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中鸟科学实验ppt课件

合集下载

苏科版生物七下5.12.1《鸟类》课件 (共18张PPT)

苏科版生物七下5.12.1《鸟类》课件 (共18张PPT)

B.前肢变成了翼,有发达的胸肌
C.食量大,直肠短,可随时排便
D.具有筑巢、孵卵、育雏等行为
8、下列哪一个特点与鸟类适应空中生活无关( B )
A.身体呈流线型并覆盖羽毛 B.喜欢吃空中的昆虫 C.有发达的胸肌 D. 骨骼很薄,有的愈合在一起,有的中空
9、.大雁能在天空翱翔,与此无关的是( C )
A.前肢变为翼 B.胸肌发达 C.胎生哺乳 D.直肠短
双重呼吸,肺发达,有气囊,可提供较多的氧气
体温恒定,使鸟类增加了对不同的环境适应能力
轻松一练
1.家鸽正羽的主要功能是( B )
A、保温
B、飞行
C、美观
D、孵卵
2.家鸽最发达的肌肉位于( A )
A、胸部
B、头部
C、翼
D、后肢
3.关于鸟类的双重呼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C) A.双重呼吸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 B.每呼吸一次空气两次经过肺 C.肺和气囊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D.双重呼吸是鸟类特有的呼吸方式
科学研究站(探究鸟类适应飞行生活的特点)
寻找1 鸟类有哪些结构减轻了重力?
家鸽的骨骼 (龙骨突)胸骨
头骨(愈合)
前肢(中空) 骨 后肢骨(中空)
Hale Waihona Puke 寻找2鸟类哪些结构能够增加动力?
双重呼吸:鸟类每呼吸一次,空气两次都经过 肺,在肺内进行两次气体交换,是鸟类特有的 呼吸方式。
意义:满足了鸟类飞行时要大量氧气的需要。
第一节 鸟 类
鸟类为什么能够飞行呢?
探究一下飞行的原理~~~~~~~~~~~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能飞行的物体呢?
氢气球
火箭
羽毛
图片
飞行原理(条件):
1.减轻重力 2.增加动力 3.减少阻力 4.借助风力

中班《笼中鸟》游戏课教案

中班《笼中鸟》游戏课教案

中班《笼中鸟》游戏课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的通过《笼中鸟》游戏课,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知和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1.2 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笼中鸟》游戏的玩法、音乐欣赏、动作创作和团队协作等环节。

第二章:教学准备2.1 教具准备准备《笼中鸟》游戏音乐、动作示范视频、笼子道具、鸟玩具等。

2.2 环境准备宽敞的教室,音响设备正常运行,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热身活动(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做简单的身体运动,如捉迷藏、老鹰捉小鸡等,让幼儿充分活动身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2 游戏介绍(5分钟)教师向幼儿介绍《笼中鸟》游戏的玩法,播放游戏示范视频,让幼儿了解游戏规则。

3.3 游戏进行(10分钟)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出一个队长,队长扮演笼子,队员扮演鸟。

教师播放音乐,队长根据音乐节奏打开笼子,队员在音乐停止时迅速进入笼子。

过程中,队员可以用动作表现鸟的特点,如飞翔、跳跃等。

3.4 动作创作(5分钟)教师鼓励幼儿自己创作动作,表现鸟的生活习性。

幼儿可以自由发挥,尝试用各种动作表现鸟的飞翔、觅食等场景。

3.5 团队协作(5分钟)教师将幼儿分成两队,进行团队竞赛。

每队需要协作完成《笼中鸟》游戏,过程中要注意团队间的默契配合。

第四章:课程总结4.1 教师带领幼儿回顾课程内容,让幼儿分享自己在游戏中的收获和感受。

4.2 教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意见。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家庭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创作一首关于鸟的歌曲或故事。

