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数学文化故事精选

合集下载

数学文化故事精选

数学文化故事精选

数学文化故事精选数学文化是指与数学相关的各种文化现象,包括数学历史、数学传统、数学思维方式等。

数学文化不仅是一种学术研究对象,也是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重要体现。

以下是一些有代表性的数学文化故事,以展示数学在不同文化中的奇妙之处。

1.风筝定理(中国)风筝定理是中国古代数学的杰作之一、相传春秋时期,中国著名的工匠墨子发明了风筝,并用来进行军事侦察。

在风筝上悬挂一根铜线,通过拉动铜线的方式,可以测量出水平方向与地面的距离。

这一发明被后人总结为风筝定理: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直角的两条直线分别与斜边相交,相交点与顶点的连线平分斜边。

2.黄金分割比例(古希腊)古希腊是数学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黄金分割比例就是从古希腊开始研究的数学现象。

黄金分割是指将一条线段分为两个部分,使整个线段与较长部分的比例等于较长部分与较短部分的比例。

古希腊哲学家伽利略斯德提出了黄金分割的概念,并将其运用于建筑、艺术等领域。

3.零的发现(印度)零的发现是数学史上的一大突破。

在古印度的数学家们发现了零这个概念以前,他们使用的是罗马数字等方式来表示数值。

然而,罗马数字并没有零这个概念,因此计算和记录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公元6世纪,印度的数学家布拉马叶首次提出并运用零的概念,这不仅为日后的数学家们提供了更好的运算工具,也为代数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费马大定理(法国)费马大定理是一道困扰数学家长达300多年的数学难题。

费马大定理是法国数学家费尔马在17世纪提出的,它表述为“对于任意大于2的整数n,方程x^n+y^n=z^n没有正整数解”。

数学家们经历了漫长的努力,终于在1994年由安德鲁·怀尔斯宣布证明了该定理的最终解答。

费马大定理的证明过程涉及到了许多高深的数学概念和技巧,展示了人类智慧和数学思维的辉煌。

5.计算巧妙(古巴比伦)古巴比伦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进行数学研究的地方之一、古巴比伦人在计算中采用了一种被称为“基60”的进位制。

这种进位制在计算过程中很巧妙地避免了一些繁琐的运算,使得他们能够进行更快速、更准确的计算。

中外数学家的数学小故事

中外数学家的数学小故事

中外数学家的数学小故事数学小故事(一)1933年1月,希特勒一上台,就发布第一号法令,把犹太人比作“恶魔”,叫嚣着要粉碎“恶魔的权利”.不久,哥廷根大学接到命令,要学校辞退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纯犹太血统的人.在被驱赶的学者中,有一名妇女叫爱米·诺德(A.E.Noether 1882—1935),她是这所大学的教授,时年5l 岁.她主持的讲座被迫停止,就连微薄的薪金也被取消.这位学术上很有造诣的女性,面对困境,却心地坦然,因为她一生都是在逆境中度过的.诺德生长在犹太籍数学教授的家庭里,从小就喜欢数学.1903年,21岁的诺德考进哥廷根大学,在那里,她听了克莱因、希尔伯特、闽可夫斯基等人的课,与数学解下了不解之缘.她学生时代就发表了几篇高质量的论文,25岁便成了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女数学博士.诺德在微分不等式、环和理想子群等的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由于当时妇女地位低下,她连讲师都评不上,在大数学家希尔伯特的强烈支持下,诺德才由希尔伯特的“私人讲师”成为哥廷根大学第一名女讲师.接下来,由于她科研成果显着,又是在希尔伯特的推荐下,取得了“编外副教授”的资格,虽然她比起很多“教授”更有实力.诺德热爱数学教育事业,善于启发学生思考.她终生未婚,却有许许多多“孩子”.她与学生交往密切,和蔼可亲,人们亲切地把她周围的学生称为“诺德的孩子们”.我国代数学家曾炯之就是诺德“孩子”们中的一个.在希特勒的淫威下,诺德被迫离开哥廷根大学,去了美国工作.在美国,她同样受到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同样有她的“孩子们”.1934年9月,美国设立了以诺德命名的博士后奖学金.不幸的是,诺德在美国工作不到两年,便死于外科手术,终年53岁.她的逝世,令很多数学同僚无限悲痛.爱因斯坦在《纽约时报》发表悼文说:“根据现在的权威数学家们的判断,诺德女士是自妇女受高等教育以来最重要的富于创造性数学天才.”数学小故事(二)八岁的高斯发现了数学定理。

