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读书笔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读书笔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读书笔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 1845 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的笔记。
这一提纲虽然篇幅不长,但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这一提纲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马克思思维的犀利和其观点的前瞻性。
提纲的第一条就指出了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即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这一观点让我认识到,真正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事物表面的直观观察上,而必须深入到实践中,从人的主体活动去理解事物。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强调,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这让我明白,真理不是抽象的理论探讨,而是在实践中不断被验证和发展的。
实践不仅改变着客观世界,也改变着人的主观世界,使人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提高。
提纲的第二条指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忽略了人的能动性。
他仅仅把人看作是一种感性的存在,而没有看到人能够通过实践来改变世界。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观点打破了以往对人的本质的抽象理解,让我们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去看待人。
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并且在这些关系中不断塑造和发展自己。
第三条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关于宗教的观点。
费尔巴哈认为宗教的本质是人自身的异化,但他没有进一步分析产生宗教异化的社会根源。
马克思则指出,宗教产生的根源在于社会的不合理和阶级的压迫。
只有消除这些社会根源,才能真正消除宗教的影响。
这使我深刻认识到,社会现象的产生往往有着深层次的社会原因,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描述和批判,而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凝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
读完此文,读者们的感受是什么呢?请往下看。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篇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全文不过1500字,但它却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上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和意义。
在《提纲》中,马克思首次系统地论述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以此为基础,对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以及以往的一切旧哲学进行了批判,同时制定了“新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这一科学世界观的要点,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恩格斯对《提纲》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非常宝贵的”、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1]《提纲》的重大意义在于:它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纲领和一系列重要思想。
一、对旧唯物主义以及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实践观的批判《提纲》提出,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之一, 在于是否认识人的实践活动的意义。
旧唯物主义者认为,主体能够反映客观世界,但主体是消极地、直观地、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他们看不到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属人性特点,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懂得实践的真正内涵的。
马克思在《提纲》的一开始就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2]这就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即他们只看到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这是旧唯物主义者忽视的地方,他们离开实践活动来解释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认为客体只是直观的认识对象,主体只能被动地接受客体,而不能把客体看作是实践的对象,看不到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作用,看不到主体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
费尔巴哈提纲原文_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费尔巴哈提纲原文_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其他祝福语】费尔巴哈是马克思以前德国最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主要是为了批判费尔巴哈以及其他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而写的。
下面是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欢迎阅读!《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天在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写在1844—1847年笔记里的。
整个《提纲》非常精炼,一共十一条,总共不过千余字,但是它所揭示的社会思想和哲学观点却丰富而深刻。
恩格斯对《提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提纲》强调了实践的观点以及人类的本质和真理与感性的区别和联系。
在《提纲》的第二条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即是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不能离开实践的思维去争论人是否具有现实性。
《提纲》的第六条明确说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否定了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的思想。
《提纲》带有鲜明的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思想,马克思辩证地看待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一方面,人的成长是受环境和教育影响的,另一方面,环境也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马克思还指出社会生活的本质也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概括而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从总体上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直观性的缺陷,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第一次明确提出新唯物主义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第二,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以及从这种观点出发对宗教所作的批判,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三,揭露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脱离、互相对立的,并深刻分析了费尔巴哈半截子唯物主义的根源;第四,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消极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作为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费尔巴哈》是一部关于19世纪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生平和思想的传记性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费尔巴哈的思想和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他的生平和个人经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提纲:
