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WCF线路的电子管耳放的设计制作

合集下载

一款巨型电子管胆机耳放的制作

一款巨型电子管胆机耳放的制作

⼀款巨型电⼦管胆机⽿放的制作⼏句废话原来随⼝把⾃⼰这次做的⽿放叫做“超级⽿放”,但是还未到正式写下制作过程和⼼得,已经被不屑。

要知道现在⼈都有很强的⾃信⼼,基本上可以做到不需要任何详细机理分析,只需搭眼⼀看,便断定你这不⾏或你这很⾏。

为了安定团结的⼤好局⾯不被我破坏,为了不致引起⼤的社会动荡,为了中国⼈民很⾏,为了中国建设很⾏,为了中国⼯商很⾏,为了中国农业很⾏,我决定把我这⽿放的称谓改作“巨型⽿放”,没有意见了吧。

怕啊~~没听江湖中常有狠话放出来:“智⼒再好,⼀砖撂倒”么?怕砖呀~~引⼦这⼀次,是认认真真为⾃⼰做件事。

尽管以前捉⼑设计过很多的东西,但是我⼀直都是听的都是个很低端的实验品,使⽤的是普普通通的被粪青所不齿的曙光管⼦。

不过毕竟设计⼯作是⾃⼰的“⽉光职业”,所以更多的时候是被主业的事物缠⾝。

静下⼼来的时候,只想在⾳乐中找点慰籍,所以并未太多在乎硬件。

很怀念上⼤学时,每个星期天早上10点钟⼏个同好静静守候在收⾳机旁如饥似渴地聆听半个⼩时的“听众点播歌曲”,现在还有这种渴求吗?还记得在炎热的夏夜,第⼀次⽤双卡收录机从岷江⾳乐台的⽴体声节⽬中听到Schoenberg的《净化之夜》,那种让⼈流泪的激荡,现在还有这种感动么?现在晚间的节⽬,不是卖鞋垫就是治肾虚,然后⼀⼤帮马甲打电话进去疯狂追捧,我呸!咋这么像我们⽹络呢?!话说回来,能够让硬件更加完善⼀些,是不是可以更好地重播⾳乐呢,正是基于这个想法,加之现在的⼯作相对轻松⼀些,于是产⽣了好好犒劳⾃⼰的不良动机。

同时这么多年也积攒了好多好元件,更由于有先前那么多或成功或失败的设计经验铺垫,所以决定⾰命了,⼲吧!从哪开始呢?想起⼀句“名正⾔顺”的成语,对啊得先取个名啊!⾳响⾥正好播到⽼柴“如歌的⾏板”,那啥就这个了,⾏板!不急不徐,中庸稳妥,andante!搞定!“未成曲调先有情”了⼀番,开始正题吧。

以前给别⼈做的设计,很多有商业⽤途,所以必须在性能和价格上作⾮常多的妥协。

自己动手-4合一耳放实战DIY

自己动手-4合一耳放实战DIY

一、耳放的作用。

耳放,是耳机放大器的简称,网上也俗称是耳机的二房。

目前很多高档耳机,都配有耳放,有些人也为中低档耳机、耳塞添加了耳放。

那么,耳放到底有什么作用,加不加耳放,能有多大区别呢?1,耳放作用之一,放大信号。

目前的很多音源,特别是以电池为电源的,为了降低成本、增加播放时间,输出功率都比较小,比如一般CD为10mW左右,有的CD,MD,MP3只有3-5mW,这与50-1000mW额定功率的耳机、耳塞不相适应。

虽然正常听音乐时,输出到耳机的功率只要几mW就足够了,低灵敏度的大耳机需要10mW以上,但这里的功率,是平均功率,对于大动态的音乐,峰值功率可能是平均功率的10-30倍,某些交响乐的峰值功率,可达平均功率的50倍以上,因此,1mW的平均输出功率,有时也需要30-50mW的最大输出能力,否则会出现波形削顶失真。

