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先全世界的中国古代航海技术、造船术
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

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导论: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拥有悠久海上文化历史的国家,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包括造船技术、航海工具、海上贸易以及对航海技术的贡献。
一、造船技术古代中国人民的造船技术非常先进,为航海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方面,中国古代造船工艺独特,采用了传统的“斜插法”和“斜剪法”,使得船体更加稳固。
另一方面,中国人熟练运用木材和金属等材料,制作出各类优质船只。
在宋代,中国出现了旗舰级的“宝船”,其巨大的船身和精细的船舱布局,成为当时海上交通的主力。
二、航海工具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航海工具。
其中,最重要的航海工具之一是指南针。
中国人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发明了指南针,并将其应用于航海领域。
指南针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航海的精确度和安全性。
此外,中国古代还发明了测距仪、海图等工具,为航海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三、海上贸易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的重要动力之一就是海上贸易。
中国人通过航海活动,与世界各地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往来。
在唐宋时期,丝绸之路的繁荣使得中国与阿拉伯、印度等地建立起了密切的贸易关系。
同时,中国人还通过航海活动将中国的瓷器、铁器、纺织品等产品输往远洋。
这一系列的贸易活动,促进了航海技术的发展与完善。
四、对航海技术的贡献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人的造船技术和航海工具的发明,为欧洲其他国家在航海技术上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从13世纪开始,西方航海家开始向中国学习造船技术和使用指南针。
其次,中国古代人还进行了大规模的航海探索。
明代郑和的七次西洋航海,使得中国的航海技术达到了巅峰,并在当时的世界上占据主导地位。
结论: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在世界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人的造船技术和航海工具的发明,为整个世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技术积累。
通过海上贸易和航海探索,中国古代人民积极参与了世界航海史的进程,并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

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技术之一。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开始探索海洋,构建起在海上的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涉及到很多方面,从船体结构到海上定位技术,每个方面都有很多值得探讨的细节。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了解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背景、特点和贡献。
一、背景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起源于商周时期,当时海上航运主要依靠木筏、竹筏和其他简陋的船只。
春秋时期,随着对外贸易的增加,人们意识到需要更加先进的船只来满足需求。
于是,当时的国家开始大力发展船舶技术,并将其视为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秦汉时期,随着海运贸易的繁荣,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汉代的郑和曾经率领船队进行了七次远航,并成功到达了处于太平洋的东南亚、非洲和印度等地。
这些远航不仅开创了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新纪录,而且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和商业交流。
