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七上文言文知识归纳

七上文言文知识归纳以下是七年级上册的一些文言文知识归纳:1. 《世说新语》二则《咏雪》:(1)内集:家庭聚会。
(2)讲论文义:谈论诗文。
(3)俄而:不久。
(4)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5)未若:不如,不及。
(6)因:由于。
(7)骤:急,紧。
(8)欣然:高兴的样子。
(9)何所似:像什么。
何,什么;似,像。
(10)胡儿:文言文中代指小孩。
(11)左将军:这里指左将军王凝之,是谢安的弟弟谢万的下属。
《陈太丘与友期》:(1)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行,出行。
(2)日中:中午。
(3)过中:过了中午。
(4)不惠:不会变通。
惠,同“慧”,聪明;不惠,指做事做人不聪明。
(5)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舍,放弃;去,离开。
(6)乃至:(友人)才到。
乃,才;至,到。
(7)元方:陈太丘的长子陈元方,当时七岁。
(8)尊君在不:你的父亲在吗?尊君,代词,这里指陈太丘;不,通假字,通“否”。
(9)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委,丢下、舍弃;去,离开。
(10)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1)君:对对方的尊称,你可以称这位君主的儿子为卿。
2. 《论语》十二章①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高兴;不亦……乎,这是古代常用句式,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也……吗”,通常以“不亦”开头,“乎”结尾,中间用正反相对的两种句式。
相当于“不是很好吗”。
②朋:同门师兄弟。
③就有道而正焉:就,靠近、看齐;有道,指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正,匡正、端正;焉,于之,向他学习;④人不知而不愠: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愠,恼怒、怨恨;⑤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忠,尽心竭力;⑥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信,真诚、诚实;⑦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传,传授;⑧学而时习之:学过的内容按时去复习它;⑨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⑩温故而知新:复习旧知识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温故知新,通过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新,这里指新的理解和体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七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世说新语》两则一、文学常识:《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1. 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2. 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
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
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
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 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
(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4. 文言实词:《咏雪》1.内集:家庭聚会2. 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3.俄而:不久,一会儿4.聚:急速5.欣然:高兴地样子6.差:大致、差不多7.拟:相比8.未若:不如比作9. 因:凭借 10.起:飘起 11.即:就是《陈太丘与友期》1.期:约定2.期行:相约同行3. 戏:玩耍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5.乃:才6.时:当时7. 惭:感到惭愧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等待 11. 非:不,不是12. 相委:委,丢下、舍弃 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14. 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 15.日中:正午时分16. 引:拉 17. 顾:回头看三、翻译课文。
《咏雪》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知识是一切力量的源泉,是文人骚客抒发豪情壮志的资本;是国家兴旺发达,科学发展的力量源泉;是人们独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基石。
因为知识就是力量。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1《世说新语》两则一、文学常识:《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1.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2.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
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
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
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
(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咏雪》1.内集:家庭聚会2. 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3.俄而:不久,一会儿4.聚:急速5.欣然:高兴地样子6.差:大致、差不多7.拟:相比8.未若:不如比作9. 因:凭借10.起:飘起11.即:就是《陈太丘与友期》1.期:约定2.期行:相约同行3. 戏:玩耍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5.乃:才6.时:当时7. 惭:感到惭愧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等待11. 非:不,不是12. 相委:委,丢下、舍弃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14. 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15.日中:正午时分16. 引:拉17. 顾:回头看三、翻译课文。
《咏雪》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七年级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七年级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作为一名中学生,掌握好文言文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就给大家讲讲七年级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一、常见句式
1. 主谓宾结构:句子由主语、谓语和宾语三部分构成,如“吾爱汝”、“汝为谁”。
2. 状语从句:在句中充当状语的从句,如“夫妻者,同牢而已足”、“日中则移”等。
3. 状语补语:在句中充当状语的补语,如“夭桃菊之颜”、“呴颜而卒”的“卒”。
4. 宾语补语:在句中充当宾语的补语,如“赏尔”、“神明任尔以之”等。
二、字音字形
