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科学《材料》教案
三年级科学教案-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材料的选择》第12课《材料与沉浮》教案陈银淳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1、认识到有的材料在水中能漂浮,有的材料在水中会下沉,知道物体的沉浮与材料有关。
2、认识到可以根据材料的漂浮性能制成不同用途的物品。
(二)过程与方法1、能根据实验中收集到的证据概括出浮和沉的物体的材料组成特点。
2、通过分析实验结果,能初步解释物体的沉浮与其组成材料有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在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并能够在实验当中对科学问题进行研究和解释。
二、实验材料准备1、金属:回形针、钥匙、铁块、铝块2、木料:铅笔、一次性木筷、木块3、塑料:塑料直尺、文件夹碎膜、塑料块4、其他:玻璃水槽、自来水三、具体教学环节(一)情景导入——提出问题1、情景:一颗泡沫球掉入一口枯井当中可以用什么方式取出来(可以往枯井里面灌水,让泡沫球浮起来)2、类比思考:一枚1块钱的硬币掉进枯井里面可以用一样的方法取出来吗3、学生提出问题:硬币是沉的,泡沫球是浮的——物体的沉与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二)实验探究——作出假设、收集证据进行验证、得出结论1、沉与浮的概念(1)沉:如果物体碰到容器底部,就代表它在水中是沉的;(2)浮:如果物体不能碰到容器底部,就代表它在水中是浮的。
2、实验操作(1)认识实验材料及其作用①玻璃水槽——盛水②钥匙、铅笔、一次性木筷等——实验对象③实验记录册——对实验现象进行记录(2)介绍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①请组长管理好组员,安静细致地进行实验;②请实验员按照实验记录册上物品的顺序,轻轻放入水中,重复两次操作,反复验证;③请记录员及时记录实验结果,用向下的箭头“↓”表示“沉”;用向上的箭头“↑”表示“浮”,实事求是,如实填写;④请实验员将试验过的物品擦干,整理好,放回原处。
(3)小组进行实验和记录材料名称实验预测实验结果泡沫胶纸木棒钥匙塑料块铁块木块(4)根据实验现象提出猜想猜想一: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猜想二: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有关;猜想三: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材料有关;(5)进一步实验,验证猜想①利用胡萝卜进行实验,通过改变胡萝卜的大小,验证猜想一、二对实验对象的材料进行分类,验证猜想三,并用学生自备的材料做进一步验证(金属↓、木块↑、塑料↑、泡沫↑)出结论体的沉浮与物体的材料有关,不同材料的物体在水中的漂浮能力不同。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教案

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教学目标:1、知道材料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了解我们身边有哪些材料是天然材料,哪些材料是人造材料。
2、通过比较棉花与晴纶棉,发现他们的相似之处与不同点,初步了解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异同之处。
3、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为什么现在用天然材料做的物品越来越少,用人造材料做的物品越来越多。
教学重点:1、了解我们身边有哪些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了解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通过比较棉花与晴纶棉,发现他们的相似处与不同点。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比较,了解人造材料与天然材料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棉花、晴纶棉等等。
预习要求:观察我们身边的物品,想一想这些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初步了解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各自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本33页的一首小诗:爸爸用木头,给妈妈做小桌子,那木头是哪来的?妈妈用布,给我做花裙子,那布是哪来的?我用纸,给洋娃娃折扇子,那纸是哪来的?2、学生读一读,并说一说木头、花布和纸张分别是从哪里来的?3、教师引导:同学们,木头、花布和纸张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这些材料分别有什么特点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探究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
4、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探究材料的分类。
板书课题: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二、探究生活中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探究建造房子的材料教师引导: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家,爸爸妈妈和我住在一座大房子里幸福的生活。
同学们,你们知道造房子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吗?学生说一说造房子需要用到的材料。
预设:沙子、水泥、砖头、木料、钢筋、铝合金、玻璃、瓷砖、电线、大理石、灯具、塑料等等。
教师相机出示这些材料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些材料哪些是天然的?哪些是人造的?属于天然材料的有:沙子、木料、石料、大理石。
属于人造材料的有:水泥、钢筋、铝合金、玻璃、瓷砖、电线、灯具、塑料等等。
三、认识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概念教师引导:同学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材料,这些材料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天然材料,一类是人造材料,那么什么是天然材料?什么是人造材料呢?出示课本35页上面的一段文字,引导学生读一读,初步了解什么是天然材料?什么是人造材料?预设:天然材料是直接来自大自然的材料。
人教鄂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5 建筑中的材料 教案

15 建筑中材料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人工材料,什么是建筑材料。
2.了解建筑材料的分类标准。
3.通过学习意识到使用材料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4.了解天然材料和合成材料的优缺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对建筑材料的认识。
