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十五 脂质体的制备
脂质体的制备实验报告

脂质体的制备实验报告脂质体的制备实验报告引言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类物质构成的微小球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因此在药物传递和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旨在探究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及其性质。
材料与方法实验所需材料包括磷脂、胆固醇、药物(如硝酸甘油)、有机溶剂(如氯仿、甲醇)、无水乙醇等。
制备过程如下:1. 溶解磷脂和胆固醇:将所需量的磷脂和胆固醇溶解于有机溶剂中,如氯仿和甲醇的混合物中,以获得磷脂和胆固醇的混合液。
2. 脂质体的形成:将药物溶解于混合液中,搅拌均匀,使药物与磷脂和胆固醇相互作用。
3. 溶剂挥发:将混合液转移到圆底烧瓶中,使用旋转蒸发仪将有机溶剂挥发,直到获得脂质体的混悬液。
4. 脂质体的稳定:向混悬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无水乙醇,使脂质体进一步稳定。
结果与讨论通过上述制备方法,我们成功制备了硝酸甘油脂质体。
观察到脂质体呈现微小球形状,粒径均匀分布。
此外,我们还对脂质体的性质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和分析。
1. 粒径分析:使用动态光散射仪测定脂质体的平均粒径。
结果显示,制备的脂质体平均粒径为100-200纳米,符合药物传递的要求。
2. 药物包封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物包封率。
结果显示,硝酸甘油的包封率达到了90%以上,表明脂质体在药物传递中具有较高的效率。
3. 药物释放性能:通过离心法和体外释放实验,研究了脂质体的药物释放性能。
结果显示,硝酸甘油脂质体具有缓释性能,能够持续释放药物,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结论本实验成功制备了硝酸甘油脂质体,并对其性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结果表明,制备的脂质体具有良好的粒径分布、高包封率和缓释性能,适用于药物传递和治疗。
脂质体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传递系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可以进一步研究其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结语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和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脂质体的制备过程相对简单,但对于药物传递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探索不同的制备方法和改进药物的包封率和释放性能,以满足不同药物传递的需求。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脂质体是一种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载体,它可以用于药物传递、基因治疗等方面。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有多种,下面将介绍其中常用的几种方法。
首先,膜溶解法是一种常见的脂质体制备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磷脂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然后将水相缓慢注入有机相中,通过超声或搅拌等手段使两相混合,形成脂质体。
这种方法制备的脂质体粒径分布较窄,适用于一些需要较为均匀粒径的应用。
其次,薄膜水合法也是一种常用的脂质体制备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磷脂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然后将溶液旋转蒸发,形成薄膜,最后通过加入适量的缓冲液使薄膜迅速水合膨胀,形成脂质体。
