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春节习俗介绍
北京春节祭祖传统

北京春节祭祖传统在中国,春节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家庭团聚与祭祖的时刻。
而在北京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中,春节祭祖仍然是一项受到重视和遵守的传统习俗。
本文将介绍北京春节祭祖的传统仪式和相关的习俗。
一、准备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全家人开始准备祭祖所需的物品。
首先,需要准备一张祭祀用的纸托,上面绘有祖先的名字,并将它放置在祭坛的最中央。
然后,会摆放一套炊具,代表着对祖先的敬意。
此外,还会准备一些瓷器、银器和纸钱等,用于祭拜仪式。
二、祭拜仪式在大年三十的早上,家人们会依次步入祭坛,在祭坛前用双手合十向祖先行三鞠躬的礼仪,以示敬意和感恩之情。
接着,家人们会点燃香烛,将香插在香炉中,代表着对祖先的尊敬和深情。
之后,就会开始祭拜祖先的过程。
首先,家人们会洗净水果并摆放在祭坛上,表示对祖先的供奉。
然后,家人们会奉上炊具,并放入部分食物,表示对祖先的感恩和祈求。
随后,会在祭坛前点燃纸钱,表示对祖先的供奉和报答。
最后,家人们会合家团圆,共进团年饭,共享天伦之乐。
三、陪祀活动除了正式的祭祀仪式,春节期间还有许多陪祀的活动。
比如,家人们会在祭坛旁边放置一些小吃和饮料,让祖先在天上也能感受到春节的喜庆和美好。
此外,还会在祭祀仪式结束后,进行一些传统的文艺表演,如舞龙、舞狮、快板等,以庆祝和纪念春节。
四、重要意义北京春节祭祖传统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首先,祭祖是对先人的尊敬和传统的延续,是家族和亲情的象征。
通过祭祀祖先,家人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家族的凝聚力和传统价值的传承。
其次,春节祭祖也是对祖先的纪念和感恩,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感情。
此外,春节祭祖对于家人们来说,也寓意着对未来的祈求和期望。
通过祭祀仪式,人们希望能够得到祖先的保佑和庇佑,祈求家宅平安、事业有成、幸福快乐。
因此,春节祭祖是北京人民心中深深根植的传统习俗,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总之,北京春节祭祖传统是中华民族丰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春节传统习俗介绍

北京春节传统习俗介绍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北京也有着独特的习俗和传统。
本文将介绍北京春节的传统习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些庆祝活动吧。
一、家庭团聚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节日,在北京也同样如此。
这一时期,人们通常会提前回家与家人团聚。
无论是在城市里还是在农村,人们都会尽量回到家中,与亲朋好友共庆佳节。
在北京,家庭团聚的习俗更加突出,让这座现代化大都市也洋溢着浓厚的亲情和温暖。
二、守岁迎春守岁是指在新年除夕夜期间,家庭成员聚集在一起,等待新年的到来。
在北京,守岁活动以燃放烟花爆竹为主要特点。
当夜幕降临时,整个城市变得灯火辉煌,烟花爆竹声不绝于耳。
人们聚集在一起,共同庆祝新年的来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三、贴春联、挂灯笼贴春联和挂灯笼是北京春节习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家家户户都会在大门上贴上春联,用来祈求来年的吉祥和平安。
而在春节前夜,街道和巷弄里会挂满了五彩斑斓的灯笼,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
这些独具特色的春联和灯笼,让整个城市充满了喜庆和热闹。
四、拜年走亲访友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走亲访友,表达对彼此的祝福和祝福。
在北京,人们通常会穿着盛装,带着亲手制作的年货和礼物,拜访亲朋好友。
每一次的拜年都是一次喜庆而隆重的活动,人们相互送上美好的祝福,共同迎接新的一年。
五、舞狮、耍龙舞狮和耍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活动,也是北京春节期间的一道亮丽风景。
在北京的街头巷尾,各种舞狮队和耍龙队会表演各种技艺,吸引着众多的观众。
色彩鲜艳的舞狮和灵动的耍龙,给人一种热闹而喜庆的感觉,也象征着吉祥和祥瑞。
