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消费时代的通俗讲史

合集下载

论消费主义时代的大众文化产品——以海岩的作品为例

论消费主义时代的大众文化产品——以海岩的作品为例

填充它 , 它已从事件中移开它们的人性意义 , 而使它们能 意指作用人类的无意义0 【 ” 】 现代传媒作为大众文化传播 的最有效的手段 , 正在利用它的魔力来制造各种神话 , 供 大 众享 用 , 海 岩 的作 品可 以看 作是 我们 这 个 时代 的 “ 而 现 代都市 的传奇神话 ” 。 海岩给我们塑造 了一批偶像 , 并且让这些偶像为我 们 演 绎 了 一个 个 现 代 传 奇故 事 。 家 公 子 的无 限 真 情 以 富 及 美丽女 子的真挚纯情满足 了人们对 新时代 偶像的渴 望。 以陆毅为代 表的男性偶 像无一例外拥 有有钱人的大 气, 却为感情而奋不顾身 , 实在是标准的“ 白马王子” 以 ;
不过 , 随着 社 会 的发展 , 种 游 戏越 来 越 复 杂而 已 。 海 这 而
论消费主义时代的大众文化产品
以海岩的作品为例
李 书 萍
( 北 电 力 大 学 人 文 与 社 会 科 学 学 院 , 北 保 定 0 10 ) 华 河 7 0 3
摘 要: 海岩的作品制造 了一系列“ 现代都 市的传奇神话” 并成 为一种流行时尚。 , 这些作品满足 了大众 浅层 次的审美需求和心理需要 , 但作品本身“ 深层 意义的虚无” 却是它的致命缺陷。 从文化发展 角度来看, 海 岩以其作品实现了大众文化与主导文化 的交融, 这对于多元文化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孙 俪 为代 表 的 女 性形 象 则 是 美 丽 与纯 情 的 象征 , 们 共 他 同编织 着 “ 的 神话 ”来 满 足现 代人 对 真情 的渴 望 。 岩 爱 , 海 笔 下 的爱情 双 方往 往 是处 于法 律 规定 的正义 和非 正 义 的
收 稿 日期 :0 6— 4— 0 20 0 2

浅析基于大众文化的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关系 ——以故宫博物院

浅析基于大众文化的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关系 ——以故宫博物院

·167·艺术研究摘 要:马克思在书中说道:“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完成。

一条铁路,如果没有通车、不被磨损、不被消费,它只是可能性的铁路,不是现实的铁路。

”“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这样,生产就没有目的的。

”伴随着社会发展,商品经济的发达,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不可分。

艺术生产不再是简单的艺术作品创作与欣赏,更多需要走向市场,与经济相结合,艺术生产有了目的性。

艺术消费也反向刺激着艺术生产,产生艺术消费的社会因素逐渐成为艺术生产的核心要点,如何更好地消费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成为艺术家们首要思考的问题。

大众文化来源于大众的日常生活,是长期从市场、大众审美等方面总结出的一种日常文化形态,代表了所在时代及社会的整体文化氛围和人民喜好。

艺术生产与大众文化相结合,来源于大众,再服务于大众,可以更好地为大众所接受,从而刺激消费,达到艺术生产的目的。

本文结合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来论述基于大众文化的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之间的关系,故宫文创产品结合大众文化后,艺术消费的成功反映出艺术生产的成功,基于大众文化的艺术生产产生的艺术消费除了具有商品本身的价值以外,对大众还有教育、认知、宣传等功能,同时也影响着大众文化的发展与升华。

关键词:大众文化;艺术生产;艺术消费1 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背景关系1.1 艺术生产规定着艺术消费以往我们的艺术生产只注重创作者个人情感想法的表达,处在一种精神层面营造的状态中,只注重艺术本身,大众去欣赏一件艺术作品的时候往往也是从作品本身的艺术角度去赏析,忽略了艺术消费这一重要环节,而当我们的艺术设计产品进入消费阶段的时候,它便具有了社会价值。