二、特点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最大特点是“木船技术”。
中国人在船舶建造、船体结构、船材选用等方面具有深厚的造船传统和技术积累。
在古代,中国人一直深信木材是最好的材料,因为木头轻巧、坚韧、有弹性,而且防腐、耐久。
由于中国地广物博,各地的木材种类繁多,中国古代船舶在选材时有很大的优势。
中国古代船舶有“船大如山、纸船浮水”的说法,就是因为木船技术在古代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除了木船技术之外,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还包括了海上定位技术、航行规划、海上杂学等多个方面。
在海上定位技术方面,中国古代的船舶通常会使用水星等某些星体作为导航标记。
而在航行规划方面,中国古代航海人常使用海图和星图来规划航向路线,提高航行精度。
此外,中国人还在船舶防风、抗击浪等方面进行了很多创新,例如船身加宽、布满漏斗状结构以实现自动排泄海水等等。
三、贡献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在世界航海史上具有很大的地位和贡献。
首先,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为中国古代的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例如,中国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的历史交流,中国与非洲、阿拉伯国家之间的文化交往等等。
中国古代的船舶与航海历史

中国古代的船舶与航海历史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航海历史的国家。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利用海洋资源进行航行和贸易活动。
中国古代船舶和航海技术的发展不仅对中国的海洋经济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对世界航海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船舶多样且独特。
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具有发展完整的木质船舶工艺和技术的国家之一。
在中国古代,有许多种类的船舶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的航行任务。
其中,大型帆船是最著名的一种。
在宋代,大型贸易帆船成为中国航海史上的杰作。
这些大型帆船被称为“海禁船”。
它们通常有数层甲板,船体扁平,从船首到船尾呈修长的直线形状。
这种船舶结构使得航行时更加稳固,并且可以容纳大量货物。
海禁船的航海能力非常强大,能够在恶劣的海况下稳定航行。
相比之下,当时的欧洲人还不具备这种大型贸易船舶的建造能力。
中国古代船舶的另一个重大发展是船舶的非常规设计。
举个例子,中国古代的龙骨船被广泛用于徐州湾地区的沿海贸易。
它的船身被设计成龙脊状,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结构。
龙骨船利用船身上凸起的龙骨,可以增加船舶的稳定性,并提高船只在海上的航行能力。
除了船舶的设计和构造,中国古代航海技术也非常发达。
古代中国人发明了许多关键的航海工具和技术,如指南针、海图和造船术等。
其中,指南针的发明被认为是世界航海历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中国古代指南针使用磁石指引船只的航向,在航海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航海活动不仅局限于近海贸易,还包括了远洋航行。
在明代,著名的探险家郑和率领的船队进行了七次远洋航行。
这些航行使得中国人首次到达了非洲和阿拉伯地区,并与当地的人民进行了交流。
郑和的航海活动表明,中国古代人民在航海技术、船舶建造和海上贸易方面达到了令人震惊的水平。
然而,中国古代航海历史的辉煌并没有在后来得到持续的发展。
在明代之后,中国的航海活动逐渐衰落,导致了中国在航海技术上的相对落后。
这主要由政治和经济因素所致。
清朝时期,中国实施了“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活动。
中国古代的航海和造船技术

中国古代的航海和造船技术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国,其航海和造船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从古代到现代,这些技术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中国古代的航海和造船技术以及其对于世界航海业的贡献。