中外数学家故事小故事及读后感(摘)(精选五篇)

中外数学家故事小故事及读后感(摘)(精选五篇)

中外数学家故事小故事及读后感(摘)(精选五篇)第一篇:中外数学家故事小故事及读后感(摘)一、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关于圆周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刘徽计算到圆内接96边形,求得π=3.14,并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确.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得出了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最接近π值的分数.祖冲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结果,现在无从考查.若设想阿基米德按刘徽的“割圆术”方法去求的话,就要计算到圆内接16,384边形,这需要化费多少时间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啊由此可见阿基米德在治学上的顽强毅力和聪敏才智是令人钦佩的!二、高斯念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在老师教完加法后,因为老师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题目要同学们算算看,题目是:1+2+3+.....+97+98+99+100 = ? 老师心里正想,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课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时,却被高斯叫住了!原来呀,高斯已经算出来了,小朋友你可知道阿基米德是如何算的吗?高斯告诉大家阿基米德是如何算出的:把 1加至 100 与 100 加至 1 排成两排相加,也就是说1+2+3+4+.....+96+97+98+99+100 100+99+98+97+96+.....+4+3+2+1=101+101+101+.....+101+101+101+101 共有一百个101相加,但算式重复了两次,所以把10100 除以 2便得到答案等于 <5050> 从此以后高斯小学的学习过程早已经超越了其它的同学,也因此奠定了阿基米德以后的数学基础,更让阿基米德成为——数学天才!三、1966年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 + 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

与数学有关的历史小故事

与数学有关的历史小故事

与数学有关的历史小故事数学的历史中充满了许多有趣的小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数学知识的演变,也反映了人类智慧的火花。

以下是一些与数学有关的历史小故事。

1.泰勒斯测量金字塔古希腊数学家泰勒斯被认为是第一个使用几何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据说,他曾经测量过埃及金字塔的高度,而不需要爬到金字塔的顶部。

他通过观察金字塔的影子,使用相似三角形的原理来计算出金字塔的高度。

2.毕达哥拉斯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是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的,这个定理表明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这个定理是古希腊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成就,至今仍然被广泛使用。

3.阿基米德和圆周率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是第一个尝试计算圆周率的人。

他使用了一种称为穷竭法的方法,通过逼近圆的周长和面积,来估计圆周率的值。

阿基米德能够计算出圆周率的前几位数字,这是数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4.哥伦布的鸡蛋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在发现美洲后,有人质疑他是否真的到达了新大陆。

为了证明他的发现,哥伦布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数学问题:如何将一个鸡蛋立在桌子上。

这个问题后来成为了拓扑学中的一个经典问题,被称为“哥伦布的鸡蛋”。

5.莱昂哈德·欧拉18世纪的数学家莱昂哈德·欧拉是数学史上最多产的一位数学家。

他的工作涵盖了数学的几乎每个分支,包括数论、几何、微积分和图论。

欧拉还发现了数学常数e,这个常数在数学和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这些小故事只是数学历史中的一部分,它们揭示了数学知识的发展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的历史充满了令人惊叹的成就和令人着迷的故事。

历史中与数学有关的趣味故事

历史中与数学有关的趣味故事

历史中与数学有关的趣味故事历史中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事件,而有些故事中还融入了数学的奥妙和趣味。

让我们一同探索历史中与数学相关的一些趣味故事。

1. 《斐波那契数列与兔子繁殖》在13世纪的意大利,有一位名叫斐波那契的数学家,他提出了一种数列,即斐波那契数列。

这个数列的定义是:第一个数字是0,第二个数字是1,从第三个数字开始,每个数字是前两个数字之和。

斐波那契数列的前几个数字是:0, 1, 1, 2, 3, 5, 8, 13, 21... 有趣的是,这个数列与兔子的繁殖速度有关。

假设一对新生兔子出生后需要一个月才能长大并开始繁殖,而每对兔子每个月只能生育一对新兔子。

那么,根据斐波那契数列,经过n个月后的兔子总数就是第n个斐波那契数。

这个有趣的故事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在了一起。

2. 《勾股定理的神奇起源》勾股定理是数学中的重要定理,它在古代中国、印度、埃及等地都有出现过。

然而,最早提出并证明这个定理的是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

相传,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和他的学生们在数学研究中发现了一个神奇的现象:当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的长度为3和4时,斜边的长度恰好是5,而且这种情况并不仅限于3和4。

