者,…… 也”“不 亦 ……
乎 ”“何 …… 之 有 ”“孰 与 …… ” “为……所……”“受 …… 于 ……”“如 …… 何”“可得……欤”等,根据这些句式也可断句。
例: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 说乎?(《〈论语〉十二章》)③何陋之有?(《陋室铭》)④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 【语段三】黄州定惠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 已五醉其下矣。今年复与参寥禅师及二三子访焉则园已易主。主虽市井人然以予 故稍加培治。
(三)文言断句
【语段四】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 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 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 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三)文言断句
(5)故 渔 者 歌 曰 /巴 东 三 峡 巫 峡 长 /猿 鸣 三 声 泪 沾 裳(断2处) (6)居 庙 堂 之 高 则 忧 其 民 /处 江 湖 之 远 则 忧 其 君(断1处) (7)安 陵 君 受 地 于 先 王 而 守 之 /虽 千 里 不 敢 易 也 /岂 直 五 百 里 哉(断2处) (8)以 中 有 足 乐 者/不 知 口 体 之 奉 不 若 人 也/盖 余 之 勤 且 艰 若 此(断2处)
中考复习文言文断句专题 精题精讲

专题四:文言文断句专项练习一、解题策略断句时,要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
断句主要考查句末,句内可断可不断的地方一般忽略不计;并且不要求用明确的标点符号标明,只需要用“/”断开即可。
1、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
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文言中的对话、引文常用“曰”“云”为标志,遇到对话时,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明辨句读,虚词是重要标志。
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断句的地方。
文言文夺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情感。
(1)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2)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
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3)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开。
(4)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5)注意事项:“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开(“而”表转折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的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
4、找出动词,明确句意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
找到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可以正确断句。
5、借助名词(代词)断句跟现代汉语一样,文言中的名词、代词一般也用来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
找出这些关键词语,据此断句也很方便。
中考文言文断句技巧课件

二、抓住标志
3.抓住修辞标志
C.以“反复”确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 方法。一些文言文中会有大段反复,抓住这一特点,自 然有助于断句。
二、抓住标志
3.抓住修辞标志
D.句式标志
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如倒装句、判断句、被动 句等,都可以作为我们断句的切入点。 如:“薛谭学讴于秦青(人名)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 辞归。” (《列子·汤问》)
课堂练习
练习一
节因共白帝曰郃 xiá等常与藩国交通有恶意数称永乐 声势受取狼籍步兵校尉刘纳及永乐少府陈球卫尉阳球 交通书疏谋议不轨帝大怒策免郃郃与球及刘纳阳球皆 下狱死
答案:
答案:节因共白帝曰/郃等常与藩国交通/有恶意/数称永 乐声势/受取狼籍/步兵校尉刘纳及永乐少府陈球/卫尉阳 球交通书疏/谋议不轨/帝大怒/策免郃/郃与球及刘纳/阳 球皆下狱死
解析:
解析:要给画线部分文字断句,可以先寻找作为断句 标志的虚词:盖、于、而、夫、惟、是以、乃、虽、 者、故、也;再确定所列虚词所处位置:“盖、而、 夫、惟、是以、乃、虽、故”属于句首虚词,“者、 也”属于句尾虚词,“于”属于句中虚词。由此,就 可以准确断句。
答案:
答案:盖其患在于责其义之太深/而求其法之 太切/夫六经之道/惟其近于人情/是以久传而不 废/而世之迂学/乃皆曲为之说/虽其义之不至于 此者/必强牵合以为如此/故其论委曲而莫通也
对文言文句子成分的组合方式、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理 解不透,掌握不牢。
例如: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 (《史 记·秦始皇本纪》)
错误: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
这句话是说,彗星又一次在西方出现,一共经过十六天;不是说夏太后死于 十六日那天。东汉前古人用干支记日,数字和“日”连用,并非说某月某日。 应改为: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彗星又一次在西方出现,一共经 过十六天,夏太后就离世了。)
中考语文 文言文断句技巧与针对练习

