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羊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
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实施方案(2021—2023年)

按照《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总体方案(2021—2023年)》要求,为组织实施好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的意义我国先后于1979—1983年、2006—2009年开展了两次全国性畜禽遗传资源调查。
第一次调查,初步摸清了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畜禽遗传资源家底,出版了《中国家畜家禽品种志》,收录品种282个。
第二次调查,在摸底调查基础上,查清了1979年以来畜禽遗传资源的消长变化,编纂出版了《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收录畜禽品种747个。
结合第二次调查结果,农业部修订了《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确定159个地方品种列入名录,国家级保护品种增加了21个。
由于工作基础、交通条件、人文地理等多种原因,第一次调查未涉及西藏、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等5省(自治区)青藏高原区域,新疆部分地州县以及部分边远地区,第二次调查也没有完全覆盖上述地区。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气候环境变化以及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畜禽种质资源群体数量和区域分布发生很大变化,地方品种消失风险加剧,一旦消失灭绝,其蕴含的优异基因、承载的传统农耕文化也将随之消亡,生物多样性也将受到影响。
当前,迫切需要组织开展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摸清畜禽和蜂、蚕遗传资源家底,发掘一批新资源,科学评估资源珍贵稀有程度和濒危状况,实施有效保护,为打好种业翻身仗奠定种质资源基础。
二、主要目标利用3年时间,摸清畜禽遗传资源的群体数量,科学评估其特征特性和生产性能的变化情况,发掘鉴定一批新资源,保护好珍贵稀有濒危资源,实现应收尽收、应保尽保。
分年度实现以下目标。
2021年,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全面启动,完成畜禽遗传资源基本情况普查(面上调查);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数据库投入使用;完成西藏、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等5省(自治区)青藏高原区域及新疆部分地州县畜禽遗传资源重点调查,鉴定发布一批新资源;国家基因库保存遗传材料新增5万份;发布2021年版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
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推进肉牛肉羊生产发展五年行动方案》的通知-农牧发〔2021〕10号

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推进肉牛肉羊生产发展五年行动方案》的通知正文:----------------------------------------------------------------------------------------------------------------------------------------------------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推进肉牛肉羊生产发展五年行动方案》的通知农牧发〔2021〕10号为贯彻《关于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落实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积极发展牛羊生产的要求,促进肉牛肉羊生产高质高效发展,增强牛羊肉供给保障能力,我部制定了《推进肉牛肉羊生产发展五年行动方案》,请按要求抓好贯彻落实。
农业农村部2021年4月20日推进肉牛肉羊生产发展五年行动方案牛羊生产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牛羊肉是百姓“菜篮子”的重要品种。
发展肉牛肉羊生产,对于增强牛羊肉供给保障能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牛羊生产总体保持增长态势,规模化比重不断提高,生产水平逐步提升。
但由于肉牛肉羊产业基础差、生产周期长、养殖方式落后,生产发展不能满足消费快速增长的需要,牛羊肉供给面临一定压力。