这个输出能力,对于很多小功率音源,甚至半数以上声卡,都是达不到的。

因此,如果耳机灵敏度不是很高,音源输出功率不是很大,加耳放,对于音质是会有明显提升的。

2,耳放作用之二,匹配阻抗。

如今的绝大部分声卡,都没有了耳机输出插孔,只有LINE OUT插孔。

但大部分人,仍直接将耳机插入LINE OUT插孔听音乐,其实这是不妥的。

LINE OUT输出阻抗很高,一般在数百至几千欧,接入功放或者耳放,阻抗可以完全匹配,接入几十欧的耳机,影响音质在所难免,而且,很多声卡输出电容只有100uF左右,甚至47uF,接入低阻耳机,会对低音信号造成严重衰减。

例如:47uF输出电容的声卡,接32欧耳机,低频截止频率在110Hz,也就是说,110Hz以下的低音,将被严重衰减,此时加耳放,对于音质的提升效果将会很明显。

3,耳放作用之三,调音作用。

很多人说,耳放就是为了保真,调音就是音染,与HIFI的目标背道而驰,调音没有必要。

我认为,适当的调音是允许的,甚至是有必要的,有以下几点原因:a,调音为了更加保真保真,是整个听音系统的事,除了耳放,还包括录音、音乐制作、音源器材、耳机(或音箱)、人耳,还有相关线材,而不仅仅是耳放1个环节的事,如果其他环节有了不可避免的失真,是有可能通过耳放调音来补偿的,虽然耳放不保真了,但整个听音系统会更加保真。

自作电子管耳机放大器

自作电子管耳机放大器

自作电子管耳机放大器(原创)我的耳机阻抗是300欧姆,不能插入CD机的耳机插孔欣赏CD,尤其不能用耳机听LP,于是想自己设计制作一台电子管前级+耳机放大器。

前级线路是:1、LP唱机RIAA均衡放大器部分:可以在RC衰减型和RC反馈型两种均衡模式之间在线自由切换(用两个4刀2位开关实现);2、前置放大器部分:加进了RC音调控制电路,并且可以在反馈网络和RC提升衰减音调网络之间在线自由切换(用两个3刀2位开关实现);3、信号输入/输出有5种方式可以选择(用6刀5位开关实现):(a)LP→RIAA均衡放大→前置放大→输出(b)LP→RIAA均衡放大→前置放大→耳放(c)LP→RIAA均衡放大→输出(d)CD→前置放大→输出(e)CD→前置放大→耳放虽然做好了设计,并且机箱开孔、稳压电源容量都是按照前级+耳放做的,但是由于用LT1028运放做的LP唱机RIAA均衡放大器效果出乎预料地好,所以似乎没有了马上做好前级的动力,而是把精力先投入设计制作耳机放大器。

下图是已做好的耳放图中前面两排共6个电子管是RIAA均衡放大器+前置放大器,没有实际制作,插上电子管只是为了拍照片。

后面两排共8个电子管是电源稳压器+耳机放大器,已经做好。

耳放驱动高阻和低阻耳机的效果都非常好,频响很宽,动态很好,尤其信噪比达到100db。

戴上耳机,音量电位器从头开到最大也听不到一点哼声,连轻微的咝咝声也没有,背景非常安静。

线路图如下,其中上半部分是前级(未实施),下半部分是稳压电源+耳放:3一、电路简介耳机放大器的第一级是阳极恒流源的共阴极放大器,注意这里不是SRPP。

恆流源比SRPP 面世早些,结构也几乎一样,区別是SRPP则以上管的阴极作输出,而阳极恆流源共阴放大以下管的阳极作输出,这时输出阻抗和增益都比SRPP大。

由于第二级是阴极跟随器,所以第一级输出阻抗高些无妨。

第二级是WCF(威氏阴随)。

WCF的特点是对负载的宽容度很大,故多用以作耳放,在32Ω ~ 400Ω 的范围内都不成问题。

高保真电子管耳机放大器的设计

高保真电子管耳机放大器的设计

高保真电子管耳机放大器的设计【摘要】高档耳机的输入阻抗较高,所需的推动功率也比较大。

大多数音源无法完美推动,所以在音源和耳机之间加入耳机放大机就成为必要。

利用电子管6N11,采用一级阴极放大电路作为前级;利用VMOS管IRF610,采用CCS单端放大电路作为后级,制作出一款简单的耳机放大器,取得了较好的听音效果。

【关键词】耳机放大器;电子管;CCS耳放,是耳机放大器的简称。

在耳机系统中,音源与耳机之间加入一个耳机功率放大器的环节,可以改善音质、调整系统的音色走向,特别是千元以上较为高档的耳机,使用耳机放大器后音质改善是明显可闻的。

目前的很多音源,尤其以电池为电源的,大多有耳机输出插孔,但是为了降低成本、增加播放时间,这个插孔的电路和用料普遍十分平庸,不能满足高保真听音的需求输出功率都比较小,因此,如果耳机灵敏度不是很高,音源输出功率不是很大,加耳放,对于音质是会有明显提升的。