5.2 下一节课预告:教师简要介绍下一节课的内容,引发幼儿的期待。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目的通过教学评价,了解幼儿在《笼中鸟》游戏课中的表现,总结教学成果,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6.2 评价内容评价主要包括幼儿在游戏中的参与度、动作表现、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意思维等方面。

6.3 评价方法采用教师观察、幼儿自评、同伴评价等方式进行。

笼中鸟PPT学习课件PPT课件

笼中鸟PPT学习课件PPT课件

科学点亮智慧人生
第5页/共9页
总结
一、视觉暂留现象
人眼在观察景物时,光信号传人大脑神经,需经过一 段短暂的时间,光的作用结束后,视觉形象并不立即消失, 还能这种残留的视觉称“后像”。视觉暂留时间约为0.05 至0.2秒。视觉的这一现象则被称为视觉暂留。
二、“视觉游戏”——鸟进笼的实验原理
只有小鸟和鸟笼,小鱼和鱼缸两幅图画在异侧,且转动 速度较快时,因视觉暂留现象,让人看到小鸟进入了鸟笼 ,小鱼进入了鱼缸。
科学点亮智慧人生
第6页/共9页
准备好了吗?开始实验啦!
加油哦!一 定要努力自己 完成!
科学点亮智慧人生
第7页/共9页
拓展创新
一、动手做一做,自制两张图片,如飞机和天空; 龙船和大海等等,用不一样的图案探究视觉 暂留现象。
二、利用所学的知识制作一本小动画书。比比看 谁做得最棒。
科学点亮智慧人生
第8页/共9页
看到这些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科学点亮智慧人生
第1页/共9页
为什么能看到 鸟进了鸟笼,鱼进了鱼缸的现象?
科学点亮智慧人生
这是什么原因呢?
第2页/共9页
探究实验
一、鸟进笼与图片摆放位置的关系
两画面在同侧,鸟在笼子外 两画面在异侧,鸟在笼子里
科学点亮智慧人生
鸟进笼与图片摆放的位置有关,两画面 在异侧转动时鸟能进笼子里。
第3页/共9页
探究实验
二、探快, 鸟在 笼子里
试试看
转动的速度慢, 鸟在笼子外
科学点亮智慧人生
鸟能否进笼与旋转的速度有关系
第4页/共9页
探究实验
三、视觉暂留现象
人眼在观察景物时,光 信号传人大脑神经,需经过 一段短暂的时间,光的作用 结束了,但视觉形象并不立 即消失,这种残留的视觉称 “后像”。视觉的这一现象 则被称为视觉暂留。

笼中鸟小班科学教案

笼中鸟小班科学教案

笼中鸟小班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鸟类的基本特征和习性;2. 学会观察和描述不同种类的鸟类;3. 掌握使用简单工具来制作鸟巢的技巧;4. 提高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鸟类的基本特征和习性;2. 不同种类的鸟类的观察和描述;3. 制作鸟巢的技巧。

三、教学准备1. 图片或绘本,展示不同种类的鸟类;2. 鸟巢制作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如树枝、草叶、细绳等;3. 实地考察的地点安排,如校园周边的花园或公园。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今天的学习主题:鸟类。

提问学生已经了解的关于鸟类的知识,引导学生回忆并激发学习兴趣。

2. 探究(15分钟)通过图片或绘本展示不同种类的鸟类,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它们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

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不同种类的鸟的认识。

3. 实验(20分钟)带领学生前往校园周边的花园或公园,进行鸟类观察实地考察。

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观察鸟类在树上的行动和飞行的方式等。

4. 制作(20分钟)回到教室后,教师向学生展示使用树枝、草叶和细绳制作鸟巢的方法。

学生们按照教师的示范,动手制作自己的鸟巢。

同学们可以合作完成,互相交流和帮助。

5. 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并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来帮助他们总结所学的内容。

可以问一些关于鸟类的问题,例如:鸟类有什么特殊的生活习性?为什么小鸟要制作巢穴?6. 展示(10分钟)学生们将自己制作的鸟巢进行展示,可以在教室内的展示柜或教室外的树上进行展示。

