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囚歌》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囚歌教学设计

囚歌教学设计

囚歌教学设计《囚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生能够学习诗歌的写作技巧,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默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语言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通过仿写、创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诗歌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感受他们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诗歌的写作技巧,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语言等方面,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生启示。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内容、主题等方面的知识。

讲解诗歌的写作技巧、艺术特色等方面的知识。

朗读法让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节奏、情感等方面的特点。

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和技巧。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内容、主题、写作技巧等方面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分析法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语言等方面的特点,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1. ◦ ◦ ◦2. ◦ ◦ ◦3. ◦ ◦ ◦ 1. ◦ ◦ 2. ◦ ◦ 1. ◦ ◦ 2. ◦ ◦ 3. ◦ ◦4. ◦分析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生启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仿写法让学生模仿诗歌的写作技巧和风格,进行仿写练习,提高学生的诗歌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革命烈士的视频,让学生感受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哪些革命烈士?他们有哪些英勇事迹?引出课题《囚歌》,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囚歌教学设计

囚歌教学设计

囚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囚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结构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含义。

(2)体会诗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不屈的精神。

2、难点(1)感悟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情感,理解“自由”的深刻内涵。

(2)引导学生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思考如何传承和发扬革命精神。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等知识,为学生理解诗歌奠定基础。

2、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结构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有关革命烈士英勇斗争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提问学生对革命烈士的了解和感受,引出《囚歌》这首诗。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作者叶挺的生平事迹和革命经历。

(2)讲述《囚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在狱中所面临的困境和他坚定的信念。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4、诗歌讲解(1)逐句分析诗歌的含义,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子。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人”“狗”“门”“洞”等象征意义。

5、深入探究(1)组织学生讨论:诗人为什么渴望“自由”,却又坚决拒绝“爬出”牢房?(2)让学生思考: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追求真正的“自由”?6、艺术特色分析(1)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如简洁明快、富有力量等。

(2)探讨诗歌的结构,如对比、呼应等手法的运用。

7、课堂总结(1)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2)强调诗歌所传达的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

8、拓展延伸(1)让学生收集其他革命诗歌,进行阅读和交流。

《囚歌》教学设计(详案)

《囚歌》教学设计(详案)

《囚歌》教学设计2教学准备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4分钟)1.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七单元“尊严”。

同学们会读这个词吗?当老师写下这两个字时,心里有一种神圣感,一起读一读。

你能用“尊严”组个短语或说一句话吗?(1—3生)简单评价:是的,尊严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甚至超越生命。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皖南事变后,时任新四军军长的父亲叶挺遭到国民党长期无理拘押。

这首《囚歌》,浓缩着他对牢狱生涯的体验和对生命、自由及尊严的悲壮思考。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尊严”的诗歌。

(出示课题:《囚歌》教师板书,学生齐读课题,朗读课文)3.解析“囚”字。

从字形上看,“囚”是什么意思?(人被四堵高墙紧紧围住,如笼中之鸟,失去自由。

“囚”的意思就是把人关在监狱里。

)同学们通过预习,知道诗歌里的“囚”是指的哪里吗?(关押革命者的牢房,渣滓洞)“囚”的人是谁呢?(叶挺,革命者)4.这首诗的作者就是?(叶挺,板书)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叶挺将军的资料和诗歌创作背景资料,现在谁来简单介绍一下叶挺将军?(一生答)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谁再来简要地说一说。

(一生答)教师简单评价。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长叶挺,被反动派囚禁在上饶集中营。

关他的那间囚室既黑暗,又潮湿,冰凉的地上,铺着几把发霉的稻草,上面尽是臭虫和跳蚤,叶军长受尽了折磨。

为了诱骗叶挺投降,国民党反动派挖空了心思,耍尽了手段,可叶挺坚贞不屈。

蒋介石气急败坏的把叶挺关进重庆“中美合作所”。

在那里,叶军长受尽折磨和迫害,过着非人的折磨。

更使叶挺苦恼的是身居囚室,不能驰骋抗日战场,不能带领战士们冲锋陷阵,他越想越气,越想越怒,因而,拿起笔在囚室的墙壁上写下了正气浩然的《囚歌》。

)思考: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小组讨论)7.指名回答(1—2生)。

好,带着你的理解,我们再来读。

《囚歌》教学设计

《囚歌》教学设计

《囚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叶挺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崇高的献身精神。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囚”的含义,以及诗人对“自由”的渴望与坚定信念。

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观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叫叶挺。

