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颅 CT 七大陷阱 你可别中招

合集下载

颅脑基本CT影像及颅脑疾病CT诊断

颅脑基本CT影像及颅脑疾病CT诊断

cerebral contusion and hematoma
cerebral contusion and hematoma
ceபைடு நூலகம்ebral contusion and hematoma
诊断与鉴别诊断
★ 诊断要点 ◆ 外伤史 ◆ 临床表现 ◆ 影像表现
二、弥漫性脑损伤
(diffusion injury of brain) ★ 弥漫性脑水肿
★ 窗位:相当于要观察组织的CT值,脑 组织的CT值约为+35Hu,所以多采用此 窗位。
伪影
伪影为扫描时的实际情况与建像所带来的一系列假设不符合所造成,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头部活动引起的伪影——扫描时患者的移动可产生移动性伪迹,一般 呈条状低密度影,与扫描方向一致。
2.颅内异物所致伪影:高密度物质如术后银 夹、金属异物等引起的伪影以异物为中心呈 放射状。左图示枪伤弹片存留于脑内外所产 生的伪影。
hematoma of longitudinal fission
等密度 硬膜下血肿(图)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
亚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 (分早期和晚期)
早期表现:上半部为低密度(血清)
下半部为高密度(血细胞)
subacute subdural hematoma
颅脑基本CT影像 及
颅脑疾病CT诊断
颅脑CT基本知识
颅脑CT检查方法
★ 普通CT扫描 ★ 强化CT扫描 ★ CT血管成像-CTA ★ 三维CT成像 ★ CT脑池造影-CTC
颅脑CT值及窗宽窗位
★ CT值反映CT图像中各组织的X线衰减 系数,是人为标定以水为零的相对值。
★ 窗宽:即欲观察图像所包含的CT值范 围 , 颅 脑 CT 窗 宽 100Hu ( -15— +85Hu)

做头颅ct的注意事项

做头颅ct的注意事项

做头颅ct的注意事项做头颅CT(Computed Tomography)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方法,用于帮助医生观察和诊断头部疾病或损伤。

在进行头颅CT前,患者需要了解一些注意事项,以确保检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注意事项:1. 服装选择:在进行CT检查之前,患者应穿上宽松、轻薄的衣物,以免影响检查的准确性。

避免穿戴有金属部件的衣物(如纽扣、拉链或金属饰品),因为这些物件可能干扰图像质量。

2. 检查期间的卫生:为确保准确的检查结果,患者应保持头部清洁。

卸妆、洗脸和洗头是必要的,以去除头部表面的任何物质,如汗水、油脂或化妆品。

3. 过敏史和药物:在进行头颅CT前,患者需要告知医生是否有对碘过敏的历史。

这是因为CT检查需要注射含有碘的对比剂来提高图像的清晰度。

此外,患者还应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任何药物,特别是血液稀释剂或抗凝剂,因为这些药物可能会影响检查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4.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头颅CT使用的放射线对胎儿或婴儿可能有影响。

如果患者怀孕或正在哺乳期,应告知医生以便评估风险和采取必要的措施。

5. 服用对比剂前的禁食:通常情况下,在接受头颅CT之前需要空腹,至少4至6小时不进食。

这是因为一些CT检查需要注射对比剂,而空腹可以预防副作用(如恶心和呕吐)。

6. 术前和术后指导:在进行头颅CT之前,医生或技术人员会向患者提供术前指导,包括检查的目的、过程和风险等内容。

完成CT检查后,医生还会向患者提供术后注意事项,如饮食、活动限制等。

7. 设备安全:CT设备会发出低剂量的放射线,但在正常使用情况下,辐射剂量较低。

医生和技术人员会采取必要的措施,如调整设备参数和使用防护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准确性。