学生们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向其他同学讲解鸟巢的制作过程和材料的选择。

五、巩固与拓展教师可以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继续观察并记录他们在家附近或周边环境中发现的鸟类。

学生可以绘制或拍摄鸟类的照片,并在下一堂课中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了多种教学活动,通过观察、实地考察和动手制作等方式,帮助学生全面认识鸟类,并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拓展性课程笼中鸟(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版

拓展性课程笼中鸟(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版

拓展性课程《笼中鸟》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通用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通过观察和分析笼中鸟的行为和习性,让学生了解鸟类的生活习性,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爱,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了解鸟类的基本特征和习性,学会观察和记录鸟类的活动。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态环境的意识。

1.3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鸟类的基本特征、习性以及观察鸟类的方法。

第二章:鸟类的基本特征2.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鸟类的外部特征、内部结构和生理特点。

2.2 教学内容2.2.1 鸟类的external features介绍鸟类的外部特征,如羽毛、喙、脚等。

2.2.2 鸟类的internal structure讲解鸟类内部的骨骼、肌肉、呼吸系统等结构。

2.2.3 鸟类的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阐述鸟类的体温恒定、心脏四腔等生理特点。

第三章:鸟类的习性3.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鸟类的生活习性,包括觅食、繁殖、迁徙等。

3.2 教学内容3.2.1 鸟类的foraging behavior介绍鸟类的觅食行为,如捕食、食虫等。

3.2.2 鸟类的breeding behavior讲解鸟类的繁殖行为,如筑巢、孵卵、育雏等。

3.2.3 鸟类的migration behavior阐述鸟类的迁徙行为及其适应环境的意义。

第四章:观察鸟类的方法4.1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学会观察鸟类的方法,提高观察和记录能力。

4.2 教学内容4.2.1 观察工具的使用介绍望远镜、相机等观察工具的使用方法。

4.2.2 观察技巧讲解如何观察鸟类的外部特征、行为等。

4.2.3 记录方法教授如何记录观察到的鸟类信息,如绘制鸟类形态图、记录活动等。

第五章:实践活动5.1 课程目标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入了解鸟类的生活习性,培养关爱生态环境的意识。

311笼中鸟教案

311笼中鸟教案

第十一课笼中鸟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笼中鸟工作原理的探究,帮助儿童掌握视觉暂留的知识2、能力目标锻炼学生利用简单的材料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3、思维目标通过以上两点提升学生的观察、分析的思维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视觉暂留2、教学难点:动画片的制作原理三、教学设计:从孩子们喜欢的动画片入手由此提出疑问引出学生的兴趣→引出视觉暂留→通过制作笼中鸟或缸中鱼以此来巩固所学知识----知识拓展(进一步探究动画片的制作技术及其特点)四、教学方法:演示、判断、验证式、讨论式教学五、教学准备:教师学生工具材料工具材料双面胶笼中鸟实验套件双面胶笼中鸟实验套件六、教学过程:1、复习前课:什么是重力势能、动能?影响它们的因素有哪些?2、课程兴趣点:鸟可以进鸟笼,鱼可以进鱼缸的原因3、引导质疑:第一步用实验的方法验证鸟可以进笼子与转动速度有关系第二步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验证与卡片放的方式有关系4、探究验证过程:演示实验11、实验器材长铅笔一根、画有鸟和鸟笼的图片2、实验目的了解什么是视觉暂留现象3、实验记录记录项目 实验项目实验现象实验总结 画面的位置两画面同侧小鸟不能进入鸟笼只有鸟和鸟笼两幅图画在异侧,且转动速度较快时,小鸟才能进入鸟笼两画面异侧小鸟可以进入鸟笼 铅笔转动的速度 速度较慢时小鸟不能进入鸟笼速度较快时小鸟可以进入鸟笼学生实验:通过以上演示实验,让学生掌握实验规律,独立完成本节课实验(教师可以适当的点拨)5、总结回顾鸟能进笼子和鱼进鱼缸与卡片的转动速度有关系。

