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国神比干简介

合集下载

历史名人小故事之十八:比干

历史名人小故事之十八:比干

历史名人小故事之十八:比干比干,商代贵族,末代王帝辛(商纣王)的叔父。

比干本名干,因受封于比(今山东省曲阜一带),故名比干。

按照商朝的继承法,长子继位,次子分封,比干既是受封的王,又同时担任当时商朝最高的政务官“少师”。

比干是商代以死谏君的忠臣,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敢于进谏、又不惜以死抗争的忠臣。

他和箕子、微子尽心尽力辅佐纣王更是有口皆碑,彪炳青史,三人并称为商末三贤,孔子则尊其为“殷三仁”。

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里曾把他和战国的屈原、三国的诸葛亮和唐朝的魏征同列为敢言直谏的爱国者。

纣王即位后。

比干看到纣王荒于政事,就坦言直谏,并带纣王去太庙祭祀祖宗,给他讲历代先王创业之艰辛。

纣王虽表面点头称是,但并不真正改过,而且更加荒淫暴虐。

“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即谏不从且死,忠之至也”。

比干冒着丧生灭族的危险,连续3天进宫向纣王进谏,抨击、指责纣王杀皇后、杀大臣、谪太子的过错,斥责他的暴政。

纣王无言以对,恼羞成怒质问比干:“你为什么这样固执?”比干答道:“君有诤臣,父有诤子,士有诤友,下官身为大臣,进退自有尚尽之大义!”纣王又问:“何为大义?”比干答:“夏桀不行仁政,失了天下,我王也学此无道之君,难道不怕丢失了天下吗?我今日进谏,正是大义所在!”纣王听到这里勃然大怒,决定要拔掉比干这颗眼中钉,于是说:“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说罢,命人剖开比干的肚子、取出心肝,并向全国下令说:“少师比干妖言惑众,赐死摘其心。

”公元前1029年夏四月初四,比干被纣王杀害于朝歌摘星台。

“比干剖心”的民间传说:传说比干被纣王挖心以后,掩袍不语,面似土色,单骑纵马南行。

他知道南行心地(今河南新乡县),就会长出心来。

行至牧野荒郊,遇上一老妇人叫卖“没心莱”。

比干问:“菜没心能活,人没心如何?”老妇说:“菜没心能活,人没心就会死!”比干听后,长叹一声,口吐鲜血,坠马而死。

骤然间,天地皆黑,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卷土成墓,将比干尸体埋于土中,人称之“天葬墓”。

历史上国神比干简介

历史上国神比干简介

历史上国神比干简介比干是一位忠君爱国的仁者,后世被中国人塑造成官神和财神。

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比干人物简介比干(公元前1125年-公元前1063年),商朝帝王太丁的次子,帝乙的弟弟,帝辛的叔叔,官少师(丞相)神灵。

比干20岁以太师高位辅佐商王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商纣王;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

商纣王暴虐荒淫,比干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

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剖视其心,终年64岁。

比干人物生平比干是商朝贵族商王太丁之子,幼年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

干从政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

商末帝辛(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滥用重刑,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

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

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

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剖视其心,终年64岁。

比干夫人妫氏甫孕三月,害怕祸及到身,逃出朝歌,在长林(今河南省淇县,古朝歌)石室之中而生男,名泉(林姓始祖)。

周武王伐纣,天下大定,四处寻找比干后人,得知其遗孤生于长林,于是因林而命氏,赐林姓,改名为坚,并把他封在博陵(今河北安平县),比干则为林氏之太始祖。

而如今林姓后人在各个领域内,成绩非凡。

周武王封比干垄,垄为国神。

赐后代林姓;魏孝文帝拓跋宏立庙宇;唐太宗下诏封谥“忠烈公”、“太师”;宋仁宗为《林氏家谱》题诗、元仁宗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题诗、清宣宗修复比干庙正殿等等,此外,还有比干岭、比干墓(殷比干墓)。

周文王将伏羲的演卦渗入他的“天道、地道、人道”思想,并进一步推演为64卦,使之成为六经之首,完成了《周易》。

比干谏死后,周文王《易系词》:比干“是故蓍之德,国而神”。

比干(历史人物)

比干(历史人物)

