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概述

合集下载

浅谈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浅谈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 1 0 ) 安 全 生产 调度 , 携 卡人 员在 遇到 险 情 时, 可按 下识 别卡上 预 先 规定 的紧 急按 钮 向调 度 室 报告 险 情 , 调 度 室值 班 人 员接 到系
态 地 分布 情况 , 从 而 实 现井 下安 全 状态 在 井 上 数 字化 管 理 的目的。 1 . 2 系统 组 成 件、 数 据 传 输接 口、 位置监测分站、 识 别卡 、
1 系统 介 绍
1 . 1 系统 设 计原理
重要 意义 。
( 9 ) 持 证 上 岗管 理 , 在井I Z l 处 安装脸、
对 下井 人 员进行 检 测 , 一 ( 1 ) 井 下作 业 人 员定 位 监 测 , 对 井 下 作 虹 膜 等 检 测 装 置 ,
整 个 管 理 系统 通 过 设 立 在 地 面监 控 中 业 人 员, 通 过 其 身上 的 卡 的信 息 采 集 , 实 时 旦 发 现 其特 征 与 井下 工 作 人 员信 息 库 存 储
进 入 位 置监 测 分 站 识 别 区 能 下井 的 , 如 果 因特 殊 情 况 的 需 要 , 需 领 导 接 口, 采 集 井下安 装 的 无线 数 据 采 集 器的 数 点 区域 的 时 间 、 进 出巷 道分 支 的 时 间 等 , 并可 统 计 批准 和 工 作人 员的 陪 同, 同 时登 记 在 册。 据信 息, 并 将 采 集 到 的 数 据 信 息 通 过 传 输 域 时 间 、
Tec hn ol ogy I nn ov at i on Her al d
工 业 技 术
浅 谈煤矿 井 下作 业 人员 管 理 系统 在 煤矿 安全 生 产 中的应 用①
原冬梅 ( 晋城煤炭 规划设计院 山西晋城 0 4 8 0 0 0 )

井下人员管理系统应用概况

井下人员管理系统应用概况

我国是产煤大国,煤炭工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煤矿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也成为煤炭行业一个非常棘手和值得关注的问题。

为了有效减少矿难事故的发生,近年来,安防技术在煤矿领域受到重视,其应用越来越普遍。

本文主要介绍了井下人员管理系统在煤矿中的应用。

背景综述我国是一个煤炭大国,2007年煤炭产量为25.5亿吨,占世界煤炭产量的40%,在我国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在70%以上。

我国95%的煤矿开采是地下作业,其环境非常复杂,瓦斯爆炸、透水、坍塌以及火灾事故频频发生。

尽管这几年通过政府各种强制措施和先进技术的应用,矿难事故明显减少,但百万吨死亡率仍旧很高,是印度、俄罗斯的7倍,美国的70倍,因此解决煤矿安全问题仍旧是一个必须长期高度重视的问题。

如何防患于未然,杜绝事故发生?即使发生矿难,如何在第一时间采取有效营救人员方案,将损失降低到最小?这需要包括行政干预、提高矿工素质等多方面的措施,但利用先进的科技水平提高煤矿整体管理水平将是有效的解决办法之一。

近几年,煤炭市场价格一路走高,在用电高峰期,煤炭供不应求。

为了在保证产量的同时,加强煤矿企业在安全方面的投入,2004年下半年,国家建立了煤矿安全费用提取制度,具体为4-15元/吨,而高瓦斯煤矿为15元/吨。

全国包括新建矿在内大约有25000座煤矿,其中中型以上煤矿约1000座左右。

煤矿安全市场巨大,激发国内外众多企业参与其中。

井下人员管理系统应用概况在煤矿中,需要安装的安全系统包括煤矿瓦斯监测监控系统、煤炭产量监控系统、井下人员管理系统、井下通信系统等。

其中井下人员管理系统侧重对下井人员的管理,及时掌握井下人员的动态分布及作业情况,一旦事故发生,为井下人员的抢救提供可靠信息,提高抢险救灾、安全救护的效率。

同时,还向监控中心传送井下人员的位置信息,使管理层实时掌握每个人在井下的位置及活动轨迹,对煤矿的安全生产将有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员伤亡。