六、赏灯游园春节期间,北京的各大公园都会举办灯会活动。
这些灯会以巨大的灯组和灯彩为特色,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赏。
在赏灯游园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形式的灯彩,如花灯、龙灯、舞狮灯等。
这些瑰丽的灯光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惊喜。
老北京的春节习俗

老北京的春节习俗春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作为华夏文明的代表,北京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春节习俗。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北京人民都会展开一系列喜庆活动,传承民俗文化的热情在这座古老城市中流淌。
从从前到现在,老北京的春节习俗一直保留着独特的风采。
一、贴春联在老北京,贴春联是每个家庭准备过年的必备活动。
正月二十九或者三十,人们会挑选漂亮的纸张,用毛笔精心书写上吉祥的祝福语,贴在门楣上,这也是一种祈求家庭平安、幸福的方式。
春联的内容多样,既有带有祝福寓意的诗句,也有诙谐幽默的俏皮话,总之,每隔一段距离就能看到用大红纸剪成的春联挂在老北京的胡同里。
二、放鞭炮放鞭炮是老北京春节期间最热闹的一项习俗。
每年,在除夕的零点,北京迎来新年的瞬间,鞭炮声会炸响整个城市。
据传,鞭炮的声音可以驱邪辟邪,招财进宝,所以人们会用鞭炮来庆祝新年的到来。
当然,由于环保意识的增强,如今放鞭炮的规模减小了很多,但是放鞭炮这一传统习俗仍然在老北京的许多地方保留。
三、包饺子春节期间,包饺子是老北京人家庭聚会的必备活动之一。
很多北京人习惯把包饺子作为年夜饭的一道菜。
不仅如此,包饺子还有一层寓意,据说包的饺子越多,来年的财运就越好。
在家庭团聚的时候,老老少少都会围坐在桌前,拿着饺子皮和馅料,动手包起自己心仪的饺子形状。
与此同时,桌上的年菜也是琳琅满目,琳琅满目。
席间,人们互赠红包,相互祝福,营造出浓郁而温馨的年味。
四、赏花灯北京的花灯节是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
从正月初三开始,北京的公园、庙会以及一些景点会举办盛大的花灯展览。
各种造型精美的彩灯点亮了整个城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市民。
在老北京,人们会带着家人一同赏灯,欣赏花灯的美丽,品味节日的喜庆氛围。
五、舞狮舞龙春节期间,舞狮舞龙是老北京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
在传统民间习俗中,狮子和龙代表着吉祥和祥瑞。
在北京的街头巷尾,人们会组织舞狮舞龙表演,更增添了整个城市的喜庆气氛。
孩子们穿着五彩斑斓的衣服,手拿舞狮道具,欢快地扭动身体,舞动着形似狮子和龙的模样,好不热闹。
春节期间的北京传统风俗

春节期间的北京传统风俗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同时也是北京人们期盼已久的节日。
在这个热闹喜庆的时刻,北京凝聚着丰富多彩的传统风俗活动。
本文将为您介绍春节期间北京的传统风俗,让您对于这座古老城市的文化魅力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除夕夜的团圆晚餐和守岁除夕夜,北京的家家户户都会举行盛大的团圆晚餐。
全家人一同坐在一起,分享美食,感受彼此之间的情谊。
传统的年夜饭通常包括饺子、鱼、炖肉和其他各种寓意吉祥的菜肴。
而在晚餐结束后,家人们会等待午夜的钟声敲响,迎接新年的到来。
人们还会进行守岁活动,即整晚保持清醒,以求平安和吉祥。
二、拜年和送红包在春节期间,拜年是北京人们最重要的传统风俗之一。
亲朋好友会相互拜访,用热情洋溢的话语表达对彼此的祝福。
北京人们在拜年时,通常会说“恭喜发财”、“身体健康”等吉祥话语。
此外,长辈还会给晚辈红包,里面装有一定数量的压岁钱,寓意着祝福和好运。
三、舞狮和舞龙在春节期间,您会在北京的街头巷尾看到热闹非凡的舞狮和舞龙表演。
舞狮和舞龙是传统的民间舞蹈,寓意着吉祥和祝福。
年味浓厚的地区,如北京的市场街区、庙会和公园,吸引了众多民众前来观看这些精彩绝伦的表演,并且亲身参与其中。
四、庙会活动春节期间,北京还会举办一系列庙会活动。
庙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北京传统风俗的代表之一。
在庙会上,您可以品尝到各种美食小吃,购买到各类年货,体验传统的手工艺品制作过程,观看精彩的民间表演等等。
热闹繁华的庙会,为人们营造了一个愉快的氛围,让人们在欢声笑语中迎接新年的到来。
五、宫灯游园会宫灯游园会是北京春节期间最具特色的传统风俗之一。
北京的公园和皇家花园会在春节期间装饰成灯海,吸引着大量市民和游客前来观赏。
