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小学语文公开课《桂花雨》教案优秀6篇

小学语文公开课《桂花雨》教案优秀6篇《桂花雨》教学教案篇一《桂花雨》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写了作者儿时在家乡摇落桂花的情景,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先读课文前的导读部分,思考导读中提出的两个问题:桂花带给“我”哪些快乐?为什么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的桂花香”?这两个问题对学生来说都有一定难度。
课文中桂花带给我的快乐有些地方比较明显,有些地方比较含蓄,所以学生较为容易找出摇桂花的快乐,但是无法寻到桂花糕、桂花香、桂花茶的快乐。
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到描写桂花的句子,再带着感情朗读,利用评读来渗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中感受人物复杂的。
心理活动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
接着让学生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特别是让学生扮演作者,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
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
整个课堂上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和交流中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
这是本节课的优点之一。
但也有不足之处。
在介绍桂花的“香”这一特点时,学生都找到了“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我准备抓住重点词语通过品读感悟语言文字,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我通过“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与“全都浸在桂花香里”的换句式训练来强调桂花香,却忽视了一个“浸”字的独特作用。
尤其是一个“浸”字,这里可以尝试学生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来代替“浸”字,通过他们自主的比较,体会词语的含义,培养他们推敲词语的良好语言习惯。
有人说语文教学应该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少一点理性的分析,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指导并帮助学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语言上来,这是语文教学本体的回归。
我觉得这话说得好,今后,在这方面一定要加强,才能避免课堂教学蜻蜓点水的现象,力求做得更好。
语文五年级全册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5篇

语文五年级全册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5篇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语文五年级全册教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语文五年级全册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4、初步感知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
尝试从生活中选择事例,并结合事例说说礼貌待人的好处。
课前准备:收集关于礼貌待人的名言和事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漫谈礼貌。
1、板书“礼貌”,谈谈你对“礼貌”的认识。
(板书过程中相机指导“貌”的书写)2、大家谈了对礼貌的看法,我们课本上也“谈”了,(板书:谈)让我们一起来看谈了什么,怎么谈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遇到生字读读生字表上的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它读流利。
2、再读课文,把课文读的通顺、流利。
3、默读课文,看看课文为我们讲了哪几个故事,读完后,再想想,关于“礼貌”你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4、读课文新词、难句。
咳嗽纠纷态度粗暴出言不逊彬彬有礼安慰师傅减少矛盾思想情操文化修养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5、点名检查自读情况,师生评点,随机纠正读错的字音,指导读通重点句子,读好人物对话。
三、书写生字。
1、学生自读生字,说说哪些字不易写好,哪些地方书写时应注意。
2、范写重点生字,边写边讲述注意点。
3、学生描红、临写。
四、布置作业。
语文五年级全册教案2一、听写词句,温习巩固。
1、听写词语。
彬彬有礼岳飞暖人心“冒失鬼”讨人嫌避免纠纷减少矛盾安慰师傅2、师巡回了解学生听写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重点字词的点拨、反馈。
(如:慰、嫌的书写指导以及“师傅”和“师父”的书写区别)二、自读课文,整体入手。
(看看课文围绕着“礼貌”讲了哪几个故事?)三、精读故事,领悟礼貌。
语文五年级人教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上册5篇

语文五年级人教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上册5篇在教学⼯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作更科学化。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语文五年级人教版教案上册,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语文五年级人教版教案上册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
2.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1.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二、教授新课(一)交流材料互相交流查阅的有关唐代田园诗歌并与范成大的田园诗歌比较 (二)朗诵诗歌体会诗歌意境指名朗读、分组朗读并进行指导。
(三)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确:本诗描写晚春农村的自然景色。
表现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爱。
这首诗歌表现的乐趣在于自然景物。
(四)交流探究1.诗歌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前两句写了晚春江南农村的景象。
2.怎知道晚春呢?明确:典型的事物描绘。
(金黄的梅子、杏子肥、菜花稀落、雪白的麦花处处)3.三、四句写了什么内容?明确:正午时分的幽静的景象。
4.四句中写“蜻蜓虫夹蝶飞”显得田野静悄悄的,如何理解?明确;以动写静。
5.诗歌的写法明确:(1)点面结合;(2)动静结合。
三、练习1.朗读诗歌。
2.背诵并默写诗歌。
四、小结1.诗歌的朗读。
2.诗歌内容的理解。
3.诗歌的写法。
五、作业理解背诵默写两首诗歌。
语文五年级人教版教案上册2学习目标1、认知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中较难理解的词语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动身,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语文五年级上册单元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5篇