煤矿KJ矿用人员管理系统

煤矿KJ矿用人员管理系统

煤矿KJ矿用人员管理系统1. 简介煤矿KJ矿用人员管理系统是一款专门针对煤矿行业开发的人员管理软件。

该系统旨在帮助煤矿管理人员更好地管理和监控矿工的工作情况,确保矿工的安全以及矿山的正常运营。

系统提供了一系列的功能,包括人员信息管理、考勤管理、安全培训管理等,方便煤矿管理人员进行全面、高效的人员管理工作。

2. 功能特点2.1 人员信息管理煤矿KJ矿用人员管理系统提供了完善的人员信息管理功能。

煤矿管理人员可以在系统中录入矿工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位等。

系统还支持上传矿工的照片和身份证件照片,方便进行身份核实。

此外,系统还可以记录矿工的岗位聘用和离职信息,方便管理人员掌握矿工的变动情况。

2.2 考勤管理煤矿的日常运营需要对矿工的考勤情况进行严格管理。

煤矿KJ矿用人员管理系统提供了考勤管理功能,方便管理人员记录和统计矿工的出勤情况。

系统可以根据设定的考勤规则自动计算矿工的迟到、早退、缺勤情况,并生成相应的考勤报表。

此外,系统还支持通过刷卡、指纹识别等方式进行考勤,提高了考勤的准确性和效率。

2.3 安全培训管理煤矿工作环境危险且复杂,矿工必须接受一定的安全培训才能上岗工作。

煤矿KJ矿用人员管理系统提供了安全培训管理功能,方便管理人员对矿工进行安全培训的记录和管理。

系统可以记录矿工接受的安全培训课程和培训时间,并生成相应的培训证书。

此外,系统还可以设置安全培训的提醒功能,及时提醒管理人员对矿工进行培训。

2.4 数据分析和统计煤矿KJ矿用人员管理系统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分析和统计功能,方便管理人员全面了解矿工的工作情况。

系统可以生成各类报表,包括人员数量统计、考勤分析、安全培训情况等。

通过这些报表,管理人员可以快速了解煤矿的人员动态、考勤情况和安全培训的执行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决策。

3. 技术实现煤矿KJ矿用人员管理系统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实现,确保系统的功能稳定和安全性。

系统使用了Web前端技术,基于HTML、CSS和JavaScript开发用户界面,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系统。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操作流程:简化操作步骤,减少繁 琐操作,提高工作效率。
培训支持: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技术 支持,确保用户能够熟练掌握系统 的使用方法。
可扩展性:能够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定制和扩展。
提供API接口,方便与其他 系统集成。
支持多种数据格式和传输协 议,满足不同用户需求。
系统架构灵活,易于扩展和 升级。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Part Two
系统概述
系统的定义和作用
定义: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是一种用于管理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的软件系统
作用:提高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的管理效率,保障作业人员的安全,提高煤矿生产效率
系统的应用范围
煤矿井下作业人 员的日常管理
井下作业人员的 考勤管理
井下作业人员的 安全培训管理
权限管理:对不 同级别的人员进 行权限控制,确 保数据安全
数据统计与分析: 对人员信息进行 统计和分析,为 决策提供支持
作业计划管理模块
作业计划制定:根据煤矿生产计划和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作业计划
作业计划审批:对制定的作业计划进行审批,确保计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作业计划执行:按照审批后的作业计划,组织人员进行井下作业 作业计划调整:根据井下实际情况,对作业计划进行适时调整,确保作业 顺利进行
井下作业人员的 健康管理
系统的发展历程
早期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方式 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引入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Part Three
系统组成
人员信息管理模块
人员信息录入: 包括姓名、性别、 年龄、工种等基 本信息
信息查询与修改: 方便管理员快速 查找和更新人员 信息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管理规定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管理规定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管理规定前言煤矿井下作业是一项非常危险的职业,如果没有合理的管理和规定,可能会发生灾难性的事件。

为了保护矿工的安全和健康,必须建立一套全面的管理系统。

本文将介绍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管理规定。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的定义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是指通过对作业人员的管理和监控,实现提高生产效率、保障矿工健康安全的系统。

其包含了以下环节:•作业人员的登记与资格审核•作业人员的培训与资格认证•作业人员的考核与评价•作业人员的巡检与监控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的管理规定作业人员登记与资格审核在煤矿井下作业之前,需要对作业人员进行登记和资格审核,以确保其具备相应的技术、经验和资格。

登记应包括作业人员的基本信息、学历、职称、从业经历等,同时还需要对其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并保存相关证件资料。

