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蕴含的哲理

合集下载

十首富有哲理的古诗词

十首富有哲理的古诗词

十首富含哲理的中国古代诗词富有哲理的古诗词有很多,以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为核心。

这种诗歌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和议论,将深邃的哲学思想蕴含在生动的艺术形象之中,达到以诗言理、以理入诗的效果。

是一种具有深刻哲理内涵和独特艺术魅力的诗歌形式,它既是诗人表达哲学观点的方式,也是读者领悟人生智慧的重要途径。

以下是十首具有哲理的古诗词推荐:1.《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哲理:通过对月光与故乡的思念,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孤独感与对家园、本源的永恒追寻。

2.《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哲理:鼓励人们要有不断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精神,视野决定境界,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哲理:沉舟侧畔仍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万木逢春,表达了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4.《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阐述了观察事物应当全面、客观,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同时暗示了认识自我和真理需要跳出既定视角的道理。

5.《登飞来峰》- 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哲理:说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不被眼前的困难和阻碍所迷惑,看到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6.《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哲理:揭示历史变迁的无情,英雄人物的功过是非终将被时间冲刷,唯有大自然永恒不变。

7.《游山西村》-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哲理:诗句形象地说明了困境中往往隐藏生机,启示人们面对困难要保持信心和乐观,并赞美了淳朴的民风和乡村生活的坚韧。

有哲理的古诗词

有哲理的古诗词

有哲理的古诗词
有哲理的古诗词
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等飞来峰》翻译:站得高,看得远。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焕《登鹳雀楼》翻译: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3、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韵》
4、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司马迁
5、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翻译: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6、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礼记》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翻译:表现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慨
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刘备
9、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翻译: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10、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
11、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

明日黄花蝶也愁。

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1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老子
1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14、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15、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杜甫
16、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
1/ 1。

古代诗词中的人生哲理

古代诗词中的人生哲理

古代诗词中的人生哲理古代中国的诗词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艺术形式,传承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哲理。

这些诗词描绘了古人对人生的感悟和认识,给予我们启迪和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古代诗词中的一些重要人生哲理。

一、顺应自然古代诗词中最重要的一个哲理是顺应自然。

许多古诗中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诗人们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揭示天人合一的思想,告诫我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里的山、河、日、海都是自然界的元素,诗人以自然景观赞美祖国的壮丽,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二、珍惜时光古代诗词中常常赞美时光的宝贵,并敦促人们珍惜时光,抓住机会。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表达了时光转瞬即逝的深刻意义。

诗人通过对时光的描绘,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

这一哲理在古代不仅在诗词中有所体现,在其他文学作品中也有深入的阐述。

三、追求自由古代诗词中另一个重要的人生哲理是追求自由。

在封建社会的限制下,诗人们通过诗词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渴望。

李白的《行路难》中写道:“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这里的行人借酒寻解脱,表达了对束缚的厌倦和对自由的追求。

诗人们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独立,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四、洞察人性古代诗词中深入洞察人性,反映了人们对人性的理解和认识。

诗人们通过对情感、欲望和冲突的描绘,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里揭示了人们内心的孤独和失落。

通过描绘这些情感,诗人引导人们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进行思考和反思。

五、意境静美诗词中的人生哲理在描绘意境时兼具静美之美。

古代诗人通过以静制动和以美化常态,将人生的哲理和道理融入诗歌中。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蕴含哲理的古诗名句

蕴含哲理的古诗名句

蕴含哲理的古诗名句蕴含哲理的古诗名句盘点如下:0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句诗中蕴含的哲理是: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

人生没有哪条路是白走的,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听过的歌,流过的泪,吃过的苦,看过的风景,见过的世面,爱过的人。

这些点点滴滴拼凑起来,才成就了今天真实的你,也才让你的人生变得更加丰满。

02、《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句诗中蕴含的哲理是: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

君子谋时而动,顺势而为。

借助客观的事物之后,以往很难的事情也会变得简单。

03、《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句诗中蕴含的哲理是: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

