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项羽之死》鉴赏
高中语文《项羽之死》作品赏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项羽之死》■《项羽之死》鉴赏本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题目为后人所拟。
有人把《史记》誉之为悲剧英雄画廊,西楚霸王项羽则是悲剧群像中的绝代典型,“项羽之死”这个片断便是这部旷世悲剧的最后一幕。
“喑叱咤,千人皆废”的英雄死了,留在人间的是历史长河中曾经“卷起千堆雪”的浪花,群山万壑中殷殷不绝的回响,两千年来无数读者掩卷而思、拍案而起的长叹息。
这最后一幕,由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场组成,其中包含了楚歌夜警、虞兮悲唱、阴陵失道、东城快战、拒渡赠马、赐头故人等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节和细节。
司马迁怀着满腔激情,运用史实、传说和想像,传写了项羽的穷途末路,不断丰富、发展了他的性格,让这位英雄死在歌泣言笑之中,取得了可歌可泣的艺术效果。
第一场:垓下之围。
大幕刚启,夜空中传来若断若续、如泣如诉的四面楚歌之声,先奏起背景音乐;然后唱出变徵之音的“虞兮”主调:一起便哀音满耳,感人至深。
“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结尾三虚字反复唱叹,曼声苍凉。
正如《史记评林》引吴贤齐说的那样:“一腔怨愤,万种低徊,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这支歌由项羽主唱,美人和之,更显得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以至这位从不曾流过泪的西楚霸王也不禁“泣数行下”;他的部属更是“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一片呜咽。
这里唱出的不仅是个人在命运面前无可奈何的悲哀,也包含了连所宠爱的美人都无法保护的悲哀;这里流出的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英雄犯了错误之后的悲哀的眼泪,也是一位伟大的英雄面对最终失败的忏悔与惭愧的眼泪。
司马迁不愧是伟大的传记文学家,他对音乐的感发作用有着深邃的理解。
在《刺客列传》中,他曾用“易水之歌”写荆轲的壮士之别,令“士皆垂泪涕泣”;在《留侯世家》中,他用“鸿鹄之歌”写刘邦晚年不得立如意为太子的痛苦心态,使戚夫人“嘘唏流涕”;现在,他又用“虞兮之歌”作为项羽之死这最后一幕的序曲,让悲怆的气氛笼罩全篇,把读者引进苍茫辽远、四顾寂寥的境界,噙着泪水一字一字地往下读,一读则欲罢不能。
《项羽之死》人物赏析)解析

霸王别姬
• 四面楚歌 • 霸王别姬
衬托手法:英雄末路, 多情无奈,悲剧氛 围笼罩天地。
东城快战
• 溃围 • 斩将 • 刈旗
展露勇猛雄壮之英姿 解释“天亡我”之原因
自刎乌江
项羽的人物形象小结
项羽是一个英雄豪迈、骁勇善战、多情重义之人。 值被围垓下四面楚歌之际,潸然泣下,悲歌慷慨痛别佳 人。乌江岸边,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慨然赴死。实至情至 性之人。以数十击数千,斩将刈旗,当者披靡。身处绝 地,仍杀人无数,放言此天亡我,非战之罪。其豪迈之 气,善战之能激荡天地。司马迁将自己所有的情感融注 笔端,塑造了这样一个光明磊落,勇武豪壮,然而最终 却兵败自刎的悲剧英雄,其目的在于通过‘悲’反衬出 美,通过‘苦难’显示出崇高,通过‘毁灭’展示出希 望。鼓舞读者化逆境为动力,引磨难向奋斗,完成生命 的恢宏哪怕只是刹那芳华也当义无反顾!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 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 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 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 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 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 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 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 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 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 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 也”,岂不谬哉!(《史记· 项羽列传》)
项羽之死?