这种方法制备的脂质体结构较为稳定,适用于一些需要长期保存的应用。
另外,脂质体凝胶法也是一种常见的制备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磷脂和胆固醇混合后,加入溶剂并加热,形成透明的溶液,然后冷却形成凝胶,最后通过加入缓冲液使凝胶水合膨胀,形成脂质体。
这种方法制备的脂质体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载药量,适用于一些需要长期保存和高载药量的应用。
最后,脂质体膜内溶解法也是一种常用的制备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磷脂和胆固醇混合后,在有机溶剂中形成薄膜,然后将药物溶解在内水相中,最后将内水相缓慢注入有机相中,通过超声或搅拌等手段使两相混合,形成脂质体。
这种方法制备的脂质体可以实现药物的高效载荷,适用于一些需要高效载药的应用。
综上所述,脂质体的制备方法有多种,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特点。
在选择制备方法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要求和实验条件进行综合考虑,以选择最适合的制备方法。
希望本文介绍的内容能对脂质体的制备方法有所帮助。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类物质构成的微小球形结构,可以用来包封各种水溶性和不溶性的药物。
以下是制备脂质体的一般方法,不包含标题及重复文字。
1. 选择适当的脂质组分:按照需要包封的药物性质(如极性、脂溶性)选择相应的磷脂类物质,常用的有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甘油(PG)、磷脂酰丝氨酸(PS)等。
2. 选择合适的方法:制备脂质体的常用方法有薄膜法、乳化法、脂肪酸分散法等。
根据药物特性和制备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
3. 薄膜法制备脂质体:将L-α-磷脂酰胆碱和药物以适当比例
溶解于有机溶剂中(如氯仿),用旋转蒸发器除去溶剂,形成薄膜。
加入适量水溶液,通过超声波处理或机械震荡破碎薄膜,生成脂质体悬浮液。
4. 乳化法制备脂质体:将磷脂、药物和辅助乳化剂(如表面活性剂)溶解于有机溶剂中。
将该溶液滴加到含有乳化剂的水相中,并用机械手段(如超声波)进行乳化处理,形成脂质体。
5. 脂肪酸分散法制备脂质体:将药物与脂肪酸(如硬脂酸)按一定比例共熔,然后迅速冷却。
通过乳化剂或超声波等方法将该混合物乳化成脂质体。
6. 脂质体的后处理:根据需要可以对脂质体进行一些后处理步骤,如冻干、冻融法提高脂质体稳定性等。
综上所述,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薄膜法、乳化法或脂肪酸分散法。
制备时要选择适当的脂质组分,并根据需要进行后处理以提高脂质体的稳定性。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脂质体是一种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的微小囊泡,内部可以包裹
水溶性或脂溶性的药物。
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药物传递性能,脂质体在药物输送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下面我们将介绍脂质体
的制备方法。
首先,脂质体的制备需要选择合适的磷脂。
常用的磷脂有卵磷脂、大豆磷脂、磷脂酰胆碱等。
在实验室条件下,我们可以根据需
要选择不同种类的磷脂来制备脂质体。
其次,将所选的磷脂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得到磷脂溶液。
常用
的有机溶剂有氯仿、甲醇、乙醇等。
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温度
和溶剂的选择,以确保磷脂能够完全溶解。
接下来,将药物溶解在水相中。
需要注意的是,药物的选择应
当考虑其溶解度和药效学特性。
将药物溶液缓慢滴加到磷脂溶液中,并利用超声波或机械搅拌等方法使两相充分混合。