审核应根据煤矿井下作业的要求和标准,对作业人员的能力和资格进行评估,确保其能够胜任井下作业。

作业人员的培训与资格认证在作业人员登记和资格审核过后,还需要对其进行培训和资格认证,以提高其技能和能力。

培训应包括煤矿井下作业的相关知识、技能和安全操作规程等内容,资格认证应针对作业人员的专业特长和职务需求进行考核并颁发相应的资格证书。

作业人员的考核与评价为了确保作业人员能够正常地执行煤矿井下作业任务,并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安全意识,需要对其进行考核和评价。

考核应包括作业人员职业素养、操作技能、安全知识等方面,并根据考核结果生成相应的考核报告。

评价应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对作业人员进行奖惩和提升,以增强其工作积极性。

作业人员的巡检与监控为了确保煤矿井下作业的质量和安全,需要对作业人员进行巡检和监控。

巡检应包括定期的巡视和检查,检查项目应包括作业场所、作业工具和设备、采掘面通风等各个方面。

监控应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如视频监控、传感器等,动态地监测作业人员的操作和工作环境,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结论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管理规定是保障矿工安全和健康的基础。

简述煤矿井下人员定位跟踪管理系统(三篇)

简述煤矿井下人员定位跟踪管理系统(三篇)

简述煤矿井下人员定位跟踪管理系统近年来,煤矿高瓦斯矿井的在数量不断增加,如何加强安全生产,提高搜救工作效率,摆到了国家各级主管部门和领导的面前。

我们在分析近期几个煤矿发生的特大事故时发现:(1)地面与井下人员的信息沟通不及时;(2)地面人员难以及时动态掌握井下人员的分布及作业情况,进行精确人员定位;(3)一旦煤矿事故发生,抢险救灾、安全救护的效率低,搜救效果差。

为此,如何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如何准确、实时、快速履行煤矿安全监测职能,有效进行矿工管理,保证抢险救灾、安全救护的高效运作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面对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国家各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期望。

我们认为提升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以灾害预防、搜救为主要目标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是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必由之路。

十五期间,煤炭工业电子信息化建设在九五发展的基础上,围绕煤炭工业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以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核心,结合煤炭工业实际需要,重点进行煤矿生产安全监测监控、自动控制与企业管理系统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已纳入安全生产企业的经营管理日程。

为此,我们在总结射频识别技术经验的基础上,采用煤矿隔爆兼本质安全型动态目标识别器及本质安全型标识卡,开发设计了煤矿井下人员定位跟踪管理系统。

上述管理系统把尖端的远距离射频识别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有机结合,解决了该系统产品应用于煤矿井下的设备安全运行、网络数据通信、数据的远距离传输、信号转换接口和信息处理等方面的技术难题,将为煤矿井下人员监测、控制和监测和跟踪管理,以及生产统计管理等方面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必将有力地推动了煤矿企业的经济发展。

井下人员定位跟踪系统简介井下人员定位跟踪系统主要用于煤业等井下和隧道作业。

该系统标签可由个人携带,也可放置在车辆或仪器设备上,并将它们所处的位置和最新记录信息传输给主控室。

个人定位跟踪系统的硬件主要包括跟踪器和跟踪监测站。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管理规定范文(二篇)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管理规定范文(二篇)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管理规定范文1. 引言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矿工的生命安全和煤矿生产的稳定运行。

为了加强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的管理,确保煤矿安全生产,制定本管理规定。

2. 组织管理2.1 领导机构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设立领导机构,负责系统的组织和协调工作。

领导机构由煤矿领导和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定期召开会议,对井下作业人员管理情况进行评估和决策。

2.2 职责分工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确定各部门的职责分工。

生产部门负责矿工的培训、考核和日常管理;安全保障部门负责矿工的安全培训和事故应急响应;保卫部门负责矿区安全巡查和保护矿工人身安全。

3. 岗位管理3.1 岗位设置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根据煤矿生产的需要和作业岗位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设置岗位。

岗位设置应具备明确的职责和资格要求,确保矿工的技能和岗位要求相匹配。

3.2 培训管理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制定培训计划,按照矿工的不同岗位和需要进行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安全操作规程、事故应急处理、矿井通风和救护知识等。

培训合格后颁发相应证书,并定期进行复训。

3.3 岗位考核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建立考核制度,对矿工的业务技能和安全意识进行考核。

考核内容包括操作技能、事故应急处理和操作规程的熟悉程度。

考核结果作为评定矿工晋升、奖惩和培训需求的依据。

4. 安全管理4.1 安全标准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制定严格的安全标准,确保矿工在作业期间的安全。

