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毕业会考语文试卷
高中会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中会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剽窃(piāo)锲而不舍(qiè)谆谆教诲(zhūn)B. 蹊跷(qī)锲而不舍(qiè)谆谆教诲(zhūn)C. 剽窃(piāo)锲而不舍(qiè)谆谆教诲(chūn)D. 蹊跷(qī)锲而不舍(qiè)谆谆教诲(chūn)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认识到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B. 学校决定对违反校规的学生给予警告,并要求他们立即改正错误。
C. 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D. 他虽然学习成绩优异,但是经常帮助成绩较差的同学。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他为人谦逊,从不自诩(自夸)。
B. 这篇文章的论点不够鲜明,需要进一步提炼(提取)。
C. 他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精力充沛,不减当年(当年的风采)。
D. 他总是喜欢独断专行(独自行走),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
4.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B. 《哈姆雷特》是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代表作,讲述了丹麦王子复仇的故事。
C.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代表作,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
D.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代表作,被誉为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
5.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三纲五常”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其中“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B. “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文献的总称,其中“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C. “六艺”指的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六门基本学科,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D.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的二十四部正史,其中《史记》是最早的一部,由司马迁所著。
语文会考试卷高中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 璀璨(cuǐcàn)瞬息万变(shùnxī wàn biàn)B. 谦逊(qiān xùn)雕梁画栋(diāo liáng huà dòng)C. 沉默(chén mò)气吞山河(qì tūn shān hé)D. 纷至沓来(fēn zhì tà lái)振聋发聩(zhèn lóng fā kuì)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在学习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B. 这本书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插图精美,非常适合青少年阅读。
C. 为了提高我们的环保意识,学校决定从下周开始,每天中午播放环保宣传片。
D. 她的演讲生动形象,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热烈掌声,尤其是那些平时很少发言的同学。
3. 下列词语中,最接近“风驰电掣”的成语是:A. 风起云涌B. 风雨同舟C. 风卷残云D. 风和日丽4. 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准确的一项是:A. 我国近年来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B. 这篇文章观点新颖,论证严密,读后令人深思。
C. 他的演讲激情澎湃,富有感染力,让听众深受启发。
D.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方,但内容却让人大失所望。
5. 下列各句中,使用修辞手法正确的一项是:A. 这座城市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大地上。
B. 他的笑容像阳光一样温暖,照亮了我们的心灵。
C. 她的歌声宛如天籁之音,让人陶醉其中。
D. 这座山势险峻,犹如一把利剑直插云霄。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 下列名句的下一句是:(1)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
(文天祥《过零丁洋》)(2)______,举世皆浊我独清。
(屈原《渔父》)(3)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
语文考试会考试卷高中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词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惊愕(jié è)谦逊(qiān xùn)纷至沓来(fēn zhì tà lái)B. 毛躁(máo zào)毫不犹豫(háo bù yóu yù)源远流长(yuán yuǎn liúcháng)C. 憾事(hàn shì)妙手偶得(miào shǒu ǒu dé)纷繁复杂(fēn fán fù zá)D. 奋发(fèn fā)妙不可言(miào bù kě yán)振聋发聩(zhèn lóng fā kuì)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健康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B. 通过这次活动,不仅使我们的团队精神得到了加强,也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
C. 这位作家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D. 在这次比赛中,他勇敢地参加了所有的项目,尽管有些项目他并不擅长。
3.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
B. 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班级的骄傲。
C.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D. 这座城市的夜晚,灯火辉煌,犹如白昼。
4. 下列词语中,与“不拘一格”意思相近的一项是()A. 无拘无束B. 不拘小节C. 不拘泥D. 不拘一格降人才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那个孩子像一颗明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B. 她的笑容如同春天的阳光,温暖了我们的心。
C. 这篇文章就像一首优美的歌曲,让人陶醉。
D. 那条小河蜿蜒曲折,宛如一条银蛇。
普通高中毕业会考语文试卷(附答案)

普通高中毕业会考语文试卷第一部分(共20分)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一(1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渣滓(zǐ)嫉(jì)恨锲(qì)而不舍B. 累(léi)赘谛(tì)听生吞活剥(bāo)C. 寥(liáo)廓颤(chàn)动自惭形秽(huì)D. 粗犷(kuàng)喋血(xuě)众口铄(shuò)金2. 将下列5个语句填在下面文句的横线上,顺序恰当的一项是阿Q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却只是抖。