然后,利用旋转蒸发、薄膜超滤、凝胶层析等方法去除有机溶剂,得到脂质体悬浮液。
在此步骤中需要注意控制温度和压力,以
避免对脂质体结构的破坏。
最后,通过超声处理、高压均质等方法对脂质体悬浮液进行处理,得到均匀、稳定的脂质体悬浮液。
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处
理时间和能量密度,以确保脂质体的质量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包括选择合适的磷脂、溶解磷脂、药物的溶解和混合、去除有机溶剂以及最后的处理步骤。
在实际操
作中,需要严格控制各个步骤的条件,以确保脂质体的质量和稳定性。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脂质体制备实验报告

脂质体制备实验报告1. 引言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胆固醇等组分构成的微小球形结构,广泛应用于药物传递、基因治疗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简单的实验步骤,了解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及其特性。
2. 实验材料•卵磷脂(L-α-磷脂酰胆碱)•胆固醇•氯仿•甲醇•磷酸盐缓冲液(pH 7.4)3. 实验步骤步骤一:制备脂质体的脂质溶液1.取适量的卵磷脂和胆固醇,按磷脂和胆固醇的摩尔比例混合(通常为10:1)。
2.将混合的脂质溶液置于干燥密闭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氯仿。
3.使用超声波仪器对溶液进行均匀混合,直到形成乳白色的透明溶液。
步骤二:制备脂质体悬浮液1.取适量的脂质溶液,将其加入磷酸盐缓冲液(pH 7.4)中。
2.使用超声波仪器对溶液进行均匀混合,直到脂质体悬浮分散均匀。
步骤三:脂质体特性分析1.利用动态光散射仪(DLS)测定脂质体的平均粒径和粒径分布。
2.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脂质体的形貌。
4. 实验结果与讨论经过实验制备得到的脂质体悬浮液呈乳白色,具有较好的分散性。
通过DLS测定,发现脂质体的平均粒径约为100 nm,粒径分布较窄。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脂质体呈现球形结构,表面光滑。
这些结果表明,本实验制备的脂质体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合适的粒径。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简单、成本较低,适用于大规模制备。
脂质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被细胞摄取,并能够在细胞内释放药物。
因此,脂质体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用于药物传递、基因治疗等方面。
5. 结论本实验通过简单的步骤制备了脂质体,并对其进行了特性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脂质体具有较小的粒径和良好的稳定性,适用于药物传递等应用。
本实验为脂质体制备提供了一个简单可行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脂质体奠定了基础。
6. 参考文献[1] Torchilin, V. P. (2005). Recent advances with liposomes as pharmaceutical carriers.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4(2), 145-160.[2] Allen, T. M., & Cullis, P. R. (2004). Drug delivery systems: entering the mainstream. Science, 303(5665), 1818-1822.。
脂质体的制备

脂质体的制备脂质体是一种常见的生物细胞的一种重要的结构元素,它拥有独特的外型和内部结构,含有丰富的脂质和蛋白质,能够构成细胞的支架并且能赋予细胞丰富的功能。