毕达哥拉斯据此总结出了勾股定理。

这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数学的发现往往源于观察和实践。

3. 《阿基米德和数学中的浮力定律》阿基米德是古希腊的一位杰出数学家和物理学家。

他发现了浮力定律,即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其排开的液体的重量。

传说中,公元前3世纪,阿基米德被要求确定一位国王的王冠是否是纯金。

他想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利用浮力定律来解决这个问题。

阿基米德将王冠和同重量的纯金分别放入水中,通过浮力的大小可以判断哪一个是纯金,因为纯金的密度较大,所以排开的液体重量也较大。

阿基米德借助数学的帮助成功解决了这个难题。

4. 《牛顿的苹果和万有引力定律》在17世纪,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即每两个物体之间存在引力,这个引力的大小与它们的质量和距离有关。

古今中外数学家小故事

古今中外数学家小故事

古今中外数学家小故事1.陈景润 1966年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着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 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

他证明了“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领先地位。

这一结果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受到广泛征引。

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 ·威尔(A?W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2.数学家的墓志铭一些数学家生前献身于数学,死后在他们的墓碑上,刻着代表着他们生平业绩的标志。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死于进攻西西里岛的罗马敌兵之手(死前他还在主:“不要弄坏我的圆”。

)后,人们为纪念他便在其墓碑上刻上球内切于圆柱的图形,以纪念他发现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均为其外切圆柱体积和表面积的三分之二。

德国数学家高斯在他研究发现了正十七边形的尺规作法后,便放弃原来立志学文的打算而献身于数学,以至在数学上作出许多重大贡献。

甚至他在遗嘱中曾建议为他建造正十七边形的棱柱为底座的墓碑。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精力,把圆周率算到小数后35位,后人称之为鲁道夫数,他死后别人便把这个数刻到他的墓碑上。

瑞士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对螺线(被誉为生命之线)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就刻着一条对数螺线,同时碑文上还写着:“我虽然改变了,但却和原来一样”。

这是一句既刻划螺线性质又象征他对数学热爱的双关语3.高斯印象中曾听过一个故事:高斯是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有一天他的数学老师因为事情已处理了一大半,虽然上课了,仍希望将其完成,因此打算出一题数学题目给学生练习,他的题目是:1+2+3+4+5+6+7+8+9+10=?,因为加法刚教不久,所以老师觉得出了这题,学生肯定是要算蛮久的,才有可能算出来,也就可以藉此利用这段时间来处理未完的事情,但是才一转眼的时间,高斯已停下了笔,闲闲地坐在那里,老师看到了很生气的训斥高斯,但是高斯却说他已经将答案算出来了,就是55,老师听了下了一跳,就问高斯如何算出来的,高斯答道,我只是发现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还是11,又11+11+11+11+11=55,我就是这么算的。

古今中外数学文化故事精选

古今中外数学文化故事精选

古今中外数学⽂化故事精选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历史的长河中有灿烂、辉煌的⽂化,也有受尽外敌侵略的屈辱,⽆论是哪⼀种,都是我们不能忘记的历史。

