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学期课内文言文测试题带答案
语文七年级上学期文言文检测试卷带答案

语文七年级上学期文言文检测试卷带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狼蒲松龄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并驱如故________②顾野有麦场________③意暇甚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叙述屠户遇狼的时间、地点和情况,寥寥几笔就勾画出屠户处境的危急,扣人心弦。
B.面对贪婪的恶狼,屠户虽然感到恐惧,但是他不迁就退让,先“投以骨”,以争取更有利的斗争时机。
C.屠户“奔倚”在积薪之下,利用麦场的有利地形,改变途中两狼并驱的局面,避免前后受敌的处境。
D.第⑤段是议论,点明故事的主题,阐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最终也会被人的勇敢与智慧打败。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鶱,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初中七年级 上学期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含答案

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蒲松龄《狼》两则,回答问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
欻一狼来,瞰担中肉,似甚涎垂,步亦步,随屠尾行数里。
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
屠无计,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蚤①取之。
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空。
狼乃止。
屠即径归。
昧爽②往取肉,(a)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
逡巡(b),则死狼也。
仰首(c),见狼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
时狼皮价昂,直③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之,亦可笑已!【注】①蚤:通“早”。
②昧爽:拂晓。
③直:通“值”,价值。
(1)将“审视、遥望、近之”分别填入【乙】文a、b、c三处,正确的顺序是: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顾野有麦场________②一狼洞其中________③有屠人货肉归________④不如姑悬诸树而蚤取之________(3)翻译下列句子。
①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②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
(4)“缘木求鱼,狼则罹之,亦可笑已!”作者认为【乙】文中狼“可笑”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遥望;近之;审视(2)看,视;名词用作动词,挖洞;卖;暂且(3)①狼也狡猾啊,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②当时狼皮价格昂贵,一张狼皮价值十几两银子,屠夫(由于得到了这张狼皮)小赚了一笔。
初一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试题带答案

初一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试题带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三则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选自《世说新语·言语》)(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己去。
”友人便怒日:“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丙)管宁、华欲共园中锄菜。
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①同席②读书,有乘轩冕③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注释)①尝:曾经,从前。
②同席:同坐在一张席子上。
古人席地而坐。
③轩冕:指古代士大夫以上的官所乘的有棚的华贵车辆。
轩:古代的一种有围棚的车,冕:古代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戴的帽。
这里指贵官。
(1)下面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B.陈太丘与/友期行C.对子骂/父D.见/地有片金(2)下面划线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吾日三省吾身B.元方时年七岁/年与时驰C.太丘舍去/一狼径去D.华捉而掷去之/ 宋之丁氏(3)下面对[甲][乙]两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翻译及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与儿女讲论文义。
(翻译:和儿子女儿们讲解诗文)理解:这句话写出了谢安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
B.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理解:从“撒盐”说明当时的雪下得很小,肉眼几乎看不到,缺乏美感,就像盐一样C.尊君在不?(翻译:令尊在不在家?)理解:“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谦辞,说明客人也有表现出谦虚有礼的时候。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含答案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疑人窃履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
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
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遂与之绝。
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
请为以如初。
”(选自《历代寓言大观》)【注】①踵:到,走到。
②缪:通“谬”,错误,荒谬。
(1)给下列划线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友人来过________A.走过,经过 B.胜过,超越 C.错误,过失 D.访,探望②逾年而事暴________A.暴露,显露 B.凶恶残酷的 C.突然 D.欺凌,损害(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3)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
【答案】(1)D;A(2)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3)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解析】【分析】(1)①这句话的意思是:他的朋友来拜访他;过:拜访。
故选:D;②这句话的意思是:过了几年有关这个仆人的事情暴露;暴:暴露。
故选:A。
(2)①句中重点词语有:“固”,本来;“窃”,偷。
句意为: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②句中重点词语有:“知”,了解;“缪”,错误;“罪”,过错。
句意为:是我不够了解你,才错误地怀疑你,这是我的过错。
(3)第一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关键语句来分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归纳即可。
阅读全文,了解内容,从“友人踵楚人之门,而悔谢曰”中可知,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第二问:阅读全文,了解内容,结合“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这句话,我们围绕着“当误解别人时,我们要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等方面来评价即可。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答案(Word版)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雏将出。
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
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
未几,一鹤①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
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
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
鹤于古木上盘旋三匝,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
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盖二鹊招鹳援友也。
【注】①鹳:一种凶猛的鸟。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一狼洞其中洞:洞口B. 乃悟前狼假寐寐:睡觉C. 鹊巢其上巢:筑巢D. 集古木上集:停息、聚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3)【甲】文中的狼贪婪、凶狠、狡诈,【乙】文中的鹊是怎样的呢?【答案】(1)A(2)①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②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
(3)①有情义,乐帮助;②会动脑;③善求助,④懂感恩。
【解析】【分析】(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句子意思,依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依据语境判断字词意思。
A.洞:名词活用作动词,打洞。
故选A。
(2)①重点词语:变诈:诡诈;止:只是;句意: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②重点词语:谢:致谢。
句意: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
(3)疏通文字,了解内容,根据故事情节,抓住鹊的行为表现的描写,理解形象,最后体会文章所说明的道理。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语文综合试卷带答案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语文综合试卷带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其二)》)(乙)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
狼自苫中探爪入。
屠急捉之,令出不去。
但思无计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
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张不得合。
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蒲松龄《狼(其三)》)【注释】①遗:留下。
②行室: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
③豕(shǐ):猪。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止有剩骨一狼得骨止B.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C.缀行甚远夫君子之行D.屠自后断其股狼自苫中探爪入(2)把“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写两只狼紧跟屠户,屠户一次又一次投给它们骨头,仍无法满足狼的贪欲。
B.甲文里,其中一只狼好像闭上眼,神情很悠闲,屠户一跃而起,最终砍杀了它。
C.甲文中,作者认为聪明的狼尽管诡计多端,但最终败给了屠户,只是笑料罢了。
D.乙文写屠户用吹猪法吹狼,狼胀得像牛,只有屠户才能想到用这种方法对付狼。
2.对比阅读(古文阅读)(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语文七年级上学期文言文模拟综合试卷带答案

