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地质概况

合集下载

焦作地质概况

焦作地质概况

精心整理一、地貌焦作地处太行山脉与豫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由北向南渐低。

从北部山区到南部平原呈阶梯式变化,层次分明。

总的地势是北高南低,自然平均坡度为2‰。

最高处海拔1955米,最低处海拔90米。

地面高差达1800多米。

(一)山地。

焦作地区的山地为中山(1000米以上)和低山(500-1000米),分布于修武北部,经焦作、博爱至沁阳西部,是太行山系的组成部分。

该区平均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上,坡向多为南坡或西南坡,坡度在20度以上。

焦作的山地地形复杂,各山岭间由峡谷相连,山势陡峻,山谷切割较深,呈"V"形,阴坡一般较陡,土层深厚。

焦作地区的主要山脉是太行山。

太行山位于焦作地区北部,西接王屋山,向东延伸至修武,走向近东西。

山势宏伟,绵延数千里,坡度在1(1汇入。

(1958年)。

丰枯年变化较大,年内变化亦很大,6-9月约占全年水量的80%,给开发利用带来一定的困难。

由于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境内河床平均高出堤外地面2-3米,历史上曾决口66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了治理,变害为利,先后兴建了人民胜利渠、武嘉灌区、白马泉灌区、孟县白坡灌区等引黄灌溉工程,黄河由此变害为利。

(2)沁河:沁河是焦作市最大的河流,发源于山西省沁源县。

向东流经沁阳、博爱、温县,在武陟县注入黄河,总流域面积12900平方公里。

过境长度90余公里。

沁河径流资源丰富,河口站多年平均流量49.5立方米/秒,其中基流量16.1立方米/秒,占总流量的32.5%,含沙量低,稳定可靠。

(3)丹河:是沁河最大的支流,在博爱县青天河村入境,水资源丰富,山路平站多年平均流量11.1立方米/秒,其中基流量6.8立方米/秒,占总流量的61.3%。

(4)大沙河: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夺火镇。

流经博爱、武陟、修武县,经新乡县入共产主义渠,上游河宽15米,下游河宽30米,平均河深3米,平均径流深度150毫米。

最大流量650立方米/秒,基流量为80立方米/秒。

浅谈焦作矿区区域地质背景和地层构造特征

浅谈焦作矿区区域地质背景和地层构造特征


区域地质 背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焦 作 矿 区 位 于 华 北 晚 古 生 代 聚 煤 盆 地 的 南部 ,处 于华北板块 板 内太行构造 区太行 断 隆南段 。地 层 由老 到新发育有太 古界、下元 古界 、上元古 界震 旦系 、下 古生界寒武 系和 奥陶系 、上古 生界石炭系和二 叠系、 中生界 三叠系 、新生 界第 三系和第 四系 。太行 断隆 区总体构造 以断块构造 为特 征 ,以断裂 构造 为主要形式 。区 内地层倾 角较小 ,一般 小于 2 0 。 ,发 育 NE及 Nww 两 组 断 裂 ,多 为 高 角 度正断层 ,交织成 网,组合成地 堑、地垒 、 掀斜 断块和裂陷盆地等构造 。
约7 0 。 的正 断 层 ,落 差 大 于 1 0 0 0 m。 ②耿 黄断层 :为 本区东部 边界 ,南起 盘 古 寺 断 层 ,经 陈 召 、 庙 口 ,沿 京 广 铁 路 北 延 至 河 北省 , 区 内长 约 4 0 k m。走 向北 4 O 。东 , 倾 向南 东 ,倾 角 7 O 。 的正 断层 ,落差 大于
科 学论 坛
浅谈 焦作矿 区区域地质背景和地层构 造特征
王金 柱
河 南 省 煤 田地 质 局 三 队 河南 新 乡 4 5 3 0 0 3
摘要:焦作矿 区位于太行 山南麓 ,东起赵 固勘探 区东界煤层露头 ,西至焦作 柏 山,- 9济源煤 田接壤 ;北起太行 山南麓煤层露头 ,南抵武陟古隆起 以盘古寺大 断层 为界 。地理坐标为 :东经 :1 1 3 。0 3 ~¨ 4 。0 0 ;北纬:3 5 。1 O ~3 5 o 3 3 。矿 区分布于博爱 、焦作 、修武、获嘉、辉县、 新 乡等县 ( 市) 境 内,东西长 6 5 k m ,南北宽 l O ~3 5 k m ,面积约 l 0 0 0 k m 。 关键词 :焦作矿 区 地 质背景 地 层构造