难点: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对建筑材料的认识。
三、教学用具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四、相关资源【活动设计】区分人工材料与合成材料.jpg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展示图片,聚焦问题。
【讲述】我们居住的房屋是用砖瓦、水泥、木头等材料建造的,这些材料有的是人工的,有些是天然的。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区分标准是什么?。
【过渡】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建筑材料的分类及发展。
【新知讲解】知识点一:区分人工材料和合成材料【展示】课件展示木屋、石桥、茅屋、砖房、铁塔和玻璃房。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述几幅图片中的建筑,然后说一说这些建筑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总结】木屋主要是由木头制成的,石桥主要是由石头经加工制成的;草屋主要是由稻草搭建而成的;而砖房主要是由砖头搭建而成的;铁塔主要是由钢铁建造而成的;而玻璃房是由玻璃改造搭建而成的。
【组织讨论】那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将这些材料进行分类,你将会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分类呢?【总结】我们可以按照材料的来源将这些材料进行分类,现在我们按照人工材料和合成材料将这些材料进行分类。
【提问】那么到底什么是人工材料?什么是合成材料呢?【展示】【总结】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砖头、钢材、水泥都是人工材料;而石块、茅草和木材都是天然材料。
【提问】找一找教室里的物品,说说哪些是天然材料做的?那些是人工材料做的?知识点二:建筑材料的发展【过渡】刚才我们了解了建筑材料的分类,那么建筑材料的发展与什么有关系呢?这就需要我们了解从古至今建筑的变化。
【讲述】建筑材料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的,它和人类文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认识新材料》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认识新材料)教案PPT课件教学设计反思冀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认识新材料)教案PPT课件教学设计反思第三课时认识新材料活动目标:1、能主动搜集一些关于新材料的信息。
2、能发觉新材料对自己生活的好处。
3、能设计一种具有特别功能的新材料。
教学过程:一、乐生疑由于天然材料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于是人们设法制造了许多人造材料。
随着社会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开展,人们造出了许多性能越来越好的材料,如:纳米、人造纤维等材料。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新材料。
二、探究解疑能举例说胆我们生活环境中的存在着种种声音。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指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难点:理解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三、教具学具小鼓、方形管、钗、尺、黄豆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PPT一、乐生疑同学们,大家倾听一下这是什么声音?〔风声〕,〔歌声〕,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
板书课题:3倾听声音二、探究解疑1、学生分组寻觅声音。
〔1〕听一听,这是谁发出的声音?还听到哪些声音?〔2〕把你找到的声音记录下来。
〔课件的录音:风声、水流声、唱歌声、朗读声、雷声、马叫声、羊叫声、狗叫声、猫叫声、牛叫声、狼叫声等〕2、指导学生表达与交流活动〔1〕向同学描述自己吸听到哪些声音。
〔2〕比一比,谁模仿的更好。
〔3〕你能制造出声音来吗?用的是什么方法?3、引导学生提出关于声音的问题。
〔1〕分组商量,关于声音,你想了解些什么?〔2〕分组汇报想了解关于声音的问题。
〔归纳如下〕问题1:各种动物发出的声音为什么不同?问题2:声音有的很好听,有的很难听?问题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问题4:为什么人能发出说话声?问题5: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的?4、乐生疑三、板书设计3倾听声音风声、水流声、歌声、雷声、马叫声、羊叫声第二课时一、乐生疑1、请同学一起模仿羊叫声,青蛙叫声、制造出掌声。
2、出示PPT学生提出想了解关于声音的问题。
小学科学6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教案)冀人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6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教案)冀人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小学科学6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教学目标:1. 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概念,能够区分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2. 认识一些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并明白它们的来源和制作方式。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概念。
2. 掌握一些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及其用途。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能力。
2. 让学生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制作过程。
教学准备:1. 图片、图片卡片或实物:木头、矿石、麦穗、塑料玩具、塑料袋、铅笔等。
2. 教学课件或黑板、白板等。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小学科学6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1. 教师出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回答:这些是什么材料?它们有什么特点?2. 说明这些材料中有的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天然材料,有的是经过人工制造的人造材料。
Step 2 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1. 引出天然材料的概念:天然材料是在自然界中存在并能够直接拿来使用的材料。
2. 引出人造材料的概念:人造材料是经过人工加工或合成得到的材料。
