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兔dic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家兔dic实验报告(范文)

家兔dic实验报告(范文)

家兔dic实验报‎告家兔dic实‎验报告‎‎‎‎‎‎‎‎1.启动‎M ed Lad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点击Med ‎L ad“文件”菜‎单“打开配置”,‎选择“失血性休克‎”。

‎‎‎‎‎‎‎‎2.放血前观‎察动物各项生理指‎标,包括一般情况‎、皮肤粘膜颜色、‎心率、血压、呼吸‎、肛温,以及肠系‎膜微循环状态。

‎‎‎‎‎‎‎‎3‎.打开三通开关,‎使血液从颈总动脉‎流入含少量肝素抗‎凝的50ml注射‎器内,注意观察血‎压变化,一直放血‎使血压(平均动脉‎压)降至50mm‎H g,并通过调节‎注射器内放出的血‎量,使血压稳定在‎50mmHg水平‎15~20min‎后,观察失血后动‎物各生理指标和肠‎系膜微循环的变‎‎‎‎‎‎‎‎‎‎‎‎‎‎‎‎‎化。

‎‎‎‎‎‎‎‎4. ‎二次放血至50m‎m Hg,停止放血‎,每10分钟记录‎上述指标,记录3‎次。

‎‎‎‎‎‎‎‎5.回输血液‎(右旋糖酐溶液)‎。

观察上述指标。

‎‎‎‎‎‎‎‎‎6.稳定后输入5‎%碳酸氢钠溶液,‎观察上述指标。

‎‎‎‎‎‎‎‎7‎.静脉输空气处死‎家兔。

‎‎‎‎‎‎‎‎【注意事项‎】‎‎‎‎‎‎‎‎⒈麻醉深浅要‎适度,麻醉过浅,‎动物疼痛,可致神‎经源性休克;过深‎则抑制呼吸。

‎⒉牵拉肠袢要轻‎,以免引起创伤性‎休克。

‎‎‎‎‎‎‎‎⒊动、静‎脉导管,事先用肝‎素充盈,排除空气‎。

导管插入后,再‎推入少量的肝素抗‎凝,防‎‎‎‎‎‎‎‎止导管前端‎堵塞;静脉导管插‎入后可缓慢滴注生‎理盐水保持管道通‎畅。

放血后也应及‎时往动脉导管内推‎注肝素。

‎‎‎‎‎‎‎‎⒋不能‎将血液直接倒入输‎液瓶内,而要顺着‎瓶壁流下来,以免‎损伤红细胞。

‎‎‎‎‎‎‎‎⒌‎输液时应注意三通‎管的使用,输液装‎置只能单向与静脉‎导管相通,不能在‎输液的同时测‎‎‎‎‎‎‎‎中心‎静脉压。

要观察中‎心静脉压时,需关‎闭输液通道,使换‎能器与静脉导管单‎向相通。

功能学实验家兔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功能学实验家兔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功能学实验家兔实验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应用静脉注射兔脑浸液方法,复制家兔实验性DIC。

通过实验和几项血液学指标的测定及结果分析,了解实验室诊断DIC 的常用方法。

并且联系理论知识加深理解DIC 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二.实验动物未知性别家兔(实验室提供)一只。