语文五年级上册单元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 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 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语文五年级上册单元教案, 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语文五年级上册单元教案1【内容简析】《我是猫》是一篇精读课文。
它选自日本近代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同名长篇小说, 这部小说是世界文学名著之一。
课文中, 作者以幽默而辛辣的笔触, 用拟人化的手法, 生动描写了一只猫偷吃年糕并发现三条真理的过程。
课文分四部分, 先写“我”决定偷吃年糕并发现第一条真理, 再写“我”的牙齿被年糕粘住, 不能动时发现了第二条真理, 接着写“我”为摆脱年糕使出种种伎俩, 又发现第三条真理, 最后写“我”在人们的嘲笑中无奈而愤恨地演完一场丑剧。
文章表现了当时社会人情的冷漠, 表达了作者郁积日久的不满和愤恨, 对弱者给予了极大的同情。
课文中有一幅插图描绘的是主人一家正在嘲笑那只猫, 每个人表情不一:男主人一脸凶气, 女主人指手画脚, 女佣人惊讶不已, 孩子们哈哈大笑。
而那只猫正无奈地在地上转圈, 旁边还放着粘有年糕的碗。
这个画面生动再现了课文最后一段的内容, 它对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深刻地理解文章主题起到辅助作用。
文章生动而幽默, 深受读者的喜爱。
不论是惟妙惟肖地描述猫行为举止的地方, 还是猫发现的真理的地方, 都让人在忍俊不禁中产生联想与思考。
文章的表现手法与艺术特色值得学生感悟与体会。
【设计理念】倡导自读自悟, 实现多边对话与个性化阅读。
教师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对话交流的环境, 使学生在阅读讨论中质疑、理解、感知、体验, 从中感受猫的有趣与辛酸, 感受语言的生动与幽默。
让学生在笑声中思索与顿悟, 同时揣摩写作手法,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9个生字, 会写16个生字, 在理解生字词的基础上读懂课文。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猫吃年糕过程中发生的一连串新奇而幽默的场景, 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年级下《赠汪伦》语文公开课教案阅读优秀教案