1. 普通话的读音和文言文读音的区别,如“汝”读作“rǔ”,而不是“nǐ”。
2. 文言文的字形和简化字的区别,如“愿”在文言文中是“願”。
三、常见词语
1. 古代礼仪、政治制度等方面的词语,如“候门”、“八股”、“庶吉士”等。
2. 具有文学性质的词语,如“掩泪”、“深情款款”、“如此娇嫩”等。
四、句子篇章
1. 阅读全文时要理解文本整体意义。
2. 把握主旨和结论。
3. 理解词汇和句子中的含义。
以上就是七年级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学好文言文需要大量的阅读和练习,希望大家能够坚持下去,掌握好这一门语言文化。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归纳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归纳-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文言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陈太丘与友期行》(1)尊君在不(“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2)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4)止有剩骨;止露尻尾;止增笑耳(“止”通“只”,只、仅)二、古今异义三、一词多义顾: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看到)知: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动词,知道)其: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指他);仁在其中矣(这、那;指的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恐前后受其敌(代词,它,这里指狼);止:一狼得骨止(停止);止增笑耳(同“只”,只、仅)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盖以诱敌(敌人)意:意暇甚(神情、态度);意将隧入以攻以后也(打算)前:恐前后受其敌(前面);狼不敢前(上前)之:学而时习之.(代词,学到的东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的);又数刀毙之(代词,它,指狼);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复投之(代词,它,指狼)以:投以骨(“以骨投之”,把);以刀劈狼首(用)四、词类活用(1)友人惭(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惭愧)(2)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3)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4)传不习乎(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5)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理解与感悟),(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用作动词,喜欢,爱好)(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趣)(7)饭疏食饮水(名词用作动词,吃饭)(8)恐前后受其敌(名词用为动词,攻击,胁迫)(9)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犬一样)(10)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打洞)(1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从柴草堆中打洞)(12)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五、文言句式(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初一上册文言文知识点

初一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对于初一的同学们来说,上册的文言文学习是一个重要的起点。
掌握好这些知识点,能够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初一上册文言文的重要知识点。
一、文言文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之一。
初一上册常见的实词有:1、“之”:①作代词,可代人、代事、代物。
例如“友人惭,下车引之”中的“之”代指元方。
②作助词,“的”,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③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2、“其”:①作代词,指代人、物、事。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其”代指“他们的”。
②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如“其真无马邪?”3、“而”:①表顺承,“然后、就”,如“温故而知新”。
②表转折,“却、但是”,如“人不知而不愠”。
③表修饰,“着、地”,如“康肃笑而遣之”。
4、“以”:①作介词,“用、拿、把”,如“以刀劈狼首”。
②作连词,“因为、由于”,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于”:①表示在,如“于舅家见之”。
②表示到,如“至于夏水襄陵”。
二、文言文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不充当主要成分,但对理解文意起着重要作用。
1、“乃”:①于是,就,如“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②才,如“去后乃至”。
2、“者”:①……的人,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②……的原因,如“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乎”:①表示疑问语气,“吗、呢”,如“为人谋而不忠乎?”②表示感叹语气,“啊、呀”,如“不亦乐乎!”4、“也”:①表判断,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表陈述或解释,如“夫战,勇气也”。
三、文言文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的一种用字习惯,需要我们特别注意。
1、“尊君在不”中的“不”,通“否”,表示疑问。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中的“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四、文言文古今异义古今词义的差异也是理解文言文的一个关键点。
1、“儿女”,古义指子侄辈,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去”,古义指离开,今义指前往。
3、“汤”,古义指热水,今义指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七上文言文知识点

七上文言文知识点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2. 作品简介。
二、重点字词。
1. 通假字。
- 尊君在不(“不”通“否”,读fǒu)2. 古今异义。
- 与儿女讲论文义。
- 古义:子侄辈,泛指家中年轻一代;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 太丘舍去。
- 古义:离开;今义:前往,到……去。
- 相委而去。
- 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托。
- 下车引之。
- 古义:拉;今义:引导。
- 元方入门不顾。
- 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3. 一词多义。
- 日。
-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日子)- 期日中(太阳)- 是。
- 是日更定矣(这)- 问今是何世(判断动词,是)- 时。
- 元方时年七岁(当时)- 故时有物外之趣(常常)- 信。