3. 和学生一起讨论和总结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特点和用途,并记录在黑板上或教学课件中。
Step 3 认识常见的天然材料1. 出示图片或实物,展示一些常见的天然材料如木头、矿石、麦穗等。
2. 让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天然材料的特点,并讨论它们的用途。
3. 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天然材料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并经过加工或直接使用。
Step 4 认识常见的人造材料1. 出示图片或实物,展示一些常见的人造材料如塑料玩具、塑料袋、铅笔等。
2. 让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人造材料的特点,并讨论它们的用途。
3. 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人造材料是通过人工加工或合成得到的。
Step 5 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制作过程1. 选择一个天然材料和一个人造材料,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它们是如何制作出来的?2. 引导学生理解天然材料的来源和加工过程,以及人造材料的制作方式。
湘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6.1《我们衣服的材料》教案

一、观察不同的衣服,分别说下不同的衣服的作用。
(1)军人穿的衣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滑雪服
(3)婴儿服
(4)消防员的衣服
(5)游泳衣
二、不同的布料
(1)丝绸 (2)毛呢(3)棉布(4)聚酯纤维
天然材料:就是来自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只经物理处理或未经处理的材料。
合成材料:就是原本没有的东西,而人工合成的。
内层为pp无纺布(口鼻呼出的湿气吸收),中间层为熔喷过滤材料(作用:过滤作用,能够阻隔90%以上5微米的小颗粒),表层的p无纺布(阻水、飞沫)。
都是人工合成的纤维。
(2)N95口罩
至少有三层,甚至有八层的那么多。全部都是人工合成的材料,中间材料非常细且密,所以它的阻隔能力很强。可以阻隔飞沫和0.3微米的颗粒物。
4. 板书设计
我们衣服的材料
天然材料和人工合成材料
纤维的粗细、疏密不同,透光性透气性不同。
聚酯纤维最耐磨,丝绸最不耐磨,棉布耐磨性居中。
猜想1:
贴身穿的内衣裤需要柔软舒适,还要能吸汗透气,所以我们猜想棉布具有柔软的质感和良好的透气性。
猜想2:
穿在外面的外套和外裤需要耐磨和防皱,所以我们猜测聚酯纤维等合成材料,具有较好的耐磨性和抗皱性。
四、观察布料
观察材料:棉、丝绸、聚酯纤维、手电筒
观察方法:分别把三种布料包裹在手电筒上,打开开关,观察布料,你有什么发现?
难点
了解衣服材料的结构特点,推测、检验衣服材料性能的假设。
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各种不同的衣料(棉布、毛料、合成纤维、丝绸),放大镜,手电筒,砂纸,木块
教师演示材料:教学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2020年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身边的材料: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教案2

4.1.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教材分析】本节课为新版本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第一课题。
基于二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对身边的材料有了基本的认知,本课将继续从三个层面来丰富学生对材料及现代科技的感性认识。
第一阶段:感性认识阶段。
通过调动各种感官器官去观察、触摸发现身边的材料,并尝试用生活经验来分类。
第二阶:理性认识阶段。
能根据材料的不同用途对材料进行简单的分类。
第三阶段:对比总结。
分析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不同,并能树立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已经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许多物品,并积累了一定的生活常识,认识物品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
但是并不具备对物品进行分类的思想,至于各种材料所具有的特性,就更不能明白了。
因此,本节课将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对生活物品的探究兴趣,并通过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描述的能力。
以期树立学生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教学目标】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1.知道生活中材料的简单分类。
2.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比较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
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树立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教学重点】探究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之处。
【教学难点】了解身边物品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多寡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棉花,腈纶,烧杯,镊子,酒精灯,火柴,石棉网、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谈话:展示几件物品——塑料直尺、剪刀、书籍、桌子、窗帘等。
请问:这些物品,都是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2.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让学生直观感知,材料在我们生活中的普及度。
]二、调查造房子需要的材料以及分别是什么材料。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通用15篇)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通用1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
2.能名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二)知识与技能:1.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
2.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二.教学准备:1.学生自备一些玩具。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自主学习:1.检查学生带来的玩具。