___________(1)他生怕被人笑话(2)阿Q伏下去(3)于是那人替他将纸铺在地上(4)使尽了平生的力画圆圈(5)立志要画得圆A. (1)(5)(4)(3)(2)B. (3)(2)(1)(4)(5)C. (3)(2)(4)(1)(5)D. (1)(3)(2)(5)(4)3. 对下列两个句子病因的判断及对句子的修改,都正确的一项是(1)如果文章的内容有问题,文字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
--语序不当,应把“即使”调至“文字”前。
(2)这是一款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厂家已经接到大量订单。
--缺少宾语,应在“喜爱的”后加“产品”。
A. (1)句判断和修改都正确;(2)句判断和修改也都正确。
B. (1)句判断和修改都不正确;(2)句判断和修改都正确。
C. (1)句判断和修改都正确;(2)句判断正确,修改不正确。
D. (1)句判断正确,修改不正确;(2)句判断和修改都不正确。
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再别康桥》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B.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C.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记载了孟轲的言行,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
D.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展示了十八世纪前半叶整个英国社会的生活画卷。
5. 下列句子,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来。
高中会考语文试卷

高中会考语文试卷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慰藉(jiè)静谧(mì)追溯(sù)锲而不舍(qiè)B. 狡黠(xiá)炽热(zhì)稽首(qǐ)戛然而止(jiá)C. 蓦然(mù)拮据(jū)绯闻(fěi)吹毛求疵(cī)D. 荫庇(yìn)伫立(chù)睥睨(nì)强聒不舍(guō)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亵渎重蹈覆辙恻隐心无旁鹜。
B. 襁褓歇斯底里谀词涕泗横流。
C. 凭吊怒不可遏潮汛一代天娇。
D. 睿智自知之明凌驾断章取意。
3.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他的创作风格与其他作家______不同,在文学界独树一帜。
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始终保持着______的态度,坚守着自己的信仰。
这座古老的建筑______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A. 截然坚定弥漫。
B. 决然坚决弥散。
C. 截然坚决弥散。
D. 决然坚定弥漫。
4.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为了铁路早日通车,工程技术人员处心积虑地克服了许多困难。
B. 五月的西湖公园,姹紫嫣红,一片绚丽的景象。
C. 登高远眺,青山如屏,绿水如带,令人心旷神怡。
D. 节日的蓉城张灯结彩,大街上车辆川流不息。
5.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
B. 他那和蔼可亲的笑容和循循善诱的教导,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
C. 我们要养成爱读书,特别是读经典、读名著,让书香飘满我们的生活。
D. 为了防止这类事故再次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6.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7.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高中语文会考试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会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高兴)B.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C.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知道)D.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生气)答案:C(知:知识)2.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B.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D.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答案:B(没有明显的修辞手法)3. 下列诗句中,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是:A.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D.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答案:B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对偶修辞手法的是:A.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B.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D.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答案:B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是:A.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D.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答案:D6.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B.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D.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答案:A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是:A.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D.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答案:C8.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问修辞手法的是:A.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高中会考试题及答案语文

高中会考试题及答案语文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按部就班B. 变本加利C. 闭门造车D. 一愁莫展答案:A2.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问我:“你去过北京吗?”B. 我去过北京,也去过上海。
C. 他问我:“你去过北京吗,还是只去过上海?”D. 我去过北京,也去过上海;但更喜欢北京。
答案:D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经过老师的帮助,他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B. 他因为努力学习,所以成绩很好。
C. 这篇文章的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受到了读者的欢迎。
D. 他虽然学习努力,但是成绩还是不理想。