耳机放大器的设计制作类似于前级放大器,很多耳机放大器可当作前级来使用,对信噪比、失真等指标要求很高。

由于耳机的灵敏度很高,电路设计稍有不慎,用耳机很容易听出噪音或失真。

在这次设计中,前级放大电路原理如图1所示。

图1 前级放大原理图前级放大电路设计中,采用电子管6N11做前级放大。

6N11属于旁热式阴极高频低噪声高频电压放大双三极管。

虽然该管在过去争议颇多,但是目前很多电子管厂及多个品牌的国产音响放大器都使用该管,由此可见它的声音自然有不凡之处。

用电子管制作的功放,被发烧友称作胆机。

电子管自1904年英国工程师菲利明(Fleming)发明,迄今已逾百年。

到了信息时代的今天,电子管在电子世界的大部分领域已销声匿迹,被晶体管取而代之。

但在一些特殊领域中,电子管还拥有无法代替的地位,特别是在音响发烧器材的庞大队伍中,电子管还有着晶体管无法体现的引人入胜的独特魅力,用电子管制作的高保真音频功率放大器以其独有的特色、醇厚优美的音质,有别于晶体管功放。

电子管直流输出(OCL)耳机放大器的设计与制作_图文(精)

电子管直流输出(OCL)耳机放大器的设计与制作_图文(精)

电子管直流输出(OCL耳机放大器的设计与制作电子管作为一种“古老”的现代电子元器件,近年来日益散发出迷人的魅力,尤其在耳机发烧领域,大有“异军突起”的趋势。

% s0 ]0 t" i4 r电子管耳机放大器从输出形式上来看,一般可以分为变压器输出、无变压器输出(OTL两大类。

由于OTL不使用昂贵的输出变压器,且阻抗匹配较为灵活,更是得到了DIYER和厂家的青睐,市面上相当多的胆耳放都采用了OTL输出方式。

% i4 W5 Y( S" p6 _ ~关于OTL胆耳放的线路构架,请参加我在《实用影音技术》2007年1~3期的连载。

(如有需要,请向杂志社索购。

在OTL胆耳放中,又分为两种,一种为电容输出,也就是普通常见的OTL方式,还有一种无电容输出,又称为OCL。

$ J! J( l( A/ P! h$ z& |2 H# g% b( b% @, \电容输出的优点显而易见:1、电源供电简单,一般只需要高压一组、灯丝一组就可以了;2、输出电容隔绝了高压,因此,一般不必使用输出保护装置,就可以放心地使用耳机。

r/ y. N1 H7 ^& c. {, E/ t当然,电容输出的缺点也很明显:1、由于耳机的阻抗一般在30~300之间,一般都需要100~500UF的电容,这就不可避免地使用电解电容,而优良的电解电容往往价格很高; Y: |7 B# `. y7 u2、当OTL胆耳放匹配不同阻值耳机的时候,由于低频截至的限制,不同阻抗的耳机对输出电容的容量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30欧姆的耳机,为了能达到10赫兹的低频截至,就必须使用470UF以上的电解,而300欧姆的耳机,则需要50~60UF电容就差不多了;这样,阻抗匹配依然存在问题;而且,由于大容量电解电容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了压缩了声场,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头部效应”$ K5 Q5 E' G3 ^ e! jb9 i- a2 U% {, M4 E9 Y于是,OCL就应运而生了。

电子管功放简易设计

电子管功放简易设计

电子管功放简易设计电子管功放简易设计,写给初学者!发烧之路 2009-06-10 12:15:30 阅读202 评论0字号:大中小常见的电子管功放是由功率放大,电压放大和电源供给三部分组成。

