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自考生的考研之路
柔弱自考女生拿硕士学位的经历

柔弱自考女生拿硕士学位的经历前言一直以来,很多人认为女生比男生柔弱,不适合进行高强度的学习训练,更不可能拿到硕士学位。
但事实上,这些观点是错误的。
本文介绍了一个柔弱的自考女生是如何努力攻克学术难关,最终获得硕士学位的经历。
个人背景我是一位普通的女生,1995年出生在湖北农村。
从小到大,我的父母一直对我的教育非常重视。
他们一直告诫我,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改变生活。
然而,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佳,我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因此,18岁那年,我决定去城市打工赚钱,为改善家庭生活条件出一份力。
不幸的是,我的父亲在我上大二的时候因病离世,这一打击让我倍感失落,但我没有放弃学习的梦想。
我开始通过自学和自考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自考开始我自考的第一门课程是英语。
起初,由于自己的认真和努力,我的成绩一直都不错。
但是,随着科目的逐渐加重,我发现自己遇到了困难,很多难题都无法解决。
于是我开始寻找教学资源。
我认识了一些相同自学目标的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他们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在他们的帮助下,我逐渐明白了许多基础知识,自己的能力也得以得到了提升。
较劲学术随着课程难度的提高,我对于自学已经感到不够了,于是我决定要争取一个更高的学位。
于此,我报名一所本地的大学,成为一名学生。
然而,这并不是我的终点,我仍然想要更进一步地发展自己,所以我报名了一所不错的研究生院,并接受了他们的录取。
我的研究兴趣是心理学。
我很快发现,学术主题与以前无疑是有所不同的,虽然我对这个领域很感兴趣,但是之前的学习经历很难对心理学的研究提供力量。
由于我的前身不适合进行心理学的研究,我必须开始从最基础的知识学起,然后一步两步地加深自己的了解。
我不停地提高自己的要求,不停地挑战自己,最终在研究生院学成了硕士学位。
总结柔弱的女生也许看起来似乎不适合进行高等学历的学习和攻读,但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不停地提高和刻苦努力,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
自考并非众人口中所谓的学习方式的劣势,也需要坚持不懈的学习和努力。
自考本科考研成功案例

自考本科考研成功案例自考本科考研成功并非易事,需要充分的准备和艰苦的努力。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位成功考取本科和研究生学位的案例,希望能给正在自考的同学们一些启发和帮助。
这位同学名叫小王,是一名普通的职场人员,工作之余决定通过自考的方式提升自己。
小王从一开始就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每天晚上抽出2-3个小时的时间进行系统的学习。
他坚持每天背单词、做题目,不断积累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在备考期间,小王也充分利用了各种学习资源,包括图书馆、网络课程、自考辅导资料等。
他还通过参加各种模拟考试,不断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及时调整学习计划,弥补知识的不足。
除了刻苦学习,小王还注重了解考试动态和趋势,经常关注各种考研资讯和经验分享。
他深知考试形式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备考策略,力求在考试中发挥出最佳状态。
在备考的过程中,小王也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
他坚信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最终,小王成功通过了自考本科和研究生考试,取得了学士和硕士学位。
通过小王的成功案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首先,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至关重要。
