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赶牲灵》讲述远行男儿的爱情故事

合集下载

从《赶牲灵》谈陕北民歌演唱的风格特点

从《赶牲灵》谈陕北民歌演唱的风格特点

2018-0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从《赶牲灵》谈陕北民歌演唱的风格特点李骏(中国音乐学院,北京100000)摘要:中国民歌种类繁多,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鲜明,传统和现代表现突出。

民歌的演唱作为中国民族声乐的主要内容,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经过几代文艺工作者的努力,在今天已成长为民族声乐的一棵大树,并且在不断地开花、结果。

目前在大部分的专业艺术院校,中国民歌的演唱已经不仅仅是过去的一种抒发情感的方式,而是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课程,对民歌进行采编、整理、演唱和进一步的研究,以将各具风格特色的民歌传承,弘扬和发展中国民族音乐文化。

关键词:民族器乐;陕北民歌;艺术感染力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5-0123-02一、中国民歌的发展、内容和陕北民歌的风格特点(一)中国民歌的发展和主要内容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传统的民族音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它包括民族器乐,民间歌舞音乐,说唱、戏曲音乐和我们的民族声乐。

我们的民族声乐在一段长期发展的过程当中,吸收了大量的戏曲、曲艺的养分,在结合科学的发声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形成的一种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演唱形式。

它包括民歌、戏曲演唱、现代创作歌曲演唱以及民族歌剧的表演等。

而民歌则是这个领域中最基本的内容。

不同风格的民歌有着各自的特点,它们都是劳动人民在平时的生产、生活中创作出来的,代表着他们的心声。

(二)陕北民歌的风格特点陕北是中国民歌的海洋,是民歌荟萃之地。

陕北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和小调三类。

其中以信天游最富特色,最具代表性。

既有婆姨们如泣如诉的低婉吟唱,又有后生们的“拦羊嗓子回牛声”的高歌回荡。

它随着陕北人民的劳动生活和陕北的历史以及民俗活动而诞生,并留传至今。

陕北民歌风格独特,双四度叠置音调大量使用,使旋律中大跳音程随处可见。

在陕北民歌演唱中,主要运用了直音唱法、滑音唱法、颤音唱法、断腔唱法和衬词衬腔唱法等。

陕北民歌十首

陕北民歌十首

陕北民歌十首陕北是中国高原上一处不可多得的苍茫之地,由于这里的历史悠久且地处孤立封闭的环境,使其拥有了丰富多彩的民歌传统。

陕北的民歌以其独特的声调、动人的旋律和浩瀚的歌词,传承了陕北民俗文化的特点,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体现了一种深厚而又脍炙人口的精神。

陕北民歌中有不少优秀的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十首民歌如下:第一首:《把酒当歌》这首民歌的歌词表达了一种无限的悲喜情怀,歌词中有“今宵献君,把酒当歌,迎接我们生命中难得的爱情”“无论困难多么多,爱情可以看做是不变的”等,特别凸显了坚韧不拔的勇气,激发了人们不服输的决心。

第二首:《松花江上》这首歌曲源自太行山北部秦安县,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陕北荒凉苍茫的面貌:“松花江上萧萧秋风,大漠蒙蒙万里雪,碧草如茵满莎路,大河潇潇浩如海”。

这首歌反映了陕北人民的传统风俗,表现了他们对质朴自然、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第三首:《月入黄河》这首歌曲出自陕北平城乡,歌词写道:“月入黄河,万里波涛,我思故乡,漫情思欢,忆陕北,一曲清歌,月洒无量,水溶溶花哄哄”。

这首歌曲描绘了美丽的河流,以及陕北人民对家乡的思念。

第四首:《那个小伙子》这首民歌起源于陕北白河县的大同乡,以一段暧昧的别离情事为主旨,寓意深刻。

歌词中有:“我最爱的那个小伙子,谁知离别一声叹息,永不再见,太多太多,泪尽不尽眼中滴”,深深表达了一种哀伤的情思。

第五首:《大山里的小河》这首歌曲出自神木县,由乡野民谣融入几分陕北族调,小河似乎也成了一位淳朴可爱的姑娘。

歌词中有“大山里有小河流,小河里有一只船,一只船它在流,在流向大海去”,勾勒出一幅迷人的陕北山水风情。

第六首:《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首民歌改编自中国古典文学《梁山伯与祝英台》,主要讲述的是关于爱情的故事,歌词中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相约一场,谁料这份情深”“梁山伯,与祝英台,一场回头见,千里迢迢至今日”,传达出一种美丽而持久的爱情精神。