电压放大和功率放大组成了放大通道,电源供给部分为放大通道工作提供多种量值的电能。

一般而言,电子管功放的工作器件由有源器件(电子管,晶体管)、电阻、电容、电感、变压器等主要器件组成,其中电阻,电容,电感,变压器统称无源器件。

以各有源器件为核心并结合无源器件组成了各单元级,各单元级为基础组成了整个放大器。

功放的设计主要就是根据整机要求,围绕各单元级的设计和结合。

这里的初学者指有一定的电路理论基础,最好有一定的实做基础且对电子管工作原理有一定了解的(1)整机及各单元级估算1,由于功放常根据其输出功率来分类。

因此先根据实际需求确定自己所需要设计功放的输出功率。

对于95db的音箱,一般需要8W输出功率;90db的音箱需要20W左右输出功率; 84db音箱需要60W左右输出功率,80db音箱需要120W左右输出功率。

当然实际可以根据个人需求调整。

2,根据功率确定功放输出级电路程式。

对于10W以下功率的功放,通常可以选择单管单端输出级;10,20W可以选择单管单端功放,也可以选择推挽形式;而通常20W以上的功放多使用推挽,甚至并联推挽,如果选择单管单端或者并联单端,通常代价过高,也没有必要。

3,根据音源和输出功率确定整机电压增益。

一般现代音源最大输出电压为2Vrms,而平均电压却只有0.5Vrms左右。

由输出功率确定输出电压有效值:Uout,?,(P?R),其中P为输出功率,R为额定负载阻抗。

例如某8W输出功率的功放,额定负载8欧姆,则其Uout,8V,输入电压Uin 记0.5V,则整机所需增益A,Uout/Uin,16倍4,根据功率和输出级电路程式确定电压放大级所需增益及程式。

(OTL功放不在讨论之列)目前常用功率三极管有2A3,300B,811,211,845,805常用功率束射四极管与五极管有6P1,6P14,6P6P,6P3P(807),EL34,FU50,KT88,EL156,813束射四极管和五极管为了取得较小的失真和较低的内阻,往往也接成三极管接法或者超线性接法应用。

耳机放大器的设计与制作要点

耳机放大器的设计与制作要点

耳机放大器的设计与制作要点ali8840摘要整理自2006《无线电》耳机放大器实质上就是一台具有优越性能的小功率功放,也可以说是一台具有驱动耳机能力的前级。

在设计制作上与推动音箱的功率放大器没有本质的不同,由于推动耳机这样一个特殊的电声器件,决定了他有着自身的特点,技术上的侧重方向也不同。

耳机放大器通常只需要几十至几百毫瓦,性能优越的甲类放大器电路由于发热严重,成本较高,只有在极少数的顶级功放中使用。

而耳放功率不高,通常都采用甲类放大,以获得极低的奇次谐波失真、强劲的瞬变能力和驱动特性。

耳机放大器与功放一样,需要将较小的信号电平提升至足以驱动负载的程度,但不同耳机的阻抗,灵敏度差别太大,以至于放大器的增益设置难以兼顾,通常驱动高阻抗耳机适合的放大倍数,对于低阻抗耳机可能过高,国外的爱好者驱动低阻耳机只设置放大倍数小于一的缓冲电路。

由于耳机振膜直接贴近耳朵,如果噪声处理不好,放大器里细小的噪声都会在耳机里原形毕露。

特别是低阻耳机通常灵敏度较高,一些推动中高组耳机尚可的功放,在推动低阻耳机时就很成问题。

同样由于耳机优秀的解析力,放大器的任何细微缺陷,比如谐波失真,相位失真、轻微的自激等都无迹遁形。

耳放的这些特点使我们在设计制作之初,就必须保持一个较高的起点,使之达到一个尽量高的性能指标。

耳放的制作工艺,同样必须严格要求,元器件的排布、信号流程的走向、接地点的安排等等,牵一发而动全身。

没有良好的制作工艺做保证,再好的电路设计也无法制作出优质的耳放。

元器件对音色的影响已成共识,无论是有源器件还是无源器件,都必须精心选择,整机的调试、校音也是个耗时耗力的过程。

烧友们在选择音响器材时,有这样一个体会,就是器材的指标并不能完全说明器材的优劣,往往还需要通过试听来做主观评价,这条经验对于制作耳放同样适用。

听音时往往更注重声音是否能表达出音乐的文化内涵,耳放制作者必须尽量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耳放的设计中存在着妥协、制作、调试,校音中存在着取舍,心中没有严格、清晰的标准,就很容易迷失方向,陷入对一些细节的过分关注中,失去对总体的把握。

