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鱼我所欲也优质精品课件(新人教版九下)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三单元 9 鱼我所欲也(共28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三单元 9 鱼我所欲也(共28张PPT)

19.请结合文体特点,分析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甲文:通过比喻引出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阐述,最后得出结论。 乙文:以时间为顺序,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
【参考译文】文天祥被押到潮阳,见张弘范,左右元军命令文天祥叩拜,文天 祥拒不叩拜。张弘范于是用宾客的礼节接见他,文天祥与元军一起进入厓山,张 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却教唆别 人也背叛自己的父母,这可能吗?”张弘范还是坚决要求他就范。文天祥于是写 下自己所作的《过零丁洋》诗给他,诗的末尾有这样的句子:“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笑着放在一边。厓山被攻破了,张弘范说:“国家已 亡,丞相你已经尽了忠孝之心了,如果你改变对南宋的忠心来效忠于元朝皇上, 还给你宰相的官职。”文天祥流泪说:“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
法,什么不可用呢?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
处呢!
8.根据提示,用课文原句填空。 (1)本文的中心论点(能概括全篇大意的)是: ______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_____。
. . .
.
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辟也( 同“避”,躲避 )
(2)贤者能勿丧耳( 丧失 ) (3)使为书招张世杰( 写信 )
(4)天祥泫然出涕( 眼泪 )
1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由此可见,人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
(二)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 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②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9课 鱼我所欲也PPT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9课 鱼我所欲也PPT
(设喻) 类推 (论点)
舍鱼取熊掌
舍生取义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至“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 恶有甚于死者。”)用假设论证,进一步从反面强调为了 “义”,可以不用“生”、“不”“辟患”。 正面论述 正反对比论述
第三层:(最后一句)强调义的思想境界是人人都有的,只是 道德高尚贤明的人没有丧失罢了。
2、段落层次提纲
译:通过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
不肯采用;通过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 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想要的 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 亡更严重的事。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 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盛饭用的圆竹器 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
第一层:(从“一箪食”至“乞人不屑也”) 正面举例 ——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 (嗟来之食不受) 舍生取义,不失本心
第二段:举例论证人应该保有本心。 不能“见利忘义”, 否则就是失掉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第二层(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至“是亦不可以已乎”) 反面举例——举“万钟”的例子 (万钟之禄受之) 见利忘义,丧失本心