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古今中外数学⽂化故事精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古今中外数学⽂化故事精选篇⼀:伟⼤的数学家祖冲之 祖冲之祖籍河北,他的祖⽗和⽗亲都曾在南朝做官,因⽽他出⽣于南⽅. 晋朝末年,由于北⽅连年混战,中原地区的⼈⼝⼤量迁移到南⽅,促使长江流域的农业⽣产和社会经济各⽅⾯都有迅速的发展,祖冲之正是诞⽣在这样的时代环境⾥.祖家历代对天⽂历法都很有研究.在家庭的影响下,祖冲之从⼩便对天⽂学和数学发⽣了浓厚的兴趣. 在青年时代,他便对刘歆、张衡、王蕃、刘徽等⼈的⼯作进⾏了深⼊细致的研究,驳正了他们的错误.以后他继续钻研,在科学技术⽅⾯作出极有价值的贡献.精确到⼩数点后第六位数的圆周率,便是他其中最杰出的成就之⼀.在天⽂历法⽅⾯,他曾将⾃古代到他⽣活年代为⽌所有可以搜罗到的⽂献资料,全部整理了⼀遍,并且通过亲⾃观测和推算,做了深切的验证.他指出当时所流⾏的何承天(公元370-447年)编定的历法有许多严重的错误.因此他便开始编制另⼀种新的历法. 宋⼤明6年(公元462年),33岁的祖冲之编好了新的历法“⼤明历”.这是⼀部最好的历法,但是却遭到了当时朝廷中最得势⼈物戴法兴的反对.许多官员惧怕戴法兴的势⼒,不敢对祖冲之新历作公正的评定.祖冲之为了坚持真理,勇敢地与戴法兴展开了辩论,他写了⼀篇有名的《驳议》,逐条驳斥了戴法兴的⽆理责难.这场辩论,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科学发展过程中科学和反科学、进步和保守之间的尖锐⽃争.戴法兴等⼈认为:历代流传下来的东西,都是古制,是不可⾰的,是“万世不易”的,他们认为天⽂历法不是“凡⼈”可以修改的,他们说:“⾮冲之浅虑妄可穿凿”,甚⾄进⼀步责骂祖冲之是“诬天背经”.祖冲之对他们提出了尖锐的反驳.他认为⽇⽉五星的运⾏“⾮出神怪”,“是有形可检,有数可推”,只要进⾏细⼼的观测和推算.孟⼦早先所说“千年之⽇⾄(夏⾄、冬⾄)可⽣⽽致”的话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祖冲之在《驳议》中写了两句⾮常有名的话“愿闻显据,以覆理实”,“浮词虚贬,窃⾮所惧”.他希望双⽅都拿出真实的证据,辨明真正的是⾮,⾄于造谣和诽谤,那是他丝毫不怕的.由于种种阻碍,⼤明历⼀直到他死后⼗年,在梁朝才得以颁⾏(公元510年). 祖冲之除天⽂历法和数学之外,对机械⽅⾯也有研究,他制造过“指南车”和“千⾥船”,此外,他对⾳律也很精通,对古代的许多书籍进⾏过注释,他还写过⼗卷⼩说,他真称得上是⼀个多才多艺的科学家.关于他在数学⽅⾯的著作,最著名的要算是《缀术》,此外还有《九章算术译注》、《重差注》等等,但这些也都失传了. 祖冲之的⼉⼦祖暅也是⼀位杰出的数学家,他继承了祖冲之在数学和天⽂历法⽅⾯的⼯作,并进⼀步发扬光⼤了他⽗亲的成就.祖冲之的“⼤明历”就是经过祖暅三次建议之后才被梁朝采⽤的.关于球体体积的计算也是作为祖暅的⼯作流传下来的.祖暅终⽣好学不倦.传说他⼩的时候,专⼼读书,连打雷也不觉得,⾛路时思考问题,曾经撞到别⼈⾝上. 祖冲之⽗⼦的名字,不仅在国内已是受到称道,在世界上也受到了应有的重视. 古今中外数学⽂化故事精选篇⼆:拉格朗⽇ 拉格朗⽇(1736—1813),法国著名的数学家、⼒学家、天⽂学家,变分法的开拓者和分析⼒学的奠基⼈。

古今中外数学文化故事_历史故事

古今中外数学文化故事_历史故事

古今中外数学文化故事历史集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内容丰富,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是一个动人的小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今中外文化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古今中外数学文化故事篇一:天才的大数学家高斯说起数学家中最出名的天才,那一定是高斯。

关于高斯的故事,最广为流传的是“5050”。

老师本来想用一道难题,让全班的同学安静一节课的,却没有想到小高斯只用了一两分钟就说出了答案。

他把1、2、3……分别和100、99、98结对子相加,就得到50个101,最后轻易就算出从1加到100的和是5050。

你知道吗?小高斯在三岁时,就已经学会计算了。

有一天他观看父亲在计算帮工们的工钱,当他父亲念叨了半天总算报出总数时,身边传来微小的声音,“爸爸!算错了,应该是这样……”父亲惊异地再算一次,果然是算错了。

虽然没有人教过他,但小高斯靠平日的观察,自己学会了计算。

小高斯家里很穷,冬天,爸爸总是要他早早地上床睡觉,好节省燃油。

可是高斯很喜欢看书,每次都带着一棵芜菁(像萝卜的一种植物)。

他把中心挖空,塞进棉布卷当灯芯,淋上油脂点火看书,一直到累了才钻入被窝睡觉。

高斯的进步很快,不久之后,老师就没什么东西可以教他了。

后来,高斯进了高一级学校,可数学老师看了他的作业后,告诉他以后不必上数学课了。

值得一提的是,高斯不光数学好,语文也非常棒,当他18岁时,为自己将来到底是继续研究古典文学还是数学而苦恼,正在这时,他解决了一个困扰数学家两千多年之久的问题“尺规作正十七边形”,于是,他决定继续读数学系。

