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译文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带注释及译文)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带注释及译文)1、夏日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译文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注释耘田:除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各当家:每人担任一定的工作。
未解:不懂。
供:从事,参加。
傍:靠近。
2、稚子弄冰【宋】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译文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在手中。
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注释①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②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③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3、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译文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注释①陂(bēi):池塘。
②衔:口里含着。
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③浸:淹没。
④寒漪(yī):水上波纹。
⑤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⑥腔:曲调。
⑦信口:随口。
⑧归去:回去。
⑨池塘:堤岸。
4、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1、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
2、吟:诗体名称。
3、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4、临:将要。
5、意恐:担心。
6、归:回来,回家。
7、言:说。
8、寸草:小草。
这里比喻子女9、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10、报得:报答。
11、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
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
晖:阳光。
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精选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 村晚古诗意思翻译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村晚古诗意思翻译(周一)语文课学习材料及课后作业第一单元童年往事童年如诗,澎湃着激情,洋溢着欢笑;童年如歌,飞旋着梦想,律动着趣味。
回味童年,几多愉悦,几多难忘:瞧,小小的的芦叶船正乘风破浪,驶向远方;听,璀璨的星子正和月亮姐姐说着悄悄话;当然还有那自由自在的我们,肆意挥洒着花样年华……。
这游戏的童年,这快乐的童年,这难忘的童年,我为你欢呼,我为你歌唱。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学习目标 1.会认“昼、耘、稚”等3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供”,会写“昼、耘、桑、晓”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将古诗改写成短文。
3.在诵读中感悟,感受诗歌美的意境,体会诗中的童趣和诗人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一、了解古诗明确:“四时”即春、夏、秋、冬四季;“兴”在这里读第四声,“杂兴”指有感而发、随事吟咏的诗。
合起来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及劳作场面而产生了很多的兴致、感想。
作者范成大一共写了60首《四时田园杂兴》,宛如勾画了一幅农村生活的长幅画卷。
本课所选的是第三十一首,属于《夏日田园杂兴》。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 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南宋诗人。
曾出使金国,坚强不屈。
晚年退居石湖。
他是一位爱国诗人,诗作大部分描写农村风光和民生疾苦。
其诗语言清新自然,风格温润委婉。
他与尤袤、陆游和杨万里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创作背景范成大早年游宦四方,57岁以后退职闲居苏州石湖,在江南乡村度过了相当长的一段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
在这段时间,他写了《四时田园杂兴》。
这是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共60首,宛如构画了一幅农村生活的长幅画卷。
组诗分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和冬日共五个篇章,各12首。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

五下必背古诗文游园不值【朝代】宋【作者】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译文: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
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你看,那儿有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朝代】宋【作者】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乌云上涌,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朝代】宋【作者】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译文: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别董大【朝代】唐【作者】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译文:黄昏的落日使千里浮云变得暗黄;北风劲吹,大雪纷纷,雁儿南飞。
不要担心前方的路上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还有谁不知道您呢?泊船瓜洲【朝代】宋【作者】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译文: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
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蜂[朝代] 唐 [作者] 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译文: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那高山,哪里鲜花迎风盛开,哪里就有蜜蜂奔忙。
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书湖阴先生壁【朝代】宋【作者】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译文: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生字组词
仞:rèn(千仞、五千仞、山高千仞)
岳:yuè(东岳、五岳、岳父)
摩:mó(摩擦、摩天楼、摩拳擦掌)
遗:yí(遗书、遗忘、遗憾)
涕:tì(鼻涕、涕泪、痛苦鼻涕)
巫:wū(巫婆、巫师、巫峡)
蓟:jì(蓟北、山蓟、蓟县)
襄:xiāng(襄阳、襄办、襄理)
3.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从“又”字中体会到老百姓的什么感受?