只有有条不紊地进行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取得更好的成绩。
其次,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
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课程、自考辅导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要善于利用这些资源,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
最后,坚持不懈,相信自己。
备考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只要坚持不懈,相信自己,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总之,自考本科考研并非易事,需要充分的准备和努力。
希望通过小王的成功案例,能给正在自考的同学们一些启发和帮助,让大家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自考生3个月成功考研感想

自考生3个月成功考研感想谁都不会相信我会考上,我自己更不相信!才3个月!而事实是:我成功了!在备考期间常看别人的经验之谈,从中得到不少启发,今天写下我的考研经历,或许对还没报名而又犹豫的朋友有所帮助。
先说说我的出身,我是一名中师毕业生,毕业后很自然就去了一所中学教书,我对这个被誉为最光荣的职业并没什么热情,唯一的愿望就是快点通过自考拿到大专文凭,那时也不知拿到那个文凭有什么用,只是想拿了专科就考本科,两年后如愿取得。
而这时越发觉得教书很郁闷,听说有很多同行通过参加成人高考去了读书。
虽然在毕业时曾发誓不想再踏进校园,但现实的无奈让我想逃跑(小时候想象中的教师形象与现实相差太大)。
于是参加了2004年的成人高考,成为了一所不怎么有名的学校的一名英语专业学生。
就是这个懵懂的决定把我带到一个总终生难忘的地方,度过了快乐充实的两年。
呵呵,好像说了太多废话,其实我所诉以上只是想说我这样一个第一学历是中专的人都成功了,那些和我情况相似或比我条件更好的朋友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开始我的考研历程吧!其实原先也没想考研,因为小女子在班上是普通族,很是低调,成绩平平,不属有鸿鹄之志之辈。
在最后一学期前两个月找了份不如意的工作,想想没多大意思,干脆辞职完成最后两个月的学业。
辞职后一位研究生劝我考研,我说我实在没那个实力,而且当时已是10月中旬,时间也来不急了。
然后她告诉我她那时就是国庆后才开始准备的,而且她不是英语专业的。
她说我是英语专业的,更有优势。
这句话让我想了一个晚上,第二天起来,做了个决定:考研!回到家,先在网上做了一下去年考的公共课,虽然有两个多月没看英语了,但还算可以。
政治就随便看了一下,好像以前自考都学过的内容,但就是这样,我低估了政治,后来差点败在这门。
接下来便随便选了个专业(反正觉得自己考不上),在网上报了名。
几天后去了学校,因为二十几号要考学位英语,没有时间考虑买考研书的事。
考完学位英语后便在学校附近的书店买了两本书:任汝芬的序列一(以前一直以为这个泰斗是女的,没想到是一名男士,而且还那么高龄)、星火的英语历年真题。
自考考研进入北大

自考考研进入北大
考研进入北大的个人经历
我是通过自考考研成功进入北大的一名学生,回顾起这段旅程,我深感收获良多。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在准备考研和应对考试过程中的经验。
首先,在开始备考前,我制定了详细的计划。
我列出了每天需要完成的任务,并按时进行检查和调整。
这个计划让我有条不紊地进行复习,确保每个知识点都能得到充分的学习和理解。
其次,在复习过程中,我注重了解题技巧的掌握。
从做过的历年真题中,我总结了一些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练习。
这样,当真正遇到这些题型时,我就能够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此外,我还积极参加了一些考研辅导班。