三.实验过程1. 家兔于仰卧位固定,颈部剪毛,在颈部皮下注射局麻药1%普鲁卡因约5ml,行局部麻醉。

2. 用剪刀颈部切开皮肤,钝性分离皮下组织,暴露气管后往外侧拉开切口边缘的皮肤及下方的肌肉组织,找到颈动脉并用玻璃分针分离,行颈动脉插管。

3. 第一次采集血标本:预先向10ml离心管中注入0.5ml3.8%枸橼酸钠溶液。

再打开血管夹,从颈动脉插管放血4.5ml,立即反复颠倒混匀(切忌振荡混匀),待离心。

向动脉插管中回推生理盐水,夹好血管夹。

4. 复制DIC 模型:抽取2%兔脑浸出液10ml于注射器中,经耳缘静脉缓慢推注,注入速度为每分钟2ml以下。

同时密切观察家兔反应,如出现呼吸急促,烦动不安,当即停止注射,迅速进行第二次采血。

若注射完后家兔未挣扎,则在注射后计时2min,2min后进行第二次采血。

采血方式与第一次采血相同。

5. 将前后两次所得的抗凝血,经3000rpm离心5min,将上层血浆清液分别吸至两支清洁试管中,切忌吸入细胞成分,并作好标记备用。

其中一支试管吸入0.5ml血浆,另一只试管尽量吸取剩下的血浆。

6.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实验):向吸取0.5ml血浆的两支试管中加入1%鱼精蛋白溶液50μl,轻轻摇匀后,在37℃水浴15min。

取出试管,在灯光下对黑色背景一边晃动试管一边观察,溶液清澈者为阴性,出现絮状沉淀或胶冻状物为阳性。

7. KPTT, PT, TT, FIB实验:剩余两支试管使用凝血仪测定KPTT, PT, TT和FIB,并记录数据。

四.实验药物及器材实验药物:2%兔脑浸出液(临用前配,并在37℃保存),1%普鲁卡因溶液,3.8%枸橼酸钠溶液。

家兔dic实验报告

家兔dic实验报告

家兔dic实验报告篇一:功能学实验家兔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功能学实验家兔实验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应用静脉注射兔脑浸液方法,复制家兔实验性 DIC。

通过实验和几项血液学指标的测定及结果分析,了解实验室诊断 DIC 的常用方法。

并且联系理论知识加深理解 DIC 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二.实验动物未知性别家兔(实验室提供)一只。

三.实验过程1.家兔于仰卧位固定,颈部剪毛,在颈部皮下注射局麻药1%普鲁卡因约5ml,行局部麻醉。

2. 用剪刀颈部切开皮肤,钝性分离皮下组织,暴露气管后往外侧拉开切口边缘的皮肤及下方的肌肉组织,找到颈动脉并用玻璃分针分离,行颈动脉插管。

3. 第一次采集血标本:预先向10ml 离心管中注入%枸橼酸钠溶液。

再打开血管夹,从颈动脉插管放血,立即反复颠倒混匀(切忌振荡混匀),待离心。

向动脉插管中回推生理盐水,夹好血管夹。

4. 复制 DIC 模型:抽取 2%兔脑浸出液10ml于注射器中,经耳缘静脉缓慢推注,注入速度为每分钟 2ml以下。

同时密切观察家兔反应,如出现呼吸急促,烦动不安,当即停止注射,迅速进行第二次采血。

若注射完后家兔未挣扎,则在注射后计时2min,2min后进行第二次采血。

采血方式与第一次采血相同。

5. 将前后两次所得的抗凝血,经3000rpm离心5min,将上层血浆清液分别吸至两支清洁试管中,切忌吸入细胞成分,并作好标记备用。

其中一支试管吸入血浆,另一只试管尽量吸取剩下的血浆。

6.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 实验):向吸取血浆的两支试管中加入1%鱼精蛋白溶液50μl,轻轻摇匀后,在37℃水浴15min。

取出试管,在灯光下对黑色背景一边晃动试管一边观察,溶液清澈者为阴性,出现絮状沉淀或胶冻状物为阳性。

7. KPTT, PT, TT, FIB实验:剩余两支试管使用凝血仪测定KPTT, PT, TT 和FIB,并记录数据。

四.实验药物及器材实验药物:2%兔脑浸出液(临用前配,并在37℃保存),1%普鲁卡因溶液,%枸橼酸钠溶液。

家兔血凝实验报告结果

家兔血凝实验报告结果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了解家兔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探讨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为临床诊断和疾病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家兔一只2. 实验试剂:凝血酶、生理盐水、EDTA-Na2、抗凝剂、试管、试管架、滴管、毛刷等3. 实验仪器:恒温箱、离心机、显微镜等三、实验方法1. 家兔准备:将家兔进行麻醉,并采取耳缘静脉血,加入抗凝剂进行抗凝处理。

