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习俗大全
元宵节家乡的风俗

元宵节家乡的风俗如下:闹花灯、踩高跷、吃元宵、舞狮子、猜灯谜、游龙灯、迎紫姑、放烟花、扭秧歌、打太平鼓等。
1、闹花灯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
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
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
2、踩高跷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演员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而且流动方便无异于活动舞台,因此深受群众喜爱。
3、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
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4、舞狮子舞龙舞狮,是中国民间传统习俗。
舞龙又称耍龙灯、龙灯舞。
龙是古老的图腾,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
5、猜灯谜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
6、游龙灯两千多年的龙灯史,演绎着世世代代龙的传人积累的丰富的耍龙灯技巧,孕育着一代代舞龙人。
每到春节元宵节时,龙灯在广场上狂舞,气势十分壮观。
7、迎紫姑迎紫姑是中国传统民俗活动。
紫姑是中国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
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
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
8、放烟花元宵节放烟花是一个习俗,其寓意是为了庆祝团圆,为了和和美美。
9、扭秧歌扭秧歌是北方一些地方的传统民俗活动。
扭秧歌一般是很多北方人在各种节日举办的活动。
扭秧歌的人一般穿着鲜艳的民俗衣服,跟着音乐,身子有节奏地扭动起来。
10、打太平鼓打太平鼓也是很多地方用来庆祝各种节日的活动之一。
打太平鼓也是一种我们中国的传统民俗活动。
元宵节的十二种习俗

元宵节的十二种习俗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人们都会以各种独特的习俗来庆祝这个节日,充满了欢乐、祥和与团圆的氛围。
以下为您介绍元宵节的十二种习俗。
一、吃元宵元宵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美食,也叫汤圆。
元宵的外皮通常由糯米粉制成,馅料丰富多样,有芝麻、花生、豆沙、果仁等。
元宵寓意着团圆、美满,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元宵,象征着家庭的和睦与幸福。
二、赏花灯赏花灯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花灯的种类繁多,造型各异,有各种动物、人物、花卉等形象,色彩鲜艳,璀璨夺目。
在夜晚,大街小巷挂满了花灯,人们徜徉其中,欣赏着美丽的灯光,感受着节日的喜庆。
三、猜灯谜猜灯谜也是元宵节的经典活动之一。
人们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谜。
猜灯谜既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深受人们喜爱。
四、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中国民间传统的表演形式。
龙是吉祥的象征,狮子则代表威武。
在元宵节,舞龙舞狮队伍会在街头巷尾表演,精彩的动作和激昂的锣鼓声吸引着众多观众,增添了热闹的节日气氛。
五、踩高跷踩高跷是一种民间技艺表演。
表演者脚踩高高的木跷,身着鲜艳的服装,扮成各种人物形象,边走边表演,展示出高超的平衡能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六、放天灯天灯也叫孔明灯。
人们在天灯上写下自己的愿望和祝福,然后点燃燃料,让天灯缓缓升起。
看着天灯飘向远方,人们心中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七、走百病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
在元宵节这天,妇女们会结伴而行,走过桥梁,据说这样可以祛病消灾,保佑身体健康。
八、迎紫姑紫姑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女神。