一、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在世界上具有很高的声誉。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开始使用船只进行贸易和军事活动。
在此基础上,中国的造船技术不断发展壮大,直到汉朝和唐朝时期成为全球最先进的造船技术之一。
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主要包括船体结构、船舶材料和航行设备等方面。
在船体结构上,中国古代的造船工艺独具匠心,其船体外形采用“凹型”和“凸型”二种方式,结构坚固、用料充足、航稳耐波。
而在船舶材料上,中国古代的造船工匠使用了大量的红松、宏木、桃花心木、金丝楠木等名贵木材,都是原产于中国的优质材料。
在航行设备上,中国古代的造船匠人早已掌握了许多关于导航、测量等方面的知识,例如船头仪、挂角、借光、引水等。
二、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在世界航海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自古以来,中国海上贸易就非常繁盛,中国人懂得如何利用海洋资源,掌握了一些航海技巧和知识,从而开创了广泛而繁荣的贸易往来。
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主要包括航行方法、天文测量、海图、航海器具等。
在航行方法上,中国先进地使用了刻度、指南针等工具用以辨别航向和现场方位。
在天文测量方面,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不仅掌握了观测星象的方法,并根据测量数据制作了各种天文表,以确保航行的精准度。
在海图方面,中国的渔民和船民们长期积累的知识被用来制作各种“航海图”,这些图上绘制了中国沿海地域的海岸线、河流通航范围、港口、障碍物、海流方向和洋流方向等信息。
在航海器具上,中国古代建造了许多与航海相关的设备,例如等高器、预测仪、方位仪、船尾钟。
这些船舶器具与设备的使用,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造船和航海技术的高超水平。
三、中国古代航海技术对世界航海发展的影响中国古代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在世界航海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古代中国航海技术与海洋探险

古代中国航海技术与海洋探险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航海技术和海洋探险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从远古时代起,中国人就开始勇敢地驾驶船只探索海洋,开辟新的航道,加强海上贸易,也为后世航海技术做出了巨大贡献。
首先,古代中国的航海技术是非常精湛的。
早在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已开始使用简单的木筏来进行河流和海洋的航行。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有了大幅的进步,开始制造大型船只如“楫船”和“犁船”,使得航行距离更远、载重量更大。
到了汉代,出现了更加先进的船舶技术,如“栈道”和“盖工”,使得航海更加安全和方便。
到了唐代,航海技术达到了巅峰,开始使用舷窗和舵,使得航行更加稳定和灵活。
此外,中国人还发明了罗盘,大大提高了导航精度,成为航海探险的重大突破。
其次,古代中国的海洋探险开创了新的篇章。
从古代文字和文物中可以得知,中国人曾经进行了大规模的海洋探索。
早在公元2世纪,东汉末年张骞就率领船队出使西域,开启了“丝绸之路”的通道。
而在宋代,郑和的七次航海成就了中国海洋探险的巅峰。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之大、船只之先进、水手之多、航行之远,都堪称世界之最。
他的航行范围从马六甲一直延伸到非洲东海岸,使得中国成为当时远洋航海的领头羊。
这些探险不仅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也增加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推动了世界的发展。
此外,中国古代航海技术和探险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航海技术不仅在东亚地区得到广泛应用,还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中亚、南亚以及其他地区。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中国的航海技术对日本和印尼的影响。
日本的渔船就是根据中国传统的造船技术改进而来,而印尼的木造船则是受到中国船只的启发制造出来的。