2. 血液分离:将抗凝血液离心,分离出血清。

3. 血液凝固实验:(1)取三支试管,分别标记为A、B、C;(2)向A试管中加入1ml家兔血清,B试管中加入1ml生理盐水,C试管中加入1mlEDTA-Na2溶液;(3)向A、B、C试管中分别加入1滴凝血酶;(4)观察各试管中血液凝固情况。

4. 影响因素实验:(1)温度影响实验:将A、B、C试管分别置于0℃、25℃、45℃的恒温箱中,观察血液凝固情况;(2)pH值影响实验:向A、B、C试管中分别加入1滴1.0M HCl、1.0M NaOH、1.0M磷酸盐缓冲液(pH值约为7.4),观察血液凝固情况;(3)离子强度影响实验:向A、B、C试管中分别加入1滴1.0M NaCl、1.0M KCl、1.0M CaCl2,观察血液凝固情况。

四、实验结果1. 血液凝固实验结果:A试管:血液凝固,形成血凝块;B试管:血液不凝固;C试管:血液凝固,形成血凝块。

2. 影响因素实验结果:(1)温度影响实验:A试管(0℃):血液凝固,但凝固速度较慢;B试管(25℃):血液凝固,凝固速度适中;C试管(45℃):血液凝固,凝固速度较快;(2)pH值影响实验:A试管(1.0M HCl):血液凝固,凝固速度较快;B试管(1.0M NaOH):血液凝固,凝固速度较慢;C试管(1.0M磷酸盐缓冲液):血液凝固,凝固速度适中;(3)离子强度影响实验:A试管(1.0M NaCl):血液凝固,凝固速度较快;B试管(1.0M KCl):血液凝固,凝固速度适中;C试管(1.0M CaCl2):血液凝固,凝固速度较慢。

家兔栓塞实验报告

家兔栓塞实验报告

家兔栓塞实验报告
家兔是一种常见的实验动物,其生理结构与人类相似,因此在医学研究中有着
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次实验旨在观察家兔在栓塞状态下的生理变化,以期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实验方法:
1. 实验动物,选取健康成年家兔10只,体重在2-3kg之间。

2. 实验分组,将家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只。

3. 实验操作,实验组家兔在麻醉状态下,通过介入手术在肺动脉内插入栓塞物,对照组家兔进行相同手术但不插入栓塞物。

4. 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组家兔插入栓塞物后的生理指标变化,如心率、血压、
呼吸频率等,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

实验结果:
1. 实验组家兔在插入栓塞物后,出现明显的心率增加、血压升高、呼吸频率加
快等生理指标变化,表明栓塞物对家兔心血管系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2. 对照组家兔在手术后生理指标变化较小,与实验组有明显差异。

实验结论:
栓塞状态下,家兔心血管系统会出现明显的生理变化,这为相关心血管疾病的
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同时,本实验结果也提示了栓塞治疗的潜在风险,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来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实验意义:
本次实验结果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为相关医学研究提供了实验数据支持。

同时也提醒临床医生在应用栓塞治疗时需谨慎,避免潜在的风险。

综上所述,本次家兔栓塞实验结果表明,在栓塞状态下家兔心血管系统会出现明显的生理变化,这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

然而,栓塞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希望本次实验结果能够为相关医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为临床医生的治疗决策提供支持。

家兔dic实验报告结果

家兔dic实验报告结果

家兔dic实验报告结果家兔DIC实验报告结果引言:DIC(Diffusion Interference Contrast)是一种显微镜技术,可以观察细胞和组织的细节结构,对于生物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利用家兔作为模型动物,通过DIC技术观察其细胞和组织的结构特征,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动物:选取健康的家兔作为实验对象,确保其无任何疾病和异常症状。

2. 实验设备:使用DIC显微镜进行观察和拍摄。

3. 实验操作:将家兔进行麻醉后,取得需要观察的组织样本,如皮肤、肌肉等。

实验结果:在本次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家兔皮肤和肌肉的细胞和组织结构,并记录下了以下结果:1. 皮肤细胞结构:通过DIC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家兔皮肤细胞呈现出多层排列的结构,表面光滑且具有弹性。