在辅导班中,我遇到了一些优秀的老师和同学,他们的指导和学习经验对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我积极与他们交流,相互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最后,在备考过程中,我给自己设置了一些小目标,以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我每天都尽量用有限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情,如阅读相关文献、参加讲座和讨论等。
这些小目标的实现让我感到有成就感,更坚定了我顺利进入北大的决心。
总的来说,备考考研并成功进入北大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和时
间。
通过详细的计划、掌握解题技巧、参加辅导班和给自己设定小目标,我最终实现了我的梦想。
对于正在备考考研的朋友们,我希望你们能坚持下去,相信自己的能力,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四年时光难自弃:一考生的艰辛考研路

四年时光难自弃:一考生的艰辛考研路]四年的时光,不算短。
但是对于一个自考生去准备考研的四年历程,一定更加艰辛而漫长。
为大家分享一名自考生的艰辛考研之路,所有考研人,坚持下去,相信你们每一个都能够收获成长!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我知道,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
——《隐形的翅膀》2006——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其实,我从没想过要去考研究生。
1996年参加高考,以失败告终。
还记得当时的分数(每门满分都是150分):语文116分,数学88分,英语111分,历史81分,政治94分,总分490分。
我不甘失败,怀着必胜的心态又拼搏了一年,结果第二年仅比第一年多考了14分,比当年本科线506分还是差了2分,无奈之下读了个大专学校——南通工学院。
现在,对于当年的高考,我有很多的感慨,真是一分之差,天壤之别。
多2分与少2分,人的命运是截然不同的。
如果当年我能多考2分,如果我能被哪怕最差的本科院校录取,那我就能在大城市里找到工作,就不用再花生命的另一个三年去自考本科……总之,如果我能多考2分,我现在的人生之路肯定是另一番模样。
毕业后,几经周转,最终到家乡的镇中学做了一名教师。
工作不久,我就发现我无法一辈子呆在这个穷困落后的小镇上,我的心在城市,在远方。
于是就在当年的九月参加了江苏省自学考试。
在三年的自考期间,我很后悔读大专时没有参加自考(班里的很多同学都报考了),假如在大一的时候就开始考的话,也许大专毕业就可以拿到本科文凭了(事实上,当年我们班有几个同学就做到了)。
所以,我想对那些打算提高学历的同学说,学习要趁早,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也许是我的基本功好,也许是我很用功,16门自考课程,除英语外,我都是一次性过关。
很顺利地,在2004年6月拿到了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自考本科文凭。
也就在那年,我又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怀揣一纸文凭,跳槽进了县城的一家民办学校,做了一名高中语文老师。
自考生考研,辛酸有谁知

自考生考研,辛酸有谁知
其实,我已经是第二次来“报考”了,之所以在报考二字上打了引号,是因为第一次因为毕业证的问题,没有报成名,但我早在报考前已经开始准备了。
我是一个自考生,属于那种在校攻读自考的学生。
之所以读自考,倒不是因为自己高考没有成功,而是我根本没有机会去面对高考——因为我初中毕业读的是中专。
中专毕业时的分配形式已经十分让人忧虑,所以,才在父母的支持下来重庆读了自考的计算机本科。
应该说,在重庆的这四年,我在专业的认识上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也让自己在各个方面成熟了起来。
当初,入学的时候,我就已经下定决心,毕业时一定考研,这样才对得起爹娘,也对得起自己。
但由于学历的不同,作为一个自考生,在考研的报名上接二连三的遇到种种问题,去年,也就是2000年的这个时候,我到学校的招办去打听有关报考的详细事宜,岂知招办给的答复却是作为在校的自考生,由于科目没有考完,不管前面的课程学的再优秀,什幺单位作证明,都不能报考。
于是,我蛰伏一年,等待着今年的机会。
今年,同样是这个时候,我又到招办去打听有关我们自考生的报名事宜,得到的答复是尽管我们已经毕业,全部成绩合格,但由于毕业证要在十二月份才能发下来,也就是说报名时间内我们拿不到证书,不给报名。
这意味着我一年的准备可能又要付诸东流了,意味着我可能又一次不得不放弃!说不。