这些影响远远超出了亚洲地区,在欧洲航海史中,中国的航海技术和罗盘更是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虽然古代中国的航海技术与海洋探险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渐渐衰落,但其留下的印记却是深远而珍贵的。
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和海洋探险为后世的航海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为世界的海洋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古代中国的航海技术

古代中国的航海技术是指中国在古代时期,探索和发展海洋航行技术的历程。
中国历史上的航海活动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商、周、秦汉等时期。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航海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完善,逐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之一。
一、概述主要是以军事、商业和文化交流为主。
早期的船只形制一般是木质的桨帆船,主要用于近海的渔业和贸易活动。
而到了唐、宋时期,中国的海上贸易和文化交流逐渐发展起来。
陆上丝绸之路的交通受限于地形和政治情况,海上贸易成为一种更为快捷和便利的交通方式。
为了应对海上贸易的需要,中国开始研究和开发更加适合远洋航行的船只和航海技术。
唐代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唐代有一种名为“海舶”的近似于横梁式的大型远洋船,采用多层甲板和小船舱的设计,提高了承载能力和耐波性。
这种船的长约22米,宽达9米,能搭载300多名水手和货物。
唐代的总统府衙目录也详细记载了当时海上八方贸易的船只类型和装备情况,如“香山船”、“三木龙山船”、“赤伏船”等等。
宋代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宋代的“大船”是一种木质帆板船,船身曲线优美,船头和船尾都是高耸的龙首,富有艺术感。
这种船只的主要航行路线是从福建或广东出发,再经过印度或马来西亚到达阿拉伯和非洲的东部海岸进行贸易活动。
宋代也开始使用罗盘进行航海定位,大大提高了航海的精准度。
二、主要成就1. 造船技术:唐、宋时期的中国造船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
如唐代的“海舶”和李清照所绮想的《钱塘湾铁索桥》中所提到的“海门开金锁,长波发银涛”的“钱塘船”的形象,都是唐代海上贸易船只的代表。
到了宋代,中国的“大船”更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船只之一。
2. 航海技术:唐代中国已经开始使用测量水深的铅锤和测定经度的东西方星图,宋代也开始使用罗盘进行航海定位,大大提高了航海的精准度。
同时,中国早期的气象学研究也对航海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梦溪笔谈》中对风向和天气的研究成果对宋代的航海活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古代的古代航海技术

中国古代的古代航海技术中国古代的古代航海技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
自那时起,中国人就开始利用船只进行远洋航行,探索未知的海域,并建立起广泛的贸易网络。
一、船舶技术中国古代船舶技术的发展是古代航海技术的基石。
中国古代船舶分为多种类型,如木筏、竹筏、木船、帆船等,每种类型的船舶都在不同的海域和用途中发挥作用。
1. 木筏和竹筏在早期的航海中,木筏和竹筏被广泛使用。
木筏是用多根木头绑在一起而成,可以用来横渡江河或近海航行。
竹筏则是用大量竹子组成的简易船舶,适合在平静的河流上使用。
2. 木船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发展出了更为复杂和耐用的木船。
这些船舶采用了船底加厚和加强结构设计,以应对更为恶劣的海况。
木船的维护保养也变得更加科学,涂抹油漆和石灰可以增加木船的防水性能。
3. 帆船帆船的出现使得中国的航海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帆船可以利用风力进行航行,使航行速度大大提高。
古代中国人发明了斜帆、平帆和横帆等不同类型的帆具,以适应不同的风速和方向。
二、航海导航技术除船舶技术外,中国古代还涌现了许多高度发达的航海导航技术。
这些技术为古代中国人进行远洋航行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帮助。
1. 视航技术古代中国人通过观测天象来进行导航。
他们观测太阳的高度、星星的位置、云的形状等来判断方向和位置。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指南针,中国人发明了磁力指南针,利用地球的磁场来确定方向。