比干(历史人物)比干庙雕像海峡两岸情系中华天上圣母妈祖和天上国神比干同一修道日。

九月九日国神比干出帝宫,国神宗祀、宗庙、宗教包含五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

天神、地神、国神五教信仰的总称。

国神与国家的人民同荣共辱是五教信仰的正义神。

国神:天、地、立。

彭纲:“上摩穹清下澈坤厚,中丽日月”。

《易·离》:“日月丽乎天,百毂草木丽乎土。

” 宇宙之间和谐光明正义神,上报天神,下报地神。

[2]铜盘秘箱传篆两个碑刻记载:铜盘铭,周武王拿燕白旗却无法封比干,因有留下铜盘铭。

后人用神话强调继周的重要性,实际上是古代条件下传递特殊信息的一种可行的表达方式。

《史记》周武王文曰:“故修谱者,当知其所自出,姓氏之所由赐,及迁移之所起,卜居之凡来,与夫世代相承,并无所缺,斯宝录也。

”修谱者指:继周人。

懂释碑文,译释“独阙斯文” 铜盘铭十六字。

会写“感斯文”指:类同铜盘铭另外的文字叫“感斯文”。

《史记》周武王文曰:“使后代知天地之所由成,人物之所自出”。

译文:“使后代知道天与地之间万物形成起因,人物会自然出现”。

孔子从周,礼与铜盘铭。

周武王封比干,留下铜盘铭;孔子从周,严格要求后代人继周,继周人必须符合条件。

铜盘铭唯有十六字,今天留下铜盘铭两个碑刻:一、延祐五年推官张淑遂模汝州法帖,原帖是周武王写铜盘铭原文,尹王元恕同立石;周武王铜盘铭所在地理方向,原碑文汝州法帖解释所在之处是左林右泉,前岗后道,万世之灵,於焉是保。

原在辉城十五里即武王所封比干墓地。

汝州法帖记载周武王铭文叫“独阙斯文”。

一、唐开元中偃师县农民耕地出土铜盘铭,此铜盘铭为周朝第五代君王周穆王按照周武王所写原文另新写铜盘铭,万历十五年,卫辉府知府周思宸遂模立石。

周穆王铜盘铭所在地理方向原碑文蒙文奇解释所在之处是:右林右泉,后岗前万,世之藏,兹焉是宝。

指偃师县所在地。

碑文刻有“俯仰古今有‘感斯文’,书之日识月云时”。

译文:“从下到上从古至今有感斯文出现,后人能够书写出天地日识月云时的斯文”。

比干

比干

天下第一仁——比干一、比干1、比干简介比干,子姓,名干,商朝沫邑人,为中国商代帝王商丁的次子,帝乙的弟弟,帝辛的叔父,官至丞相,生于殷武乙丙子之七祀,卒于公元前1063年,终年63岁。

中国古代著名忠臣,被誉为“亘古第一忠臣”。

比干幼年勤奋好学、天资聪颖,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后又受托孤辅佐帝辛。

比干在从政期间,主张减轻税赋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

比干由于其兄帝乙的嘱托,衷心辅佐幼主纣王(比干侄儿)。

商末纣王帝辛横征暴敛、生灵涂炭、民怨载道,比干认为“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这才是忠的真谛。

后比干在摘星楼为纣王强谏长达三日,并且认为“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以致纣王勃然大怒。

纣王问比干:“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于是剖比干视其心。

《史记殷本纪》中记载比干是被剖心而死的。

2、比干传说比干是明代著名作家许仲琳代表作《封神演义》中的人物,关于他有一段神话传说。

殷商末期,暴虐荒淫、国势危殆,比干屡次规劝纣王要廉政爱、励精图治,纣王不仅不听,反而在宫中营造鹿台,设酒池肉林,醉生梦死,鹿台完工后,纣王听信妲己谣言,计划会见仙姬、仙子,但这些“神仙”均是妲己轩辕坟内妖狐所变,想要以此来迷惑纣王,但在此九龙宴席上,妖狐因功力浅薄被比干识破,之后便与武成王黄飞虎将妖狐尽行烧死,并用狐狸皮制成一件袄袍献于纣王,妲己见到后心如刀割,对比干怀恨在心,发誓要挖比干之心。

