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的古诗

小儿垂钓的古诗作者: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之句遥挥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解】1、稚子:年龄小的孩子;2、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3、莓:一种小草;4、苔:苔藓植物;5、之句:向人打探;6、应:理睬;7、遥:远远地;【诗文解释】一个蓬头小孩研习着大人钓鱼。
并排趴在乱草青苔上,身影绿树在野草丛中。
听见存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一招了挥手。
惧怕触怒了鱼不敢摆手。
【简析】这就是一首描绘儿童生活情趣的诗作。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由此亦可想见小儿不拘形迹专注于钓鱼的情景。
“草映身”,不仅是在为小儿画像,在结构上,也为下句的“路人借问”埋下伏笔。
因为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
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
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
至于他在“招手”之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 遥招手”的原因之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这首诗勾画小儿垂钓的神情动态活灵活现,富有生趣,堪称佳作!【作者简介】胡令能莆田隐者,唐诗人少为负局锼钉之业。
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
诗四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
《小儿垂钓》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他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小儿垂钓

第四周《小儿垂钓》[唐] 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着大人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注释:蓬头:形容小孩可爱。
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
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野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理睬。
鉴赏:《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
“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创作背景:《小儿垂钓》是胡令能到农村去寻找一个朋友,向钓鱼儿童问路后所作。
胡令能(785-826年),唐诗人,隐居圃田(河南中牟县)。
唐贞元、元和时期人。
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
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现仅存七绝4首。
唐贞元、元和时期人。
莆田隐者,唐诗人少为负局锼钉之业。
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
诗四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
《巴女谣》唐代:于鹄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
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
《舟过安仁》宋代: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杨氏之子》南北朝:刘义庆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学法指导
解读诗题
了解作者
研读汇报
品读诗句
教师点拨
板书理解诗意
背诵成章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儿垂钓
“垂钓”指钓鱼。“小儿垂钓” 是指一个小孩儿在河边钓鱼。
胡令能
唐朝诗人,家贫,早年做过修理铁木器具的工人 ,被人称为“胡钉铰”
(静态写 形)
认真专注 可爱机灵
问路招手
借问遥招 手,怕惊 不应人。 (动态写 神)
反馈交流
学生复述诗意 指导背诵成章
积累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谢谢欣赏,请点评!
《小儿垂钓》是诗中最著名的一首。 主要作品《喜韩少府见访》《王昭君》等
研读汇报
注释词语的汇报 诗句的理解汇报 质疑的问题汇报 (可师生互动交流学习)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儿,在池塘边学钓鱼,他 斜着身子随便坐在草丛中,绿草掩映了他小小的 身体。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过路的行人要向他打听道路,小孩儿远远地就连忙招招手, 因为怕吓跑鱼儿,他不敢马上回答。
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描绘了一个乡村儿童在河边钓鱼的 情景,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童心的可爱及乡村生活的情趣 。
全诗情景交融、形神兼备,前两句重写形,后两句重传神。
小儿垂钓
池边钓鱼
蓬头学垂 纶,侧坐 草映身。
古诗小儿垂钓

古诗小儿垂钓古诗小儿垂钓《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1、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2、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3、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4、莓:一种小草。
5、苔:苔藓植物。
6、借问:向人打听。
7、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8、应:回应,答应。
9、映:遮映译文:一个蓬头稚面的小孩学着大人钓鱼,斜着身子坐在野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赏析: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作。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
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
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
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
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
稚子,小孩也。
“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目前。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
“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
“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
当路人问道,稚子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
这是从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
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
小儿垂钓的意思_小儿垂钓诗意

小儿垂钓的意思_小儿垂钓诗意导读: 小儿垂钓的意思_小儿垂钓诗意《小儿垂钓》作者:胡令能原文: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1、蓬头:形容小孩可爱。
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
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2、莓:一种野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3、借问:向人打听。
4、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理睬。
诗意:一个头发蓬乱、面孔稚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路人想问路,小儿向路人招招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赏析:《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着名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
“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学”是这首诗的诗眼。
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
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
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
“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
“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小儿垂钓古诗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池上 [唐]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这首是描写了一个乡 村儿童在河边学钓鱼的情 景。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儿垂钓
我会填
1《小儿垂钓》是 唐 代诗人 胡令能 写的。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2 , 。写出了 钓鱼小孩子的天真可爱; 路人借问遥招手 , 怕得鱼惊不应人 。写出了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应答。
句意:因为害怕惊动了鱼儿,他不敢马上回答。
诗文解释
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子,在池塘边学钓鱼, 他斜着身子坐在草丛中,绿草掩映着他的身子。 过路的行人要向他打听道路,小孩远远地就招招手, 因为害怕惊动了鱼儿,他不敢马上回答。
读一读 想一想:
1、读读古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 是一个小儿呢? 2、你发现小儿学垂纶学的怎么样?从 哪儿读出来的?
胡令能
pú
唐朝诗人,是莆田(今福建莆田市)人。 唐贞元、元和时期人。家贫,年轻时以修补
guō wǎn pén gāng jiǎo
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
小儿垂钓
唐 胡令能
蓬 侧 路 怕
头 坐 人 得
稚 莓 借 鱼
子 苔 问 惊
学 草 遥 不
垂 映 招 应
纶, 身。 手, 人。
蓬头稚子学垂纶,
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稚子:小孩子。 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句意: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子,在池塘边学钓鱼,
古诗《小儿垂钓》释义译文