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苦盼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
课文主题
《从军行》通过描绘边塞地区开阔荒凉的景象,表达了戍边将士奋不顾身、誓死杀敌的豪情壮志。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
【导语】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边塞诗,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以下是wo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从军行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珙县人(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成“李杜”主要作品:《望岳》《登高》《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
③[五千仞岳]指华山。“五千仞”形容它很高。
④[摩天]碰到天。
⑤[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⑥[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
⑦[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译文】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鉴赏——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鉴赏——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凉州词二首·其一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注释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cm厘米)。
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何须:何必。
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度:吹到过。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鉴赏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根据王之涣墓志铭可知,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涣辞官,过了15年的自由生活。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部古诗文+注释+译文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部古诗文+注释+译文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1.耘田:除草。
2.绩麻:把麻搓成线。
3.各当家:每人担任一定的工作。
4.未解:不懂。
5.供:从事,参加。
6.傍:靠近。
7.阴:树荫。
译文白天去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稚子弄冰【宋】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注释1.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2.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3.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4.磬(qìng):四声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5.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译文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注释1.陂(bēi):池塘。
2.衔:口里含着。
此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浸:淹没。
寒漪:带有凉意的水纹。
漪(yī),水波。
3.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4.腔:曲调。
5.信口:随口。
译文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
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
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1.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
2.吟:体名称。
3.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4.临:将要。
5.意恐:担心。
6.归:回来,回家。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词11首详细讲解及欣赏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词11首1、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译文】在一个长满水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注释】陂(bēi):池塘的岸。
衔:口里含着。
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浸:淹没。
寒漪(yī):水上波纹。
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腔:曲调。
信口:随口。
归去:回去。
池塘:堤岸。
【简析】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
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
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1、写景的艺术特色:《村晚》的写景文字集中在一、二两句,写的是山村晚景。
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
瞧,"草满池塘水满陂",两个"满"字,写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写出了景色的生机一片;"山衔落日浸寒漪",一个"衔",写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一个"浸",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生动形象。
"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
这些景物,色彩和谐,基调清新,有了这样的环境,那牧童自然就是悠哉悠哉、其乐融融的了。
同时,也表现出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2、诗歌的意境的创造:诗人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牧童、写村晚的,他十分满足于这样一种自然风光优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环境,所以他写牧童,让其"横牛背",吹笛呢,则是"无腔信口",是诗人厌倦了尘世的喧嚣,看破了"红尘滚滚"呢,还是他天性好静、好无拘无束呢?总之,这首诗描绘的确实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协调,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带注释及译文)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1、夏日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译文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注释耘田:除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各当家:每人担任一定的工作。
未解:不懂。
供:从事,参加。
傍:靠近。
2、稚子弄冰【宋】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译文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在手中。
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注释①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②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③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3、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译文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注释①陂(bēi):池塘。
②衔:口里含着。
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③浸:淹没。
④寒漪(yī):水上波纹。
⑤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⑥腔:曲调。
⑦信口:随口。
⑧归去:回去。
⑨池塘:堤岸。
4、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1、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
2、吟:诗体名称。
3、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4、临:将要。
5、意恐:担心。
6、归:回来,回家。
7、言:说。
8、寸草:小草。
这里比喻子女9、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10、报得:报答。
11、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
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
晖:阳光。
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译文1、夏日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译文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注释耘田:除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各当家:每人担任一定的工作。
未解:不懂。
供:从事,参加。
傍:靠近。
2、稚子弄冰【宋】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译文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在手中。
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注释①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②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③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3、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翻译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注释①陂(bēi):池塘。
②衔:口里含着。
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③浸:淹没。
④寒漪(yī):水上波纹。
⑤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⑥腔:曲调。
⑦信口:随口。
⑧归去:回去。
⑨池塘:堤岸。
4、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1、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
2、吟:诗体名称。
3、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4、临:将要。
5、意恐:担心。
6、归:回来,回家。
7、言:说。
8、寸草:小草。
这里比喻子女9、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10、报得:报答。
11、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
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
晖:阳光。
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诗意: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5、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注释]鸟鸣涧:地名,在王维朋友的别墅附近。
涧:两山间的水沟。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空:空寂、空空荡荡。
月出:月亮出来。
时鸣:时,不时。
不时地啼叫。
[诗意]人的心闲静下来才能感觉到春天桂花从枝头飘落,宁静的夜色中春山一片空寂。
皎洁的月亮从山谷中升起来惊动了山鸟,时而在山涧中发出鸣叫声。
6、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诗意: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7、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1、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
2、使:到某地;出使。
3、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4、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5、浥:湿润。
6、客舍:旅店。
7、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8、君:指元二。
9、更:再。
10、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
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
11、故人:老朋友。
译文:我送元二出使去安西,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
请元二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向西走出了阳关,就可能再也碰不到认识的人了。
8、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1、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3、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属于一种乐器。
8、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吹到过。
不度:吹不到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11、何须:何必。
何须怨:何必埋怨。
12、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
诗意: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9、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题意思:秋天的夜里,天快要亮的时候,走出篱笆门,忽然对面吹来一阵凉风,心中产生一股伤感,于是写下这首诗。
(1)将晓:天将要亮。
(2)篱门:用竹片或竹竿编的门。
(3)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
河:指黄河。
(4)“五千仞”形容它的高。
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八尺为一仞(一作七尺)。
(5)岳:指西岳华山。
岳: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一说指东岳泰山和西岳华山。
(6)摩天:碰到天。
摩:摩擦、接触。
(7)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
(8)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9)胡尘: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指金朝的暴政。
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10)南望:远眺南方。
(11)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译文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
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盼望官军收失地又一年。
10、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注释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11、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释:1、山原:山陵和原野。
2、白满川:指河流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3、川:平地。
4、子规:杜鹃鸟。
5、如:好像。
6、才:刚刚。
7、了:结束。
8、蚕桑:种桑养蚕。
9、插田:插秧。
诗意:山陵、原野间草木茂盛,远远望去,葱葱郁郁;稻田里的色彩与天光交相辉映,满目亮白。
杜鹃声声啼叫中,天空中烟雨蒙蒙。
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了起来,村里没有一个人闲着。
他们刚刚结束了种桑养蚕的事情又要开始插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