2. 水文学知识中国古代航海者通过观测海水的颜色、气味、呈色剂的散布等来判断附近海域的情况。
例如,盐度测量可以帮助他们确定是否接近陆地附近的河流或海湾。
3. 地理学知识中国古代航海者具备丰富的地理学知识,他们绘制了详细而准确的地图并探索了众多的岛屿和海域。
这些地图成为古代航海的重要工具,帮助航海者找到正确的航向和目的地。
三、航海贸易与文化交流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不仅仅用于探索和发现,还推动了贸易和文化交流的蓬勃发展。
1. 丝绸之路中国的古代航海技术为丝绸之路的建立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追溯中国的古代科技揭开古人智慧的奥秘

追溯中国的古代科技揭开古人智慧的奥秘追溯中国的古代科技揭开古人智慧的奥秘中国历史悠久,拥有众多卓越的古代科技成就,这些灿烂的成就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创新能力。
深入研究和追溯中国的古代科技,不仅可以揭开古人智慧的奥秘,还能为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
本文将通过对古代科技的几个典型例子进行探索,来展示中国古代科技的卓越成就和智慧之光。
一、造纸术:承载智慧的世界之纸中国的造纸术被誉为古代科技中的瑰宝,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西汉时期,蔡伦发明了纸张制作的关键技术,通过将纤维素质地的植物纤维打浆并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工序制作而成。
纸张的发明,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写作和传播方式,成为了一种承载智慧的工具。
古人的智慧和创新能力在这一科技成果中得以充分体现。
二、指南针:指引航海者的智慧罗盘指南针是中国古代科技的又一杰作,它为航海和探险提供了重要的导航工具。
早在中国古代,人们就发现了磁铁有吸引力,并用此制作了指南针。
通过悬置磁铁可以辨别方向,为航海者指引航向,使他们远离迷失方向的困扰。
指南针的发明,不仅提升了航海水平,拓展了古代海洋航行的领域,也显示了古人智慧的无限风采。
三、火药:古代科技中的爆炸之力火药是一项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重要科技发明。
古代中国发明了火药,通过将硫磺、木炭、硝石等材料的混合物制作而成。
火药的发明,不仅在军事上起到了重要作用,还为古代的工程建设和火器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火药的伟大发明,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活字印刷术:古代文字的复制与传承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科技的伟大发明之一,它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文字的传播和文化的繁荣。
活字印刷术由南宋时期的毕昇所发明,通过将文字雕刻于印版上,可以反复印刷同一文字,大幅度提高了印刷效率。
这一技术的出现,使中国古代的文化和知识得以快速传播,在推动文化繁荣的同时也展示了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五、造船术:打开海洋世界的古代科技古代中国人还在造船术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领先全世界的中国古代航海技术、造船术我国幅员辽阔,海岸线很长,不只是一个大陆国家,而且也是一个海洋国家,自古以来航海事业就很发达。
天文航海技术天文航海技术主要是指在海上观测天体来决定船舶位置的各种方法。
我国古代出航海上,很早就知道观看天体来辨明方向。
西汉时代《淮南子》就说过,如在大海中乘船而不知东方或西方,那观看北极星便明白了。
(《齐俗训》:“夫乘舟而惑者,不知东西,见斗极则悟矣。
”)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外篇·嘉遯》上也说,如在云梦(古地名)中迷失了方向,必须靠指南车来引路;在大海中迷失了方向,必须观看北极星来辨明航向。
(“夫群迷乎云梦者,必须指南以知道;并乎沧海者,必仰辰极以得反。
”)东晋法显从印度搭船回国的时候说,当时在海上见“大海弥漫,无边无际,不知东西,只有观看太阳、月亮和星辰而进。
”一直到北宋以前,航海中还是“夜间看星星,白天看太阳”。
只是到北宋才加了一条“在阴天看指南针”。
大约到了元明时期,我国天文航海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已能观测星的高度来定地理纬度。
这是我国古代航海天文学的先驱。
这种方法当时叫“牵星术”。
牵星术的工具叫牵星板。
牵星板用优质的乌木制成。