焦作地区地质概况

焦作地区地质概况

1、焦作自然地理概况(一)地理位置焦作市地处北纬34°48′16″~35°29′30″,东经112°32′48″~113°39′45″之间,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与山西省晋城市的陵川搭界,南临黄河,与郑州市的荥阳、巩义,洛阳市的孟津隔河相望,西与济源市毗邻,东与新乡市的辉县、获嘉、原阳接壤,具有承东启西、通达南北的宏观区位优势,是中原城市群“金三角”的战略支撑点和区域性中心城市。

(二)地形地貌全市的地貌特征呈现北山、中川、南滩的特点。

山区奇峰屹立,绿林缠绕,沟深谷狭,溪流潺潺。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五大园区皆分布于此,是焦作“梦幻山水”的杰出代表。

区内著名主峰茱萸峰、紫金顶海拔高度分别为1327米和1116.9米,是南太行中最为雄险的绿色明珠;丘陵区地势平缓,多为梯田和山前冲积扇砾石坡地,是我市退耕还林工程的主战场;平原区属太行山南麓冲击平原,平均海拔130米左右。

该区土地肥沃、林丰粮茂,是我省主要的粮食高产区;滩区地处黄沁河冲洪积扇边缘,属于太行山南麓的褶裙斜坡与黄沁河冲积扇接触地带的凹地平原,平均海拔95米,可细分为洪积冲积平原,沙丘及丘间沙地,古黄河滩地、河漫地、岗地、洼地六种微地貌类型。

该区域是我市最重要的自然湿地区域,也是防沙治沙的重点和工业原料林的主要分布区。

全市地势北高南低,高差起伏较大,海拔高度85~1300米。

东西最长处98公里,南北最宽处55公里,国土总面积4026平方公里。

其中海拔低于200米的平原约2959.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73.5%,海拔200米以上的丘陵和山区约1066.5平方公里,占26.5%。

(三)气候概况焦作市地处北温带,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春暖干旱,夏热多雨,秋高气爽,冬冷少雪。

全年平均气温为11.4~14.9℃,1月最低,7月最高,极端最低气温-19.9℃,极端最高气温43.6℃。

焦作地区地质概况

焦作地区地质概况

1、焦作自然地理概况(一)地理位置焦作市地处北纬34°48′16″~35°29′30″,东经112°32′48″~113°39′45″之间,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与山西省晋城市得陵川搭界,南临黄河,与郑州市得荥阳、巩义,洛阳市得孟津隔河相望,西与济源市毗邻,东与新乡市得辉县、获嘉、原阳接壤,具有承东启西、通达南北得宏观区位优势,就是中原城市群“金三角”得战略支撑点与区域性中心城市。

(二)地形地貌全市得地貌特征呈现北山、中川、南滩得特点。

山区奇峰屹立,绿林缠绕,沟深谷狭,溪流潺潺。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得五大园区皆分布于此,就是焦作“梦幻山水”得杰出代表。

区内著名主峰茱萸峰、紫金顶海拔高度分别为1327米与1116、9米,就是南太行中最为雄险得绿色明珠;丘陵区地势平缓,多为梯田与山前冲积扇砾石坡地,就是我市退耕还林工程得主战场;平原区属太行山南麓冲击平原,平均海拔130米左右。

该区土地肥沃、林丰粮茂,就是我省主要得粮食高产区;滩区地处黄沁河冲洪积扇边缘,属于太行山南麓得褶裙斜坡与黄沁河冲积扇接触地带得凹地平原,平均海拔95米,可细分为洪积冲积平原,沙丘及丘间沙地,古黄河滩地、河漫地、岗地、洼地六种微地貌类型。