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是什么玩具?2.学生研究自己带来的玩具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1)教师说说研究的要求。
把各自带来的玩具合在一起,研究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4人小组共同研究,将研究的结果记在P85的表格中。
(2)用同样的方法研究教室里的物品以及你平时见过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学生可以下位到教室里的各个角落去研究。
3.小组汇报。
钢铁、不锈钢、塑料、木块、布、玻璃、纸……4.指导学生将自己发现的这些材料分类,分类的标准学生自定。
(三)课后作业。
课后研究家里的物品都是些什么东西做成的?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2【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2、同样多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多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难点:设计对比实验来说明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装有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三年级科学《材料》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
过程与方法:1.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3.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教学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教学准备: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教学过程一、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1.这个单元我们将开始学习“材料”,板书“材料”。
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名称?什么物品是用这种材料做的?教师将学生说到的材料一一板书出来。
2.看看自己和小组里的同学,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携带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试着把它们写在书中的表格中。
3.交流记录的情况,看看有没有出错。
4.这些材料在我们身边应用很广,书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它们又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调查表,对于难以判断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物品,请作出标记。
5.调查结束后,在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①调查了多少物品?使用了多少种材料?②哪些物品是由一种材料制成的?哪些物品是由多种材料制成的。
③哪种材料使用得最多?6.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哪些材料在我们身边被广泛使用着,为什么大量使用它们呢?二、观察描述几种常见材料的主要特点1.我们周围的物品,往往都是由各种材料组成的,比如一扇门,就使用了木头、玻璃、金属等材料,不同的部位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举例说说你的想法。
2.四人小组选择两种材料讨论它们分别有什么主要特点和用途,并记录下来。
3.交流各组的记录情况,有不同意见的及时补充,若认同其他组的观点,及时将它补充在自己的记录单上。
4.请保管好记录单,下次还要再使用。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韧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
过程与方法: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比较材料软硬的方法。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教学准备】学生(每小组):木头、纸、金属和塑料各两根,铁、铜、铝等金属片各一条,砂纸、玻璃杯、热水。
教师准备:电路检测器、榔头【教学过程】一、比较硬度1.比较纸和木头的软硬,出示纸和木头,说说它们谁更硬一些?你是怎样观察到的?(纸一折就变形,而木头不容易折)2.比较纸、木头、金属的软硬,再出示金属一条,这三材料谁更硬一些,你是怎样观察到的?①学生说说自己的原先观察结果,可能会出现方面,那金属条和木块谁更硬一些(用压、捏、折的方法都不易区分它们的软硬)②提出:判断一种材料是否比另一种更坚硬,可以用刻划的方法,若能在另一种材料表面划出痕迹,就表示它比较硬,反之则可能硬度相同或较小。
③学生尝试用木头在金属上刻划或金属在木头上刻划,看怎样做能划出痕迹。
3.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的软硬①如果再给你一种材料:塑料,它们的软硬又会是怎样的?(学生猜测)②可以怎样检测它们的软硬?③怎样做到有序地观察?(出示书P48的记录表)④实验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再适当补充,出示活动题方)活动提示:⑴依次选择其中一种材料,分别去刻划另两种材料的平面处。
⑵用力适度,并尽量保持在每一次刻划时用力大小相同。
⑶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不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
⑷要求每个人都操作一次,并且注意不要划伤手指。
⑸根据我们观察到的结果,将木头、纸、金属和塑料按硬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哪种材料最硬?二、认识金属说说周围的物品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金属?为什么用金属不用其它材料(根据学生的举例,出示材料)教学目标:1、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意识到不同材料有不同性质。
2、运用多种感官和多种方法认识一些常见材料。
3、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教学重点:认识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关系。
教学难点:区分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谈话:纸可以做成书本,木头可以加工成桌椅,金属可以制造成轮船……物品都是用材料做成的。
2、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些常见材料。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点评:从生活中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自学质疑。