第七首:《大漠鸿雁》这首民歌改编自汉族神话《黄猿传》,以梦幻的方式写出一幅雄伟的阴山的景象:“大漠雄鸿,黄河渺长,山深处有白云起,谁家小船把家乡去”。

试析陕北民歌《赶牲灵》的艺术特色

试析陕北民歌《赶牲灵》的艺术特色
◎ 民族音乐学

黄河之声 2018年第13期 总第514期
试析陕北民歌《赶牲灵》的艺术特色
刘思齐
(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摘 要:陕北民歌《赶牲灵》歌曲旋律舒展优美,语言朴实大胆。内容上不仅突出了黄土地文化,更是反映了强烈真实 感的陕北生活。本文从文学方面、旋律方面、情感方面以及演唱方式上对陕北民歌《赶牲灵》的艺术特色做一分析。 关键词:《赶牲灵》;文学特色;旋律特点
一、创作背景及作者介绍 (一)歌曲创作背景 “赶牲灵”也称“赶脚”,它跟云贵地区的“赶马帮”十分相 似,也用牲畜(陕北多为骡子和驴)长途为他人运送粮食货物,而 赶着这些牲畜运送货物的人则被称之为赶牲灵者亦或脚夫。对于这 些给自己带来利益的牲畜,脚夫们亲切的称它们为“牲灵”。黄土 高原山陡路遥,地僻人稀。赶一趟牲灵少则要十天半月,多则一季 半年,而脚夫们的家人因惦念他们,便时常会向路过的赶牲灵队伍 探问自己的亲人。正是这样的情形,便有了这首对赶牲灵者生活经 历写照的《赶牲灵》。 (二)歌曲作者介绍 《赶牲灵》这首陕北民歌是由陕西吴堡县张家焉村的民间艺人 张天恩编创的。青少年时期的张天恩是赶牲灵走三边的脚夫,一直 为边区驮盐送炭以及干一些其他行旅运送等事宜。张天恩不仅创作 了《赶牲灵》,还有其他类似的许多陕北民歌,例如:《跑旱船》、 《十劝劝的人儿》、《白面馍馍虱点点》等,而其中的《赶牲灵》则 被誉为“中国陕北民歌之首”。 二、作品的文学特色 (一)地域文化 陕北地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黄土层非常厚,地质也比较软。 由于常年的雨水冲刷形成了“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山形地貌。 这里的土地贫瘠,主要农作物只有小米。交通不发达的过去,人们 只有靠这些力气大走路快的“牲灵”来驮运其他发达地区货物用来 生活,所以就有了这群赶牲灵搞运输的人们。 (二)语言特征 陕北民歌大多都是通过真实生活编写的,因此这些民歌大都如 同口语,信口唱来,曲调自由舒畅。如作品《赶牲灵》中“你若是 我滴哥哥呦,招一招(的)那个手,哎呀你不是我滴哥哥呦,(奥)走 你(得滴)那个路。”滚烫的语言,不加任何修饰,直白大胆的表 现了一个女子对一个后生的思念之情。 (三)风土人情 在自由奔放的陕北人看来,只有“嘴对嘴”、“肉贴肉”的爱 情才是最自然、最真挚、最炽热的。只有这样才是爱到心里爱到骨 子里的,这样才能咀嚼、吮吸到冰糖一样的甘甜。他们随便,他们 豪放,在庄稼地里,他们可以用沾满粪土的手拿起馒头大口大口的 啃,他们可以毫无顾忌毫无忌惮地在任意场合跟婆姨们开玩笑。 三、作品的旋律特点 (一)从音阶上看 《赶牲灵》是以五声音阶为主,有些地方出现过度音“si”,但