该区域就是我市最重要得自然湿地区域,也就是防沙治沙得重点与工业原料林得主要分布区。

全市地势北高南低,高差起伏较大,海拔高度85~1300米。

东西最长处98公里,南北最宽处55公里,国土总面积4026平方公里。

其中海拔低于200米得平原约2959、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得73、5%,海拔200米以上得丘陵与山区约1066、5平方公里,占26、5%。

(三)气候概况焦作市地处北温带,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气候温与,四季分明。

春暖干旱,夏热多雨,秋高气爽,冬冷少雪。

全年平均气温为11、4~14、9℃,1月最低,7月最高,极端最低气温-19、9℃,极端最高气温43、6℃。

焦作矿区区域地质背景和地层构造特征

焦作矿区区域地质背景和地层构造特征

浅谈焦作矿区区域地质背景和地层构造特征摘要:焦作矿区位于太行山南麓,东起赵固勘探区东界煤层露头,西至焦作柏山,与济源煤田接壤;北起太行山南麓煤层露头,南抵武陟古隆起,以盘古寺大断层为界。

地理坐标为:东经:113°03′~114°00′;北纬:35°10′~35°33′。

矿区分布于博爱、焦作、修武、获嘉、辉县、新乡等县(市)境内,东西长65km,南北宽10~35km,面积约1000 km2。

关键词:焦作矿区地质背景地层构造一、区域地质背景焦作矿区位于华北晚古生代聚煤盆地的南部,处于华北板块板内太行构造区太行断隆南段。

地层由老到新发育有太古界、下元古界、上元古界震旦系、下古生界寒武系和奥陶系、上古生界石炭系和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新生界第三系和第四系。

太行断隆区总体构造以断块构造为特征,以断裂构造为主要形式。

区内地层倾角较小,一般小于20°,发育ne及nww两组断裂,多为高角度正断层,交织成网,组合成地堑、地垒、掀斜断块和裂陷盆地等构造。

二、构造特征1、基本构造格架本区整体为走向北东、倾向南东的单斜构造形态,地层倾角6~16°,局部25~30°。

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多为高角度正断层,按其构造特征可分为三级,盘古寺断层为一级断裂;凤凰岭断层和耿黄断层为二级断裂;南张门断层、九里山断层、薄壁断层和峪河断层为三级断裂,构成了本区的基本格架构造,并把本区分成南、中、北三个构造断块。

按断裂构造的展布方向分为近东西向、北东向和北西向三组:(1)近东西向断层:多为一、二级构造,构成了本区和区内断块边界。

主要有盘古寺断层、凤凰岭断层、南张门断层等,它们对北东向断层起限制作用。

(2)北东向断层:该组断层本区最为发育,但规模和表现形态变化较大。

西部多组成地堑和地垒,断层密度较大;中部和东部则表现为阶梯状构造,断层密度较小。

该组断层主要有:王封断层、三十九号断层、李庄断层、九里山断层和薄壁断层等。

地理问题研究:煤城焦作出

地理问题研究:煤城焦作出

地理问题研究:煤城焦作出介绍焦作,位于河南省中部,是中国重要的煤炭产区之一。

由于其丰富的煤炭资源,焦作被誉为煤城。

本文将从地理角度探讨焦作市的形成背景、地理特征以及面临的问题,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分析。

焦作的地理背景焦作位于中国的经度113°12′E-114°42′E、纬度34°14′N-35°22′N之间,地处中国的中部。

与周围的省市有较好的交通连接,包括洛阳、郑州、濮阳等城市。

焦作市总面积约为7387平方公里,辖6个市辖区,人口约为382万人。

焦作市地势较为平坦,地形属于山地丘陵。

焦作的地理特征煤炭资源丰富焦作地处华北煤炭盆地,煤炭资源丰富。

据统计,焦作拥有煤炭储量达数亿吨,其中大部分为无烟煤和褐煤。

这使得焦作成为中国重要的煤炭产区之一,并且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多山地形构成焦作地理上多为山地和丘陵地形,山脉交错并延伸至市区周边。

重要的山脉包括太行山、郑州山和连云山等。

山地地形使得焦作气候湿润,具有典型的北温带季风气候,春季气候宜人,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河流交汇焦作市境内有众多河流流经,其间重要的有黄河、荥河和邙河等。