1、出示自学提示:(1)识别教室里的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2)区别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分析一些常见物品(P42)分别是由哪几种材料做成的?分别是天然材料还是人造材料?为什么选用这种材料?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质疑,确立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和还想进一步知道的问题。
教师提出教学目标。
(点评:以生为本,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明确课堂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常见材料可以怎样分类?按什么标准来分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之间有什么关系?2、讨论研究:身边的一些物品(以球鞋为例)分别由几种材料,什么材料做成的?人们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来做这些物品?(点评:通过小组讨论,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四、交流汇报。
1、全班汇报:常见材料的分类、分类标准及相互关系。
2、身边哪些物品是由天然材料做成的?哪些物品是由人造材料做成的?3、全班汇报:球鞋由几种材料,什么材料做成的?人们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来做这些物品?4、选择一件由两种以上材料制作的物品,说说分别是什么材料?这种材料有什么特点?(点评:关注了课堂的生成,注重了学生的充分展示,有效达成了课堂教学目标。
)五、点拨总结。
1、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学习收获。
2、教师点拨:根据材料的将材料可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人造材料天然材料,一件物品由多种材料做成,是因为不同材料有不同性质。
(点评:让学生课堂总结,巩固了课堂所学。
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明晰地掌握。
)六、拓展延伸。
1、谈话:除了一些常见材料外,现在已经有了许多新型材料。
你们了解哪些新型材料?(学生交流)2、提供有关“纳米材料、高分子材料、超导材料、新型金属”等新材料资料供学生阅读、研究。
3、提问:关于材料,你还能提出哪些自己能研究的问题?(点评:通过有效拓展,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整课教学案,充分体现了课改精神,能有效指导教学。
)板书设计:1、常见材料天然材料按材料的分类人造材料人造材料天然材料。
不同材料有不同性质。
{学习内容:哪种材料硬(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硬度较大的材料能在硬度较小的材料表面留下划痕。
2、认识金属坚硬、有光泽、能导电、易传热、有延展性的特征,将特征与用途相联系。
过程与方法1、用刻划的方法比较木头、纸、金属、塑料四种材料的硬度大小,并对材料进行比较、排序和描述。
2、通过简单的实验和观察,了解金属的不同物理特性,并能用语言描述材料的特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同物体的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检验的。
2、认识到用刻划的实验方式检验硬度大小更准确、可靠。
3、增强材料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4、金属的认识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利用刻划的方法,判断四种材料的硬度大小。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判断材料的硬度大小。
教学准备1.学生:木条、卡纸、铁钉、塑料尺(各16份),铜、铝等金属片各一条,空饮料罐24个。
实验记录单。
2.教师准备:棉花、铁块、橡皮、塑料袋、砂纸、铁丝、榔头。
砂纸、生锈铁丝、竹签、烧杯、木片、铁片、塑料片、热水一瓶。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
1、出示一个塑料袋(装棉花和铁块),让学生摸一摸,猜猜里面是什么?为什么?我们用了什么方法猜出来的?2、出示四种材料,分别是:(师出示材料,生齐答)木条、卡纸、铁钉、塑料尺,思考哪种材料最硬?3、板书课题:哪种材料硬。
二、比较硬度。
1、小组讨论猜测哪种材料硬?用什么方法来比较?2、组织汇报、交流。
①学生说说自己的原先观察结果,可能会出现方面,那金属条和木块谁更硬一些(用压、捏、折的方法都不易区分它们的软硬)3、揭示科学的实验方法:刻划。
判断一种材料是否比另一种更坚硬,可以用刻划的方法,若能在另一种材料表面划出痕迹,就表示它比较硬,反之则可能硬度相同或较小。
(板书:刻划)4、演示实验第一组:木条分别去刻其他四种物品,并填写好记录表。
⑴依次选择其中一种1号材料,分别去刻划2号4种材料的平面处。
课件展示。
⑵用力适度,并尽量保持在每一次刻划时用力大小相同。
⑶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不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
⑷注意不要划伤手指。
5、发放实验记录单和实验器材,学生开始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教师巡视指导。
6、学生上台汇报,展示记录单。
三、认识金属。
1、铁是一种常见的金属,除了铁,你还知道哪些金属(板书:金属)2、课件出示图片,列举生活中金属制品。
3、我们知道金属比较坚硬的特性,小组观察课件图片,讨论、交流,发现金属还有哪些特性。
并填写在气泡图中。
(发放记录单)4、证明铁的这些特性,并说说在实际中的运用。
(1)用砂纸摩擦带锈的铁钉,会发现有它有金属光泽。
比如不锈钢的厨房用具,很漂亮;用来装饰的首饰等。
(2)用锤砸扁铁丝,放在展台上观察前后形状变化。
金属这种易变形的特性叫延展性。
利用金属的延展性可以制成不同形状的物体,比如我们的文具盒、灯罩、有些手机外壳黑板包边等。
(3)做铁丝、竹签泡热水实验,请学生感受它们温度的变化。
生活中哪些物品运用了易传热这一特性?比如炊具、烤火用的电炉丝、有些家中装置的散热片。
(4)用展示台演示灯泡变亮实验过程。
当然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电、要导电就离不开金属。
5、齐读二面金属的特性。
(1)比较坚硬;(2)有金属光泽;(3)延展性:(4)易传热;(5)能导电6、生活中,我们还知道哪些金属名称呢?(1)、出示北京xx年奥运会奖牌,认识金银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A、举办奥运会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千年盛事。
B、举办北京奥运会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的具体体现。
申办奥运会的竞争,实际上是一场综合国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文化魅力的竞争,是一场国家形象和民族地位的竞争。
C、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是13亿中华儿女对全世界的庄严承诺和对世界奥林匹克的重大贡献。
(2)、指名说说身边的金属名称。
钢、铝、锡等等。
四、情感教育。
了解饮料罐的来历,渗透环保教育。
(1)课件展示图片,老师介绍铝制饮料罐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