语文七年级上学期文言文模拟综合试卷带答案一、文言文1.对比阅读(古文阅读)(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家中来营①者,多称尔②举止大方,余为少慰。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③,此君子也。
余服官④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
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⑤。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注释)①营:军营。
②尔:你。
③处约:处在困顿之中。
④服官:为官。
⑤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不要丢掉从我高祖、曾祖、祖父、父亲一贯相传的家风。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②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②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3)阅读(甲)文,谈一谈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4)(甲)(乙)两文都是作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及感悟对后辈的谆谆告诫。
(乙)文中曾国藩认为年轻人要有所作为,应该做到哪些方面?2.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诺,期返而食。
”起曰:“待公而食。
部编版语文七上全册古文(文言文)精品检测题带答案(一课一练)

最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全册文言文检测题(带答案)说明:参照部编版新教材整理,按课下注释、重点句子翻译、重点知识理解三个知识板块整理的习题,方便实用。
目录:(一)部编版七年级上8课《世说新语二则》检测题(二)部编版七年级上12课《论语十二章》检测题(三)部编版七年级上16课《诫子书》检测题(四)部编版七年级上第20课《狼》检测题(五)部编版语文七上第24课《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检测题(一)部编本七年级上8课《世说新语二则》检测题班级:姓名: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一)、《咏雪》1、【内集】2、【儿女】3、【文义】4、【俄而】5、【骤】6、【何所似】7、【差可拟】【差】,【拟】,8、【未若】9、【因风】【因】,10、【公大兄无奕女】【无奕】,二)、《陈太丘与友期》1、【期行】【期】,2、【日中】3、【舍去】【舍】,【去】,4、【乃】5、【尊君在不】【尊君】,【不】,6、【相委而去】【相】,【委】,7、【家君】8、【引】9、【顾】二、重点句子翻译: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翻译:2、白雪纷纷何所似?翻译:3、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4、未若柳絮因风起。
翻译:5、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翻译:6、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翻译:7、待君久不至,已去。
翻译:8、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翻译:9、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三、重点知识积累: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
①、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尊君在不.。
2、根据情景填写课文内容。
①、《咏雪》这篇课文交代咏雪的背景的语句是:②、《咏雪》表明谢安赞赏谢道韫的才气的句子是:3、指出下列称谓各指代的是何人。
①、即公大兄...②、尊君..在不③、待君.久不至④、君.与家君..4、理解课文回答下列问题.①、〈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②、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5、请分别用一两个词语评价文中的人物:陈太丘:友人:元方:6、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学期课内文言文训练题
班级姓名学号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一、解词
1、寒雪日内集.。
.内集(家庭集会)
2、俄而
..雪骤.。
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
3、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大体)拟(相比)
4、未若
..柳絮因.风起。
未若(不如,不及)因(趁,乘)
二、翻译句子
1、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撒把盐在空中差不多。
”
2、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柳絮凭风而漫天飞舞。
三、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D )
A、“雪日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看出谢安一家其乐融融,温馨美好的家庭气氛。
B、“未若柳絮因风起”被后人称为咏雪佳句,妙在这里:①柳絮团状与雪花在形态和动态上相似,给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②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有深刻的意蕴。
C、谢太傅对兄女的答案满意。
因为文章最后一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表明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了谢太傅对道韫才气的赞赏。
D、“公大笑乐”是因为谢安觉得其中一个孩子所用的的比喻很好笑。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一、解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约定)
2、相委.而去.。
委(舍弃)去(离开)
3、下车引.之。
引(拉,牵引)
4、去后乃.至乃(才)
二、翻译句子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真不是人啊!与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大门。
三、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C )
A.陈元方反驳友人,可见他明白事理,聪明机智。
?
B.友人迟到在先,责骂陈太丘在后,可见友人是个既“无信”又“无礼”的人。
C.陈太丘不与友人打招呼就独自上路,陈太丘不讲信用。
??
D.由陈元方的言行可看出其父陈太丘应是个守信懂礼的人。
《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一、词。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时(按时) 说(同“悦”,愉快)
2、吾日三省吾身。
日(每天) 省(反省)
3、传不习乎
....传(传授的知识)
4、不逾矩。
逾(越过)
5、温故而知新。
故(学过的旧知识)新(新的理解)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喜好)
7、人不堪其忧。
堪(能忍受)
二、翻译句子。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三、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D)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讲的是学习方法的问题,在这点上,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一样的。
B、“人不知而不愠”和“择其善者而从之”这两句中的“而”字用法不一样,前者表转折关系,后者表顺承关系。
C、第四章中,孔子认为“温故知新”之人,可以做老师,但在第九章中却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但这不是自我矛盾的观点。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强调的是团结的重要性。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韬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一、词。
1、静以修身。
静(宁静专一)
2、非学无以广.才。
广(增长)
3、淫.慢则不能励.精。
淫慢( 放纵懈怠) 励( 振奋 )
4、年与.时驰。
驰
...(疾行)
5、遂成枯落。
遂(最终)
二、翻译句子。
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明确志向就无法成就学业。
三、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