名家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 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 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 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 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项羽之死》

性格决定命运
总结项羽的性格: 1.霸王别姬 过于儿女情长 2.东城快战 逞匹夫之勇 原因:少时个人修养的缺失 田父指路 残忍暴戾,不得人心 3.乌江自刎 沽名钓誉 4.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不善用人 5.韩信对项羽的评价 妇人之仁、不得人心
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 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 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 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 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易中天:项羽之死
项羽是一个英雄豪迈、骁勇善战、多情重义之 人。
值被围垓下四面楚歌之际,潸然泣下,悲歌慷 慨痛别佳人。
东城突围,项羽兵剩无几,面对失败,他认输 但不服气,认为此是天意而非自己的过失。因此, 他的快战目的不是为了胜利,而是证明自己。与其 是说战斗,不如说是表演。
“天亡我,非战之罪”描写出他刚愎自用,缺 少自我反省精神的弱点。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 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 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 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 于心乎?”
韩信对项羽的评价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xū),人有疾 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wán) 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然而“所过 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 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注:①呕呕:和悦的样子 ②印刓敝:把印信捏在手中,棱角都被摸圆了。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 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 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 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 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 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羽本纪》
《项羽之死》课例与点评全面版

《项羽之死》课例与点评说明《项羽之死》这篇课文人物形象鲜明,富有感染力。
本课试图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过多注重“言”而忽略“文”的套路,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以“真情、细部、深度”为教学设计的三个基点,重构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
《项羽之死》的文字比较浅显,温州中学的学生,完全可以借助课文的注释弄清楚文章的内容大意。
文章的疑难之处在于“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和“项羽之死有没有价值”等一直以来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生与文本对话、与项羽对话、与司马迁对话,这就需要“通感情”,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分析。
这种体验和分析,又需要对文本中诸多的细部进行细致的品味,需要对文本做一些有深度的解读。
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语文知识的除旧纳新,而无论是除旧还是纳新,我们都需要做艰苦的努力。
语文知识的纳新,建设达成新目标的新内容,是当前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中最为重要也最为迫切的任务。
”〔1〕《项羽之死》的教学正是基于这种“除旧纳新”的教学目标而做的改革和尝试。
二、实录师:今天我们学习《项羽之死》。
在鸿门宴中,项羽因为妇人之仁、刚愎自用,而放虎归山,使原本占有绝对优势的自己处于被动地位,一步步走到了垓下之围。
在垓下,英雄走到了末路。
军帐外,四面楚歌,十面埋伏,万千汉军重重围困。
绝境中,他慷慨悲歌,作诗《垓下歌》。
(学生齐读《垓下歌》。
)师:读完了,有什么感觉?生:悲。
师:(板书:悲)悲什么?生:他悲哀自己曾经力能扛鼎,而今却再不能驾驭自己的宝马在战场上驰骋拼杀,再不能拥有美人了。
师:的确,这里有对今非昔比的悲叹,有对时运不济的悲愤,有对宝马和美人的悲愁,满含着大势已去、败局已定、英雄末路的悲壮。
在巨鹿之战中,司马迁写项羽大破秦军,召见诸侯,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多媒体出示),那时,他是多么虎虎生威,而现在,英雄回天无力,托身无所。
初中语文教案《项羽之死》文学鉴赏:望断天涯路,思念黄河清

初中语文教案《项羽之死》文学鉴赏:望断天涯路,思念黄河清《项羽之死》是历史上著名的一个故事,许多人都知道其中的情节,但是如何对其进行深入的文学鉴赏呢?本文将通过对故事的分析,对文学的韵味进行探讨。