8. 患者舒适性:有些患者可能对CT检查感到不舒服或紧张。

在进行检查之前,患者可以向医生或技术人员提出任何担忧或问题,并与他们沟通以确保患者在检查期间舒适和放松。

总之,做头颅CT前患者应了解这些注意事项,包括适当的准备、对比剂和放射线的影响以及术后指导等。

颅脑部CT基础知识.doc

颅脑部CT基础知识.doc

颅脑部CT基础知识关键词:颅脑CT颅脑CT诊断第一节检查方法、检查両准备1.头部扫描前须将发卡、耳环、假才等异物取掉。

2.需做増强打描的病人,检査前4~6小时禁食,并做好碘过敏试验3.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以防病人在扫描时移动。

二、检杳方法(一)横断扫描1. 病人仰卧,头摆止,使头止屮矢状曲与身休长轴半行,听毗线与床血垂直。

以听眦线(眼外眦至外耳孔的连线,也称为眶耳线)为基线向上扫至头顶。

若重点观察后颅窝,则以听眉线(眉毛上缘中点至外耳孔连线)或上眶耳线(眼眶上缘至外耳孔连线)为基线。

2. 层厚、层间距为lOmnK3. 常规采用骨窗和脑窗观察和摄片。

4. 先平扫,根据描情况再作增强扫描。

(二)冠状扫描脑垂体、鞍区检查常用冠状扫描。

1. 病人仰卧位或俯卧位,下颌前伸,尽量使听眦线与床长轴平行,先扫侧位定位相,再定扫描基线应尽量与鞍底垂玄,从后床突至前床突。

2. 层厚、层间距为3. 直接作增强扌_1描,因垂体无血脑屏障,可提高垂体与止常脑组织间密度差别,以更好显示垂体。

第二节正常CT表现•、平扫CT图像1. 颅骨及含气空腔颅骨密度高,为高吸收结构,呈现高密度影,而含气空腔为低吸收区,呈现低密度影。

(1)颅底:颈静脉孔、卵圆孔、破裂孔、枕大孔、蝶窦、筛窦及乳突气房均可见到。

(2)颈静脉结节:在枕肯大孔上一层面,位于岩骨后缘的内后方,呈八字形高密度影。

(3)蝶骨小翼与岩骨:在横断层而上,丁蝶鞍处呈X形交叉。

(4)蝶鞍:鞍背为横行高密度影,其前方为前床突,上层面可见后床突。

(5)颅盖骨:川骨窗可显示内外板及冠状缝和人字缝。

(6)额窦、蝶窦、筛窦与乳突气房皆呈低密度影。

2. 含脑脊液腔(蛛网膜下腔)脑室、脑裂、脑池与脑沟等腔内禽脑脊液,为低密度区,CT值为0-22HUo脑脊液腔因年龄增长而扩大。

(1)枕人池:在小脑后方,有时枕人池较人。

(2)第四脑室:呈马蹄形,居后颅凹屮线。

四脑室受压、变形、移位与闭塞对确定幕下占位病变冇很大帮助。

脑ct解读 -回复

脑ct解读 -回复

脑ct解读-回复脑CT(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医学影像技术,通过使用X射线和计算机处理技术,产生大量的横断面图像,以帮助医生进行脑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一步一步解释脑CT的过程以及如何解读脑CT扫描结果。

1. 脑CT的过程脑CT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通常不需要特殊的准备。

在进行脑CT 之前,医生会询问病史,确保没有任何禁忌症。

然后,患者需要躺在一张特殊的床上,床会带动患者通过一个环状装置,这个装置称之为环形扫描器。

环形扫描器内部有一个旋转的X射线源和一个椭圆形的探测器。

X射线源将通过头部区域释放射线,并且通过探测器记录从各个方向传回的X 射线。

整个扫描过程大约需要几分钟。

2. 脑CT扫描结果的解读脑CT扫描所获得的图像通常由医生进行解读。

医生会仔细观察图像,并注意以下几个因素:- 灰度值:脑CT图像是以灰度值的形式展示的,灰度值反映了不同组织的密度。

通常来说,脑组织的密度较高,呈现出较亮的灰度值,而液体和空气的密度较低,呈现出较暗的灰度值。

医生会根据不同组织的密度变化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 解剖结构:医生会关注脑部的各个结构,如颅骨、脑室、脑回以及脑血管等。