这些精美绝伦的宫灯形状各异,既有经典的中国传统元素,又结合了现代的创意设计,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惊喜和美好。
结语北京春节期间的传统风俗丰富多彩,寓意吉祥和美好。
无论是团圆的晚餐,还是喜庆的舞狮舞龙,无不展示了人们对于新年的美好祝福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北京春节习俗祭灶与焚香拜神

北京春节习俗祭灶与焚香拜神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京城人民最热衷的节日之一。
而在北京,春节习俗中的祭灶与焚香拜神更是独具特色,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祈福的美好愿望。
北京春节习俗中的祭灶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
它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用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和家宅的平安吉祥。
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北京的家家户户都会搭建一个灶台,上面摆放着香烛、水果、糖果等祭品。
人们将这些祭品摆放得整齐而庄重,然后点燃香烛,向灶神行三鞠躬礼,默默祈祷着。
这一传统活动旨在感谢灶神一年来对家庭的庇佑,并祈求灶神在新的一年里继续保佑家人平安顺遂。
此外,祭灶的同时,人们也会在门口贴上“福”字,并在房屋内外挂上红色灯笼,以驱邪招福。
焚香拜神是北京春节习俗中另一个重要的环节。
在北京各大庙宇中,无论是土地庙、关帝庙还是城隍庙,每到春节期间,香火鼎盛,信徒络绎不绝。
焚香拜神,是信徒们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敬畏之情的方式。
他们手捧香炷,念叨着虔诚的祈祷,朝拜神明的雕像或神龛,寄托着自己的心愿和希望。
这个过程中,人们虔诚而庄重,祈愿神明能够保佑自己和家人健康、平安和幸福。
焚香拜神不仅在庙宇中进行,很多家庭也会在春节期间设立神龛来进行祭拜。
在神龛前,人们会点燃香炷,行三鞠躬礼,并表达诚挚的祷告。
神龛内常常摆放着家族中祖先的牌位,体现了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焚香拜神不仅是一种传统习俗,更是人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种纽带,承载着对家庭和家族的尊重和珍视。
值得一提的是,祭灶与焚香拜神是传统春节习俗中寓意良多的环节。
祭灶寓意着对五谷丰登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祈愿;焚香拜神则是对神明护佑和庇佑的期盼。
这些习俗不仅仅是一种民间信仰,更是人们对温馨家庭、和睦社会的向往。
在经历了漫长的一年后,人们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收获平安幸福,所以祭灶与焚香拜神成为了对新年的美好期许和祝福。
总之,北京春节习俗中的祭灶与焚香拜神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凝结了人们对新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
过年的传统北京人的独特风情

过年的传统北京人的独特风情过年,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一个特殊的时刻,代表着旧年的结束和新年的开始。
然而,对于北京人来说,过年更是充满了独特的风情和特色。
北京人以其独特的传统习俗、美食和庆祝活动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北京人过年的传统风情,让我们一同领略这个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过年的独特魅力。
一、庙会文化——传承千年的习俗在北京,庙会是过年期间最为热闹和吸引人的活动之一。
自古以来,庙会就承载着人们祈求丰收和祈福的希望,同时也是北京人展示传统艺术和文化的平台。
庙会上,可以欣赏到各种各样的民俗表演,如京剧、杂技和民乐等,同时还能品尝到各种美食和手工艺品。
庙会是北京人过年期间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线,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和市民前来观赏和参与。
二、年夜饭——团圆与美食的结合北京人过年的年夜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传统习俗。