一、钟离汉史《项羽之死》的故事是源自于《史记》所记载的“钟离汉”这个事件,而《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概括了中国战国秦汉两朝的历史。
在这一段历史中,项羽被困在乌江之中,最后决定自杀,但是其死亡方式并不是被人所知晓的。
这时,一位叫钟离汉的将军跳入江中,将自己的衣物给了项羽,并表示自己是项羽的忠诚之臣。
项羽化干戈为玉帛,送给了钟离汉。
由此可见,钟离汉在项羽之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文学韵味1、望断天涯路故事一开始,项羽被困在乌江之中,身陷困境,孤立无援,寂寞难耐。
此时,他抬头仰望着天空,望断了天涯路,不由自主地流出了悲凉的感叹。
这样的句子非常优美,它不仅有着强烈的悲伤情感,还表现出了项羽在那个时候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2、思念黄河清在故事的后半部分,项羽决定自杀,并在自杀前表现出了强烈的思念之情:“今日且死,勿复言愁。
鸣鼓不再、悲从中来。
吴江水冷、梦入平湖。
”这样的句子表现出了项羽的伤感和无奈,以及对黄河的思念之情。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项羽在自杀之前,思念黄河之清,这不仅表现了项羽不忘民族大义的高尚情怀,更表现了作者对黄河文化的热爱和珍视。
三、结尾故事在结尾处有一句话:“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这样的句子是在项羽自杀之后,刘邦对其表示哀悼,人们对项羽这样一位英雄的评价和赞誉。
这也是对项羽一生历程的简单诠释,和对其生死的肯定。
而“使君”和“操耳”是关于历史上两位著名政治家的称呼,这样的结束也更加凸显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继承输。
四、总结通过对《项羽之死》故事的文学鉴赏,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历史事件,更应该被看做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和思想的传承。
而望断天涯路和思念黄河清等语言都是非常优美、饱含情感的,它们让我们从中品味到了中华民族那种高尚、深邃的文化性格。
《项羽之死》解析

名家看项羽: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李清照认为:不应该过江东。项羽气势豪壮,宁 死不辱,知耻重义,视死如归令人敬仰,洋溢着 对英雄的赞美敬仰。“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英雄 观。
名家看项羽:
乌江
胡曾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 钜鹿之战:
▪ 勇冠三军,成为天下英雄 ▪ (破釜沉舟)
▪ 鸿门宴:
▪ 坐失良机,埋下悲剧种子 ▪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 垓下之围:
▪ 乌江自刎,英雄末路悲怆 ▪ (四面楚歌)
项羽之死?
名家看乌江自刎
项羽该不该过江东?
名家看项羽: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名家看项羽:
易中天评项羽之死
方法指导: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1、要有理有据。 2、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 活 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 3、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 以启示今人。
扩展延伸:你喜欢哪个场面中的项羽?为什么?
《霸王别姬》歌曲
项羽之死 司 马 迁
重点探讨:乌江自刎
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 可渡时候不渡而自刎了呢?从中可知项羽 的什么性格?
▪乌江拒渡 知耻重义 重情重义
▪赠马亭长 心地仁善
宁死不辱
▪赐头故人 视死如归
《项羽之死》视频1 《项羽之死》视频2
合作探究:
天命还是人为?
项羽失败的启示
成败史迹回顾
胡曾认为:项羽应该过江东,东山再起。
《项羽之死》解读

《项羽之死》解读
《项羽之死》是中国古代传说中项羽的传说,记载了他的主要事迹。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的军队在官渡之战中相遇,项羽败给刘邦,他在战败后自杀身亡,他的死亡引起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战争之一——秦汉战争。
《项羽之死》的解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方面,项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英勇的将军,他勇敢地抗击刘邦,但最终仍然败给了刘邦。
他的死亡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汉战争的发生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另一方面,项羽的死亡也说明了他的责任感和英勇精神,他在战败后仍然拒绝投降,而是选择了自杀,以此为国家作出了贡献。
末路英雄的慷慨悲歌--赏析《项羽之死》

《 项 羽 之死 》 是人 教版 选修 《 中 国 古 代 诗 歌 散 文 欣 后 ,心 中 有 了一 种 感 触 ,项 羽 是பைடு நூலகம்个 不 折 不 扣 的 大 英 雄 ,而
赏 》 中 的一篇 课文 ,节 选 自 《 史记 ・ 项 羽 本纪 》 。 《 史 大汉 王朝 的开创者刘邦 仅仅是个 市井无赖而 已。所 以司马 记》中 《 本纪 》是专 门为 皇帝立传的 ,而项羽 作为一个 失 迁是怀着 这种敬重 与惋 惜 、褒扬 与责斥 的复 杂心 情为项羽
百二 秦 关终属 楚 。而 后统 治天 下 ,分 封诸 侯 , “ 位 虽 不 文 本 塑 造 人 物 的 艺 术 , 以期 待 能 对 人 物 有 更 深 入 细 致 的认 终 ,近 古 以来 未 曾有 也 ”[ 1 ] 。 另外 司 马 迁 经 受腐 刑 的 屈 辱之 识 ,也 希望 能一 窥 《 史记 》的 深 奥 高远 。 经 历 、现 实 成 就 等 方 面 的 内 容 , 要 求 结 合 时 代 背 景 和 当 前 参考文献:
[ 9 9仲呈祥. ] 大学影视 【 M ] . 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 ,2 0 0 2 .