通过观察这些结构的形态和位置,医生可以判断出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如肿瘤、出血或脑积水等。

- 异常表现:医生会特别注意是否存在任何异常表现,如肿块、出血、水肿等。

这些异常表现可能是不同疾病或病变的征象,需要医生进一步判断。

3. 常见的脑CT异常和诊断根据脑CT扫描结果,医生可以对患者的脑部状况进行初步评估,并做出相应的诊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脑CT异常和相应的诊断:- 脑出血:脑CT图像上显示的明显高密度出血区域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是否存在脑出血,进而确定出血的部位和范围。

- 脑肿瘤:脑CT可以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和密度,帮助医生初步评估肿瘤的性质,并指导后续的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 脑梗死:脑CT可以显示梗死区域的低密度区,帮助医生确认是否存在脑梗死,并确定梗死的程度和范围。

头颅ct讲解

头颅ct讲解

头颅ct讲解以头颅CT讲解为标题头颅CT(Computed Tomography)是一种常见的医学影像学技术,通过利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能够生成头颅的详细断层图像。

头颅CT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神经病学、放射学等领域,对于诊断头部疾病和评估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头颅CT的原理是利用X射线的穿透性,通过不同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程度的差异,通过扫描头部的方式,获得头颅的横断面图像。

在头颅CT扫描过程中,患者需要平躺在床上,头部被固定在特定的位置,以确保图像的准确性。

扫描时,X射线源和探测器围绕头部旋转,同时产生大量的X射线图像,计算机通过对这些图像进行处理和重建,生成具有高分辨率的头颅断层图像。

头颅CT图像能够清晰地显示头部各个结构,包括颅骨、脑组织、血管、神经等。

在头颅CT图像中,颅骨呈现明显的白色,脑组织呈现灰色,而血管和某些病变则呈现不同的密度。

医生可以通过观察图像的密度变化,来判断头部是否存在异常情况,例如颅内出血、头部肿瘤、脑梗死等。

头颅CT可以帮助医生进行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计划的制定。

例如,在急诊情况下,头颅CT可以迅速排除颅内出血等紧急情况,为及时救治提供依据。

对于头部肿瘤的患者,头颅CT可以明确肿瘤的位置、大小和侵犯范围,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

此外,头颅CT还可以用于评估脑梗死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指导康复训练。

虽然头颅CT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但在使用头颅CT时,仍然需要注意一些安全事项。

首先,由于头颅CT需要使用X射线,因此对于孕妇和儿童,特别是腹部和盆腔部位,应尽量避免使用头颅CT。

其次,对于已经接受过其他放射性检查的患者,应尽量避免重复使用头颅CT,以减少辐射剂量对身体的损害。

最后,对于患有重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头颅CT的使用也需要谨慎,以免造成剂量过高对肾脏的损害。

头颅CT作为一种先进的医学影像学技术,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它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头颅断层图像,为医生准确诊断和制定治疗计划提供重要依据。

做头颅ct辐射有多大

做头颅ct辐射有多大

做头颅ct辐射有多大
头颅CT扫描会暴露于放射线剂量。

具体的辐射剂量取决于扫
描的类型、设备参数以及扫描区域的大小。

头颅CT通常被认
为是相对较低剂量的扫描,因为头部的组织比其他区域对放射线辐射更敏感。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数据,头颅CT扫描的剂量
范围在1到100毫西弗(mSv)之间,具体取决于设备和扫描
条件。

一般来说,低剂量头颅CT的辐射剂量大约在1到2 mSv之间,而高剂量CT的辐射剂量可能达到50 mSv或更高。

辐射剂量的大小对于个体的健康风险有所影响。

根据放射医学专业知识,一次普通的头颅CT扫描通常不会对大多数成年人
造成严重的健康风险。

然而,如果频繁接受CT扫描或多次接
受高剂量的CT扫描,辐射暴露可能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辐射剂量的评估和风险管理应该由专业医生和放射科技师来进行。

如果您有关于接受CT扫描的问题或担忧,请咨询医疗专业人士。

认识这几种头颅CT,值夜班稳了!