妲己便与雉鸡精胡喜媚设计陷害比干,在纣王与妲己、胡喜媚进餐之时,妲己口吐鲜血、昏迷不醒,胡喜媚知道这是妲己旧病复发,需玲珑心一片即可痊愈,并且推算只有丞相比干是七窍玲珑心,纣王信以为真,急召比干,摘比干之心,之后骑马疾走,路遇妲己所变妇人卖无心菜,便问妇人:“人若无心如何?”妇人曰:“人若无心即死。

”于是比干倒地去世。

3、比干精神比干精神主要是忠君爱民的精神,古代帝王为了他们的统治需要臣子“忠君爱民”,从今天的角度来说,比干的忠君就是爱国,比干刚强正直,敢于劝谏纣王不要残酷杀害臣民,不要对奴隶进行血腥镇压,以现在的角度看来就是热爱人民。

《封神演义》人物简介——北斗文曲星比干

《封神演义》人物简介——北斗文曲星比干

《封神演义》人物简介——北斗文曲星比干
比干,是历史上著名的忠臣,也是老百姓崇拜的文财神。

那么,历史上的比干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商纣王的叔父,任亚相。

鹿台修建完工后,妲己为满足纣王会见神仙仙女的强烈欲望,暗中邀集一群狐狸精赴鹿台聚会。

纣王命比干陪宴。

聚会那天,比干亲眼看到鹿台的豪华壮丽,心想不知耗费了多么钱粮,埋葬了多少冤魂屈鬼,可怜民脂民膏浪费在无用的地方,连连叹息!狐狸精变成仙女赴宴,个个丰姿绰约,深得纣王欢心。

可是狐狸骚臭使比干生疑。

酒过数巡,狐狸精不胜酒力,露出一
条条尾巴,左右摆动。

比干看到后追悔不已,暗暗叫苦,心想我身居相位,却反为妖怪服务,甚至叩头,羞愤难忍。

宴后,比干在午门外遇到黄飞虎,向他倾诉。

黄飞虎立即命人跟踪狐狸精们到郊外轩辕坟,然后一把火将坟内狐狸全部烧死。

为此,妲己怀恨在心,立下毒誓要剜比干的心。

她引来雉鸡精迷惑纣王,自己装病倒地,口喷血水,好像危在旦夕。

雉鸡精乘机献药方,需要亚相比干独有的玲珑七窍心一片,才能救妲己一命。

纣王心疼妲己,信以为真,传旨要比干献玲珑心。

比干
悲愤到了极点,大骂纣王:昏君!你是酒色之徒,猪狗不如!我不犯剜心之罪,为何无辜遭此灾难?在哭祭先王之后,比干手持宝剑剖腹取心,扔给纣王。

何等悲壮惨烈!封神榜封他为北斗文曲星。

商朝名人比干的故事

商朝名人比干的故事

商朝名人比干的故事比干是商朝末年有名的任务,子姓之后,商朝沫邑人(今河南省卫辉市北),中国古代著名忠臣,被誉为“亘古第一忠臣。

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商朝名人比干的故事,希望对你有用!比干,子姓之后,商朝沫邑人(今河南省卫辉市北),中国古代著名忠臣,被誉为“亘古第一忠臣”;国神比干也是林氏的太始祖。

比干生于殷武乙丙子之七祀(公元前1125年夏历四月初四日),卒于公元前1063年。

为商朝贵族商王太丁之子,名干。

比干幼年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

干从政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

商末帝辛(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

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

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

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剖视其心,终年64岁。

比干夫人妫氏甫孕三月,恐祸及,逃出朝歌,于长林石室之中而生男,名坚(林姓始祖)。

比干为林氏之太始祖。

而如今林姓后人在各个领域内,成绩非凡。

周武王封比干垄,垄为国神。

赐后代林姓;魏孝文帝拓跋宏立庙宇;唐太宗下诏封谥“忠烈公”、“太师”;宋仁宗为《林氏家谱》题诗、元仁宗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题诗、清宣宗修复比干庙正殿等等,此外,还有比干岭、比干墓(殷比干莫)。