脂质体也可以被用于制备有药效负载物质(如药物、基因治疗药物等)的药物载体,有助于药物更好地穿越血脑屏障,从而更有效地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因此,脂质体制备技术受到了科学家们的关注。
1、脂质体制备技术主要有三种:溶胀法、过失法和双膜法,其中溶胀法是最常见的。
溶胀法的原理是利用热溶剂应力和化学应力使表面活性剂脂质形成脂质体。
过失法是利用热溶剂或难溶的脂质的溶解度的变化使其形成脂质体,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大量制备单组分微粒,但缺点是生成的脂质体不稳定,多组分混合也不利于微粒的形成。
双膜法是由水溶性溶剂和水不溶的溶剂混合之后,表面活性剂脂质分相聚合形成微胶囊,该方法制备的脂质体在稳定性上有很大的提高,有利于多组分混合。
2、脂质体制备需要一系列操作步骤,包括溶剂准备放入热循环搅拌器中,调整温度和搅拌速度,根据不同的技术,使脂质体形成并分离。
其中,调节温度和搅拌速度是关键步骤,必须在合理温度范围内,以保证溶液和混合能够有效完成,同时保证搅拌速度和时间,让脂质体形成并分离。
3、在实际操作中,应考虑实验室条件、材料特性和安全性,根据实验需要确定溶剂的比例,并保证材料的完整性及包覆物的质量。
另外,脂质体的安放也需要非常严格的管理,及时进行筛选试验,以保证其品质及有效投入使用。
脂质体的制备是一种微观尺度上的操作,通过合理的物理处理,可以使脂质体具有一定的结构稳定性,可以承载药物和其它物质,发挥药物平台作用,比较安全有效地用于药物载体制备,为药物的有效穿越血脑屏障而打开新的立体思路。
脂质体的制备

实验十五脂质体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了解脂质体(liposome)在细胞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及其制备方法。
2.掌握采用超声波法、冰冻干燥法和冻融法三种不同的方法制备脂质体的方法并了解该技术在细胞工程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脂质体(liposome)的制备技术,一般采用超声波法、振荡法、乙醚蒸发法、去污剂透析法、冰冻干燥法和冻融法等。
制备方法不同,所得脂质体结构、大小不同,性质和用途也就不同(表15-1)。
种类制备方法大小(m)特性多层大脂质体(MLV)乙醚蒸发法、醇醚水法、振荡法、液相快速混合振荡法0.1~50易制备,包被物释放速度慢单层小脂质体(SUV)直接超声波法、溶剂超声波法、乙醚注射法0.02~0.05体积小,适合包被离子、小分子药物等单层大脂质体(LUV)递相蒸发法、去污剂(胆酸纳等)透析法、冰冻干燥法0.05~0.5 适合包被蛋白质、RNA、DNA片段、大分子药物及细胞融合单层巨大脂质体(GUV)冻融法5~30适合包被蛋白质、RNA、DNA片段,除菌处理较难本实验采用超声波法、冻融法、冰冻干燥法三种不同类型的方法,超声波法的原理是:在超声波作用下,磷脂类双亲媒性分子被打碎为分子或分子团,并自动重新排布成类似生物膜的双分子层囊泡。
冻融法是在超声波法形成的小脂质体基础上,通过冷冻和融解过程使其破裂,重组为大体积脂质体,在通过透析时膜内外渗透压的变化而膨胀为更大体积的脂质体。
冰冻干燥法语原理与冻融法基本一致,只在处理条件上有所不同。
三实验用品1.器材超声波清洗机、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荧光分光光度计、漩涡混合器、核酸蛋白检测仪、柱层析装置、冰冻干燥机。
2.试剂1)磷脂液:100mg经丙酮-乙醚法纯化的卵磷脂,57.2mg胆固醇,溶于1ml氯仿。
2)荧光液:钙黄绿素(calcein)47mg溶于100ml Tris缓冲液。
3)Tris 缓冲液:称取Tris 0.12g,EDTA0.288mg,溶于80ml去离子水中,用0.1 mol/L盐酸调Ph7.2,再加水至100ml。
实验十五 脂质体的制备.

实验十五脂质体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 掌握注入法制备脂质体的工艺。
2. 掌握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60年代初 Banghan 等发现磷脂分散在水中可形成多层囊,并证明每层囊均为双分子脂质膜组成且被水相隔开,称这种具有生物膜结构的囊为脂质体。
197l 年Ryman 等人提出将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 即将酶或药物包囊在脂质体中。