一款分立元件经典传统线路耳放的制作电路)

一款分立元件经典传统线路耳放的制作电路)

一款分立元件经典传统线路耳放的制作电路【图文】[日期:2012-03-05] 来源:土炮网作者:佚名[字体:大中小]全分离甲类耳放应该说是耳放DIY的最高境界,分立元件不同于集成电路,需要前期精密的设计和元件配对,后期复杂的调试,不少朋友对于这种放大器都有点头疼。

其实电路设计本身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把电路做成一台高品质的耳机放大器。

国内的电子书籍讲理论是头头是道,实践绝对是垃圾到家,这里推荐大家看一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晶体管电路设计》非常实用。

辽宁大学耳机爱好者联盟在一年之前推出了一款便携式耳放作为试水之作,反响还不错,运放搭配合适很容易出好声。

今年在多方帮助下我们设计并制作了我们辽宁大学耳机爱好者联盟第一款全分立元件甲类耳机放大器,和大家交流一下,希望通过本文能激发大家DIY此类耳放的兴趣,同时能更好的识别市面常见耳放的线路,对症下药的进行磨改。

目前市面上使用分立元件的耳放其实不少,但多数都不是全分立元件的,这倒不是成本的原因,采用运放输入,能有效简化线路,利于批量化生产。

全分立元件的优势和缺陷同样明显,和使用运放输入的相比,不容易出好声,不过如果调教得宜那么效果也不是使用运放比得了的。

运放的优势是晶体管配对性非常好,体积小,测试数值较高,不过由于在一个小硅片上做出全部电路,因此存在耐压低,元器件数值有限制,电路不能随意调节等问题。

耳机放大器可以简单地分解成输入级电压放大级和输出级三部分。

输入级是整机的咽喉,对于整机性能有重要影响,不少耳放都采用运放担任输入放大以简化线路。

分立元件耳放一般是采用差分输入其中包括单差分和全对称双差分两种,具体根据使用元件不同又可以分为BJT和F ET两种。

欧洲机器使用单差分比较多,日本机器则喜欢全对称双差分。

这两种线路本身没有高低之分,使用得当都能做出高品质机器。

从DIY的角度讲,我更倾向单差分,因为双差分线路需要异极性配对,成本高一些。

为了提高整机性能,一般输入级都使用了恒流源和共基共射(沃尔曼)线路,一个比较典型的线路如下高文线路这里借用别人一张图,对图片原作者表示感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款基于和田茂氏线路构架的电子管耳放的设计与制作 和田茂氏线路是一个比较经典的电子管前级设计,最早发表于1969年2月,虽然现在这种线路设计似乎被吹的神乎其神,但究其本质这个线路并没有太多创新的地方,只是将单元电路重新组合优化后的产物,但不可否认这个线路构架与当时主流的一些电子管前级线路比如C22、M7相比确实是有一些优势的,其电路图如下。

该线路采用三级放大设计,输入级和第二级使用高增益管12AX7组成共阴极放大线路,输出级则与常见的阴极输出不同,使用12AU7接成WCF线路,和
田茂氏线路的精髓也就在于此。

其实在不使用输出变压器的情况下,电子管耳放/前级的输出级只有四种线路可以选择,即阴极跟随线路(Cathode Follower)、SRPP线路(Shunt Regulated Push-Pull)、SEPP线路(Single Ended Push-Pull)、WCF线路(White Cathode Follower)。

近些年来虽然也有类似Grounded Grid AMP(共栅极放大)等较为创新的设计,但大多是在输入级上下功夫。

在这四种输出级线路中,如使用同型号电子管,阴极跟随线路的电压增益最低,输出阻抗比WCF线路略低一点,但可通过使用屏耗较高的功率管或并管来降低输出阻抗,常见的电子管耳放很多都是这种设计,输出管则多用6N5P(即6080、6AS7)。