同时还与图片的摆放位置有关系。

6、拓展表达: (1)拓展视野:大型动画制作工作分工极为细致。

通常分为前期制作、制作、后期制作等。

如今的动画,计算机的加入使动画的制作变简单了,所以网上有好多的人用FLASH 做一些短小的动画。

而对于不同的人,动画的创作过程和方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规律是一致的。

都是以视觉暂留原理为基本依据。

科学实验show-笼中鸟

科学实验show-笼中鸟

瞳孔:视觉的调节
眼睛能通过调节瞳孔的大小使自己在明处和暗处都能看清物体。
瞳孔 可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的量
• 中午和傍晚的猫,眼睛内主要是什么结构发生了 变化?你知道上面两幅图哪个是在中午,哪个在 傍晚吗?
近视与远视
近视与远视
近 视
远 视
近视眼的预防
• “三要”
读写姿势要正 确,眼与书的 距离要在33厘 米左右。
The End!
视觉暂留
人眼在观察景物时,光信号传入大脑神经,需经过一段 短暂的时间,光的作用结束后,视觉形象并不立即消失,, 人眼仍能继续保留其影像0.1-0.4秒左右的图像,这种残留的 视觉称“后像”,视觉的这一现象则被称为“视觉暂留”。 视觉暂留现象是人眼具有的一种性质。。 视觉暂留现象首先被中国人发现,走马灯便是据历史记 载中最早的视觉暂留运用。宋时已有走马灯 ,当时称 “马骑 灯 ” 。随后法国人保罗· 罗盖在1828年发明了留影盘,它是 一个被绳子在两面穿过的圆盘。盘的一个面画了一只鸟,另 一面画了一个空笼子。当圆盘旋转时,鸟在笼子里出现了。 这证明了当眼睛看到一系列图像时,它一次保留一个图像。
视觉错觉
视觉暂留
人眼在观察景物时,光信号传入大脑神经,需经过一段 短暂的时间,光的作用结束后,视觉形象并不立即消失,, 人眼仍能继续保留其影像0.1-0.4秒左右的图像,这种残留的 视觉称“后像”,视觉的这一现象则被称为“视觉暂留”。 视觉暂留现象是人眼具有的一种性质。。 视觉暂留现象首先被中国人发现,走马灯便是据历史记 载中最早的视觉暂留运用。宋时已有走马灯 ,当时称 “马骑 灯 ” 。随后法国人保罗· 罗盖在1828年发明了留影盘,它是 一个被绳子在两面穿过的圆盘。盘的一个面画了一只鸟,另 一面画了一个空笼子。当圆盘旋转时,鸟在笼子里出现了。 这证明了当眼睛看到一系列图像时,它一次保留一个图像。

拓展性课程笼中鸟(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版

拓展性课程笼中鸟(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版

拓展性课程《笼中鸟》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通用版第一章:笼中鸟的介绍1.1 教学目标:了解笼中鸟的定义和特点。

学习笼中鸟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1.2 教学内容:笼中鸟的定义和特点:介绍笼中鸟是什么,它们的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

笼中鸟的生活习性:讲解笼中鸟的饮食习惯、活动规律和社交行为。

笼中鸟的生态环境:介绍笼中鸟的栖息地、迁徙习性和面临的威胁。

1.3 教学活动:观察笼中鸟:让学生观察笼中鸟的外貌和行为,并记录下来。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笼中鸟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教师讲解:教师对笼中鸟的生态环境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思考笼中鸟面临的威胁。