周文王将伏羲的八卦渗入他的“天道、地道、人道”思想,并进一步推演为64卦,使之成为六经之首,完成了《周易》。

比干谏死后,周文王《易系词》:比干“是故蓍之德,国而神”。

周武王克商消灭暴君殷商王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武王灭商后,为了收服巩固新建的政权,在政治上采取了许多政策和措施,分而治之的办法,安抚殷商遗民。

他下令释放被纣王囚禁的百姓,修整商朝贤臣比干的坟墓,封比干国神,命三千年后才可发扬光大,派闳夭立放铜盘铭。

放出贤臣箕子并恢复其原职。

孔子说的周染与殷礼损益可以知道。

历史上国神比干是什么人

历史上国神比干是什么人
但是比干的确是被商纣王下令杀死的的。 在公元前1029年,当时的商纣王,为了自己的享乐,完全不顾人民的死活,他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一时间市井当中怨声载道。
比干是商纣王时期的丞相,同样也是商纣王的叔父,他不但品德高尚,是个翩翩君子,而且敢于直言进谏,他曾多次规劝纣王不要过于沉迷享乐,可这更是激怒了当时沉溺于酒色的纣王,在他眼里比干是臣子,而臣子又怎能干预帝王的私生活呢?因此他把比干的话当成耳边风,行为举止丝毫未改善,比干见此是又气又急,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
比干挖心的故事之小说版本
比干挖心的故事出自封神演义这本小说,比干在鹿台群仙宴中发现宴会中的仙子都是有狐狸精幻化而来后,协同黄飞虎找到狐狸精的老巢,一把火把这些狐狸精活活烧死在洞里,最后还要扒下一件狐狸皮做成袍子献给纣王,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醒妲己让其安分点。妲己看见自己的狐狸死于非命,对比干很是痛恨,于是携手雉鸡精给纣王上了一场好戏。
那日妲己和纣王还有雉鸡精3人在一起吃饭,突然妲己口吐鲜血倒地不醒,雉鸡精告知纣王,这是妲己的陈年旧疾,如果一旦发作就没有药可以,但是世间有一人可以医治,那就是远在冀州的一名医生可以医治,但是距离太远,妲己危在旦夕越快越好,要想治好这个病其实也很简单,只要用一片人心煎汤喝下就能药到病除,但是这个心可不是一般的心,是七巧玲珑心,而且全朝歌只有一个人有,那就是比干。
比干在《封神演义》中是纣王手下一个十分厉害的人物,但是他最后却被挖了心,对于他被挖心的故事主要有两个,其一是比干惹怒了纣王,于是他被下令挖了心,另一种是妲己十分讨厌比干,于是她施计让纣王取了比干的心,于是比干就这么死了,让人为之叹息。
历史上国商朝的丞相,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历史上国神比干是谁,希望对你有帮助!

比干

比干

史记· 殷本记》载:殷纣王的叔父比干,为人忠耻正直,他见纣王荒淫失政,暴虐无道,十分着急,常常直言劝谏。

在一次劝谏时,纣王大怒道:“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今天我倒要看看你的心是不是七窍!”……民间流传,比干怒视纣王,自己将心摘下,扔于地上,走出王宫,来到民间,广散财宝。

他虽然没了心,但因吃了姜子牙进给他的灵丹妙药,并不曾死去。

因为没了心,也就无偏无私,办事公道,所以深受人们爱戴,称赞。

当时,在比干手下做生意,买卖公平,童叟无欺,于是人们就把他作为财神供奉了起来。

比干是商纣的宰相,纣王的王叔。

据《史记》《殷本记》载:“殷纣王的叔父比干,为人忠耻正直。

他见纣王荒淫失政,暴虐无道,常常直言劝谏,后纣王怒而摘其心”。

相传比干死后,天降大风,飞沙走石,卷土将比干尸骨埋于此处,故称其墓穴为天葬墓。

又说天葬墓四周生出许多没心菜和空心柏树,象征比干为国尽忠,耗尽了心血。

天下第一碑比干庙里有个石碑,是孔子用剑刻的碑,上书“殷比干莫”几个字,因为这是孔子留在世上的唯一真迹,被称为“天下第一碑”。

因为碑下就是土地,所以孔子写个“莫”而不是“墓”字。

公元前497年,孔子55岁,这年春天他从鲁国来到了卫国,住在大夫颜仇家里,汲县属卫国(淇县)管辖,孔子在卫得不到卫灵公重用,他就带着徒弟到匡城蒲乡(今河南长垣),经过牧野,忽然车子坏了,他问左右这是什么地方?答曰:卫地。