安全标准包括工作环境、作业设备、用电安全、防止事故的措施等方面的规定,矿工必须遵守安全标准。

4.2 安全教育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进行定期的安全教育,提高矿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安全教育内容包括防护用品的使用、突发事故的应对和安全操作方法等。

4.3 事故应急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进行事故应急演练,提高矿工的应急处理能力。

演练内容包括事故现场的处理、安全通道的使用和伤员救治等。

煤矿人员管理系统

煤矿人员管理系统

第七章煤矿人员管理系统第一节概述煤矿井下作业人员流动性大,在事故发生后没有可靠的手段能及时统计井下人员的数量和所在位置,浪费的大量的救援时间和救援资源。

KJ236(A)煤矿人员管理系统采用ZigBee2.4GHz无线通讯、无线组网、CAN总线、以太网等技术,结合数据库技术、软件技术、图形处理技术,实现井下人员考勤管理、实时移动定位、安全警示报警监测、应急快速搜寻、瓦斯巡检移动立体化监测等功能于一体,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图表、打印信息,让用户迅速了解井下人员的当前位置分布情况、行走路径,提高对井下人员的监测和调度,增强发生事故时井下人员的快速反应能力,以改善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系统组成KJ236(A)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由监控软件、监控主机、打印机、UPS、多功能传输接口、避雷器、光纤环网交换机、监控分站、无线读卡器、无线识别卡、移到读卡器等组成,根据煤矿具体需求可以组成电缆网、光纤与电缆混合组网,及光纤环网传输方式,便于安装维护。

系统组成见图7-2-1图7-2-1第三节系统特点1)系统容量:可配接64台传输分站,每台传输分站可连接4-8台无线读卡器,最多可连接256台无线读卡器,可以识别65535个识别卡。

2)信息传输:传输接口与分站之间采用光纤或者CAN总线传输,最大通讯距离不小于10km,传输速率5000bps,误码率≤10-9,巡检时间≤30s;分站与读卡器之间采用CAN总线传输,最大通讯距离不小于2km,传输速率5000bps,误码率≤10-9。

3)传输介质:传输接口与分站之间采用光纤或者电缆,分站与读卡器采用电缆传输。

4)并发识别数量:并发识数量不少于200张。

5)抗干扰性:系统采用ZigBee2.4GHz直接序列扩频通讯技术,抗干扰能力强,识别速度快,漏卡少。

6)唯一性:在入井验身处安装检卡设备,可以检测识别卡是否正常工作,可以检测一人是否携带多个识别卡,确保员工的利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KJ393煤矿井下作业人员治理系统1、概述1.1系统功能概述KJ393煤矿井下作业人员治理系统软件:以WINDOWS2000/XP/Vista 平台为运行环境,采纳VC++开发数据采集与信息处理监控软件,数据库为SQL Server2000/2003,不仅能够GIS 方式显示井下人员的分布的地理信息,还能够采纳动态图形方式显示井下人员的实时位置,网络信息传输采纳Browser/Server(扫瞄器/服务器)模式,通过扫瞄器即可方便治理、查询煤矿井下人员位置信息、实时轨迹和考勤信息。

能实时完成煤矿井下矿用分站位置的连续监测、信息采集和处理;存储各种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实时显示井下人员的具体信息;准确查询当前井下作业人员最近位置和实时轨迹。

1.2系统型号及含义KJ 393登记序1.3 防爆型式系统由矿用本质安全型、矿用隔爆兼本质安全型等型式的设备组成1.4 环境要求1.4.1 安装于机房、调度室的设备,应在下列条件下正常工作:a) 环境温度15℃~30℃;b) 相对湿度40%~70%(25℃);c) 大气压力80kPa~106kPa;d) 温度变化率小于10℃/h,且不得结露;e) 无甲烷、煤尘等爆炸性混合物的安全环境。

1.4.2 安装于井下的设备,在下列条件下正常工作:a) 工作温度:0℃~﹢40℃;b) 相对湿度:≤95%(﹢25℃);c) 大气压力:80kPa~106kPa;d) 在具有甲烷混合物及煤尘爆炸危险的煤矿井下。

2、系统组成及要紧工作原理2.1 系统组成KJ393煤矿井下作业人员治理系统要紧由监控计算机(主机、备用机各一台)、打印机、避雷器、KJ393-J信息传输接口、KJ393-F矿用分站、KJ393-D矿用读卡分站、KJ393-K识不卡、KDW28-18矿用隔爆兼本安不间断电源和其它必要设备及系统软件组成。