有一个比喻说得非常好。

如果我们把18世纪的数学家想象为一系列的高山峻岭,那么最后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巅峰就是高斯;如果把19世纪的数学家想象为一条条江河,那么其源头就是高斯。

人们一直把高斯的归功于他的“天才”,他自己却说:“假如别人和我一样深刻和持续地思考数学真理,他们会作出同样的发现。

”古今中外数学文化故事篇二:马其诺防线上的数学家文森特·多布林是一位年轻的法国士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勇捐躯,但却被誉为数学天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中外数学文化故事精选
祖冲之祖籍河北,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在南朝做官,因而他出生于南方.晋朝末年,由于北方连年混战,中原地区的人口大量迁移到
南方,促使长江流域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各方面都有迅速的发展,祖冲之正是诞生在这样的时代环境里.祖家历代对天文历法都很有研究.在家庭的影响下,祖冲之从小便对天文学和数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青年时代,他便对刘歆、张衡、王蕃、刘徽等人的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驳正了他们的错误.以后他继续钻研,在科学技术
方面作出极有价值的贡献.精确到小数点后第六位数的圆周率,便是
他其中最杰出的成就之一.在天文历法方面,他曾将自古代到他生活
年代为止所有可以搜罗到的文献资料,全部整理了一遍,并且通过
亲自观测和推算,做了深切的验证.他指出当时所流行的何承天(公
元370-447年)编定的历法有许多严重的错误.因此他便开始编制另
一种新的历法.
宋大明6年(公元462年),33岁的祖冲之编好了新的历法“大
明历”.这是一部最好的历法,但是却遭到了当时朝廷中最得势人物
戴法兴的反对.许多官员惧怕戴法兴的势力,不敢对祖冲之新历作公
正的评定.祖冲之为了坚持真理,勇敢地与戴法兴展开了辩论,他写
了一篇有名的《驳议》,逐条驳斥了戴法兴的无理责难.这场辩论,
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科学发展过程中科学和反科学、进步和保守之间
的尖锐斗争.戴法兴等人认为:历代流传下来的东西,都是古制,是
不可革的,是“万世不易”的,他们认为天文历法不是“凡人”可
以修改的,他们说:“非冲之浅虑妄可穿凿”,甚至进一步责骂祖
冲之是“诬天背经”.祖冲之对他们提出了尖锐的反驳.他认为日月
五星的运行“非出神怪”,“是有形可检,有数可推”,只要进行
细心的观测和推算.孟子早先所说“千年之日至(夏至、冬至)可生而致”的话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祖冲之在《驳议》中写了两句非常有名
的话“愿闻显据,以覆理实”,“浮词虚贬,窃非所惧”.他希望双
方都拿出真实的证据,辨明真正的是非,至于造谣和诽谤,那是他
丝毫不怕的.由于种种阻碍,大明历一直到他死后十年,在梁朝才得
以颁行(公元510年).
祖冲之除天文历法和数学之外,对机械方面也有研究,他制造过“指南车”和“千里船”,此外,他对音律也很精通,对古代的许
多书籍进行过注释,他还写过十卷小说,他真称得上是一个多才多
艺的科学家.关于他在数学方面的著作,最著名的要算是《缀术》,
此外还有《九章算术译注》、《重差注》等等,但这些也都失传了.
祖冲之的儿子祖暅也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他继承了祖冲之在数学和天文历法方面的工作,并进一步发扬光大了他父亲的成就.祖冲
之的“大明历”就是经过祖暅三次建议之后才被梁朝采用的.关于球
体体积的计算也是作为祖暅的工作流传下来的.祖暅终生好学不倦.
传说他小的时候,专心读书,连打雷也不觉得,走路时思考问题,
曾经撞到别人身上.
祖冲之父子的名字,不仅在国内已是受到称道,在世界上也受到了应有的重视.
拉格朗日(1736—1813),法国著名的数学家、力学家、天文学家,变分法的开拓者和分析力学的奠基人。

他曾获得过18世纪“欧洲最
大之希望、欧洲最伟大的数学家”的赞誉。

拉格朗日出生在意大利的都灵。

由于是长子,父亲一心想让他学习法律,然而,拉格朗日对法律毫无兴趣,偏偏喜爱上文学。

直到16岁时,拉格朗日仍十分偏爱文学,对数学尚未产生兴趣。

16岁那年,他偶然读到一篇介绍牛顿微积分的文章《论分析方法的
优点》,使他对牛顿产生了无限崇拜和敬仰之情,于是,他下决心
要成为牛顿式的数学家。

在进入都灵皇家炮兵学院学习后,拉格朗日开始有计划地自学数学。

由于勤奋刻苦,他的进步很快,尚未毕业就担任了该校的数学
教学工作。

20岁时就被正式聘任为该校的数学副教授。

从这一年起,拉格朗日开始研究“极大和极小”的问题。

他采用的是纯分析的方法。

1758年8月,他把自己的研究方法写信告诉了欧拉,欧拉对此
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从此,两位大师开始频繁通信,就在这一来一往中,诞生了数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变分法。