在元宵节夜晚,人们会迎请紫姑,向她占卜问事,祈求平安和好运。
九、逐鼠逐鼠是古代元宵节的一项习俗。
人们会在家中点燃谷糠,利用老鼠害怕火光和声响的特点来驱赶老鼠,以保护家中的粮食和物品。
十、送孩儿灯送孩儿灯也叫“送灯”。
在元宵节前,娘家会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者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
元宵节的民间习俗与祈福仪式

元宵节的民间习俗与祈福仪式元宵节,又称为灯节或小正月,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它位于农历正月十五,正值春天的开始,人们通过庆祝元宵节来祈福、祈求吉祥和幸福。
在这个节日中,民间习俗与祈福仪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探讨元宵节的民间习俗以及祈福仪式。
一、民间习俗1. 赏花灯:在元宵节这一天,中国的许多城市都会举办盛大的花灯展览会。
花灯多样且艺术性强,代表着人们的创造力和智慧。
人们夜晚出行,赏花灯、玩猜灯谜的游戏,营造出喜庆热闹的氛围。
2. 吃汤圆: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在中国的南方地区,人们喜欢用糯米粉制作汤圆,填入各种馅料如花生、豆沙,象征着团圆和美好的未来。
3. 舞狮舞龙:舞狮舞龙是中国传统的舞蹈表演形式,也是元宵节的民间习俗之一。
人们认为,舞狮舞龙可以驱除邪气、带来好运。
在元宵节的庆祝活动中,人们会组织舞狮舞龙表演,以祈求平安和吉祥。
二、祈福仪式1. 点燃红蜡烛:在元宵节这一天,人们会在家中点燃红蜡烛,以寓意迎接幸福和好运。
红色代表着喜庆和热情,蜡烛的火焰象征着光明和希望。
2. 祈福祭拜:在元宵节期间,人们会前往寺庙或神社祈福祭拜,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祝福。
他们会手捧鲜花或香炉,默默地诉说心愿,并祈求平安和幸福。
3. 放飞孔明灯:孔明灯是一种由纸制成的灯笼,人们会在元宵节的夜晚放飞孔明灯。
放飞孔明灯被认为可以带走倒霉和厄运,同时也是对未来的美好祈愿。
总结:元宵节的民间习俗与祈福仪式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赏花灯、吃汤圆、舞狮舞龙等习俗彰显了中国人团结一心,追求吉祥和幸福的思想。
与此同时,点燃红蜡烛、祈福祭拜以及放飞孔明灯等祈福仪式体现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和祈愿。
元宵节是一个充满欢乐和宗教氛围的节日,通过参与这些民间习俗和祈福仪式,人们可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社区的凝聚力,同时也为自己和家人祈福,祈求美好的未来。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其他地方,这些习俗和仪式都是元宵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多样性。
元宵节的九大传统习俗

元宵节的九大传统习俗1.元宵节的九大传统习俗1.猜灯谜此活动起源于宋朝。
灯笼的所有者将谜面写在一张纸条上, 然后将纸条展示在灯笼上。
假如赏灯者猜出谜语, 就将纸条取出, 然后找灯笼所有者确认答案。
猜对的话, 就可以领取一份小礼品。
由于这种活动十分富有情趣与智慧, 很快在民间流传开来。
2.闹花灯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 始于西汉, 兴盛于隋唐。
隋唐以后, 历代灯火之风盛行, 并沿袭传于后世。
而正月十五, 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
3.吃元宵元宵即”汤圆”以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枣泥等为馅, 用糯米粉包成圆形, 可荤可素, 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 有团圆美满之意。
北方“滚”元宵, 南方“包”汤圆, 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4.放烟火元宵节的白天会有舞龙舞狮、划旱船、扭秧歌、踩高跷。
而夜里除了灯会, 就数焰火看了。
当新年首个圆月升上夜空时, 人们都会因燃放的烟火和空中的明月而兴奋不已。
5.舞狮子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 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 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