孔子非常激动,说这是仁人之墓,恭敬举行了祭奠,挥剑刻下四字“殷比干莫”。

“莫”与“墓”在古代是通假的。

这其中还流传着一个小故事:据说,孔子是借地为土,故意把墓写成莫字。

后来,有个好为人师的县令看到这块墓碑,讥笑孔子写了错别字,就拨剑刻上一土字,刚刻好,乌云滚滚,雷声大作,轰隆一声,将土字劈掉,就成了现在这样一块残碑。

微子是商朝纣王的长兄,比干是微子的叔父。

纣王荒淫无道,招致朝野上下强烈反对。

朝中大臣纷纷议论要废纣王、立微子。

纣王闻听此事,便贬微子到微子国(今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微子镇一带)做诸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国神比干简介
比干(公元前1125年-公元前1063年),商朝帝王太丁的次子,
帝乙的弟弟,帝辛的叔叔,官少师(丞相)神灵。

比干20岁以太师高
位辅佐商王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商纣王;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
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

商纣王暴虐荒淫,比干
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
以自恃”。

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剖视
其心,终年64岁。

比干是商朝贵族商王太丁之子,幼年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
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

干从政40多年,主张减
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


末帝辛(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滥用重刑,比干叹曰:“主过
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


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

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
以自恃”。

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剖视
其心,终年64岁。

比干夫人妫氏甫孕三月,害怕祸及到身,逃出朝歌,在长林(今
河南省淇县,古朝歌)石室之中而生男,名泉(林姓始祖)。

周武王伐纣,天下大定,四处寻找比干后人,得知其遗孤生于长林,于是因
林而命氏,赐林姓,改名为坚,并把他封在博陵(今河北安平县),
比干则为林氏之太始祖。

而如今林姓后人在各个领域内,成绩非凡。

周武王封比干垄,垄为国神。

赐后代林姓;魏孝文帝拓跋宏立庙宇;
唐太宗下诏封谥“忠烈公”、“太师”;宋仁宗为《林氏家谱》题诗、元仁宗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题诗、清宣宗修复比干庙正殿
等等,此外,还有比干岭、比干墓(殷比干墓)。

周文王将伏羲的演卦渗入他的“天道、地道、人道”思想,并进一步推演为64卦,使之成为六经之首,完成了《周易》。

比干谏死后,周文王《易系词》:比干“是故蓍之德,国而神”。

周武王克
商消灭暴君殷商王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武王灭商
后,为了收服巩固新建的政权,在政治上采取了许多政策和措施,
分而治之的办法,安抚殷商遗民。

他下令释放被纣王囚禁的百姓,
修整商朝贤臣比干的坟墓,封比干国神,命三千年后才可发扬光大,派闳夭立放铜盘铭。

放出贤臣箕子并恢复其原职。

孔子说的周染与
殷礼损益可以知道。

可见,古今对比却是事实。

周武王封比干留下铜
盘铭:封轩辕王子比干垄,上报天神,下报地神。

中华民族千秋令:“齐封神雨,雷电照今;供干师忠,慎为瞻遗。

”命为宗祀,历朝致祭。

并令禁慎瞻遗。

史书上记载纣王的种种劣迹完全能让读者忘记他曾经的功劳,而且每一桩都少不了坏女人妲己。

纣王有次正和妲己饮酒,远远望见
一老一少正在渡河,小的走在前面,已经过河而去,老的落在后面
犹豫不前。

纣王说:小孩骨髓旺,不怕冷;老人骨髓空,怕冷。

妲己
不信,纣王就命士兵把两人抓来,用斧子砸开他们的腿骨让妲己看。

这条河从此被叫做“折胫河”。

比干看到纣王的所作所为,就坦率
地直谏,并带着他去太庙祭祀祖宗,给他讲历代先王的故事:商汤
创业时的艰难,盘庚用茅草盖屋,武丁和奴隶一起砍柴锄地,祖甲
约束自己,喝酒从来不过3杯,唯恐过量误国……纣王表面点头称是,但并不真正改过,而且愈加荒淫暴虐。