古诗《小儿垂钓》释义译文
《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的诗作。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作。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古诗《小儿垂钓》释义译文,欢迎阅读。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
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小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
译文
一个蓬头稚面的小孩在学钓鱼,
斜身坐在野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
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作者简介
胡令能(785-826年),唐朝诗人,是莆田(今福建莆田市)人。
唐贞元、元和时期人。
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
钉铰”。
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非常浓,现仅存七绝4首。
莆田隐者,唐诗人少为负局锼钉之业。
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
诗四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
小儿垂钓古诗的意思和解释

小儿垂钓古诗的意思和解释原文: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诗意: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赏析:这首诗注重塑造形象,贴近生活,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很少,因而显得可贵。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
“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
“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
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
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
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
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垂钓教学目的:1. 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孩子的天真、可爱。
2. 学习生字“钓、蓬、遥、稚”,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
3. 背诵课文教学过程:(一)揭示诗题1. 导入诗题2. 理解诗题(二)理解诗句1. 朗读全诗2. 回顾方法:我们怎样理解诗句(读诗→释词→调序→解句)(三)总结练习1. 指导朗读、背诵。
2. 根据这首诗,想象出一幅画。
3. 教师总结。
(四)巩固练习1. 形近字组词钓()稚()遥()钩()准()摇()2. 多音字组词3. 读下面诗句,先解释划线的词语,再解释诗句意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4. 背诵《小儿垂钓》《小儿垂钓》案例:师:小孩正在专心致志地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向他大声提问,他心里会怎么想生:这么大的声响会把鱼儿吓跑的。
生:千万别再叫喊了,不然我就捉不到鱼了。
生:我应该做个手势让行人不要再叫喊了。
师: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对行人做什么手势(请学生边演示,边说说手势的含义)生:(做摆手的动作)让行人不要叫喊了,免得惊吓了鱼儿。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开,不要打扰我钓鱼。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近说话,这样就不会影响我钓鱼了。
师:你认为课文中的那个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势生:那个小孩做让行人走近的手势,行人走近后轻轻地回答他的问题,这样就不会吓跑鱼儿。
生:我也认为这样。
小孩子愿意回答行人的问题,只不过不想惊吓鱼儿,所以让行人走近说话。
生:我想那个小孩应该先摆手让行人不要大声叫喊,再招手让他过来轻声说话。
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不会把鱼儿吓跑。
师:大家说得非常对。
这位乡村小男孩十分机灵,他陶醉在垂钓乐趣之中的时候,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十分可爱。
老师想,同学们也愿意像这位小男孩一样处处乐于助人吧。
[评析]孩子的灵魂嫩如面粉团,不当心碰它一下,你的指纹就印在他的灵魂深处。
随着他的年龄增长,那指纹就发展成脑组织纹路,发展成一种人生方式。
因此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从细微之处塑造儿童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
这位教师正是从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小动作出发,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同时结合行为规范的准则,引导学生养成礼貌待人、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好品质。
别董大教学目标:1.认识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挂图和资料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同学们,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在学习上或生活中有过失败的经历吗?面对失败,你当时是抱着怎样的态度呢?(请学生说略)是啊!世界上没有人一生从不失败,从来不会遇到困境。
(板书:面对困境)面对困境,有的人怀着一种忧伤,把失望和气馁刻在了人生的底片上,而有的人接纳失败却像捧起一本书,倾注一种自信和智慧的目光去阅读,而后去创造一种新的生活。
二、自选短文,初谈感受。
同学们手上拿着的一首古诗、三篇短文,都告诉了我们同样的道理,老师每读一次,都会被里面的故事所震憾、所感动。
我想,这么好的故事应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课前这几篇短文大家都读过了,现在就请你选择一篇你感受最深的文章,再把它读一读,特别是那些感动你的话,多读几遍。
读好后请你谈谈你的感受或理解。
(学生交流,从学生的答案中板书。
)如:自信、不气馁、乐观、接纳失败、积极面对人生、靠自己、不向逆境低头等等。
说得真是太好了!同学们,面对困境我们是应该(学生读——板书。
)听了大家刚才的交流,谈的大多是自己对三篇短文的理解,而老师在读这些文章的时候,恰恰是《别董大》这首诗给我的感受最深。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别董大》这首诗,看看在这首诗中,到底是什么感动了老师,或许你读着读着,你也被深深地感动。
(出示古诗:《别董大》)(学生读)三、简介背景,研读“雁”字。
通过刚才的读,大家已经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写的是谁在哪里送别谁?(高适在塞外送别董大)高适?高适是谁?(学生讲:高适是唐代诗人。
字达夫,渤海蓨(tiǎo)(今天的河北省景县)人。
因为官至散骑常侍,所以又称高常侍。
他的诗大多反映边塞生活,诗情奔放。