-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信用)-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之。
-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人名中的字)- 下车引之(代词,指元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其不善者而改之(代词,指缺点)- 日月之行(结构助词,的)4. 重点实词。
- 内集:家庭聚会。
- 俄而:不久,一会儿。
- 骤:急速。
- 欣然:高兴的样子。
-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 未若:不如,比不上。
- 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三、句子翻译。
1.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 翻译: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2. 白雪纷纷何所似?- 翻译: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3. 撒盐空中差可拟。
- 翻译: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4. 未若柳絮因风起。
- 翻译: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飞舞。
5.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 翻译: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6.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 翻译: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就丢下(他)而离开,(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7. 君与家君期日中。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一)《论语》十二章【原文】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1、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3、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4、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文言文知识点汇总第一讲:文言文考点:1、文学常识;2、内容理解;3、实词词义(重点实词义、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4、虚词用法;5、名句默写;6、句子断句;7、翻译句子第二讲:重点虚词用法1、之①助词“的”;②代词(他、它、他的……);③动词“去”、“到”;④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宾语前置的标志(如:何陋之有);⑥凑足音节,无实义,不译;⑦定语后置的标志(如:马之千里者)2、而①表修饰;②表顺接;③表转接;④表并列;⑤表假设(如:富而可求也)3、以①用、用来;②来;③凭、靠;④因为;⑤把;⑥按照;⑦相当于“而”(如:卷石底以出)第三讲:重点课文复习第六单元21、《论语》六则1、通假字①不亦说乎(说—悦高兴)②学而不思则罔(罔—惘迷惑不解)③尊君在不(不—否表疑问)④宁可以急相弃邪(邪—耶吗)⑤著我旧时裳(著—着穿)⑥火伴皆惊忙(火—伙伙伴)⑦对镜帖花黄(帖—贴)2、词类活用①不耻下问(耻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②门外戏(门外名词作状语:在门外)③父异之(异形容词作动词:感到惊异)④父利其然也(利意动用法:认为……有利)⑤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作动词:把……当宾客看待)3、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学习态度,举例说明一、二、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方法,四、五、六主要涉及学习态度。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即学习要复习。
“温故而知新”即在温习已学过的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新的体会。
“学而不思则罔”即学习与思考要结合。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即要谦虚好问“学而不厌”即学习要不知满足,不断进取,“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即随时随地地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
4、归纳成语,格言。
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2、《世说新语》二则第一则、《期行》一、古今异义词1、太丘舍去(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往)2、相委而去(委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屈、委托)3、元方入门不顾(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二、一词多义期:1、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引:1、下车引之(拉)2、属引凄异(延长)信: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信用)2、谓为信然(确实)3、与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三、文章主旨文章记述陈元方与来客的对话。
表现了陈元方的聪慧,懂得为人之道,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失去友谊。
第二则、《乘船》一、重点词义1、所以①本所以疑(......的原因)2、舍①王欲舍所携人(扔掉,抛弃)二、古今异义1、宁可以急相弃邪(可以:古义:能够,因为;今义:表示同意)三、文章主旨《乘船》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任,答应别人的请求就要负责到底,不能失信于人。
言必信,行必果。
23、《伤仲永》一、一词多义㈠、“之”1. 忽啼求之——代词,书写工具。
2. 借旁近与之——人称代词,他,仲永。
3. 传一乡秀才观之——代词,仲永写的诗。
4. 邑人奇之——代词,他,仲永。
5. 或以钱币乞之——代词,仲永的诗。
6. 余闻之也久——代词,仲永的事。
7. 于舅家见之——代词,他,仲永。
8. 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
㈡“于”1、环谒于邑人——到,介词2、于舅家见之——介词,在。
㈢、自1、并自为其名:自己2、还自扬州:从。
㈣、闻1、余闻之久也——动词,听说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㈤、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二、词类活用㈠、意动用法1、父异焉(异——对…感到诧异)2、邑人奇之(奇——对…感到惊奇。
)3、稍稍宾客其父(宾客——以宾客之礼对待。
)4、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可图。
)5、伤仲永(伤——对…感到哀伤,对…哀怜)㈡、名词作状语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三、古今异义: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是: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自从”,今为判断词。
)2. 或以钱币乞之(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人,今义为或许。