二、虚词断句法
句首: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且夫、 嗟夫、嗟乎、呜呼 句首时间词:顷之、俄顷、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俄、有间 句尾:也、矣、焉、耳、耶(邪)、与(欤)、哉、夫 疑问词:何、胡、安、曷、奚、曷、孰、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 关联词:向使、苟、故、况、已而、岂非、岂、虽、虽然、纵、纵使、假使、 是故、则、然则、或、而况、已而、于是、岂、岂非 (句首语气词、时间词、句末语气词之后往往断开。关联词、疑问词之前断开)
3.若句首出现表总结性的词语 故 / 自号曰醉翁也。 是以 / 先帝简拔 / 以遗陛下。 遂 / 率 / 子孙荷担者三夫。 于是 / 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故 / 君子有不战,战 / 必胜也。 以是 / 人 / 多以书假余。 乃 / 重修岳阳楼。
4.“古二今一”原则,即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
D.吾/谁与归
“古仁人”是一个短语,不应分开,所以C项错了。 A项是语意转折的停顿,B项是承接上文的连词后停顿,所以这两项对了。 D项是主谓间的停顿,也对。
五、哪些地方不可停顿
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语中不能停顿,否则就把意思读错了 1.偏正短语。 如:而 / 乡邻之生 / 日蹙。得道者 / 多助。
2.介宾短语。 如:不足 / 为外人道也。 3.固定结构。 如:其 / 如土石何?(“如……何”是特殊的固定用法,相当于 “把……怎么样”的意思,不能拆开,必须连读。) 4.起舒缓语气、调节音节作用“之”的前后不能停顿。
针对练习
例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B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文言文断句技巧
什么叫断句?
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
现代用的标点符号是“句读”的发展,所以用标点符号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文言文断句口诀:
常用虚词是标志
抓住“曰”“云”“言”
习惯句式掌握住
固定结构莫拆散
借助修辞与骈句
相同词语相连中间断
根据句子结构成分
文言文断句规律:
一、常用虚词是标志
(一)常用句末语气词(句尾助词)后面可断句。
如“矣、耶、哉、与(欤)、焉、兮、耳、而已、(乎)、(者)、(也)”等。
特殊情况:
1、“者”,在作“……的人”或者表示间断停顿、或“者也”连用时,其后不能断句。
2、也”也常用在句间,表句间语气舒缓,诵读时不能停顿,其后不能断句。
3、“乎”有时用在句中同“于”,作介词(如:生乎吾前),其后不能断句。
(二)常用句首语气词(发语词)前面可断句。
如“岂(岂独)、其、盖、唯、盍、夫、且、且夫、若夫”等。
(三)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前后都可断句。
如“嗟夫、嗟乎、呜呼”等。
(四)常用句首时间词前可断句。
如“顷之、俄顷、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俄、有间”等。
(五)常用句首关联词前面大多可断句。
如“故、故而、是故、以故、(然)、因、(而)、(于是)、苟、纵、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虽然、至于”等。
二、抓住“曰”“云”“言”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曰”“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且大多用冒号顿开,后面“曰”的内容一般要加双引号。
如果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三、习惯句式掌握住
(一)表示感叹的固定格式
如:
1、何其……也(译为“多么……啊”。
)
2、一/壹何……(译为“多么……啊”)
3、(其)……之谓也/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
4、直/特……耳(只不过……罢了!)
5、惟……耳(只是……罢了!)
6、亦……哉(也真是……啊!)
(二)表揣度的固定格式
1、得无……乎/耶/邪
(可译为"该不会/恐怕/莫不是/只怕是/莫非……吧")
2、无乃……乎(耶)
(译为“恐怕……吧?”)(兼表反问)
3、……庶几……欤(……或许……吧?)
4、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
(三)表疑问的固定格式
1、可得……欤
2、孰与……乎
3、如……何
4、奈……何
5、若……何
6、何……焉为
7、何也(何……也)
8、何哉(何……哉)
9、何以……?
10、何所……?
11、何为……?
(四)表反问的固定格式
1、何……之有(宋何罪之有?)(“有何……”的到装)
2、何……为(何辞为?)
3、不亦……乎(不亦说乎?)
4、无乃……乎(无乃不可乎?)
5、得无……乎(得无异乎?)
6、其……乎/也/耶
7、安……哉
8、况……乎
(五) 表选择的固定格式
1、与其……孰若(无宁)?……(可译为“与其……哪里比得上(不如)……”。
)
2、“不……,则……”、“不……即……”(可译为“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3、……,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
4、“非……则……”,“非……而……”,(可译为“不是……就是……”,“不是……却”。
)(六)被动句式
1、为……所…
2、受……于……
3、见……于……
四、固定结构莫拆散
固定词组,不要拆散,可减少断句失误。
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专有名词,如官名、地名、人名,作为独立成分,中间不能断开。
特别是一些特殊的人名,由于古今习惯的不同,很容易混淆。
如:何易于、中期、骑劫等。
五、借助修辞与骈句
借助文言文的两大特点来断句:
1、讲究修辞(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等);
2、句式整齐,四六句多。
⑴顶真:
例: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个例子中就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
⑵对称:
例: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战国策?中山策》)
例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
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
(3)骈偶句多用于赋体文字之中,散文中也有,句子成对儿或成组出现(含有排比、对偶、反复等),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把握句子的节奏,正确断句。
六、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
七、根据句子结构成分断句
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
先找出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往往会句意自见(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
注意:理解划分句子结构时要注意常见的倒装结构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等等。
文言断句小结
常用虚词是标志
抓住“曰”“云”“言”
习惯句式掌握住
固定结构莫拆散
借助修辞与骈句
相同词语相连中间断
根据句子结构成分
此外,还要理解内容大意,联系前后文。
长期培养:看课本(打牢基础)--读经典(培养语感)--常实践(经常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