认识这几种头颅CT,值夜班稳了!

认识这几种头颅CT,值夜班稳了!No.1颅骨骨折颅骨骨折大多由钝性暴力引起,由于解剖位置的关系,顶骨最暴露最容易遭受直接打击,所以颅骨骨折最容易发生的部位是顶骨,额骨其次。

颅骨骨折本身并不可怕,但是它所造成的继发性出血或脑损伤要比骨折严重的多,有的会迟发,所以颅骨骨折后要及时告知临床医生严密观察,并及时处理继发伤。

No.2硬膜外血肿硬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

大部分属于急性血肿,次为亚急性,慢性较少。

硬膜外血肿的形成与颅骨损伤有密切关系,骨折或颅骨的短暂变形,90% 的硬脑膜外血肿与颅骨线形骨折有关。

No.3硬膜下血肿硬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血血液积聚在硬脑膜下腔,在颅内血肿中发生率最高。

分为急性硬膜下血肿(伤后3 天以内)、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伤后 3 天至 3 周内发生)和慢性硬膜下血肿(伤后 3 周以上)。

右侧硬膜下血肿(急性—高密度,慢性—低密度)并伴有右侧大脑水肿,中线结构移位小脑幕硬膜下血肿(大脑镰左侧)硬膜下血肿:可见轻度占位效应左侧硬膜下血肿:呈等密度,有占位效应,中线结构移位双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左侧可见急性出血,双侧占位效应平衡,中线结构无移位双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No.4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又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急性脑卒中的 10%,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常见疾病。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沟、脑池内可见高密度影额叶及颞叶脑挫伤:脑出血病周围水肿,可随时间扩大,导致占位效应及脑疝。

由于受周围骨质影响,脑基底部挫伤容易遗漏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积血、非交通性脑积水No.5高血压性脑出血高血压病常导致脑底的小动脉发生病理性变化,出现局限性的扩张,并可形成微小动脉瘤。

因情绪激动、过度脑力与体力劳动或其他因素引起血压剧烈升高,导致已病变的脑血管破裂出血所致。

头颅CT的观察盲区,你都知道吗?

头颅CT的观察盲区,你都知道吗?

头颅CT的观察盲区,你都知道吗?【医学影像服务中心】出品先看病史:男51岁,头痛,头晕就诊。

无外伤病史。

厚层扫描CT平扫当时是9mm的图像。

后来怀疑左侧某部位有问题,就重建了1.5mm,果然!!薄层扫描点评影像,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的地方。

薄层,会给我们规避不少风险,带来更多信息。

头颅CT的观察盲区CT 检查是颅内各种疾病的首选和主要影像检查技术,能够发现大多数疾病,包括先天性脑发育异常、脑肿瘤、脑血管病、颅脑外伤、颅内感染及部分脑变性疾病和脱髓鞘疾病,且通常能明确诊断。

然而,CT 平扫有其自身的局限与不足,存在一定的观察盲区。

本文将从以下3 种常见颅脑疾病的漏、误诊分析颅脑CT的几大观察盲区。

一、脑梗死1. 脑干及腔隙性梗死后颅窝在 CT 图像上有多种密度差别极大的结构,在2 种密度差异较大的物质交界处,容易产生伪影。

其中最突出、影响最大的是岩骨间低密度带(即亨氏暗区),其次是枕内隆突所致的放射状高密度伪影,还有鞍区低密度影、颅板内高密度带、桥小脑角高密度区、中颅窝高密度区等。

伪影常会掩盖脑干的病变,最常掩盖的是脑干梗死,尤其是腔隙性梗死及早期脑干梗死,导致脑干梗死极易漏诊。

故在检查后颅窝(如小脑、脑干)病变时,应用5 mm 薄层扫描,如仍采用10 mm 层厚常规扫描,由于颅骨的干扰,极易将微小病灶漏掉。

2. 小脑半球梗死在小脑梗死还没有明显水肿、密度不是很低的情况下,第四脑室未出现异常变形,常常会误认为是后颅窝颅骨容积效应造成的伪影而漏诊,且脑梗死发生后 24 h 内头颅 CT 扫描阳性率有限,使小脑梗死的检出率更低。