艺术生产为艺术消费提供了产品,从而产生了艺术消费环节,艺术生产的水平也直接影响到艺术消费的水平。

例如,以前故宫的文创产品主要是文物的复制品摆件等,大众的需求相对较低,导致艺术消费的水平也相对较低。

大众 大众社会与大众文化

大众 大众社会与大众文化
4、大众文化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民的文化。
5、大众文化是社会中从属群体的抵抗力与统治 群体整合力之间相互斗争的场所。
6、大众文化是后现代意义上的消融了高雅文化 和大众文化之间界限的文化。
大众文化的含义
❖ 当代大众文化是一种在现代 工业社会背景下所产生的与 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 的市 民文化,是在现代工业社会 中产生的,以都市大众为消 费对象和主体的,通过现代 传媒 传播的,按照市场规 律批量生产的,集中满足人 们的感性娱乐需求的文化形 态。
文化四层面
➢主流文化 以群体整合、秩序安定和伦理和睦等为核心,
代表国家正统意识形态的文化。
➢ 高雅文化 (精英文化) 满足占人口少数的知识界的
理性沉思、社会关怀和个性探索旨趣的文化。
➢大众文化 满足普通市民的日常感性愉悦需要的文化。 ➢民间文化 这是由乡村普通民众自发的、主要由口头传
承的自娱性通俗文化。
3、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 权力精英的扩张、垄断,公众失去独立,向
大众转变,之间缺乏联系,直接面对国家和 精英,变成受操纵的群氓。
总结:两种对立的大众社会观 1、把大众社会看作是极权主义的一种形式。 2、把大众社会看作是多元民主的一种形式。
❖ 大众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是工业革命一 来,随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形成。 突出特点是出现了大量异质的、分散的、原 子化的个体,个体间缺少联系,直接面对国 家或权力精英,从而易被操控;但大众社会 高度的个体化,使之有很强的民主性和平民 化,体现了大众社会的两面性。
心灵,苦难的心灵 不愿再流浪了, 我想回家 打开抽屉、翻一翻我儿童时代的画片, 还看一看那夹在书页里的 翠绿的三叶草。
而且, 我还想打开书橱, 取出一本《海涅歌谣》, 我要去约会, 我要向她举起这本书, 作为我向蓝天发出的 爱情的信号。

消费时代的审美价值论——在大众文化与日常生活审美化语境中重塑文艺的价值功能

消费时代的审美价值论——在大众文化与日常生活审美化语境中重塑文艺的价值功能

自9 0年 代后 期 以来 , 随着西方 学术 界 大量研 究 现代 性与后 现代 性 的 著 作被 译 介 到 中 国 , 些 相 关 一 的学 术话题 也 随 之 被 “ 植 ” 了 中 国 学术 界 , 消 移 到 “ 费时代 与 消 费 文 化 ” 是其 中之 一 。在 消 费 时 代 , 便 曾经作 为文化 重要 领域 的文学 与美学 学科 毫无 疑 问 遭 到 了前 所 未有 的 冲击 , 它们 失 去 了 曾经 有 过 的 尊
传统 的精英 文化 与 高 雅 的 审美 活 动 , 被 大众 文 化 都
与 日常生 活 的审美化 挤 压到 了边缘 地位 。
如果 说 大众 的文化 消费 是牵 引大众 文 化与 日常 生 活审美 化 的动力 , 大众 的 消费 兴 趣 则 是可 以改 而 变和塑 造 的 , 么在 这 种 大众 文化 与 日常 生 活 审美 那 泛化 的语境 下 , 文艺 学 和 美 学 的价 值 介 入 也 就 会通 过 各 种渠道 渗透 到 大众 文 化 的制 作 与 消 费 过程 中 , 从而 产生其 间 接 的影 响 。 在这 种 文 化 现 状 下 , 们 我
于外在 于知识 阶层 的社 会 力 量 , 它不 但 依 托 市 场 诉
是 人们对 待 满 足他 们 需 要 的 外 界 物 的 关 系 中产 生 的” 。“ … 是人 们 所 利 用 的并 表 现 了对 人 的需 要 的
[ 稿 日期 】20 - . 收 06 71 0 6 【 作者简介 】陈叻( 97 ) 女 。 17 一 。 黑龙 江佳木斯人 。 中国传媒 大学影视 艺术 学院讲师 , 博士生。
显地位 , 学 科 “ 界 ” 得 日益 难 以 确 定 , “ 其 边 变 其 地