【 1 0 】 冯果. 当代中国电影的艺术困境 [ M ] . 上海文化 出版社 ,2 0 0 7 . n1 】 张丹. 想像 的共 同体:1 9 9 0 年代 以来两岸 电影的近代 中国女性
[ 1 ] 陈犀禾 ,昊小丽编著 : 《 影视批评 :理论 和实践》,上海大学
[ 3 】 h t t p :/ / w w w . m l 9 0 5 . c o m / n e w s / 2 0 1 3 0 3 1 3 / 6 2 7 8 6 4 — 2 . s h t m l h t t P | f W W W fi n 8 n c a 、 n e w s . c o m . c 1 " 1 / w h . 1 3 8 f 1 Y 0 1 3 0 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题目为后人所拟。
有人把《史记》誉之为悲剧英雄画廊,西楚霸王项羽则是悲剧群像中的绝代典型,“项羽之死”这个片断便是这部旷世悲剧的最后一幕。
“喑叱咤,千人皆废”的英雄死了,留在人间的是历史长河中曾经“卷起千堆雪”的浪花,群山万壑中殷殷不绝的回响,两千年来无数读者掩卷而思、拍案而起的长叹息。
这最后一幕,由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场组成,其中包含了楚歌夜警、虞兮悲唱、阴陵失道、东城快战、拒渡赠马、赐头故人等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节和细节。
司马迁怀着满腔激情,运用史实、传说和想像,传写了项羽的穷途末路,不断丰富、发展了他的性格,让这位英雄死在歌泣言笑之中,取得了可歌可泣的艺术效果。
第一场:垓下之围。
大幕刚启,夜空中传来若断若续、如泣如诉的四面楚歌之声,先奏起背景音乐;然后唱出变徵之音的“虞兮”主调:一起便哀音满耳,感人至深。
“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结尾三虚字反复唱叹,曼声苍凉。
正如《史记评林》引吴贤齐说的那样:“一腔怨愤,万种低徊,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这支歌由项羽主唱,美人和之,更显得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以至这位从不曾流过泪的西楚霸王也不禁“泣数行下”;他的部属更是“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一片呜咽。
这里唱出的不仅是个人在命运面前无可奈何的悲哀,也包含了连所宠爱的美人都无法保护的悲哀;这里流出的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英雄犯了错误之后的悲哀的眼泪,也是一位伟大的英雄面对最终失败的忏悔与惭愧的眼泪。
司马迁不愧是伟大的传记文学家,他对音乐的感发作用有着深邃的理解。
在《刺客列传》中,他曾用“易水之歌”写荆轲的壮士之别,令“士皆垂泪涕泣”;在《留侯世家》中,他用“鸿鹄之歌”写刘邦晚年不得立如意为太子的痛苦心态,使戚夫人“嘘唏流涕”;现在,他又用“虞兮之歌”作为项羽之死这最后一幕的序曲,让悲怆的气氛笼罩全篇,把读者引进苍茫辽远、四顾寂寥的境界,
噙着泪水一字一字地往下读,一读则欲罢不能。
接下来是第二场──东城快战。
当项羽“自度不得脱”之后,连连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与后面的“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互相呼应,三复斯言,明知必死,意犹未平。
钱钟书说:“认输而不服气,故言之不足,再三言之。
”(《管锥编》)“不服气”,正显示了他的平生意气,说明了他自负、自尊而不知自省、自责。
快战之前,司马迁设计了阴陵迷道这个极富表现力的细节。
田父把他指向绝路,看似偶然,其实必然。
这是他过去“所过无不残灭”,丧失人心的结果。
“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人家骗他,指向左边,他便不加思索地驰向左边,表现了他从来不惯骗人,也从来不相信别人敢骗他的直率、粗犷的性格。
这里两“左”字独字成句,节奏短促,纸上犹闻其声,显示出当时形势严峻紧张,仿佛那五千骑追兵已从征尘滚滚中风驰雨骤而至,迫促感、速度感、力量感尽蓄笔端。