陕北民歌《赶牲灵》的二度创作

陕北民歌《赶牲灵》的二度创作

陕北民歌《赶牲灵》的二度创作作者:周晓雯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5年第05期【摘要】本文结合最具代表性的陕北民歌《赶牲灵》分析其歌词、音乐,深度挖掘了该歌的内涵。

并从声情并茂的角度谈了对该曲的二度创作的认识。

【关键词】民歌;《赶牲灵》二度创作【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这是我国古代《乐记》对音乐的描述。

人们可以用不同的音调来表达不同的感情。

我们又可以说音乐是一门表演艺术同时也是表现艺术。

而声乐艺术是在创作的基础上的继续创作,我们称之为二度创作。

由于一度创作的各种细节不能完全体现于承载物(谱面),所以我认为二度创作的第一步就是从谱面、创作背景来研究原作,忠于原作的基本内容与思想。

如何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呢,首先要通过分析歌词,分析音乐。

接下来,二度创作中最难把握的是处理好“声”与“情”的关系。

最后,任何乐曲都要通过舞台表演展示给观众,这也是二度创作中最重要的一步。

一、通过分析歌词,音乐深刻理解一度创作众所周知,陕北民歌有一种质朴的感觉,以及他发自内心的表白,让人听后觉得荡气回肠。

这是和陕北特殊的地理位置相关联的。

陕北地处我国内陆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上,该地区相对封闭,人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耕作,劳累时,困难时,抒发着陕北人的情感。

正因为如此,它在中华文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陕北人用一种大气、苍凉、直率的音乐语言充分抒发着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

在陕北民歌中有很多口语化甚至带有土字的歌词,如“馍”、“瞭”、“拾”、“灰不塌塌”等。

这使得音乐连贯自然,歌词也意味深长。

不仅听起来朴实真切,唱起来顺口,而且在情感上也容易使人产生共鸣。

使人联想到陕北民歌中主人公的情感。

陕北民歌中经常运用衬腔,这是陕北人的一种语言习惯。

他们在歌曲的开头或结尾加入衬词,如,“哎”、“奥”、“哎呀”,特别是《赶牲灵》中的弱拍上的称词“哎呀”很好地将前后句衔接起来;还有叠字手法的运用,如,“想亲亲”、“手腕腕”、“泪花花”等,他们并不代表具体的意思,但却使得歌曲很有特色。

在歌声中传递乡情——_陕北民歌《新编赶牲灵》的文本分析与演唱要点

在歌声中传递乡情——_陕北民歌《新编赶牲灵》的文本分析与演唱要点

—— 陕北民歌《新编赶牲灵》的文本分析与演唱要点 / 左 婕〔摘 要〕本文以胡廷江改编的陕北民歌《新编赶牲灵》为例,对此曲的文本以及演唱要点进行分析。

文章首先对歌曲的改编背景进行了论述,对原版本的特点进行了说明。

在对此曲文本的分析上,分别从歌词和音乐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在歌词上,此曲主要体现在对陕北方言的运用上,具有浓郁的地域乡土气息。

在内容上,则体现出具有浓郁的叙事性情节特点,并在其中蕴含着真挚的情感。

就音乐而言,本文着重分析了此曲的旋律和节奏,对其中所运用的纯四度音程支架、级进下行三音列、大跳音程、弱起节奏、跨小节切分等进行了论述。

最后则是对该曲的演唱要点进行了概括,认为应当从润腔技术、人物角色的塑造两个方面进行把握。

〔关键词〕陕北民歌;《新编赶牲灵》;文本分析;演唱要点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尤其是存在并发展于各地域、民族间的传统民歌、戏曲、歌舞、曲艺等,为当代民族声乐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当代民族声乐的创作与表演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范本。

《赶牲灵》是一首流传于陕北地区的信天游山歌,具有浓郁的情感特征和乡土气息,特别是质朴的歌词语言和具有风格意味的旋律受到了人们的喜爱,是陕北民歌审美特征的集中体现。

《新编赶牲灵》是当代作曲家胡廷江在原民歌的基础上改编的作品,此曲在改编的过程中,保留了原民歌的风格特征,运用了展衍的手法在原民歌旋律的基础上得以扩充,使此曲更加凸显出了陕北民歌的创编和演唱特点。