大众文化定义

大众文化定义

大众文化定义:罗森贝格认为大众文化的不足之处是单调、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裕生活中产生的诱惑和孤独感。

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一书中。

主要指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

主要特点属性的商品化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大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经济收入和闲暇时间增多, 文化消费成为一种普遍需要, 为大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而且, 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为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创造了适宜的条件。

因此, 大众文化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是文化与工业联姻的结果。

作为一种消费文化, 它具有由文化产业机构生产供现代大众消费的商品属性。

高雅文化往往羞羞答答, 不承认其商品特性, 或者有意淡化它, 似乎艺术一旦与商品结缘, 就浑身沾满了铜臭, 亵渎了审美的圣洁。

大众文化一开始就以商品的形式出现, 从不隐讳自己的商品属性。

反之, 作为文化商品, 它极力开拓文化市场, 以文化、审美去获取最大的利润。

电影制片厂、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社、杂志社、网站等正是这些文化商品的生产机构。

这样一来, 文化产品不再仅仅是作家、艺术家个体创造的产物, 而是一种工业化生产的结果, 从创意策划、筹措资金、生产制作到宣传发行和实际消费,文化产品都是作为一种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进入市场的。

因此, 它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商品化规则, 以追求商业价值为目标。

如果文化企业盈利的目标不能实现, 那么其运行过程势必受到影响, 甚至导致文化企业的亏损、停业或破产。

因此, 大众文化的生产、流通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遵照生产经营规则, 把握文化市场脉搏, 顺应社会大众的消费心理和消费口味, 以适应市场的风云变幻, 最终达到把文化产品销售出去的目的。

正因为如此,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 大众文化在技术世界中已经丧失了艺术品的创造性, 呈现出商品化的趋势, 具有商品拜物教的特征。

什么是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

什么是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

什么是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问题提出与解析思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由人民大众建设的、属于人民大众的文化。

也就是说,人民大众既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体,又是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的客体,通俗地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人民大众自己的事情。

于是,“文化”与“大众”到底是个什么关系,它们之间的互动有什么特点,就成为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给与高度关注的问题。

青少年学生,是构成“人民大众”最大比例的群体,也是对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最为敏感最为积极的群体,同时也是在文化上较为幼稚的群体。

教材把这个问题列为文化生活课程的一个重要部分,旨在引导青少年在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面前有一个清醒的头脑,从而能够正确地辨别和取舍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问题解析】大众文化,从本质上说是在现代工业社会里产生、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是借助现代传媒,依照市场运作规则批量生产,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的都市消费文化,是现代社会高速运转的生活方式的产物。

它一方面同与其共时态的官方主流文化、学界精英文化相互区别和对应,另一方面也同传统农业自然经济社会里的各种民间文化、通俗文化有着一些原则差异,商业性、流行性、娱乐性和普及性是其最主要的基本特征。

大众文化最早出现于率先完成现代工业化进程的西方社会。

现代大都市的形成和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广泛应用构成大众文化产生的两个必要条件。

我国大众文化的兴起与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同步,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又为其日益壮大提供了温床和养料。

广播、电视的普及和互联网走进家庭的技术背景,更使这支文化新军的发展如虎添翼。

大众文化平民化的风格、精神抚慰的温情和势不可挡的娱乐功能迅速获得庞大的受众,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影响。

它的崛起为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缓解紧张生活造成的心理压力,开拓人们的视野,张扬个体价值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大众文化面向庞大的消费群体。

迎合消费者的心理,吸引更多的受众是它的第一要旨。

大众文化理论第一章文化与大众文化第二章

大众文化理论第一章文化与大众文化第二章

大众文化理论第一章文化与大众文化第二章第一章文化与大众文化第二章“文化与文明”传统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By Antlin~文化主义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文化研究后现代主义大众政治第一章文化与大众文化一、文化XXX:第一,文化可以指“智力、精神和美学发展的一般过程”;第二,文化指“一群人、一个时期或一个群体的某种特别的生活方式”;第三,文化指涉“智力,尤其是美学所创造的作品和实践”。