3. 胼胝体梗死一是对胼胝体认知不足,二是容易忽略侧脑室旁的略低密度影,而把注意力重点放在基底节区和各脑叶实质上,当病人症状很重、而脑叶实质部分和基底节区未见明显病变时,此时要想到有无胼胝体梗死的可能,MR 检查矢状位可清晰地显示出来。

4. 一般的缺血性脑梗死CT 平扫在发病 24 小时内常难以显示病灶,24 小时后表现为低密度灶,部位和范围与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CT 增强显示低密度梗死区伴血管增强。
对于较年轻的患者,需要明确 是否有灰白质界限不清、 灰质肿胀、脑沟变浅等征象
外伤性脑出血
3. 外伤性脑出血
不同时期的硬膜下血肿其 CT 成像密度也有所不同,一般急性期过后密度会减低,可与 邻近脑组织或颅骨密度类似而相混淆。因此,与卒中患者类似,调整窗宽对于不漏诊 异常征象十分重要。 49 岁男性,从自行车上摔下。 (A)CT 平扫显示左侧软组织肿胀; (B)硬膜下窗 CT 示前颅窝
(B)新的头颅 CT 显示左侧放射冠区不对称性密度减低;
(C)DWI 证实左侧皮质脊髓束梗死。
案例3
84 岁患者因失语和右侧肢体无力就诊。 (A)脑窗 CT 成像显示左侧颞上回后部的深部白质出现轻微低密度影, 延伸至 Wernicke 区; (B)卒中窗 CT 提示明显低密度灶; (C)DWI 证实为急性梗死;
图示
如图. 平扫和增强 CT 显示远端 MCA 闭塞。(A)右侧 MCA-M2 段 出现局灶性高密度影,并且隐藏在外侧裂脑池中 ;(B)右侧额下 回出现低密度灶 ,表示近期梗死;(C)CT 增强血管造影显示右侧 M2 段充盈缺损,与 A、B 图中高密度和低密度影相对应。 因此,在检测 HMCAS 时,需要观察整段 MCA,有时甚至需要进 行薄层扫描。
案例1
(A)2 年前 CT 成像示 轻微的弥散性脑室扩张, 脑实质和脑白质正常; (B)就诊时 CT 示 弥散性脑沟和脑室增宽, 快速的灰质体积减小, 左侧脑室旁白质密度减低; (C)就诊后 3 天 MRI 证实 脑深部白质广泛性改变, 与 HIV 脑炎表现一致; 实验室检查示脑脊液病毒载量增加, CD4 细胞数为 34 个; (D)冠状位显示胼胝体受累。
和中颅窝血肿
A 图窗宽原因使得血肿 与邻近颅骨密度相混淆 此外,也需对既往 CT 进行 比较,进而明确是否为新发 出血或鉴别急性、慢性或亚急性血肿。
案例1
53 岁男性,既往有硬膜下血肿病史 本次因急性摔倒就诊。 (A)既往 CT 显示 新月形低密度病灶, 可能由于慢性硬膜下血肿所致; (B、C)本次就诊新的头颅 CT 显示左侧硬膜下血肿处 可见新的低密度灶, 提示为慢性期血肿叠加急性血肿;
头颈部损伤
5. 头颈部损伤
头颈连接部损伤不是很常见,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对高速车祸 幸存者进行初次影像学检查时,可能遗漏颈部脊柱损伤,高达 1/3 的 患者可能会出现后期神经系统症状。因此,对患者进行定位头颅 CT 检查十分重要,或能发现被遗漏的轻微征象。
案例1
29 岁患者 (A)CT 定位片显示由于头颈脱臼导致枕骨 - 齿突间隙增宽;
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
1. 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