自考本科考研成功案例

自考本科考研成功案例
以下是关于自考本科考研成功的一些案例:
1. 李明(化名):李明在大学期间选择自考本科,之后决定继续深造,最终考上了研究生。
他表示,自考本科的学历让他在考研时有了更扎实的基础,同时也让他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
2. 王丽(化名):王丽是一名已经工作的年轻人,她通过自考本科的方式提升了自己的学历,并成功考上了研究生。
在研究生阶段,她积极参与学术活动,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最终顺利毕业。
3. 刘洋(化名):刘洋是一名自考本科生,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研究生。
他认为,自考本科的经历让他更加独立自主,同时也培养了他的自学能力。
在研究生阶段,他积极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
这些案例表明,自考本科的学生通过努力可以顺利考上研究生,并取得优异的成绩。
在考研过程中,他们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弥补学历上的不足,但正是这种努力和坚持让他们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平平淡淡才是真:一个自考生的考研路

平平淡淡才是真:一个自考生的考研路
平平淡淡才是真:一个自考生的考研路
2003年考研成功后,一直想写点什么,但看了那么多成功者的回忆感受后,打消了这个念头,与他们相比,我的考研历程显得那么平淡无奇。
时光匆匆,夏去秋来,我又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大学校园,看着擦肩过往的学弟学妹们,看着他们阳光灿烂的笑脸、朝气蓬勃的身影,忽然生出几分恍若隔世、人生如梦的感受来。
9月的某天,内心突然一阵冲动,情不自禁敲响了键盘,于是就有了这篇小文。
96年高考,我考进了上海某所普通高校的日语专科。
那年头的高考,真正是万人争过独木桥,包括专科在内的录取率连百分之五十都不到;加之我毕业于一所普通中学,平时的成绩也一般,去学校拿录取通知书时,我们物理老师半开玩笑对我说:“某某,你这回可是放了个卫星,出名了。
”(由于我物理成绩很差,她也从不认为我能上大学,哪怕我报的是文科。
这就是偏见吧)我对她笑了笑,再无他言。
96-99年,和当时的大多数大学生一样,我“混”了3年大学生活,一切尽在不言中。
唯一值得提提的是,当年的本科生和大专生除了多读或少读一年外,差别并不大;生活条件、师资配备都基本上一应俱全。
拿我们外语专业来说,英语本科有外教,我们日语专科也有,能学多少全看各人努力程度了。
毕业那年,我考出了日语国际能力证书二级,达到了日语专科毕业生应有的外语水平(以CET水平论,相当于CET4-CET6之间),那一年我没找到对口的工作,成了浪人。
那一年,轰轰烈烈的大学扩招拉开了帷幕,“天之骄子”的光环开始迅速地褪色。
那一年的冬天特别的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我知道,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
——《隐形的翅膀》2006: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其实,我从没想过要去考研究生。
1996年参加高考,以失败告终。
还记得当时的分数(每门满分都是150分):语文116分,数学88分,英语111分,历史81分,政治94分,总分490分。
我不甘失败,怀着必胜的心态又拼搏了一年,结果第二年仅比第一年多考了14分,比当年本科线506分还是差了2分,无奈之下读了个大专学校——南通工学院。
现在,对于当年的高考,我有很多的感慨,真是一分之差,天壤之别。
多2分与少2分,人的命运是截然不同的。
如果当年我能多考2分,如果我能被哪怕最差的本科院校录取,那我就能在大城市里找到工作,就不用再花生命的另一个三年去自考本科…… 总之,如果我能多考2分,我现在的人生之路肯定是另一番模样。
毕业后,几经周转,最终到家乡的镇中学做了一名教师。
工作不久,我就发现我无法一辈子呆在这个穷困落后的小镇上,我的心在城市,在远方。
于是就在当年的九月参加了江苏省自学考试。
在三年的自考期间,我很后悔读大专时没有参加自考(班里的很多同学都报考了),假如在大一的时候就开始考的话,也许大专毕业就可以拿到本科文凭了(事实上,当年我们班有几个同学就做到了)。