为促进肉牛肉羊生产高质高效发展,增强牛羊肉供给保障能力,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与行动目标总体思路: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部署和要求,以牛羊肉增产保供为目标,统筹牧区、农区、南方草山草坡地区牛羊生产,加快转变肉牛肉羊生产方式,围绕增加基础母畜产能、推进品种改良、扩大饲草料供给、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强化质量安全等关键环节,压实地方责任,加大政策支持,强化科技支撑,不断提升牛羊肉综合生产能力、供应保障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全国肉羊遗传改良计划(2015~2025)——之主要肉羊品种的遗传改良思路

全 国肉羊遗传改 良计g1|(2015 2025)
— — 之主要 肉羊品种 的遗传 改 良思路
1 地 方 品种 1.1 绵羊
我 国地方绵羊品种资源丰富 ,一般具有耐粗 饲 、适应性强等特点 ,但生长速度慢 、肉用性能不 佳 。地方绵羊性能测定滞后 ,选育力度不够 ,种 群遗传进展缓慢 。
引进品种遗传改 良的重点是 ,通过持续选育 和种群扩繁 ,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 ,适度引进优 质 种羊 或胚 胎 、精 液等 遗传 物质 ,扩 大育 种群 ,进 行 良种登记 ,逐步形成连续完 整的种羊 系谱档 案 。在场内生产性能测定 的基础上 ,开展统一 、 规范 的跨群遗传评估 ,持续 提高供种能力 和质 量 ,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平 的差距 。同时 ,根据不 同 品种 特 点 ,确 定 适 于杂 交 利 用 的 区域 ,建立 和 优 化杂 交繁 育体 系 ,充 分利 用杂 种优 势 。 4 新 品种培 育
展系统选育 ,培育 肉用 山羊新品种。 2 育成 品种
对 已育 成 的 巴美 肉羊 、昭 乌达 羊 、察 哈尔 羊 等 肉用绵羊 品种 ,南江黄羊 、简州大耳羊等肉用 山羊 品种 ,重 点选 育提高 肉用性 能和群体整齐 度。系统开展性能测定和 良种登记 ,持续提高单 产 水平 和种 群 供种 能力 。加 大 品种 推广力 度 ,筛 选适宜的经济杂交模式 ,发展集约化 、标 准化生 产 。 3 引进 品种
我国引进的肉羊品种较多 ,目前在生产中应 用 的主要有无 角陶赛特 、特克塞尔 、萨福克 、杜 泊 、澳 洲 白 、德 国肉用美 利奴 、南 非 肉用美 利 奴和 波尔山羊等品种 。除作为新品种培育的素材外 , 经过与地方品种多年杂交 ,形成 了多种类型的杂 交群体 ,但缺乏科学的系统选育和杂交利用 。
全国肉羊遗传改良计划

全国肉羊遗传改良计划(2015-2025)我国是养羊大国,羊存栏量、出栏量和羊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加快发展肉羊产业,对于优化畜牧业结构、增加农牧民收入、满足羊肉消费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种业是现代肉羊产业发展的基础,遗传改良是提高肉羊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为加快肉羊遗传改良进程,完善肉羊良种繁育体系,增强肉羊综合生产能力,促进肉羊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制定本计划。
一、我国肉羊遗传改良现状1949年以来,我国绵羊、山羊饲养和育种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近三十年来,在市场拉动下,我国羊育种方向由毛用为主逐步转向肉用为主,肉羊良种繁育和遗传改良工作稳步推进,对提升肉羊产业发展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遗传资源丰富多样我国绵羊、山羊遗传资源十分丰富,列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羊志》中的地方品种共100个,其中绵羊42个、山羊58个。
小尾寒羊等27个优良地方品种纳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这些地方品种耐粗饲、抗逆性和抗病力强,生产性能各具特色,是我国肉羊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和育种素材。
同时,从国外引进了一批优良肉羊品种,育成肉用绵羊品种3个、山羊品种2个,丰富了我国肉羊遗传资源。
(二)良种繁育体系初步建立与区域布局相适应,以原种场和资源场为核心,以繁育场为支撑,满足不同生产方式和生产规模需求的肉羊良种繁育体系初步建立。
截止2014年底,全国共有1730个种羊场,其中绵羊种羊场814个,存栏种羊250.2万只;山羊种羊场916个,存栏种羊82.4万只;国家级羊资源保种场20个、保护区4个。
(三)生产水平稳步提高随着良种的普及和饲养管理方式的改进,肉羊个体生产性能明显提高,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2014年,全国羊存栏3.03亿只、出栏2.87亿只,比1980年分别增加1.16亿只、2.45亿只,年均增长1.4%、5.8%;羊肉产量428.2万吨,是1980年的9倍。
羊出栏率由1980年的23%提高到2014年的95%,胴体重由10.5公斤提高到14.9公斤。
全国肉羊遗传改良计划(2015-2025)

畜 牧业结构 、增加农牧 民收入 、满 足羊 肉消费需求 、促进社会 和谐稳 定具 有重要作用 。种业是现代 肉羊 产业 发展 的基 础 ,遗传改 良是 提高
肉羊产业竞争力 的重要抓 手。为加
种羊场 育种基础设施 和装备落后 , 育种技 术力量不足 ,核心群体规模
小 ,种 羊 质 量参 差 不 齐 ,生 产 性 能不 高。三是 良种 培育进展缓慢 。
9 8 0 年 的9 倍 。羊 出栏率 录 》。这 些地方 品种 耐粗饲 、抗逆 万 吨 ,是 1 ( 二 )总体 目标