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 南北朝时开始流行, 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6.耍龙灯耍龙灯又称舞龙、龙灯舞, 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娱乐活动。
从春节到元宵灯节, 中国城乡广大地区都有耍龙灯的习俗。
经过千百年的沿袭、发展, 耍龙灯已成为一种形式活泼、表演优美、带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舞蹈。
7、走百病”走百病”, 也叫游百病, 散百病, 烤百病, 走桥等, 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
8、送花灯“送花灯”简称为“送灯”, 就是送孩儿灯。
因为“灯”与“丁”谐音, 在元宵节前, 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 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 以求添丁吉兆。
9、踩高跷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
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 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 今年挂个号。
正月十五正式上街, 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2.元宵节作文元宵节吃汤圆, 团团圆圆, 合家安康。
元宵节的习俗(精选15篇)

元宵节的习俗(精选15篇)元宵节的习俗(精选15篇)元宵节的习俗1农历正月十五日是谓上元节,因为这节日的活动主要在月圆的夜间,通称为元宵或元夜。
元宵的活动最主要的是灯会和灯猜。
旧日福建,大体说来,从正月初九起,灯市便开始热闹起来,正月十三日后几乎可见各居家门前都挂出花灯。
元宵节给新嫁女送灯,是旧日福建的习俗,各地送的灯品式样不尽相同,但目的一样:为了“添丁”。
福州一带已嫁女未生男者,娘家多于正月初以观音送子灯送之,是谓送丁;嫁后已生男者,娘家可送各式的灯,谓“添丁仔”。
闽南各地给新嫁女送的是一对白芙蓉灯,给嫁后已生男者则送一红一白的。
灯内点有蜡烛,弄不好会把灯烧了。
花灯失火,通常被视为喜事,叫“出丁”.白灯失火视为生男吉兆,红灯失火视为生女吉兆。
那当然是人们一种愿望的表达。
闽南一些地方,比如漳浦等地,灯节中还有一叫“穿灯脚”的习俗,即在元宵夜里,村中新娶进门的新娘子和当年生男孩的小媳妇,必须穿红着绿,打扮一新,在婆婆或其他年岁大的老妇人陪同下,手拿吉祥物,口中说吉利语,从大祖词堂的灯棚下走过,一展风采。
其所以这样做,目的在于向祖宗也向乡亲介绍新媳妇。
至于已生男孩的小媳妇也过灯脚,在于告慰祖宗。
灯节期间各地都热闹非常,有几个地方特别热闹,如福州的南后街,泉州的西门街,都是买灯、送灯、看灯最集中的地方。
灯的种类甚多:走马灯、关刀灯、莲花灯、兔子灯、骰子灯、钱鼓灯、薄饼灯,应有尽有。
旧日福州南后街,有一种桔灯(与“吉丁”近音),用纸糊成.形如巨大桔子,形状简朴大方,民众多爱观赏。
另外还有一种真的桔子灯,用较大的鲜桔桔皮制成。
做法是在近蒂处切平,取出桔肉,留下空壳,再用小铁丝札一烛托,放入空心桔中,插上小蜡烛,将蜡烛点亮。
桔灯烛光透过红红的桔皮,通明绚烂,成为一件具有实物美感的艺术品。
曾有人写诗赞道:“何人剖桔空中点,胜看莲花大盏灯。
”灯节期间,有些地方叠灯为山,人称“灯山”或“鳌山”。
这鳌山开头只是一些有钱的富贵人家所张设,任人观赏,后来更多设在寺庙、神祠或闹市路口,让更多人看热闹。
元宵节风俗习惯

元宵节风俗习惯
一、元宵节习俗
1、放灯。
元宵节那天,各家把一个大大小小的灯放在家里或者院子里,表示充满希望、吉祥如意。
这也象征着晚上清灯熄灯、安静梳理心绪。
2、吃元宵。
吃元宵是最重要的习俗,因为“元宵”的谐音代表着“团圆”。
此外,由
于元宵本身口感柔软绵软,穿越口、缅怀爱侣,有利于传播爱意。
3、定公仔。
元宵节在中央历史悠久,民间有一种习俗叫做“定公仔”。
“公仔”就是
娃娃,定什么样的娃娃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4、春晚。
春节期间,除了看《春晚》表演,还会有一些传统中国艺术表演,从而带来一场快乐、精彩的盛宴。
二、元宵节文化
1、传统节日文化。
元宵节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它有很多的习俗和文化传统,比如看春晚、定公仔、放灯、玩王母凹凸朵等,深受民间喜爱。
2、象征意义。
元宵节的象征意义有很多,它代表着新的一年的到来,也代表着团圆、充满希望和吉祥如意。
3、游玩文化。
在元宵节期间,人们也不忘游乐,参加压轴活动,热闹非凡,气氛狂欢,欢度佳节。
4、社会文化意义。