二、意识形态1.意识形态可以指“为某一特定人群所接合的观念系统”;2.意识形态是某种掩饰、扭曲或欺骗,用来描述某些文本和实践如何呈现对现实加以歪曲的图景;(经典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常用的定义)3.用意识形态指代意识形态构成,理论前提是:社会的概念建立于互相冲突而非彼此赞成的基础之上,是围绕着不平等、剥削和压迫被建构出来的,在冲突中,文本总是有意无意地偏袒着一方,即所有文本都带有意识形态的意味;4.XXX:意识形态主要在内涵层面发挥作用,是文本或实践所承载的或可能承载的、间接的、常常是无意识的含义。

文本将原本特殊的东西普世化、合法化,让观众误将文化之物当做自然之物;5.XXX:意识形态并不是简单的观念的集合,而是一种物质实践,这意味着意识形态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实践之中,而不仅仅存在于日常生活的观念之中。

在此意义上,意识形态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经济条件和经济关系所必须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使其继续运行。

三、群众文化1.大众文化是指那些被很多人所广泛热爱和喜好的文化;(无法解释为何很多权威人士认可的“高雅文化”也有很大的销量)2.大众文化就是除了“高雅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即大众文化是一种低等文化。

大众文化是为了满足乌合之众而批量生产的商业文化,高雅文化则是个体创造活动的结果;3.将大众文化等同于群氓文化,大众文化不过是一种无可救药的商业文化,是为大众消费而批量生产的文化,其受众是一群毫无分辨力的消费者;1)在过去一直存在着一个黄金时代:有机社区或民间文化;2)群氓文化不仅具有欺骗性且毫无营养,是美国的舶来品;3)大众文化的文化事件可以被视为公众幻想的形式,是人类的梦幻世界;4)结构主义者认为群众文化是一架意识形态机器,轻而易举地对宰制性的权力结构进行着再生产;5.“葛兰西派”学者认为,大众文化是一个富含冲突的场所,在这里,被统治集团之抵抗的力量与统治集团利益对被统治集团的“收编”力量进行着斗争。

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提纲)一、大众文化的基本理论分析(一)何谓大众文化1.在19世纪中期,“大众文化”(Mass culture)是相对于高等文化(High culture)而言,它被精英们提炼出来,用来“指称当时正在凸现的与传统的高等文化不同的文化现象,因为当时的资产阶级正处在上升期,资产阶级新贵族们的市侩之气,下层工人运动的发展,在文化精英看来,都在破坏传统的社会秩序与人际关系。

‘大众’包含着无知、庸俗、偏见、冲动、非理性的意思,‘大众文化’自然是对这个阶层粗俗文化状态的贬称。

”[14]约翰.菲斯特认为,“大众文化是由居于从属地位的人们为了从那些资源中获取自己的利益而创造出来的,是从社会内部和底层创造出来的。

大众文化始终是一种关于冲突的文化,它总是关涉到生产社会意义的斗争。

这种意义有利于从属者。

”2.20世纪20、30年代对大众文化来说是具有转折性的年代。

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认为,“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是通俗文化研究和评价的很有意义的转折点。

电影与电台的出现,文化的大批量生产和消费,在一些西方社会中法西斯主义的崛起与自由民主政治的成熟,全都为大众文化的论证提供了条件。

”3.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所谓大众文化是指“借助大众传播媒介而流行于大众中的通俗文化,如通俗小说、流行音乐、艺术广告等。

它融合了艺术、商业、政治、宗教和哲学,在闲暇时间内操纵广大群众的思想和心理,培养支持统治和维护现状的顺从意识。

1944年,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文中提出大众文化是以独特的大众宣传媒介,如电影、电视、收音机和报刊、杂志等,操纵了非自发性的、物化的、虚假的文化、成为束缚意识的工具、独裁主义的帮凶……从而显示了从启蒙向意识形态倒退,进入大众欺骗的阶段。

”、4.20世纪50年代,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开始对文化与大众文化研究。

雷蒙威廉斯不同意“把文化理解为上层的专利,同工人阶级的文化对立起来,从此‘popular culture’开始代替包含着太多贬义的‘mass popula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文化消费时代的通俗讲史
10历史郑亮才其实此题是中南大学文学院杨雨博士在赣南师院明湖讲坛的演讲题目,她所著的《莫道不销魂—杨雨解密里清照》将李清照从历史的高堂拉回了世俗,好赌、好酒、好色,着实让我们震惊了。