SEPP线路的电压增益是最高的,但输出阻抗同样也是最高的。

较高的输出阻抗显然是不利于驱动中低阻抗的耳机的,但在电子管OTL功放中似乎用的比较多。

SRPP线路的电压增益和输出阻抗比较适中,价格高昂的EARMAX PRO这款耳放输出级就是用6922接成SRPP线路,但和WCF线路相比它的输出阻抗还是要高很多的。

WCF线路兼顾电压增益与输出阻抗,电压增益接近1比阴极跟随线路高,而输出内阻却与阴极跟随线路差不多,同时可以与第二级电路进行直接耦合,我认为是比较优秀的输出级线路,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每台双声道单端机器都需要使用四枚双三极管,与C22之类的线路比多了一个管子。

但这是对于当年的条件来说的,就现在来看,多了几W的灯丝功耗和一枚电子管是没有什么大影响的。

线路构架使用和田茂氏线路,但器件参数与原设计不同。

这主要是考虑现在的音源与当年有很大区别,原机输入级使用12AX7。

这是一枚高μ值的双三极管,虽然增益较高,但内阻也同样较高,过高的内阻会限制了整机动态表现。

因此输入级使用中μ值的12AT7(12AT7名管的价格也比12AX7要低不少),缓冲和输出级则使用12AU7,同时有意增大输出级的工作电流,以提高带载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我是用输出电压为250V的变压器作为整机供电,晶体管桥式整流配合CLC滤波(82μF*2+10H),实测带载电压340V左右,即B+=340V,输入级工作电压设定为250V。

第一级和第二级均为RC耦合的共阴极放大器,设计过程在任何一本电子管电路设计的教材中都能找到。

简单地说就是在已知供电电压B+的情况下,设定屏极电阻R p并以此为斜率在右特性曲线上绘制屏极负载线,选定栅偏压确定静态工作点,根据工作点计算阴极电阻R k,在不严谨的设计中这样基本就可以了,阴极电容和屏极耦合电容根据经验值估算。

在这种简单估算的条件下,有几点需要指出。

1.这个线路设计输出级使用WCF 电路,灯丝—阴极电压差较大,需要提高灯丝电位,并尽可能选择灯丝—阴极耐压较高的电子管(网上有些套件使用12AT7代替12AU7,虽然从屏耗上来说问题不大,但12AT7灯丝阴极最高电压差仅为90V,可能会发生击穿的问题),否则可能会发生击穿或引入交流声的问题。

2.提高屏极电阻阻值有利于提高增益,
但与此同时屏极内阻r p也会相应增大导致线性范围减小,再加上现在的信号源输出电平较高,因此屏极电阻取值不宜过大,尤其是对于12AX7之类高μ值的电子管(本机使用12AT7,μ值比12AX7因此为了保证足够的增益,不建议用太小的屏极电阻)。

3.WCF电路输出级上管屏耗比下管要高很多,调整输出级工作点时应首先注意上管的屏极耗散功率,防止出现红屏的现象。

所有电子管特性曲线均使用美国GE给出的官方资料,在试验过程中尽量使用原型号而不是替代型号进行试验,更换电子管后需要从新测试调整工作点。

第一级设计参数如下:电子管型号:12AT7,供电电压U p=250V ,工作点
I p=1.6mA U g=-1.5V ,屏耗P p=0.4W<P pMAX,R p=100KΩ P Rp=0.256W,R k=909Ω P Rk=0.0023W,R g=330KΩ
如使用12AX7作为输入级,则工作点如下
第二级设计参数如下:电子管型号:12AU7,供电电压U p=340V ,工作点I p=8.3mA U g=-6.8V U p≈187V ,屏耗P p=1.55W<P pMAX,R p=27KΩ
P Rp=1.86W,R k=1.2KΩ P Rk=0.083W,R g=470KΩ
和田茂氏线路比较复杂的地方在于第三级,即WCF缓冲输出的部分。

WCF 电路一般文章讨论比较少,在《电子管声频放大器实用手册》中将其描述为“并联控制型级联放大线路”而《Valve Amplifiers》中则将之与μ-follower(μ跟
随线路)、SRPP线路等放在一起讨论,也许他们都属于原著中所述的“the cathode follower with active load”(使用有源负载的阴极跟随线路)一类。