近年来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在传递给药系统中的研究有了迅速的发展。
脂质体系一种人工细胞膜, 它具有封闭的球形结构, 可使药物被保护在它的结构中, 发挥定向作用。
特别适于作为抗癌药物载体,以改善药物的治疗作用,降低毒副作用等。
脂质体系由磷脂为骨架膜材及附加剂组成。
用于制备脂质体的磷脂有天然磷脂, 如豆磷脂,卵磷脂等;合成磷脂,如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二硬脂酰磷脂酰胆碱等。
磷脂在水中能形成脂质体是由其结构决定的。
磷脂具有两条较长的疏水烃链和一个亲水基团。
当较多的磷脂加至水或水性溶液中, 磷脂分子定向排列, 其亲水基团面向两侧的水相, 疏水的烃链彼此对向缔合形成双分子层, 并进一步形成椭圆形或球状结构——脂质体。
常用的附加剂为胆固醇,它也是两亲性物质,与磷脂混合使用,可制备稳定的脂质体,其作用是调节双分子层流动性,减低脂质体膜的通透性。
其它附加剂有十八胺,磷脂酸等,这两种附加剂可改变脂质体表面电荷的性质。
脂质体可分为三类:小单室(层脂质体,粒径在 20~50nm,凡经超声波处理的脂质体混悬液, 绝大部分为小单室脂质体; 多室(层脂质休, 粒径约在 400~1000nm; 大单室脂质, 粒径约为 200~1000nm,用乙醚注入法制备的脂质体多属这—类。
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包封率的定义可用下式表示:包封率% =(W总 - W游离 / W总 x 100式中W 总——脂质体混悬液中总的药物量。
W 游离——未包入脂质体中的药物量。
影响脂质体包封率的因素有多种, 如磷脂质的种类, 组成比例, 制备方法及介质的离子强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十五 脂质体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注入法制备脂质体的工艺。
2. 掌握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60年代初Banghan等发现磷脂分散在水中可形成多层囊,并证明每层囊均为双分子脂质膜组成且被水相隔开,称这种具有生物膜结构的囊为脂质体。
197l年Ryman等人提出将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即将酶或药物包囊在脂质体中。
近年来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在传递给药系统中的研究有了迅速的发展。
脂质体系一种人工细胞膜,它具有封闭的球形结构,可使药物被保护在它的结构中,发挥定向作用。
特别适于作为抗癌药物载体,以改善药物的治疗作用,降低毒副作用等。
脂质体系由磷脂为骨架膜材及附加剂组成。
用于制备脂质体的磷脂有天然磷脂,如豆磷脂,卵磷脂等;合成磷脂,如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二硬脂酰磷脂酰胆碱等。
磷脂在水中能形成脂质体是由其结构决定的。
磷脂具有两条较长的疏水烃链和一个亲水基团。
当较多的磷脂加至水或水性溶液中,磷脂分子定向排列,其亲水基团面向两侧的水相,疏水的烃链彼此对向缔合形成双分子层,并进一步形成椭圆形或球状结构——脂质体。
常用的附加剂为胆固醇,它也是两亲性物质,与磷脂混合使用,可制备稳定的脂质体,其作用是调节双分子层流动性,减低脂质体膜的通透性。
其它附加剂有十八胺,磷脂酸等,这两种附加剂可改变脂质体表面电荷的性质。
脂质体可分为三类:小单室(层)脂质体,粒径在20~50nm,凡经超声波处理的脂质体混悬液,绝大部分为小单室脂质体;多室(层)脂质休,粒径约在400~1000nm;大单室脂质,粒径约为200~1000nm,用乙醚注入法制备的脂质体多属这—类。
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 包封率的定义可用下式表示:
包封率% =(W总 - W游离)/ W总 x 100
式中W总——脂质体混悬液中总的药物量。
W游离——未包入脂质体中的药物量。
影响脂质体包封率的因素有多种,如磷脂质的种类,组成比例,制备方法及介质的离子强度等。
包封率的测定方法有凝胶过滤法(常用凝胶为Sephadex G50、Gl00或Sephrous4B、6B)、超速离心法、透析法、超滤膜过滤法等,根据条件加以选择。
脂质体的制法有多种,可按药物性质或需要进行选择。
薄膜分散法是一种经典的制备方法,它可形成多室脂质体,经超声处理,可得到小单室脂质体。