1. 对费尔巴哈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书中详细介绍了费尔巴哈的主要思想,包括他对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和宗教的批判,以及他对人类解放和社会变革的理想。
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对费尔巴哈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他在哲学领域的重要贡献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2. 对费尔巴哈的影响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书中介绍了费尔巴哈对后世思想家和政治人物的影响,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等人。
通过了解他的影响,我对费尔巴哈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他对后世思想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性。
3. 对费尔巴哈的生平和个人经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书中详细介绍了费尔巴哈的生平和个人经历,包括他的家庭背景、学术生涯和政治活动等方面。
通过了解这些内容,我对费尔巴
哈的人生轨迹和个人经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他的思想
和行为背后的深刻内涵。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费尔巴哈》,我对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有
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欣赏他在思想和社会变革方面的重要贡献。
这本书不仅帮助我扩展了对费尔巴哈的认识,也让我对他的思想和
影响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读完某一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
马克思早年曾经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后来又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唯物主义,但又对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无视社会实践,抽象谈论人的本质和爱的说教等不满。
该文是为了深入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并与其划清界限而写的提纲。
该提纲简明扼要,思想深刻,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主要是为了批判费尔巴哈以及其他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而写的。
马克思在该提纲中首先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即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
在此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
在该提纲中,马克思还进一步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性论,特别是其关于人的本质的看法;并给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界说,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在此强调了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故人的本质也是具体的、历史的。
他认为应从社会的、实践的角度来理解人及人的本质;不仅如此,对社会生活本身也应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在该提纲的最后一节进一步强调了他的哲学与以往的哲学的根本的不同,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费尔巴哈是19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他的思想对当时的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著作《费尔巴哈论历史唯物主义》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费尔巴哈的思想。
一、费尔巴哈的思想核心。
费尔巴哈的思想核心是历史唯物主义,他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而经济基础则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他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认为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等都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
这一思想对于后来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费尔巴哈的批判。
费尔巴哈对当时的哲学界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认为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是对哲学的误导,因为它忽视了社会的实际情况。
费尔巴哈提出了反黑格尔的观点,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出发点,而不是意识。
他的这一观点对后来的唯物主义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费尔巴哈的影响。
费尔巴哈的思想对后来的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历史唯物主义为后来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他的批判黑格尔的观点也为后来的唯物主义哲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费尔巴哈的思想影响了整个19世纪的哲学界,对后来的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我的感想。
通过阅读费尔巴哈的著作,我对历史唯物主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费尔巴哈的思想深刻而严谨,他的批判黑格尔的观点也让我对哲学有了新的认识。
费尔巴哈的思想虽然产生于19世纪,但对当今的社会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的思想使我对社会发展的规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五、结语。
费尔巴哈的思想是哲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他的历史唯物主义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通过阅读他的著作,我对哲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社会发展的规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费尔巴哈的思想影响了整个19世纪的哲学界,对后来的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思想也对当今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费尔巴哈是19世纪德国的一位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于后世的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在1845年所写的一篇论文,对费尔巴哈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
通过阅读这篇论文,我对费尔巴哈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对马克思的批判思想有了更多的认识。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首先对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思想进行了批判。
他指出,费尔巴哈的思想是建立在对人类本质的错误理解之上的,他把人类的本质看作是思想和意识,而忽视了人类的实践活动。
这种唯心主义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种误解,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思想和意识来实现的。
马克思的这一批判对于费尔巴哈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使我对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其次,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宗教思想进行了批判。
他指出,费尔巴哈的宗教思想是建立在对人类本质的错误理解之上的,他把宗教看作是人类的本质的表现,而忽视了宗教的社会历史背景。
这种宗教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宗教的一种误解,因为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而不是人类本质的表现。
