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写实油画和西方经典写实到底差距有多大

合集下载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中西绘画的差异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探讨,如技法、题材、审美观念等。

本文将主要从绘画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方面来谈论中西绘画的差异。

一、表现手法中西绘画在表现手法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

中式绘画注重笔墨的写意和意境的表现,强调“虚实相生”、“意境意味”等概念,重视留白和意蕴。

西方绘画则更注重对物象的写实表现,在色彩、线条、光影等方面表现出细腻、精细和真实感。

例如,在花鸟画方面,中式花鸟画更注重对花鸟精神境界的表现,通常采用写意手法,墨线墨点交织,以恰到好处的单纯形式、朴实的含义,表达生命与自然的奥妙;而在西式花鸟画中,常常采用水彩、油画等色彩鲜艳的媒介,追求真实感,通过精细的线条勾勒出花鸟真实的形态和气息。

二、艺术风格中西绘画在艺术风格方面也存在差异。

中式绘画注重意境和超脱,强调“气、神、韵、骨”的表现,特别是山水画,更强调画面中的“意象”,融入了大量诗文、典故、历史等元素,让观者感受到其内在的精神追求;西方绘画则更加注重个性化的表现,艺术家以个人的手法和风格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尤其是现代艺术,更多地反映了现代社会中的创新、思想、风尚等。

三、题材中西绘画的题材也有所区别。

中式绘画的题材以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为主,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强调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存。

而西方绘画则更偏爱描绘历史、神话和宗教等题材,更加注重人类和自然的冲突和交错。

尽管在现代绘画中,题材已经逐渐深化和多元化,但中西绘画的题材差异仍然较为明显。

总之,中西绘画的差异体现在多个方面,不同的绘画文化也都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风格特点,每种绘画文化都值得我们去欣赏和学习。

浅析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

浅析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

浅析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中西方绘画艺术自古以来就有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既来自于各自的文化传统,也体现了不同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达方式。

本文将从不同的视角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进行浅析。

一、历史传统的影响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的根源之一来自于不同的历史传统。

西方绘画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受到古希腊文艺复兴的影响,追求表现个体形象和客观真实,重视透视和光影的表现,强调对自然的观察和描绘。

而中国绘画起源于古代壁画和甲骨文,受到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的影响,追求表现内在意境和情感境界,强调对心灵世界的表达和抒发。

这种深刻的历史传统对中西方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绘画表现方式上,西方绘画强调透视和光影,追求客观真实和形象的表现,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意境和空间感,追求内在情感和神韵的表达。

在审美观念上,西方绘画强调个体表现和理性思维,注重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和分析,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情感共鸣和心灵交流,注重对内在世界的体验和领悟。

二、题材和题材的不同中西方绘画在题材和题材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绘画中,人物、风景、静物等是常见的题材,而中国绘画中,山水、花鸟、人物等则是常见的题材。

在西方绘画中,人物和风景的表现往往更加具体和写实,注重个体形象和外在景物的表达,而中国绘画中,山水和花鸟的表现往往更加抽象和意境,注重自然景物和物象的意蕴。

三、艺术表达方式的不同这种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对中西方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绘画的艺术表达方式更注重色彩和造型的表现,追求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和描绘,而中国绘画的艺术表达方式更注重墨彩和笔墨的表现,追求对内在世界的体验和领悟。

四、审美观念的不同中西方绘画在审美观念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绘画中,理性和实用主义是常见的审美观念,追求客观真实和形象的表现,而中国绘画中,情感和意境主义则是常见的审美观念,追求内在意蕴和情感的表达。

五、当代艺术的发展和交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中西方绘画在当代艺术中已经逐渐融合和交融。

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

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

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中国画和西洋画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文化,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中国绘画:是散点透视。