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MCAS)是提示大脑中动脉(MCA)血栓形 成的高度特异性征象,其可见于 35%-50% 的确诊 MCA 闭塞患者中, 该征象与早期出现脑实质低密度灶、出血转化及更大面积的梗死、预 后不良均相关。其中可能漏诊的是远端 MCA 闭塞,因 M2 段可能仅 出现轻微高密度影,并且隐藏在外侧裂脑池中。
(D)与既往 MRI 成像比较无异常信号
CT 检查的窗宽太宽或太窄都会遗漏有 诊断价值的信息。 调整窗宽可提高对脑实质疾病的检出率
案例4
63 岁男性,因右侧肢体麻木就诊,既往有糖尿病和冠心病病史。 (A)脑窗 CT 显示左侧丘脑轻微低密度影;
(B)卒中窗 CT 提示明显低密度影;
(C)DWI 证实急性梗死。 可增加急诊医师采用平扫 CT 检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比例
(D)随访 CT 显示为高密度,
证实为慢性期血肿叠加急性血肿。
外伤性颅骨骨折
4. 外伤性颅骨骨折
眶底是一层很薄的组织,在标准的轴位成像时可能存在盲点,与扫描 平面平行或略微倾斜的骨折很难发现,因此需要多平面成像以明确是 否存在骨折。 45 岁男性摔倒后就诊。 (A)轴位 CT 像显示右侧眶底骨折 (B、C)冠状位重建显示 右侧眶底极小的粉碎性骨折。
脑实质异常
2. 脑实质异常
卒中发病 48 小时内首次 CT 扫描发现的缺血灶体积大小与卒中后 1 周 及 3 个月时神经功能障碍程度呈正相关,而超早期(<4 小时)即出现 CT 阳性征象可能提示出血转化及脑损伤风险。患者存在陈旧梗死灶时可 能发生误判,回顾既往 CT 检查结果对于判断新旧梗死灶至关重要。
而更加容易发现的继发性征象可能有助于医生评估邻近组织,特别是 在外伤时出现静脉窦 / 乳突出血或积液。 图示,轴位平扫 CT 示左侧乳突积液,提示左侧颞骨外侧骨折。
额叶挫伤提示存在对冲伤,需检查对侧是否存在骨折。 45 岁女性,跳舞时摔倒。 (A)轴位平扫 CT 显示左侧额叶硬膜下血肿及蛛网膜下腔出血; (B、C)轴位 CT 显示右侧枕骨骨折。
意识状态改变
7. 意识状态改变
导致意识状态改变的病因很多,需仔细回顾既往影像学资料和临床病 史。评估既往影像尤其重要,特别是任何程度的交通性脑积水伴弥漫 性脑室扩张和脑沟消失的患者。在已知有肿瘤病史的患者中,如果出 现上述征象,可能提示癌性脑膜炎。
案例1
59 岁女性,既往转移性乳腺癌病史,因意识水平下降而就诊。 (A)既往轴位 T2-Flair 像未见异常
案例5
33 岁男性,突发左上肢无力。 (A)CT 显示右侧大脑半球脑沟消失,
尾状核头模糊,伴部分灰白质界限不清;
(B)脑沟消失伴基底节模糊 和灰白质界限不清; (C)CTA 显示右侧 MCA 充盈缺损, 提示为血栓;
(D)DWI 证实右侧 MCA 梗死。
案例6
41 岁女性,突发言语不清。 (A)CT 平扫示左侧顶叶轻微灰白质边界不清;
案例1
71 岁男性患者,既往有过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内侧分水岭区梗 死,新发左侧肢体无力。 (A)既往 CT 显示右侧额叶局灶性低密度影; (B)此次就诊新的头颅 CT 显示更大范围的灰白质分界不清,疑似新 发梗死; (C)DWI 证实了新发梗死。
案例2
将现有 CT 与既往 CT 进行比较,对于鉴别轻微密度减低是否为新 发急性梗死十分关键。 63 岁男性患者,突发急性右侧肢体无力。 (A)既往 CT 显示年龄相关性脑改变;
头颅 CT 七大陷阱 你可别中招
神经内科 王蔚
头颅平扫 CT