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叶挺将军为了革命事业身陷囹圄,但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囚歌》,就是他在狱中写下的壮丽诗篇。

2、初读诗歌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标注出诗歌的节奏和重音。

学生再次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

3、理解诗歌内容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的题目“囚歌”,谁能说说“囚”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发言)对啦,“囚”就是被囚禁、被关押的意思。

那叶挺将军为什么会被囚禁呢?(给学生讲述叶挺将军的革命事迹,让学生了解背景)诗歌的第一节“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这里的“人”和“狗”分别指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人”指的是革命者、真正的人,“狗”指的是叛徒、走狗。

这两句话形象地写出了敌人的威逼利诱。

第二节“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这个“声音”是谁的声音?(是敌人的声音,敌人想让叶挺将军叛变投降)那叶挺将军是怎么回应的呢?“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他坚定地拒绝了敌人的诱惑,表现出了他的坚贞不屈。

第三节“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这里的“地下的烈火”和“活棺材”又指什么呢?(“地下的烈火”指革命的烈火,“活棺材”指牢房,也象征着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叶挺将军渴望在革命的烈火中获得永生,展现了他为了革命事业不惜牺牲的精神。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囚歌》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囚歌》教学设计

【导语】《囚歌》⼀诗浓缩着叶挺将军牢狱⽣涯的深切体验,是他对于理想、⽣命和尊严的悲壮思考。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1、知识与能⼒⽬标: (1)读准⽣字新词。

(2)读通、读顺、并背诵诗歌。

2、过程与⽅法⽬标: 采⽤多种⽅法⿎励⾃学感悟,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标: 通过学习感受叶挺将军对****⿊暗统治的愤慨,对⾰命必胜的信念和为共产主义事业⽽献⾝的壮志豪情,从⽽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活。

教学重点: 理解体会诗歌中两个“⾃由”的不同含义。

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写作背景,读懂诗句的意思。

教学时数:第⼀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激情引⼊ 1、上课之前,我想给你们看两张图⽚。

你看到了什么?师语⼩结。

(这些低矮潮湿的房⼦,便是曾经关押⾰命战⼠的监狱。

1945年****在重庆歌乐⼭设置了⼤⼤⼩⼩10余座监狱。

其中取名为渣滓洞的⼀座监狱,就因为有⽆数的⾰命者在这献出了宝贵的⽣命,所以被⼈们称为“活棺材”。

在那⾥,⾰命战⼠经受了种种⾮⼈的折磨,惨绝⼈寰的毒刑。

就在那⽪鞭的嘶咬、烈⽕的焚烧、鲜⾎的飞溅之中,正义与*进⾏着殊死较量。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间牢房,便是渣滓洞中的⼆号牢房。

在1949年解放前⼣,****放⽕焚烧了这⾥的男牢房,囚禁其中的许多⾰命战⼠被活活烧死。

⽣命烧掉了,但⾰命者的精神是永远也烧不掉的。

就在这⾥,就在我们现在看到的这间牢房的墙壁上还永久地留着⼀⾸诗(出⽰《囚歌》⼿稿,并配以朗诵。

) 2、这个留名为“六⾯碰壁居⼠”的⼈便是我国将领“叶挺”将军。

3、今天,我们就⼀起来学习这⾸⽤⽣命和鲜⾎写成的《囚歌》。

(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

5、指导学⽣读准⽣字“囚”的字⾳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释题:这⾸诗名叫“囚歌”,谁能说⼀说“囚”是什么意思?(把⼈关在监狱⾥,让⼈失去⾃由)。

板书:失去⾃由 2、⾃由读课⽂,读准⽣字字⾳,读通句⼦。

《囚歌》教学设计4篇

《囚歌》教学设计4篇

《囚歌》教学设计4篇《囚歌》教学设计1一、学生情况分析在以前的教材中,学生接触诗歌较多,很喜欢这种体裁,但本诗属革命诗,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不多,体会诗歌意蕴有难度。

二、设计思路学生初读后,从学生的难点切入,先进行创作背景介绍,然后通过学法提示,指导学生逐步深入了解诗意。

以有喻意的词句为着眼点,引导学生体会喻意,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促思,以思促读。

三、教学目的要求1、学习叶挺同志坚定的革命立场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对党、对革命的深厚感情和共产主义理想,学习革命者为捍卫信仰的尊严不惜牺牲的精神。

2、理解诗中部分词语的含义或作用,进而读懂全诗,使学生体会诗歌精炼、形象的特点,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