一共十二块正方形木板,最大的一块每边长约二十四厘米,以下每块递减二厘米,最小的一块每边长约二厘米。
另有用象牙制成一小方块,四角缺刻,缺刻四边的长度分别是上面所举最小一块边长的四分之一、二分之一、四分之三和八分之一。
比如用牵星板观测北极星,左手拿木板一端的中心,手臂伸直,眼看天空,木板的上边缘是北极星,下边缘是水平线,这样就可以测出所在地的北极星距水平的高度。
高度高低不同可以用十二块木板和象牙块四缺刻替换调整使用。
求得北极星高度后,就可以计算出所在地的地理纬度。
元代意大利的马可波罗由陆路来我国,在我国耽了二十多年后由海路回去。
海路航线是经我国南海进入印度洋折而往西。
马可波罗当时是搭乘我国航海家驾驶的我国船舶回去的。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了当时我国海船和航海的情况。
据游记记载,海船由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后,便有北极星高度的记录,可见那时我国航海家已经掌握了牵星术。
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往返牵星为记”。
可知当时航行在印度洋中的我国航海家已经十分熟悉牵星术了。
明代牵星,一般都是牵北极星,但在低纬度(北纬六度)下北极星看不见时,改牵华盖星(北极星是小熊座a星,华盖星是小熊座β、γ双星)。
明代在航海中还定出了方位星进行观测,以方位星的方位角和地平高度来决定船舶夜间航行的位置。
当时叫观星法,观星法也属牵星术范围之内。
明代牵星术的航海记录,例如从古里(今印度西海岸的科泽科德)到祖法儿(今阿拉伯半岛东海岸阿曼的佐法尔)航路,在古里开船,看北极星的高度是六度二十四分(折合今度,下同)。
船向西北,船行九百公里到莽角奴儿(今印度西海岸的门格洛尔),看北极星的高度是八度。
后船向西北偏西,航行一千五百公里,在大海中,看北极星的高度是十度。
又船向正西稍偏北,航行二千一百公里,到祖法儿,看北极星的高度是十二度四十八分。
把北极星高度用当时的算法拆算地理纬度,和现在各地的地理纬度基本相合。
又从航路来看,航向和航程也和现在的肮路大致相同。
由此可见,明代天文航海技术已经相当先进。
关于求天象出没时间,明代航海家也有些规定。
流传下来的明末抄本航路专书中有太阳月亮的出没时间表,还有“定太阳出没歌”和“定太阴出役歌”。
“定太阳出没歌”文是:“正九出乙没庚方;二八出兔没鸡场;三七出甲从辛没;四六生寅没犬藏;五月出艮归乾上;仲冬出巽没坤方;惟有十月十二月,出辰入申仔细详。
”这是把十二个月的太阳出没时辰用一首歌诀来概括。
正月、九月太阳出在乙时没在庚时,乙时在卯时和辰时之间,庚时在申时和西时之间。
又兔指卯时,鸡指酉时。
甲时在寅时和卯时之间,辛时在酉时和戌时之间。
犬指戌时。
艮时在丑时和寅时之间,乾时在戌时和亥时之间。
巽时在辰时和已时之间,坤时在未时和申时之间。
五月是夏至所在的月份,所以太阳出的时间要早,没的时间要晚。
仲冬是十一月,是冬至所在的月份,所以太阳出的时间要晚,没的财间要早。
这样计时和天象实际相比是有些误差的,但大致还适用。
据明代一些航海书籍记载,远洋海船上各色人员俱备,其中阴阳官、阴阳生专管观测天象。
明末流传的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记载,“观星斗阴阳宫十员”。
又说:”每一号船上面有三层天盘,每一层天盘里面摆着二十四名官军,日上看风看云,夜来观星观斗。
”虽然这是一部小说,但多少也反映了明代航海中一些实际情况。
地文航海技术我国古代地文航海技术的成就,包括航行仪器如航海罗盘、计程仪、测深仪的发明和创造,以及针路和海图的运用等。
航海罗盘是我国发明的。
我国发明指南针后,很快使用到航海上。
北宋时的指南浮针,也就是后来的水罗盘。
宋代朱或叙述宋哲宗元符二年到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099年到1102年)间的海船上已经使用指南针。
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徐兢到朝鲜去回国后所著《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描写这次航海过程说:晚上在海洋中不可停留,注意看星斗而前进,如果天黑可用指南浮针,来决定南北方向。
这是目前世界上用指南针航海的两条最早记录,比公元1180年英国的奈开姆记载要早七八十年。
航海罗盘上定二十四向,二十四向我国汉代早有记载。
北宋沈括的地理图上也用到这二十四向。
把罗盘三百六十度分做二十四等分,相隔十五度为一向,也叫正针。
但在使用时还有缝针,缝针是两正针夹缝间的一向,因此航海罗盘就有四十八向。
大约南宋时已有这四十八向的发明了。
四十八向每向间隔是七度三十分,这要比西方的三十二向罗盘在定向时精确得多。
所以三十二向的罗盘知识在明末虽从西方传进来,但是我国航海家一直用我国固有的航海罗盘。
古时船上放罗盘的场所叫针房,针房一般人员不能随便进去。
掌管罗盘的人叫火长。
明代《西洋番国志》中说:要选取驾驶人员中有下海经验的人做火长,用作船师,方可把针经图式叫他掌握管理。
“事大责重,岂容怠忽。
”可见航海罗盘是海船上的一个重要设备。
计程仪又叫测程仪。