写阴陵迷道,目的在揭示这位末路英雄丧失人心;写东城溃围、斩将、刈旗,则着意于进一步展开他拔山盖世的意气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性格。
此刻,他丝毫不存幸胜突围之心,只图打一个痛快仗给追随他的残部看看,确证他的失败是“天之亡我”。
在这位英雄心目中,死,从来就是不可怕的;英名受侮,承认自己失败,那才可怕。
要死也死个痛快,死在胜利之中。
这种心态,可笑而又可悲。
在这场“快战”中,司马迁再一次运用细节描绘,写项羽的拔山之力,不世之威:“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赤泉侯……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这里,仍用虚笔,集中写他的声音。
一呼则汉军披靡,一叱则不仅人惊,连马也吓得后退数里,这是何等的声威力量!他像一尊凛然不可犯的天神,一只被猎犬激怒了的猛虎,须眉毕张,咆哮跳踉,谁也不敢靠近他一步。
特别是他“复聚其骑”后,“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何如”二字,写得意,写自负,声口毕见,活活画出项羽豪迈的性格。
在这一瞬间,他感受到的只是一种不屈服的自我肯定的甜蜜,哪里还曾意识到自己是千枪万箭追杀的目标!
第三场:乌江自刎。
其中写了拒渡、赠马、赐头三个细节。
项羽马到乌江,茫茫江水阻绝了去路。
悲剧的大幕即将落下,司马迁偏偏在这最后时刻打了一个回旋,为他笔下的英雄形象补上了最后的浓墨重彩的一笔,设计了“乌江亭长木义船待”这个细节。
文如水穷云起,又见峰峦。
项羽本来已无路可逃,司马迁却写成他有充分的机会脱逃而偏偏不肯过乌江,好像他不是被追杀得走投无路,不得不死;而是在生与义,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从容地作出了选择。
江边慷慨陈辞,英雄的形象更加丰满完美。
那曾经“泣数行下”的血性男子,临了反而笑了。
“项王笑曰”的笑,不是强自矜持,不是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镇定安详的笑;显示了他临大难而不苟免的圣者之勇──“知耻近乎勇”。
自惭无颜见江东父老,正是由于知耻。
这个细节,展示出他的纯朴、真挚、重义深情。
对自己的死,他毫不在意;却不忍爱马被杀,以赠亭长。
因为,“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
五年来无数胜利的回忆,猛然兜上心头。
今昔如此,情何以堪!文章写到这里,实已神完气足,司马迁颊上添毫,再加上把头颅留赠故人这样一个出人意表、千古未闻的细节。
“故人”追之、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取赏;项羽却慷慨赐头,“吾为若德”;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两对比,何等鲜明!
项羽终于自刎了,他是站着死的。
帝王刘、项,将相萧、曹,对于两千年后的我们,本来无所轩轾。
但当我们读完《项羽本纪》,特别是读完“项羽之死”这最后一幕的时候,总不免咨嗟叹息,起坐彷徨,这就见出司马迁传写人物的艺术魅力。
在这最后一幕中,留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三个场次之间的节奏变化,起伏张弛,抑扬徐疾。
第一场重在抒情,节奏纡徐,情如悲笳怨笛,以变徵之音形成了呜咽深沉的境界。
第二场重在叙事,全用短节奏,铁马金戈,声情激越。
第三场江畔陈辞,羽声慷慨。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连用两个反诘句,顿挫抑扬,极唱叹之胜。
此外,还用了许多形象生动,蕴涵丰富的细节,其中必有不少出于传闻、揣度,但无不使人感到可感可信、入情入理。
清刘熙载《艺概》所谓“太史公时有河汉之言,而意理却细入无间”;钱钟书《管锥编》
所谓“马(司马迁)善设身处地,代作喉舌”,都是赞扬他设计的细节情理兼胜,妙合无垠。
虞姬悲歌,乌江拒渡,赠马赐头,一波三折,全凭细节传神,使全篇文字达到雄奇悲壮的美学境界,读之令人荡气回肠。
在传记文学中,不说绝后,至少空前。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