9 8 0 年 的2 3 %提 高 到 2 0 1 4 年 的 性 和抗 病 力 强 ,生 产 性 能各 具 特 由 1
4 . 9 公斤 。 宝贵资源 和育 种素材 。同时 ,从 国 1
1 0
羊 群体 生产 性能稳步提高 。
个。 改 良工作 稳步推进 ,对提升 肉羊 产 区 4
个 ,存 栏种 羊 2 5 0 . 2 万 只 ;山羊 种
产品 品质为主攻方 向 ,以提升供种
业发展水平发挥 了重要作用 。
能力和 质量 为核心 ,以国家 肉羊 核 随着 良种 的普 及 和饲 养 管 理 ( 一) 遗 传资源丰富多样 心育种场 为载体 ,加强 政策扶持 , 我 国绵 羊 、山 羊遗 传 资 源 十 方 式 的 改进 ,肉羊 个 体 生 产性 能 强化科技 支撑 ,完善 良繁体系 ,规
一
丰富了我 国肉羊遗传资源 。
( 二 )良种繁育体 系初 步建立
些 亟待解决 的突 出问题 。一是基 地 方品种开展本 品种选育 ,持续选
与 区域 布 局 相 适 应 , 以原 种 础工作滞后 。选育和杂交 利用工作 育 提高育成 品种和主要引 进品种性 场和资源场 为核心 ,以繁育场为支 缺乏有效 的规划与指导 。品种选育 能 ,培育 1 0 个 左右 肉羊新 品种 ,肉 撑 ,满足不 同生产方式 和生产规模 手段落后 , 良种登记 、性 能测定 、
农业农村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9395号建议的答复

农业农村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9395号建议的答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农村部•【公布日期】2021.06.25•【文号】农办议〔2021〕32号•【施行日期】2021.06.2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畜牧业正文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9395号建议的答复农办议〔2021〕32号杨海蓉代表:您提出的关于对甘肃高山细毛羊保种扩繁及基地建设给予政策扶持的建议收悉。
经商国家发展改革委,现答复如下。
甘肃高山细毛羊1981年由甘肃省培育而成,属毛肉兼用细毛羊培育品种,对海拔2600m以上的高寒山区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体质结实,肉用性能好,毛用性能优良。
我部高度重视甘肃省畜禽种业发展,“十三五”期间通过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共安排甘肃省中央预算内基本投资4300万元,支持实施包括资源保护、育种创新、测试评价和良种繁育在内的畜禽种业项目,今年又专门安排实施兰州大尾羊和甘南牦牛等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建设项目。
2021年还通过中央财政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安排280万元补助甘肃省相关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的饲料和防疫等方面支出。
下一步,我部将统筹现有政策渠道,加大对甘肃省畜禽种业支持力度。
一是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
近期,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已经部署启动,今年将完成包括甘肃高山细毛羊在内的畜禽遗传资源面上普查行动,加快查清甘肃高山细毛羊数量和分布情况,推动通过“一品一策”保护措施,切实加大甘肃高山细毛羊资源保护力度。
二是加强品种选育工作。
今年4月,我部新一轮全国羊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提出,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机制,完善以国家羊核心育种场为主体的良种繁育体系,不断提升羊种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甘肃省可依据改良计划内容,结合甘肃高山细毛羊实际,确定选育方向,制定科学的技术路线,推进开展提纯复壮,提升生产效能和产业效益。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肉羊遗传改良计划工作领导小组与专家组名单的通知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肉羊遗传改良计划工作领导小组与专家组名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5.12.01•【文号】农办牧〔2015〕31号•【施行日期】2015.12.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科技正文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肉羊遗传改良计划工作领导小组与专家组名单的通知农办牧〔2015〕3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畜牧兽医(农牧、农业)局(厅、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畜牧兽医局:为加快肉羊遗传改良进程,我部制定印发了《全国肉羊遗传改良计划(2015—2025)》(以下简称《改良计划》)。