元宵节不仅代表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也有深层次的社会文化意义,例如团结群众、合家团圆等。
因此,元宵节也被视为中国团圆节,在大家彼此团聚共庆期间,把希望、爱心传递给每一个人,让彼此的爱更加深厚。
元宵佳节有哪些习俗呢

【导语】元宵节是⼀个普天同乐的⽇⼦,俗话说:“正⽉⼗五闹元宵”,⼀个“闹”字道出了元宵节的欢腾、热闹,也道出了元宵节与其它节⽇的不同之处。
以下是整理的元宵节有哪些习俗,欢迎阅读!1.元宵节有哪些习俗 1.吃元宵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项重要习俗。
汤圆,⼜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亦称“汤圆⼦”、“乳糖圆⼦”、“汤丸”、“汤团”,⽣意⼈则美其名⽇:“元宝”。
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品,所以⼈们⼜称它为“元宵”。
如今,北⽅叫元宵,南⽅称汤圆。
元宵依馅论,分有馅和⽆馅两种,有馅元宵⼜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法分,有⼿中搓制、元宵机制和⽵匾⽔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梁⽶⾯等。
2.猜灯谜 猜灯谜⼜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种传统民俗⽂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活动。
每逢农历正⽉⼗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的彩灯上供⼈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迎合节⽇⽓氛,所以响应的⼈众多,⽽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
灯谜增添节⽇⽓氛,展现了古代劳动⼈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活的向往。
3.赏花灯 看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习俗,古时城⾥乡间,到处张灯结彩,盛况空前。
届时,不论皇室贵戚,平民百姓,均可破常规,出游嬉闹。
4.踩⾼跷 踩⾼跷是民间盛⾏的⼀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我国最早介绍⾼跷的是《列⼦·说符》篇:“宋有兰⼦者,以技⼲宋元。
宋元召⽽使见其技。
以双枝长倍其⾝,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惊,⽴赐⾦帛。
”从⽂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跷就已流⾏。
据说踩⾼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给⾃⼰的腿上绑两根长棍⽽发展起来的⼀种跷技活动。
5.舞狮⼦ 舞狮⼦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
元宵节的礼仪

元宵节的礼仪一、元宵节的来历元宵节,也叫团圆节、上元节,历史已久,据传说始于汉武帝时期,是中国民间传统佳节,节日定于正月十五,也是为华人习俗之一。
二、元宵节的礼仪1. 馈赠:为庆祝元宵节,家家户户互赠元宵、汤圆、花灯等,以表示家人团圆,互相思念。
2. 红枣报岁:把红枣放入家家户户的客厅,堂堂古装,表达着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3. 赏花灯:各地都有火把、花灯游行的活动,有的地方还有烟火、弹冠的庆祝,以表达对新春的欢迎。
4. 饮用豆汁:元宵节还有一项传统习俗就是熬制豆汁饮用,此日流媒体中线上豆汁分享也就盛行起来,来欢乐迎接新的一年。
5.吃元宵:元宵节当天,人们吃元宵是最重要的礼仪,家家户户动手做分享,彼此互赠佳肴,把春节的欢乐带到家里。
三、元宵节的特色1. 表达爱意:新年伊始,家人团聚在一起,互相表达爱意,以甜蜜的节日气氛庆祝元宵节的到来。
2. 纪念变迁:元宵节也象征着古老的生育、团圆与纪念新春变迁,表达着人们对新时代的期望和祈祷。
3. 传统而久:自古以来,中国人将春节定为节日,直至今日,古老的传统习俗仍在延续着,受到人们普遍的尊崇。
四、元宵节的文化1. 英语文化:“元宵”一词源于汉语,英文里也有“Lantern Festival”一词,以示纪念。
2. 日本文化:在日本,有“灯笼节”的传统,前往神社参拜,对人们的家庭进行祈福,愿望着子女的健康长大。
3. 韩国文化:在韩国南部,这个节日称为“完颜节”,表达出母亲的爱,孩子们回到家中,一家排成一排,共同尝试着快乐的元宵节。
4. 东南亚文化:在东南亚国家,人们类似举行号外、烟火、花灯、火把、舞狮活动,表达对新年和未来的祝福。