《赠汪伦》语文公开课教案阅读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朗读并背诵《赠汪伦》。
理解诗句的大意,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
掌握古诗的基本赏析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培养学生的友谊观。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赠汪伦》。
理解诗句的大意,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
2.教学难点:掌握古诗的基本赏析方法。
理解诗人对友情的独特表达方式。
三、教学过程1.导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询问学生对友情的理解。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与朋友之间的美好时光。
2.诗歌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赠汪伦》,注意节奏和韵律。
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3.诗歌解析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诗歌的大意。
教师逐句解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内涵。
4.诗歌赏析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美的诗句,并说明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意象等方面赏析诗歌。
5.诗歌背诵学生分组背诵《赠汪伦》,互相检查。
教师选取优秀背诵者进行展示。
6.诗歌创作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关于友情的诗歌。
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7.课堂小结强调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培养学生的友谊观。
四、课后作业1.正确背诵《赠汪伦》。
2.选择一首自己喜爱的古诗,进行朗读、解析和赏析。
3.写一篇关于友情的作文,题目自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解析、赏析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赠汪伦》的内容和情感。
在诗歌创作环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但课堂时间有限,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亮点。
附:《赠汪伦》原文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1.导入学生甲:“我和我的朋友经常一起玩游戏,他很聪明,总是能帮我解决问题。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公开课设计五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公开课设计五篇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1《小岛》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品悟语言,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抓住“将军”的言行,体会“将军”与士兵平等的高尚品质。
3.陶冶学生热爱祖国、艰苦奋斗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将军”与士兵平等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审视课题,导入新课。
1.质疑课题同学们,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质疑:本文中的岛为什么称为“小岛”?(一座孤零零漂在海上的小的可怜的岛)课文为什么以“小岛”为课题?(课文讲了一件发生在小岛上的事)2.南海简介我国土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其中南海跨越赤道进入南半球,是太平洋西部海域,海域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约等于我国渤海、黄海、东海总面积的3倍,其中中国领海总面积约210万平方公里,为中国近海中面积、水最深的海区,平均水深1212米,深度5559米。
我国南海广泛分布着252个岛、礁、沙滩,其中被称为岛的有25个。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南海的最南端,走进“小岛”,看一看在“小岛”上发生了什么事。
(板书课题:小岛)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落。
自学提示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预习情况:(1)学生读、讲生字词。
(要求学生介绍自身学习生字词的方法)(2)认读词语瞒域艇矛盾哼喉咙勺搅舀3.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学生交流。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自学第1自然段。
你从第1自然段捕捉了哪些信息?(小岛树少、草少、土少——环境恶劣;有军队驻守)(板书:驻守小岛环境恶劣)2.抓重点词句仔细研读第2—36自然段。
(1)快速浏览2—36自然段。
课文2—36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了将军登上小岛视察的经过以及战士在艰苦条件下热爱小岛的思想感情)(板书:将军登岛视察战士热爱海岛)小组讨论交流,将军是个怎样的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将军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将军是个关心战士、不搞特殊、不给海岛添麻烦的人。
人教版五年级下《将相和》语文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将相和》语文公开课教案《将相和》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和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懂得遇事要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的道理。
4、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难点】感悟人物特点,理清各段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自读感悟,讨论交流,写话。
【课时布置】3课时(展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交流课前搜集的故事背景资料。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三、初读课文,同学自悟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一起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⑴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⑵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3、理清脉络,概括段意:⑴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⑵讨论交流。
4、再读故事,明晰每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
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廉颇对此很不服气,那么,他是怎么说的?请快速从课文中找出这段话。
谁来读一读?2、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⑴你从这句话中都读明白了些什么?⑵谁来读一读这句话?3、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会闹僵,为了能使将相和,你现在的任务是劝劝正在气头上的廉颇。
愿意承当这个重任吗?二、解析“完璧归赵”1、自读故事,感悟人物特点:⑴大家先读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看看蔺相如到底有什么能耐。
为了使你的劝说词更具说服力,老师建议你把蔺相如与文中其他人物作作比较,看看在秦赵两国围绕和氏璧发生的这一外交事件中,其他人都是怎样说怎样做的,而蔺相如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把有关句子勾画下来,读一读,通过比较你或许很快就能发现蔺相如的过人之处。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白鹭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白鹭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白鹭公开课教案第【1】篇〗一、复习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郭沫若先生的作品《白鹭》。
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的1—5自然段,告诉大家你知道了什么?(板书:一首精巧的诗)2、引读第二节:是啊,颜色的配合——,引读第五节:那雪白的蓑毛。
正因为白鹭的外形那样和谐、素雅,所以我们说它是一首精巧的诗。
(板书:和谐素雅)二、引入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白鹭这首精巧的诗中有着怎样的画面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请大家把课文拿出来,自己读6—8节,看看能从这几节中找到几幅优美的画?请用简洁的词给它们起个名字。
(板书:钓鱼、瞭望、低飞)2、鸟儿觅食、栖息、飞行是鸟儿的天性,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了,可是作者笔下的这些寻常事却别有一番情趣。
默读6—8小节,你的头脑中浮现怎样的画面?说说你最欣赏哪一幅画面?为什么?(出示:“读了第节,我仿佛看到)三、学习课文6—8节(一)学习第6节1、(出示第六节)2、教师引导:(1)”钓鱼“,白鹭也成了悠闲自在的钓鱼先生了,请你读第一句好吗?(指导读好:清水田里,悠闲的白鹭伫立着,正在静悄悄地等着小鱼游过来呢,再读)(2)指导:普通的水田被白鹭一点缀,都成了一幅精妙的画了。
谁还想来读一读这个句子?(清水、白鹭、绿田,一幅多么雅致的画!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这幅画。
(3)(第二句话)鸟与自然相处得如此融洽,这就叫——和谐,和谐就是美。
相信你读这一句,一定能把它读好。
指名再读。
(4)是啊,正如白鹭的身形一样,是恰倒好处,增一点儿则。
(生背)而这里”田的大小好象是有心人专门为白鹭而设计的“,同样,这也是恰倒好处的。
那么你是否也能照这样的句式来阐述这一”恰倒好处“呢?(出示句子训练)(5)我们来看一看这幅和谐的画吧。
()你能给它起个好听的名字吗?3、总结:这清水田里的钓鱼、碧水中的倩影,这一幅”白鹭钓鱼图“,充满了宁静而灵动、和谐而素雅的韵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领会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
用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品味
语言激越奔放强烈的特点。
(2)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
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海燕搏击风浪的战斗精神,培养学生不怕困难、迎难而
上的无畏而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所描绘的海上景象和海燕形象。
2、难点:理解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在第7课,我们学习了《雷电颂》,谁能说说文中的风、雷、电代表了哪类人物呢?可以说,在革命战争年代,在
白色恐怖时期,我们的革命先烈常常借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喊来表
达对革命的向往与呼唤,比如,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就
是借海燕对暴风雨的呼唤来表达对革命的渴望。
那么作者高尔基
是怎样借海燕对暴风雨的呼唤来表达对革命的渴望的呢?让我们
一起来感受高尔基所写的《海燕》吧!
2、形象感知,领略海燕风采。
教师出示“海燕形象图课件”,让学生认识、感受海燕的形象,让学生对海燕有初步的认识。
3、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也是
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他出生于木匠家庭,四
岁丧父,十岁就为生活所迫,走向社会,到处流浪。
他当过鞋铺
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等,备尝人间苦难。
他亲眼看到劳动
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
富的题材。
他第一次投稿时具名为马克西姆·高尔基(俄文意为“苦难”)。
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是高尔基早期的代表
作品。
它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夕前夕最黑暗
的年代,俄国的革命运动正不断高涨。
高尔基参加了种种反沙皇
统了尖锐抨击沙皇的演说。
他根据自己的斗争经历,写了一篇带
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又译为《迎春曲》《幻想曲》),《海燕》就是其中的末尾具有极大的宣传性和号召力,受到了列宁的高度重视和称赞。
二、检查预习
1、注音或写字
呻yín吟白沫(m )翡(fěi
)翠困fá乏
)wān蜿蜒胆怯(qiè)号(háo)叫
深渊(yuān
2、词语解释
(1)高傲:原指极为骄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
文
中贬词褒用,指自豪,信心十足。
(2)震怒:异常愤怒,大怒。
(3)困乏:疲乏。
(4)蜿蜒:蛇类爬行的样子,弯弯曲曲地。
3、预习收获(不要求面面俱到,能有一点感受即可鼓励)
三、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
要求:学生听读(不看书,仔细聆听),并在班上交流听后感,谈自己在听读时的所感所想。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
教
师进行个别指导。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并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