用不同的视点观察物象,然后将不同空间、不同时间内的物象共绘一画。

西方绘画:是焦点透视。

即立足一点,描写物象,讲究“写形象真”。

(2)写意与写实中国画:追求以貌取神,以抽象之美表达其意。

西方绘画:强调写实,以具象美表达构象。

(3)“点线结构”与“块面结合”中国绘画:是用尖锥毛笔通过“平、留、圆、重、变”等笔法筑成“点线结构”。

通过点线“模拟”外界事物,表达“面”的时候,逸笔草草,求得形似。

西方绘画:是用扁平的“刷子”结构成一种“块面组合”形式,这种“块面结合”的技法善于表现物象的“质量感”和“体积感”。

(4)墨分五色与色彩世界中国绘画:特别是水墨画,特别讲究用墨、用水。

通过用水使墨有浓淡之分,要求有凸凹之形,以线条来表现物象的质感,用“墨分五色”来暗示色彩。

西方绘画:画家用“感觉到的色彩”来表现物体之间形成的色彩关系。

往往选择特定的色调或强烈的对比色彩去构成油画的主题和意境。

(5)光影与透视中国绘画:由于“点线结构”的局限性,无法表现”块面”的“光影”和“透视”效果。

西方绘画:善于将物理学知识应用于绘画艺术,能十分“象真”地表达物象,用光表现物体的立体感、轮廓、深度和空间,追求“环境”和“透视”效果。

(6)构图中国绘画:在构图布局上要求空灵和单纯,讲究意境和情调,画面要气韵生动;在造型上多以偏侧、仰视和俯视下笔,使画中物象显出主次、虚实的分别,多留白。

西方绘画:在画面上全部绘图着色,用不同色彩表达、烘托主题。

一幅西方油画,在完成后,无法再添笔加彩。

(7)诗、书、画、印与签名中国绘画:讲究诗书画印结合。

书画同源,以书入画,印画同辉,几种艺术在同—画面上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

西方绘画:完成后,画家仅在画面—角签名和注明日期。

这种签名和日期不构成画面的有机部分。

浅析中西方油画写实手法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油画写实手法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油画写实手法的差异□徐彦庄融张文博摘要:近年来,现代油画画家竭尽全力为艺术和美术教育作出贡献,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带给人们很多灵感和创新。

中西方油画写实手法在选材、风格、文化背景、思想表达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中国油画画家要融汇中西,使油画艺术再创新高度。

关键词:中西方油画构图差异文化背景差异选材差异思想差异油画起源于15世纪的欧洲,迄今为止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

17世纪中叶,古典油画快速发展,题材变得更加广泛,可分为静物画、风景画、人物画、历史画、风俗画等。

400多年前,意大利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等人来到中国,油画便在中国这片土壤中播种发芽。

20世纪初,中国一批油画爱好者远赴法国、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学习写实性较强的古典油画,出现了以徐悲鸿、靳尚谊为代表的第一批油画家。

西方古典写实油画与中国现代写实油画在创作手法上具有差异性。

一、古典油画概述1.古典油画的起源古典油画诞生于意大利,后于17世纪初在法国开始广为流传,强调严谨、和谐,重视素描关系在画面中的运用。

2.古典油画的发展历程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艺术史上快速发展的时期,萌芽于14世纪的意大利。

这场伟大的运动对欧洲乃至全世界的艺术和文学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从古典油画的杰出代表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大师的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对造型、结构、透视等的运用技巧,画面严谨、精准,色调柔和、冷暖对比协调,人物造型和谐动人、惟妙惟肖。

16世纪中叶,另一位古典油画大师提香对作品中素描、色彩关系的把握十分精湛、细致入微。

17世纪中叶,古典油画快速发展,题材大规模延伸。

如,荷兰画家伦勃朗的作品《夜巡》是一幅团体肖像画,画面采取的是接近舞台剧的形式。

近处有两人,其中一人身着黑色军服,穿戴红披巾,头戴黑礼帽;另外一人穿黄色军装,头戴黄色的帽子;其他人或手持挥舞旗帜,或紧握长枪,或争论不休。

每个人的形象均呈现在画面中,人物安排井井有条,错落有致,层次丰富,明暗对比强烈,具有戏剧性。

中国与西方绘的比较与对照

中国与西方绘的比较与对照

中国与西方绘的比较与对照中国与西方绘画的比较与对照绘画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色彩和线条的组合来表达艺术家的想法和情感。

中国与西方是两个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地区,他们在绘画方面有许多独特的风格和技巧。

本文将对中国与西方绘画进行比较与对照,探究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一、题材与主题中国绘画通常以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和哲学为主题。

比如山水画强调景物与人的和谐,以表达自然与人类相融合的理念。

中国绘画注重传承和表达中国文化的精髓,凸显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

而西方绘画的题材和主题则更加广泛。

艺术家可以选择任何他们感兴趣的主题进行表达。

西方绘画注重个体观念和自我表达,例如印象派强调色彩和光线的表现,表达艺术家对环境和个人印象的理解。

二、表现手法与技巧中国绘画注重笔墨和构图的表达。

传统的中国画法通过鸟瞰或虚实结合的方式来表现画面的深度和透视。

绘画家使用毛笔和墨汁,以一笔一划的方式来描绘物体的形态。

中国绘画把重点放在意象的营造上,追求形神兼备的审美效果。

西方绘画则更加注重写实和细节的表现。

西方绘画使用各种不同的绘画媒介,包括油画、铅笔和水彩等,以呈现物体的真实细节。

对于西方绘画家来说,通过色彩和线条的细致表现,能够更好地传达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三、审美观念与精神意义中国绘画强调“气韵生动”和“意境”的追求。