本文将从文本分析和演唱要点两个方面谈谈笔者的感受。

一、《新编赶牲灵》的改编背景(一)《赶牲灵》的原版本特点“赶牲灵”又称为“赶脚”,是旧社会一种传统的货物运输方式。

在陕北地区,人们为了谋生,逐渐形成了“走西口”这一社会经济和移民文化现象,“赶牲灵”一般由男人担任,往来长途运输货物,在路上短则数十天,长则半年以上,而留守家中的妇女则盼望丈夫早日归来。

《赶牲灵》就是在这一历史和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一首民歌。

浅析民歌《赶牲灵》

浅析民歌《赶牲灵》

浅析民歌《赶牲灵》作者:滕莹来源:《东方教育》2018年第20期摘要:《赶牲灵》是一首陕北的地方民歌,这首歌为民间艺人张天恩所编创,歌曲突出了黄土地区的文化,反映了陕北地区朴实的人民生活。

本文将从歌曲的创作背景,情感以及演唱技巧方面对陕北民歌《赶牲灵》来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赶牲灵》的文学特色《赶牲灵》是一首陕北民歌。

在旧社会里陕北的许多男人为了谋生,除了“走西口”到外地谋生意外,还有大部分人靠赶牲灵谋生。

“赶牲灵”也叫“赶脚”,就像云贵地区的“赶马帮”,即用牲畜长途的为他人运输货物,赶这些牲畜运送货物的人就称为赶牲灵者。

这些赶牲灵者每赶一趟牲灵都特别辛苦,不仅得翻山越岭而且还得風餐露宿,每赶一趟都需要十天半年的时间。

这些赶牲灵者的家人们都非常惦念他们,每遇着赶牲灵的队伍经过,他们就会去探问自己的亲人情况。

这首《赶牲灵》也就是这么由来的。

陕北民歌是陕北人们农耕生活下最真实的艺术,它形象的概括了黄土高原复杂多样的民俗活动和风貌。

陕北民歌运用陕北方言演唱与传承,因此这些民歌大都如同口语,曲调自由,情感直接、泼辣,不添加任何雕饰。

如《赶牲灵》里面“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哟),三盏盏的(那个)灯,(哎呀)带上了(那个)铃子(哟噢)哇哇得的(那个)声。

”里面的“那个”“哟”“哎呀”“噢”都是使用的陕北方言语气词。

有了这些语气词的衬托,使这首歌曲更加直白直露,野性野气,简单明快的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二、演唱技巧与表演演唱陕北民歌大都使用平腔唱法,即真嗓演唱或以真嗓演唱为主的演唱方法。

在演唱《赶牲灵》这首歌曲的时候需要演唱者运用真假声相结合的方法。

这首歌全曲共有三段,整体来说,有一定的演唱难度。

歌曲的前奏部分是很重要的,前奏一起,演唱者就应该是进入了角色的,前奏的音乐就像是模仿骡子驮着东西“叮叮当当”发出的声音。

这个声音由远到近越来越清新,演唱者这个时候眼睛里一定得要有画面感。

第一段歌词“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哟,三盏盏的(那个)灯,哎呀带上的(那个)铃子哟,(噢)哇哇的(那个)声”在演唱这一段的时候需要使用真假声相结合的演唱技巧,换气口也得严谨,不能唱到自己气息不够了就想当然的换,第一句的换气口在“骡”之后换我认为最为合理。

陕北民歌《赶牲灵》讲述远行男儿的爱情故事 (1)

陕北民歌《赶牲灵》讲述远行男儿的爱情故事 (1)

陕北民歌《赶牲灵》讲述远行男儿的爱情故事-音乐论文陕北民歌《赶牲灵》讲述远行男儿的爱情故事陕北地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黄土层非常厚,而且地质比较软。