这些河流的存在为焦作提供了重要的水源,并且在旱季时起到灌溉作用。

然而,由于焦作地区经常受到洪水的威胁,河流治理成为当地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焦作面临的地理问题煤矿开采带来的环境影响焦作位于煤炭盆地,而煤炭开采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煤矿开采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和废渣,并且环境破坏也十分严重。

这给当地的土壤、水源和空气质量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因此,焦作需要采取措施来降低煤矿开采对环境的影响,并加强环境保护。

水资源紧缺与洪灾风险焦作地区水资源的供应相对不足,尤其是在干旱季节。

焦作市的农业和工业发展都依赖于水资源,但由于近年来气候变化的影响,水资源供应紧张的问题日益突出。

另外,焦作地区常常受到洪水威胁,特别是黄河流域的洪水。

因此,焦作需要积极应对水资源紧缺和洪灾风险,通过改善水资源管理和加强防洪工作来减少潜在的风险。

水文普查、焦作地层

水文普查、焦作地层

1.《河南省焦作市幅1: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一、项目名称项目名称:河南省焦作市幅1: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二、工作范围、拐点坐标和工作面积河南省焦作市幅1: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范围为标准分幅的1:10万焦作市幅,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图幅范围,地理坐标:113°00′~113°30′,35°00′~35°20′;面积:1750km2。

三、地质概况1.以往工作程度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区内先后由不同单位开展了大量的的基础地质、煤田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调查和研究等方面的工作,积累了较丰富的资料。

主要有:煤田勘探部门在焦作煤田进行了大面积、大比例尺勘探工作,提交了各井田大比例尺的精查报告;《焦作电厂岗庄水源地水文地质报告》;《山西及太行山东侧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及规划阶段能源基地供水勘查报告》;《河南省焦作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报告》;《焦作地区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发育特征及含水层的划分研究报告》;《焦作地区岩溶地下水资源及大水矿区岩溶水的预测、利用与管理研究报告》;《河南省焦作市东小庄水源地供水水文地质勘探报告》;《河南省焦作地区综合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河南省焦作市地下水污染现状调查及环境水文地质评价报告》;1990年以来的地下水动态监测年度总结;《焦作市地质环境调查报告》;《河南省焦作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河南省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报告(焦作市)》等。

2.项目区工作背景工作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95.7㎜,多年平均蒸发量为2023.5㎜,多年平均气温14.9℃。

工作区河流分属黄河、海河两大水系,其中沁河、丹河属黄河水系,西石河(即大沙河)属海河水系,为季节性河流。

工作区北部为太行山区,向南至焦作市北部大致呈阶梯状下降。

南部为太行山前倾斜平原。

地貌类型主要有:构造侵蚀低山丘陵,冲洪积平原等。

北部山区出露有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和石炭系,山前平原分布大面积第四系堆积物。

焦作地区地质概况

焦作地区地质概况

1、焦作自然地理概况(一)地理位置焦作市地处北纬34°48′16″~35°29′30″,东经112°32′48″~113°39′45″之间,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与山西省晋城市的陵川搭界,南临黄河,与郑州市的荥阳、巩义,洛阳市的孟津隔河相望,西与济源市毗邻,东与新乡市的辉县、获嘉、原阳接壤,具有承东启西、通达南北的宏观区位优势,是中原城市群“金三角”的战略支撑点和区域性中心城市。

(二)地形地貌全市的地貌特征呈现北山、中川、南滩的特点。

山区奇峰屹立,绿林缠绕,沟深谷狭,溪流潺潺。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五大园区皆分布于此,是焦作“梦幻山水”的杰出代表。

区内著名主峰茱萸峰、紫金顶海拔高度分别为1327米和1116.9米,是南太行中最为雄险的绿色明珠;丘陵区地势平缓,多为梯田和山前冲积扇砾石坡地,是我市退耕还林工程的主战场;平原区属太行山南麓冲击平原,平均海拔130米左右。

该区土地肥沃、林丰粮茂,是我省主要的粮食高产区;滩区地处黄沁河冲洪积扇边缘,属于太行山南麓的褶裙斜坡与黄沁河冲积扇接触地带的凹地平原,平均海拔95米,可细分为洪积冲积平原,沙丘及丘间沙地,古黄河滩地、河漫地、岗地、洼地六种微地貌类型。

