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催眠反应

合集下载

催眠心理疗法课程设计

催眠心理疗法课程设计

催眠心理疗法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催眠心理疗法的定义、原理及其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2. 学生能掌握催眠状态的基本特征,了解催眠与睡眠、冥想等其他状态的异同。

3. 学生能了解催眠在缓解焦虑、恐惧、压力等心理问题中的应用案例。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运用基本的催眠引导技巧,如放松指令、注意力集中指令等。

2. 学生能运用催眠心理疗法帮助自己或他人缓解轻度心理压力,提升情绪管理能力。

3. 学生具备分析催眠治疗案例,提出改进方案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催眠心理疗法持有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摒弃迷信和误解。

2. 学生培养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和尊重,提高自我关爱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3. 学生通过学习催眠心理疗法,增强面对生活挑战的信心,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选修课,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特点:高中生,具备一定的心理成熟度和认知能力,对心理学科有浓厚兴趣,渴望掌握实用的心理技巧。

教学要求:教师需结合教材,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教学,注重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定期评估,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二、教学内容1. 基础理论:- 催眠心理疗法的定义与原理- 催眠状态的特征及其与其他状态的比较- 催眠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范围及效果2. 实践技巧:- 催眠引导技巧:放松指令、注意力集中指令等- 自我催眠与助人催眠的基本方法- 催眠治疗案例分析与改进方案3. 教学大纲:- 第一周:催眠心理疗法导论,介绍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 第二周:基础理论学习,讲解催眠的定义、原理及应用- 第三周:实践技巧训练,教授催眠引导技巧及自我催眠方法- 第四周:助人催眠技巧,学习如何帮助他人进入催眠状态- 第五周:催眠治疗案例分析,分析案例并讨论改进方案- 第六周:课程总结与反馈,巩固所学知识,评估学习成果教材关联:- 第一章:心理学基本概念- 第二章:心理治疗的方法与技术- 第三章:催眠心理疗法教学内容进度安排:1. 基础理论部分:第一、二周完成2. 实践技巧部分:第三、四周完成3. 案例分析与改进方案:第五周完成4. 课程总结与反馈:第六周完成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奇妙心理学08 催眠

奇妙心理学08 催眠

• 1864年法国一名叫利保尔特的医生发现,如果将语言暗示与布莱 德的凝视法结合起来,将可以且使85%的人进入催眠状态。他也 写了一本催眠的书,不过据说此书仅卖出一本,买者是催眠史上 的另一个标志性人物希波拉特.伯恩海姆。伯恩海姆是一位医学 教授,最开始他怀疑利保尔特是一骗子,决心揭穿他。他带着一 位病人来会会利保尔特,结果利保尔特几乎一夜之间即医好了病 人。于是伯恩海姆的态度大变,转而与利保尔特合作,在南锡开 办一间催眠学校,当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即在此学习催眠术, 不过各种原因,弗洛伊德最终放弃了催眠术。弗洛伊德放弃催眠 术,而大力推广其自由联想与精神分析,使得催眠再一次卷入低 潮。
D:\我的文档\My Videos\诡异的 心理游戏(流 畅).rmvb
催眠的脑波情况
催眠的脑波情况
生理原理:
• 从人类大脑工作的方式来说,左脑接收到语言会在右脑里 产生画面,语言的不断重复会强化右脑的画面——当面对 一句外来的信息时,无意识会先处理画面,即使这个画面 在生活中不存在,无意识也会从已有的经验中整合出一个 画面来“交差”。
布莱德的凝视法
• 麦斯墨之后相当长的时间,催眠处于低潮。
• 詹姆斯.布莱德观看一次麦斯墨术表演后。起初布莱德认为那不过是骗局,但 当他看到受术者双目向上凝视时,他相信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他预见凝 视在催眠诱导中有重要的作用,并且麦斯墨术并不会涉及能量传递,而仅是患 者进入恍惚状态罢了。同时他相信催眠与睡眠关系密切,因此而创造了一个名 词“Neurohypnology”,后被缩写成“hypnology”(催眠)一起延用到现在, 由此他也被尊称为“催眠之父”,其后布莱德于1843年写成他的催眠学第一部 专著《催眠术》。几乎与布莱德同一时代,印度的一位医师詹姆斯.爱斯戴尔 (爱司答礼)将催眠应用于临床医学。他利用催眠控制甚至消除疼痛,开展了 500例手术(一说300例),并且观察到应用催眠术后手术的死亡率从50%下降到 少于8%,术后的恢复也明显加快,这在麻醉剂发明之前是非常了不起的事。 戴维爱默为了表达对爱司答礼的推崇,将催眠特别深的层级命名为爱司答礼期。