年夜饭通常由全家人共同准备和享用,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在北京,年夜饭的菜品种类丰富多样,其中包括了许多独特的风味佳肴。
例如,炸糕、麻辣烫、烤鸭等都是北京年夜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无论是家宴还是聚餐,年夜饭的丰盛和美味都让人流连忘返。
三、放鞭炮——驱邪和辟邪的传统习俗放鞭炮是中国过年时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而北京人对于放鞭炮的热情更是无以伦比。
放鞭炮的传统起源于古代,相传是为了驱除一些恶魔和邪灵。
在当今社会,放鞭炮则寓意着辟邪和庆祝新春的到来。
每年的除夕夜,北京的天空都笼罩着烟花和鞭炮的声响,犹如一场绚烂的霓虹舞会。
放鞭炮不仅能够给北京添上一抹独特的色彩,更重要的是给人们带来了喜庆和祝福。
四、拜年与红包——祝福和送财拜年和红包是北京人过年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之一。
拜年是一种表达祝福和尊敬的方式,北京人会亲自去亲友家拜年,向长辈和朋友祝福新年快乐和幸福安康。
与此同时,也少不了送红包的环节。
红包里通常装有一定金额的钱,代表着送财和吉祥。
对于孩子们来说,收到红包是一件特别的喜事,他们将这笔意外之财视为新年的开始和好运的象征。
北京的春节习俗介绍

北京的春节习俗介绍北京的春节习俗介绍 百节年为⾸,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受到中华⽂化的影响,世界上⼀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
以下是⼩编帮⼤家整理的北京的春节习俗介绍,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北京的春节习俗介绍篇1 1、腊⽉⼆⼗三:祭灶 灶神,俗称“灶王爷”。
祭灶是旧历到来的信号,⽼北京⼈称“过⼩年”。
童谣传:“糖⽠祭灶,新年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要炮……”⼈们会为贴在厨房的灶王爷、灶王奶奶供上糖⽠,希望把他们的嘴粘住,免得上天瞎汇报。
然后,把灶王爷、灶王奶奶烧掉,送灶神上天。
2、腊⽉⼆⼗四:扫房 古代把春节⼤扫除称为“扫年”,起源于古代⼈民驱除病疫的⼀种宗教仪式。
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扫除了。
按早年间民间的传说,“尘”与陈旧的“陈”是谐⾳。
在农历正⽉新年前,扫去家中的⼀切尘⼟,意味着去除旧⼀年的陈旧东西,把不好的“穷运”、“晦⽓”统统扫出门,以此来迎接新的⼀年。
3、腊⽉⼆⼗五:做⾖腐 俗语说“腊⽉⼆⼗五,推磨做⾖腐”。
但是为什么是做“⾖腐”呢?就⾖腐本⾝⽽⾔,是取代⾁类不错的选择,在过去,穷苦的⼈们总是盼望着在新年吃上⼀顿好的。
⾖腐是介于⾁与蔬菜之间的⾷品,可以制作不同的菜式,⽽取代⾁类。
当然,“做⾖腐”也有象征性的意义。
中⽂“腐”与“福”有相似的发⾳,做⾖腐也就意味着“在新年收获幸福以及福⽓”。
4、腊⽉⼆⼗六:去割⾁ 民间谚语:“腊⽉⼆⼗六,杀猪割年⾁”,说的是这⼀天主要筹备过年的⾁⾷。
所谓杀猪,当然是杀⾃⼰养的猪;所谓割⾁,是指没养猪的贫困⼈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
将“割年⾁”放⼊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们只有在⼀年⼀度的年节民间传统腊⽉⼆⼗六炖⼤⾁中才能吃到⾁,故此称为“年⾁”。
5、腊⽉⼆⼗七:宰年鸡 到了腊⽉⼆⼗七,春节的脚步是越⾛越近,近的我们仿佛都听见了除⼣的钟声。
北京春节的课堂笔记

北京春节的课堂笔记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每逢春节也是热闹非凡。
北京春节的传统活动和习俗多种多样,让游客来到这里,可以深刻感受到浓浓的年味。
下面,就来一起了解一下在北京,春节期间都有哪些课堂笔记值得我们记录。
1. 庙会春节期间,北京动物园、大观园、天坛公园等场所都有举行庙会。
这些庙会历史悠久,传承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深受北京市民和游客的喜爱。
在庙会上,游客可以体验传统的民俗活动,比如玩具、猜谜、猜灯谜等等,还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北京小吃,增添了春节的喜庆气氛。
2. 贴春联贴春联也是北京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尤其在老北京的巷弄里尤为盛行。