细胞内可见细长的角质颗粒,这些颗粒起到保护皮肤的作用。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皮肤中存在大量的毛囊,这些毛囊与皮肤细胞相互交织,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

2. 肌肉纤维结构:在观察家兔肌肉组织时,我们发现其由众多肌肉纤维组成。

这些肌肉纤维呈现出纵横交错的排列方式,形成了肌肉组织的整体结构。

通过DIC显微镜的高分辨率观察,我们还可以清晰地看到肌肉纤维内部的细小结构,如线粒体和肌原纤维等。

3. 细胞间质结构:除了观察细胞本身的结构外,我们还注意到细胞间质的存在。

细胞间质是细胞外基质的一部分,包括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等。

在家兔组织中,我们观察到细胞间质呈现出丰富的纤维网状结构,这些纤维网状结构不仅支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还提供了细胞之间的相互联系。

讨论与结论:通过DIC技术的应用,我们成功观察到了家兔皮肤和肌肉组织的细胞和组织结构。

从实验结果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家兔皮肤具有多层排列的结构,细胞内含有角质颗粒,这些结构有助于保护皮肤免受外界环境的伤害。

2. 家兔肌肉组织由纵横交错的肌肉纤维构成,这种排列方式使得肌肉组织具有更强的收缩和伸展能力。

家兔凝血时间实验报告(3篇)

家兔凝血时间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家兔凝血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掌握家兔凝血时间测定的方法。

3.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影响家兔凝血时间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凝血是指血液从流动状态转变为不流动状态的过程,主要依赖于凝血系统的参与。

家兔凝血时间是指从血液接触到凝血因子开始,到血液凝固所需的时间。

本实验通过测定家兔凝血时间,了解家兔凝血系统的功能。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家兔1只2. 仪器:手术显微镜、手术刀、剪刀、镊子、止血钳、秒表、试管、试管架、生理盐水、肝素钠、生理盐水浸泡棉签3. 药品:生理盐水、肝素钠四、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准备:将家兔置于实验台上,用手术刀在兔耳背面切开皮肤,暴露血管。

2. 血液采集:用止血钳夹住血管,使血液流入装有生理盐水的试管中,避免血液凝固。

3. 凝血时间测定:将肝素钠加入生理盐水中,制成肝素生理盐水溶液。

用棉签蘸取肝素生理盐水溶液,涂抹在血管切口处,使血液与肝素生理盐水溶液接触。

4. 记录凝血时间:从血液与肝素生理盐水溶液接触开始,用秒表记录血液凝固所需的时间。

五、实验结果1. 家兔凝血时间为(分钟):(填写实验结果)2.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血液接触肝素生理盐水溶液后,逐渐凝固,形成血凝块。

六、实验分析1. 影响家兔凝血时间的因素:(1)肝素钠浓度:肝素钠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凝血时间。

(2)实验动物个体差异:不同家兔的凝血时间可能存在差异。

(3)实验操作:实验操作不规范可能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2. 实验结果分析:(1)本实验测得的家兔凝血时间为(分钟),与正常值(分钟)基本一致。

(2)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表明,家兔凝血系统功能正常。

七、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测定了家兔的凝血时间,了解到家兔凝血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实验结果表明,家兔凝血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实验操作需规范。

八、实验改进建议1. 优化实验方案,提高实验准确性。

2. 增加实验动物数量,减小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家兔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

家兔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

病理生理实验报告——家兔失血性休克——【实验目的】1、了解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的复制方法并复制失血性休克的动物模型;2、观察失血性休克时和抢救休克时动物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微循环改变;3、了解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探讨失血性休克的发病机理及救治措施。

【实验原理】休克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机体急性微循环障碍为主要特征,并可导致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失血导致血容量减少,是休克常见的病因。

休克的发生与否取决于失血量和失血速度,当血量锐减(如外伤出血、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超过总血量的20%以上时,极易导致急性循环障碍,组织有效血液灌流量不足,即休克的发生。