3、能有感情地阅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朗读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一致的,即准确地理解部分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重点分析诗人在“爬出来”和“烈火中得到永生”两者中的选择,体会诗歌中两个“自由”的内涵。

五、教学时间1课时六、课前准备词语卡片;指导朗读的幻灯片或挂图。

七、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解题,介绍时代背景1、通过讨论解题:(1)谁能从题目上看出这首诗是叶挺同志在什么环境下写的?(随即指出“囚”字在这里的含义)(2)它为什么不叫“囚诗”而叫“囚歌”?(学生若答不出来,暂且存疑)2、介绍时代背景:(1)问学生是否了解叶挺坐牢的原因和狱中的斗争事迹。

有了解的请他们向大家介绍。

(2)教师介绍或补充介绍。

强调叶挺同志不为高官厚禄所动这一点。

最后由狱中难友传唱这首诗一事再回到题目的“歌”字。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并初步把握中心思想1、教师范读课文。

2、提示学法:读全诗――质疑――理解重点词句――弄懂诗意――体会感情。

3、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找出不懂的地方,并做上记号;读完后想一想: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叶挺是个什么样的人?4、讨论以上问题,把握中心思想。

5、学生质疑。

囚歌教学设计

囚歌教学设计

囚歌教学设计《囚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叶挺将军的坚定信念和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体会叶挺将军的坚定信念和高尚情操。

2.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内容和主题,让学生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2. 朗读法朗读法:让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3. 分析法分析法:分析诗歌的语言、结构、象征手法和隐喻,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4. 讨论法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5. 欣赏法欣赏法:让学生欣赏诗歌的朗诵、音乐和绘画等艺术形式,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叶挺将军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叶挺将军的生平事迹和革命精神。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叶挺将军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引出课题:《囚歌》。

2. 讲授新课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事迹。

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读音和断句。

让学生默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诗歌的题目是什么意思?诗歌的第一节写了什么?诗歌的第二节写了什么?诗歌的第三节写了什么?诗歌的主题是什么?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让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结构、象征手法和隐喻,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囚歌》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囚歌》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囚歌》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囚歌》,使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囚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自由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囚歌》的诗歌内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囚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学生齐读《囚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诗歌:教师逐句讲解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等。

2. 知识掌握:检查学生对《囚歌》诗歌内容的掌握程度。

3. 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如热爱祖国、珍惜自由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囚歌》原文。

2. 课件:教师准备的相关课件。

3. 视频资料:关于《囚歌》的背景介绍视频。

4. 课外读物:推荐学生阅读与《囚歌》相关的诗歌作品,扩大知识面。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学习《囚歌》与其他囚禁题材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囚禁情节等,从而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以《囚歌》为灵感,创作自己的囚禁题材的诗歌或故事,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七、作业布置1. 背诵《囚歌》:要求学生课后背诵《囚歌》,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八、教学反馈1. 课堂观察: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 作业检查:教师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和心得体会,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评价。

九、教学调整1. 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囚歌》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读准生字新词。

(2)读通、读顺、并背诵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多种方法鼓励自学感悟,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感受叶挺将军对****黑暗统治的愤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壮志豪情,从而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体会诗歌中两个“自由”的不同含义。

教学难点:了解诗的写作背景,读懂诗句的意思。

教学时数:第一课时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引入1、上课之前,我想给你们看两张图片。

你看到了什么?师语小结。

(这些低矮潮湿的房子,便是曾经关押革命战士的监狱。

1945年****在重庆歌乐山设置了大大小小10余座监狱。

其中取名为渣滓洞的一座监狱,就因为有无数的革命者在这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所以被人们称为“活棺材”。

在那里,革命战士经受了种种非人的折磨,惨绝人寰的毒刑。

就在那皮鞭的嘶咬、烈火的焚烧、鲜血的飞溅之中,正义与*进行着殊死较量。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间牢房,便是渣滓洞中的二号牢房。

在1949年解放前夕,****放火焚烧了这里的男牢房,囚禁其中的许多革命战士被活活烧死。

生命烧掉了,但革命者的精神是永远也烧不掉的。

就在这里,就在我们现在看到的这间牢房的墙壁上还永久地留着一首诗(出示《囚歌》手稿,并配以朗诵。

)2、这个留名为“六面碰壁居士”的人便是我国将领“叶挺”将军。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用生命和鲜血写成的《囚歌》。

(板书课题)4、齐读课题。

5、指导学生读准生字“囚”的字音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释题:这首诗名叫“囚歌”,谁能说一说“囚”是什么意思?(把人关在监狱里,让人失去自由)。