在春节前夕,门口墙上贴上“福”字对联和各种吉祥话,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
在此期间,很多书法家和摆手艺人都会在街头巷尾现场为游客书写和出售春联,观赏他们的表演和购买春联也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3. 看春晚春晚就是中国传统春节期间的文艺晚会。
每个春节,全国各地的人们会看春晚,北京的春晚特别有名。
春晚的演出嘉宾来自各行各业,像是演员、歌手、导演、网络红人等等,都会为观众奉上精彩的表演。
在北京,著名的春晚演出地点是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厅。
如果有机会看到春晚的话,这将是一次难忘的体验。
4. 送春联在北京,每年春节期间还有一种习俗,就是互送春联。
人们会在春节前,互相送上春联,这被认为是表达互相问候和祝福。
这种互送春联的习俗在老北京的社区非常盛行,如果你有机会到这里体验的话,一定要把这种方式加入到你的行程中来。
在北京,除了以上提到的春节活动和习俗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课堂笔记值得我们记录。
总之,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和浓郁的民俗文化,让旅客可以在体验传统文化的同时,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和生活的喜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春节习俗介绍
以下是关于北京春节习俗介绍,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一年一度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到来了,全国人民为欢欢喜喜过大年,都开始忙碌起来了,买年货,贴春联、贴门神、贴花、放鞭炮、扫尘、洗浴、祭灶、祭祖、守岁、拜年等各种各样的活动都开始了,而全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小编特别为您整理出北京各地春节习俗,让您了解北京,走近北京。
各地春节习俗——北京
腊月家家事儿多
自进入腊月以后,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挣些银子过年。
祭灶之后,新春联渐次粘挂,千家万户,焕然一新。
有的人家用朱笺,有的用红纸,只有内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纸,镶以红边蓝边,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腊月将梅束起放在一个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于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让地微微有些温暖,梅花就回渐渐放白,用纸笼之,到市上去卖,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
繁盛之区,支搭席棚,售卖画片。
妇女儿童争相购买,以为乐。
腊月初一,大街上卖粥果者排成市场。
更有卖核桃、柿饼、
枣、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贮,叫而卖之。
其次则肥野鸡、关东鱼、野猫、野鹜、腌腊肉、铁雀儿、馓架果罩、大佛花、斗光千张、楼子庄元宝。
初十以后则卖卫画、门神、挂钱、金银箔、锞子黄钱、销金倒酉、马子烧纸、玻璃镜、窗户眼。
廿日之后则卖糖瓜、糖饼、江米竹节糕、关东糖。
糟草抄豆,是廿三日送灶时供给神马用的。
又有卖窑器者,铜银换瓷碗,京城之香炉烛台;闷葫芦,小儿籍以存钱;支锅瓦,灶口用为助爨。
至廿五日以后则卖芝麻秸、松柏枝、南苍术以供“煨岁”之用。
腊月诸物价钱都比平日贵些,所以才有“腊月水土贵三分”的谚语。
老年人到了这时,总要劝后辈谨慎花钱,于是又有“二十七八,平取品抓”之谚。
腊月八日为王侯腊,家家煮果粥。
都在前一日备好米和豆,以百果雕作人物像生花式。
三更煮粥成,全家聚食,馈送亲邻,为腊八粥。
腊八粥,是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塘、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挂元,用则伤味。
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洗净器皿,终夜经营,到天明时粥熟。
除祀祖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
并用红枣、核桃等制成狮子、小儿等类,以见巧思。
腊八日御河起冰窖,通河运水贮内窑,太液池起冰贮雪池