我认为WCF线路本质还是一个使用有源负载的阴极输出线路,设电子管V3的上半个三极管部分为V3A下边那个三极管部分为V3B。

V3A栅极与前一级屏级电阻相连直接耦合构成阴极输出线路。

屏极电阻R V3A其上的压降为V3B提供了输入信号,而V3B既是一个与V3A直耦的共阴极放大器,同时V3B与其周边元件又共同构成了V3A的阴极负载。

V3A的工作电流和工作点都由V3B来决定,工作电流与V3B相同,偏压则是V3B的屏极电压和第二级管子屏极电压之间的电压差。

R V3A的取值与跨导有关,当R p=1/G m时效果较好,注意我们平时查到的跨导一般为典型值,比如12AU7的典型值G m=2.2mA/V,但电子管工作电流不同时跨导会发生改变,需要根据具体工作状态调整。

第三级设计参数如下:电子管型号:12AU7,供电电压U p=340V,工作点(V3B)I p=5.5mA U g=-6.5V U p=193V 屏耗P p=1.06W,V3A屏耗P p=1.87W,
R p=620Ω P Rp=0.019W,R k=1.2KΩ P Rk=0.036W,R g=1MΩ(此时屏极内阻r p≈9.6KΩ,跨导Gm≈1.6mA/V,放大系数μ≈15.6)
电源部分使用了三枚电阻,R1、R2对高压进行分压,为输出级电子管提供一个高电位防止灯丝-阴极击穿,同时也是电源部分的泄放电阻。

R1=100K R2=270K,将灯丝电位提高到92V。

R3是降压电阻并与C9构成RC滤波,R3=27K。

为了方便,使用PCB制作这个线路,线路板选用2mm板材,70μ铜箔,沉金工艺。

胆机虽然通常使用大功率电阻制作,但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发现有很多电阻的功耗并没有那么高,用小功率电阻完全可以。

当然理论上用大功率电阻可以减小接触噪音,不过现在不同厂商的产品体积差异比较大,比如VISHAY PR02系列电阻,尺寸与DALE RN60类似,但功率能达到2W,因此从外部尺寸判断电阻功率也是不可靠的,而且大功率电阻的精度往往没有小功率电阻那么高,因此最好还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

但不管是用那种电阻,如使用PCB制作,在安装电阻的时候,功耗较高的电阻不能紧贴PCB安装。

滤波电容容量不需要太大,毕竟电子管机的工作电流很小,应当理性选择,没必要和晶体管机一样追求大水塘。

尤其是使用电子管整流时,较大的滤波电容可能会烧毁整流电子管(在前级中常用的整流管6Z4就比较脆弱,5AR4之类的管子要强一些)。

耦合电容选用薄膜电容,为了保险起见,耐压最好高于400V。

实验板完成图
最终的线路图和实测工作点如下
装配使用乐潘的P0702电源变压器,电感使用10H 70mA的品种。

第一级和第二级的电子管使用带中心抽头的那组灯丝绕组,中心抽头接地。

输出级使用另外一组灯丝绕组,同时绕组单边接到高压分压处,抬高灯丝直流电位,灯丝供电线需绞合。

因为整机功耗不大所以高压绕组只用一组即可,同样需要绞合。

变压器屏蔽层、三孔电源插座中的接地针、线路板输出端的接地点三者都通过螺丝接到机壳上,RCA插座、电位器则不必接地。

输入管使用GE 6201(既12AT7WA),第二级和输出级使用GE 6189(既12AU7WA),这两个都是直代的品种,如使用5963之类的近似管则需要从新调整工作点。

整机无负反馈输出级无阴极电容的情况下计算输出阻抗297Ω,使用大环路负反馈和阴极电容厚理论上输出内阻可以降低到30欧姆左右(参考《电子管耳机放大器输出级电路分析》这篇文章)。

听感上还不错,搭配32欧姆的低阻抗耳机效果还可以,但不如接高阻抗耳机效果好,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电子管本身特性如此,如使用5687或12BH7等电子管作输出级会更适合低阻抗耳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