中国绘画注重意境的营造,通过画面中的元素和笔墨的运用来表达诗意和哲学意蕴。

中国绘画追求超脱尘俗的审美,把重点放在情感和思想上。

中国绘画的目标是通过作品唤起观众的联想和情感共鸣。

西方绘画则更加注重艺术家个人的情感和视觉体验。

西方绘画强调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情感联系,试图唤起观众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西方绘画在审美上更加多元化,追求个性化的表达和创新的精神。

结语中国与西方绘画在题材、表现手法和审美观念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

中国绘画着重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注重意境和表意性;西方绘画则更强调艺术家个人的表达和观众的情感共鸣。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决定了绘画风格的差异。

中西绘画艺术比较写实与写意

中西绘画艺术比较写实与写意

中西绘画艺术比较写实与写意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中西绘画艺术比较——写实与写意中西绘画艺术比较——写实与写意写实与写意西方绘画与中国传统画的重要区别是,一个注重写实,一个注重写意。

所谓写实,就是真实地描绘事物的面貌,强调事物形态的真实性。

西方绘画这种写实的观念,受到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模仿说的影响。

亚里斯多德在其《诗学》中最早阐述了“美的艺术”的特征,并把“美的艺术”称为“模仿的艺术”。

模仿说是《诗学》的中心概念和出发点,也是亚里斯多德艺术理论的基础。

12世纪中期后,由阿拉伯传入西方的亚里斯多德学说,包括艺术模仿理论,经过西方基督教的改造和融合,纳入了基督教神学体系中,成为为基督教神学服务的理论。

实际上,基督教绘画的写实观念,早在亚里斯多德理论传入欧洲之前就已经存在。

这种艺术观念和表现手法,来自于基督教教义本身。

基督教教义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上帝创世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及人的躯体,都是上帝创造的。

基督教神学家还多方论证上帝创世的真实可靠性。

在这“信仰的时代”里,艺术家是“忠于上帝”的工具,必须全身心地为宗教服务,按照宗教的观念和教会的要求,描绘苍天大地、山川河流、树林草木、飞禽鸟兽,表现它们的真实存在。

描绘人物形象时,要注意表现人体的比例、结构,因为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样子塑造出来的,画家必须小心翼翼的表现人,不能歪曲人的形象。

石涛山水作品基督教美学家还认为,一切美都来源于上帝,美的根源只在上帝,只有上帝才是美的本体,才是美本身。

中世纪美学家奥古斯丁说:“是你,主,创造了天地;你是美,因为它们是美丽的;你善,因为它们是好的;你实在,因为它们存在。

”这实际上把真与美,都归于上帝。

因此,表现美,是为了上帝,因美来自上帝。

表现真,也是为了上帝,因为真是上帝创造的。

12世纪中期后,亚里斯多德学说传入西欧,神学美学家托马斯·阿奎那一方面继承了奥古斯丁的上帝是美的根源的学说,另方面,将亚里斯多德的艺术模仿自然的学说,经过改造,融进了基督教神学之中。

人教版高中美术知识点解析中国与西方油的创作风格

人教版高中美术知识点解析中国与西方油的创作风格

人教版高中美术知识点解析中国与西方油的创作风格油画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中国和西方都有着丰富的创作历史和不同的发展方向。

在人教版高中美术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中国与西方油画创作风格的介绍和解析,本文将从创作题材、表现手法以及艺术理念等方面加以阐述。

一、创作题材中国与西方在油画创作的题材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油画更注重传统文化和社会现实的表达,对于中国传统人物、风景、历史和社会风俗等题材有较深入的探索。

以画家齐白石为例,他的作品《寿春山水》以中国山水为背景,融入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笔法和意境。

西方油画则更多地关注个人经历和现实主义表达,通过对人物、风景、静物等的绘画来记录和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思想。

比如梵高的《向日葵》系列作品,他运用明快的色彩和表现笔法,展现了他对自然和生命的独特见解。

二、表现手法中国与西方油画的表现手法也存在差异。

中国油画创作者在学习和借鉴西方绘画技法的同时,也吸收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和意境。