所以,我想对那些打算提高学历的同学说,学习要趁早,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也许是我的基本功好,也许是我很用功,16门自考课程,除英语外,我都是一次性过关。
很顺利地,在2004年6月拿到了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自考本科文凭。
也就在那年,我又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怀揣一纸文凭,跳槽进了县城的一家民办学校,做了一名高中语文老师。
本打算在那家民办学校奉献青春才智热情的,不想半年之后,我就发现,民校原来并不是之前听说的那样全靠本事吃饭,它不是一块乐土,充满了种种不公。
一是工资没有标准。
进校后我才发现,我的工资是最低的。
很多有点关系的应届生的工资比我还高。
其次是招生艰难。
每年招生,用我们一位老师的话说,就是“手握大哥大,满嘴说鬼话”,招一个学生不知要费多少口舌,招生让我失去了做教师的尊严。
就在我歧路彷徨时,办公室的两名同事劝我考研,两人的第一学历跟我一样,并且已考了两次了。
他们告诉我,考研不是很难;他们还告诉我,读研之后可以进高校教书(2005年的时候还是可以的)。
他们的话给了我考研的信心,给了我寻找新生活的希望,于是决定考研。
我是那种瞅准目标就立即行动的人。
因为自考论文答辩时去过两次南京师范大学,被南师园林式的校园以及浓浓的文化底蕴折服,加上自考的院校是南师,便在2006年报考了南师的“中国文学与文化”专业研究生。
真正开始看考研的书籍是从2005年九月开始的。
考虑到英语基础差,便主攻英语。
说是主攻,因为当时信息不明,头绪不清,参考书都没有选好,只看了索玉柱的真题解析,外加一本星火词汇和一本04年的考研写作。
那时候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就是我挑灯夜读的时间。
也许因为是第一次考,动力特别大,每晚都看到11点多,当时住在郊区,江苏北部的12月时天寒地冻,但我依然乐此不疲。
每每推窗看到周围漆黑一片,倒徒增我万丈豪情,经常在看书时神游南师美丽又古色古香的校园,更添坚持的决心。
2006年1月14日,第一次走进考场。
政治,英语都感觉挺好的,题目全部做完;两门专业课有几个名词解释不会。
说真的,第一次,我压根没指望考上。
成绩公布了:政治:70分,英语38分,专一117分,专二113,总分338分(国家线:单科:55分;综合:90分;总分:350分)。
毫无悬念地落榜了。
但这第一次的考试也让我看到了希望,增强了信心——只要攻克英语就行了。
2007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销得人憔悴这一年调整了战略。
考虑到英语离A区差距太大,我报考了B区的四川大学。
现在说来好笑,因为川大是自主招生,但当时竟然没查资料,不懂这个信息。
所以在今天的信息社会,我们在做一件事之前,一定要尽可能全面地了解相关的信息,以免走冤枉路。
第二年,我的心态却没有第一年那么好。
尽管报了川大,但没有购买川大指定的参考书。
我考虑的重要问题是假如英语不过线,专业课考得再多也是没用的。
因此这一年几乎所有时间都花在了英语上,又购买了新的辅导书,就是张剑的真题解析,新航道的读真题背单词,肖克的考前作文30篇。
其它三门的书几乎没看。
两门专业课只是看了其它版本的教材,与川大的指定参考书有很大的差距,也背得不牢。
结果2007年的成绩是:政治59,英语52,专一107,专二96,总分314分。
而当年文学类A区的国家线是单科55,总分350,我,又一次落榜了。
但我这个人就是心态好,尽管总分还不如去年,我却又在英语上看到了希望,一年进步17分,第三年应该没问题了吧。
2008:红尘自有痴情者,莫笑痴情太痴狂考研必须全力以赴,思想上稍微的波动,都会影响最终的结果。
这一年,学校安排我代了一个毕业班的课。
代毕业班,是我作为一名老师的荣幸,因此心里是又激动又紧张,从知道教高三起,我考研的决心就松懈了一半。
一来代毕业班是一名老师能力的体现吧,从教至今,还是第一次有这个机会;二来我认为代毕业班,绝不能对学生不负责任;三来我刚买了一套房子,手里的钱用得光光的,想多赚一年钱再读研。
现在想来,当时的这些想法是多么地幼稚啊!但我还是参加了那年的研究生考试。
不过那年,我又调整了方向,报考了苏州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
平时也没少准备,尤其在9-12月份的晚上还是非常认真地看政治资料,做英语真题,背专业课内容。
在这里,我要再次强调心态的作用。
因为我消极的心态,决定了我的行动,也决定了最终的结果,而这一结果也让我欲哭无泪,捶胸顿足,抱憾终生。