答案:C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像一只猎豹一样快速地奔跑。
B. 他跑得很快。
C. 他的脚步轻盈。
D. 他的速度如同闪电。
答案:A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花儿开放,鸟儿歌唱。
B. 春天来了,花儿开放了。
C. 花儿开放,鸟儿歌唱,春天来了。
D. 春天来了,花儿开放,鸟儿歌唱,万物复苏。
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6. 请填写《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
”答案:秋水共长天一色7. “________,________”是《论语》中孔子关于“仁”的论述。
答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8.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风”、“雅”、“颂”是其主要的分类方式,其中“风”指的是:答案:民间歌谣9. “________,________”是《岳阳楼记》中的名句,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答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0. “________,________”是《出师表》中的名句,表达了诸葛亮对国家忠诚的决心。
答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阅读理解(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荷塘月色》(节选)朱自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高中会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高中会考语文试卷及答案普通高中会考试卷语文考生须知:1.全卷分试卷I、Ⅱ和答卷I、Ⅱ。
试卷共6页,有五大题,26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本卷答案必须做在答卷I、Ⅱ的相应位置上,做在试卷上无效。
3.请用铅笔将答卷I的准考证号和学科名称所对应的括号或方框涂黑,用钢笔或圆珠笔将姓名、准考证号分别填写在答卷I、Ⅱ的相应位置上,然后开始答题。
试卷I一、选择题(本题有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请选出各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多选、误选均不给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A。
难道难熬难友难兄难弟B。
和蔼和面和谐曲高和寡C。
行当行伍行情行家里手D。
解送解聘解数解囊相助2.下列句子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A。
小楼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淅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的空中楼阁。
B。
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屈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
C。
那老女人叹了一口气,无精打彩的收起饭菜;迟疑了片刻,终于慢慢地走了。
D。
话本是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它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流传的。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 我们都应静下心来好好__品味__以短暂的青春年华和感人肺腑的善举谱写的生命之歌。
2) 我国自行研制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水下机器人即将用于我国海底矿物资源的__开发__。
3) 现代化的北京城需要现代歌舞艺术,现代歌舞艺术更需要扎根于现代化的北京城,这已是无可的事实。
A。
品味考查质疑B。
品味考察置疑C。
品尝考察质疑D。
品尝考查置疑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熟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A。
天气骤冷,为了给心爱的儿子送大衣,母亲在风雪中已经茕茕孑立等了一个小时。
B。
今天,与当年红军的伟大长征相比,“重走长征路”是微不足道的,但还是能继承革命精神,磨砺人的意志。
C。
就业问题时常困扰着拉美某些国家的贫困人群:没工作的人找工作,有工作的人又存在着随时被炒鱿鱼的危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毕业会考语文试卷第一部分(共20分)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一(1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渣滓(zǐ)嫉(jì)恨锲(qì)而不舍B. 累(léi)赘谛(tì)听生吞活剥(bāo)C. 寥(liáo)廓颤(chàn)动自惭形秽(huì)D. 粗犷(kuàng)喋血(xuě)众口铄(shuò)金2. 将下列5个语句填在下面文句的横线上,顺序恰当的一项是阿Q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却只是抖。
___________(1)他生怕被人笑话(2)阿Q伏下去(3)于是那人替他将纸铺在地上(4)使尽了平生的力画圆圈(5)立志要画得圆A. (1)(5)(4)(3)(2)B. (3)(2)(1)(4)(5)C. (3)(2)(4)(1)(5)D. (1)(3)(2)(5)(4)3. 对下列两个句子病因的判断及对句子的修改,都正确的一项是(1)如果文章的内容有问题,文字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
--语序不当,应把“即使”调至“文字”前。
(2)这是一款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厂家已经接到大量订单。
--缺少宾语,应在“喜爱的”后加“产品”。
A. (1)句判断和修改都正确;(2)句判断和修改也都正确。
B. (1)句判断和修改都不正确;(2)句判断和修改都正确。
C. (1)句判断和修改都正确;(2)句判断正确,修改不正确。
D. (1)句判断正确,修改不正确;(2)句判断和修改都不正确。
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再别康桥》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B.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C.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记载了孟轲的言行,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
D.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展示了十八世纪前半叶整个英国社会的生活画卷。
5. 下列句子,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来。
(杜甫《登高》)B.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C. 方是时,余之力足以入,火足以明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D. 六国之破灭,非战不善,兵不利,弊在赂秦。
(苏洵《六国论》)二. 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完成6-10题。