由于长年的雨水冲涮形成了“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山形地貌。

这里土地贫瘠、干旱,主要农作物是谷子,几乎没有小麦与大米,多少年来主食一直是小米。

要从外地运输货物进去是非常艰难的事情,只有靠牲口来驮运其他地区的一些货物进去。

面粉、大米这些生活用品是从遥远的关中平原或者宁夏、内蒙河套地区贩运过来。

这两个地方到榆林的距离差不多,都有600 多公里的路程。

这时候,牲口由于其力气大及走路快的特点,成为运输物资的最好选择。

一种特殊的感情让陕北人将牲口有了另一个更加亲切的称呼———牲灵。

陕北的信天游有数十种,《赶牲灵》就属于“信天游”的一种。

《赶牲灵》讲的是一群赶牲口搞运输的人,在路上发生了一个爱情故事。

歌曲曲调简单,感情直白,将事物描写加入其中,有一种曲了情未了的感受。

歌曲中有一句是这样的:白脖子的哈巴哟,朝南的那个咬,赶牲灵我的哥哥哟,过呀来了……这群跑运输的赶牲灵汉子是向北走,到关中平原拉运货物,满载而归。

而这首歌曲就是这群人在漫长的步行过程中,面对一座又一座被征服的群山时,自编自唱的歌曲。

歌曲第一句便是:走头头(那个)骡子哟,三盏盏的(那个)灯,哎呀带上的(那个)铃子哟,噢哇哇得的(那个)声。

讲的是带头的那个头骡子装扮得比较讲究,在笼套顶部两耳之间用铜丝竖扎三簇红缨缨,下端镶着三面圆镜,阳光一照闪闪发光,如同三盏明灯。

头骡子颈部一般会挂一串响铃,前胸下垂两束红缨缨,中间也坠一串响铃,走动时,颈部和胸前的铜铃一步一响,发出清脆的声音,形容为“哇哇声”。

如此装扮会让后面的牲灵群更容易地跟着这个头骡子赶路。

从北往南的路途中,队伍里的小伙子找到了恋人,这成为在漫长的赶路过程中,赶牲灵者之间互相说的事情。

其中有一位唱歌能手就将这个故事顺口唱出来,给旅途中的枯燥时光添加欢乐。

高中鉴赏少数民族民歌

高中鉴赏少数民族民歌

鉴赏少数民族民歌少数民族民歌是指由少数民族人民创作的歌曲,这些歌曲通常反映了少数民族的生活、历史、文化和社会习俗。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少数民族民歌:1.《阿细跳月》:这是一首云南彝族民歌,歌曲表现了彝族青年男女在篝火旁歌舞的欢乐场景。

2.《敖包相会》:这是一首蒙古族民歌,表现了蒙古族青年在敖包前的聚会和恋爱的情景。

3.《北京的金山上》:这是一首藏族民歌,表达了藏族人民对毛主席的感激之情。

4.《猜调》:这是一首云南汉族民歌,表现了男女之间相互猜疑、误解的情景。

5.《采茶》:这是一首云南汉族民歌,描述了采茶女辛勤劳动的情景。

6.《草原恋》:这是一首蒙古族民歌,表现了蒙古族人民对草原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念。

7.《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是一首内蒙古民歌,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解放和幸福生活。

8.《草原夜色美》:这是一首蒙古族民歌,描绘了草原夜色的美丽和宁静。

9.《唱支山歌给党听》:这是一首藏族民歌,表达了藏族人民对党的感激之情。

10.《翻身农奴把歌唱》:这是一首藏族民歌,表现了藏族人民翻身得解放后的喜悦和感激之情。

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音乐,因此少数民族民歌种类繁多,风格各异。

当然,我可以继续为您列举一些其他的少数民族民歌:1.《打支山歌过横排》:这是一首江西客家民歌,表现了客家人民在山区的生活和劳作。

2.《东北好风光》:这是一首东北民歌,描绘了东北地区的美丽风光和丰富资源。

3.《放马山歌》:这是一首云南汉族民歌,表现了放马时的情景和草原的壮阔。

4.《赶牲灵》:这是一首陕北民歌,描述了陕北地区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5.《蝴蝶泉边》:这是一首白族民歌,表现了白族青年男女在蝴蝶泉边的爱情故事。