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04、《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句诗中蕴含的哲理是: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完善,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05、《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句诗中蕴含的哲理是: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

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06、《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句诗中蕴含的哲理是: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07、《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句诗中蕴含的哲理是:花儿总要凋落让人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的春燕又要归来。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古诗词中有哲理的诗句(50条)

古诗词中有哲理的诗句(50条)

古诗词中有哲理的诗句(50条)诗词是古代文人智慧和才华的结晶,诗词中描写的往往是思乡愁绪﹑爱国情怀;诗中讲述的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故事,是我国祖先的历史见证,让后人得以鉴古知今。

透过阅读古诗词,青少年可增添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意志的初步概念和理解,逐渐加深对祖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

下面是50条有哲理的诗句,供大家欣赏品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道德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岳阳楼记》▶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罗隐《自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老子《道德经》▶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李世民《赐萧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洪应明《菜根谭》▶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道德经》▶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郑板桥《竹石》▶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杜秋娘《金缕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蕴含哲理的古诗词名句

蕴含哲理的古诗词名句

蕴含哲理的古诗词名句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可以用来欣赏美景、倾诉情感,还可以传递深远的哲理。

下面介绍一些蕴含哲理的古诗词名句,带您一起领略古人的智慧。

一、《诗经》1.《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国风·周南·关雎》)这首诗是《诗经》中现存最早的一首诗,写的是一对恋人相遇的场景。

这句话表现的是君子与淑女应该是一对完美的搭配,此言又引申出了对于人生爱情的追求,提供了精神力量。

2.《卫风·木瓜》“心之忧矣,如匪患兮。

不自我见,君子忧祸。

”(《诗经·卫风·木瓜》)这句话见于《卫风·木瓜》,告诉人们,在在人生中常常需要去审视自己的内心深处,在发现问题,以及迫自己不断自我成长的过程中走得更远。

它论证了人们在风格不断拓宽的过程中,单纯爆发却无疑是在永远的被边疆守卫,一生的感受也会变得毫无诉求。

二、唐诗宋词1.《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李白的《静夜思》诗写出的是“思乡之情”这一主题,用家常化的描写方式表达出的是因为思家而悲伤的心情,从而表露出了人们对于故乡的眷恋以及那普遍的的离乡之苦,读来让人感受到思念之情,也让人在思考中更为深刻的认识到离别的真正含义。

2.《钱塘湖春行》“白茫茫,浩无边;荡舟烟笼处,扁舟一片月。

”(白居易)这首词是表达诗人对于亲故之间的留恋之情。

白居易在这一句中,利用“白茫茫、浩无边、荡舟烟笼处、扁舟一片月”等形象的描写词,而整篇作品商亦是如此,它仿佛让读者一下子转入到钱塘之中,感受自然的、真实的高峰景色,也成为了中华文化古代旅游诗歌的经典之作。

三、元曲与明清文学1.《长恨歌》“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白居易)白居易的《长恨歌》是描写唐皇帝与杨贵妃之间的故事,其中,“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这句话道出了“悔恨自怨”的心境,那些失落的感觉,恨不能三生还好,来重返曾经的日子。

诗词中的哲理 50首古诗诠释人生智慧

诗词中的哲理 50首古诗诠释人生智慧

诗词中的哲理 50首古诗诠释人生智慧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艺术形式,在表达感情和描绘景物的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哲理思考和人生智慧。

下面,我们将通过50首古诗,深入探索这其中蕴含的哲理。

1.《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告诉我们,追求是无止境的。

不论我们已经走了多远的路,还是有更高更广阔的天地等待我们去探索。

2.《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表达了人生在无常中的忧伤和不安。

它提醒我们珍惜眼前的美好,因为一切都不会长久。

3.《饮酒》——杜甫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杜甫告诉我们,心灵的远方往往比实际的旅行更具意义。