三国时期吴国海船航行到南海一带去,有人写过《南州异物志》一书,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在船头上把一木片投入海中,然后从船首向船尾快跑,看木片是否同时到达,来测算航速航程。
这是计程仪的雏型。
一直到明代还是用这个方法,不过规定更具体些,就是以一天一夜分为十更,用点燃香的枝数来计算时间,把木片投入海中,人从船首到船尾,如果人和木片同时到,计算的更数才标准,如人先到叫不上更,木片先到叫过更。
一更是三十公里航程。
这样便可算出航速和航程。
我国古代这种计程的方法,和近代航海中扇形计程仪构造很相近似。
扇形计程仪也是用一块木板(扇形),不过用和全船等长的游线系住投入海中,然后用沙时计计算时间。
沙时计一倒转是十四秒。
在游线上有记号,从游线长度算出航速和航程。
我国古代用香枝(也叫香漏),西方近代用沙时计(也叫沙漏),两者实在是异曲同工。
我国至迟在唐代末年已有测深的设备。
一种是“下钩”测深,一种是“以绳结铁”测深。
深度达到六十多尺,这还是浅水测深。
再稍晚一些,有记载说用纲下水测深,“纲长五十余丈,才及水底。
”纲是大绳,五十多丈,在已是深水测深了。
南宋末年吴自牧的《梦粱录》上说:如果航海到外国做买卖,从泉州便可出洋。
经过七洲洋,“船上测水深约有七十余丈”。
当时测水这样深,可见我国宋代已经有比较熟练的深水测深技术了。
宋代已经有针路的设计。
航海中主要是用指南针引路,所以叫做“针路”。
记载铁路有专书,这是航海中月积月累而成。
这些专书后来有叫“针经”,有叫“针谱”,也有叫“针策”的。
凡是针路一般都必写明:某地开船,航向,航程,船到某地。
航向的名称有下列各种:单向的,叫单针(也有叫丹针的),或叫正针。
双向的,以相邻两向并称,就是上文提到的缝针。
两个航向合称时,有四种情况:第一,先单向后双向;第二,先双向后单向;第三,两个都是单向;第四,两个都是双向。
还有超过两个航向合称的。
航程都用更计算。
船到某地,就用四种不同称号:第一,平,并靠的意思;第二,取,经过的意思;第三,见,望见的意思;第四,收,到达的意思。
船舶在晚间航行时,要把牵星记录写入针路里。
又在航行过程中还要不断测量水深,也要写入针路。
现在把明代《筹海图编》记载由太仓到日本的针路举例摘录如下:“太仓港口开船,用单乙针,一更,船平吴淞江。
用单乙针及乙卯针,一更,平宝山,到南汇嘴。
用乙辰针出港口,打水①六七丈,沙泥地是正路,三更,见茶山。
自此用坤申及丁未针,行三更,船直至大小七山,滩山在东北边。
滩山下水深七八托②,用单丁针及丁午针,三更,船至霍山。
……”这段文字不算难懂。
现在已经发现好几种针路抄本,包括东洋和西洋的,我们要进一步研究。
十六世纪初葡萄牙人航行于东南亚时,袭用了我国航海家所用的针路。
至于海图,北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上己有海道图,这是我国航海海图最早的记载,可惜原图已失传。
我国现存最早的海道图是明初《海道经》里附刻的“海道指南图”。
明茅元仪辑《武备志》二百四十卷,卷末附有“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这就是著名的“郑和航海图”。
图上的航程地理,和明代祝允明(1460—1526)《前闻记》所记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郑和末一次下“西洋”相合,推测这图大概是十五世纪中叶的作品。
“郑和航海图”已蜚声中外,研究十五世纪中外交通史和航海技术史,都把这幅海图作为重要的依据。
明末有些古籍记有“各处州府山形水势深浅泥沙礁石之图”,“灵山往爪哇山形水势法图”,“新村爪哇至瞒刺加山形水势之图”,“彭坑山形水势之图”等,这些图都只保留了文字记载,原图都失传了。
从这些海图的文字说明看,当时海图上都注明海上危险物(比如“有草屿”、“有芦荻”等),浅滩(比如“湾内浅可防”、“有泥浅”等),暗礁(比如“有沉礁在港口不可近”、“有沉礁打浪”等),沙州(比如“有沙礁”)以及岩石(比如“有老古石”、“有古老石岸”等)。
这些和近代海图上的要求大致符合。
清代前期保存下来的海图,有西南洋各番针路方向图一幅,彩绘纸本,时代大约在康熙五十年到五十四年(公元1711年到1715年)间,有东洋南洋海道图一幅,也是彩绘纸本,时代大约在康熙五十一年到六十一年(公元1712年到1722年)间。
这两幅海图现在都保存在北京故宫。
船型中国是世界上造船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
在历史上,中国木船船型十分丰富多彩。
到本世纪五十年代估计有千种左右,仅海洋渔船,船型就有二三百种之多。
我国古代航海木帆船中的沙船、鸟船、福船、广船,是最有名的船舶类型,尤以沙船和福船驰名于中外。
沙船在唐代出现于江苏崇明。
它的前身,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
沙船在宋代称“防沙平底船”,在元代称“平底船”,明代才通称“沙船”。
沙船载重量,一般记载说是四千石到六千石(约合五百吨到八百吨),一说是二千石到三千石(约合二百五十吨到四百吨),元代海运大船八九千石(一千二百吨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