6.《花儿与少年》:这是一首青海民歌,描述了青海人民的生活和爱情。

7.《槐花几时开》:这是一首四川汉族民歌,表现了一个痴情女子对情郎的思念和等待。

8.《康定情歌》:这是一首四川藏族民歌,表现了康定地区人民的情感和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北民歌《赶牲灵》讲述远行男儿的爱情故事
————————————————————————————————作者:————————————————————————————————日期:
陕北民歌《赶牲灵》讲述远行男儿的爱情故事-音乐论文陕北民歌《赶牲灵》讲述远行男儿的爱情故事
陕北地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黄土层非常厚,而且地质比较软。

由于长年的雨水冲涮形成了“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山形地貌。

这里土地贫瘠、干旱,主要农作物是谷子,几乎没有小麦与大米,多少年来主食一直是小米。

要从外地运输货物进去是非常艰难的事情,只有靠牲口来驮运其他地区的一些货物进去。

面粉、大米这些生活用品是从遥远的关中平原或者宁夏、内蒙河套地区贩运过来。

这两个地方到榆林的距离差不多,都有600 多公里的路程。

这时候,牲口由于其力气大及走路快的特点,成为运输物资的最好选择。

一种特殊的感情让陕北人将牲口有了另一个更加亲切的称呼———牲灵。

陕北的信天游有数十种,《赶牲灵》就属于“信天游”的一种。

《赶牲灵》讲的是一群赶牲口搞运输的人,在路上发生了一个爱情故事。

歌曲曲调简单,感情直白,将事物描写加入其中,有一种曲了情未了的感受。

歌曲中有一句是这样的:白脖子的哈巴哟,朝南的那个咬,赶牲灵我的哥哥哟,过呀来了……这群跑运输的赶牲灵汉子是向北走,到关中平原拉运货物,满载而归。

而这首歌曲就是这群人在漫长的步行过程中,面对一座又一座被征服的群山时,自编自唱的歌曲。

歌曲第一句便是:走头头(那个)骡子哟,三盏盏的(那个)灯,哎呀带上的(那个)铃子哟,噢哇哇得的(那个)声。

讲的是带头的那个头骡子装扮得比较讲究,在笼套顶部两耳之间用铜丝竖扎三簇红缨缨,下端镶着三面圆镜,阳光一照闪闪发光,如同三盏明灯。

头骡子颈部一般会挂一串响铃,前胸下垂两束红缨缨,中间也坠一串响铃,走动时,颈部和胸前的铜铃一步一响,发出清脆的声音,形容为“哇哇声”。


此装扮会让后面的牲灵群更容易地跟着这个头骡子赶路。

从北往南的路途中,队伍里的小伙子找到了恋人,这成为在漫长的赶路过程中,赶牲灵者之间互相说的事情。

其中有一位唱歌能手就将这个故事顺口唱出来,给旅途中的枯燥时光添加欢乐。

他首先从自己看到的头骡子开始:走头头那个骡子哟,三盏盏的那个灯,哎呀带上的那个铃子哟,噢哇哇得的那个声。

这也是陕北民歌最长用的手法。

首先从视觉出发来表达,最直观,给在场所有的人一种亲切觉。

群山还在回荡刚才那嘹亮的歌声,夹杂着赶牲灵人爽朗的笑声、铃声、骡子达达的脚步声,旁边的河水在流淌着,云彩在自由的飘过湛蓝的天,一阵阵风吹过,林木发出沙沙的响声,偶尔会有鸟声长鸣,这一切正像是大自然在给这位劳动的歌者予以伴奏。

在这样一种交响乐式的伴奏下,最后一句歌声破嘴而出,响彻整个山沟:你若是我的哥哥哟,招一招的那个手,哎呀你不是我的哥哥哟,走你的那个路。

这句歌词里有一些诙谐的味道,用妹妹的口气来表达着自我的感受。

表达了妹妹这种盼人心切,一遍遍会认错人,但是也没有关系,不是我的哥哥你就继续走你的路。

歌声已经落下,但是感情好像才刚刚升起,有一种余音未了的感受也好像又要回到开头第一句,才会让焦急等待的妹妹继续着自己的感情生活。

总体看来,这首歌曲正儿八经的来自劳动者自己的生活。

自己对自己劳动及感情生活的真实描写,不娇柔,不造作,只用自己简单直白的感情描写将一切表现的非常优美与动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