免费版 自我催眠(心理学)

免费版 自我催眠(心理学)

免费版自我催眠(心理学)第一章:介绍1.1 催眠的定义和概述1.2 自我催眠的概念和作用1.3 自我催眠的原理和科学依据第二章:自我催眠的基本原则2.1 创造一个安静和舒适的环境2.2 放松身体和思维2.3 设定目标和意图2.4 制定适合自己的催眠词语和暗示2.5 进入催眠状态的步骤和技巧第三章:常用的自我催眠技术3.1 呼吸控制法3.2 想象和可视化法3.3 反思和重建法3.4 声音和音乐的运用3.5 时间线和回溯法第四章:针对特定问题的自我催眠技术4.1 增强自信与自尊的自我催眠4.2 提高专注力和学习能力的自我催眠4.3 管理焦虑和压力的自我催眠4.4 增强乐观和积极态度的自我催眠4.5 克服睡眠问题的自我催眠第五章:自我催眠的注意事项和安全提示5.1 催眠状态的范围和深度5.2 自我催眠的副作用和风险5.3 自我催眠的适用人群和禁忌人群5.4 催眠专业人士的参与和指导第六章:自我催眠的案例研究和经验分享6.1 成功案例分析6.2 催眠失败的原因和教训6.3 经验分享和改进建议附件:在本文档的附件中,您会找到以下相关资源:- 自我催眠的音频指导文件- 自我催眠的深度放松音乐- 自我催眠的手册和工作表法律名词及注释:1.自我催眠:指个人通过自我暗示和专注来达到放松和改变思维状态的一种心理技巧。

2.催眠状态: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对外界的感知减弱,更容易接受暗示和影响的一种意识状态。

3.催眠副作用:催眠可能导致短期的头痛、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不适反应。

4.催眠禁忌人群:心脏病患者、精神疾病患者、癫痫患者等身体或心理状况不稳定的人群。

------------------附件:在本文档的附件中,您会找到以下相关资源:1、自我催眠的音频指导文件:可在此处(提供)2、自我催眠的深度放松音乐:可在此处(提供)3、自我催眠的手册和工作表:可在此处(提供)法律名词及注释:1、自我催眠:指个人通过自我暗示和专注来达到放松和改变思维状态的一种心理技巧。

心理学催眠术

心理学催眠术
对这类受术者施行催眠时,尽量少要求他作口头回答,否则会分散注意力,影响催眠的成功率。
另外还有些被催眠者不接受催眠,叫他坐不肯坐,叫他卧也不肯卧,甚至产生敌对情绪。催眠者应分析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催眠。
(3)操作性催眠术
这种方法对一些暗示性不强的受术者较适合,其方法较多,现介绍常用的几种方法。
抚头施术者用手轻轻地按抚在受术者头顶部,此时受术者有一种头部重压感,同时要求他体验安抚部位有一股暖流,缓缓地向颅内流动。当他体验到时就说明已接受 了暗示。这时暗示;"暖流在继续地流向颅内,你的整个头部感到温暖,面部也会感到发热,你再体验一下"…"如已体验到就再继续加强暗示:"现在你的眼皮会 感到很沉重,不能睁开了……"如眼皮已闭上,再暗示:"现在暖流继续向颈部、胸部、上肢流动,注意体验你的手心也发热了,手也不想抬了,也抬不起来了…… "试抬手确不能抬时就证明已开始进入催眠状态,但仍然暗示:'暖流已流向下肢,你下肢也发热了,脚底已感到发热了,清你注意体验……"如受术者感到脚底发 热,也不能举腿,或暗示使肌肉收缩,肌肉确已收缩,就说明已达到较深的催眠状态。
一位高中三年级学生因担心高考落第经常失眠、做恶梦,而心情抑郁焦虑。医生给他进行放松性催眠后,病情迅即好转。为进一步增进疗效,在医生指导下,每夜又 施行自我催眠。取得满意的效果,入睡时间加速,睡眠时间延长,醒后有一种极其轻松的感觉。6次治疗后痊愈,后来他顺利地通过了毕业考试,并考取某大专班。
感应法这种方法多在天气热时使用,其基本方法类似手触法的程序进行,但施术者的手不触及到受术者皮肤。用手掌心接近受术者暴露的头面、上肢和下肢,使他体验手掌心的暖流导致肢体的沉重疲劳感达到催眠的目的。.