)3.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理:古义是文采和道理,今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4.泯然众人矣(众人:古义:平常人、普通人,今义:许多人,大家)5.稍稍宾客其父(稍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四、通假字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五、文章主旨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
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大好的时机,努力学习,才能成才。
24、《木兰诗》一、通假字: ①.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粘贴。
二、古今异义:①卷卷有爷名(爷:古义指父亲,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双兔傍地走(走:古义为跑,今义行走。
)③木兰当户织(户:古义为门,今义人家、门第。
)④出郭相扶将(郭:古义为外城,今仅用作姓氏。
)三、一词多义:1、市:a. 东市买骏马(集市)b. 愿为市鞍马(买)名词作动词。
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2、愿:A、愿为市鞍马(愿意) b、愿驰千里足(希望)四、词语活用:①问女何所思。
“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
②策勋十二转。
“策”名词作动词,登记。
③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骑”动词作名词,战马。
五、成语:扑朔迷离原指难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认不清是男是女。
现指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六、文章主旨本诗通过对木兰替父从军,沙场征战和荣归故里的叙述,塑造了木兰这一爱家、爱国、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女性勇敢、刚毅、淳朴、善良的优秀品质。
第七单元26、《卖油翁》1、一词多义⑴之①以我酌油知之(代词这个道理)②康肃笑而遣之(代词指卖油翁)③睨之(代词指他射箭)⑵以①公亦以此自矜(因、凭)②以我酌油知之(凭)③以钱覆其口(用)④不以疾也(如此,这么)⑶而①久而不去(表修饰)②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表转折)③康肃笑而遣之(表修饰)④卖油翁释担而立(表顺接)⑷射①汝亦知射乎(射箭)②吾射不亦精乎(射技)2、重点句子及翻译①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你也会射箭吗?我射箭的本领不也很精湛吗?)②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用铜钱盖在它的口上,慢慢地用杓子把油倒进葫芦,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不沾湿铜钱。
)3、文章主旨通过记叙卖油翁与陈尧咨的对话和卖油翁酌油的事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同时也劝告那些“手熟”的人,其实“手熟”还不是技艺的最高境界,没有骄傲自满的必要。
27、《三峡》1、一词多义⑴自①自三峡七百里中(在)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⑵或①或王命急宣(有时)②或以钱币乞之(有人)⑶绝①绝巚多生怪柏(极、最)②哀转久绝(消失、停止)③沿溯阻绝(断绝)⑷清①回清倒影(清波)②清荣峻茂(水清)⑸疾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快)②寡人无疾(病)2、古今异义词:1.或王命急宣(或古义:有时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2.至于夏水襄陵(至于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连词】承上启下(到了)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3.虽乘奔御风(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4.不以疾也(疾古义:快今义:疾病)5.良多趣味(良古义:真,实在今义:好)6.属引凄异(属古义:连续今义:属于)3、通假字:①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这里指中断)②哀转久绝(“转”通“啭”,婉转)4、词类活用: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②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③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降霜、下霜)④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⑤素湍绿潭(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急流)⑥林寒涧肃(寒,清凉;肃,寂静。
寒、肃,在句中充当谓语。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5、重点语句翻译: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乘船)这么快。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实在是趣味无穷。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山丘,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搁了。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的时候,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
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译:层层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7、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译: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空缺的地方。
6、文章主旨这段文字尽管只有155个字,却写出了三峡七百里的万千气象。
文章生动地描写了江水流经三峡时的壮观场面,描绘了两岸的景物;山石树木,飞泉哀猿,情景历历如绘,使人读后,宛如身历其境,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28、《古文二则》1、一词多义⑴安①安有寄千金(怎么)②安敢毒耶(怎么)⑵以①有友某以千金寄之(把)②此何以知(凭)③师无以应(拿来)⑶语①故不语郎君(告诉)②此中人语云(告诉)⑷卒①卒辇而致之(最终)②卒或有所闻(最终)③卒于官(死)⑸难①辟邪说,难壬人(驳斥)②戴震难师(质问)⑹就①就傅读书(靠近)②还来就菊花(靠近)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⑺言①日数千言不肯休(字)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字)③孔子之言(说的话)④言事无所依违(说话)2、文章主旨《蔡勉旃坚还亡友财》课文写蔡勉旃在友人“不立券”且不久即去世,其子又未闻此事的情况下,能够“坚持还亡友财”,表现了他“重诺责,敦风义”的品格。
《戴震难师》文章写了戴震读私塾时难住老师的故事,表现了少年戴震善于质疑和敢于质疑的精神。
29、《陌上桑》一、古今异义1.但坐观罗敷(坐),古义;因为。
今义;坐下。
2.使君谢罗敷(谢),古义;请问。
今义;感谢,道谢。
二、词类活用1.罗敷喜蚕桑(蚕桑),{名词作动词;“采桑养蚕”}2.青丝为笼系(系),{动词作名词;“络绳”}三、文章主旨以浪漫主义手法叙述了采桑姑娘秦罗敷严厉拒绝太守调戏她的动人故事,赞美了她的勇敢、坚贞美丽、聪慧机敏、不畏权势、不慕富贵的高尚品格,也鞭挞了太守的丑恶嘴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