他不但在王宫里“流酒
为池,悬肉为林”,而且还表演“真人秀”,“令男女裸而相逐其间,是为醉乐”。

纣王的爱妃妲己喜欢看人受虐的情景,有一种叫
做炮烙的刑具,就是她发明的:用铜做成空心的柱子,行刑的时候,把犯人脱光衣服绑在柱子上,再把烧红的炭火放进铜柱子……妲己
说她有辨认腹中胎儿是男是女的本领,纣王就抓来100个孕妇试验。

妲己让她们先坐下再站起来,然后对纣王说:先抬左腿者是男,先
抬右腿者是女。

纣王不信妲己就命人当场剖腹检验……比干看到纣
王和妲己害人取乐的场面,气得浑身发抖,一边自言自语“我是皇伯,强谏于王”,一边疾步走到纣王面前,直言他的错误,并且请
求将妲己斩首,全门赐死!纣王愤愤地坐在那里,一句话也不说。


干继续说:当年汤王时,天下大灾,饿殍塞途,汤王下车抚尸而哭,自责无德。

又立即开仓济贫,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天下称颂。


今天的作为与先王的仁政背道而驰,若不改悔,天下就危险啦!纣王
听完气得拂袖而去。

比干回到家中,请来箕子和微子商议,让他们
向纣王进谏。

第二天,箕子去劝纣王,纣王却将箕子的头发剪掉,
把他囚禁起来,微子进谏,纣王依然不听,微子只好抱着祖先的祭
器远走他乡。

大臣辛甲进谏了75次,纣王丝毫不改,于是投奔了周
文王。

许多大臣看到纣王已经无可救药了,纷纷弃商投周。

纣王已
经落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

而此时,周武王率军东征已经打到了孟津,背叛殷商来和周会盟的大小诸侯有800多个,商王朝已是风中
残烛了。

比干觉得为人臣子不能像微子那样说走就走,就是杀头挖
心也得据理力争。

“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即谏不从
且死,忠之至也。

”他冒着灭族的危险,连续3天进宫抨击纣王的
过错。

纣王被比干批评得无言以对,恼羞成怒地喝问:你为什么这
样坚持?比干说:“君有诤臣,父有诤子,士有诤友,下官身为大臣,进退自有尚尽之大义!”纣王又问:何为大义?比干答:夏桀不行仁政,失了天下,我王也学此无道之君,难道不怕丢失了天下吗?我今
日进谏,正是大义所在!纣王听到这里勃然大怒,于是说:“吾闻圣
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说罢,命人剖胸取心,比干毫无惧色,慷
慨就戮……
干从政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
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

商末帝辛(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比
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
忠之至也”。

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

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

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剖视其心,终年64岁。

比干庙坐落于河南卫辉的比干庙是重要的庙墓合一建筑群之一,是中国第一座含墓祭人之祠庙,称为“天下第一庙”。

庙宇宏敞,
建筑巍峨,古朴壮观,显示了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
艺术创造力。

比干庙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比干墓为中国第
一座有记载的坟丘式墓葬,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比干庙内碑碣林立,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剑刻碑到清朝乾隆亲书御碑,共64通,几乎含盖了我国历史上所有朝代。

孔子剑刻“殷比干墓”碑,是迄今发现的唯一的孔子真迹,被誉为“天下第一碑”,
北魏孝文帝的《皇帝吊殷比干墓文》相传为南北朝著名书法家崔浩书,为魏碑精品之上。

清乾隆御书的《过殷太师墓有感》为端正的
楷书,笔韵严整雍容,华丽端庄,有帝王之风。

碑廊左侧第四通石
碑,为清朝刘希龙所写的行书“三代孤忠”四个大字,气势磅礴,端庄得体。

碑中精品还有唐太宗的《封殷太师比干诏》、《祭殷太师比干文》,元朝刘敏中的《赦修比干墓碑》等。

这些都是举世名碑,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丰富宝库。

庙内的特色植物开心柏、板柏、没心菜形成了奇特的自然景观。

看过历史上国神比干简介的人还看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