该区域是我市最重要的自然湿地区域,也是防沙治沙的重点和工业原料林的主要分布区。

全市地势北高南低,高差起伏较大,海拔高度85~1300米。

东西最长处98公里,南北最宽处55公里,国土总面积4026平方公里。

其中海拔低于200米的平原约2959.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73.5%,海拔200米以上的丘陵和山区约1066.5平方公里,占26.5%。

(三)气候概况焦作市地处北温带,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春暖干旱,夏热多雨,秋高气爽,冬冷少雪。

全年平均气温为11.4~14.9℃,1月最低,7月最高,极端最低气温-19.9℃,极端最高气温43.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地貌焦作地处太行山脉与豫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由北向南渐低。

从北部山区到南部平原呈阶梯式变化,层次分明。

总的地势是北高南低,自然平均坡度为2%°。

最高处海拔1955米,最低处海拔90米。

地面高差达1800多米。

(一)山地。

焦作地区的山地为中山(1000米以上)和低山(500-1000米),分布于修武北部,经焦作、博爱至沁阳西部,是太行山系的组成部分。

该区平均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上,坡向多为南坡或西南坡,坡度在20度以上。

焦作的山地地形复杂,各山岭间由峡谷相连,山势陡峻,山谷切割较深,呈"V"形,阴坡一般较陡,土层深厚。

焦作地区的主要山脉是太行山。

太行山位于焦作地区北部,西接王屋山,向东延伸至修武,走向近东西。

山势宏伟,绵延数千里,境内为其尾部,长百余公里,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

断裂发育,有盘谷寺断层,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地层。

岩性以石灰岩为主,伴有页岩、煤、铁、磷、耐火粘土、大理石等,矿藏丰富。

自然植被较好,属落叶阔叶林带,林茂草密,适宜猕猴生息繁衍。

太行山系在修武境内的主要山峰有:茱萸峰,天门谷,古汉山,罗汉山,凤凰山,马鞍山,方山,五指山,云台山等。

在焦作市境内的有:桑园北岭,九里山,凤凰岭,安阳坡,皇帝坡,燕窝岭,红砂岭,中卫岭,大、小贾岭,十二会山等。

在博爱县境内的有:小北顶,旗杆谷堆,东顶峰,东领峰,盘头岭,南大岭峰,圆山峰,南坡峰,老虎掌,长岭峰,北教场峰,南教场峰,老石人,和尚山,刘岭,上岭后,孤山岭,羊岭,靳家岭等。

在沁阳境内的有云台山,紫金顶,碗子城山,三夹山,贝涧山,云阳山,悬谷山,阳落山(与济源交界处)等。

(二)丘陵。

丘陵区分布在山区外侧,是山区与平原的过渡地带,海拔高度介于150-250米之间,坡度在10-20度之间,总面积约300平方公里。

该区大部分耕地凹凸不平,呈梯田状,有众多的黄土冲沟,高低起伏,没有明显的山丘,亦可称为岗地。

(三)平原。

平原区分布于南部地区,一部分为太行山洪冲击扇,另一部分为黄河、沁河滩地,冲积厚度为200-800米不等,地势平坦,地下水丰富,土地肥沃,灌溉方便,海拔90-150米,是焦作粮、棉、油、菜的主要产区。

二、水文(一)地表水焦作市河流众多,大多发源于晋东南地区,水量比较丰富,较大的河流有20多条,分别汇入黄河和海河。

属于黄河水系的有沁河、丹河、蟒河、逢石河、济河、大峪河等;属于海河水系的有峪河、大沙河等。

1、水系河流(1)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

流经孟州、温县、武陟县,在武陟县三堤头出境。

境内长度149.6公里,有逢石河、大峪河、砚瓦河、仙口河、白道河、蟒河、沁河等汇入。

年平均流量1440立方米/秒,平均年径流量468亿立方米,最大流量2.2万立方米/秒(1958年)。

丰枯年变化较大,年内变化亦很大,6-9月约占全年水量的80%,给开发利用带来一定的困难。

由于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境内河床平均高出堤外地面2-3米,历史上曾决口66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了治理,变害为利,先后兴建了人民胜利渠、武嘉灌区、白马泉灌区、孟县白坡灌区等引黄灌溉工程,黄河由此变害为利。