根据休克过程中微循环的改变,将休克分为三期:休克早期(微循环缺血期或缺血性缺氧期);休克期(微循环淤血期或淤血性缺氧期);休克晚期(微循环衰竭期或DIC期)。

但依失血程度及快慢的不同,各期持续时间、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均有所不同。

对失血性休克的治疗,首先强调的是止血和补充血容量,以提高有效循环血量、心排血量,改善组织灌流;其次根据休克的不同发展阶段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微循环状态。

【实验对象】家兔【实验器材】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手术器械、输液装置、尿量测定装置、量筒、注射器、针头、20%乌拉坦、1%肝素、1%NA、生理盐水。

【观察指标】动脉血压(BP) mmHg中心静脉压(CVP) cmH2O呼吸(R)频率、幅度尿量(U) ml/10min【实验步骤】1、称重麻醉:(乌拉坦5ml/kg);2、固定备皮:仰卧固定,颈部和腹部剪毛备皮;3、血管分离:颈部正中切口,分离右侧颈外V和左侧颈总A ,穿双线备用;4、荷包缝合:切口部位:下腹部耻骨联合上方3-5cm内,正中切口;5、肝素抗凝:(耳缘V,1ml/kg)排净空气,尽量靠近远心端,回抽有血;了6、血管插管:结扎远心端,夹闭近心端,仅先后顺序不同;7、呼吸装置: 胸腹部正中皮肤呼吸最明显处,穿单线固定,并连于张力传感器;8、 0.01%AD(0.2ml)第一次记录9、复制休克(40mmHg,30min)第二次记录10、注射NA(耳缘注射,1ml/kg)第三次记录11、静脉补液(40~60滴/分)第四次记录【注意事项】1、麻醉深浅要适度,麻醉过浅,动物疼痛,可致神经源性休克;过深则抑制呼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家兔dic实验报告
篇一:功能学实验家兔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功能学实验家兔实验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应用静脉注射兔脑浸液方法,复制家兔实验性DIc。

通过实验和几项血液学指标的测定及结果分析,了解实验室诊断DIc的常用方法。

并且联系理论知识加深理解DIc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二.实验动物
未知性别家兔(实验室提供)一只。

三.实验过程
1.家兔于仰卧位固定,颈部剪毛,在颈部皮下注射局麻药1%普鲁卡因约5ml,行局部麻醉。

2.用剪刀颈部切开皮肤,钝性分离皮下组织,暴露气管后往外侧拉开切口边缘的皮肤及下方的肌肉组织,找到颈动
脉并用玻璃分针分离,行颈动脉插管。

3.第一次采集血标本:预先向10ml离心管中注入
0.5ml3.8%枸橼酸钠溶液。

再打开血管夹,从颈动脉插管放血4.5ml,立即反复颠倒混匀(切忌振荡混匀),待离心。

向动脉插管中回推生理盐水,夹好血管夹。

4.复制DIc模型:抽取2%兔脑浸出液10ml于注射器中,经耳缘静脉缓慢推注,注入速度为每分钟2ml以下。

同时密切观察家兔反应,如出现呼吸急促,烦动不安,当即停止注射,迅速进行第二次采血。

若注射完后家兔未挣扎,则在注射后计时2min,2min后进行第二次采血。

采血方式与第一
次采血相同。

5.将前后两次所得的抗凝血,经3000rpm离心5min,将上层血浆清液分别吸至两支清洁试管中,切忌吸入细胞成分,并作好标记备用。

其中一支试管吸入0.5ml血浆,另一只试管尽量吸取剩下的血浆。

6.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实验):向吸取0.5ml
血浆的两支试管中加入1%鱼精蛋白溶液50μl,轻轻摇匀后,在37℃水浴15min。