系统各要紧设备明细表见附录A。

系统组成框图见图1。

图1 系统组成框图2.2 工作原理识不卡不断向外发送包含自身身份信息的无线射频信号,当识不卡进入矿用读卡分站监测范围时,矿用读卡分站接收识不卡信息,然后矿用读卡分站通过通信线路将接收到的识不卡信息传送给矿用分站,矿用分站再通过通过通信主线将接收到的数据传输给信息传输接口,信息传输接口最后将数据转发给监控主机。

当需要呼叫识不卡时,由监控主机将提示信息发送给指定到矿用分站,矿用分站再将提示信息转发给矿用读卡分站,矿用读卡分站最后将提示信息发送给附近的识不卡。

识不卡接收到呼叫信息后,依照呼叫信息的内容点亮相应的发光二极管,向携带者发出提示。

呼叫的信息有四种:瓦斯爆炸、发生火灾、发生水灾、上井。

在识不卡上红色发光二极管长亮代表发生瓦斯爆炸,绿色二极管长亮代表发生火灾,红绿灯一起亮代表发生水灾或者上井。

监控主机接收到的全部识不卡信息及时刻信息将保存到计算机数据库。

保存数据的时刻长度由用户决定用户能够查阅计算机中所保存的识不卡信息,即相应的人员活动信息。

当计算机与某个矿用分站通讯发生障碍时,在读卡分站方式显示界面中会用红色字体给出中断提示,当矿用分站和某个矿用读卡分站通讯发生障碍时,会用红色字体给出断线提示。

3、系统要紧功能3.1 监测3.1.1 系统应具有携卡人员出/入井时刻、出/入重点区域时刻、出/入限制区域时刻等监测功能。

3.1.2 系统具有识不携卡人员出/入巷道分支方向等功能。

3.1.3 系统能对乘坐电机车等各种运输工具的携卡人员进行准确识不。

3.1.4 系统应能识不多个同时进入识不区域的识不卡。

3.1.5 系统具有识不卡工作是否正常和每位下井人员携带1张卡唯一性检测功能。

3.2 治理3.2.1 系统具有携卡人员下井总数及人员、出/入井时刻、下井工作时刻等显示、打印、查询等功能,并具有超时人员总数及人员、超员人员总数及人员报警、显示、打印、查询等功能。

3.2.2 系统具有携卡人员出/入重点区域总数及人员、出/入重点区域时刻、工作时刻等显示、打印、查询等功能,并具有超时人员总数及人员、超员人员总数及人员报警、显示、打印、查询等功能。

3.2.3 系统具有携卡人员出/入限制区域总数及人员、出/入限制区域时刻、滞留时刻等显示、打印、查询、报警等功能。

3.2.4 系统具有特种作业人员等下井、进入重点区域总数及人员、出/入时刻、工作时刻显示、打印、查询等功能,具有工作异常人员总数及人员、出/入时刻及工作时刻等显示、打印、查询、报警等功能。

3.2.5 系统具有携卡人员下井活动路线显示、打印、查询、异常报警等功能。

3.2.6 系统具有携卡人员卡号、姓名、身份证号、出生年月、年龄、职务或工种、所在区队班组、要紧工作地点、每月下井次数、下井时刻、每天下井情况等显示、打印、查询等功能。

3.2.7 系统具有按部门、地域、时刻、分站、人员等分类查询、显示、打印等功能。

3.3 存储和查询3.3.1 系统具有存储功能,存储内容包括:a) 出/入井时刻;b) 出/入重点区域时刻;c) 出/入限制区域时刻;d) 进入矿用分站识不区域时刻;e) 出/入巷道分支时刻及方向;f) 超员总数、起止时刻及人员;g) 超时人员总数、起止时刻及人员;h) 工作异常人员总数、起止时刻及人员;i) 卡号、姓名、身份证号、出生年月、年龄、职务或工种、所在区队班组、要紧工作地点等。

3.3.2 系统具有查询功能。

查询类不如下:a) 按人员查询;b) 按时刻查询;c) 按地域查询;d) 按识不区查询;e) 按超时报警查询;f) 按超员报警查询;g) 按限制区域报警查询;h) 按工作异常报警查询;i) 按人员分类查询;j) 按部门查询;k) 按工种查询等。

3.3.3 系统具有防止修改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等存储内容(参数设置及页面编辑除外)功能。