催眠的心理学名词解释

催眠的心理学名词解释

催眠的心理学名词解释
催眠是一种心理状态,通常通过一系列指导和建议来引导个体进入深度放松和集中注意力的状态。

在心理学中,催眠通常被描述为一种特定的意识状态,其中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减弱,同时对内在体验和建议更为敏感。

催眠状态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诱导,包括重复的建议、放松练习、专注于特定对象或声音等。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催眠状态可能会导致一些认知和感知的变化。

例如,个体在催眠状态下可能会经历时间感觉的改变,对于疼痛或焦虑的感受也可能会减轻。

一些研究表明,在催眠状态下,个体的大脑活动模式可能会发生变化,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催眠可以影响个体的感知和体验。

催眠的心理学名词还包括“催眠感应”和“催眠状态下的建议性行为”。

催眠感应是指个体对于催眠诱导的反应程度,这可能与个体的个人特质、信念系统以及对催眠的态度有关。

而催眠状态下的建议性行为则指的是个体在催眠状态下对于建议性语言和指令的敏感度和执行情况。

此外,心理学家对于催眠状态的本质和作用仍存在争议。

一些
学者认为催眠状态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可以通过特定的诱导方式来达到,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催眠状态只是一种放松和专注的状态,与日常意识状态并无本质区别。

总的来说,催眠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涉及认知、感知和意识等多个方面。

它在心理学中仍然是一个备受关注和争议的话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揭示其本质和作用。

心理学(全文阅读)-催眠入门指导手册

心理学(全文阅读)-催眠入门指导手册
NGH hypnotherapy course few month ago,and this book enlarge my viewpoint,make me more
confidence ,at TAIWAN , Hypnosis is a new era, reference very few, so I really want
如果你想实验其它的联结,就可以注意到某些人很容易就相联结,我们可以
预期的说对大多数的我们而言,有的较容易有的较难些。
音乐声响会激发某些影像,味道【taste】会激活图像或言语,数字常牵连
出色彩,而色彩能与情绪相伴随,而情绪能﹝如恐惧﹞刺激消化系统导致呕吐,
触觉﹝如动物的软毛﹞能引发愉悦的感觉或惧怕﹝不同的人﹞,要整个列表非常
我本人却倾向於使得事情开放、光明、清晰,并且我不具备任何特殊的能力。
在第一章中,我将要提示各位尝试各种不同的事物并且思考之,这些事物很
单纯并且每天都存在,完全没有任何的神秘,可是却是催眠的根基。
言语能引发你心中的图像
这是很明显的事实,你只要想像阅读一本小说,想像着心中所浮现的图像,
的结论:
1. 心像能引导指挥肌肉活动。
2. 要费些时间才能产生。
3. 所花费的时间与及反应本质因人而异。
现在让我们试试图像是否能引起情绪反应,如何?当你注意到电影公司主要
目的为了产生某些想像来唤起各种情绪反应所制造的一兆元钞票,就不会为图像
能引起情绪反应而惊讶了,但是我们仍然做一个练习来探查哪一种内在传达的心
面是一种可行的方法,想像你正在摇滚,回转,有如在一条小舟或是在帆布摇椅
上,或是骑着一匹颠簸的野马等等……,舒适而正直的坐着,想像所选择的情况

催眠名词解释心理学

催眠名词解释心理学

催眠名词解释心理学
催眠是一种心理学现象,它被定义为一种有意引导下的注意力和意识状态,其中个体倾向于产生更易受影响的状态。

催眠是一种通过暗示来影响记忆、感知和行为的技术,通常是由催眠师或治疗师引导进行。

催眠的效果因个人和情境而异,但研究表明,催眠可以增加对建议的接受度,使个体更容易接受和执行某些行为和想法。

催眠也可以用于消除恐惧症、减轻疼痛、改善睡眠等方面。

催眠的原理仍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催眠可能涉及大脑中一些特定区域的活动,如前额叶皮层和杏仁体。

对于催眠的解释包括暗示、舒适感、自我意识降低和对幻觉和幻听的更容易接受。

催眠在心理学和医学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但应该注意,催眠并不适用于每个人,也不适合所有问题。