(10分)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相如闻,不肯与会。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位在廉颇之右右:上B. 徒以口舌为劳劳:功劳C. 独畏廉将军哉独:难道D.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因:因为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B. 相如闻,不肯与会C.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D. 恐惧殊甚8. 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 且相如素贱人B.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C.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
D.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9. 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1)(2)A. 两个“为”字不同,两个“之”字也不同。
B. 两个“为”字相同,两个“之”字也相同。
C. 两个“为”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D. 两个“为”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10. 下列对选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廉颇以战功卓著而鄙视蔺相如的“口舌为劳”,不愿与之同朝;蔺相如则认为只有两人俱在,强秦才不敢犯赵。
B. 面对廉颇的恶语伤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完全不考虑个人所蒙受的诋毁和委屈。
C. 廉颇在蔺相如言行的感召下,知过悔过,负荆请罪,表现了他的坦率和真诚。
D. 文中的人物对话不仅使故事情节得以展开,也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第二部分(共30分)三. 阅读《改造我们的学习》(节选),完成11-13题。
(11分)(1)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
据我看来,如果不纠正这类缺点,就无法使我们的工作更进一步,就无法使我们在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的伟大事业中更进一步。
(2)首先来说研究现状。
像我党这样一个大政党,虽则对于国内和国际的现状的研究有了某些成绩,但是对于国内和国际的各方面,对于国内和国际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任何一方面,我们所收集的材料还是零碎的,我们的研究工作还是没有系统的。
二十年来,一般地说,我们并没有对于上述各方面作过系统的周密的收集材料加以研究的工作,缺乏调查研究客观实际状况的浓厚空气。
“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认真地研究情况,从客观的真实的情况出发,而不是从主观的愿望出发;我们的许多同志却直接违反这一真理。
(3)其次来说研究历史。
虽则有少数党员和少数党的同情者曾经进行了这一工作,但是不曾有组织地进行过。
不论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
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
认真地研究现状的空气是不浓厚的,认真地研究历史的空气也是不浓厚的。
(4)其次说到学习国际的革命经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
许多同志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似乎并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
所以虽然读了,但是消化不了。
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
这种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特别是对于中级以上的干部,害处更大。
(5)上面我说了三方面的情形: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
这些都是极坏的作风。
这种作风传播出去,害了我们的许多同志。
11. 节选文字中,作者是如何提出问题展开论证的?12. 在第(2)段中,“闭塞眼睛捉麻雀”和“瞎子摸鱼”反映出在“研究现状”方面存在哪些缺点?13. 在第(4)段中,作者认为“学习国际的革命经验”需要“消化”;其实,我们学习别人的经验也应该如此。
请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谈谈你的体会。
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5题。
(7分)在广袤的大洋中,除了起伏的作波浪运动的海水外,还有长年累月沿着比较固定的路线作大规模流动的海水,这就是海流--大洋中的“河流”。
在一般情况下,海流是很难用肉眼看出来的,只有选择一定的参照或者通过测量,才能知道它的流速、流向等等。
依据形成原因,大洋中的海流可以分为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等;这其中,最常见的是风海流。
风海流是怎样形成的?这要从影响海流形成的海风说起。
大洋表层的海风常与大气环流密不可分。
一般而言,赤道和低纬度地区的气温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造成气压较低,使两极寒冷而凝重的空气受热膨胀,形成冷风从两极贴着地球表面向赤道吹刮,热风则从赤道升入高空向两极流动,这就形成了大气环流。
这种大气环流中的空气流动,就是我们最常见的风。
受地球自转等因素的影响,原本正南、正北的风向发生变化,使地球表面形成了风带。
在广阔的大洋海面上,由于风带的作用,某处的海水被风吹走了,邻近的海水马上补充进来,连续不断,也就形成了海水的流动。
这种由海风直接影响而产生的定向海水流动就是风海流。
以我们生活的北半球为例,赤道附近海域热辐射较强,一年四季形成强劲的东北信风;而在高纬度地区,风向变了,终年吹刮西风。
在这两股强劲信风的作用下,大洋海水向西流动,这就形成了北赤道流。
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大洋中的海流对流经海区和附近的陆地气候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14. 阅读第一段,说出大洋中的“海流”具有哪些特点。
(限15字以内)15. 下面是“风海流”形成的示意图。
阅读第二段,写出图中a、b、c、d分别表示的内容。
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12分)绵绵土牛汉(1)踏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我恍惚回到了失落多年的一个梦境。
几十年来,我从来不会忘记,我是诞生在沙土上的。
人们准不信,可这是千真万确的。
由于我的家族的历史与故乡人们走西口的说不完的故事,我的心灵从小就像有着血缘关系似的向往沙漠。
我的第一首诗就是献给从没有看见过的沙漠。
(2)此刻,我真的踏上了沙漠,无边无沿的沙漠,仿佛天也是沙的。
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
没有模仿谁,我情不自禁地五体投地,伏在热的沙漠上。
我汗湿的前额和手心,沾了一层细细的闪光的沙。
(3)半个世纪以前,地处滹沱河上游苦寒的故乡,孩子都诞生在铺着厚厚的绵绵土的炕上。
我们那里把极细柔的沙土叫做绵绵土。
“绵绵”是我一生中觉得最温柔的一个词,即使在辞典里查到,也不是我说的意思。
孩子必须诞生在绵绵土上的习俗是怎么形成的,祖祖辈辈的先人从没有解释过,甚至想都没有想过。
它是圣洁的领域,谁也不敢亵渎。
它是一个无法解释的活的神话。
我的祖先们或许在想:人,不生在土里沙里,还能生在哪里?就像谷子是从土地里长出来一样的不可怀疑。
(4)因此,我从母体降落到人间的那一瞬间,首先接触到的是沙土,沙土在热炕上焙得暖乎乎的。
我的湿润的小小的身躯因沾满金黄的沙土而闪着晶亮的少芒,就像成熟的谷穗似的。
接生我的仙园老姑姑那双大而灵巧的手用绵绵土把我抚摸得干干净净,还凑到鼻子边闻了又闻,“只有土能洗掉血气。
”她常常说这句话。
(5)我们那里的老人们都说,人间是冷的,出世的婴儿当然要哭闹,但一经触到了与母体里相似的温暖的绵绵土,生命就像又回到了母体里安生地睡去。
我相信,老人们这些诗一样美好的话,并没有什么[甲]。
(6)我长到五六岁光景,成天在土里沙里厮混。
有一天,祖母把我喊到身边,小声说:“限你两天扫一罐子绵绵土回来!”“做甚用?”我真的不明白。
(7)“这事不该你问。
”祖母的眼神和声音异常庄严,就像除夕夜里迎神时那种[乙]的神情,“可不能扫粗的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