马克思的这一批判对于费尔巴哈的宗教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使我对费尔巴哈的宗教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最后,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历史唯心主义思想进行了批判。
他指出,费尔巴哈的历史唯心主义思想是建立在对历史发展规律的错误理解之上的,他把历史看作是人类意识的产物,而忽视了历史的客观规律。
这种历史唯心主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一种误解,因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是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规律性的。
马克思的这一批判对于费尔巴哈的历史唯心主义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使我对费尔巴哈的历史唯心主义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阅读,我对费尔巴哈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读后感

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读后感
费尔巴哈之前老是强调感性直观,就感觉他像是一个眼睛只盯着眼前东西的人。
他看到了人是感性的存在,这没错,就像我们知道人要吃饭睡觉一样基础。
但是呢,他好像缺了点什么,缺的就是马克思说的那种“实践”的灵魂。
马克思这提纲一出来,就像在平静的湖水里丢了个大石头。
他说人应该是在实践中去认识世界的。
这可太对了!你想啊,如果我们只是坐在那里看世界,那和看一幅画有啥区别呢?但当我们去做事情的时候,比如种个花,你就知道种花可不只是把种子往土里一扔那么简单。
你得了解土壤的肥力、浇水的量、阳光的照射时间啥的。
这就是在实践中认识这个种花的小世界。
马克思还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就好比我们不是一个孤立的小星球,在宇宙里自己转自己的。
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大星系里,周围的星球(其他人)都对我们有影响。
我们是在和别人的相处、合作、竞争这些关系里才成为现在这个自己的。
比如说你是一个程序员,你肯定不是自己在小黑屋里就能成为一个厉害的程序员的。
你得和其他程序员交流,得听老板的要求,还得考虑用户的需求,这都是社会关系对你的塑造。
这个提纲虽然简短,但是它就像是一个超级浓缩的能量块。
马克思把之前很多哲学思想里的精华挑出来,然后把那些不符合实际的东西像抖掉灰尘一样给去掉了。
而且它给我们一种特别积极的感觉,不是让我们干坐在那里空想世界是什么样的,而是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去搞清楚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顺便也搞清楚我们自己是怎么回事。
这就好比我们是一群探险家,不是只拿着地图在那研究,而是边探索边画地图,多带劲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有感
自动化41 周韵致
214050402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大学生必学的一本书。
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作品就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精髓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也是最值得学习和拜读的文章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
从内容上看这本著作并不长,全文由11条大纲构成,只有1400多字。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该提纲简明扼要,思想深刻,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唯物辩证法思想和社会实践的观点是贯穿《关于费尔巴哈的题纲》的主线。
在提纲中,马克思在首先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即“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
马克思认为“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唯心主义的实践不是从客观物体出发,而是从意识、精神等方面的,因而是不实际的发展了能动的方面。
马克思既批判了旧唯物主义不从实践出发,又批判了唯心主义只是从抽象的方面发展能动的方面,最后马克思指出应该从唯物主义的实践出发去认识事物。
在此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
可以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11条大纲,全都紧紧地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
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费尔巴哈直观的、非实践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进行了扬弃。
在提纲中主要提到这样几个观点: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现在大量被
引用的关于实践的理论的雏形。
马克思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可视为实践,实践乃是唯一的存在或者实在。
实践即是存在,实践之外别无存在,实践决不是停留在书本和理论上的夸夸其谈,并不是如青年黑格尔派在思辨哲学上的纠缠不清。
因此,实践也就是我们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必由之路,是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一把唯一的钥匙。
马克思、恩格斯也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度自称他们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主义”。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被界定为有着“主观”、“能动”内涵的“人的感性活动”,亦即人的对象化活动。
对象化意味着人的预期目的在其存在对象上的实现,即包含着人化的意味。
实践既然有了人的对象化,也便有了主体性的意味,因而实践决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和思辨哲学上,更多的是社会性和人的主体活动当中。
他不像费尔巴哈那样回避主体的人的活动与作用,而是使问题又回到主体的能动方面。
他认识到,只有在主体感性的参与下,才有认识的发生,否则就不可能建构起任何认识论。
为此,马克思把人的活动“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另一方面,马克思也决不是象黑格尔那样,把主体感性束缚在思想和观念所决定的范围,而是把主体的人的活动理解为感性的物质活动,即对象性的活动。
他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
”这样,按照马克思所提供的思维方式,实践活动被赋予一身二任的品格,既体现了认识活动的主体性原则,同时也体现了认识活动的客体性原则,从而使主体感性在实践中获得了自身的完满统一。
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
提纲鲜明的提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後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等十分具有针对的观点。
马克思从每个点入手展现自己的观点。
道理虽大,但却讲得丝丝入扣,极为平实。
在该提纲的最后一条,马克思进一步强调了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的不同,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
动。
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础方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关系,它改造着自然界,改造着社会,改造着人们之间的关系和人自身。
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实践,就没有历史的进步和人自身的进步。
我认为我们的实践应该以“致用”为终极目标和最后归宿,即必须以能作用于原有的实践结果为目标,对现实的人生和全人类从物质或精神两个方面有益处为衡量标准,“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任何无助于现实生活向前、向上的改变不应看作有效的实践,比如“永动机”只是天才的幼稚的火花,终于会在现实面前破灭。
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必然要发生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关系。
认识关系在改造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又作用于改造关系。
我们从外界择取种种信息,先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认识、思维甚至理论,然后知道我们自身的行为实践,反馈、反作用于活生生的现实环境中。
前者是自身思维、精神部分的革命,也就是“解释世界”,后者是非自身思维方面的现实行动,我把它理解为改变世界;只有把“主观能动性”和“现实操作性”两者结合,实践才可以说是完整的,具有真正改变现实的革命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