(2)沁河:沁河是焦作市最大的河流,发源于山西省沁源县。

向东流经沁阳、博爱、温县,在武陟县注入黄河,总流域面积12900平方公里。

过境长度90余公里。

沁河径流资源丰富,河口站多年平均流量49.5立方米/秒,其中基流量16.1立方米/秒,占总流量的32.5%,含沙量低,稳定可靠。

(3)丹河:是沁河最大的支流,在博爱县青天河村入境,水资源丰富,山路平站多年平均流量11.1立方米/秒,其中基流量6.8立方米/秒,占总流量的61.3%。

(4)大沙河: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夺火镇。

流经博爱、武陟、修武县,经新乡县入共产主义渠,上游河宽15米,下游河宽30米,平均河深3米,平均径流深度150毫米。

最大流量650立方米/秒,基流量为80立方米/秒。

年内径流量变化较大,武陟县以下枯水期基本断流。

(5)蟒河:发源于山西省阳城县蟒山,流经孟州、温县、武陟入黄河,境内全长129.2公里。

平均年径流量0.1亿立方米。

(6)济河:发源于济源市区西北2公里处,有二源,一出济源济渎庙,一出龙潭。

二水在济源程村合流,东流至沁阳柏香后分为二支,一支东南流为猪龙河,经温县于坨村入黄河;另一支流入沁阳城,至龙涧村入沁河。

济河常年流量在秒左右。

2、大气降水根据焦作市气象台和邻近18个雨量站24年系列降水资料进行频率计算,量为644.3毫米。

是济河主流,流1.5立方米/焦作市平均年降水3、地表径流地表径流年内、年季分配不均,尤其是山区河流,洪水暴涨暴落,汛期径流量约占年径流量的60%以上。

枯水期大部分小河断流,干流量骤减。

平原河流多为排涝的间歇性河道。

年际间,丰、枯年径流量相差6-7倍。

焦作市多年平均径流分布是由山区向平原递减,山区为150-200毫米,平原区为100-150毫米。

4、地表水资源利用焦作市地表水总量为30.97亿立方米/年,其中山西来水量21.27亿立方米/年,焦作地区产水量9.7亿立方米/年。

焦作市地表水资源丰富,基流比重较大,在河流出山口处有许多水库坝址,开发利用条件优越,但由于地质复杂,地表水开发利用困难大,利用的不多。

焦作的地表水,在天然状态下水质较好,尤其是山区河流,如焦作西部一些流入黄河的支流,水质可达一级标准,属重碳酸钙型水,适宜饮用和工农业生产。

1、平原区浅层地下水(1)水文地质条件:焦作的平原包括山前倾斜平原与冲洪积平原,北靠太行山南麓,南邻黄河。

在古地理环境、河网发育、地理构造的影响制约下,形成两种储水构造,即自流斜地与自流盆地。

自流斜地主要分布于山前一带,由冲洪积扇组成,地下水丰富,中部地下水埋深4-6米,单井出水量60-80立方米/小时,为井泉灌区;地下水排泄形式,东部以泉群溢出带为主,西部以潜流为主。

自流盆地分布于焦作西部地区,山前侧渗及地表水下渗是盆地内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盆地北、西、南部为补给区,东部为排泄区,水力坡度1-4%o。

焦作市浅层地下水的流向是西北--东南。

(2)浅层地下水的利用:按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及开采、灌溉条件的差异性,焦作市平原区可划分成五个均衡区,即山前倾斜平原区、沁蟒河平原区、山前洼地区、郇封岗地区及黄河滩地区。

按水均衡法计算,全市浅层地下水的天然补给总量为7.96亿立方米/年,利用价值很高。

现开采量达7.68亿立方米/年,采补基本平衡。

由于各均衡区补给条件、开采量的差异,浅层地下水资源丰贫程度有所不同。

2、矿区岩溶地下水(1 )形成与分布:焦作矿区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于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入渗,补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670毫米,面积1843平方公里,其中灰岩出露面积1803平方公里,且岩层巨厚,降水入渗系数平均0.36左右,为地下水的形成和储存提供了良好条件。