3.3.4 系统具有数据备份功能。

3.3.5 矿用分站具有数据存储功能。

当系统通信中断时,矿用分站存储识不卡卡号和时刻。

系统通信正常时,上传至计算机。

3.4 显示3.4.1 系统具有汉字显示和提示功能。

3.4.2 系统具有列表显示功能。

显示内容包括:下井人员总数及人员、重点区域人员总数及人员、超时报警人员总数及人员,超员报警人员总数及人员,限制区域报警人员总数及人员、特种作业人职员作异常报警总数及人员等。

3.4.3 系统具有模拟动画显示功能。

显示内容包括:巷道布置模拟图、人员位置及姓名、超时报警、超员报警、进入限制区域报警、特种作业人职员作异常报警等。

具有漫游、总图加局部放大、分页显示等方式。

3.4.4 系统具有系统设备布置图显示功能。

显示内容包括:矿用分站、电源箱、电缆等设备的设备名称、相对位置和运行状态(可漫游、总图加局部放大)。

3.5 打印系统具有汉字报表、初始化参数呼唤打印功能。

打印内容包括:下井人员总数及人员、重点区域人员总数及人员、超时报警人员总数及人员,超员报警总数及人员,限制区域报警人员总数及人员、特种作业人职员作异常报警总数及人员、领导干部每月下井总数及时刻统计等。

3.6 操纵3.6.1 报警消音:操纵监控主机的报警声音3.6.2 定员呼叫:呼叫指定的矿用分站和识不卡3.6.3 全员呼叫:呼叫所有的矿用分站和识不卡3.6.4 停止呼叫:取消指定矿用分站或者识不卡的呼叫3.6.5 呼叫状态查询:查询当前矿用分站、识不卡的呼叫状态3.7 人机对话3.7.1 系统具有人机对话功能,以便于系统生成、参数修改、功能调用、图形编辑等。

3.7.2 系统具有操作权限治理功能,对参数设置等必须使用密码操作,并具有操作记录。

3.7.3 在任何显示模式下,均可直接进入所选的列表显示、模拟图显示、打印、参数设置、页面编辑、查询等方式。

3.8 自诊断系统具有自诊断功能。

当系统中矿用分站、信息传输接口等设备发生故障时,报警并记录故障时刻和故障设备,以供查询及打印。

3.9 双机切换系统主机具有手动双机切换功能。

3.10 备用电源系统具有备用电源。

3.11 网络通信系统具有网络接口、将有关信息上传至各级主管部门。

3.12 系统具有软件自监视功能。

系统能正确监视软件中各任务运行状态。

3.13 系统具有软件容错功能。

当出现键盘操作错误,盘片读写错误或打印机没联机等故障时,有故障提示,且不阻碍整个系统软件的运行。

3.14 系统具有实时多任务功能,对参数传输、处理、存储和显示等能周期地循环运行而不中断。

系统能实时传输、处理、存储和显示信息,并依照要求能周期地循环运行而不中断。

4、系统要紧技术指标4.1 最大位移速度携卡人员的最大位移速度不得小于5m/s。

4.2 并发识不数量并发识不数量:80个识不卡。

4.3 漏读率漏读率≤10-4。

4.4 最大传输距离:a) 识不卡与矿用读卡分站之间的无线传输距离:30m;b) 矿用分站至信息传输接口之间最大传输距离:10km;c) 矿用分站与矿用读卡分站之间最大传输距离:2 km;d) 信息传输接口至计算机之间最大传输距离:5m。

4.5 最大监控容量:a)系统同意接入的矿用分站数量:32;b) 矿用分站同意接入的矿用读卡分站数量:8;c) 识不卡数量:0~8000个。

4.6 巡检周期系统的巡检周期不大于30s。

4.7 传输误码率:误码率不大于10-8。

4.8 存储时刻:a) 携卡人员出/入井时刻、出/入重点区域时刻、出/入限制区域时刻、进入识不区域时刻、出/入巷道分支时刻及方向、超员、超时、工作异常、卡号、姓名、身份证号、出生年月、年龄、职务或工种、所在区队班组、要紧工作地点等记录应保存3个月以上。

当主机发生故障时,丢失上述信息的时刻长度应不大于5min;b) 矿用分站存储数据时刻应不小于2h。

4.9 画面响应时刻调整整幅画面85%的响应时刻应不大于2s,其余画面不大于5s。

4.10 双机切换时刻从工作主机故障到备用主机投入正常工作时刻不大于5min。

4.11 备用电源工作时刻在电网停电后,备用电源能保证系统连续监控时刻不小于2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