因此,催眠治疗应该由专业的催眠师或治疗师进行,并且应该与其他治疗方法结合使用。

心理学系列化课程第七讲催眠

心理学系列化课程第七讲催眠

一、什么是催眠
国内有些学者认为:催眠是以人为诱导(如 放松、单调刺激、集中注意、想象等),引 起的一种特殊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 惚心理状态。其特点是被催眠者自主判断、 自主意愿行动减弱或丧失、感觉、知觉发生 歪曲或丧失。
一、什么是催眠
一、什么是催眠
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催眠是一种人际互动,在此人际互动中,一个人 (被试)对另一个人(催眠师)发出的暗示作出反应,从而产生一些 想象中的体验,涉及知觉、记 忆的改变和活动的随意控制。
哪些人容易被催眠
1、对催眠的作用深信不疑 2、具有丰富想象力 3、容易沉浸于眼前或想象中的场景 4、经常做情节生动的白日梦 5、依赖性强,经常寻求他人的指点
二、催眠的原理
社会认知或角色扮演的观点
催眠的作用只是反映了催眠师和被 催眠者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被 催眠者在催眠中扮演了一个特殊的 社会角色——被催眠的人。这个角 色意味着将无条件地接受催眠者的 指挥,顺从催眠师的指示,做出特 定的行为或产生特定的感受。
心理学系列化课程
Series of Courses in Psychology
第七讲 催 眠
h人的意识处于恍惚状态的意识范围变窄。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 催眠状态是以被催眠者的意志服从 于施术者的意志开始的,而没有这 种服从就行不通”。
第二步 催眠师要为被催眠者做暗示性测查。 第三步 催眠师要将被催眠者从正常的清醒状态诱导到催眠状态之中, 也叫导入。导人的方法有很多种,如躯体放松法、钟摆运动法、言语 催眠法等 最后,当催眠过程结束后,催眠师必须解除被催眠者的催眠状态,使 其恢复到原来的清醒状态中。
意识功能分离的观点
人的意识有两种基本功能:执行功能 和监督功能。执行功能可以使我们控 制和规范自己的行为。监督功能可以 使我们观察自己的行为。催眠可以使 两种功能之间的联系断开,使其执行 功能正常,并接受催眠师的指令,而 监督功能不起作用或被弱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
催眠反应
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
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
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
“催眠反应”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催眠反应
被催眠者对催眠师暗示的应答。

包括认知、情感、行为诸方面。

分为平常和特殊两类。

平常的如血压降低、心率减慢、呼吸减缓、氧消耗减少、肌紧张度减低等;特殊的如幻觉、时间曲解、年龄倒退(退行)、记忆增强、遗忘、感知觉歪曲或丧失、意识分裂以及催眠逻辑等。

催眠性痛觉丧失是感知觉歪曲和丧失的典型反应。

催眠时,经暗示,感受性高的被催眠者会出现痛阈提高,能忍受拔牙乃至截肢手术时的疼痛。

又如催眠性失明,即在催眠过程中,通过催眠性暗示,被催眠者出现的视觉功能减弱或丧失。

催眠性失明的实质与负性幻觉无二,表现为对客观存在的视觉信息不作反应,既可能是对外界的事物视而不见,也可能是部分选择性的失明。

催眠性失聪也是同一原理。

退行是被催眠者在催眠师给予年龄倒退的暗示后,退返到他生活阶段的某一时期。

如退回到儿童时期。

催眠后遗忘也是催眠状态下的一个特殊反应。

它有两种类型:一为暗示性遗忘,二为自动性遗忘。

暗示性遗忘是指在催眠时给予遗忘暗示后,被催眠者会记不起催眠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事情。

暗示性遗忘是能返回的。

当催眠师要求被催眠者记起催眠时发生的事情时,多数被催眠者能回忆出先前没有提及的内容。

暗示性遗忘中的返转性非常重要,因为它显示了先前回忆的失败是由于暂时无能力去提取存储在记忆中的信息,并非信息没有在记忆中储存。

所谓自动性遗忘是指催眠时,虽然催眠师没有下遗忘的暗示,但被催眠者却不能回忆催眠中的情况。

自动性遗忘比较少见,它被认为是深度催眠的一个特征。

另一种饶有趣味的催眠反应是催眠逻辑。

所谓催眠逻辑是指被催眠者可以同时相信互不相容的观点或知觉,而且并不认为它们是互不相容的状况。

如要求被催眠者对室内的椅子作负性想象(即想象椅子已不在原处),再要求他们睁着眼睛在室内行走。

他们会控制自己不碰椅子而绕道行走,却坚持说看不见椅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