补给区边界为:东界峪河西侧;北界丹河与漳河分水岭;西界北段为陵川西--附城--白洋泉--三姑泉一线,南段为沁河、丹河分水岭;南界山区与平原交界线。

由于沁河以西及峪河以东均有震旦纪地层出露,形成东西两大挡水墙,南面有东西向断层阻水,因此,形成焦作矿区地下水天然汇集盆地。

区内含水层有四层,即奥陶系灰岩岩溶含水层、石炭系薄层灰岩裂隙含水层、二叠系砂岩裂隙水含水层、第四系砂砾石孔隙水含水层,其中奥陶系灰岩岩溶含水层水量最大。

(2)岩溶水的开发利用焦作矿区地下水补给面积大,补给、汇集、储存条件优越,资源丰富,稳定可靠。

水质无色、无味,透明度好,酸碱度适中,总硬度、暂时硬度及硫酸根离子、氯离子、游离二氧化碳均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水质良好,适宜饮用及工业冷却用水。

矿井水水质与岩溶水相同,因煤粉污染,需加以净化、消毒,方可达到饮用水标准。

三、气候(一)气候状况焦作市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旱多风,夏热多雨,秋高气爽,冬寒少雪。

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在500-700毫米之间,一般情况下山区高于平原,山的迎风面多于背风面。

降水量年内分配相差悬殊,多集中于7、8、9三个月。

年度差别较大,丰枯年降水量相差3-4倍。

由于太行山的屏障作用和海拔高差悬殊,致气候干燥,热量、光能等资源比较充足,自然灾害频繁。

(二)气象要素1气温:焦作市年平均气温14.4 C。

年平均最高气温15.5 C,最低气温13.4 C;极端最高气温48.3C,极端最低气温—17.9C。

气温日变化幅度较大,全年有效积温48748C。

3-6月增温明显,9-12月降温急剧,秋温稍低于春温,7、8月和1、2月气温变化平稳。

焦作市冬季气温较同一纬度的其他地区略高。

由于太行山的影响,当冷空气南下时,和焦作相邻的新乡以东地区风速较大,气温明显低于焦作地区;而当冷空气由西北移来时,由于冷空气过山下沉增温,反而形成相对的高温中心。

2、降水:焦作市平均年降水量为584毫米,年降水量最多为908.7毫米(1964年),最少为333.3毫米(1965)年。

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北部山区偏大,南部平原偏小,自北向南递减。

春季降水约90-100毫米,山区多于平原;夏季降水约325-360毫米;秋季降水约150-160毫米;冬季降水25毫米以下,山区与平原相近。

焦作市一般年份初雪期在12月上旬,历年平均初积雪日在12月下旬,平均终积雪日在2月中旬,冰冻期一般在11月至次年3月,采暖期一般在12月至次年2月。

由于焦作属于季风气候,降水量年内分配很不均匀,6-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 12月至次年3月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7%, 12月最少。

秋雨多于春雨,一般多50毫米左右。

3、霜:焦作市平均初霜期在11月上旬,最早初霜在10月中旬;平均终霜期在3月中旬,最晚终霜期在4月中旬。

霜期各年不同,平均霜期为128天,最长霜期为163天,最短霜期为99天。

焦作霜冻的发生和轻重程度与区域地理环境关系密切。

在小范围内,洼地比岗地严重;迎风面轻,背风面重;山顶轻于山脚,山腰轻于山顶。

4、风:焦作受季节环流和太行山影响,偏北风和偏南风风力较小,四季风向多为东北风和西南风,其频率分别为28%和27 %。

瞬时最大风速为28米/秒,最大阵风为11-12 级,全年平均风速为 2.9米/秒。

12月至次年4月风速稍高,5月份开始减低,8月、9月风速最低,11月份风速开始增高。

平均风速,春季为3.3米/秒,夏季为2.7米/秒,秋季为2 .7 米/秒,冬季为3.4米/秒。

5、气压:焦作市年平均气压为1003.5毫巴,极端最高气压为1018.7毫巴,极端最低气压为989.3毫巴。

12月、1月气压最高,7月气压最低。

夏季气压日变化明显,通常10时、20时开始增压,4时、16时开始减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