1762年,法国科学院悬赏征解有关月球何以自转,以及自转时总是以同一面对着地球的难题。

拉格朗日写出一篇出色的论文,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并获得了科学院的大奖。

拉格朗日的名字因此传遍了整个欧洲,引起世人的瞩目。

两年之后,法国科学院又提出了木星的4个卫星和太阳之间的摄动问题的所谓“六体问题”。

面对这一难题,拉格朗日毫不畏惧,经过数个不眠之夜,他终于用近似解法找到了答案,从而再度获奖。

这次获奖,使他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1766年,拉格朗日接替欧拉担任柏林科学院物理数学所所长。

在担任所长的20年中,拉格朗日发表了许多论文,并多次获得法国科学院的大奖:1722年,其论文《论三体问题》获奖;1773年,其论文《论月球的长期方程》再次获奖;1779年,拉格朗日又因论文《由行星活动的试验来研究彗星的摄动理论》而获得双倍奖金。

在柏林科学院工作期间,拉格朗日对代数、数论、微分方程、变分法和力学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他最有价值的贡献之一是在方程论方面。

他的“用代数运算解一般n次方程(n>4)是不能的”结论,可以说是伽罗华建立群论的基础。

最值得一提的是,拉格朗日完成了自牛顿以后最伟大的经典著作——《论不定分析》。

此书是他历经37个春秋用心血写成的,出版时,他已50多岁。

在这部著作中,拉格朗日把宇宙谱写成由数字和方程组成的有节奏的旋律,把动力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并把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这两个分支统一起来。

他利用变分原理,建立起了优美而和谐的力学体系,可以说,这是整个现代力学的基础。

伟大的科学家哈密顿把这本巨著誉为“科学诗篇”。

1813年4月10日,拉格朗日因病逝世,走完了他光辉灿烂的科学旅程。

他那严谨的科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影响着每一位科学家。

而他的学术成果也为高斯、阿贝尔等世界著名数学家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可以说,在此后100多年的时间里,数学中的很多重大发现几乎都与他的研究有关。

说起数学家中最出名的天才,那一定是高斯。

关于高斯的故事,最广为流传的是“5050”。

老师本来想用一道
难题,让全班的同学安静一节课的时间,却没有想到小高斯只用了一
两分钟就说出了答案。

他把1、2、3……分别和100、99、98结对
子相加,就得到50个101,最后轻易就算出从1加到100的和是5050。

你知道吗?小高斯在三岁时,就已经学会计算了。

有一天他观看父亲在计算帮工们的工钱,当他父亲念叨了半天总算报出总数时,身边
传来微小的声音,“爸爸!算错了,应该是这样……”父亲惊异地再算
一次,果然是算错了。

虽然没有人教过他,但小高斯靠平日的观察,自
己学会了计算。

小高斯家里很穷,冬天,爸爸总是要他早早地上床睡觉,好节省燃油。

可是高斯很喜欢看书,每次都带着一棵芜菁(像萝卜的一种植物)。

他把中心挖空,塞进棉布卷当灯芯,淋上油脂点火看书,一直到累了才
钻入被窝睡觉。

高斯的进步很快,不久之后,老师就没什么东西可以教他了。

后来,高斯进了高一级学校,可数学老师看了他的作业后,告诉他以后不必
上数学课了。

值得一提的是,高斯不光数学好,语文也非常棒,当他18岁时,为
自己将来到底是继续研究古典文学还是数学而苦恼,正在这时,他解
决了一个困扰数学家两千多年之久的问题“尺规作正十七边形”,于是,他决定继续读数学系。

有一个比喻说得非常好。

如果我们把18世纪的数学家想象为一
系列的高山峻岭,那么最后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巅峰就是高斯;如果
把19世纪的数学家想象为一条条江河,那么其源头就是高斯。

人们一直把高斯的成功归功于他的“天才”,他自己却说:“假如别人和我一样深刻和持续地思考数学真理,他们会作出同样的发现。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