为保障肉羊遗传改良工作顺利开展,我部决定成立全国肉羊遗传改良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组。
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领导小组成员由畜牧业司和全国畜牧总站有关同志及专家组成,负责《改良计划》实施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监督管理、绩效评价等。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改良计划》组织实施,办公室设在全国畜牧总站牧业发展处。
二、专家组为全国肉羊遗传改良提供技术支撑,在办公室的组织下,制定重点选育品种的遗传改良方案和有关技术规范,研究重大技术问题,开展技术指导与培训等。
三、各地要加强组织协调,认真做好本区域内国家肉羊核心育种场的资格审查与推荐工作,扎实推进肉羊生产性能测定、良种登记和杂交改良,加大支持力度,健全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加快品种改良步伐,不断提高肉羊生产良种化水平。
四、领导小组实行职务委任制。
畜牧业司和全国畜牧总站如遇人员变动,不再另行发文。
附件:全国肉羊遗传改良计划工作领导小组与专家组名单农业部办公厅2015年12月1日附件全国肉羊遗传改良计划工作领导小组与专家组名单一、领导小组组长:王俊勋副组长:何新天成员:左玲玲王志刚王健杜立新张金松办公室主任:何新天副主任:左玲玲王志刚杜立新成员:王健张金松邱小田王皓二、专家组组长:杜立新教授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组长:李发弟教授兰州大学田可川研究员新疆畜牧科学院成员:李金泉教授内蒙古农业大学马月辉研究员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周平研究员新疆农垦科学院柳楠教授青岛农业大学张红平教授四川农业大学洪琼花研究员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陈玉林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曲绪仙推广研究员山东省畜牧总站罗海玲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张莉副研究员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秘书:张莉。
推进我国畜禽种业发展

推进我国畜禽种业发展策划|采编部执行|王旭畜禽种业是畜牧业发展的根基,是畜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为推进畜禽种业发展,2008年以来农业农村部陆续发布实施了奶牛、生猪、肉牛、蛋鸡、肉鸡和肉羊遗传改良计划,有力推进了我国畜禽种业发展。
种源立足国内有保障,风险可管控,为我国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丰富百姓“菜篮子”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1年4月23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实施《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提出未来15年推进畜禽种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明确了主要畜禽遗传改良的目标任务和技术路线。
据介绍,作为国家层面启动的第二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实施范围包括生猪、奶牛、肉牛、羊、驴等家畜品种,蛋鸡、肉鸡、水禽等家禽品种,以及蜜蜂、蚕等。
重点聚焦全面强化自主创新、全面强化育种基础、全面强化育种体系和全面强化企业主体等主要任务,力争建成比较完善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显著提升种畜禽生产性能和品质水平,自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突破性品种,确保畜禽核心种源自主可控。
本期特别关注我们将全文刊登全国生猪、蛋鸡、肉鸡遗传改良计划,为畜禽遗传改良计划顺利实施,筑牢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人民美好生活的种业根基提供支撑。
(更多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国畜牧业)(漫画│青菜)养猪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
良种是保障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提升生猪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09—2020年)》实施以来,我国生猪种业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高,良种供给能力不断增强,有力地支撑了生猪产业发展。
为进一步提升我国生猪种业创新能力,引领和支撑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计划。
一、基础与要求1.发展基础。
近10年来,我国生猪遗传改良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建成了相对完善的育种体系。