总结:元宵节,自古中国民间传统佳节,每年正月十五家家户户聚在一起,祝福新的一年,其礼仪有馈赠、报岁、赏花灯、饮用豆汁、吃元宵等,文化上不同国家各有其特色,用心体验,可以好好享受这一美好的佳节,给自己一份家庭温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宵节的习俗大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的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元宵节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而各地的习俗也有所不同。
一起来了解吧!方法/步骤1北京老北京最热闹的节日不是春节,而是元宵节。
从农历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北京的老百姓要整整娱乐五昼夜。
老北京的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是赏灯。
明代北京的灯市在东城灯市口,元宵夜,街道两旁列市,上至珠宝玉器,下至日用百货,一应俱全,各铺户俱张挂绢纱、烧珠、明角、麦秸、通草制成的各式花灯,供人观赏。
到了清代,灯市遍布整个北京城。
2河北省永平府元宵节,有病的妇女群聚窑下,称“陶灸”。
儿女交错度桥,称“度百厄”。
也有人以纸裁剪为九条纸绳,信手打结以卜休咎,称“结羊肠”。
又以十二个面盏贮油放入锅中蒸熟,以面盏积水之多寡来预卜该月的晴雨。
静海县上元节以大馒头为节食。
庆云县元宵节男子请五祖教拳棒,女子请紫姑卜休咎。
3安徽省临近元宵这几天,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的街道社区和乡村田野里,各种民俗文艺表演一场接着一场。
扭花鼓灯、耍龙灯、狮子滚绣球、高跷、抬阁、花棍、花灯、伞灯、旱船、独竿桥等多彩多姿的表演,不仅把新年的气氛推向高潮,而且也让十里八乡的老少爷们领略了独特的淮河风情文化。
淮河两岸,旧有“正月十五大似年”的说法。
年初一到初三的大年三天,人们忙于辞旧迎新、探亲访友,顾不上吃顾不上玩,元宵节才是年味最浓的时刻。
阜阳人民勤劳聪明,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发展创造,形成独具特色的群众文化。
有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曲艺,有独具地域特色的民间舞蹈和戏剧。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这些异彩纷呈的群众文化汇聚成独具特色的阜阳灯会。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便是传统的灯会,每到这一天,群众都会自发地把自己扎制的花鸟虫鱼兽灯、十二生肖灯等等各种不同造型的彩灯悬挂自家门前。
元宵佳节灯会期间还要唱一些大戏,有一台戏或两台以上的戏对唱,又称之为“戏台戏”。
同时,各家还燃放各种焰火助兴。
4山西省监狱里关着两名犯人,一天晚上犯人全都逃跑了,可是第二天看守员打开牢门一看,里面还有一个犯人?答案:逃跑的犯人名字叫“全都”。
挂花灯,是山西人民欢庆元宵节必备的一种形式。
每逢元农宵节来临之时,家家户户都挂起各式各样的灯,从十四至十六,每晚都开,远远望去,楼房张灯结彩五颜六色,将整个城市装扮的富丽辉煌,各单位也争相制作各种各样的花灯,在街上挂起,供人们欣赏,花灯样式之多,数不胜数,有动物的,有生肖,有谜语猜谜的,有宫灯的,有现代电器的,也是歌颂现代人新生活的,飞机,火箭,飞船的,有鼓灯、润饼灯、鱼虾鸡鸭鹅灯、柑桔香蕉菠萝灯、宫灯、如意灯、料丝灯、玻璃灯、走马灯……形形色色,异彩纷呈。
放焰火,为山西人民元宵节最为喜人的活动。
元宵节夜在广场都要进行放烟火活动,到时全家都走到大街上,去看那美丽的烟火,烟火越来变得越美,越来越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颜色越来越美越来越艳丽。
祝福送你:愿你生活像汤圆一样圆圆满满,爱情像馅儿一样甜甜蜜蜜,事业像汤圆一样顺滑顺利。
总之一生春色满园,一生幸福美满。
祝你元宵快乐!文艺踩街,堪称民间文化化妆大游行。
“装扮故事,盛饰珠宝,钟鼓喧天,一国若狂”。
(明间乔元《闽书》)。
从十四到十六,连续三天各县区的都组织大大小小的各种文艺汇演到市里来,有民间艺术,有现代艺术展示,有传统文艺,有古老乐曲,有八音会,有古装戏,花样之多,数不胜数。
办大型灯展。
各单位都想声,光,色俱全的大型灯展在街上展出。
有代表吉祥的,有代表幸福的,有代表古老传说的,有带有启迪意义的。
5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的元宵节临水人家多放河灯。
泰安市宁阳县的元宵送灯至祖坟。
滨州市博兴县的元宵节有照灯的习俗。
男孩子提著灯,绕枣树六圈,口念“嘟佬嘟佬,开花结枣”六遍,就能使枣树丰收。