冰窑,开门运之,夏日出用甚便。
廿三日更尽时,家家祀灶,院内立杆,悬挂天灯。
祭品则羹汤灶饭、糖瓜糖饼,饲神马以香糟炒豆水盂。
男子罗拜,祝以遏恶扬善之词。
妇女于内室,扫除炉灶,以净泥涂饰,燃香默拜。
每至十二月,于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四日之内,由钦天监选择吉期,照例封印,颁示天下,全体执行放公假。
此后,梨园戏馆择日封台,八班合演,至来岁元旦则赐福开戏。
上学的儿童,在“封印”之后塾师也让放假,谓之“放学年”。
廿五日至除夕传说为“乱岁日”。
“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
”
岁暮,将一年吃剩的药,抛弃在门外,并将所收集的药方,放一起烧掉,这叫“丢百病”。
在炉内烧松枝、柏叶、南苍术、吉祥丹,名曰:“煨岁”。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
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除夕一大堆老理儿
除夕,人们蟒袍补褂四出拜访亲友,谓之“辞岁”。
家人叩拜尊长,也叫:“辞岁”。
新婚的夫妇必须要到岳父家辞岁,否则为不恭。
除夕自户庭以至大门,凡是行走之外要撒上芝麻秸,这叫
“踩岁”。
除夕,夜子初交,门外宝炬争辉,爆竹竞响。
肩舆簇簇,车马辚辚。
百官到朝,祝贺元旦。
此时爆竹声如击浪轰雷,传遍朝野,彻夜不停。
更夹杂着拨浪鼓声,卖瓜子解闷声,卖江米白酒冰盏声,卖桂花头油摇唤娇娘声,卖合菜细粉声,与爆竹之声,相为上下,真是好听。
“土民之家,新衣冠,肃佩带,祀神祀祖;焚锗帛毕,昧爽家团拜,献椒盘,斟柏酒,阖蒸糕,呷粉羹。
出门迎喜,参药窗,谒影窗,具柬贺节。
”如果路上遇到亲友,则施礼,继而祝曰:“新禧纳福”。
“至于酬酢之具,则镂花会果为茶,十锦火锅共馔,汤点则鹅油方补,猪肉馒首,江米糕,黄黍;酒肴则腌鸡腊肉,糟鹭凤鱼,野鸡爪,鹿兔脯;果品则松榛莲庆,桃杏瓜仁,栗枣枝圆,楂糕耿饼,青枝葡萄,白子岗榴,秋波梨,苹波果,狮柑凤桔,橙片杨梅。
杂以海错山珍,家淆市点。
纵非亲厚,亦必奉节酒三杯。
若至戚忘情,何妨烂醉!”俗说得好“新正拜节,走千家不如坐一家。
而四马喧哗,欢乐终日,真可以说是极一时之胜”。
年饭用金银米为之,上插松柏枝,缀以金钱、枣、栗、龙眼、香枝、破五之后方能撤去。
(谓之“年饭”)取松柏枝中较大的,插在瓶中,缀以古钱、元宝、石榴花等就是“摇钱树”。
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
尊长给小孩的,也叫“压岁钱”,钱肆取钱用的“贴”叫“票子”。
每届岁除,凡是富贵之家以银换钱的,都用彩笺书写,是为“红票儿”。
取华美吉祥之意。
凡是卖花的,称熏治之花为唐花。
“每至新年,互相馈赠。
牡丹呈艳,金桔垂黄,满座芬芳,温香扑鼻,三春艳治,尽在一堂”所以人们又叫它“堂花”。
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
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
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
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
每到除夕,摆长案于中庭,供以百分。
百分,是诸天神圣全图。
“百分”之前,陈设蜜供一层,叫“全供”。
供上签以通草八仙及石榴、元宝等,叫“供佛花”。
到接神时,将百分焚化,接着烧香,到灯节为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天地桌”。
走进家家户户的正月
正月初一日,五更起床,焚香,放纸炮。
这天互相拜访,不问贵贱,奔跑往来好几日,名曰“贺新岁”。
所吃的东西,如:百事大吉盒儿,由柿饼、荔枝、龙眼、栗子、熟枣等装成。
初一,祀神及先祖,剪纸不断至丈余,供于祖前,谓之“阡张”,焚之。
正月初旬,拜年者到门口,疾呼接贴,投一名片,匆匆而去,大多数无须和主人面谈。
正月一日到五日,俗名“破五”。
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
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
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
正月之灯一向集中于前门内的“六部”,叫:“六部灯”,以“工部”的灯最为人称道。
冰灯,飞禽走兽、世间百态,制作得非常工巧。
灯市从前集中在东、西四牌楼,后来移到廊房头条。
琉璃厂每于新正元旦至十六日,百货云集,灯屏琉璃,万盏棚悬,玉轴牙签,千门联络,图书充栋,宝玩镇街。
更有“秦楼楚馆偏笙歌,宝马香车游士女”。
也是旧京年节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