不需要物质的负担,我们可以在内心中自由自在地旅行。

4.《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人离开故乡的旅程。

它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地,我们的内心和回忆将永远与我们相伴。

5.《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首诗告诉我们,光阴易逝,人生短暂。

我们应当珍惜时光,抓住每一个机会,活出精彩的人生。

6.《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描述了秋天山居的美景。

它告诉我们,面对繁忙的日常生活,我们应该适时停下来,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7.《夜泊牛渚怀古》——杨万里牛渚西江夜,青萝带杜鹃。

云遮三楚断,寒生百越颠。

这首诗表达了对于历史的追思和怀旧之情。

它提醒我们尊重历史,珍惜传统的智慧。

8.《送崔九》——王之涣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首诗形容了江南秋天的美景和离别的伤感。

它告诉我们,生活中的离别和重新相聚是无法避免的,我们应当珍惜眼前的友情和爱情。

9.《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古代诗词中的哲理思想

古代诗词中的哲理思想

古代诗词中的哲理思想古代诗词作品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表达着诗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也蕴含了丰富的哲理思想。

这些哲理思想在古诗词中以优美的语言形式展现,传递着深刻而智慧的内涵。

下面将以《静夜思》、《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登鹳雀楼》这三首经典诗词为例,探讨古代诗词中的哲理思想。

一、《静夜思》——寻求内心宁静与自我反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李白的《静夜思》是古代诗词中的经典之作。

诗人在深夜独处的时候,看到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不禁使他想起了家乡,引发了对故乡的思恋之情。

这首短小精悍的诗作寄托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对内心宁静和自我反思的追求。

在忙碌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被各种琐事所累,而这首诗提醒着我们,要时刻保持内心的宁静,思考自己的身处何地、追求何物。

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顺应自然,体悟人生哲理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元稹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以诗人深夜迎接秋凉的场景为背景,通过描绘室内外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顺应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他描述了夜晚的冷清与寂静,借用了牵牛织女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对于时间的感悟。

这首诗引导我们从一个细微的场景中,感受到宇宙的宏大和生活的无常。

诗人让我们不仅要学会欣赏自然之美,更要懂得顺应自然,理解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从而体悟到生活的哲理。

三、《登鹳雀楼》——人生态度与处世哲学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的思考。

诗人借助鹳雀楼高耸于山巅的景象,激发了探索进取的精神。

他通过比喻,告诉我们人生就像攀登高楼一样,不应该满足于眼前的成就,而应该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

这首诗词表达了对人生的努力与追求,启示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要坚持不懈,永不满足于现状,勇往直前。

以上三首古代诗词即是古代文人们对于哲理思想的追求与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 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 孙去,萋萋满别情。 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而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 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 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唯物辩证法 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 必定战胜旧事物。这首诗常被用来比喻新事 物的强大啊生命力。尽管有严寒相逼,有野 火摧残,旧事物的威力可谓横肆暴虐,却无 法改变客观规律。新事物在春风吹拂下,正 蓬蓬勃勃,一派生机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 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 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割 断历史、否认联系,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 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 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 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对前人要采取 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标准去看待和衡 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 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 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 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从矛盾分析的方法来看,陈蕃不懂得对具体问题具 体分析。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 不可能千篇一律,不同质的矛盾,只能用不同质的 方法去解决,企图用一个模式去解决不同的矛盾, 硬拼蛮干是注定要失败的,陈蕃方正有余,而计谋 不足,以至事败垂成。 从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来看,陈蕃不懂得任何事物 的发展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道理。远大理想、崇 高目标必须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 才可能实现。陈蕃一室不扫,哪能谈得上“扫天下” 的雄心壮志?
哲理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哲理:应当敢于战胜任何艰难险阻,
登上人生的最高峰,俯视天下, 豪情满怀。一个人在事业上只有 不断攀登高峰,才能取得不平凡 的业绩。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登鹳雀楼》)
哲理:
要积极进取,努力向上攀登。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1、我国诗词歌赋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下
列与“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哲学寓意 相同的是 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C.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 D.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C
2、“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
这首诗通过小小蚂蚁造成的巨大危害,说明
了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的变化,千里之堤毁 于蚁穴的道理,告诫人们切莫轻视小的变化, 以至酿成大祸。
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功穿漏江海,蚕食困蛟鲸。 敢惮榱梁蠹,深藏柱石倾。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