日照市莒(jǔ)县男女老少于正月十六到野外踏青,称之“走老貌”,据说每年走一次可永葆青春年少。
6河南省襄城县元宵吃馄饨汤,称之“团圆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儿回家过节,县元宵庆灯时,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龟。
本地有河桥的,相率过桥。
若无桥,则以木板搭数丈高之“天桥”,称为“走百病”。
7陕西省凤翔县於元宵节宴请女儿、女婿,称之“吃十五”。
并送灯、送油,称之“添油”。
江苏省武进区上元日绑缚芦苇成丈许之火炬,插於田间,称“照田财”,用来预卜早潦。
火色白者为水,红者为旱。
宜兴上元日,儿童戴鬼面具,屈脚振肩而跳,称之“跳鬼”。
浙江省杭州民间传正月十五为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多斋素诵经,匍匐至吴山礼拜。
海宁县元宵节以精致的菊花灯为最出名。
上虞县少於元宵节晚上到戡恃月台上较量武艺。
建德县人家有新娶媳妇的,於元宵节设酒祭床。
江西省新建县民于元宵扫墓插竹为灯。
万安县城各乡均於元宵节祀上元神舟。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
南朝的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 “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湖北省云梦县(今之江汉)老农夫於元宵夜持火炬偏照田圃,叫“照绝地蚕”。
儿童则以田鼓迎神,以卜岁事。
武昌的“弄龙”要一连三天。
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跟随龙灯到邻村赴宴,称为“龙换酒”。
湖南省常德上元各家以椒为汤,加入韭菜儆果诸物款待客人,称为“时汤”。
新田县游完龙灯后,将龙灯付之一炬,称为“送灾”。
四川省四川元宵有“四偷”的习俗:“一偷汤圆二偷青,三偷檐灯四偷红。
”除了偷青是为了强身外,其馀皆为求子的习俗。
开县有「对骂」的习俗。
元宵节时人们搬板凳到户外去,将平日之怨气,尽皆骂出,被骂之人不得回骂。
福建省泉州花灯别具特色,有香灯、纸折莲花灯、丝料宫灯、八结灯等等。
邵武县元宵夜境内庙宇绕境迎香,称为“净街”。
福建南部有元宵节两村儿童互掷石为戏的习俗。
据说若不掷石,那个村子必定发生瘟疫。
广东省新安县民有於去年生男者,皆於元宵夜庆灯。
南雄闹花灯时,父母取龙灯上之龙须线给小儿系带,据说可保儿童无疾病。
又取龙灯内残存的蜡烛照床下,据说可以产贵子。
文昌县民元宵夜偷青时,偷中的以挨骂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则以不挨骂为吉兆。
云南省云龙县於元宵节前迎三崇神,沿街立棚祭祀。
弥勒州元宵后一日燃香於桥,投石水中,再取水洗眼,据说可以去疾病。
元宵节吃元宵,是全国各地的共同风俗。
这种食品最早出现在宋代,诗人姜白石在一首《咏元宵》的诗中写道:"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这”市中珍品"即指元宵。
宋人周必大也曾写过一首《元宵煮浮圆子》诗: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
汤官巡旧味,灶婢诧新功。
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
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
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
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
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
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台湾省吃煎堆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煎成。
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
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
这种食俗由此而来。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7月14日,中共中央发布《为“八一”反帝反战争日与红军纪念日告红色战士书》,号召“全体中国的工农劳苦群众武装起来加入红军,拥护我们百战百胜的红军,慰劳我们红军的家属。
”同时,要求红军在“新的战争中,提高我们的军事技术,锻炼我们自己,解除敌人的武装,武装我们自己,使我们铁的红军不断的胜利中日益壮大起来。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