2008的的成绩是这样的:政治76分,英语56分,专一125,专二121,总分378分,当年苏大考研总分排名第15名,最终录取26人,而我,就因为英语与国家线(57分)的一分之差而与苏大失之交臂,再次名落孙山。
这次的落榜,让我痛彻心扉,让我后悔所有曾经消极的想法。
如果我再努力一点点,那么一切都将改变。
而现在,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本来我可以调剂到BC区的,但我抱着对苏大的一厢痴情,最终没有调剂,我相信,自己用一年的时间一定可以换来一分。
200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年,仍然报苏大。
这一年,我丝毫没有因为去年英语仅差了一分而放松对英语的学习,相反,我花了比前三年还多的时间在英语上,我确信,这一年,我志在必得。
每天早读课时跟学生一起背单词,背作文。
白天研析真题,每晚必做模拟卷。
在规定的时间内,先做,后对答案,再分析,最后整理试卷中的生字词。
曾经有那么两次,阅读理解得了36分(满分40分)。
09年元旦的时候,学校放了三天假,我把自己反锁在屋内,完完整整地做了两份模拟题,严格执照考研时间操作,从下午2:00——5:00。
结果是那么地令人激动,两份试题,客观题都超过了40分,而我的作文根据前两年的情况估计,起码能得个20分。
就这样,抱着志在必得的心态又一次进了考场。
那年的考场考号也很出奇:28场28号,多吉利的一个数字呀。
2009年1月11号考完回到家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到网上对答案。
对完答案,我一夜未眠,英语的客观题仅得了26分,这样无论如何也不会达到去年的57分了,那一夜,我想了很多:再来一年吗?英语能过线吗?说真的,这一年我已经尽力了,尽全力了;不考了,就这样放弃了吗?让四年的心血付诸东流吗?也许我就不是考研的料……这样的念头一个个,一遍遍地在我的脑中纠缠,纠缠得我辗转反侧,心痛难眠。
本来决定好了不考了。
家乡有句俗话叫“事(试))不过三”,我都考了四遍了,所有的潜力都挖掘完了。
后来在看杂志时,两个人成功的事迹又给了我信心。
一个是魏宏远,残疾人,也教过书,后考上了复旦大学的博士生;另一个是俞敏洪,考了三次才考上北大。
我最终又下定决心,再考一年吧,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也许成功就在下一次的坚持之中。
2009年3月1日,成绩出来了,比我预想的还低:政治:56,英语51,专一130,专二135,总分372分。
尽管总成绩与去年持平,但单科的英语与去年的国家线差距太大了,差了6分。
虽然从考完英语的第二天就看到网友和一些权威的考研机构说今年的英语试题难度太大,分数线肯定要降,但没有说要降6分的;况且最近10年的国家线降幅也没有达到6分的。
从看到分数的那一刻起,我又拿起了单词本。
当然,在国家线没有正式出来之前,我还是天天关注它的信息,心也被网友忽悠得一惊一乍,上上下下的,一会有人说听到小道消息是53分;一会有人猜是50分;一会有人说他的亲戚在阅卷中心,已划定为54分……总之,那时节,我的心是今天死,明天活,浮浮沉沉,恍恍惚惚。
4月3日,国家线终于出来了。
第一眼是在一个考研论坛上看到的,我没有相信,以为又是哪个网友的“预测版”。
后来,在研招网上确认似地看到2009年文学类的国家线时,心差点跳到了嗓子眼,单科51分,总分340分。
我单科压线!总分超32分。
我以为今年肯定上了。
4月10号,苏大终于公布了复试名单,进复试的共17人,最低分373分。
那时,我感觉我的人生真像一场戏,且情节上到处都是巧合。
07年,苏大的这个专业招了36人,08年招了26人,09年招了17人(这是进入复试的人数,最终招了多少不太清楚),据说是因为文科的毕业生不太好找工作,影响学校的就业率,就把文科的名额让给了理科。
于是着手调剂,最终被徐州师范大学录取(我毕业那年已更名为“江苏师范大学”),公费。
四年的考研经历,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人生就像一场旅行,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时的心情。
感谢考研学长在线的在线学长给我的帮助。
还记得那天中午,当我得知被徐师大公费录取的的那一刻,心甚至没有动一下,不是榜上有名的狂喜,而是首先想到了四年的拼搏:清雾晨读,挑灯夜战,酷暑时汗滴书本,寒冬节僵手握笔,没有休息,没有娱乐,远离了妻子,疏远了孩子,还有精神上的压力……也许,生命正因有了这些日子才变得厚重。
谨以此文纪念四年含辛茹苦的考研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