遴选了89家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和4家服务于核心场间遗传交流的种公猪站,覆盖全国24个省。
组建了15万头的核心群,累计收集品种登记数据近900万条、有效性能测定数据700万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羊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我国既是羊产品生产、消费大国,也是羊毛、羊绒制品出口大国,羊存栏量、出栏量、肉产量和绒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发展羊产业对增加农牧民收入、保障供给、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
种业是现代羊产业发展的基石,遗传改良是提高羊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自《全国肉羊遗传改良计划(2015—2025年)》实施以来,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肉羊种业的发展。
为加快推进羊种业的高质量发展,在前期肉羊遗传改良工作的基础上,制修订本计划。
一、基础与要求(一)发展基础。
近些年,我国羊遗传改良工作积极推进,开启了羊种业发展的新局面。
一是育成了一批新品种。
目前,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的羊品种共167个,其中绵羊89个、山羊78个。
育成新品种10个,这些育成品种特性明显、生产水平高、适应性强,在提高我国羊生产水平和产品品质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良种繁育体系逐步完善。
与羊产业区域布局相适应,初步建立了以种羊场为核心、以繁育场为基础、以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和性能测定中心为支撑的良种繁育体系。
全国现有绵羊种羊场823家,山羊种羊场449家,遴选国家肉羊核心育种场28家,性能测定中心(站)和绒毛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各3个。
三是生产水平稳步提升。
羊出栏率由1980年的23%提高到2019年的105.4%,胴体重由10.5千克提高到15.4千克。
细毛羊个体产毛量明显提高,羊毛主体细度由20世纪90年代的64支提高到目前的66支以上。
绒山羊产绒量明显提高,羊绒品质保持优良。
2015—2020年,全国奶山羊300天泌乳期平均产奶量从450千克增加到500千克。
(二)发展要求。
当前,我国羊产业正处于关键转型阶段,即由以分散、粗放经营为主向以规模化、标准化为主转变,规模化舍饲比重不断增大。
为适应产业发展新形势,在第一期肉羊遗传改良计划的基础上,发布实施更加全面、系统的羊遗传改良计划,对于解决我国羊种业基础工作薄弱,育种基础设施和装备较差,选育手段落后,性能测定、遗传评估等基础工作不系统,部分地方品种选育目标不明确,企业育种技术力量较弱,联合育种机制不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思路与目标(一)总体思路。
坚持本品种持续选育和新品种培育并重,立足自主创新,以提高生产性能和产品品质为主攻方向,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机制,完善以国家羊核心育种场为主体的良种繁育体系,持续加强育种基础性工作,加大科技支撑力度,不断提升羊种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二)总体目标。
到2035年,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羊核心育种场,广泛应用表型精准性能测定、基因组选择等新技术,建成一流水平的羊遗传评估技术平台;现有品种主要生产性能显著提高,培育一批新品种、新品系,主导品种综合生产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羊企业,建立完善的繁育体系和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支撑和引领羊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核心指标1.主导肉羊品种肉用性能和繁殖性能分别提高20%及15%以上。
2.重点选育的细毛羊、半细毛羊产毛量提高10%;绒山羊产绒量提高10%,羊绒细度16微米以下。
3.重点选育的乳用羊产奶量提高20%以上。
三、技术路线(一)肉羊。
地方品种重点对生长发育、繁殖和肉品质等性状开展选育。
对规模较大、有一定选育基础的地方品种杂种群体,制订选育计划,开展新品种培育。
培育品种开展持续选育,重点提高繁殖性能、肉用性能和饲料转化率,持续提高种群供种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引进品种开展系统性联合育种,加快本土化选育和种群扩繁,缩小与国际一流水平的差距,大幅提升自主供种能力。
(二)毛(绒)用羊。
在细毛羊和半细毛羊选育上,重点提高羊毛产量、羊毛综合品质和群体整齐度,兼顾肉用性能和繁殖性能。
持续开展联合育种,提高品种登记和性能测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增强供种能力。
在绒山羊选育上,重点提升羊绒品质和羊绒产量,改善群体整齐度,完善品种登记和性能测定,保持和巩固绒山羊种业国际竞争优势。