中国油画的线条自由流畅,色彩饱满明快,强调笔墨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比如陈逸飞的《乌鸦树》以明暗对比和线条流动展现了乌鸦树的神秘与生机。

西方油画则更注重写实性和精确度,追求逼真的效果。

通过层层交叠的颜料和精细的刻画,让观众仿佛能够触摸到画中物体的质感。

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通过精细的人物描绘和光影处理,展现出丰富的感情和真实的人物形象。

三、艺术理念中国与西方油画的艺术理念也有所不同。

中国油画强调创作者对于社会现实和个人内心的独立思考与表达。

画家们通过对题材的选择和表现手法的运用,体现出他们对于社会问题和美的追求。

西方油画则更注重个人创作的独特性和艺术自由度。

艺术家们追求个人观念和创作灵感的发挥,在作品中表达自我情感和独立个性的展示。

综上所述,中国与西方油画在创作题材、表现手法和艺术理念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油画注重传统文化与社会现实的结合,追求意境和情感的表达;而西方油画更注重个人经历和写实的描绘,追求精确和真实的效果。

写意与写实:中西方艺术有何不同?

写意与写实:中西方艺术有何不同?

写意与写实:中西方艺术有何不同?欧洲的山和城堡,怎么看都像一幅油画,厚重、精细、气势磅礴;中国江南的水和亭阁,怎么看都像一幅水墨画,飘逸、潇洒、似梦似幻。

中国和西方在绘画、音乐、建筑、园林、戏剧、诗歌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异,我觉得最大的不同应该是写意与写实、含蓄与直露、曲线与直线之别。

西方的油画强调空间体积和光影色彩,讲究透视法、解剖学,讲究立体感,重写实,像真的一样,可以走进去,突出的是理性精神。

中国水墨画注重线条,主张“以形写神”,重写意,追求超然物外的自由心境。

顾恺之画人物“三年不点睛”,人的全部神态全在人的眼睛之中。

“曹衣出水,吴带当风”说的是曹仲达画的衣服就像刚从水里出来的一样流畅,吴道子画的飘带就像风在吹动一样飘逸。

西方的绘画有雕塑化的倾向,刻画的人物形象,有些像古希腊雕塑,默不作声,但内心感觉很震撼。

中国画有音乐化的倾向,线条、工笔像音乐一样连贯,婉转悠扬,泼墨相当于音乐里的锣鼓来渲染气氛。

画上配上题诗、印章点缀,像音乐里的伴奏。

欣赏中国画要以一种欣赏音乐的心情去看,你才能品评出其中的味道。

在欣赏中国画的时候,就如同身临其境,你从一点游到另一点,没有统一的焦点。

不能用西方那种照相式的方法来欣赏。

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而中国传统音乐以旷达悠深见长,突出“情”和“景”的交融,主客统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和合”精神的“幽美”。

一曲《高山流水》,旋律古朴、典雅、深沉,节奏平稳、舒展,音调缠绵、委婉;体现出阴柔美。

一曲《命运交响乐》,节奏明快、急促,音域宽广,曲调明朗、刚健,气魄宏大,体现出阳刚美。

西方音乐像建筑,结构精致、华丽和精巧,欣赏西方音乐要从建筑的眼光去欣赏,所谓“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西方建筑多采用石材结构,教堂、皇宫、神殿,强调永恒。

西方建筑多拱形,对称、规矩。

西方哥特式建筑,垂直指向天穹,给人心灵的震撼,有超越尘世之感。

中国古代建筑通常是砖木结构,皇宫、庙宇、民居,讲究的都是与自然的和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写实油画和西方经典写实到底差距有多大?
尽管有人说中国写实画派仅仅有10年短暂的历史,但从历史上看写实画派,应从徐悲鸿刘海粟第一批讲西方油画引进中国的艺术家算起,写实画派似乎在中国已经诞生了100年了。

但在这一百年间,中国似乎也没有诞生其他画派,只有零零散散的几个人提出过一些主张,而油画写实似乎也在中国老百姓心中有了一个深深地烙印,从客观上讲写实油画受众群体是非常大的,在世界范围内他也不可能完全消亡,国外也是会有少数艺术家坚持具象绘画创作。

一辈辈老艺术家们不懈的努力,写实油画才走到今天,我们不该有太多批评,但纵向的看我们的写实绘画跟西方经典比较还有很多明显的差别与不足,总结一下大概有三个方面。

中国写实画派展会开幕式合影
俄罗斯19世纪末巡回展览派开幕式合影
一:技巧的遗憾:
苏派的影响:以靳尚谊,为代表的中央美院过去受苏派马克西莫夫的指导,苏派传遍大江南北,至今影响中国美术教育界,本次展览,出现90%以上苏派或苏派痕迹的大量艺术家。