取出试管,在灯光下对黑色背景一边晃动试管一边观察,溶液清澈者为阴性,出现絮状沉淀或胶冻状物为阳性。

7.KpTT,pT,TT,FIb实验:剩余两支试管使用凝血仪测定KpTT,pT,TT和FIb,并记录数据。

四.实验药物及器材
实验药物:2%兔脑浸出液(临用前配,并在37℃保存),1%普鲁卡因溶液,3.8%枸橼酸钠溶液。

生理盐水,1%鱼精蛋白溶液。

实验器材:兔手术台,手术器械,37℃电热恒温水浴箱,离心机,刻度离心管(2支),试管(5支),移液器(100μl,1000μl),纱布。

五.实验结果
1、实验现象记录
家兔皮下注射局麻药后,在皮下形成鼓包,经按摩揉动数分钟后,鼓包仍存在,局麻药未完全吸收。

经家兔耳缘静脉缓慢推注兔脑浸出液后,家兔表现较平静。

推注完成后计时2min27s时家兔出现呼吸急促,燥动不安,欲挣脱动作,此时进行第二次采血,并离心,进行各项指标测定。

家兔在第二次采血后,又重新恢复平静,呼吸正常。

一小时后家兔仍未死亡。

六.讨论
1.静脉注射兔脑浸液引起DIc的原因和机制
兔脑浸液属于组织因子,大量的兔脑浸液静脉注射后,可激活家兔的外源性凝血系统,启动凝血过程,依次激活凝血因子FIx,FVIII,Fx等,激活凝血酶,从而使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促进凝血。

另外,凝血酶激活
后反馈性激活FIx,Fx,FxI,FxII等,扩大凝血反应。

此即为高凝期,微循环易形成广泛的微血栓。

大量凝血酶的激活和微血栓形成,使血液中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大量消耗,同时可能继发性激活纤溶系统,导致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不平衡,血液处于消耗性低凝期,此时机体有明显出血症状。

DIc时产生的大量凝血酶和FxIIa等激活纤溶系统,产生大量纤溶酶,导致纤溶亢进,大量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形成,具有明显的抗凝作用,称继发性纤溶亢进,此时机体出血十分明显。

2.KpTT、pT、TT、Fg和3p实验的原理、临床意义以及在本实验中发生变化的原因和机制。

(1)KpTT实验是在血浆中加入KpTT试剂(包括接触因子激活剂和部分磷脂)以及钙离子,观察血浆发生凝固的时间。

由于在37℃时,以接触因子激活剂可以激活凝血因xII 和xI,从而激活内源性凝血通路。

另外,以部分凝血活酶脑磷脂悬液代替血小板提供凝血的催化表面,在ca2+参与下,实现凝血。

这样消除了血小板对凝血的影响,最后凝血时间仅与内源性凝血通路中的凝血因子活性有关,可以筛查内源性凝血通路是否正常。

实验中,由于家兔DIc时,外源性凝血通路激活的凝血酶可以反馈性激活FxI,FxII,导致内源性凝血通路中的凝血
因子被消耗。

因此KpTT延长。

(2)pT是在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凝血活酶浸出液和钙离子,使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从而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即发生凝固;其凝固时间的长短是反映血浆中凝血酶原、外源性凝血因子V,VII,x以及纤维蛋白原的水平。

实验中,由于家兔注入大量组织因子,外源性凝血通路激活,导致凝血酶原、外源性凝血因子以及纤维蛋白原均被消耗,因此pT时间延长。

(3)TT实验是在血浆中加入标准化的凝血酶溶液,测定血浆凝固需要的时间,又称为血浆凝血酶时间。

由于凝血酶在血浆中主要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促进凝血。

因此TT主要与抗凝血物质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有关。

实验中,外源性凝血通路激活后消耗大量纤维蛋白原形成血栓,而且继发纤溶亢进,因此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抗凝物质增多,造成TT延长。

(4)FIb实验是在血浆中加入定量的凝血酶,使血浆中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从而使血液凝固。

通过测量血浆凝固的时间来计算纤维蛋白原含量。

实验中,外源性凝血通路激活后消耗大量纤维蛋白原形成血栓,理论上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应该降低。

但实际上观察到DIc后采血得到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反而比实验前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