在地毯毛羊和裘皮羊等其他用途羊选育上,深入挖掘优良特性,加强本品种选育。
(三)乳用羊。
重点提高产奶量、乳品质和泌乳持久力,乳用绵羊兼顾肉用性能和繁殖性能,开展产奶性能测定,推进联合育种。
四、重点任务(一)加强育种体系建设1.主攻方向。
组建高质量羊育种核心群,建立相对完善的商业化育种体系。
2.主要内容——优化国家羊育种核心群结构和布局,采用企业申报、省级畜禽种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推荐的方式,遴选一批以地方品种、引进品种和培育品种为核心群的国家羊核心育种场。
完善管理办法和遴选标准,加强管理。
——持续推进商业化育种,重点开展主导品种的联合育种,支持联合体、协作组、联盟等联合育种组织发展,推进建立联合育种创新实体。
——引导和培育一批技术实力强、运行管理规范的社会化育种服务组织,为遗传改良工作提供支撑。
3.预期目标。
遴选国家羊核心育种场数量达到100家,形成基础母羊20万只的育种核心群;建成相对完善的联合育种机制,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羊种业企业3—5家。
重点培育主导品种10个。
(二)完善性能测定体系1.主攻方向。
建立完善的性能测定体系,构建羊育种数据库。
2.主要内容——完善种羊登记制度,修订种羊登记技术规范,在国家羊核心育种场全面开展品种登记。
——研发表型精准测定技术与装备,建立表型精准测定技术体系。
——建立健全种羊性能测定规范,完善生长发育、肉质、繁殖、毛绒、乳用等性状测定规范,建立饲料转化效率、抗逆等测定规范。
——培养专业的测定员队伍,实现规范管理,全面开展场内性能测定。
3.预期目标。
国家羊核心育种场种羊品种登记实现全覆盖,每年种羊性能测定数量达到40万只以上,大幅提升育种数据采集能力。
(三)提升育种自主创新能力1.主攻方向。
建设国家羊遗传评估中心和基因组选择技术平台。
2.主要内容——建立国家羊遗传评估中心,构建遗传评估模型,定期发布遗传评估结果,指导企业实施精准选育。
——建立羊基因组选择育种平台,分类组建高质量参考群体,开发基因组评估方法,在国家羊核心育种场逐步推进基因组选择技术的应用。
3.预期目标。
建成国际一流水平的羊遗传评估技术平台,基因组选择等育种新技术在国家羊核心育种场得到普遍应用。
(四)加强遗传资源开发利用1.主攻方向。
羊重要性状关键基因挖掘和新种质创制。
2.主要内容——根据羊优势产区布局和遗传资源现状,确定重点选育品种,制定选育方案,开展持续选育。
——系统挖掘地方羊优异性状关键基因,创制新种质。
——综合应用现代繁殖新技术,高效扩繁优异种质。
3.预期目标。
选育提升生产性能突出、推广潜力大的现有品种30个,满足多元化种源需求;挖掘一批重要性状关键基因,创制羊新种质资源。
(五)加强羊种源垂直传播疫病净化1.主攻方向。
重点净化以布鲁氏菌病为主的羊种源传播疫病。
2.主要内容——完善国家羊核心育种场环境控制和管理配套技术,建立更加严格、规范的生物安全体系,提高疫病防控和净化能力,确保种羊质量。
——完善准入管理,将布鲁氏菌病等主要疫病监测结果作为国家羊核心育种场遴选和核验的考核标准。
——建立生物安全隔离区,加快推进国家羊核心育种场疫病净化,创建无疫区、无疫小区或净化示范场,加强核心种羊资源的保护。
3.预期目标。
国家羊核心育种场率先达到农业农村部动物疫病防控的有关要求。
五、保障措施(一)强化组织管理。
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本计划的组织实施。
全国羊遗传改良计划专家委员会负责制修订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评估遗传改良进展、开展育种技术指导等工作。
省级畜禽种业主管部门负责本省内国家羊核心育种场的推荐和管理,全面落实遗传改良计划各项任务。
鼓励优势产区制定实施本地区重点羊品种遗传改良计划。
(二)加大政策支持。
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全国羊遗传改良计划的投入,逐步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重点加大对生产性能测定、育种新技术应用、优良地方品种资源开发利用、疫病防控等方面的支持。
现代种业提升工程等项目优先支持国家羊核心育种场建设。
支持将长期致力于畜禽育种的技术人员纳入当地的人才计划,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三)创新运行模式。
加强本计划实施监督管理工作,完善运行管理机制。
严格遴选并及时公布国家羊核心育种场名单,建立定期考核和随机抽查相结合的考核制度,通报考核结果,对考核不达标的及时取消资格。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
完善国家羊核心育种场专家联系制,进一步提高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加强宣传培训。
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全国羊遗传改良计划的宣传,增强社会各界对羊种业自主创新的理解和支持。
依托国家级、省级羊产业技术体系和畜牧技术推广体系,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及指导,提高我国羊种业从业人员素质。
利用种业大数据平台,促进信息交流和共享。
在加强国内羊遗传改良工作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外优良种质资源和先进技术,鼓励育种企业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