杨飞云、王少伦作品明显受着苏联画派的影响
画法的单调:以直接画法为主,反复磨时间做细节的作品也占到90%以上。

细节往往给给人繁杂堆砌的感觉...由于经典西方绘画事业色层的形式出现,是油画的透明色半透明色不透明色反复应用的结果,而我们是一层层不透明色反复磨细节的结果。

结果时间没了,画出来的实际上是一张“水粉长期”作业
细节一点点慢慢磨画的感觉
只有少数作品使用了经典油画技法
写意的缺失:谈到这一点,看到当年西方经典油画,这一点精神尤为缺乏,由于我们是直接画法对材料控制的相对粗糙,所以局部细节几乎都是反复毫无生气的笔触磨出来的,恰恰相反西方大师经典写实绘画的细节是写意的笔触画出来的,这一点我们理解严重不足。

我认为和材料技法的缺失有关。

在这种情况下无限依赖照相机所造成的结果,我们的专家太少太自私,只有科学彻底的解放了艺术才能得到解放....
对比下西方经典写实绘画是要有笔触感的,而不只是一来相机去磨画细节:
呼吁冷军,徐芒耀,王玉琦,刘溢等技巧专家组织更系统的油画基础知识普及,别再让单一的苏派以及苏派变异的所谓写实体制式的美学教育再毒害中国青年了。

二:绘画精神的不足:
主题的单调:军旅题材,歌功颂德史题材。

农村农民题材,大头众生相题材,少
数民族材充斥着整个画展。

这是长期被中国社会制度强奸导致的脑子里空空荡荡没东
西可想可画。

我们还没有建立学院派,我们思维就先老掉了。

常见主题之一:农村农民题材
少有的历史题材
民族题材
民族肖像题材
“大头”众生相题材
静物题材
超写实主义肖像
静物作品
也是农民题材
国家历史抗震救灾系列西方也曾出现过类似题材:
写实主义题材
农民题材
历史题材
神话题材
大头题材
也有战争题材
民族历史题材
内容的随意:随便找个女人,往常上一躺,就画了,画的深入点就展了骗钱到手,内容的随意已经到了,模仿的痕迹也异常浓重。

随意性很强的作品:
模仿的作品:
靳尚谊模仿维米尔
戈雅《裸体的玛哈》
模仿克拉姆斯科依作品
强烈呼吁:认真对待自己的作品,画家创作不要只为金钱市场,把自己置于庸俗低下的境地。

三:人文精神的彻底缺失:
文化坐标的缺失:首先我们把自己定义为一个中国人,就应当从自己的文化出发,创造作品,这一点很少油画家会去想。

信仰内涵的缺失:由于信仰和诚信的确实,是中国人道德水准降到历史最低点,而物质却到了历史最高点....米开朗基罗没有信仰不会做出大卫,而艺术本身就是一
种可以代替宗教的美学信仰(蔡元培讲到过),若不把艺术当作信仰,而仅仅是把它当成谋生手段,必然会使艺术品沦为价值符号,艺术家变成金钱奴隶。

人文精神的丧失:中国的画家不信仰自由,出的声音都是一个声音,戈雅曾画过反对拿破仑入侵西班牙的画作,籍里柯画过反映国王失误《梅杜莎之筏》,德拉克洛瓦划过自由引导人民,马奈画过《枪杀西班牙皇帝》,的从这个角度中国的写实主义绘画至今只会被政府政客利用,画些歌功颂德的解放军领导人,大头像。

我们这套奴隶的国家体制,怎么会诞生自由的火种。

而真正的艺术他需要自由的的精神。

从这点上讲:中国写实绘画就没有诞生过。

或者说他的躯壳还在中国存在,精神就从来没有过。

戈雅《拿破仑军队枪杀马德里市民》
籍里柯《梅杜莎之筏》
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
综述:中国人在画写实油画时,就像外国人学着做中国唐诗,亦步亦趋,却缺乏骨子里东西...比我们学古人写书法还要难,即跨时空又跨文化。

具象绘画这门视觉语言在全球范围内,不会消亡,而我们的路很长很长...从这三个方面改进或许,不仅仅对中国写实绘画,长远讲对中国所有艺术门类都会有长足的影响。

在即将“诚信缺失道德沦丧”的中国,真正的写实绘画之路,只能寄希望于我国诗人屈原的那句名
言“路.......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