作品集为《高常侍集》。
)董大?多奇怪的名字啊?你能说说吗?(学生说: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
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我记得这样的称呼在王维的一首古诗中也出现过?(见机点拔:那首诗是“渭城朝雨浥轻尘……”)对,是——《送元二使安西》,这里的“元二”就是?(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他为——元二。
)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当时分别时的环境。
读了诗以后,你了解到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分别的?板书:()的环境)。
(请学生说)你读得可真仔细。
后两句是高适在临行前对董大说的赠言。
你能从诗中找到根据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是高适对董大说的?(学生说:是从“君”字中看出的,因为“君”在诗中就是您,指董大。
)现在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古诗的前两句,读一读。
(请学生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
)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这两句诗中涉及到的一些景物。
你能来把它划出来吗?(学生划)——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黄云?白云、乌云大家听得多了,这里怎么是黄云?你读读诗,猜猜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见机点拔,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
)你能把这句诗读一下吗?(学生读)——你读得黄云还不够多,只是一片黄云。
(突出“千里”。
)谁能再读一下?——你读得黄云还不够浓。
谁愿意再来试试?(突出“曛”。
)个别试读,男生试读,女生试读,全班试读。
读得真不错!第二句谁来读一下?学生读——见机点拔:你读的“北风”能再猛一些吗?你读的雪能再大一些吗?(学生读)连起来读。
(小组读、个别读)读好后——(画雁)……?同学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你注意到这只大雁了吗?大雁在这样的环境中奋力高飞(读重音),它会怎么想,对自己会怎么说?请你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说说。
(出示句子)1、大雁对北风说:。
2、大雁对飞雪说:。
3、大雁对自己说:。
4、我想对大雁说:。
四、由雁及人,感悟诗情。
诗人高适也看到了这只雁,他又有什么想法,又有什么感触呢?(学生说)(从学生的回答中见机引导)从哪里可以看出,高适他没有放弃,没有气馁。
(读古诗——找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怎么说?(指出高适这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也是在对他自己说。
)是啊!这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
它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其实也在对自己说。
同学们,要知道诗人怀才不遇,将近有30年啊,直到50岁才得了一个“有道科”的官衔。
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多么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
我想这就是高适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这首诗广为传诵的原因所在吧!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教学目标:1、体会诗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2、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二、课内交流:1.你对韩愈了解多少?韩愈(768-824),字退之。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
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韩愈写此诗时已经56岁,任吏部侍郎。
这是他一生所作最大的官。
虽然时间不长(他57岁就病逝了),但此时心情很好。
此前不久,镇州(今河北正定)藩镇叛乱,韩愈奉命前往宣抚,说服叛军,平息了一场叛乱。
穆宗皇帝非常高兴,把他从兵部侍郎上调为吏部侍郎。
在文学方面,他早已声名大振。
在复兴儒学的事业中,他也卓有建树。
因此,虽然年近花甲,却不因岁月如流而悲伤,而是兴味盎然地迎接春天。
黄叔灿《唐诗笺注》评此诗云:"写照工甚,正如画家设色,在有意无意之间"。
朱彝尊《批韩诗》曰:"景绝妙,写得亦绝妙"。
3.读诗题,你从诗题读出了哪些信息?“早春”二字点明了季节;“呈”是说作者写的这首诗是送人的,并且说出了呈送的对象: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
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
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
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
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三、整体感知:1.结合课下注释自学。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诗中的意境,朗读全诗。
2.赏析诗歌理解诗意、感受情境,体味诗境。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译文或注释:初春的小雨落到京城的街道上,如同酥油一样柔腻光滑,绿茸茸的细草,远看似青,而近看似无。
这种景致正是一年中最美的,胜过春末满城佛动着的如烟如雾的杨柳。
3.诗中写了什么景?其特点是什么?这首诗咏早春,抓住了早春的景色特点,将初春草色与满城“烟柳”做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能给读者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四、小组合作研讨问题:1.本诗中的“润”字用得很好,请加以品析一个“润”字,写出了蒙蒙的小雨雨丝的轻细和柔和,有滋润的意思,同时和缓而不朦胧,又有无声的隐含意,表现出在草色呈现之前,雨滋润小草而不被众人发现的原因。
总之,一个“润”字,形象生动,余味绵延。
2.韩诗写春草“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是一种怎样的视觉体验?人们都说这句诗写得妙,说说它妙在哪里。
(问题结论参看“阅读练习”四题第四小题解答,见教师用书。
这一个问题或可与白居易的诗句“浅草才能没马蹄”比较,还可探究审美启示。
但这对初中生可能有难度。
)提示: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
但若是下过一场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春色。
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
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
远远望去,再像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
这句诗,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3.会心一悟:写出了早春和盛春的不同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