第二章:笼中鸟的分类和分布2.1 教学目标:学习笼中鸟的分类方法。

了解笼中鸟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

培养学生的分类和地理意识。

2.2 教学内容:笼中鸟的分类方法:介绍笼中鸟的分类依据,如体型、羽色和叫声等。

笼中鸟的分布情况:讲解笼中鸟在不同地区的分布特点,包括栖息地和迁徙路径。

地理因素对笼中鸟分布的影响:探讨地理因素如气候、食物资源对笼中鸟分布的影响。

2.3 教学活动:分类游戏:学生进行笼中鸟分类游戏,学习笼中鸟的分类方法。

地图绘制:学生根据笼中鸟的分布情况,绘制出笼中鸟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图。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地理因素对笼中鸟分布的影响,分享自己的观点。

第三章:笼中鸟的行为和适应性3.1 教学目标:学习笼中鸟的行为特点。

了解笼中鸟的适应性机制。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2 教学内容:笼中鸟的行为特点:介绍笼中鸟的觅食、繁殖、防御等行为特点。

笼中鸟的适应性机制:讲解笼中鸟如何适应不同环境,如气候、食物资源的改变。

适应性对笼中鸟生存的影响:探讨适应性对笼中鸟生存和繁衍的重要性。

3.3 教学活动:观察笼中鸟行为:让学生观察笼中鸟的行为,并记录下来。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笼中鸟,通过模拟笼中鸟的行为,理解其适应性机制。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适应性对笼中鸟生存的影响,分享自己的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说自己喜欢的动画人物, 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出来的吗?
1
笼中鸟
用什么办法才能使这只鸟飞进笼子呢?
2
神奇的图片
3
走一走这个奇怪的楼梯,会发 生什么?最低一级和最高一级 台阶分别在哪儿4Fra bibliotek 56
哇,好多熊熊.你能看见好多熊 熊吗?
7
人在 上面 还是 在下 面呢?
8
.那个女人是真实的还是拼图里的?
9
有几个黑点?
10
视觉暂留
• 1828年,法国人保罗·罗盖特首先发现 了视觉暂留。
• 他发明了留影盘。它是一个被绳子或木 杆在两面间穿过的圆盘。盘的一个面画了 一只鸟,另外一面画了一个空笼子。当圆 盘被旋转时,鸟在笼子出现了。这证明了 当眼睛看到一系列图像时,它一次保留一 个图象。
11
动画的灵感
• 1909年,美国人Winsor Mccay用一万张图片 表现一段动画故事,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公认的
第一部象样的动画短片。从此以后,动画片的创
作和制作水平日趋成熟,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的 制作表现各种内容的动画片。

1915年,美国人Eerl Hurd创造了新的动画制
作工艺,他先在塑料胶片上画动画片,然后再把
动画片的制作与商业价值联系了起来,被人们誉
为商业动画之父。直到如今,他创办的迪士尼公
司还在为全世界的人们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动画片,
可以说是20世纪最伟大的动画公司。

1995年,皮克斯公司制作出第一部三维动画
长片《玩具总动员》,使动画行业焕发出新的活
力。
13
动画的初步制作
14
笼 • 1.实验器材:长铅笔1支,双面胶、画
画在塑料胶片上的一幅幅图片拍摄成动画电影。
多少年来,这种动画制作工艺一直被沿用着。

12
• 1928年,世人皆知的华特·迪士尼(Walt Disney)创作出了第一部有声动画《威利汽船》; 1937年,又创作出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白雪公
主和七个小矮人》。他逐渐把动画影片推向了颠
峰,在完善了动画体系和制作工艺的同时,还把

有鸟和鸟笼的图片两张(一张鸟和鸟笼 在同一侧,一张鸟和鸟笼在异侧)
鸟 • 2.制作步骤:第一,连接马达和电池盒
的 • 第二,连开关
制 • 第三,插马达
作 • 第四,装开关
• 第五,插图片
• 第六,插胶塞
15
不 可 能 的 鸟 笼
16
柱子是圆 的还是方 的,别着急 慢慢看......
17
看着黑点身 体前后移动
18
我们的创意
• 1.什么样的图片能引起视觉暂留现象 • 2.制作一个自己的简短动画
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