她是从电视中走出来的,这与易中天等百家讲坛教授相似。

在易中天热之后,谁还在想考这个问题,葛红兵以被“乙醚”逼得声明不对此事件作任何看法,《百家讲坛》依旧兴盛,在书屋里的教授学者依然埋头,广大读者和观众以旧在追逐和寻找。

杨雨博士讲李清照的名目是还原一个真实全面的李清照,将单一脸谱化的李清照复活使其真实而可爱。

易中天是想通过通俗的方式将模糊的三国历史说给观众,让观众看到人性的真实。

其实很多通俗讲史的学者教授都是打着还原历史人物,剖析人物人性而服务现实的旗号的,也有很多学者专家对此现象作了看法,有些也确实有理很深刻,我也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现象,来表达所思所感。

我认为通俗讲史者们所谓的还原历史人物,剖析人物性格都只是过程,那结果是什么呢,我想有以下几点:
一方面是积极的。

其一,易中天讲三国火爆的浅层次原因是其讲述方法(虽然这也是他被批的主要原因,但也还有其积极意义)。

把枯燥的历史以现代的通俗的方式来讲述,不失为普及历史知识的良好方法,对于广大中小学老师来说也不失为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式,对于人事交际来说更不失为活跃气氛彰显实力的好策略;其二,
对于广大中等知识阶层想了解历史有无力无心阅读原著的观众来说,这是一个学习了解历史的机会,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

再者也有普通节目的普遍价值即娱乐大众,特别是易中天的幽默语言不时引起观众的笑声。

另一方面是消极的。

首先在学术界,一个接一个的学者挤进作家富豪排行榜,让埋头书屋的学者也不时的向他们看了看(当然并不否认有文化操守的存在),也许也会走出象牙塔到荧光灯下晒晒研究成果,渐渐地还有谁来继承在书屋中耐住寂寞抵住诱惑专心研究的学者传统,一个民族的崛起发展有怎能仅仅依靠那些明星化世俗化了的的学者,这是一个关系民族存亡的问题。

第二,针对科研普及方式来说,类似戏说的传播方式将会颠覆严谨专业以及严肃的传播方式,方式可以创新,但不是言语低俗现实、思维浅显,为迎合低俗市场而改变的现象。

第三是在社会消费大众,对于中端的知识学者来说有点利,但对于大学等精英教育阶层来说是无益的,专业的学者教授也应是对此忽视的。

但是《百家讲坛》引以自豪的“100所名校最受欢迎的电视节目”之类的荣誉却是当代大学生的悲哀。

易中天品三国很多只是个人视角、个人思维、个人偏向,而杨雨博士只是从李清照的诗词中死钻字眼,从中臆想,很是牵强。

第四,对于社会风气也是不利的,官场上暗,商场奸,他们就讲权术、讲利益。

社会上赌酒色流行,他们就讲赌酒色,在迎合之后又推广了这种思想。

最后是对出版业和电视等媒体,当易中天的品三国版权被一出版社以天价买断之后,其他出版社又该怎么思索出路,而百家讲坛不也是因阎崇年、易中天等教
授而被拯救的(原先的讲师是杨振宁、叶嘉莹等),杨雨火爆的几期《世说新语》更是让几位本毫无竞争力的编导名利双收。

常此以往那些名著古典谁去出版?那些科学谁去传播?那些正气谁去坚持?
易中天说:“该不该走是一个问题,走得好不好又是另一个问题,但总有人先走。

当时我觉得一部分人走就先走了吧,比如我”。

不反对学术走出象牙塔,但反对学者低俗化,做一些如当年明月等非专业人士所做的事;不反对传媒根据市场而定位,但反对传媒放弃引导民众舆论方向的历史重任;不反对观众对阴谋权术的崇拜,但叹息观众失去作为各种身份所应有的道德情操和人格修养。

不否认当下计划经济打破之后混乱的局面,也知道社会转型需要时间和理解宽容,但真的希望社会能尽快形成更高层次的有序而不是长期如此的混乱或是更低级的有序。

结合两方面思考,我们发现这种行为真的须慎重,也许它能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或是有更好的方式。

总之,史学传播是一项系统而长久的工程,每个人都应对此提出意见并为此作出自己的行动。

而作为历史专业的我们更是应以此为己任,在这个问题上不断探索、奋斗、奉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