这首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 人们获取知识的两条途径。 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是非常 必要的,它是人们掌握知识、积累知识的一个重要 的方面,即形成间接经验。而直接经验是获取知识 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 这好是非常必要的。并且,间接经验只有在实践中, 才能得到运用、检验和发展。如果只“两耳不闻窗 外事,一必只读圣贤书”,不去参加社会实践,不 去接触广阔的社会生活,那么他的认识始终“觉 浅”;只有通过“躬行”实践,把书本知识变成实 际知识,才能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现认识的 第二次飞跃。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
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 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 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 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 内部和事物生。(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哲理: 生命力是顽强的,新事物是不
可战胜的。我们面对困境应该不 屈不挠的奋斗。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才能 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不会落伍。
哲理:
11.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人生会遇到重重困难,不能因为 一时的顺利而放松警惕,应该做好 不断克服困难奋勇前进的准备。
哲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看似陷入没有出路的境地,只要 不屈不挠,努力前进,成功往往就 在前面等着你。
哲理:
1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李白)
哲理:充满自信,不断追求,一定 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般(共性、矛盾的普遍
性)总是存在于个别(个性、矛盾的特殊性) 之中,并通过个别表现出来。春天的到来, 正是通过这一件件特殊的、个别的事物而表 现出来。离开了这一个个的美妙画面,春光 也就无从谈起了。
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功穿漏江海,蚕食困蛟鲸。 敢惮榱梁蠹,深藏柱石倾。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身处其中,如果只看到眼前的局部而不能统管 全局,往往不能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告诉人们不要被眼前的困境 所迷惑。)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许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
万别,就在于她们各有其特殊性的矛盾,真 实这种特殊的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 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诗中深刻地说明了:每 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 短。如果离开了对于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 人们就无法区分是未,也就更谈不上正确地 认识事物。
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 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都
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我 们要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 两分法、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我们对人、 对事、对己,都要一分为二,如果责备求全, 就是一点论,就会犯片面性、绝对化的错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9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苏轼)
哲理: 要振作精神,乐观向上, 不要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
20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刘禹锡)
哲理: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20.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次北固山下》王湾
哲理: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 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 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 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 不同的认识和结论。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 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 等因素造成的。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 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 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 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我们要正确地认识 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 题。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
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篙。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寓意深长。小松刚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 以至被埋没在深草之中,但它并不示弱,逐渐成长,是那些小草 所无法比拟的。人们往往忽视、不认识小松将长成凌云大树的远 大发展前途,等到松树真的凌云参天之时,才去称赞它的高大。 大松“凌云”已成事实时,再来称赞它们高大,并不说明有眼光, 而在小松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时,如能识别,预见到它必将 凌云的发展前途和趋势,而陪加培养和爱护,为它的成长创造条 件,那才是有见识、有意义的。许多日呢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 字。作者以松喻人,告诫人们要善于发现和识别人才,对有发展 前途的人才要及早给以重视、关心和培养,使之早日成才。 从哲学角度来说,小松的成长也可比喻为新事物成长的过程。一 切新事物的成长都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 比较完善的过程。它最初出现时总是比较弱小,不可能完全具备 和充分显示其优势,甚至常常是貌不惊人,幼稚可笑。但由于它 符合客观规律,代替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和广阔的发展前途。“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一切 新事物发展的途径。我们应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及时发现它, 预见到它的远大发展前途,积极地支持它,促使它迅速成长和壮 大。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 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整体和部分 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 性作用。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 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 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 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刘备意 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 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 局,使“吞吴”大计泡影。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 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哲理:腐朽没落的旧事物,旧制度终究
阻挡不住历史前进的潮流,新生事物 代表了社会前进的方向,充满生机和 活力; 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赞美新 生事物强大的生命力;历史潮流不可阻 挡,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时光易逝,青春易老,但无须忧伤, 总会有人继承自己的事业,社会永远 都在前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