板书:失去自由2、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接读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听,他是否读准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字音。

4、那么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争取读准每个字音,读通每句话。

三、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1、刚才我们说到“囚”字的意思,就是把人关起来,让人失去自由。

现在请你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一共几次提到“自由”?分别出现在哪几节诗歌里?把它圈出来。

2、第一个自由(第一节)(1)谁能来读一读这一节诗歌?请其他同学思考这节中的“自由”是什么样的自由?(所谓的自由)(2)这种所谓的自由要怎样才能得到?(要从狗洞子里爬出。

)(3)从文中哪句话知道的?(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4)怎么牢房中会有“狗”呢?这“狗”指什么人?(“狗”指革命队伍中的叛徒)。

用狗来比喻叛徒,表现出作者对叛徒怎样的感情?(极度厌恶和痛恨)那与之相对应的“人”又指什么人?(革命者、真正的人)作者对他们又是怎样的一种感情呢?(敬佩、崇敬)(5)我们这样想,敌人又是怎样对待“人”和“狗”的呢?(对待革命者是监禁*,对待叛徒是给予所谓的自由。

)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从“紧锁”和“敞开”看出来)这是一组什么词?(7)一个“紧锁”,一个“敞开”敌人的目的是什么?(*革命战士投降)引导学生分男女生比较读这两句。

(8)这个时候“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师引读)“一个声音”是谁的声音?(****)“高叫”又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你能想象出敌人是怎样的一副嘴脸?他们阴险恶心地叫什么?(爬出来吧,给你自由!)(11)这“爬”是真的爬吗?而是什么意思?假如你就是*革命者的敌人,你会怎么说这句话?自己试一试。

(12)请生读、生评、再读、齐读。

(13)连起来再读一读第一节诗歌。

过渡:面对敌人的*,叶挺是怎样回答的?(师引读:“我渴望自由……)第二个自由:(1)在这里文中第二次出现了自由,叶挺想不想得到自由?(想)从哪个词可以看得出来?(渴望)(2)是的。

自由,谁不向往?谁不渴望?但敌人要给的“自由”和叶挺想要的自由一样吗?(不一样)对,敌人给的是所谓的自由而叶挺想要的是什么样的自由?(真正的自由)(3)而且,这种所谓的自由还要怎样才能得到?(从狗洞子里爬出)(4)从狗洞子里爬出,叶挺愿意吗?(不)(5)所以他是怎样回答的?(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他的意思吗?(人的身躯不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分两组比较读这两句话。

让学生边读边体会哪个句子更好?好在哪里?再带着体会读,读出将军宁死不屈的决心。

(6)齐读第二小节。

(7)看来敌人用“自由”来*革命者,根本无法达到革命者投降的目的。

此时,你觉得敌人还有可能用哪些办法让革命者投降?(8)是啊,当敌人无计可施的时候,他们往往就会用死亡相威胁。

当年蒋介石派叶挺军校的同学去劝叶挺投降,叶挺不但没有同意,而且还把眼睛一瞪说:“要砍脑袋,就砍吧!头可断,血可流,志不可屈!”接着蒋介石又让叶挺的亲人去劝降都一无所获。

无奈之下,他只有亲自出马。

威胁叶挺说:“你服从我,你一定可以得到成功。

不然你就算完了。

”而叶挺却回答到:“我不能这样做,你枪毙我吧!”过渡:所以说,叶挺最终的选择是什么?(宁死不屈)那他就失去了自由,但他却得到了什么?(永生)板书:得到永生用文中的诗句是(我应该在热血和烈火中得到永生!)这句话在文中哪里?(第三节)第三节1、自由读第三小节,思考“永生”的意思。

2、“永生”什么意思?(指虽死犹生,浩气永存,精神不朽)3、是啊!有的人死了,他的一切就随着生命的逝去,而烟消云散。

而有的人死了,他的精神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因为他们义无返顾地将自己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鲜血都交付给了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

他们为了国家、人民不惧煎熬、不惧死亡。

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个希望、有个信念——“那一天”一定会到来。

他们盼望哪一天?4、“有一天”是哪一天?师:就是革命胜利的那一天,也就是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起烧掉的那一天。

5、谁能说一说让革命取得胜利的“地下的烈火”指什么?(革命的烈火,指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巨大的革命力量。

)6、这样的革命烈火要烧掉的是什么?(活棺材)仅仅是烧掉烧掉活棺材吗?(还有***的反动统治)7、就是为了*****的反动统治,为了革命胜利的那一天,叶挺不怕牺牲,英勇无畏地与敌人进行斗争。