头颅平扫 CT 是急诊筛查各种神经系统疾病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大约 1/14 的急诊患者接受过头颅 CT 检查,然而急诊中容易忽视和漏诊的 头颅 CT 征象还有很多。近期发表于 The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的一篇综述总结了临床中急诊医师容易忽略的头颅 CT 征象, 希望借此来帮助临床医生的诊疗。
垂体卒中
垂体卒中是指脑垂体梗死或出血,通常发生在垂体腺瘤的情况下;因其 进展迅速,可能导致昏迷或死亡,所以该类患者需及时诊断。CT 示垂 体窝高密度影及密度不均等均提示垂体卒中可能。
案例1
30 岁女性,因头痛和视力模糊就诊。 (A、B)轴位和矢状位平扫 CT 显示垂体增大,伴线性的高密度密度, 提示出血或钙化; (C、D)轴位和矢状位 T1 像证实为垂体出血。
案例2
静脉窦血栓导致的头痛通常会被忽略, 常规平扫 CT 很难发现。 调整 CT 成像的窗宽 有助于发现硬膜静脉窦损伤情况。 51 岁男性,因严重头痛就诊。 (A、B)平扫 CT 示硬膜静脉窦高密度影 (C、D)采用硬膜下窗, 可更好地观察到静脉窦血栓形成。 (E)MRV 成像示右侧横窦血栓形成; (F)压脂像 MRI 成像显示 对应的充盈缺损。
(B)入院平扫 CT 显示
弥漫性脑室扩张、脑沟消失, 怀疑交通性脑积水;
( C、D)增强 T1 像显示
软脑膜强化、脑室扩张, 提示为软脑膜癌转移,
随后脑脊液检测证实了这一诊断。
案例2
中毒或代谢性疾病可能导致双侧或对称性病变,代谢性病因通常累及基 底节。双侧苍白球异常的鉴别诊断包括缺血缺氧性脑病、一氧化碳中毒、 药物滥用、肝衰竭后遗症及药物损伤等。在该例患者中,苍白球病灶提 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可能,需要早期诊断及治疗。
51 岁患者,既往药物滥用史。因急性意识状态改变而就诊。 (A)既往平扫 CT 未见异常;(B)就诊时 CT 平扫示双侧苍白球低密度,提 示坏死性改变;弥散性脑沟消失及脑室变窄提示轻度弥漫性脑水肿;(C)DWI 证实了苍白球的病灶,随后检查结果提示急性血氨水平增高。
案例3
Labbe´静脉血栓通常导致 头痛和癫痫,需特别注意, 因其可能与局灶性硬膜下血肿相 混淆,正交重建成像有助于鉴别。 44 岁男性,既往偏头痛病史, 因意识状态改变而就诊。 (A)轴位平扫 CT 示 横窦和乙状窦高密度影, 与硬膜下血肿相类似; (B)矢状位平扫 CT 显示 左侧 Labbe´静脉高密度影; (C)轴位平扫 CT 示 脑实质低密度,左侧颞叶肿胀; (D)冠状位 CT 成像显示 Labbe´静脉血栓。
案例4
肿瘤也是头痛的病因之一。由于中线结构复杂,仔细查找中线有利于发 现可能忽略的肿瘤病灶。胶样囊肿就是这样的一类肿瘤,其占原发性脑 肿瘤的 1%,通常导致直立位严重头痛,平躺休息可缓解;CT 成像其密 度一般略高于实质,但也可能为低密度或等密度病灶。 45 岁男性,因头痛就诊。 (A)显示中线位置圆形高密度病灶,侧脑室轻度扩张; (B、C)T2 和增强 T1 像证实了非强化的胶样囊肿。
(B)CT 证实头颈部脱臼。
头痛6. 头痛ຫໍສະໝຸດ 头痛是急诊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约 3.1% 急诊患者因头痛就诊。 头痛的病因多样,如患者出现快速进展的脑实质萎缩和脑白质改变, 需要明确患者是否存在免疫功能低下,以便帮助诊断 HIV 相关脑炎。 63 岁男性 HIV 患者,2 天前出现头部疼痛及进行性加重的谵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