作家介绍
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著名 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 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 中期,主张“民贵君轻”、 倡导和平, 反对战争。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 侯,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继承 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提倡以 “仁”“义”为中心的“仁政”、 “王道”。但他的主张均未被统治者 所采纳,遂退而与弟子著书,有《孟 子》(现存七篇)一书传世。
一词多义
•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是:这种 是:这种做法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9课《鱼我所欲也》教学课件共18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9课《鱼我所欲也》教学课件共18张PPT
鱼我所欲也
《孟子》
授课:王槐矫 单位:海口市永兴中学
孟子的名言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
骨,饿其体肤。
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分析第一段
本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
把生命比作鱼、把大义比作熊掌 2对比论证(正反) 生——有甚于生——不为苟得
对 死——有甚于死——有所不避 正面 比 论 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 反面 证 所恶—莫甚于死——何不为
小结: 本段作者主要是采用正反结合, 层层深入,反复论证的方法论证了义 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 的观点。
课后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的注释, 理解和翻译第二段和第三段。 2、背诵全文。
作者简介
朗读课文,要求:
1.对照朗读和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有不懂的字、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 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 来,准备进行交流。 3.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
正音
①不为苟得也(wé i,动词,做,干)
②所恶(Wù,动词,厌恶)
③箪(dān
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④羹(gēng 汤) ⑤蹴(cù 用脚踢) ⑥为宫室之美(wè i,介词,为了)
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 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 以干呢?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 有不为也。
通过某种手段就可以活命,;采用某种办 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 用。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 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 他们所厌恶的 比死亡更严重的事。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件(共27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件(共27张PPT)
患有所不辟也。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想要的还有超过生命的东西,所以 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也是我所讨厌的,但我厌恶的还 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假如,假使 的
没有
凡是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
……的方法, ……的手段,
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如,假使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
……的事
辟患者何不为也?
假如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 么凡是可以用来得到生命的手段,哪一种 不可以采用呢? 假使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 么凡是可以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件 不可以做呢?
采用某种手段 表转折 生存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
因此
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 和应当“舍生取义”不能“见利忘义”的观点。儒家的这种 思想影响久远:古代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近代有拍 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的闻一多。现在疫情之下,更有 无数一方有难八方驰援逆行而上的白衣天使,坚守防疫岗位 的志愿者,还有宅家隔离不添乱的普通民众。疫情之下,我 们每一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践行儒家的生死义利观。
甚于死者。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生存下来,却有不肯用的;采用某种办 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却有人不愿做。因此,他们想要的 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 事。
不仅,不只 这种本心
代词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
罢了
能勿丧耳。
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 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并且“义”的美德就是人所固有的, “义”
代不合礼义的万钟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17页)ppt精品课件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17页)ppt精品课件
再读经典 赏析美文
鱼, 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者也。
坚定的抉择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鱼 我所欲 也》( 17页) ppt精 品课件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鱼 我所欲 也》( 17页) ppt精 品课件
鱼我所欲也
你 好
——孟子
关注疫情 导入美文
他是谁?
他们去干什么?
关注疫情 导入美文 庚子鼠年,荆楚大疫! 时震天下,九州闭户,千城封锁,万巷孤寂 ! 为一国封一城! 医甲钟南山,携雷火二神将, 统率三十万白衣战士,闯荆楚大地, 誓死保卫华夏子民!
关注疫情 导入美文 孟子与《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 人。战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散 文家。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世称“ 亚圣” 。《孟子》是由其弟子整理的记录孟子思想政 治言论的书,宋朝时被朱熹定为“四书”之一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鱼 我所欲 也》( 17页) ppt精 品课件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鱼 我所欲 也》( 17页) ppt精 品课件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鱼 我所欲 也》( 17页) ppt精 品课件
再读经典 赏析美文
提出论点 → 类比:舍鱼取熊掌→ 舍生而取义
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鱼 我所欲 也》( 17页) ppt精 品课件
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 重点实词 一词多义 判断句 省略句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鱼 我所欲 也》( 17页) ppt精 品课件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PPT优质课件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PPT优质课件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介词,为)了
一词多义
呼尔而与之( 连词,连接两个动作),表承接 而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连词,表转折),却 得 故不为苟得也( 动词,取)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 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语气词,同)“欤”
呼尔而与之( 动词,)给
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同“避)”,躲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同“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与””同同““德欤””,,感语) 恩气、词感激;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同“向”,先) 前、从前
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 “义”重于“生”
写作特色
2 善用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论辩力强。
比喻
舍鱼而取熊掌
若不能兼得, 必须择优而取
一箪食,一豆羹
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 “义”重于“生”
写作特色
2 善用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论辩力强。
生和义
义比生更可贵
对比
死与不义
“不食嗟来之食” 与“不辩礼义而受
写作特色
1 议论严密,层层深入。
围绕“舍生 取义”的中 心论点
正面论述生死与“义” 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 是人的本心
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 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 申文章的论点
结构严谨 层层深入
写作特色
2 善用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论辩力强。
比喻
舍鱼而取熊掌
若不能兼得, 必须择优而取
一箪食,一豆羹
词类活用 所识穷乏者 得 我与
同“德”,名词,恩惠。在这里用作动词,感恩、感激。
特殊句式
判断句 鱼,我所也【“也”,判断句标志。】
省略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 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 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件(共64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件(共64张PPT)
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 舍),现在(却)为了宫室的华美接受了;从前为了 (“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 侍奉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 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接受了。这种 做法不是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
合作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2、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 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 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 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 。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 论点。
(刘禹锡《陋室铭》) ⑶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岑参《逢入京使》)
⑷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杜甫《望岳》)
⑸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白居易《卖炭翁》))
⑹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⑺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⑻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然而我所想要的东 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 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事情,但所厌恶的事情 有比死亡更为严重的,所以有祸患我也不躲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如使: 假如,假使。下文“使”义同。 莫: 没有。 则: 承接连词,那么,就 何不用也: 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生: 生命 义:大义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东西,大义也是我所想 要的东西,(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 到,那么,我就要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件(共53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件(共53张PPT)
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 可以止”。
合作探究
《鱼我所欲也》中,“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一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孟子亲民爱民的 民本思想,与此同时,在孟子看来,即使是 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万钟则不辩 礼义而受之”。你认为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因为“义”的价值高于“生”,所以, 即使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放弃“义 ”的前提,用“不辩礼义”之财来让人苟且 求生,更何况是出于让“贫乏者”“得我” 的个人目的。
苟得(gǒu) 一箪食(dān) 弗(fú) 妻妾(qiè)
疏通文意
喜爱,想要
也,也是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
同时得到 舍弃
语气词,表示判断
正义,道义
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 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 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 道义。
作者简介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 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 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 ”。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 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 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 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 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 不要失去“本心”。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疏通文义。
2、探究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 方法。
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
生命
大义
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 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 而选取道义了。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熊掌
舍鱼取熊掌
提出 论点
所欲 生、义
舍生取义
由浅人深,自然明晓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 以得生者 / 何不用也?使 / 人之所恶 / 莫 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 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想要、喜爱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
同时得到或占有 舍弃 选择
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 (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 弃鱼而选取熊掌.
讨厌,憎恨
超过、胜过
做、干
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祸患,灾难 同“避”,躲避
故患有所不辟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 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憎恨的,但我所 憎恨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灾祸我不躲避。
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 道义 西是指__________ , 比死亡 更可怕的东西是指___________
wéi

gǒu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 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 wù 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 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 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 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 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 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 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所欲 莫甚于生 假 (最喜生) 设 何不用 (不择手段求生) 分 析 所恶 莫甚于死 (最恶死) (反面) 何不为 (不择手段躲祸)
孟子,名 轲 ,字 子舆 ,邹人, 战国初期 思想家 、 教育家 。他是孔 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是 儒家 学派 继孔子之后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 称为“ 亚圣 ”。在政治上,他提倡 “ 仁政 ”,提出“民贵君轻”的民 本思想,反对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在 性善 论。 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______
— 孟 子
在人的一生中,要作出 许多各种各样的选择,尤其 是在对待像生和死这样重大 的问题上,当我们必须作出 非此即彼的选择的时候,这 对任何人都是一个严肃的人 生课题。
俗语说“留得青 山在不怕没柴烧”那 么是不是为了生存我 们就可以不择手段呢?
孟子的《鱼我所 欲也》在生死的抉择 的问题上对我们会有 所启发。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 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 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 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比喻论证,提出了“舍生 取义”的中心论点。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
苟且取得,指得以苟且偷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 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 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 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 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 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 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
假如,假使
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那么 没有
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 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做、干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 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 憎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 祸的事情,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孟子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
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
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
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
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 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 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 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
行,为《孟子》七篇。
主要思想
施仁政 民贵君轻 人性本善
“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 就 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 心、 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 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
gēng

2、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 dān 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 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 xiè 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 wèi 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 wéi 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 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 yǐ 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辨 所欲 甚于生(义) 证 故不苟得 分 析 所恶 甚于死(不义)
(正面)
故不避患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恶有 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作 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情。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 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 人民的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