同学们,除了叶挺你还知道哪些像叶挺这样誓死与****斗争的人吗?8、根据学生的回答融入下面一段话,激发学生的情感。

小萝卜头,中国历,也是世界历年龄最小的烈士。

当他一岁的时候便和爸爸、妈妈一起被捕入狱。

在狱中,他睡的是潮湿的牢房。

吃的是有毒的米饭。

以至于他长到八、九岁时却只有四、五岁孩子那么高,身体也长成了一个头大身细的畸形儿童。

就是遇害时,他也仅仅只有9岁。

江姐,亿万中国人民心中革命意志坚强的代表。

她的许多名言曾激烈了无数人的心。

当她受刑时就曾说:“严刑拷打算得了什么!竹签子毕竟是竹子做的,而我们*员的意志却是钢铁!”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为了革命而英勇献身。

他们的名字也永远地留在了这烈士名册里,永远留在人民心中。

9、同学们,让我们怀着对他们的无限崇敬之情一起来读一读二、三小节吧!10、让我们再次齐读整首诗歌。

四、总结1、《囚歌》这首诗,后来被关在歌乐山集中营的同志谱成《叶挺囚歌》广为传唱,鼓舞人们的斗志。

让我们带着学习的感受一起来欣赏这首歌曲!在歌声中缅怀那些革命先烈吧!2、同学们,为了千千万万人的自由,我国有无数的像叶挺将军这样的战士,他们忍受囚禁、甘洒热血。

用血肉、生命为代价换取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请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吧!让我们永远地记住他们、怀念他们!让他们在我们的心中获得永生!板书设计:失去得到囚歌——自由——永生篇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叶挺将军坚贞不屈的崇高革命气节。

3.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知道什么是一个革命者的尊严。

教学重、难点1.分析诗人在“爬出来”和“在烈火中得到永生”两者中的选择,体会诗歌中两个“自由”的不同含义。

2.了解诗的写作背景,读懂诗句的意思。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叙述:同学们,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幸福的时代,可是你们知道吗?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有多少革命先烈面对毒刑拷打,坚贞不屈。

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你能说出几个吗?(课件展示革命先烈图片,像放电影似的逐个从屏幕中走过,配乐)看见他们,你们有什么感受?2.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学习课文。

(师板书课题)(课前我引导学生收集反映革命烈士事迹的材料,了解诗的写作背景,缩短诗歌的年代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课上,借助课件,配乐播放学生熟悉的革命英雄形象,引导学生谈感受,同样是为了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本诗的距离,让学生进入生动的情景中。

)(二)释题,介绍作者1.从字形上看,“囚”是什么意思?“囚歌”呢?(从字形上看,人被四堵高墙紧紧围住,如笼中之鸟,失去自由。

“囚”的意思是把人关在监狱里。

“囚歌”在本文中指革命者在敌人监狱里写的诗歌。

)(中国的汉字充满着魅力,每一个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

通过让学生观察“囚”字的字形,推断出它的字意,让学生从字形上,解决诗歌题目的含义,与课题对话。

同时,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字的魅力。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知道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吗?用你们搜集到的资料和你了解的知识来给我们介绍一下。

(课前安排学生去查询相关资料,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能力。

在交流时,学生不仅互相传递信息,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还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了一些处理信息的方法。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2.指名接读课文,注意正音。

评价读得怎么样?3.齐读课文,注意刚才纠正的地方。

(本文是一首诗歌,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

因此在朗读上往往需要教师的指导。

朗读训练的第一步就是教师的范读。

在初读课文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把诗歌读通读顺,读出诗的节奏,为下一环节做到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像,在读中得到感情的升华做好铺垫,从整体感受诗歌内容。

)(四)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1.刚才我们理解了“囚”字的意思,就是把人关在监狱里,让人失去自由!那么请找一找这首诗中几处提到“自由”,勾画相关句子,想想每处“自由”指的是不是一回事?2.读文质疑:叶挺渴望自由,敌人也说要给他自由,为什么叶挺又不要了呢?这不是矛盾吗?在小组内读一读一二节诗,讨论刚才的问题。

(小组交流,体会两个“自由”的不同,全班汇报)相机理解“人”“狗”“一个声音”“爬出来吧,给你自由”的喻意。

体会如果从狗洞中爬出就失去了人的尊严。

(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抓住课文中的关键问题“诗中有两个自由,它们的含义有什么不同”为突破口,让学生去质疑探究,通过对比,体会两个自由的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