此法特点是操作简便,但包封率较低。
注入法,根据所用溶解磷脂质的溶剂,可分为乙醚注入法和乙醇注入法。
乙醚注入法是将磷脂,胆固醇和脂溶性药物及抗氧剂等溶于适量的乙醚中,在搅拌下慢慢滴入50~65°C水性溶液中,蒸去乙醚,即可形成脂质体。
此法适于实验室小量制备脂质体。
乙醇注入法制备脂质体,脂质体混悬液一般可保留10%乙醇。
反相蒸发法,是制备大单室脂质体的方法,此法包封率高。
冷冻千燥法,适于在水中不稳定的药物制备脂质体。
熔融法,此法适于制备多相脂质体,制得的脂质体稳定,可加热灭菌。
本实验乙醚注入法制备安定脂质体,用薄膜分散法制备钙黄绿素脂质体。
三、仪器与试剂
注射器、50ml烧杯、磁力搅拌器、超声处理机、氮气、层析柱、20ml梨形瓶、Sephadex G50、安定、钙黄绿素、豆磷脂、胆固醇、生理盐水、乙醚等
四、实验内容与操作
1.处方1
安定(100目) 0.025g
豆磷脂(精制) 0.2g
胆固醇 0.02g
生理盐水 加至10ml
处方2
钙黄绿素溶液(5mM) 1ml
豆磷脂 0.1g
胆固醇 0.01g
2. 操作
(1)生理盐水的配制:称取注射用NaCl 9g,加蒸馏水适量使成1000ml。
(2)钙黄绿素(分子量666.51)溶液的配置:称取钙黄绿素0.3g,加入生理盐水适量使成100ml。
(3)磷脂、胆固醇乙醚溶液的配制:取处方量的豆磷脂、胆固醉溶于2ml的乙醚中,即得。
(4)乙醚注入法制备脂质体:取生理盐水约10m1于25ml烧杯中,置磁力搅拌器上,加热至50-60°C,将含磷脂、胆固醇的乙醚溶液慢慢滴加入生理盐水中,搅拌约20min,使乙醚完全挥发。
加入安定粉,在继续搅拌2h,取下磁力搅拌器,镜检,即得。
(5)薄膜分散法制备脂质体:精密称定豆磷脂和胆固醇于20ml梨形瓶中,加入2ml乙醚使溶解,在晃动下用氮气或空气吹干乙醚,在梨形瓶的壁上有一层脂质薄膜形成,加入1ml钙黄绿素溶液,不断晃动,充分水化脂质薄膜,镜检,观察脂质体的形状和粒径大小;随后剧烈摇动梨形瓶,镜检,观察脂质体的形状和大小;水浴超声5min后,镜检,观察脂质体的形状和大小。
3.注意事项:
(1)生理盐水和钙黄绿素溶液可统一配置,由准备室教师完成。
Sephadex G50的浸泡、装管和平衡由实验教师事先完成,用完后取出Sephadex G50,用水浸泡后冰箱中保存。
(2)溶解磷脂和胆固醇的乙醚溶液应澄清,否则需过滤除去杂质,
(3)乙醚液的注入,可用1m1的注射器或细滴管滴至生理盐水内部。
须使产生的泡沫消失后再加第二滴。
(4)注入法实验过程中,温度可控制在50~60°C,操作中始终伴随搅拌,加入安定后搅拌的时间不得少于2h,因脂质体形成有个过程,温度、滴加速度和搅拌时间对脂质体的形成均有影响。
(5)薄膜分散法实验过程中,尽量使脂质在瓶壁上的薄膜平且薄,挥发尽乙醚。
4.质量检查与评价:
(1)脂质体的形态和粒度:在光学显微镜下(使用油镜或放大倍数接近的镜头)观察脂质体的形态,并测定最大和最多的脂质体粒径。
(2)异物: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存在有色斑块、棒状结晶等。
(3)包封率测定:取3~5ml安定脂质体混悬液置超滤器上,加压过滤,收集滤液。
取0.1ml 滤液置25ml量瓶内,加0.5%硫酸的甲醇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照分光光度法,在248nm 波长处测定吸光度,按C16H18ClNO2的吸收系数(E1%1cm)为454计算未包入脂质体中安定的浓度。
另取lml安定脂质体混悬液置10m1量瓶中,加生理盐水稀释至刻度、播匀。
取1m1上
2
述稀释液至25ml量瓶内,以下操作同未包封安定浓度的测定,计算出安定脂质体混悬液中安定浓度。
计算脂质体包封率。
(4)层析柱分离脂质体与未包封的钙黄绿素(教师演示):Sephadex G50适量,用生理盐水浸泡24h,装入层析柱中(250cm x 2cm),并用生理盐水平衡。
加入制得的超声处理的脂质体混悬液0.5ml,用生理盐水洗脱,分管收集洗脱液。
观察脂质体在层析柱上的洗脱条带,先洗脱下来的是脂质体部分,后洗脱下来的是未包封的钙黄绿素。
五、结果与讨论
1.绘制脂质体的形态图,说明脂质体的性状与乳滴有何不同?
2.记录镜下测定的脂质体的粒径。
最大粒径(μm)
最多粒径(μm)
3.包封率(%)
六、思考题
1.注入法制备脂质体成败的关键是什么?
2. 薄膜分散法实验过程中,脂质体混悬液的外观在震荡或超声后有什么变化?脂质体的粒径有什么变化?
3.制备脂质体时加入胆固醇的目的是什么?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